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96|回复: 7

粤北_学发公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17 10: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发公祠_图组:
http://www.da.gdqy.gov.cn/sxzpda/t20071217_18618.html

甘愿搬出豪华城堡住泥屋
大洋新闻 时间: 2008-10-17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曹菁
  豪华城堡与泥屋仅一墙之隔。
  粤北最气派的城堡古迹。

  “为了保护开发这座粤北规模最大的民国城堡,我们已经迁出城堡,在简易土房居住了两年多了。”昨日,在位于清远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的学发公祠旁,当地农场的职工老柳告诉记者。
  与气势宏大的这座城堡式民国建筑仅一墙之隔的土墙四合院里,现在居住着7户当地农场的职工家属,院子里凌乱堆放着各种农具和杂物,鸡鸭成群,显得很热闹。
  据农场职工讲,城堡原为农场的职工宿舍,他们在里面居住了几十年,城堡内完善的排水和卫生设施,高大宽敞的中西合璧厅房,冬暖夏凉的结构至今令职工们很难忘。“方圆几百里就数古堡最气派,到处是精美雕刻的石柱门楣,光房屋就有360间,当时我们住在里面,有教室、有饭堂、有观景平台,农民兄弟都羡慕不已。”一位农场家属说,她自上世纪60年代就住在里面,无法忘记城堡的岁月魅力。
  文、图/记者曹菁
  古堡
  前世
  学发公祠位于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的一片一望无垠的稻田前,背山面水,坐南向北。面宽90.8米,进深120.5米,整体建筑总占地面积10941.4平方米,分前、后座及东西两厢三部分。其中前为砖木结构平房,后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层楼房,后楼还分有主楼及东西两附楼。
  学发公祠始建于1923年,基本落成于1932年,因其外形酷似西洋城堡以及“其宏壮之规模为北江数府州所未有”。围屋式城堡之所以名叫“学发公祠”,是晚清时期漂洋过海到马来西亚开采锡矿发迹的爱国华侨富商朱海均先生,为光宗耀祖,回报乡里;也为纪念其在家辛勤劳累了一辈子的老父亲朱学发而特意建造的。
  公祠属中西结合宫殿式的巨型建筑,中西合璧,同时也具有鲜明客家建筑风格。公祠前后座的石门框,共刻有十一匾十三联。十一匾中,当年国民党要员陈济棠等4人的手笔各占其一,余下七匾及十三联均为清末科举榜眼朱汝珍所作。
  题写人身份与匾联水准之高,在粤北实属罕见。无论从建筑规模、建筑风格,或从文化底蕴看,公祠都具有不菲的价值。
  

    古堡
  今生
  一位看管学发公祠的大禾岗村民告诉记者:“解放初期,学发公祠的房屋曾分给当地村民居住,也曾做过镇的敬老院;文革后期做过知青场;之后,这里又作为县农业示范场场部,安排入住有职工五六十户,二百多人。”
  随着近几年开发保护古建筑意识的加强,阳山县政府和文化部门逐渐搬迁了城堡里面的住户,帮助农场的职工在外面重新盖房安置。目前余下的几户人家因异地安置宅基地的划拨等事宜尚未解决。老柳说看到昔日的破败城堡面貌一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前来观摩考证,农场职工们都感到自豪。他们经常义务担负城堡的导游,如数家珍地向参观者讲述起城堡一砖一瓦的传奇。

[ 本帖最后由 andrew 于 2008-10-17 14:24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0-17 12:26: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3 23: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清远市发现大型的客家围屋:学发公祠

清远市阳山县发现大型的客家围屋:学发公祠


学发公祠远眺
  若不是阳山友人亲自引领,来到七拱镇的大禾岗村,还真不知道在这偏僻的山沟沟里,竟然还隐藏有这么一座古朴、恢宏、神奇、幽深的客家围屋。

  围屋名叫“学发公祠”,是晚清时期,飘洋过海到马来西亚开采锡矿发迹的爱国华侨富商朱海均先生,为光宗耀祖,回报乡里;也为纪念其在家辛勤劳累了一辈子的老父亲朱学发而特意建造的。

