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展示客家风情魅力,透析客家文化内涵,凝聚客家世界乡亲。
搜索
本版
用户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用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客家资讯
客家资讯
客家人社区
客家人社区
最新发表
博客·日志
相册·图床
记录·心情
排行榜
帮助
繁體
博客·日志
相册·图片
心情·微博
排行榜
游戏
帮助
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
客家人社区
›
客家概说
›
各地客家
›
珠三角客家
›
龙岗客家人的“火灯龙舞元宵节”
返回列表
查看:
3362
|
回复:
1
龙岗客家人的“火灯龙舞元宵节”
[复制链接]
salwen
salwen
当前离线
积分
202
狗仔卡
发表于 2004-2-7 14: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转载于
http://www.sznews.com/szsb/20040207/ca760175.htm
火灯龙舞元宵节
2004年02月07日 02:10 深圳商报
◎深圳商报记者贾少强
特约通讯员钟致棠文/图
南澳大鹏一带,过的是“十三”,龙岗一带,有的过“十四”,有的过“十五”,有的过“十六”,甚至还有过“二十”的。
龙岗客家人的元宵节都体现在一个“闹”字上。不管是过哪一天,闹元宵这天,各村的龙灯舞、火龙舞、舞麒麟、舞草龙、采莲船舞、关公灯舞……穿村过户,围街走巷,家家门前挂灯笼,户户院内放烟火……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我国民间历来有“年小月半大”的说法,元宵节正是每年春节的“闭幕式”。
深圳东部的龙岗地区,过去一直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他们一边承传着具有中原文化特征的客家文化,另一方面,又与海洋文化不断交融,彰显出独特的魅力。这也正是我们想“发现”龙岗客家人元宵节习俗的原因。
龙岗每个村在“过正月十五”上都不太一样:南澳大鹏一带,过的是“十三”,龙岗一带,有的过“十四”,有的过“十五”,有的过“十六”,甚至还有过“二十”的。
龙岗客家人的元宵节都体现在一个“闹”字上。不管是过那一天,闹元宵这天,各村的龙灯舞、火龙舞、舞麒麟、舞草龙、采莲船舞、关公灯舞……穿村过户,围街走巷,家家门前挂灯笼,户户院内放烟火。
“点灯”与“添丁”
龙岗和中原地带一样,把农历正月十五,称作“正月半”、“灯节”、“开灯晚”。过节这天,各家做汤圆(糖丸)和肉食(元宵肉)奉神祭祖。入夜在大门上挂灯,孩子们提着各式各样的彩灯玩耍。上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还特地举行点灯仪式,庆贺添了男丁(客家话“灯”与“丁”同音)。他们从正月十三便把一盏髹了红漆的风雨灯点亮,挂在祠堂或村族专门建造的叫做“王爷屋”的房屋中,称之为“点灯”。正月十四,接受亲友来贺,在家里设酒菜招待。灯一直亮着挂到正月十六,由灯主再祭拜一回后把灯取回,称为“圆灯”。其间,乡里若干只生有女孩而无男孩的人家,便雇人去“王爷屋”里私取一盏灯回来,俗称“偷灯”,以期能掠人福气,尽早降生男丁。灯主为防范灯被偷走,不得不派人看守,但偶有被偷掉的,也多以“披福他人”为慰,并不执意寻仇。偷得灯盏的人家果有诞下男婴者,便拜偷灯人为“灯公”,钱物馈之,感激不尽。当然,这都是老话了。
坑梓一位七十多岁的黄先生说,他们小时候过元宵,村里上灯时间为正月十五上午吉时。过去全村均上花灯。而在龙岗有些地方,则上船灯(马灯)。
花灯用小竹片扎成八角形的框架,内面扎有一个小灯(油灯)座。外面用色纸贴好,剪或贴些寿仙公、小男孩、鲤鱼、仙桃之类的吉祥物图案。上灯之日各户都要备一副牲仪、一副纸宝、一对烛、一扎香、一顿纸炮。新婚或新丁家庭则要另出一壶老酒和果品等物。将物品挑到祠堂里。去的时候,成群结队、敲锣打鼓,热闹非凡。上灯前应换掉旧灯及旧灯带。村民将礼品摆在桌上,礼生请神。祠堂内所有人都必须虔诚肃立跟礼生一道唱也。此后连续3天要给花灯上的油灯添油,每添一次油要把花灯的位置升高一次。表示添丁添财,步步高升。
