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51|回复: 8

故乡斗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26 15: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故乡斗笠


                                                                                                  □ 刘俊合

    在一次展览会上,我偶然相会了久违的斗笠。笠的边檐三分之一已残脱,交叉编织的竹篾呈六角形结实地紧扣着,上下夹着一层密集的竹叶,几张竹叶向外披露,尖尖的帽顶像一个锥形,整个斗笠呈霉竭色,不用解说词表白,在内行的眼睛来看,自然是有些年纪了。它的出现不是雨具,更不是随意的摆设,而是展览者别出心裁的点缀。这一点缀的潜台词,反映一个民族的风俗源远流长,一个民族先祖聪明才智的结晶。
     斗笠的不期而遇勾起了我对小时故乡生活的美好回忆。
    斗笠,是用竹篾编成帽状骨架,然后铺衬箭竹叶而成,是过去故乡农家劳动群众普遍使用不可或缺的雨具。大小规格不一,最大的有我故乡揭西县出产的尖顶雨笠,有80公分宽,世称河婆斗笠,最小者为竹制通帽。斗笠均以竹篾、箭竹叶为基本原料纺织而成。有尖顶、圆顶通帽等型式。精工者用竹青细篾,加藤片扎顶滚边,竹叶之上夹一层油纸。为使其耐用美观,有加绘字画并书写名号者,笠面再加拭熟桐油,用者将之视为珍品。
    斗笠,当年劳苦大众的象征,现代人也许只能在电影或画报中看到,偶尔出现在依山傍水风景点,嬉笑声中,游人戴斗笠穿蓑衣,手握撑篙站在竹筏上摄影。其实戴斗笠并不那么轻松,个中滋味只有那个时代过来人知道。我出生于粤东客家山村,落后贫困,我们穷人家孩子过早地品尝人生的艰辛,当有钱人家孩子还在淘气撒娇的时候,我就已戴斗笠活跃在乡间原野上,协助父母谋求生计。羡慕撑伞背书包上学的同龄人,一旦申请到减免费,别提多高兴,背起妈妈手缝书包,不奢望伞与鞋,戴斗笠赤脚上学去。
    故乡多雨水,田间劳作戴斗笠,披蓑衣。放牛娃戴斗笠,牧鹅少年戴斗笠,雨停往背后一推,挂在脖子上。故乡三月,斜风细雨,云烟缭绕,春光弥漫,这个季节是属于斗笠的。野里野外、田头田边、山上山下、村道上、雨巷中到处都可见斗笠的背影。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伞和雨衣还是奢侈品,仍然是斗笠的全盛期。
     但我离开故乡后再没有见过斗笠的影子,及至我“少小离家老大回”,因时过境迁,这道斗笠的风景线已不复存,此情只好成追忆了。
故乡多竹。有飘逸潇洒的凤尾竹、躯干高大的鸡爪竹,有高雅娟秀的观音竹、暗香浮动的香竹,还有形态各异的楠竹、金竹、斑竹、苦竹……走进故乡,就走进了一个荟萃的竹世界,但走出故乡,却无法走出那修竹摇响的曼歌。以至我离乡多年,每有微风吹过,耳畔仍会响起故乡那如耳语、似幽吟的历历竹声。
    故乡人心灵手巧,能用竹编制出许多生活用品来。传统的竹箩、竹篓、竹床、竹椅、竹席自不必说,竹箱、竹篮、竹笠等等更是琳琅满目、精彩纷呈。     
    编斗笠可谓故乡的名片。故乡大多数人都会编斗笠。每当夜幕降临,或是月挂中天,或是细雨绵绵,在大田劳作了一天的乡亲们吃过饭,便拿一个竹凳坐了精心地编。一双双看似笨拙的手,却是那么熟练、轻巧地游走在竹篾间。甚至那些七八岁上的孩子,也收拢一颗撒野的心,偎在奶奶身边,一丝不苟地刮篾青、打竹片。全家围坐在一起,一边编制着,一边议论着村前村后的新鲜事,议论着年内该添置些什么东西,议论着儿女的婚事……说不完的话题,道不尽的趣事,给家庭带来了和睦温馨,也增添了大家对未来的希望。
故乡的斗笠是平常的,一种极不起眼的家用物什,与镰刀、锄头和蓑衣一起静默和谐地相处。在风雨中的劳作是艰辛的也是欢愉的,蓄满微凉的忧郁。当踏歌的农夫带着一身泥水,从田里山间归来,斗笠下是一蓬熟悉的棕蓑,把身材高大的父亲包裹在里面。秋天的雨水,透骨地凉。阴雨天,父亲习惯了这样的一身装扮。解下斗笠和棕蓑三抖两抖,再挂上墙头的竹钉。黄昏时的斗笠和棕蓑,灰暗,单薄,猥琐。不像遇长旱不雨时,斗笠和棕蓑几个月闲挂在墙头上,挂成了故乡老屋墙头的风景。
    岁月如梭,物换星移。转眼间近三十年过去了,据说人类的进步是从蓑衣斗笠中走过来的,是与大自然恶劣环境斗争中走过来的。怀旧之情人皆有之,但并不是一味守旧,而是不忘民族的文化遗产,使底蕴成为一种前进的动力,以之进一步发扬光大。
    少年戴斗笠赤脚吃点苦,却给予我力量和勇气,弥足珍贵。







