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44|回复: 4

頭一個到西藏旅游的外國人是客家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5-1 10:5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CTV新聞剛報導:
頭一個到西藏的外國游客是韓素音-祖藉四川的客家人。今天每年游客有四百多萬 。
=======================================================
韓素音不尋常的家族
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39/4581/509580.html
吳莉

  著名英籍女作家韓素音在中國有兩個故鄉:嶺南的嘉應州(今梅州)是她的祖先三四百年前世代繁衍生息的原鄉﹔西蜀的成都郫縣是她入川祖在清康熙中葉移民入川落業定居的地方。“月是故鄉明”。錦江畔、梅江畔的明月,牽動著她無盡的鄉愁。
    月是故鄉明
    1995年5月,韓素音來到梅州,受到市區領導和有關院校社團的熱情接待:她在嘉應大學受聘為該校榮譽教授﹔她參觀“葉劍英紀念館”達一個多小時﹔與梅州《客家人》雜志社座談……自1995年以后,梅州的鄉親們盼望著韓素音再次來訪,但她的身體狀況欠佳,改變了她一次次回故鄉的計划。
    日前,我向韓素音女士在成都的堂弟周光墉先生問她的近況。周先生說:“一個多月前通過電話,她(韓素音)的健康情況仍不能遠行,她的手不能寫作”。
    她為中國做了許多事。其中一件是設立了5項獎金﹝“中外科學基金獎”、“青年外語獎”、“普及英語獎”、“彩虹獎”(獎優秀翻譯)、“印中友誼獎”﹞,尤以“中外科學基金獎”分量最重,有獎金25萬美元。韓素音用自己筆耕的積蓄來為中國做點事,這是何等的不容易啊。
    韓素音曾無數次地從大洋彼岸飛回中國、飛回故鄉。1987年金秋,恰逢她70歲大壽,韓素音、陸文星伉儷在四川郫縣望帝叢帝的陵園領略華夏古遠的農業文明,應邀題詞“月是故鄉明”,品嘗故鄉別具風味的“豆花飯”,在成都市區觀看了鄉土氣息濃郁的川劇。
    從周氏閨秀到名作家
    韓素音說:“我的根在中國”。在她身上流淌著華夏子孫的血液。她父親的祖先世居廣東梅縣,清康熙年間移民郫邑,至她是第七代。1917年的中秋節,一個女嬰出生在河南信陽周家谷她父親的工作之地。她就是我國路礦專家周煒與出身比利時望族的瑪爾格麗特的長女,原名周月賓,按周氏宗譜的字輩是“光”字輩,譜名周光瑚。
    周月賓、周光瑚如何變成韓素音,還有一段來歷哩。她15歲走上奮斗之路,考入北平燕京大學習醫,后又獲官費留學比利時耶魯大學學醫。但在舊中國,中國人在世界上為列強所歧視,那時期華人與白人生的混血兒也被視為有色人種而遭到歧視。小周月賓背著沉重的精神枷鎖,她差一點成為無國籍之人,為了生存只得入了英籍。她說:“我雖入英籍,但我的根在中國”。更名為“韓素音”,乃“漢屬英”之諧音,表示我乃中華漢族人,今屬于英國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后,韓素音首次到北京,就受到周恩來總理、鄧穎超同志的接見,推心置腹的交談,令她難忘。
    韓素音多次回國考察,寫有大量的文章向西方介紹新中國,在東西方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她在1940年就發表處女作《目的地重慶》,作為一位多產作家,作品達數十種。1950年發表的長篇小說《生死戀》轟動國際文壇。傳記《周恩來與他的世紀》,自傳《傷殘的樹》、《無鳥的夏天》等在海內外流傳很廣。
    父女兩代華夏情
    《傷殘的樹》是韓素音的自傳,是她的父親周煒和周氏家族的家族史。韓素音在父親誕辰一百周年之際撰寫的《懷念我的父親》中說:“我的父親是一個愛國者,也是我學習的榜樣”。韓素音對中國的愛,無疑受到父親極大的影響。
    周家曾有著輝煌的歷史。1885年,我國路礦專家周煒(號映彤)出生在成都,是周氏從廣東梅縣入蜀祖的第六代裔孫。周氏入蜀祖茂發公于清康熙中葉從梅縣入蜀時是一位很窮的貨郎,几經輾轉定居于川西的郫縣,是佃農。郫縣土地肥沃,是著名的都江堰自流灌溉的第二個受益縣。善于經營的入蜀祖農商并舉,發家致富,到第三代已躋身士大夫,成為書香人家。第三代興華公(字東森)善書法。第四代道鴻(韓素音之曾祖父)名列著名的成都尊經書院的《尊經十七少年歌》之列。
    韓素音的父親周煒在這樣的家庭中受到傳統的教育。長至17歲時,他成為四川首批出國留洋的學生,1903年赴比利時攻讀鐵路與采礦專業。周煒好學又英俊,深得比利時出身高貴的瑪爾格利特小姐的傾慕。他們雖相愛多年,但異國婚姻受到雙方家庭的強烈反對。由于這對異國戀人的堅定,沖破牢籠終成眷屬。瑪爾格麗特隨夫到中國,在中國生活了數十年,他們共有一子三女成人,韓素音是長女。
    周煒在比學成偕愛妻歸國后,曾任教四川高等學堂,后長期在顛沛流離中從事鐵路工程技朮職務。他歷經舊中國的軍閥割據、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后,已年近六旬,請求退休。新中國建立了,人民政府求才若渴,他雖年逾花甲,卻毅然應邀投入新中國的建設。他應政府之請參加了恢復北京門頭溝煤礦的生產秩序,草擬過改善首都的供水計划,第一個為北京明陵附近修建大水庫草擬計划等,后任建工部總工程師多年。因工作成績卓著而被評為勞動模范,1958年病逝于工作崗位上。他一生為祖國路礦事業而鞠躬盡瘁,終年75歲,安葬于北京八寶山公墓。周煒妻瑪爾格麗特于1950年執意離開年逾花甲的丈夫經香港回到歐洲,1965年壽終于意大利次女月華處。
    周煒一生歷經封建專制、民國和新中國3個時代,他有一顆赤誠的中國心,“愛國至誠以死勤事”。韓素音每次回到中國,必到北京八寶山公墓去看望父親,敬獻鮮花,寄托無限的思念與崇敬。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1年10月31日第六版)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8-5-1 11:11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5-1 11:07: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丈夫為英藉印度人。
曾在馬來西亞居住過,並有當地作品。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3 16: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namlow 于 2008-5-1 11:07 发表
丈夫為英藉印度人。
曾在馬來西亞居住過,並有當地作品。


