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24|回复: 0

[转帖]一个多民族传承的故事类型之比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4-13 12: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多民族传承的故事类型之比较
<br>
<br>刘守华(HTTP://WWW.CHINESEFOLKLORE.COM)
<br>
<br>    民间故事中许多引人入胜的叙说都是围绕小人物命运的转变来展开的。有的故事构造神奇境界,让主人公借助某种神秘力量获得财宝与幸福婚姻,摆脱贫困与不幸;也有的故事完全在现实背景上,通过艺术虚构,让主人公在偶然巧合境遇中时来运转,获得意外成功。“梦先生”属于后一类,它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其他许多国家的口头文学中具有广泛影响,成为一个公认的世界民间故事类型。
<br>
<br>(一)
<br>
<br>    “梦先生”中的小人物,因宣称自己会做梦或者会卜卦而具有“全知全能”的本领,他荒唐的自我吹嘘,由于偶然巧合竟一再应验,于是被人们作为“活神仙”看待而名利双收,摆脱了贫困和遭人歧视的处境。丁乃通按AT分类法,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把它列为1641“全能博士”型,引录各地异文 50余例。由于这类故事在中国最流行的名称是“梦先生”,我们便以它作为类型名称。80年代以来,各地在民间文学普查中,又采录到大量富有地域与民族特色的异文。它在西藏和四川藏族口头文学中似乎流行最广,有《猪头卦师》。《懒汉》、《扯索卦的懒汉》等地方异文,它们均从《尸语故事》中《猪头点验大师》演变而来。其他地区的异文则有新疆的《算卦先生》(维吾尔族) ,宁夏的《“梦先生”的故事》(回族),四川的《黄蜞蟆》,湖北的《黄蛤蟆》,福建的《懒汉占卜》,山西的《梦先生》,陕西的《黄蛤模》和《梦先生》,吉林的《姚发算卦》,辽宁的《梦神仙》(满族)等篇。这里列举的是最具代表性的文本,实际上它的足迹已遍及全国。
<br>
<br>    在上述文本中,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见于《尸语故事》的《猪头卦师》及其口头异文。藏文《尸语故事》,大约在11世纪时就开始流传,并形成了13章或21章的规模。它脱胎于一部印度古代民间故事集《僵尸鬼故事》,但主要是沿用它大故事里套小故事的连环串插式结构,将许多小故事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以增强其曲折和趣味。在《尸语故事》的几种刻印本和手抄本中,都有《猪头卦师》这一篇,名称和内容大同而小异,有的称为《猪头卦师》,有的叫做《懒汉奇遇》。载于李朝群所译《尸语故事》一书中的文本则题为《猪头点验大师》,主人公是一个什么也不愿去做的懒汉,贤慧的妻子总是鼓励他外出干活。有一天出门打猎,由于粗心大意,把马匹和猎犬都丢了,偶然间看到公主脖子上挂的“灵魂玉”丢失在地上被牛粪盖起,接着又有人把牛粪贴在墙上;当国王寻找“灵魂玉”时,他装模作样地用猪头卜卦,一下子就从牛粪饼里找到了“灵魂玉”,于是成了远近闻名的“猪头点验大师”。随后罗刹国国王图谋侵占西藏,派遣罗刹女前来西藏做皇后,害死了一个又一个国王,猪头卦师偶然间偷听到罗刹夫妻的谈话,便借口做法会送鬼,让罗刹鬼现出丑陋原形,最后懒汉获得国王赏赐,高高兴兴回到妻子身边。讲述人插话道:“这人不但走好运,还有一个好老婆。”故事中和罗刹鬼作斗争的情节,明显是从印度故事中移植而来,染有浓重的神秘幻想与原始信仰色彩,保留着《尸语故事》早期文本的印记。故事中又有着民族风情(如将牛粪饼贴在墙上晒干作燃料)与民族心理的鲜明表现,可以看出是融汇藏族人民智慧与情感的口头语言的艺术创造成果。
