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667|回复: 0

漫话客家山歌、山歌号子和山歌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10 21: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漫话客家山歌、山歌号子和山歌剧

李寿粦  


一 客家山歌的起源、流变


    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之一,根植于客家民众的生产劳动之中并为广大客家民众喜爱。客家山歌起源于中原古代民歌。中原汉民向南迁徙,与江准一带音乐以及闽、粤、赣三省交界原住民的本土音乐,特别是与畲族、瑶族的音乐水乳交融结合,逐步形成了新的音乐形态 —— 客家山歌。明代我国著名的文人冯梦龙曾编辑有《山歌》,其中有:“郎有心来姐有心,唔怕人多屋又深,人多那有十只眼,屋深那有千重门”。流传在梅州的传统客家山歌中有:“哥有心来妹有心,唔怕山高水又深,山高自有人开路,水深自有撑渡人”。两相比较,可以看到传统客家山歌与我国江准一带南方民歌二者之间许多相似的痕迹,可见,客家山歌是汉民族与其他民族智慧溶合的结晶,是移民文化的产物。客家山歌主要分布在我国闽、粤、赣三省客家地区以及广西、四川、台湾等客家人聚居地区。

    山歌号子,也叫劳动号子。客家山歌号子,是客家民众在进行各种不同的劳动时而歌唱的民歌。客家山歌号子主要产生于山林劳动、江河劳动和农事劳动。主要有伐木号子、木排号子、船工号子、筑路号子、打夯号子、摇桩号子等。劳动者唱着有节奏的山歌号子,一定程度上减轻重体力劳动带来的疲劳。山歌号子音乐粗犷豪放, 整齐有力。

    山歌剧是在客家山歌音乐基础上产生的新兴剧种。梅州的山歌剧是以梅县为中心,流行于梅州七县一区。山歌剧遍及广东的梅州、河源、惠州、韶关以及江西赣南客家地区属歌剧剧种。流行于福建龙岩、连城、漳平、长汀、上杭、永定、武平等县的则称为山歌戏,也是在客家山歌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剧种。山歌剧产生于我国建国初期,1957年7月,梅县组建民间艺术团,这是梅州山歌剧第一个专业性剧团,现今的梅州市山歌剧团的最早前身是1959年的汕头专区民间艺术团,因辖区体制变化,经过几次撤并,1988年改名为梅州市山歌剧团。山歌剧用客家方言演唱,唱腔音乐以客家山歌为基础,此外,还采用了五句板说唱音乐、客家民间小调、宗教音乐(主要为佛曲)等进行编曲。

二 客家山歌音乐艺术主要特征

    客家山歌的音乐本土性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客家山歌的歌词从内容上反映了客家人的社会生活,充分体现了本土性。客家山歌大量的是客家情歌,表达客家男女之情。客家山歌以客家话演唱, 唱词一般为七字一句,每首四句,多用比兴、比喻、双关、夸张等艺术手法, 歌词通俗易懂,大量使用客家群众语言, 口语化,使客家山歌生动有趣, 形象逼真,自然流畅,感情真挚,富有“客味”; 第二, 客家山歌曲调平稳流畅,起伏不大,古朴宛转,音域较窄,用4至5个音的最多,使用装饰音较多,常用自由延长音, 而且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见混合拍。既不象西北高原民歌高亢激越,又不象江南民歌充满水乡秀色,甜美细腻,同时又与畲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民歌区别开来。此外,本土性还表现在,同是客家地区,客家山歌的调式风格也因地而别。客家山歌在调式上,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都有,而以徵调与羽调为主,如,广东梅州一带的客家山歌调式多以羽调为主,哀怨的风格较为突出; 而赣南、闽西、广西、贵州、湘东一带的客家山歌徵调式较多,欢快的风格较突出。江西一带的客家山歌歌词中常使用客家话衬词“唉呀里”,而梅州一带的客家山歌歌词则常用客家话衬词“啊嘿”。现流传的传统客家山歌中,曲调优美、婉转、清新, 深受客家人喜爱的有很多,如梅县松口山歌《八月十五光华华》、《送郎送到五里亭》、兴宁石马山歌《新绣荷包两面红》、五华长布山歌《唱歌爱上石马峰》、蕉岭长潭山歌《长潭行出公王陂》、大埔西河山歌《乌乌赤赤还过甜》、惠阳山歌《一树难开两样花》、韶关曲江山歌《落水天》、江西兴国山歌《打只山歌过横排》、闽西长汀山歌《山歌会唱大家来》、台湾新竹、苗粟山歌《远远看妹飞飞来》等。

