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52|回复: 1

龙岗客家人的“火灯龙舞元宵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7 14: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载于http://www.sznews.com/szsb/20040207/ca760175.htm
   
               火灯龙舞元宵节  
2004年02月07日  02:10    深圳商报  

◎深圳商报记者贾少强

特约通讯员钟致棠文/图

南澳大鹏一带,过的是“十三”,龙岗一带,有的过“十四”,有的过“十五”,有的过“十六”,甚至还有过“二十”的。

龙岗客家人的元宵节都体现在一个“闹”字上。不管是过哪一天,闹元宵这天,各村的龙灯舞、火龙舞、舞麒麟、舞草龙、采莲船舞、关公灯舞……穿村过户,围街走巷,家家门前挂灯笼,户户院内放烟火……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我国民间历来有“年小月半大”的说法,元宵节正是每年春节的“闭幕式”。

深圳东部的龙岗地区,过去一直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他们一边承传着具有中原文化特征的客家文化,另一方面,又与海洋文化不断交融,彰显出独特的魅力。这也正是我们想“发现”龙岗客家人元宵节习俗的原因。

龙岗每个村在“过正月十五”上都不太一样:南澳大鹏一带,过的是“十三”,龙岗一带,有的过“十四”,有的过“十五”,有的过“十六”,甚至还有过“二十”的。

龙岗客家人的元宵节都体现在一个“闹”字上。不管是过那一天,闹元宵这天,各村的龙灯舞、火龙舞、舞麒麟、舞草龙、采莲船舞、关公灯舞……穿村过户,围街走巷,家家门前挂灯笼,户户院内放烟火。

“点灯”与“添丁”

龙岗和中原地带一样,把农历正月十五,称作“正月半”、“灯节”、“开灯晚”。过节这天,各家做汤圆(糖丸)和肉食(元宵肉)奉神祭祖。入夜在大门上挂灯,孩子们提着各式各样的彩灯玩耍。上一年生了男孩的人家还特地举行点灯仪式,庆贺添了男丁(客家话“灯”与“丁”同音)。他们从正月十三便把一盏髹了红漆的风雨灯点亮,挂在祠堂或村族专门建造的叫做“王爷屋”的房屋中,称之为“点灯”。正月十四,接受亲友来贺,在家里设酒菜招待。灯一直亮着挂到正月十六,由灯主再祭拜一回后把灯取回,称为“圆灯”。其间,乡里若干只生有女孩而无男孩的人家,便雇人去“王爷屋”里私取一盏灯回来,俗称“偷灯”,以期能掠人福气,尽早降生男丁。灯主为防范灯被偷走,不得不派人看守,但偶有被偷掉的,也多以“披福他人”为慰,并不执意寻仇。偷得灯盏的人家果有诞下男婴者,便拜偷灯人为“灯公”,钱物馈之,感激不尽。当然,这都是老话了。

坑梓一位七十多岁的黄先生说,他们小时候过元宵,村里上灯时间为正月十五上午吉时。过去全村均上花灯。而在龙岗有些地方,则上船灯(马灯)。

花灯用小竹片扎成八角形的框架,内面扎有一个小灯(油灯)座。外面用色纸贴好,剪或贴些寿仙公、小男孩、鲤鱼、仙桃之类的吉祥物图案。上灯之日各户都要备一副牲仪、一副纸宝、一对烛、一扎香、一顿纸炮。新婚或新丁家庭则要另出一壶老酒和果品等物。将物品挑到祠堂里。去的时候,成群结队、敲锣打鼓,热闹非凡。上灯前应换掉旧灯及旧灯带。村民将礼品摆在桌上,礼生请神。祠堂内所有人都必须虔诚肃立跟礼生一道唱也。此后连续3天要给花灯上的油灯添油,每添一次油要把花灯的位置升高一次。表示添丁添财,步步高升。