<br>
<br>除《猪头点验大师》这一篇之外,其他几篇同类型故事都在人们口头传承的过程中发生了较大变异,但关于主人公从牛粪里寻找到宝石因而名声远扬的精彩叙说都保留了下来。另外插入的两个情节单元,一是歪打正着地治好了王后或公主的怪病,二是让主人公使用谐音双关语,意外地抓住了盗窃官印的贼人。如肖崇素采录的《扯索卦的懒汉》中,土司的官印忽然在一个夜间丢失了,便请彭错带人寻找。土司派出的三个差人中,一个叫“麻别”,意思是“自作”;一个叫“让别”,意思是“自受”;一个叫“则那炯别”,意思是“大路上的石板”。走到一处,大家坐下歇息。他一个人躺在一块石板上,不由地向天叹了一口气说:“完了,完了,要没脑袋了。我自作自受,睡不成大路上的石板了。”他不住嘴地在那里叹气。三个人听了,大吃一惊。原来,印就是他们三人偷的。······听他不断喊着‘嘛别”(自作)“让别”(自受),“则那炯别”(大路上的石板)的名字,又说“完了,要没脑袋了”,三个人吓昏了,以为他完全晓得他们作过的事,立刻一齐来给他跪下,不断磕头,向他请求说:“印是我们偷的,我们错了。土司知道是要杀头的,你救救我们吧!”主人公就这样又意外地创造了一次“比活佛还灵”的奇迹而渡过难关。
<br>
<br>   藏族《猪头卦师》的思想倾向性较为复杂。人们对主人公既懒惰又胡乱吹嘘自己,以卦术行骗的行为当然是给予嘲讽和否定的,《扯索卦的懒汉》这一篇最后就讲到骗局被揭穿,“土司非常愤怒,立刻喊人剥下他的衣服,用棍子把他赶了出去。”可是在一定程度上,故事讲述人又对这处于贫困境地的懒汉寄予同情,为他在意外巧合中交好运而感到庆幸。
<br>
<br>《尸语故事》的藏文本曾被移植改编为蒙文本,还被译成满文。蒙文《猪头卦师》的故事和满文《猪头萨满的故事》,经有关学者认定,均从藏文本脱胎而来。
<br>
<br>(二)
<br>
<br>    汉族口头流行的1641型故事,以《梦先生》为代表,主人公吹嘘自己“做梦能预卜告知”,偶然巧合中得到应验,便交上好运。下面以山西朔县著名故事家尹泽讲述的《梦先生》为例,主人公叫“四蛤模”,因没有什么本领,原先被亲邻瞧不起,有一天在山里闲游时看见一匹马,便随手把它拴住了。正好老岳父到处寻找这匹马,听说女婿做梦灵验,把他请去,大吃大喝一顿之后睡了一觉,说梦见马在山里,岳父照他的话派人去寻,果真如此。从此“梦先生”的名声就传扬开了。接着发生了许多更惊险有趣的事。
<br>
<br>    尹泽老人对于在旧时代和他处境相同的故事里的主人公寄予深深的同情。他使用的口语既朴实又富有光彩,叙述事件砍头去尾极为简明,却抓住人物对话,用心刻画他们的神态与心理,使之栩栩如生。作为喜剧性故事的独特趣味,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
<br>
<br>    将藏族的《猪头卦师》和汉族的《梦先生》相比较,“神奇预言因巧合而应验”的核心母题,以及情节由乡村向官府乃至宫城逐步扩展的叙述模式都惊人地相似,它们之间显然有着内在关联。伴随经济文化联系而来的藏汉民族之间口头文学的交流十分频繁,用直接交流影响来解释这种一致性是完全可以成立的。
<br>
<br>    《猪头卦师》和《梦先生》作为两个不同类型的故事,各有其民族与地域文化特征。前者的主人公为牧民,故事依托打猎、喝酥油茶、晒牛粪饼、孩子脖子上挂“灵魂玉”、卦师用猪头祭神卜卦等生活文化场景展开;后者则以农民为主人公,以农耕生活为背景,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做梦来构造故事,两者的生活与艺术情趣各自有别。占梦这种迷信,在中国由来已久,占梦以灵魂可以离开人的肉体,在鬼神导引下外游这种古老观念为思想基础,“梦之所以能进行占卜,就是因为梦是‘天神’之所‘告’,因而梦象包含着神意,梦象即吉凶之象。”占梦术于近现代虽已衰落,在民间却仍有深远影响。汉族《梦先生》故事中并没有出现真正的占梦活动,但它以占梦这种古老迷信习俗为背景来编织故事,便显出了它独特的文化意蕴。
