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01|回复: 1

从闽南小说看闽客土楼文化之径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4 06: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闽南小说看闽客土楼文化之径庭
                                                    胡赛标
      前段时间,拜读闽南实力派作家创作的小说《山坳上的土楼》,既为作家的才情喝彩,又深感“闽南客家土楼”文化与“闽西客家土楼”文化之径庭。
      闽南作家创作的反映土楼“客家”生活的系列小说,如果说是准确地把握了土楼生活的本质的话,那么我觉得“闽南客家”(河洛客)与“闽西客家”的生活与文化还是存在巨大差异,某些方面甚至有天壤之别。所以,我认同一些文化学者提出的“闽南土楼”与“客家土楼”的不同概念,因为它们是同形异质的地域文化,虽然看上去都是土楼,而里面住的又大多是同源异流的客家人。
文化是精神价值与习惯性的生活方式。它具象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也内化为一个人的文化基因,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的文化观念操控着个人的行为方式。文化存在共性与个性差异。请看《山坳上的土楼》中一节描写:“男方的“起亲客”开始在祖堂和女方长辈“讲亲”,尽管礼贴上已写明财礼、红包、嫁妆等等项目,这时仍旧需要重说一遍,女方也可以趁此最后机会节外生枝,讨价还价,要这要那,要是“起亲客”不同意,双方就尖声粗气地争吵起来,吹胡子瞪眼睛、拍桌子破口大骂。黄家坳习俗是“讲亲不吵不发,越吵越发”,只要不吵僵,“起亲客”不赌气地一走了之,那就没关系,最后什么事都能讲定,皆大欢喜。”读到这段描写,我一下子惊呆了。在永定土楼文化中,这样闽南式的“相吵讲礼”是不可思议的。就是要多点彩礼,也会是“和风细雨”式的商议,因为客家是非常讲究“礼”的族群。如果相吵,十之八九就不用对亲了。据说,闽南人嫁妆特别多,相应地要彩礼是很“重”的,与闽西客家人不同。
小说描写吃年夜饭的习俗:“家中长者率先举起筷子,唱念道:“来来来,大家举箸,合家平安,风调雨顺。”话音刚落,孩子们的筷子已经扑向瞄准已久的鸡肉鸭肉。一般来说,长者吃鸡头,出门的男人吃鸡翅膀,孩子吃鸡腿鸭腿,一定不能吃鸡爪子,生怕以后读书会抓破书本……”在永定土楼文化中,鸡头是不能吃掉的,一定要等没客人来了,才可吃掉。因为“碗留鸡头”是对客人的尊重,寓意客人是尊贵的“头领”,而且摆菜要将“头”对着客人,表现出客家人对别人的热情敬重。小时走亲戚,父母都要叮咛:吃饭时,千万不能吃人家的鸡头、鸭头啊,要有规矩啊。
     小说中还描写了黄家坳办丧事的情节,说丧家黄槐兄弟,受不了帮忙人黄虎兄弟嫌“没菜吃”的讥诮,结果大打出手,而周围的人竟有喝彩的。在闽西土楼文化中,这也是不可理喻的。丧家就是再有“气”,也是要忍、会忍、必忍的。其实,书中描写的包括杀猪方式、元宵习俗等系列生活细节,闽西客家与闽南客家都是迥然不同的。
     总之,相较其它族群而言,闽西土楼客家人受中原儒家文化影响特别深刻,是一个非常讲“礼”的民系,因而客家文化被称为“中原文化的活化石”,了解客家人就是了解了“汉族的一半”。闽南有土楼,有深受闽文化影响的“客家人”;闽西有土楼,有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客家人。外地读者与作家读土楼小说,因缺乏土楼生活的体验,几乎无法区分闽南土楼文化与闽西土楼文化之迥异之处,其实两者在文化内涵方面许多是“貌合神离”的。这正是目前土楼影视创作与拍摄中,最应该警惕的问题。不然,拍摄的作品,就难以表现不同地域文化的特质,给观众张冠李戴之嫌。(本文原载2009年6月24日《闽西日报》)

[ 本帖最后由 胡赛标 于 2009-8-24 06:25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2-16 22: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这书是何葆国先生写的,他是闽南人!曾经在书洋的南靖三中教过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0 15: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