  学发公祠背山面水,座南向北。面宽90.8米,进深120.5米,整体建筑总占地面积10941.4平方米,分前、后座及东西两厢三部分。其中前为砖木结构平房,后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四层楼房,后楼还分有主楼及东西两附楼。学发公祠始建于1923年,基本落成于1932年,为粤北华侨建筑之最。

  客家围屋在建筑上都有其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学发公祠也不例外,除具有客家建筑连体排屋的鲜明特征外,还大胆地引入西方的建筑风格。你看,这窗户分明就是几千年沿革下来,只采光不挡风的中式传统老结构,但在这里却将窗楣做成了西式浮雕;房屋最高处分明是二大四小彼具中式的镬耳墙,但在这里却又把伊斯兰特色图案装饰在墙体上……尤其是四楼平顶上那三座宫殿式楼阁,设计独特,造形美观,既可远眺,又可防卫,还兼具了纳凉、娱乐、贮存、掩蔽等实用功能,从而使整座建筑有如一座中西合璧的城堡。这与朱海均先生长期旅居海外,善于借鉴和汲取外国建筑之特色,将西方建筑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传统的中式建筑中去分不开的。据说:当初兴建学发公祠时采用的花阶砖、红毛坭(水坭)……全部都是用船从海外或香港购买运回来的。

  最让人惊讶、惊愕的是:在学发公祠前、后座的石门框上,别出心裁地雕刻和镶嵌有十一匾和十三联。十一匾中,有当年国民党广东政要余汉谋题写的“海均家塾”、李汉魂题写的“高阳世第”、陈济棠题写的“学发公祠”、邓泽如题写的“朱子家风”,其余的“海均私第”、“孝友传家”、“世仰儒宗”、“沛国名家”等七匾均由清末科举榜眼朱汝珍题写。还有“学道积躬,量涵若海/发祥启后,德荫惟均”、“阳山锦世系/沛郡衍家声”、“史笔编通鉴/儒家集大成”、“政绩怀梅麓/家规慕柏庐”等十三联,全部也为朱汝珍的杰作。朱汝珍是清远人,与朱海均是否同族中人?他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不得而知。

  总之,题写人身份与匾、联水准之高,均为粤北地区前所未见。从中不难看出学发公祠主人,当年显赫的身份与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学发公祠内的麻石门匾、门联,字迹清澈,完整无缺,至今仍保存得极为完好,这多得当地村民、长期以来的用心呵护。特别是在那场文革时期,村里人抹灰批荡,对门匾、门联全部进行遮盖,使之安全无损地逃过这一劫难。

  此外,学发公祠的建筑用料用工极为考究,一砖一瓦都透露着细致和富贵,对生活的考究和执着。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里所有的石板、石柱、石梁,全部均为整块整条的,这在施工工艺、技术落后的当年,是如何组织运输和吊装的,真不可思议!

  学发公祠的建筑真可谓别具一格,数量众多。整座建筑有房屋360多间。房与房之间隔墙相连,前后左右,上下之间,重重叠叠的,形成相连、相隔、又相通的建筑特征。踏着吱吱作响的木板楼,我们在一幢幢、一层层、一间间的老房屋之间穿越行走,探幽猎奇,拍照留影……而此时,那些老屋也静静地肃穆着,像是在沉思,无声地忆记着历史的过去;又似乎带着嘲笑的神情,看着我们这些匆匆过往的游客,让人们在观光过程中充分地体味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

  “快过来,这墙上记录有什么?”众人顺着指引走近观看,原来是直接画在墙壁上的一张示意图。

  接下,又有人在楼内墙壁上找到人民公社时的分配表、示范场的规章制度,以及各时期的过时标语等。一位负责看管学发公祠的大禾岗村民还告诉我们:解放初期,学发公祠的房屋曾分给当地村民居住;也曾作过镇的敬老院;文革后期做过知青场;之后,这里又作为县农业示范场场部,安排入住有职工五、六十户,二百多人。因今年初为开发学发公祠的旅游资源,场部才整体搬出的。似这样的入住,据说在1945年还有过一次,当时由于日寇进犯,广州沦陷,黄埔中正中学被迫从曲江又撤至大禾岗,在学发公祠内继续办学。期间,为培养和造就粤北一代新人,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学发公祠无论从建筑规模、建筑风格,抑或从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角度看,都极具研究与开发价值。1985年,朱海均的儿子朱汉湘回国观光,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与遵父遗嘱,将学发公祠主楼建筑无偿捐献给阳山县人民政府。近年来,阳山县政府己将学发公祠开发成旅游观光景区摆上议事日程,正式对外招商诚邀开发。我想,不用多久,沉睡百年的学发公祠即将被唤醒,并以其最新最美的容貌展现于世人前。(黄政图/文)