<br>
<br>(三)
<br>
<br>   美国故事学家汤普森在《民间故事分类学》中告诉我们,1641型是一个在欧亚大陆都十分流行的故事,已知的异文超过400篇。欧洲故事梗概是:一个具有怪名字的农民(他的名字叫“克拉布——蟹”,或“克里克特——蟋蟀”,或“拉特——老鼠”),他买了一套博士服穿在身上,冒充“全能博士”。皇帝同意考核一下这位智者的能力,命他去查缉盗贼。克拉布首先要求得到一席盛筵,在第一个侍者端菜进人餐厅时,他对妻子品评说,“那是第一个”(双头语,第一个菜或第一个贼)。第二、第三个侍者到来时,他说“第二个”、“第三个”。这些侍者做贼心虚,都以为他们已被侦查,立刻坦白交待了自己的偷窃行为。对他本领的第二个考验是,叫他说出覆盖着的盘子里装的是什么菜,他以为自己被考倒了,绝望地喊道:“可怜的克拉布!”可巧盘中正是满满一盘蟹。给他的第三个考验是找一匹丢失的马,正好以前他隐藏了这匹马,所以不难找到。
<br>
<br>    汤普森对这个故事评论道:整个“全能博士”故事在印度最古老的文学故事集中可以找到,并常见于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笑话书中。这个富于机智的故事在东方文学和文艺复兴文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在民间故事中的普及性,使之对于开展文学的比较研究十分有益。
<br>
<br>    西方学者已经认定,它是一个源于东方的著名故事。东西方故事的情节结构具有惊人的一致性,故事在平凡的日常生活背景上展开,完全由于一些偶然巧合因素,使情节逆转、奇迹出现,造成主人公命运的大起大落。这些偶然巧合因素以不同方式出现在给岳父寻找走失的牲口,给县官寻找被盗的官印和同公主缔结婚姻上,故事家巧妙地将不同时空背景上发生的纠葛串联在一起,又逐层推进趋向高潮。本是一些凡人小事,口头文学家却以饱含智慧幽默的语言把它编织成了一个富于艺术魁力的故事。
<br>
<br>就其文化内涵而言,它是一个逗人笑乐之后又耐人寻味的故事。它被人们称为“懒汉奇遇”,含有对不务正业、东游西荡、靠哄骗他人讨生活的游手好闲之徒的嘲讽;然而在人民大众无权主宰自己命运的旧时代,讲述这类关于小人物因巧遇而发迹的故事,又表现出对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的深切同情。另外,值得特别提起的是,故事是围绕卜卦、算命(做梦也是一种占卜行为)之类的迷信活动来展开叙说的,这类活动历经两三千年,时至今日仍遍及许多国家的街头巷尾。粗略地听讲这类故事,似乎它是在肯定打卦做梦如何“灵验”,仔细听来却是在揭穿这类活动的虚妄欺骗性。所谓“灵验”不过是主人公无意巧遇,甚至是在他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阴差阳错获得成功。“活神仙”的神秘外衣被突然揭穿而引来听众的哄笑声,故事便发挥出寓教于乐的积极作用。它受到世界广大地区人们的喜爱而传诵不衰,正是由于它有着适应人类文明进步的文化内涵,并同精巧的叙事艺术有机融合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8 23:39 , Processed in 0.022733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