孔明灯

新生村的张先生则告诉记者,他们这里过去庆祝元宵的方式是放孔明灯。孔明灯用6张或12张纸糊成,形如麻袋,开口处用篾和铁线扎一框架用于放置燃料。燃料是用草纸蘸满花生油或茶油晾干制成的。此俗何时开始,为什么叫孔明灯,已无可考。

元宵节这天晚上各家老小都到公共场地观看,每当孔明灯升空,锣鼓声、呐喊声、烟花、爆竹勾成火树银花的热闹场面。如果遇上雨天,往往会延续到十六、十七甚至更长时间。放孔明灯要小心谨慎,不能烧废。由於孔明灯以油条作燃料,身上的纸很容易引火,如果在地面或在半空烧废,则被认为是“拗少丁”(夭折)的不祥之兆。如果孔明灯跌到某家屋顶或屋门口,则认为该家一年都不吉利。

为什么将正月十五与“灯”联系起来呢?龙东村的余老伯讲了这么一个民间传说,东汉明帝时,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而后,每次在十五日月圆之时,于月光之下,人们都会隐隐约约看见一群神仙在婆娑起舞。有一天,天空突然飘来大片的白雪,遮住飞舞的神仙,人舞一时不见神仙,大为惶恐,纷纷举起火把到处寻找。从此之后,虽然再也看不到飞舞的神仙,可是人们毫不死心,仍然年年拿着火把寻找。而后,火把演变为灯笼,遗相沿而成风俗了。

他还讲了另一种说法:古代的私塾从春节前放寒假之后,一定要到正月十五日才开学。在开学之日,每个学生均须携带一盏精美的灯笼,到私塾请老师替他点燃起来。此一点燃的仪式称之为”点灯”,它象征给点燃才是带来光明的前程。”点灯”的习俗流传下来,逐渐演变成提灯笼的风俗了。

点樟树枝叶

在龙岗的一些地方,还有正月十五点樟树枝叶的习惯。入夜,小孩出去“柯小鸡、柯小猪”,点着香到野外插上后,往家里搬泥块,泥块捧回家后,放在鸡窝、猪舍、羊圈旁,以兆鸡肥猪壮。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将砍下的樟树枝叶点燃,户院中顿时弥漫着一股股的清香,与老建筑的氛围非常协调。睡觉前家庭主妇用樟树枝叶“掸址界”,一边掸,一边说:“金银财宝担进来,蚊虫虱蚤掸出外”。

“送龙出海”

深圳龙岗以龙得名,是国内外享有盛名的龙乡。在这一带的客家人,一直把龙当做吉祥物,逢年过节或喜庆之日都有舞龙的传统习惯,舞的龙又分为长龙、草龙、火龙等,为节日增添喜庆和欢乐的气氛。

在龙岗,舞龙做为民间艺术活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有较强的地方色彩,由此延伸的“龙文化”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过去的龙岗镇,舞龙、舞狮、舞麒麟队就有近60支;经常参加的人数为近千人,每年组织舞龙表演100多次。

在大鹏半岛一带,有一种舞龙,叫“舞草龙”。一般是在元宵节的晚上,村民把从山上割来的草绑成一小节一小节的,舞龙者每人一节,在黑灯瞎火的时候点起来,开始舞。龙到哪家,哪家就要放鞭炮或烟花。一直舞到码头,然后烧掉,同时还要放烟花,被称作“送龙出海”。这是当地村民祈求风调雨顺、开年出海平安的一种仪式。

舞火龙对舞龙者则是一种考验,因为要把龙点着后才能舞,所以为避免烧伤舞龙者,舞火龙的人就必须光着膀子,只穿短裤和鞋子。所以,若是遇到冷天,是非常辛苦的。

舞麒麟

麒麟为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吉祥仁兽。关于其形象的描绘,普通的说法是:麒为雄,麟为雌。民间有麒麟送子的传说,孔母先时无仔,祈于尼丘山,后天降麟儿,吐血石板。孔母坐板后孕,生下孔子。孔母感谢麒麟恩德,从柜中拿出红绣绸,披挂于麒麟角上。从此便有麒麟头带花红绣绂,于新年到各家拜年之习俗。

