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717|回复: 21

纪念“还我母语运动”20周年专题(1988年12月28日~2008年12月28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1 00: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228“还我母语运动”20周年语录:



1. 1988年还我母语运动宣传标语:母语是出生的尊严!


2. 1988年还我母语运动口号:还涯客家话,尊重客家人!(还我客家话,尊重客家人!)


3. 1988年还我母语运动口号:涯系客家人,涯讲客家话!(我是客家人,我说客家话!)


4. 1988年还我母语运动口号:和平奋斗救客家!


5. 1988年还我母语运动口号:拼、拼、拼,团结打拼出头天!


6. 1988年还我母语运动口号:为了恩个客家文化,为了恩个尊严!为了客家人个节目上电视台、广播电台,客家人万岁!


7. 客家电视台口号:语言不但是一种沟通工具,还是一种基本权利,这不单指代表一个族群的符号,也代表一个族群的尊严,20年前的还我母语运动,就是要争取语言的平等权。



8.马英九语:“没有客语就没有客家文化,更不会有客家人 ”




还我母语运动报道



    1988年,由1万多名台湾客家鄉親所發起的「還我母語運動」今年正值廿個年頭,客家民間團體已經決定在年底發起「還我母語運動廿年紀念活動」,其活動內容包括:母語聖火環島傳遞以及客家國際學術研討會等。回顧廿年前還我母語運動、展望未來客家族群面臨的挑戰,客家電視亦規畫一系列「還我母語廿年」特別報導。






「還我母語運動」的背景與意涵

        民国76年(西元1987年)政府宣布解嚴後,電視節目製播規範逐步廢除以國語轉播為主的規定,但關於少數族群語言之廣播電視節目比例仍然相當少。隔年(1988),《客家風雲雜誌》提出客家族群應該努力投身政治改變弱勢現狀,同時要求開播客語節目。12月28日,客家雜誌社號召客家人走上街頭,發動「1228還我母語大遊行」,其主要訴求即為:全面開放客語電視節目、修改《廣播電視法》第廿條對於方言的限制條款、建立開放多元的語言政策、並且全面開放客語電視節目。

1228还我母语运动孙中山像上的“还我客家话”



        「還我母語運動」大遊行社會運動讓一向被視為「隱形」的客家族群集體現身,這場不分朝野黨派的「還我母語運動」也成為日後推動成立客語廣播電台、爭取客語電視節目,推動母語教育的重要的原動力。而之後「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成立,客家人更以實際行動參與台灣民主運動,透過政治運作過程的力量及各種選舉管道,使得客家事務成為選舉時被關注的議題,同時也是客家族群所提出主要的訴求得以落實(楊長鎮,1989;黃子堯,2003;劉惠玲,2005)。


「還我母語運動」特別節目規畫

        客家族群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社會運動努力爭取自身的發言權,積極地推動客家政策,喚醒社會大眾對客家族群的尊重,使得客家文化及語言不再隱身於社會的角落中。

        正值「還我母語運動」廿週年之際,客家電視新聞部將自12月22日起,於每日各節新聞中露出「還我母語運動廿年」系列報導。此外,當週(週一至週五)也將另闢30分鐘特別節目,由主播吳奕蓉與當年參與客家運動之靈魂人物對談;並前往當年活動現場介紹事件始末,其間另製播專題報導露出。更規畫兩場「還我母語運動廿年座談會」,邀請與客家研究領域之專家學者與談,為客家族群的未來提出建言。

        「還我母語運動廿年」系列報導除探討還我母語運動時代背景、起因,鄉親的參與和迴響,及其對未來客家發展的影響外,更將針對客家文化語言的傳承、「客家基本法」立法精神、「全台性客家電台」成立、全球族群經驗等議題進行深入探討。12月22日起,誠摯邀請各位共下關心台灣客家以及多元文化的未來。


1988年12月28日还我母语运动总领队车





1988年12月28日还我母语运动客家乡亲高举孙中山像




1988年12月28日还我母语运动抗议宣言



《客家风云》杂志还我母语运动专刊                .


https://www.hakkaonline.com/attachment/forum/month_0807/20080715_ZD1qLMdGUn-4884.wmv

1228还我母语运动视频




纪念还我母语运动20周年专题(1988年12月28日~2008年12月28日)


[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08-12-23 15:19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 22: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台湾到时不知有哪些活动会举办?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 23: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hakkatv应该会把这些节目上传到youtube上面吧...挺感兴趣的...应该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大陆参考...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23: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我母语运动」20周年宣传规划

  • 活動目的:為紀念「還我母語運動」20周年,鼓勵多說客語、學習客語,客家電視舉辦短片徵選活動,參賽者將自己或親朋好友的客語相關經驗與故事拍攝成50秒短片,透過客家電視頻道與網路,分享他人,讓觀眾一起體會說客語、學習客語的趣味與感動。
  • 主辦單位:公視基金會 客家電視台
  • 活動時間:即日起至117日止(作品送件截止日,以郵戳為憑)
  • 活動資格:不限年齡、性別皆可參加,每人參加徵選作品數量以三件為限
  • 徵選內容:任何與說客家話、學習客語的趣事、經驗或故事都可作為短片題材。
  • 報名方式:
(1)將作品及報名表E-MAIL至prg50736@hakkatv.org.twprg50737@hakkatv.org.tw  採E-MAIL方式者,請以wmv.格式、10M以下大小寄送;若參加作品不只一件,請以一次一件方式分批寄送
(2)將作品光碟(一式三份)及報名表寄至客家電視台行銷企劃部(114台北市內湖區康寧路三段七十五巷七十號二樓)

  • 影像規格:使用任何影音拍攝方式,製作成50秒長度之影音格式

  • 獎勵辦法:「首獎」1名,頒發獎狀與獎金新臺幣三萬元
  • 「佳作」20名,頒發獎狀與獎金新臺幣二仟元
以上作品,如內容無法達到入選水準,得從缺

  • 得獎公布:
(1)得獎作品預計於97年11月中旬公布在客家電視台網站
(2)得獎者應依通知之指定時間及內容至頒獎典禮現場,憑身分證及得獎通知領取獎金與獎狀。

  • 評審方式:初審:由主辦單位依參賽規格為標準,並淘汰屬於色情、暴力或具誹謗、人身攻擊之參賽作品;經初審後,即將作品上傳公佈在客家電視台活動網頁。
  • 決審:由主辦單位邀請客家電視節目、製作專業工作人員、知名影像工作者,擔任決審評審委員,決選出各獎項得獎作品
  • 評分標準:內容40%,創意40%,主題切合度20%

  • 成果展示:獲獎短片將有機會由客家電視重製後於頻道、網站上播出。
  • 作品規範
(1)音樂:自行創作、自創用CC(Creative Commons, creativecommons.org.tw)全球分享網站(Common Content, commoncontent.org),依作品授權方式與標示方法,下載使用或其他取得合法授權之音樂
(2)肖像:惟如使用名人為短片主角,應獲當事人肖像權之授權
(3)著作授權:
  • 參賽者同意參賽作品採用創用CC(Creative Commons,creativecommons.org.tw)「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2.5 臺灣版」授權條款釋出影片,並永久無償授權公視基金會(客家電視台)宣傳與非營利使用,範圍如下:參賽者應授權主辦單位利用參賽作品(包括但不限音樂、相關海報與劇照、影片定格畫面、影片部分畫面)於國內外重製、散布、改作、公開傳輸、公開播送及公開上映。
  • 參賽作品有利用他人著作或權利時,參賽者應取得該著作之著作  
    財產權人或權利人同意其著作或權利於參賽作品中,依創用CC(Creative Commons, creativecommons.org.tw)「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2.5 臺灣版」授權條款授權,並提供公視基金會(客家電視台)與非營利使用,範圍包括利用參賽作品(包括但不限音樂、相關海報與劇照影片定格畫面、影片部分畫面)於國內外重製、散布、改作、公開傳輸、公開播送及公開上映。
  • 主辦單位認為參賽者違反本須知「參賽作品規範」、「著作授權」之規定者,得逕取消參賽、入圍或得獎資格,並追回其已領取之獎狀、獎金、獎品等。
13.注意事項:
(1)得獎名單公布後5日內(不含例假日),得獎者應檢附符合「參賽作品規範」、「著作授權」規定之授權同意書,將畫質較清晰之光碟1片,逕寄或親自交付客家電視,違反者,取消其入圍資格,名額不遞補。
(2)參賽者或得獎者若有作品不實、違反著作權法、本報名須知規定或其他法令者,主辦單位得取消其參賽或得獎資格,並追回其已領取之獎狀及獎金;參賽者或得獎者均不得有異議。
(3)主辦單位保留修改本活動辦法之權利



