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97|回复: 10

黄有异写给《梅州音像出版社》的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3 11:3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梅州音像出版社的同仁们,你们好!

传四首我创作的客家歌(音频小样)给你们。并有如下建议。

关于利用这个好机会使用统一梅州口音的问题已经说过了。

另一问题是:口音、用词、倒字的问题。
口音--可由你们来统一,个别字的音高和梅州话不吻合的,你们的作曲家稍作改动,对得上梅州口音就可以了。

用词--比如:“眼泪”一词,贺州叫“眼泪、眼水”,而有的地方叫“目汁”; “这里”一词,贺州叫“离位”、“只位”“离子”:而有的地方叫“犁位”;“州”你们叫“珠”。这也可以统一用梅州的用词。

倒字--问题比较复杂!听了很多客家歌存在大量的倒字问题!四声不分(我们客家话是六声,应该是六声不分了)把“阿妹”(56大二度)唱成“阿梅”(52纯四度);把“榴莲”(22纯一度)唱成“留恋”(26纯五度)。把原来的 “客家山歌特有名”,唱成了“客家山歌特有命”.....
这是一些作曲的人自己制造出来的说话的语音语调和歌唱中的音调声调的矛盾,把客家人自己都听糊涂了,不看歌词就听不出唱的是什么!这是目前我们客家歌最致命的问题。
 
但是传统的一些不经过音乐人用笔破坏的山歌,特别是地道的唱出来的而不是编造出来的客家歌多数不存在倒字问题,最能说明这一现象的是传统的五句板,它是按字要音来唱的,所以不用发歌词给听众,一听就懂。作曲家应该先学会“问字要音”再去发挥自己创作的歌曲才好。
“南腔北调”我们南方所有的语言用的是“腔”,一开口字、音高就定了,字也咬定了,所以在歌声中字的音高是基本不能变的,这方面白话歌做得比较好,基本没有倒字现象。

 普通话虽四声,倒字也是可怕的。如果把四声乱用,可以把“公主”谱成“公猪”;把“广东”谱成“广冻”;“广州市”唱成“光昼时”......

 有一些字和词在歌中普通话如何也谱写不清楚的,如“王大妈守瓜”,一不小心就会谱成“王大妈守寡”;而象“你是我的情人”,不论技巧多高多成熟的作曲家都只能谱成“你是我的情人”。而用我们任何一种南方话都能谱得清清楚楚。我们的“瓜”和“寡”;“情”和“亲”根本不是同一个音。这是我们南方语言的优势,如果我们乱套,就会把我们的优势变成劣势了。

有时候倒字也是可以的,如施光楠老师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前两句开头的第一个字。“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我”和“在”是倒字,是不按四声谱的,但其它字就全部按四声来谱了,所以虽有倒字但还是听得清清楚楚所唱的字是什么字。而且,这两个字是非倒不可的,不信,你把这两个字按它原来的四声音高位置来唱,这首歌就没有了原来那种精神和气势,疲软了,完了,不会有人愿听了。这说明了倒字不但可以用,用好了可以塑造出很好的音乐形象。这和积极的使用和弦外音一样,要积极的使用倒字。

另外有一种是用原有的曲调乱套泛用的问题。比如女声独唱“好年华”,原曲调是广西歌舞剧《刘三姐》中戏老爷中的歌曲,原词是这样的“老爷奶奶坐中堂呀..........公猪母猪坐中央....” 旋律一点没改,照填上歌词改名为《好年华》。还有邱(马国)唱的“阿妹--过来”这是人家云南的《弥渡山歌》类似情况不少。我们歌舞团和《刘三姐》剧团同住一个院子,最早的刘三姐1960年周游全国500场的演出是两个团一起合并去演的。这些编剧和演员和我都很熟,而且大部分都还活得好好的。人家听了之后对我说“你们客家人想略夺吗?!”羞愧难当,我说不出话来。虽然打官司也打不到我的头上,但作为客家人,我尴尬!这些做法,只是在网上玩玩也无妨,但作为出版我们得注意啊。

再有,客家人一个标志是土楼,另一个标志是围屋。土楼固然要写,而且很多人写,写了很多,土楼主要在江西福建,广东很少,客家人到了广东大量的民居是围屋,从广东迁到广西后也是围屋,我就是在围屋里出生长大的。围屋是我们的标志。所以我专门写了一首《欢迎仪到围屋来》这首歌。这是有实际功能意义的歌,对两广客家文化宣传特别是开旅游都有作用的歌。我把我的创作的想法和目的告诉你们,供你们参考。