在客家文化中,麒麟被视为图腾,客家人视麒麟为吉祥物,相信他可以为人排灾解难。舞麒麟在民间流传了好几百年。传说玉皇大帝召集各种会议,各路诸侯都骑着麒麟赴会。客家人相信凡是麒麟脚趾踩过的地方,都会给那里的人们带来幸运。

在龙岗的坪山,舞麒麟是司空见惯的,每逢节假日和重大活动,坪山人都要耍上一段舞麒麟,作为新的开始,好的征兆。

坪山镇的曾老先生告诉记者,在二十世纪初期的坪山,客家人的舞麒麟十分红火,盛行其道,坪环、汤坑,江岭等村都开设场馆,招收门徒。经过一个世纪的变迁,今天的坪山人依然秉承着昔日的客家传统。

曾老先生说,麒麟队在舞的时候很有讲究。麒麟队在正式出发前,必须经过一道开光仪式。举行开光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深夜至天亮前。仪式必须在一棵古老威望很高的大树底下进行,先由师父请师爷(场馆所信奉的神),而后,在大树上折青(拧断一枝树枝),悬在高处,进行采青。麒麟队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有燃放爆竹,摆出供品迎接。如果碰到没有人放爆竹,就表示不迎接麒麟,麒麟队就得绕道继续往前行,直到有人燃放爆竹为止才能舞麒麟进行参拜。参拜时一般先参拜祠堂,再参拜私人住宅。舞麒麟时,麒麟时而“绕头”、时而“耍尾”,还摆出“犀牛望月”的姿态,最精彩的是“采青”和“吐玉书”,把从古代神话发展而来的情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若麒麟队在前进的过程中迎面遇到其它舞狮子队或麒麟队,双方师父必须把自己队的狮头或麒麟头尽可能向下摁,倘若一方高过另一方,另一方便认为对方看不起自己,处理不善很可能会引起冲突,严重的甚至会发生争斗。

客家“偷青”

旧时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是龙岗一些客家妇女精心“偷青”的佳期。“偷青”即采青、摘青,将葱蒜萝卜脉菜芥菜等青菜“偷”些回来,让全家老少生吃或熟吃。

“偷”是悄悄出动的,多是到别人的菜园去摘。青菜被“偷”的人家,按祖传的习惯,不准追查,不准生气,不准哼声,只准暗暗高兴。因此,挨“偷”的人家总是希望别人前来多“偷”,“偷”去越多越有福气……元宵当晚,旧时的一些青少年也三五结伴乘夜幕掩护“偷青”。客家话生菜谐音“生财”;萝卜也叫“菜头”,音近“彩头”;蒜音同“算”,取其意为“好打算”。旧社会,穷苦百姓希望在正月新春一年之始讨个“生财”的好“彩头”,过上一年“好打算”的吉利日子,由此便渐渐形成了偷青的习俗。可见,“偷青”是旧社会里穷苦百姓对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对穷苦命运的抗争。后来“偷青”多是“偷”自家菜园的,而且接二连三去“偷”……不过,现在家庭很少还有菜地,也就很难找到“偷青”这样的风俗了。

记者在采访中还得知,在一些村子,元宵当晚他们都要吃年前的炒货,如豆子、花生、瓜子之类。老人们更讲究,要坐在床上吃,据说这样可以防止当年农作物遭虫害,不知哪里来的依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18 15: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时间过得飞快吧,一年又过去了,
现在得讲2005年的元宵了,
深圳的客家朋友,元宵你们有什么活动不,有没有兴趣聚一聚或者一起去参加深圳客家的一些活动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9 13:43 , Processed in 0.017329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