孔明灯
新生村的张先生则告诉记者,他们这里过去庆祝元宵的方式是放孔明灯。孔明灯用6张或12张纸糊成,形如麻袋,开口处用篾和铁线扎一框架用于放置燃料。燃料是用草纸蘸满花生油或茶油晾干制成的。此俗何时开始,为什么叫孔明灯,已无可考。
元宵节这天晚上各家老小都到公共场地观看,每当孔明灯升空,锣鼓声、呐喊声、烟花、爆竹勾成火树银花的热闹场面。如果遇上雨天,往往会延续到十六、十七甚至更长时间。放孔明灯要小心谨慎,不能烧废。由於孔明灯以油条作燃料,身上的纸很容易引火,如果在地面或在半空烧废,则被认为是“拗少丁”(夭折)的不祥之兆。如果孔明灯跌到某家屋顶或屋门口,则认为该家一年都不吉利。
为什么将正月十五与“灯”联系起来呢?龙东村的余老伯讲了这么一个民间传说,东汉明帝时,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而后,每次在十五日月圆之时,于月光之下,人们都会隐隐约约看见一群神仙在婆娑起舞。有一天,天空突然飘来大片的白雪,遮住飞舞的神仙,人舞一时不见神仙,大为惶恐,纷纷举起火把到处寻找。从此之后,虽然再也看不到飞舞的神仙,可是人们毫不死心,仍然年年拿着火把寻找。而后,火把演变为灯笼,遗相沿而成风俗了。
他还讲了另一种说法:古代的私塾从春节前放寒假之后,一定要到正月十五日才开学。在开学之日,每个学生均须携带一盏精美的灯笼,到私塾请老师替他点燃起来。此一点燃的仪式称之为”点灯”,它象征给点燃才是带来光明的前程。”点灯”的习俗流传下来,逐渐演变成提灯笼的风俗了。
点樟树枝叶
在龙岗的一些地方,还有正月十五点樟树枝叶的习惯。入夜,小孩出去“柯小鸡、柯小猪”,点着香到野外插上后,往家里搬泥块,泥块捧回家后,放在鸡窝、猪舍、羊圈旁,以兆鸡肥猪壮。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将砍下的樟树枝叶点燃,户院中顿时弥漫着一股股的清香,与老建筑的氛围非常协调。睡觉前家庭主妇用樟树枝叶“掸址界”,一边掸,一边说:“金银财宝担进来,蚊虫虱蚤掸出外”。
“送龙出海”
深圳龙岗以龙得名,是国内外享有盛名的龙乡。在这一带的客家人,一直把龙当做吉祥物,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日都有舞龙的传统习惯,舞的龙又分为长龙、草龙、火龙等,为节日增添喜庆和欢乐的气氛。
在龙岗,舞龙做为民间艺术活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有较强的地方色彩,由此延伸的“龙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过去的龙岗镇,舞龙、舞狮、舞麒麟队就有近60支;经常参加的人数为近千人,每年组织舞龙表演100多次。
在大鹏半岛一带,有一种舞龙,叫“舞草龙”。一般是在元宵节的晚上,村民把从山上割来的草绑成一小节一小节的,舞龙者每人一节,在黑灯瞎火的时候点起来,开始舞。龙到哪家,哪家就要放鞭炮或烟花。一直舞到码头,然后烧掉,同时还要放烟花,被称作“送龙出海”。这是当地村民祈求风调雨顺、开年出海平安的一种仪式。
舞火龙对舞龙者则是一种考验,因为要把龙点着后才能舞,所以为避免烧伤舞龙者,舞火龙的人就必须光着膀子,只穿短裤和鞋子。所以,若是遇到冷天,是非常辛苦的。
舞麒麟
麒麟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吉祥仁兽。关于其形象的描绘,普通的说法是:麒为雄,麟为雌。民间有麒麟送子的传说,孔母先时无仔,祈于尼丘山,后天降麟儿,吐血石板。孔母坐板后孕,生下孔子。孔母感谢麒麟恩德,从柜中拿出红绣绸,披挂于麒麟角上。从此便有麒麟头带花红绣绂,于新年到各家拜年之习俗。
在客家文化中,麒麟被视为图腾,客家人视麒麟为吉祥物,相信他可以为人排灾解难。舞麒麟在民间流传了好几百年。传说玉皇大帝召集各种会议,各路诸侯都骑着麒麟赴会。客家人相信凡是麒麟脚趾踩过的地方,都会给那里的人们带来幸运。
