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15|回复: 4

话说 “客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3-1 00: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话说客家


——兴宁啊哥哩
客家风味、客家音乐、客家论坛、客家研究、客家健身房、客家QQ群,客家足球队、客家经济、客家妹等林林总总,层出不穷,遍地开花, 向人扑面而来,甚至让人有点应接不暇。
生活在今日的梅州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种种变化,一种独特文化氛围在悄然形成,昨日的腌粉、腌面,今日一看已改头换面成了客家风味,昨日还自称的梅州人,今日已改成客家人或梅州客家人了。这种变化不只是出现广告招牌或宣传条幅上,它已经悄无声息地走进普通梅州人的话语习惯中了,成了一种自我身份认同。“客家”现在已俨然成了流行、时尚词汇,成了“腕儿”了,炙手可热,受到大家的追捧。
相比于过去,现在梅州人学得更聪明了,懂得对自己的文化进行挖掘,并包装起来利用。相比于以前的客家文化热,只是局限在学术领域,影响力有限。而近期的这么些年来,或许是出于经济上的考量,政府、媒体积极介入,挖掘、创造比较优势,大力宣传、推介客家文化,营造客家文化品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除了政府、媒体的大力推广、宣传,学界的客家研究热潮,可喜的是许多普通梅州人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参与进来,或许商人们想从中“客家两字”蹭点品牌效应,或许年轻人会感觉说客家两字比较流行,又或者有许多人仅仅是一种随大溜罢了,不管怎样一起形成了现在的客家热,宣传、弘扬着我们的文化。
而这股热潮带来不只是一些经济利益跟表面的热闹,让外界更好的认识我们独特的文化,与外面更好地交流,更重要的是在客家人自己文化心里层面的变化,客家文化热提醒了我们要提高客家意识,让我们了解、关注自身语言文化外,还让我们便的更加自信起来,强化了一种身份认同。当然这种变化不只发生在梅州,其它客家地区政府也意识到打客家文化这张牌,各地相互竞合,共同烘托一种客家文化热氛围。
客家文化热所带来的影响,楼主我有着较深的感触。
过去对于自身的认识也就只是“酿豆腐“,“鸡哩炒酒”,“敬祖公”等几个简单、零散的概念罢了,甚至不会用客家文化这种概念。受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才会有这种了解、关注的冲动跟意念。闲来时会上上网,发发帖子,聊聊客家话题。也正是在“客家”、“客家人”这些概念的牵引下,通过网络各地网友相识、相知,心里认同相互交融、互相支持,凝聚一种力量!
很多时候,都会不可避免地谈到客家语言文化的丢失的话题,一种对身份认同的尴尬,都会无比感慨,纷纷建言献策。才会有网友向刘书记提问客家话电视台开办的问题。因为我们关注自己的文化,因为大家有着共同的心里情结、共同的愿望。
尽管现在各地客家交流甚少,并散落各地,经济欠发达,语言文化式微,但在心里层面的相互交融对于这个民系的前行却有着积极的作用,缓解在全球化时代里一种语言文化流失、身份认同的尴尬,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反击。
除了以上说的,还有一点感触就是有时太多的客家词汇扑面,多少令人有点纷乱的感觉。
一日,在一学刊里看到一标题为“客家人的法制观念调查”,细看之下,就是在梅州选取了几个点去做法制方面的调查,然后就得出结论客家人的法制观念如何如何?
梅州人跟客家人两概念有交集,却不等同。个人建议直接就用“梅州人的法制观念调查”好了,不要贪图客家这个词汇流行,就不加考虑直接嫁接上了!
在口语中、在非正式文体中,谁也没那闲功夫去考究那“是”与“否”的逻辑关系,玩抠概念游戏,好用就用了,在学术性论文和正式文体中就要留点神才行!
——“还5转啊系野,吃饭了,赶烧,冷啊就5好吃”
——“哦,好,就转”“5讲了,肚白凹啊死,啊妈喊捱转屋卡吃酿豆腐了,88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00:2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自己先顶一个,写完稍微修改下就上传了,感觉结构上还可以调整调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 02: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厕所里的神就是兴宁啊哥哩?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 09: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是啊,不过以前非美食版版主兴宁啊哥哩!

[ 本帖最后由 厕所里的神 于 2009-3-1 09:44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2 00: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接触客家概念,阿公阿爸灌输的思想就是罗香林说的那些东西,因此不得不承认,最初对客家的认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客家的神秘的迷恋和神奇的想往。因此一种感觉,客家这个概念,亲近而又遥远,欲爱不能。平日里都说自己讲的是兴宁话,只有见到非兴宁的客家人,才说大家都是客家人。特别梅县人一般很认同客家(虽然似乎不怎么和兴宁人打交道),不过韶关本地客家却似乎认为这只是个符号,没有血没有肉的。

自从世客会在赣州和四川召开以来,明显感觉到这些地方的客家人对客家的认同加强了,在网络上接触得越来越多 ,不说别的,就说严老师这次搞的客语录音档案活动里,各地上传的人数就可以看得出来。

客家文化本身存在,只是以不同的名号存在着,客家这个符号的认同推广、把同源文化纳入客家名下,让这副骨头长出血肉,让本属该文化群体的人们接受客家这两个字并长出感情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 本帖最后由 孤独行者 于 2009-3-2 00:45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16 14:31 , Processed in 0.014610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