14.報名表:
報名表
*姓  名 *性     別      □男      □女
*出生日期年     月     日*身分證字號
*通訊地址
*聯絡電話(日)(夜)(手機)
*電子信箱
*作品名稱
*作品描述簡要說明短片構想、故事大綱–200字以內















本人確定參加,並已詳讀並接受所有計畫規則。
代表人簽名:日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23: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運動20年後

這是和另外兩位客家後生朋友一起寫的。當初原本希望能在12月28日「還我母語」19週年當天刊出,不過中國時報遲到了幾天才刊出。感謝中時給了年輕人的言論,在論壇頭版出現的機會。

這篇文章主要的論點是想釐清「客家運動」到「運動客家」的當前困境,也希望能提出一點年輕人的觀點和想法,期盼能作為一點討論的起點。

之前,「客家運動20年」的研討會辦得熱鬧,許多與會的客家後生會後都陷入了一種焦慮和「恍然大悟」,直呼:原來我們都被騙了。一直到現在我還搞不清楚大家到底覺得騙局何在。不過,過去究竟如何已不是我們所能參透;而迎向當代的困境,或許是我們能夠把握住的。也許,下一個20年之後,當「後生」變成「老生」之際,我們可以再一起問同樣的問題:客家運動走到哪裡?


客家運動20年後
林映汝、劉介修、葉日嘉
中國時報 2008.01.04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客家鄉親齊步踩在街頭,一場「還我母語」的客家運動正式揭開。如今二十年過去,隨著客委會成立、客家電視臺開播、各大學客家相關系所相繼開設,當年客家運動的訴求彷彿一一都實現了,客家運動儼然獲得了社會上許多的資源和支持。然而,「客家運動」作為一股社會與文化運動的力量,卻陷入了當代族群政治的陷阱當中,面臨了困境和挑戰。

 客家運動在某種意義上是台灣客家的本土化運動。當年客家運動所強調的,正是要拋棄長期以來台灣客家的「中原認同」,找回「臺灣認同」,然後面對自身在語言和文化上,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要積極尋求管道,取得在政治上發聲的權力。因此,這個運動不僅是客家人自己的本土化運動,也是解嚴之後臺灣本土化運動的一環。

 客家運動二十年之後,藍綠兩大陣營,在族群選票的考量下,紛紛將客家族群視為左右選情的關鍵少數,於是政治人物的口號成了客家人最好的春藥,端出「有牛肉」的客家政策也被視為是最好的催票手段。客家運動失去了自主性,只淪為被政客發起族群動員下的「運動客家」。

 在客家議題與政治過度結合的結構下,客家界把運動方向轉入客家人獲得多少預算、「義民」是否被汙名化、客家文物館算不算「蚊子館」等問題上。結果,批評客家政策的人,被輕易地冠上歧視客家族群的帽子;客家人是弱勢族群,成為爭取更多預算的有力說法。動員客家族群不投票給某政黨或某候選人的號召,則是這整套說法背後最具威脅性與破壞力的殺手鐧。

 另一方面,這種屬於一九八○年代末的對抗式話語,再也無法引起年輕人的共鳴。因為成長在解嚴後的一代,大部分已經感受不到當年威權政府對客家語言和文化的壓抑,四大族群的分類,在流著不同族群血液的年輕人身上,也已經失去意義。因此今日台灣客家運動中,後生人的缺席,或者「退席」:客家運動沒有新血,大學裡頭的客家社團一個個面臨存亡考驗。

 各級政府在「客家」成為奪取選票的廉價「政治正確」之際,當年那一股由下而上,由民間社團所主導的客家運動,現在則逐漸演變成,由上而下,由客家(事務)委員會所指導的「運動客家」。然後,在那些大型活動風風光光舉辦完之後,所謂的多元文化,並沒有真正融入臺灣民眾的生活之中。而且,這些活動的主軸,通常只是抽取某一個簡單而固定的客家意象,並沒有真正觸及文化內部的多元和差異,因此,客家人在努力打破外界刻版印象的同時,也在建立某一些刻版印象。最後,這些活動所留下的最大意義,就是成為政治人物在選舉時拿來炫耀的政績。

 過去客家運動對抗的是威權與「中原認同」的謊言和恐懼,人民不能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者新的本土認同無法建構;現在看起來「民主」了,或者「多元文化」也獲得了尊重。然而,新的謊言和恐懼誕生了,族群政治的圈套造成了不同歷史記憶的相互怨恨與排除。我們唯有掙脫這個圈套,不再把關注的焦點,放在政治人物所挑起的口水之爭;唯有在民眾的社區生活中,重拾真正屬於「庶民」的歷史記憶,客家運動作為一股本土文化運動,也才能重新建構更為多元與豐富的台灣認同。

 當前的困境揭示著「還我母語」運動邁向二十周年之際,台灣客家運動亟需追尋或重新找到更為進步的意涵。台灣客家運動應該自許,帶頭走出台灣當今族群政治的虛假陷阱,開啟下一個二十年真正屬於台灣人民的文化公民運動。

 (林映汝為師大歷史所研究生,劉介修為台大衛政所研究生,葉日嘉為台大客家研究中心執行長;三位作者皆為「後生台灣客家」發起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23: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還我母語運動20週年客家學研討會 同探討客未來

今年是還我母語運動20週年,而台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在2年過後再次舉辦,國際客家學研討會以〞還我母語運動與台灣客家發展〞為主題做探討,同時更有來自韓國、義大利、伊朗等外國朋友發表客家學術論文,讓客家文化向國際邁進。


客家文化研究在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歡迎,連國外學生都一同來研究,上午台大客家研究中心,再次盛大舉辦,國際客家學研討會,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更發表他們所關心的客家事務、文化和語言,讓客家具有國際視野,並兼顧了本土關懷。


1988年12月28日,由客家許多前輩們,發起的還我母語運動,在20年後更成為,客家學術界研究的重點之一,主辦單位盼望,未來能夠有更多,客家學術界年輕一輩的精英,一同來參與,同時推動鄉土和母語教育,讓台灣的各族群,都能接觸和深入了解,充滿特色的客家文化。


客家电视台【吳怡君 徐宏智/台北】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130/90/1acma.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 23:5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雜誌 推動客家文藝復興之手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上萬客家人走上街頭,以「全面開放客語電視節目、修改廣電法第二十條對方言之限制條款為保障條款、建立多開放的語言政策」為訴求,積極爭取客家話的發言權,不僅在兩年內首先促成客語電視節目的開放,更寫下客家運動的先頁。這就是當年的「還我母語大遊行」。

 「還我母語大遊行」讓客家人首次為了自己的權益走上街頭,也是台灣首度以文化層面為主題的街頭運動,而這樣一個震撼台灣社會與政府當局的大遊行,其幕後的推手就是現已改名為《客家雜誌》的《客家風雲雜誌》。

 現任《客家雜誌》副總編輯的陳康宏表示,為了爭取客家人發聲、維護台灣的客家文化,《客家風雲》於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五日創刊,由全省客家菁英、知識青年專業人士所共同創辦,代表著對客家人權益與尊嚴意識的大覺醒;在創刊隔年成功推動「還我母語運動」後,雜誌的銷售量曾一度暴增,後來卻因為太強烈的政治色彩,使得訂戶暴跌,終至無法維持。

 幸好,之後有枋寮褒忠義民廟的大筆捐款支持,《客家風雲》才能重新調整步伐,改名為《客家雜誌》,並以「政黨站兩邊、客家擺中間」的立場繼續經營。同時,原創人馬相繼退出,改由學術文化界人士接手,風格也轉為少提政治多提文化,一切以客家為優先,期能督促政府單位及各黨各派,為爭取客家權益做最大的努力。

 「在台灣眾多期刊中,《客家雜誌》最鮮明的特色就是:幾乎百分之百純客家。」陳康宏說,《客家雜誌》的純度很高,全部內容都跟客家有關,專門介紹客家的人地事物,不僅有時事評論、活動報導、人物專訪、讀者投書,還有客家歷史的典故、人物介紹及客語字、俗語、歌謠教學等等。