                                本文载2009年10月25日<<揭阳日报>>."揭岭风情"副刊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level + 2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6 20: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编斗笠(笠嫲)


斗笠,也叫篾帽(笠嫲),分为黄篾编织与青篾编织两种,有遮雨的(大而厚),遮太阳的(大而薄),和戴着玩耍的(小而厚并编花织草)的三种。打笠帽的材料有毛竹、油纸、粽箬与棕片。其工序主要有劈篾条、打帽斗、填笠帽、缝帽沿、定笠帽等几道。劈篾条的活儿须由专业的篾匠来干。其规格由笠帽的大小及其质量要求而定,普通的劈成长1米左右、宽1至2毫米、厚约0.8毫米的篾条,且篾青与篾黄(最内层的除外)都用;高级的则单取篾青、刮去最外层的青皮,劈成厚宽均约0.5毫米的篾丝,且笠帽做好后还要用砂纸擦光再上漆。篾条的宽窄、厚薄全凭篾匠师傅的眼光和手法估定,这可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绝活儿;篾条是否均匀光洁与笠帽的质量息息相关,高手能一次成条,宽窄厚薄不差分毫且光洁异常,令人刮目相看。
笠帽的形状一般有两种,一种形如一面铜钹,一种中间的帽斗成圆锥状。打帽斗开始,先用六根篾条在其正中交错织成一正六边形,然后不断添加篾条使正六边形逐渐增多并圈成圆锥状,待一定程度后再摊开打圆盘状帽沿即成。一只笠帽需打两只帽斗,大多里层的用篾黄、外层的用篾青。手段高明者能在夏夜乘凉时摸黑打就且每个正六边形全等,真教人不敢相信。填笠帽看似简单,先把外层帽斗仰放在特制的桶口上依序铺上棕片、粽箬和油纸,再覆上内层帽斗即成;其实不然,其棕片、粽箬和油纸是否铺得平直、厚薄均匀,且棉丝断缝十分重要,否则戴在头上不能遮雨,岂非成了废品?
笠帽填好后用一较坚韧的篾钉在顶上使内外层帽斗固定。再把内外层帽斗沿边的篾条分别扭结在一起,然后用篾条把一根事先做好的竹条圈成圆形缝在边缘,叫缝帽沿。缝好帽沿,一顶笠帽便基本上算做好了。最后一道工序称定笠帽,就是用几根较粗的篾条镶嵌在帽顶外层使其结实,再用两根如筷子般的竹条平行固定在内层帽斗与帽沿交界处以便系带子。此道工序最简单,大多由家中的小孩帮忙完成。笠帽以其简便实用而颇获广大农民的青睐,它既可挡雨又可遮阳而且透气,还可放在田塍上当垫子供人坐着小憩或当扇子摇出清风。故总算万幸,尽管如今笠帽的数量大减但却未曾绝迹。不过因其价格便宜,受经济杠杆的调节,不仅会打笠帽者日渐减少,精心钻研其工艺者更是越来越少了,故打笠帽这项绝活儿终将会步入行将绝迹的绝活儿的行列。
从前编织斗笠的人也叫篾匠,排在三匠(石匠木匠)之前。石木二匠粗活,体力活,篾匠是细活,手艺活,极受人敬重。事实上,斗笠不仅是遮雨避阳,它还有一种装饰美,艺术美,也是一种文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6 20: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那里的斗笠有三种,最小的那种是圆顶的,就是最普通的笠嫲;中间大的那种,顶部近似倒方斗形,叫笠嫲公;最大的是那种圆锥形尖顶雨笠,有80公分宽,叫老虎揿。

以前在我那又一个地主,有很多田地。有一天,他数一数自己的田地,结果数来数去少了一丘,困惑之余,他拿起放在地上的老虎揿,没想到是老虎揿盖住了一丘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6 21: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笠嫲坵】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6 21:0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掌牛细哩好受罪,
戴顶笠麻把风吹。
捡得笠麻牛又走,
追得牛来阵又归。


[ 本帖最后由 level 于 2009-10-26 21:51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1 17: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上小学时,被评为公社三好学生,奖品是一顶圆顶油纸笠麻。呵呵!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 01: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细细子掌牛,就话转昼了,笠嫲唔见开,寻了半个钟,寻唔倒,行来行去,隔远计人问涯系唔系惹到鬼,还系食到人家计倒路符,涯话寻笠嫲,原来在自家头上。笑死人,真实故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09: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耕田老 于 2009-11-2 01:01 发表
记得细细子掌牛,就话转昼了,笠嫲唔见开,寻了半个钟,寻唔倒,行来行去,隔远计人问涯系唔系惹到鬼,还系食到人家计倒路符,涯话寻笠嫲,原来在自家头上。笑死人,真实故事。

    哈哈,有趣,常做四月八,此事估计好多人有过.心越急越想不到,俗谚讲"急计打么拳"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09:5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evel 于 2009-10-26 20:51 发表
我那里的斗笠有三种,最小的那种是圆顶的,就是最普通的笠嫲;中间大的那种,顶部近似倒方斗形,叫笠嫲公;最大的是那种圆锥形尖顶雨笠,有80公分宽,叫老虎揿。

以前在我那又一个地主,有很多田地。有一天,他数 ...


这个故事有好多版本.我故乡讲介系帮人莳田,回家时发现少莳一丘田,最后在身后大笠嘛下面还盖着一丘田,俗叫衰衣笠嘛丘.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4 05: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