在龙岗的坪山,舞麒麟是司空见惯的,每逢节假日和重大活动,坪山人都要耍上一段舞麒麟,作为新的开始,好的征兆。
坪山镇的曾老先生告诉记者,在二十世纪初期的坪山,客家人的舞麒麟十分红火,盛行其道,坪环、汤坑,江岭等村都开设场馆,招收门徒。经过一个世纪的变迁,今天的坪山人依然秉承着昔日的客家传统。
曾老先生说,麒麟队在舞的时候很有讲究。麒麟队在正式出发前,必须经过一道开光仪式。举行开光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深夜至天亮前。仪式必须在一棵古老威望很高的大树底下进行,先由师父请师爷(场馆所信奉的神),而后,在大树上折青(拧断一枝树枝),悬在高处,进行采青。麒麟队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有燃放爆竹,摆出供品迎接。如果碰到没有人放爆竹,就表示不迎接麒麟,麒麟队就得绕道继续往前行,直到有人燃放爆竹为止才能舞麒麟进行参拜。参拜时一般先参拜祠堂,再参拜私人住宅。舞麒麟时,麒麟时而“绕头”、时而“耍尾”,还摆出“犀牛望月”的姿态,最精彩的是“采青”和“吐玉书”,把从古代神话发展而来的情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若麒麟队在前进的过程中迎面遇到其它舞狮子队或麒麟队,双方师父必须把自己队的狮头或麒麟头尽可能向下摁,倘若一方高过另一方,另一方便认为对方看不起自己,处理不善很可能会引起冲突,严重的甚至会发生争斗。
客家“偷青”
旧时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是龙岗一些客家妇女精心“偷青”的佳期。“偷青”即采青、摘青,将葱蒜萝卜脉菜芥菜等青菜“偷”些回来,让全家老少生吃或熟吃。
“偷”是悄悄出动的,多是到别人的菜园去摘。青菜被“偷”的人家,按祖传的习惯,不准追查,不准生气,不准哼声,只准暗暗高兴。因此,挨“偷”的人家总是希望别人前来多“偷”,“偷”去越多越有福气……元宵当晚,旧时的一些青少年也三五结伴乘夜幕掩护“偷青”。客家话生菜谐音“生财”;萝卜也叫“菜头”,音近“彩头”;蒜音同“算”,取其意为“好打算”。旧社会,穷苦百姓希望在正月新春一年之始讨个“生财”的好“彩头”,过上一年“好打算”的吉利日子,由此便渐渐形成了偷青的习俗。可见,“偷青”是旧社会里穷苦百姓对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对穷苦命运的抗争。后来“偷青”多是“偷”自家菜园的,而且接二连三去“偷”……不过,现在家庭很少还有菜地,也就很难找到“偷青”这样的风俗了。
记者在采访中还得知,在一些村子,元宵当晚他们都要吃年前的炒货,如豆子、花生、瓜子之类。老人们更讲究,要坐在床上吃,据说这样可以防止当年农作物遭虫害,不知哪里来的依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变色卡
抢沙发
柠檬黑咖啡
柠檬黑咖啡
当前离线
积分
257
狗仔卡
发表于 2005-2-18 15: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时间过得飞快吧,一年又过去了,
现在得讲2005年的元宵了,
深圳的客家朋友,元宵你们有什么活动不,有没有兴趣聚一聚或者一起去参加深圳客家的一些活动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户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扫一扫访问
✕关闭
Copyright © 2019
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ttp://www.hakkaonline.com) | Base on
Discu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