 其中,還有部分文章是以客家文字寫成的,「只是客家字不夠普及,所以很多讀者看不懂,目前還沒辦法全面使用客家文字。」但無論如何,《客家雜誌》所希望的就是透過對客家史、客家事的報導和解說,提昇客家人的族群意識,讓客家人以自己為榮。

 從《客家風雲》到《客家雜誌》走過的這十五年以來,曾三度面臨倒閉危機,陳康宏說,幸好有許多人願意幫助,才能有驚無險地度過難關,「其實,文化性的刊物本來就不好經營,所以很多客家文化性的雜誌早已陸續倒閉了。」因此,對《客家雜誌》來說,這些曾經伸出援手的貴人,著實讓他們由衷感激。

 「我們現在應該算是半商業化經營,因為我們所做的幾乎都是『奉獻』,而且為了節省開支,也為了永續經營,我們雜誌沒辦法製作得太精美,也沒辦法像其他雜誌那樣使用全彩印刷。」他說,《客家雜誌》經常收到各地民眾的投稿,但兩年前開始,也因為經費不足而無法繼續給予稿費,只能改以「投稿經錄用就送五本雜誌」的方案來酬謝投稿者。

 邁入第十六年的《客家雜誌》,現在所強調的是「柔性訴求」,「遊行一下子就沒了,大家喊一喊就忘了,取而代之的是用文化、教育來推動,把思想擴散出去是我們當前最努力的目標。」陳康宏說,《客家雜誌》每年都舉辦的「客家文化夏令營」就是最好的證明,讓客家生活實際進入校園裡「紮根」,除此之外,他們也著手籌辦許多活動,例如座談會、學術研討會,甚至是今年在台北燈會展出的客家主題花燈等等,都是他們落實客家文化的行動。

 陳康宏表示,當初《客家風雲》的創立宗旨和「還我母語運動」的訴求,正逐步實現中,「像我們在風雲時代一直鼓吹的『成立客家事務委員會』,就在我們預期的時間內達成,甚至還快得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真的很欣慰!」他說,從前《客家雜誌》常帶頭革命、爭取發聲、傳承母語,近兩年行政院客委會成立後,對他們而言,「監督」的角色反而是更重要的了。

 過去有心人士一再呼籲要「發揚客家文化意識」,陳康宏則認為,目前最需努力的方向應該放在「提供客語就業市場」,「如果你跟一個小孩說,講客家話是為了發揚客家文化,他怎麼聽得進去?要讓他覺得學客語對日後有幫助,他才願意學習,就像英語,具備好的英語能力,不僅日後工作機會多,各方面也佔優勢,有這種動力人家才要學啊!」他說,基於現實面的考量,不得不換這個方向思考,客家人或許在眾多行業中是強勢、是龍頭,但在文化上卻是弱勢,根本沒有競爭力。

 「大體看來,目前客家文化發展的狀況不錯,但客家話還是有消失的可能。」陳康宏說,講客家話要從生活底層做起才有用,「說客語不是一種表演、一種樣版,應該在日常生活實踐。」他看過許多人常常只是表面上說說,平常卻從不以客家話為主要語言,「一旦客家話在生活中被退出,就很容易被遺忘。」他略帶感嘆地表示。

 在客家雜誌社裡,不管是閒聊、談公事,甚至是接電話,每個人都用客家話交談,他們不是在表演任何一齣客家戲碼,而是在生活裡落實客家文化,不讓客語淪為無辜的犧牲者。

 從風雲到客家,從風起雲湧到風平浪靜,從激烈革命到柔性訴求,從「還我母語」到「客家文化夏令營」,這都是《客家雜誌》為維護客家文化所做的努力與成就,不管時空遷移、社會轉變,《客家雜誌》復興客家文藝的心始終如一。

[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08-12-2 00:00 编辑 ]
台湾客家世纪印象展-还我母语游行之二.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2 00: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從母語運動到社區營造:初探臺灣客家運動的轉變