中西合璧是学发公祠的建筑特色

 学发公祠其实就是一座古朴恢宏的客家围屋


幽深的庭院

相连、相隔又相通是这里的建筑特色
</P




http://www.hxcun.cn/thread-14765-1-1.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3 23:5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咋一看,还以为是来到了中世纪的欧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4 00: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发公祠】(图)
        位于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距四驱车场3公里,背山面水、座南朝北,由爱国华侨朱海均先生为纪念其先父朱学发而建造。因其外形酷似拉萨布达拉宫以及“其宏壮之规模为北江数府州所未有”,故而称之“广东布达拉宫”。公祠建成于1935年,共分前座、后座及东西两厢三部分;后座又分为主楼及东西两附楼。建筑面积达5659平方公尺。公祠属中西结合宫殿式的巨型建筑,中西合璧,同时也具有鲜明客家建筑风格。公祠前后座的石门框,共刻有十一匾十三联。十一匾中,国民党党政军要员余汉谋、李汉魂、陈济棠、邓泽如的手笔各占其一,余下七匾及十三联均为清末科举榜眼朱汝珍所作。题写人身份与匾联水准之高,在粤北实属罕见。
        无论从建筑规模、建筑风格,或从文化底蕴看,公祠都具有不菲的价值。
关闭窗口
http://www.yangshan.gov.cn/export/gov/ysfm/ysfg/nw20080905140947.htm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4 00: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da.gdqy.gov.cn/sxzpda/t20071217_18618.html

学发公祠简介
日期:   字体:

学发公祠简介
  学发公祠位于阳山县七拱镇大禾岗,背山面水、座南向北,由晚清到马来西亚谋生、致富的爱国华侨朱海均先生为纪念其先父朱学发而特别建造。始建于1923年,基本建成于1932年,共分前座、后座及东西两厢三部分;后座又分为主楼及东西两附楼。从总体上看,属客家围屋;从局部看,无论两厢或前后座,都属客家连体排屋;从建筑面积看,占地10941.4平方米,属粤北之最。公祠除具十分鲜明客家建筑风格外,最根本特色是中西合璧。而中西合璧最典型代表,就是后座的四楼。由最有代表性二大四小烽火墙(耳窝墙、镬耳墙)、一大二小龙船脊三中式主体建筑,富丽堂皇欧洲皇宫、贵族式二辅助建筑组合而成,如此之标志性建筑,为粤北前所未见。此外,公祠前后座的石门框,共刻有十一匾十三联,十一匾中,国民党党政军要员余汉谋、李汉魂、陈济棠、邓泽如各占一,清末科举榜眼朱汝珍占七;十三联,则全为朱汝珍杰作。题写人身份与匾联水准之高,更是粤北前所未见。1985年,朱海均先生之三子朱汉湘先生,将后座无偿送赠县政府,余下部分则由县政府收购。
  无论从建筑规模、建筑风格,或从高层次的深厚文化底蕴看,公祠都极具研究与开发价值。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andrew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4 00:2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注意的 屋主奋斗史

粤北华侨建筑之最———阳山“学发公祠”  