《客家堂》的堂主伟华和我聊到客家歌的事,希望我能谈谈对客家歌的看法和想法,我就写信给你们的时候,顺便放到《客家堂》《客家社区》《客家文化时空》网上去。
能想到的就这么多了。啰嗦了。

[ 本帖最后由 妖精 于 2009-3-4 21:31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 12: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意见,留给大家传读。

好年华,怪不得那么熟悉的腔调。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 13: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嘉应音像出版社向我们几个搞大陆客家歌曲的人要作品,说是今年10月份梅州要开世界客商大会作礼物送.我们都是全力无尝支持的.反正又不是市场赢利行为,都是为了客家的事业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 16: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设不是见议,黄老师要求更正,请版主改一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3 16: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hjqxlgc 的帖子

目前嘉应音像出版社分私人承包,从原则上讲并不存在公益两字。



世界客商大会无非就系政府想做一些政绩,最近刘日知要求梅州电视台同电台为了召开世客商会增加一些客家话节目,也完全系应付式地做一些表面文章而已。


我们的梅州市政府单喊广州某公司做哩个世界客商大会个策划就花了两百多万,搞个客家意象也花了千过万,看起来梅州市政府真个有钱无地方花了啦。

[ 本帖最后由 20000 于 2009-3-3 17:08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4 13: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人到了广东大量的民居是围屋,从广东迁到广西后也是围屋,我就是在围屋里出生长大的。围屋是我们的标志。

我不赞同这个说法,在贺州以前没有围屋之说,只有客家大屋之称,只是发现江家大屋之后,大家沿广东的称谓才叫围屋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4 13: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人从广东迁到广西年代不长,所以后代繁衍的人数也不多,这样就限制大屋的拓展,所以真正建起的大屋不多,但先人的建房思想是与广东客家人是一脉延续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4 21:1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妖精 的帖子

都是我的错。
“掠夺”写到了“略夺”。
有一些字和词在歌中普通话如何也谱写不清楚的,如“王大妈守瓜”,一不小心就会谱成“王大妈守寡”;而象“你是我的亲人”,不论技巧多高多成熟的作曲家都只能谱成“你是我的情人”。而用我们任何一种南方话都能谱得清清楚楚。我们的“瓜”和“寡”;“情”和“亲”根本不是同一个音。这是我们南方语言的优势,如果我们乱套,就会把我们的优势变成劣势了。

转载自『客家人社区』 http://www.HakkaOnline.com
https://www.hakkaonline.com/thread-66290-1-1.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4 21: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石全十美 于 2009-4-4 13:47 发表
客家人从广东迁到广西年代不长,所以后代繁衍的人数也不多,这样就限制大屋的拓展,所以真正建起的大屋不多,但先人的建房思想是与广东客家人是一脉延续的。


贺州人叫“大屋”只是从规模上来称呼一些建造得大的屋。实际上客家人到广西后所建的“大屋”是按广东围屋的结构样式来造的,实际也就是围屋,只是没习惯这样叫而已。你在电脑上查一下贺州地图,八步区灵锋岩附近有个屋地的遗址叫“大屋地”,实际就是大围屋,两层,每间房都有楼,土改时分给十几家农民住,每户一间两层(带楼)文革后各户撒散要材料到别处另起。故只剩下原地基,地图上只好标成“大屋地”三个字了。这就是我出生的“大屋”。这屋原来人们都叫做“时珍伯的屋”因为屋的主人叫黄时珍,是我的父亲。这“大屋”的名字是解放后叫起来的,因为它实在太大了,我小时候根本不敢到屋的另一头很玩。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2 23: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就是大围屋,只是没习惯这样叫而已。
这个解释该是对的。
但我从小也没听过围屋之说,只是有了江屋之后,估计要打旅游牌,大家才沿广东叫法称为围屋,我问过我80多岁的阿婆以及很多老人家,他们都没听说过有围屋之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2 23: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遗留贺州的大屋不多了。除了江家大屋保留好点外,其他6间大江屋很烂了。听我外婆说,70年代前,莲塘的大屋多的是(规模比江屋小),比如文波的邹姓和白花的苏姓以及黄田的包姓等,现在都拆完了。
但昭平樟木还有一座比江家大屋规模还大的客家屋,好象是邱姓人家,棋盘式的建筑。
70年代以后起的泥屋都是竹杆房和锁头房了。

黄老师,是这样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19 14: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