從母語運動到社區營造:初探臺灣客家運動的轉變

楊忠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研究生)
--------------------------------------------------------------------------------
Page 2
2摘要本論文主要探討在母語運動開展後近二十年來臺灣客家運動變化的歷程,並以國家、社會與地方為基點論證客家運動在公共政策、社團組織與社區營造等多元面貌。國民政府來臺後,逐漸擴展國家政權意味著自上而下的控制不斷加強與推進,同時也意味著自下而上的反控制也不斷擴大。隨著社會整合進程,國家與社會在更多領域出現了對立與合作。另一方面,「全球化」與「第三領域」進入了國家、社會、地方等場域,直接衝擊了地方文化與生態;「全球治理」則提供了地方的發展路線。綜合以上所述本文主旨有三,分別是曙光乍現—客從母語運動到語言平等;霞光照地—客家社團的興起與困境;如日中天—客家社區運動的蓬勃,母語運動以降所凝聚的正向力量深化於社會底層且影響了國家機器的運作,呈現了公共政策與社營造區多方面的成功,這也是本文欲探究的課題。關鍵詞:母語運動、客家社團、社區營造、全球治理
--------------------------------------------------------------------------------
Page 3
3一、前言族群研究一直是學術界的一個獨特領域,雖因歷史發展的不同,但一直是存在於社會且不斷地被各方所探討。「族群關係牽涉到族群認同,族群意識建構與族群間關係結構與相互對待的問題。它既是基於某種血緣關係,語言與傳統而形成的社會現象,但也不可避免的需要隨著族群所處的政治、社會、文化環境的不同,而在認同,意識上和關係結構上做相應的調整」(徐正光 1994),在有關族群研究上,會討論族群在歷史上的變遷,而不就單一事實來陳述,並把完整脈絡下的族群變遷作一番分析。族群研究不只是學術或文化方面的呈現,也是有關族群本身生存與發展的一個立足點。臺灣族群研究之所以如此備受重視,與近年來所謂的本土化效應有很大的關係。客家人身為構成臺灣族群的一分子,自然被賦予族群研究課題—客家研究,早期客家研究是不被重視的,直到 1980 年代以後逐漸浮上檯面。1988 年的『還我母語運動』,被譽為臺灣文化運動的範例的同時,也讓客家研究有了新的方向,在這之前,臺灣的客家研究似乎自我設限在客家源流、族群衝突與移民問題上。「1978 年陳運棟的《客家人》問世,算是臺灣土產第一本系統性客家學著作,但基本上承襲了羅香林上述兩著、一編的架構和內容」(楊長鎮 1996),而屬於臺灣本身客家人的焦點、特色並沒有顯現出來。另外楊長鎮也提到所謂的「認同避諱(stigmatized identity)」,說明了臺灣客家人對於本身族群不確定感,甚至於不認同感並對本身族群抱持懷疑態度,即便說客家話也不參與客家公共事務,這也使臺灣客家研究有著相當大的困難與侷限性,故本文僅從「還我母語運動」到現今客家社區運動,試圖整理出客家運動的轉變脈絡。
--------------------------------------------------------------------------------
Page 4
4二、曙光乍現:從母語運動到語言平等1988 年 12 月 28 日,「還我母語運動」街頭遊行正式展開,遊行訴求以「全面開放客語電視節目、修改廣電法 20 條對方言之限制條款為保障條款、建立多元開放的語言政策」為主,這是臺灣在文化運動方面的里程碑。此次活動是由「客家風雲」所主導,集合了當時客家菁英與各政黨的人員參加,此次活動有萬名客家鄉親參與。(客家風雲 1989)(一)還我母語運動這次運動的背景乃源於臺灣自國民黨遷台後,強力推行國語政策下的一個反動。臺灣自 1949 年以來,一直都是以所謂的國語作為官方語言,並對多種方言設限。在一場座談會中,1不少學者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不少的見解與批判,黃宣範認為國語政策的轉變是 1972 年廣電法通過,使得各族群不得不去重視本身族群語言的生存,而客家人把這種關心付諸行動。另一方面國語政策的推行勢必引起少數族群的反感,而在臺灣除了閩南語之外,其他方言都算是弱勢語言,例如客家話更弱勢的原住民語言,更有消滅的危機存在。洪惟仁說:「推行國語政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獨尊國語,禁用其他方言」。例如 1961 年開始,政府下令各級學校不准學生講方言,更不准用方言授課。楊孝榮提到推行母語運動,可以朝著兩個方向努力:第一,透過大眾媒介來推展,如三家電視台;第二,廣播。羅肇錦則認為本身客家人態度也值得被探討的,如果客家人本身不注重,那麼又如何談保存呢?我們從這次座談會看出當時臺灣所面臨的語言問題,是相當複雜且帶有政治意識。這使得不少客家人對客家話的延續有著使命感,認為再不救亡圖存,可能 20 年之後會說客家話的人連 20%都不到,乃有共識發起一個運動:還1客家風雲雜誌社主辦「臺灣語言政策的反省-從客家人的母語運動談起」座談會,(台北:1988年 12 月 10 日)。與會學者有徐正光、黃宣範、洪惟仁、楊孝榮、劉福增、羅肇錦、陳映貞、鐘春蘭等人。
--------------------------------------------------------------------------------
Page 5
5我母語運動。在還我母語運動中有一項訴求是廣電法第二十條之修改,就是對國語政策的不滿,其內容為:電台對國內廣播播音應以國語為主,方言應逐年減少;其所應佔比例,由新聞局視實際需要定之。臺灣的國語政策自推行以來,成效「有目共睹」,跟土地改革一直是最成功的兩個範例,但是強勢推行國語政策,也造成方言式微,這讓原本在政經及社會地位低落的客家人,形成了一股維護客家文化團結力量,曾金玉(2000)認為臺灣客家運動產生的原因之一就是語言政策的影響。政府在『還我母語運動』展開之前,就不斷透過各種管道,希望能化解部分客家人士對政府的「誤會」,新聞局也曾允諾會試圖對《廣電法》進行檢討,不過政府單位卻遲遲未見行動,原因之一可能是 1988 年初政局更換,故政府單位無暇顧及方言問題,另一方面新聞局的鴕鳥心態也使得客家人心生不滿,在新聞局(1988 年 12 月 6 日)所舉辦一場「客家電視節目」座談會中,2學者陳述各自意見,雖然沒有一致性,但是普遍認為媒體開放政策是可行的,且可以從廣播方面做起,不過當時新聞局並未採納。座談會中諸多學者提出建議與政策施行方向:如以多種語言,多樣性播出;新聞局應充分讓三台依市場功能的自由競爭;少數族群不希望被孤立,想尋求其社會中的具體象徵。……,媒體上更可以考慮放寬限制等。不過新聞局認為若立即開放媒體,並不符合社會公平與正義,冒然開放的結果也將使得國語政策勢必土崩瓦解,所以僅能單從廣播方面著手,但新聞局卻無下文。再看另一場與電視台的會議中,新聞局仍不願立刻對《廣電法》進行修改。在會議結束後,官方的結論是:針對官方節目(例:省政宣導)可改客語播放,在三台(台視為先)輪流播出客家節目,3配合介紹客家文化,人力由客屬總會42《客家風雲》15 期:新聞局主辦「客家電視節目」座談會,(台北:1988/12/6)。3臺灣電視公司在 1989 年元月起,週日晨間時段播放由客籍人士製播的「鄉親相情」節目。4世界客屬總會成立於 1974 年 10 月 11 日,成立宗旨為:聯絡世界崇尚自由之客屬人士、發揚傳播忠義精神、團結合作、共謀國內外文化交流與經濟發展、服務人群、提攜後進。世界客屬
--------------------------------------------------------------------------------
Page 6
2支援,上述節目未提是否為常態,播放長短與播放時間。新聞局認為這是對客家族群的尊重,且不違背施行甚久的廣電法。部分客家人士不滿意新聞局作法,仍一直向新聞局陳情,希望媒體更開放,但新聞局把責任推給電視台,說應由市場機制決定。事實上,在有線電視出現前,三台電視為了商業利益,並不願大量播放客語節目。而全程使用客家話的電視台,直到 2003 年才開播,5距「還我母語運動」已達十六年之久。在「還我母語運動」熱烈的展開時,那社會輿論的反應又是如何:有一部份客家人一直在主張電視應播出客家與節目。……我們不知道所謂播客家語節目,是播出一個討論客家語的趣味性或語言特性的節目?還是說將一些普通的電視劇或歌唱節目以客家話播出?若是前者,它的趣味性侷限於懂客家語而對語言學或民俗學有些興趣的人;若是後者,這播客家語,不知理由何在?是為了有人除客家語外什麼都不懂?有多少人?還是為了客家人就要爭取播客家話,因為那是一種權利?6國語可以促進溝通,播放客語似有開倒車之嫌。如播出客語,那麼是不是也該播出廣東語、四川語、蒙古語?如大家都爭,這樣豈不是天下大亂?如客語電視節目播出,九族山胞豈不將援例要求,給政府帶來莫大困擾。7不少民眾對於播客家語節目抱持著懷疑的態度,認為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播放客家語,並沒有實質上的利益(對其本身而言,若不懂客家語或非客家人,播放客家語根本對生活毫無影響,甚至壓縮本身語言時間),且認為播放客家節目是一種妥協政策,給人感覺「會吵的小孩有糖吃」。針對這些問題,支持播放客語的人士有著自己的想法,他們認為政府在管理總會屬全球性客家社團,與崇正會同為世界性客屬社團。5臺灣客家電視台於 2003 年 7 月 1 日開播。6〈為何播客家語〉《聯合報》二十四版,1988 年 10 月 19 日。7《客家風雲》15 期,1988。