2005-11-29 08:58:51  




  清远名胜
  罗耀辉
  
  这个世界真奇妙,在都说“阳山天下之穷处”的地方,竟然有一座令清代翰林编修朱汝珍叹为“其宏壮之规模,为北江数府州所未有”的顶级楼宇———“学发公祠”。笔者当年前往考察时,也深为其雄浑之势所惊讶。
  这座民间豪宅属上世纪30年代的华侨建筑,坐落在阳山七拱大禾岗,背靠青山,面对河湾,占地约18亩,建筑总面积近万平方米,为前辅后主式平面布局。辅房在主楼前面,为一排砖木结构的平房,作为主楼的拱卫,正门为中堂,旁为侧厅。后面的主楼钢筋混凝土结构,石柱、地砖等配套构件都很讲究,做工精细。楼高4层,楼顶仿城楼式造型,即4楼房顶设计为有护栏的平顶,复在平顶之上设置3座宫殿式的楼阁。这种有护栏的楼顶既有眺望的功能,又有防卫的功能;3座阁楼的主要作用是造势,但也兼具纳凉、娱乐、贮存、掩蔽等实用功能。整个建筑群如同一座中西合璧的近代城堡。在华侨住宅建筑中,其规模之宏大、造型之新奇,不仅粤北无二,全省亦属少见。堪称华侨住宅建筑中的经典作品。
  俗话说:财大气粗。站在这座富丽堂皇的豪宅面前,人们都会打心眼里叹服主建者的财富实力。他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要建筑这样宏伟的豪宅呢?说起来令人感慨良多。此人姓朱名海均,阳山七拱朱屋排人。出身贫寒,小时候没少吃过苦头。年青时从事农耕,后兼酿酒、磨豆腐。如果就这样了此一生,那他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罢了。但此人天资聪颖,性格倔强,是个不甘平庸的人。40岁那一年(1915),他怀着出外闯世界的雄心壮志毅然走出了穷山沟,远涉海外,去到马来西亚地磨埠锡矿当苦力,从事井下采掘的繁重劳作。经过几年的艰辛积累,他便与人合作开矿,当起老板来,没想到经营失败,陷入困境,支付不了工人的工钱,逼得他大年三十都要躲债。但是,朱海均就是朱海均,他是个喜欢挑战的人,在乡亲好友的帮助下,他很快地度过了这次劫难,不久更自立门户,独立经营矿业,终于从峰谷爬了上来,挖到了“锡米仓”,一举扭转了经营局面。接着他购置机械设备,改人力挖井沟砂为半机械化生产,办起了东生、东福两个矿业公司,拥有上千名员工,成了富甲一方的矿主。在地磨埠矿业开发取得成功后,朱海均又乘势而上,在金保埠投资商业,再次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至30年代中期,这位从“天下之穷处”走出去的华工苦力已成马来西亚工商业界的风云人物了。
  发达起来的朱海均,为了纪念他那辛劳了一辈子老父亲,便花巨资在家乡建造了前面介绍的那座粤北之最、广东少见的学发公祠。虽然是出于光宗耀祖的目的,但这项浩大的工程的实施也使封闭的乡民们大开了眼界,多少增加了点开放意识。在那个年代,富豪以露富来光宗耀祖和显示自己的创业成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朱海均并未停留在这个传统的思维层面上,他还想到要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问题。在1925年至1930年间,他曾数次派人返乡引带乡亲300多人前往马来西亚谋生。现七拱朱屋38户村民,其中就有30户侨属。1936年,朱海均荣归故里,与亲朋好友共庆大禾岗豪宅的落成。其间,他特关心《阳山县志》的编修,盛情邀请朱汝珍总纂《阳山县志》,使《阳山县志》得以于民国27年(1938)顺利问世。
  抗日战争时期,朱海均十分关心祖国的存亡,热心宣传抗日救国,并带头捐献白银3万两,受到当时国民党政府挂像表彰。1951年,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创业巨子病逝于马来西亚金保埠。
  1985年,朱海均的儿子朱汉湘回国观光,出于热爱家乡的赤诚之心,自愿将学发公祠的主楼(5659平方米)捐献给阳山县人民政府。阳山县人民政府则将此楼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从此,学发公祠成了阳山海外华侨挑战困难,败而复振的象征,成了扩展海外联谊的活动基地,成了发展旅游事业的新的资源。而主建者朱海均的名字也从此将与阳山县的文物保护事业联系在一起,实乃其身后之荣幸矣!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4 01: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yanxiuhong 的帖子

老严有机会将围屋的图贴出来让大家公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5 08: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