三 过去与现在,继承与发展

    1、大量搜集和整理流传在民间的传统客家音乐。我国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民间的传统客家音乐的搜集整理工作,以梅州为例,1980年至1981年,通过各县文化馆以及组织人力到全区39个公社采访了100多位新老山歌手,收集了1万多首流传于粤东地区的客家山歌,整理编辑出版了《粤东客家山歌》及编印了《梅县地区民间歌曲集成》。1987年春,历时一年,市文化部门组织1800多人到全市进行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普查,仅梅州收集的民间歌谣就达39966首。

    2、举办各种活动,继承和发展客家山歌。客家山歌的重要性及其价值越来越被政府部门领导所认识。举办各种活动,推动客家优秀文化传统发展。如,1981年中秋节,梅州市举办中秋赛歌会、五句板汇演及山歌唱腔比赛;1983年春,梅州市决定每年中秋节为“山歌节”。当年首届“山歌节”持续8天,观众达4万多人次。1990年的“山歌节”,共进行四个项目:擂台赛、新人新作赛、研讨会和合水歌会,这一届“山歌节”,被称为建国40多年来梅州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山歌活动。2004年梅州举行的国际山歌节,形式更多样,盛况更空前。除了这些活动外,改革开放以来,梅州市经常有“山歌搭台,经贸唱戏”的活动,在每年组团出访中,挑一些山歌手参加,让客家山歌在港、澳、台、东南亚各国以及留尼旺、毛里求斯、美国等地的海外乡亲的心中荡漾,激发他们的乡思、乡情,增进乡谊,争取更多的海外乡亲热爱家乡,关心家乡,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3、从理论到实践,加大客家戏曲音乐的改革力度。2001年11月由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办在河源市举办了“中国音乐文化.客家音乐研讨会”,从理论上深入探讨客家音乐的继承、改革与发展问题。继此次盛会后, 2002年11月又在粤北采茶戏之乡南雄市召开了“中国音乐文化.采茶戏音乐研讨会”,参加会议专家学者、戏曲工作者40多人。围绕采茶戏音乐的源流、发展、风格、特点、改革、创新等问题进行研讨,认为,戏曲音乐一要“纵向继承”,即继承剧种的音乐特征,又要在继承中去改革发展;二要“横向借鉴”,就是借鉴吸收国内各剧种音乐的长处,丰富提高发展自已。同时,还要借鉴吸收外国歌剧的和声、复调、配器以及合唱、伴唱等艺术手法,不断在借鉴吸收中求壮大,在化他中求革新,使地方戏曲充满青春活力,更为群众喜爱。在实践上,以梅州市为例,近几年来,梅州市山歌剧团创作演出大型山歌剧《等郎妹》、《山魂》、《桃花雨》,政府大投入大制作,打造精品,特别是山歌剧音乐,曲调清新、优美,大胆借鉴吸收外国音乐,运用交响乐手法,聘请省交响乐团演奏、录音,使戏曲音乐更能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更加震撼,更加动人。参加省及全国戏曲汇演连续获得多项大奖。

    4、把许多客家山歌项目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大投入促进客家山歌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2006年8月,广东梅州客家山歌、广东汉乐、福建龙岩与福州市的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和茶亭十番音乐、江西赣南采茶戏和广西博白县桂南采茶戏、闽西汉剧、木偶戏、广东紫金县花朝戏等业共七项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接着,各省、市级政府也在公布省级、市级非遗名录。如客都梅州有13项被广东省列为省级非遗名录。广东省还建立客家山歌基金,要把客家山歌做大做强。这一切说明,我国政府比任何时候都重视客家山歌的继承与发展,可以相信,通过上下的努力,客家山歌将更好地为现代化服务, 客家山歌艺术之花将越开越鲜艳,越开越芬芳。

[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09-10-10 21:37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4 13: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