--------------------------------------------------------------------------------
Page 7
3國家資源時,應使多數人能夠獲得實質利益,但政府及新聞局卻不積極處理方言問題,反而逃避和以藉口搪塞,實有負民之所託。當時客家人要的求不是由政府補助與保障客家節目,或是要政府出面鼓勵說客家語,而是藉由廣電法的修改或媒體的開放,能讓客家語正式在大眾媒體上播放,這是客家人士的真正想法。此外,支持「還我母語運動」的人是不分族群與語系的,如閩南人、原住民等都響應此活動,這也說明母語的保存是各族群所關心的,開放客語不會排擠其他族群的方言,反而讓更多族群加入維護本身權益的行列,政府及新聞局沒有體會到這一點。民主時代的潮流是多元的,語言問題也是,包容其他語言是政府所努力的方向,政府站在輔導者立場,卻把語言問題納在政治課題底下,這是被人一直詬病的。(二)語言平等一般人常說:「語言是一種溝通的工具」,這是不正確的說法。語言不僅是一種工具,而且是傳承文化、凝聚認同、族群符號,是一種基本的權利,不管是從資源分配、還是認同確認來看,語言的使用不僅取決於政治權力的多寡,還會回過頭來鞏固支配性語言使用者的權力,因此,族群間的競爭往往是為了語言的選擇(施正鋒 2002)。在這個多元族群的臺灣,對於各族群來說,語言代表生存指標,其地位象徵著族群關係是否平等。因此語言平等也是目前臺灣推行族群多元文化政策中,優先且基礎的工程。為此,2003 年政府集合民間專家學者,擷取各族群的建議,草擬「語言平等法」以資語言政策的推行。2007 年政府又研擬《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規定本國族群或地方使用之自然語言及手語都是國家語言(National Language),一律在法律上平等。這種語言、文化上平等就是奠基在公民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公民應該要求政府針對其語言及文化提出政策保障權利。一種語言代表著一種文化,研擬推行語言平等法或國家語言發展法並非要求每個人能說各種語言,乃因地制宜選擇全國或地區通用語。
--------------------------------------------------------------------------------
Page 8
4【表 1】母語運動訴求與語言法案之比較1988「還我母語運動」訴求修改之法條2003「語言平等法」草案2007「國家語言發展法」草案《廣電法》第二十條8:電台對國內廣播播音應以國語為主,方言應逐年減少;其所應佔比例,由新聞局視實際需要定之。《廣電法施行細則》第十九條:電台對國內廣播應用之比率,調幅電台不得少於百分之五十五,調頻廣播電台即電視台不得少於百分之七十。使用方言播音應逐年減少,其所佔比例,由新聞局是實際需要訂定。《廣播及電視無線電台設置及管理條例》:電台節目使用語言,除因特殊原因經奉主管機關核准外,應以國語為主。《廣播電視規範》第十條:國語節目應以全部使用國語, 不得任意夾雜其他語言。其播放之歌曲,除報經核准者以外,應以國語歌曲為主。第十條:在法律範圍內,每個國民有使用自己的語言來進行文字出版、電影拍攝、設立廣播電台、電視台、或是其他各種形式的電子媒體的權利。第十七條:中央政府應設置全國性公共廣播、電視頻道,以保障臺灣客家話、以及臺灣原住民族語言之播出機會。其設置條例另訂之。前項之經費除由國家編列預算外,得由廣播、電視事業單位之營利徵收之。第六條:政府應辦理國家語言之保存、傳習及研究;對於面臨傳承危機之語言,應訂定復振計畫,積極鼓勵進行語言復育、傳承、記錄,並定期追蹤考核成效。第七條:國民有權使用各種國家語言進行出版、影音傳播、網路傳輸或其他各種形式之媒體傳播。為增進各種國家語言之傳播,政府應獎勵廣播電視事業製播各種國家語言相關節目。前項獎勵辦法由行政院新聞局定之。第十條中央主管機關應會同教育部、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及有關機關,建立國家語言資料庫,以提供語言復育、傳承、發展等相關事項運用。81993 年立法院刪除《廣電法》第二十條中的「方言條款限制」。
--------------------------------------------------------------------------------
Page 9
5語言是根植於族群靈魂與血液間的文化符號,語言不僅是一種表達工具,也跟文化心理、思維方式有著密切相關,詳實記錄了歷史演變與文化蹤跡。如果說文化特質都顯現於本身的語言中,則保護語言其實就是保護文化。現今為延續、保存與發揚客家文化,找出客家話的生存之道,應是刻不容緩,而落實語言平等和維護語言權9則是第一要務。1988 年「還我母語運動」的三大訴求:「全面開放客語電視節目、修改廣電法 20 條對方言之限制條款為保障條款、建立多元開放的語言政策」,客語電視與廣播已逐步建立,但語言政策方面卻如牛步行走,至今未制訂良善政策與國家法律,我們深知語言權是族群生存的體現,須以法律保障,維護本土語言的傳播、使用、教育與扶助等應明文推行,行政機關有法源依據後,在語言政策上更加慎重對待各族群。語言政策要得到執政者肯定與民眾支持、完整詳細的語言計畫、專責機構負責語言發展。臺灣有國語推行委員會10往昔任務只有「推行國語」,今,但對於語言平等或語言政策方面等均無法應付,因此改制「國家語文委員會」或更高層級權責語言問題,才能順利跨出語言平等的門檻。(洪惟仁 2002)三、霞光照地:客家社團的興起與困境「還我母語運動」對臺灣客家人產生了很大變化,開始正視到本身的權益。還我母語運動的三大訴求雖並未立即實現,卻讓客家人有了著力點不再漫無目標。臺灣客家人在歷經專制政體轉換成為民主政治過程中,期望透過政治操作和參與公共事務爭取客家族群的權益,能夠延續客家運動的能量,因此臺灣客家社9關於語言平等及語言權的闡述可參閱李憲榮〈加拿大的英法雙語政策〉,2002,或語言公平網站 http://mail.tku.edu.tw/cfshih/ln/。10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在 2006 年施行「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推動臺灣母語日活動實施要點」,本要點所稱臺灣母語,指學校所在社區多數民眾日常使用較多之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族語言等臺灣本土母語。
--------------------------------------------------------------------------------
Page 10
6團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不只凝聚客家意識和認同,也讓各界無法忽略這一股新勢力。(一)客家社團的興起傳承客家文化,一直是客家人不遺餘力的。像新埔義民廟(財團法人褒忠義民廟前身)成立了義民中學(1946),提供客家子弟受教育的機會。對於客家人而言教育是最弱的一環,但卻是重要的一環。在政府推行國語政策下,客家小孩如同其他族群小孩,只能靠上一代教授客語,且客語沒有本身的文字,得藉助其他語言的輔助。近年來的母語教學的開放,才使孩童能夠在學校正式習得母語,不過這項措施既不強制也非全面,客語教學仍是集中在客家地區,且教學範圍與內容又限於經費,無法長期而密集的施行,無形中對母語教學打了折扣。客語教學無法像閩南語教學常態化,有些來自於使用的廣度,臺灣以閩南人為最大族群,客家人居次,但其數量卻是客家人的三倍之上,基於市場機制,客語的實用性遠不如閩南語。數量的優勢往往決定了政策的走向,這也是客語傳播的致命傷。政府長期以來不重視多元族群的結果,導致失去許多保存文化的契機,客家人即便努力維護本身文化,仍不敵時間的洪流。以六堆地區為例,有許多客家風貌的建築物無法保存至今日,這是客家人感到遺憾的地方,且本身對客家文化有一種「疏離感」,從大陸移民至臺灣,經過百年之後,這種文化認同感逐漸消失。在「落葉歸根」到「落葉生根」之間,客家人選擇沈默與旁觀,他們依舊是封閉的,等到臺灣在 1970 年代以後開始有相當大的變化時,客家人意識到再孤立下去會成為無聲的族群,才開始去面對遇到的困境。此外,一方面是定居地的關係,另一方面是族群數量與本身的不安全感,在桃竹苗與六堆地區,客家人才給予外界認知是較團結的。故臺灣客家人在「還我母語運動」前後,開始意識到必須團結臺灣所有客家人的力量,所以「世界客屬總會」(1974)、「六堆大專青年聯誼會」(1979)、「客家權益促進會」(1988)、「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委員會」(1990)、「《客家》」雜誌(原《客家風雲》,1990),以及日後各熱心團體與個人所組成的客家社團。這些客家社團期望用各種方法來喚醒客家人的意識,辦活動、出刊物
--------------------------------------------------------------------------------
Page 11
7等無不讓客家人認識本身文化的優美。另外在「還我母語運動」時,有部分客家人士提到組一個「客家人」政黨,但是遭到大多數人反對。首先,政黨是為了達到政治訴求,為了爭取特定利益而形成一個有系統的組織,但是對客家人而言,「客家政黨」只是服務著客家人,那又會回到以往的「排他」泥沼中,是不符合民主精神與族群融合。長久以來,客家人早已和臺灣所有的族群和平相處,不需要去強調客家族群的重要性與獨特性,組黨只會讓其他族群產生反感,認為客家人製造族群對立。不過組黨的原因除了來自政府的漠視政策外,客家人認為由於政治上的弱勢連帶使經濟與社會地位低落,故在政治上一直透過各種方法來保有一席之地。在桃竹苗與六堆地區,客家人保有政治上的優勢,這是因為客家人數在此地區是相對多數。整體而言,客家人的政治活動仍屬區域性及社團化,有些社團還未跳脫傳統的家族與宗親模式,使得客家人政治侷限在自設範圍中,未能與其他族群合作而失去機會。再者客家意識是多元性,本身出現分裂與對立的情況不是沒有,原因在於長久以來未形成共識,使得客家人處於劣勢之中。(二)社團的困境與展望半個世紀來,在急遽的社會和文化變遷中,客家文化重新尋求定位,在持續族群認同的理念之下,通過其志願社團,以達對多元社會的適應。眾多客家社團的成立,是為了能夠凝聚客家的族群意識,陳石山(1990)說道:客家人士參加了不少其他客家社團(估計約在 40 個),但是總的來說,客家人參加客家社團的普遍性仍然不高,這又以年輕一輩的現象最為普遍,11並提及了客家社團最大的功用,是在於聯絡客家人士的感情和提昇客家人的認同意識,但在公眾事務上發揮不了多大作用,使得客家社團成為類似聯誼會的組織。「自來,吾台客家團11此調查是根據客家雜誌社(1990)關於客家社團曾做一次問卷調查,問卷就世界客屬總會、客家崇正會、六堆客家同鄉會、旅北六堆客家聯誼會做了解對象,受訪對象以男性居多,大專程度以上較佔優勢,從商與公教者眾,原籍以北部地區為主。
--------------------------------------------------------------------------------
Page 12
8體雖多,但也不乏只是克盡聯誼的功用者,故此只要是肯積極做事,且能以客家尊嚴為務,個人以為客運團體是不嫌多的。」(鍾肇政 1996)除了客家社團的困境,也把客家社團組織的詬病彰顯出來—客家社團領導階層,原因之一是客家人重視家族與宗親會,所以宗親會的領導者往往也是客家社團或是地方政治的主事者。對於客家人來說,客家社團成立是對客家族群的一種鼓舞,不過卻沒一套完整計畫去闡揚與傳承客家文化。客家社團是客家人參加公眾事務的機會,但實際上仍無法吸引多數客家人去關心,這種惰性是來自於客家人在移民臺灣後,一貫秉持不介入與保守的立場,除了在危害生命安全時,會積極的去保衛家園,其他大多數的時間都安分守己。另一方面,統治者或政府並不願意給客家人參與公眾事務,使得客家人在公眾領域無法發展,自然形成惰性。每到選舉,客家選民往往被政界「看重」和媒體喧染成決定性的少數,事實上客家人又有多少人去關心他們是否能左右政局,且客家人真正想法又與現實政治有所距離,使得客家人在以往的政局變化中,無法突顯他們的訴求。縱使臺灣在邁進民主社會過程中,能讓各階層與族群表達本身的意見,但付諸實現的時程仍遙遙無期。再回到 1988 年,「還我母語運動」期間剛好是臺灣政局變動劇烈的時刻:1980 年代的臺灣是政治社會秩序激烈重組的時期,其中尤以國民黨的去威權化和本土化即代表臺灣反對勢力的民進黨躍上政黨政治的舞台,為其中最關鍵的兩個現象。在這種轉化過程中,不僅政治權力與政治資源在重新分配,也刺激著人民的政黨取向和國家認同在發生變化……,族群政治與省籍情結遂成為臺灣政治過程中的核心議題。〈徐正光 1994:387〉政局的變動牽動著各族群間微妙的關係,客家人自然意識到不能在臺灣政治的關鍵轉化點缺席,希望透過四百萬人的力量來獲得重視。不過在政治頂峰的人通常會以客家文化來替代客家政治參與。每當一遇到政治變動時刻,客家文化永遠先於客家實質的權利,以為維護與保存客家文化就是對客家意識的友善,或許
--------------------------------------------------------------------------------
Page 13
9在 1980 年代,客家爭取的是生存權時的確是如此。隨著臺灣社會的多元化,政黨政治的興起,意識型態的對立,而各種不同風貌的客家社團就在這種狀況下產生,各類形式的客家社團組織比比皆是。每逢選舉,各黨派不忘積極爭取客家票源,客家團體成為關鍵少數,卻又無法集中力量為客家貢獻。客家社團除了聯誼活動、聯繫感情與維護權益外,該思考是客家社團在語言流失、文化斷層的危機、政治參與、社區營造等客家議題上多加挹注與關懷。四、如日中天—客家社區運動的蓬勃1988 年 12 月 28 日「還我母語」運動,公認為臺灣客家運動的重要里程碑。同年 5 月的原住民「還我土地」生存運動,而「還我母語」運動是爭取文化的尊嚴性。1994 年文建會推出新的施政理念取代舊有行政思維,不再堅持以國家力量來執行政策,提倡「由下而上」的社區總體營造,鼓勵社區建立自我特色、保存與創新社區文化、生活的願景。經過十幾年來的實踐,社區營造成為地方再造的新契機。(一)美濃社區運動民國 80 年代初期,臺灣西半部水資源出現缺乏與分配不均的狀況,為促進工業發展(尤其是高科技產業)必須提供大量工業用水,加上高雄水質久被民眾詬病,所以中央政府一是避免預期水荒,二是解決高高屏地區居民飲用水水質的問題,打算興建三座水庫來改善上述問題,這三座水庫分別是南化水庫、瑪家水庫、美濃水庫。美濃水庫的預定位置為黃蝶翠谷,並興建引水道由荖濃溪引水到此灌溉,而高屏大湖(吉洋人工湖)是美濃水庫備案。最先反對者是美濃當地居民跟一些學者和環保團體。反水庫運動從民國 80 年代如火如荼展開,反對抗爭
--------------------------------------------------------------------------------
Page 14
10團體如美濃愛鄉協進會、交工樂團等團體。由於居民強力反對,世界各地對於水庫這項水利工程的評價從正轉負,並加上時局的演變,美濃水庫才得以暫緩興建。美濃水庫的興建對地方居民而言,不但破壞生態環境與人文景觀,更造成居民生命財產的直接威脅。其反對立場有六點:黑箱作業過程、威脅人命安全、不符社會公平、不合經濟效益、毀滅客家文化、破壞生態資源。12另外彭瑞良認為施工過程會產生諸多問題:砂石車橫行、健康崩盤、田地不生、土石流與河川淤積。13綜合上述反對陳述,反水庫運動已成為當地多數居民唯一神聖信念,透過抗爭、訴願與陳情等手段,試圖阻止美濃水庫的興建。美濃在反水庫動員形塑的過程中,也提出族群(客家)文化、生態維護的價值,進一步分析政府水資源政策不合理之處,作為反對的訴求。並積極地開拓美濃的獨特性,結合社區總體營造(一鄉一特色等政策),提出地方永續發展的願景,有別於爭取回饋補償的社會運動模式。由於長期對生存環境的侵害,使得美濃居民意識到自身環境被破壞、被污染的情況,故決心捍衛其生存空間。美濃環境生態的保護運動,可認為蘊含民間社會力對於政治力、經濟力過份壓制的反彈,而「美濃反水庫運動」正是這樣的一個事例。美濃居民的努力終在新政府上台後獲得實質承諾,民進黨政府暫停美濃水庫的興建,擱置預算並封存相關資料。美濃反水庫運動在意義上,提供了一個12美濃愛鄉協進會,〈反水庫原因〉。http://mpa.ngo.org.tw/13彭瑞良,〈「美濃水庫」施工過程對美濃地區之影響〉。http://mpa.ngo.org.tw/why-no-dam/reseaon/reseaon7.html
--------------------------------------------------------------------------------
Page 15
11臺灣鄉村在政府政策下,地方透過社區營造與住民認同塑造出「小鎮敵國」的形象。此種形象不只是住民自覺體認到環境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永續發展」的概念。陳章波(2006)認為「永續海島為台灣發展願景,具有三個主要面向:環境、經濟、社會」。蕭新煌(2006)進一步解釋「永續環境:生物共存共榮,恢復「福爾摩沙—美麗之島」;永續社會:安全無懼、生活無虞、福利無缺、健康無憂、文化無際的安全和諧社會;永續經濟:以質代量,著重於良好品質而且能與環境相容的經濟」。美濃當地反美濃水庫與反高屏大湖也正是由上述基點出發,強調永續發展才是美濃將來應該遵循的正途。在美濃,地方發展與空間意義的重新界定,地域社會空間的社會關係再重組,可以說從反對運動逐漸演繹、析分、脫離與深化出來。往上在區域層級中,當地議題(反水庫活動等)變成為生態環境與族群客家文化議題為主軸。這些議題也是在全球化影響下,產生出的在地議題。(二)全球治理下的客家社區運動全球化趨勢下,全球化具有一種「跨越國界」的意思,無論在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等各領域中,民族國家(nation-state)不再是封閉疆界之概念能涵蓋。而「永續發展」概念透過全球化,進入到國家、社會和地方。新世紀的來臨、科技日新月異,使得公部門面對民間日益高漲的需求時,往往無法立即或正確做出判斷與決策。另一方面由於政府功能的退化,治理概念逐漸取代的傳統「統治」概念,使政府透過民間參與和合作,方能有效治理國家。而治理概念大致有下列五種觀點:1、治理意味著一系列來自政府,但又不限於政府的社會公共機構和行為者,政府不再是國家唯一的權力中心。2、為社會和經濟問題尋求解決方案的過程中,存在著界線和責任方面的模糊性,國家正在把由先由它的獨自承擔的責任移轉到公民社會。
--------------------------------------------------------------------------------
Page 16
123、治理明確肯定了在涉及集體行為的各種社會公共機構之間存在著權力依賴。集體行動的組織必須依靠其他組織。4、參與者最終將形成一各自主的網絡,與政府在特定領域合作,分擔政府的行政管理責任。5、政府有責任使用新的方法和技術來進行在公共事務的管理。(俞可平、張勝軍2003:4-6)全球化驅使每一個「地方」趨向某種程度均質,卻也給予「地方」與國際接軌、參與全球治理的機會。美濃的反水庫社會運動,代表民間社會與公部門對話,也進一步創造了 NGOs 參與公共政策的辯論空間,增加了參與全球治理的可能性宋學文、黎寶文(2006)。此外,全球治理中的規則的制定和解釋變得越來越多元化。規則不再是國家政府和政府組織間的專利。私人公司、非政府組織和政府的分支部門以及跨國、跨政府的網路都發揮一定的作用(Robert O. Keohane andPoseph S. Nye. Jr 2003:33)。「社區」在治理過程中取得主導的地位,社區民眾可以直接「參與」公共事務,透過公共參與,深化居民認同意識,也加強社區參與地方公共事務的正當性。治理只有通過法律、規範、市場和機構體系才能完成(Lawrence Lessig 1999)。14全球治理下的客家社區運動,褪去了客家表面化(例:客家議題在特定的食衣住行之界定、介紹與運用)概念,促進客家多元的關鍵發展。客家社區在客家文化的傳統基礎上,實踐社區自主的文化再生理念。陳板(2002)說明了臺灣各地客家社區運動的成果:1、美濃反水庫運動、觀音人愛鄉運動、楊梅伯公山錫福宮救樹保山護廟運動2、屏東縣新埤鄉建功社區、高雄縣美濃鎮龍肚庄、花蓮縣光復鄉大富社區、台中縣東勢鎮公館社區、台中縣石岡家園重建、苗栗縣獅潭村史博物館、新竹縣竹北市六家庄、新竹縣北埔鄉膨風節、新竹市金山面社區、桃園縣龍潭14Lawrence Lessig(1999):governance can be accomplished by law, norms, markets, and architecture.
--------------------------------------------------------------------------------
Page 17
13鄉三坑子聚落從客家社區運動的角度來看,客家政策向下落實到社區中,貼近了客家文化的日常性。從治理角度來看,社區居民透過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有助於形成更具包容性的在地認同與多元的公民社會。若「永續發展」真正落實到每一個層面,民眾能尊重生態環境,與萬物共存共榮,政府確實執行永續發展決策,才能讓後代子孫一同享有美好的自然。而全球治理則是提供了一個路徑,給予客家運動深化的基點,從客家社區運動出發,凝聚客家意識與文化,客家運動的路才能長久,且能在全球化衝擊下,試圖建立起國家與社會的橋樑。五、結論「還我母語運動」是臺灣客家人在二十世紀的一件大事,他們清楚他們的生存空間減少,生存方式必須改變,但是客家文化絕不能消失,因而創造一個文化運動來讓外界知道客家人的尊嚴是不被踐踏的。對於近代臺灣族群研究而言,「還我母語運動」不但是一個研究材料,更是一個族群歷史的呈現,而文化運動是長遠的,短短二十年是無法全面探討其在各個面向的影響。實際上客家族群的憂慮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語言文化的消失危機感;二是政治結構中,無法獲得公平待遇。這也是其他少數族群共同面對的問題,故「還我母語運動」也可借其他族群作為前訓。社區營造的基本課題,乃是結合在地自然與人文、重建與重新發現、凝聚社區居民意識,故文化要素就是社區發展根基。對於客家的社區而言,「客家」就是社區的重要文化資源。這十幾年來的客家運動多戮力於整體性的客家文化,在爭取語言權與媒體權的可謂居功厥偉,但忽略了社區特殊性。有鑑於此,客家社團與 NGOs 努力於客家社區再造的工作,把在地的自然與文化當成社區珍貴資產,因此「客家」才能在意識上的文化認同之外,具有實質與創造性的議題。在臺灣的社區營造運動風潮裡,故鄉情懷推動了在地價值的發現與肯定,是
--------------------------------------------------------------------------------
Page 18
14為居民一致認同的目標,從原住民的自然生存環境、本土社區的歷史建築與景觀,甚至不同族群、語言,也融入在地資產中。客家農村的純樸,逐漸獲得社會肯定,透過客家社團與在地 NGOs 的努力讓社區重新獲得生命。社區總體營造讓民間的力量獲得公部門的回應與支持,15強調政策可以由下而上的管道,居民透過社區參與凝聚了在地意識。同樣地,客家社區從自我出發,發展具有客家文化特色,並兼具在地價值的客家社區。1988 年客家人走在臺北街頭,為爭取平等與權利向國家與社會發聲。遊行過後,這些人並沒有消失匿跡,他們組織了社團,發起更多活動,讓更多客家人走上街頭,走在家鄉的道路上,傳承與保存自身文化,也使臺灣民眾走入客家庄去體驗客家文化。15行政院客委會在 2003-2006 年度總計補助近 3 億元在社團發展、文化展演、社區營造與學術研究等從事有關客家活動。
--------------------------------------------------------------------------------
Page 19
15參考書目俞可平、張勝軍主編,2003,《全球化:全球治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宋學文、黎寶文,2006,〈臺灣客家運動之政策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十八卷第三期:頁 501-540。客家雜誌社,1988,《客家風雲》第十五期。徐正光,1994,〈臺灣的族群關係—以客家人為主體的探討〉。頁 381-399,發表於《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苗栗:客家雜誌社,1994 年 3 月 12-14 日。陳石山,1994,〈客家社團的凝聚與衝突〉。頁 321-332,發表於《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苗栗:客家雜誌社,1994 年 3 月 12-14 日。陳板,2002,〈落地生根新故鄉─台灣客家社區運動〉。收錄於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編《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曾金玉,2000,《臺灣客家運動之研究 1987-200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施正鋒,2002,〈北愛爾蘭的語言政策〉。發表於《各國語言政策研討會-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 年 9 月 26-27 日。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北:文鶴。楊長鎮,1997。〈民族工程學中的客家論述〉,收錄於施正鋒編《族群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蕭新煌,2006,〈永續海島—描繪臺灣未來的永續藍圖〉《永續產業發展雙月刊》第 26 期。臺北:經濟部。鍾肇政,1996,〈開啟客家運動新境界--賀台北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成立〉《台灣客協會訊第 11 期》。謝鵬興,1988,〈為何播客家語〉。《聯合報》,二十四版,10 月 19 日。
--------------------------------------------------------------------------------
Page 20
16Joseph S. Nye Jr 等主編,王勇等譯,2003,《全球化世界的治理》。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網路資料陳章波,2006,〈重新釐清界定永續發展 台灣才得以永續〉。http://e-info.org.tw/node/7264美濃愛鄉協進會,〈反水庫原因〉。http://mpa.ngo.org.tw/彭瑞良,〈「美濃水庫」施工過程對美濃地區之影響〉。http://mpa.ngo.org.tw/why-no-dam/reseaon/reseaon7.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 12:4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大本营呢?客语的强劲势力也开始打折扣。

大陆的课语运动,无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2 20: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1988 還我母語運動  相關文章、影片

[客家新聞雜誌]■ 客家 顯,而易見? << 影片檔 >>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hread&tid=61251

《福尔摩沙事件簿》5/31 台湾推行国语政策62年 [影片]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hread&tid=60222

[影片]客家运动二十年回顾 - 客家薪传从底起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hread&tid=59433

[转帖] 客家運動20年後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hread&tid=56929

"臺灣客家運動20年"學術研討會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hread&tid=54964

【转帖】夢裡方知身是「客」?──客家運動十年風雲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hread&tid=23475

[ 本帖最后由 tpshb168 于 2008-12-2 21:37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1 22:3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州人为什么不放弃他们的客家话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一位广州人,潮州人,梅州人,在广东出生,吃广东米,饮广东水长大,从小到大你填写简历时,籍贯一栏都是填广东。但有一天,有人问
你:“你有什么证据证明你是广东人呢?”你脱口而出的回答是什么?因为我在广东出生?因为我父母是广东人?还是因为我的户口在广东?
  到底广东人是根据什么认定自己是广东人的?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根据方言,其次是血缘关系,第三才是地缘关系。也就是说,人们是根据乡音,从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同乡的。人在广州不讲白话未必认同你是广州人,就算你生活在梅州,但不会说客家话,你也不算客家人;你的户籍是潮州,但你不会说潮州话,走到街上也不会有人当你是潮州人。
  在广东人心目中,方言的位置就是这么高。方言的功用,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而且是重要的感情交流工具。
   梅州客家人,这是一个充满颠沛流离、饱经风霜的苦难的代名词,客家人迁徙过程充满血泪和辛酸;客家人,这又是一个富有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光辉的代名词,梅州人为什么不放弃他们的客家话。
  中原人在岭南定居后,他们带来的文化,便一如水银泻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处于弱势地位的土著语言——古百越语,很快被逐入深山老林、穷崖绝谷之
中。客家人有一警句:“宁卖祖宗田,不丢祖宗言,宁卖祖宗坑,莫卖祖宗声”。祖宗的语言,是他们在远离故乡,不得不挣扎求存于“瘴疠之地”时,仍然抱着庙宫未改,城社尚存的心
态,坚守强势文化优越感的精神支柱,为维系一个族群世代相传的重要纽带。
   梅州客家先民在中原老家受到儒学的传统教育,宗族、家族观念根深蒂固。离开中原背井离乡,长期的流浪生活,更体会到宗族、家族合力的重要性,更加巩固和加强了宗族家族观念,于是敬祖睦宗的思想观念显得十分突出,其语言就其中一种形式。
   在梅州人的意识里就是不论在那里,就算学会当地话,但他都不会忘记梅州话,中国最敢闯的人群是梅州人,在外地的梅州人是在本地梅州的两倍但他们每时每刻没有忘记祖宗言。
“推广普通话,迈向现代化”这个口号,各省市以北京为准喊得震天响。似乎方言成了现代化的障碍。其实,欧盟15个国家,统一了货币,统一了经济政策,也没统一语言,不是一样可以现代化吗?香港人在回归前也没有推广普通话,大家都说粤语,并不妨碍她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事实上,广东话与现代化并不矛盾,说到底,普通话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无须提升到道德与素质的高度,甚至与国家前途、民族兴衰挂上钩。
  现在的广东人都会讲普通话,在广州,在潮州,在梅州,在广东地区只要你开口讲普通话,广东人不会讲也会硬挤出广普通话,而你看上海就不会你说他还是对你说上海话....这恰恰表现了南方人胸襟开阔。
  正是因为历史,年代,适用等原因对祖先的怀念和尊重,广东人始终坚持认为,白话是广府人的母语,福佬话是潮汕人的母语,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
   黄河水,在梅州客家人的血脉里澎湃、奔流。中原是客家人的故土,那里有客家人的根!客家人的乐土就在自己的脚下。勤劳勇敢,开拓进取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客家人,无论走到何处,都能开拓出崭新的天地!仍然记住我们的客家话...
   梅州人要团结不论在那,梅州人不但要奋斗,还要一起帮助一起站起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相信梅州人也一定会继续努力,跟坚守我们客家话一样,大步
向前迈进!在不同的环境用不同的方式回报我们的家乡。
客家人话:麽比人更高的山,麽比脚更长的路,只有启程,才会到达吾爱去个目的地,爱去拼搏,才会获得辉煌个成功;爱勤劳去播种,正有收获;作为一只人爱去奋斗,正能品味幸福的人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2-15 05: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强贴,好帖;学习了一段历史,明堂收藏了。谢谢各位老师的奉献。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11: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1988年

还我母语运动现场

邱万兴在1988年还我母语运动时个相片

邱万兴在1988年还我母语运动时个相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11: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1988还我母语运动

圖片攝影 邱萬興.jpg

圖片攝影 邱萬興

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
客家人還我客家話大遊行


1988年11月新竹縣新埔褒忠義民廟二百週年慶典,林光華擔任總幹事,在慶典會中呼籲客家鄉親大團結爭取母語「客家話上電視」,慶典完畢後的12月28日,全台灣客家社團聯合發動「還我客家話」大遊行。上萬名客家人,高舉國父孫中山遺照,以「和平、奮鬥、救客家」為口號上街頭,訴求「還我客家話」運動,抗議廣電法對方言節目處處限制,要求電視台製播客語節目,重建多元化、開放的新語言政策。

這場「還我客家話」大遊行,可說是不分黨派的客家籍公職人員大會串,如邱連輝、許國泰、傅文政、張貴木、范振宗、鍾肇政、林豐喜、羅榮光、謝金汀、饒穎奇、溫錦蘭、林寶仁、陳子欽等人都參與。遊行活動由客家權益促進會主辦,由邱榮舉任總領隊、傅文政任總指揮、鍾春蘭任總策劃,胡壽鐘任總糾察、林光華任總連絡,客籍人士張富忠與楊長鎮負責文宣製作。在遊行中有義民爺的黑白令旗飄揚在台北天空,帶領上萬的現代義民軍為維護客家文化與母語而戰。隊伍中有一張引人注目的傳單,傳單上的圖片是「國父孫中山被口罩封了嘴」,傳單上的文字寫著「如果國父孫中山還活著的話,他上電視也不能說自己的客家話。」

這是客家人團體首次以語言政策為訴求、爭取客語節目上電視而走上街頭的先例。遊行當天,來自高雄縣美濃客家阿媽穿著傳統的青衫,輪番唱著平板、山歌仔、老山歌,以行動來支持這項史無前例的抗議。

客家文化中,有一個很有名的俗諺:「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寧賣祖宗坑,不忘祖宗聲。」是客家人歷經千年遷徙、顛沛流離並從生活實踐中所錘鍊出來的,堅強而有力地表達出客家人對母語的忠誠信念。

國民黨政府來台之後,原本台灣人以為殖民統治可以因此結束,生活、文化的步調可以恢復正常,沒有想到國民黨政府仍持續對台灣人民沿用殖民統治的方式,在語言上以制定國語政策,獨尊少數外省人,(只占台灣總人口的15%)以「北京話」為「國語」,而貶抑多數台灣人(河洛、客家人占台灣總人口的85%)日常生活所使用的「河洛話」、「客家話」為方言。同時,明令學生在學校不准說母語,從教育上、生活上徹底剝奪語言、文化的傳承。
圖片攝影 邱萬興2.jpg
令人憤怒的是,在大遊行之後,國民黨政府只不過讓台灣電視公司製作「每週日半小時」政令宣導的樣板,敷衍了事地應付客家族群的需求而已。當時的新聞局長邵玉銘還「打屁安狗心」地在客家人集會場合,公開表示政府對客語電視節目的重視與用心。事實上,國民黨政府毫無誠意實踐諾言,因為客語電視節目的製作費用,只有其他節目的一半。更惡質的是,有些學術界人士竟然還利用大眾傳播媒體,公然反對客語節目上電視。(文:彭玉芝)

[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08-12-16 11:11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16 11: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運動:客家問題與其原因

楊國鑫

從宏觀(macro)的角度來看,客家運動(hakka movement)是後知後覺的運動,用另一種詞彙來表達,客家運動是一種被動的運動。就1988年「1228」的還我客家話遊行而言,它是在勞工、農民、婦女、原住民等運動的遊行之後,當然也在政治運動「黨外」遊行之後。

然而,沒有問題(problems)是不需要做運動的,沒有問題也不需要做研究的。若要解決問題,必要有所研究。若研究不能全面解決問題,有時候運動是可以扮演重要的角色。解決客家問題,對客家進行研究與從事客家運動這兩者是相輔相成而且有所互動。到底客家問題是什麼呢?它發生的原因是什麼呢?

所謂的客家問題,就是客家人的問題,就是客家人面臨的現實問題,所謂客家人所面臨的現實問題簡稱為客家問題。客家問題可以區分成兩大類:(一)客家文化實踐的問題,從消極面的角度來說,是對客家語言或文化流失的保存或防堵;從積極面的角度來說,是對客家語言或文化的發展或新創。(二)客家人生存發展的問題。這生存發展的面向可就多了也比較複雜,從客家地區的角度來看,至少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維護優質的自然環境。(2)建立人際間互相尊重、協助與合作的倫理關係。(3)永續的經濟發展。(4)爭取合理政治資源的分配。上述四個方面要取得平衡與協調,才能建構一個客家地區成為永續生存發展的社會。

就台灣而言客家人是少數也是弱勢族群(政治力是弱勢、經濟力是弱勢、人數是少數),單一化與全球化是客家運動的敵人,也是造成客家問題的主要原因。多元化的價值是客家運動的價值之一,尊重弱勢的人權是客家運動的價值之二。所以客家運動其實就是爭取弱勢族群權利的運動,而客家運動的主要對象就是台灣政府。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0 23: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