沒錯,韓素音曾經馬來西亞,柔佛州南部城市“新山--Johore Bahru”海邊街懸壺濟世,商號“環球西藥房”,至今還在。

[ 本帖最后由 海外客家人 于 2008-5-3 18:17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3 18: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韓素音的履歷

韩素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韩素音是英籍女作家伊丽莎白·柯默(Elisabeth Comber)的笔名,原名周光湖(Rosalie Elisabeth Kuanghu Chow),1917年9月12日生于河南信阳。她的主要作品取材于20世纪中国生活和历史,体裁有小说和自传。

父亲是留比的中国工程师,母亲是比利时人。1931年,还没满15岁时,在北京医院当打字员。1933年周光湖入燕京大学学习,1935到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学医。1938年回国,同年和国民党军官唐某结了婚,后者于1947年战亡。1944年留学英国伦敦,1948年毕业,返回香港从医。1952年周光湖嫁与出版商康柏( L.F. Comber),改名伊丽莎白·康柏。随后两人到马来西亚柔佛州,韩素音继续行医;曾为新加坡南洋大学的创立而奔走。两人离婚之后她嫁与印度军队上校,曾在班加罗尔居住过一段时间。

韩素音1952年的自傳小说《A Many-Splendoured Thing》曾被好莱坞拍摄成电影《生死戀》(Love Is A Many Splendoured Thing)。

1956年以後以至文化大革命期間,韩素音多次訪問中國,並出版關於中國及中國領導人的著作,用英文、法文写作。韩素音现居瑞士洛桑市。


[编辑] 著作
Destination Chungking (1942): 《目的地:重庆》
A Many-Splendoured Thing (1952) 《爱情多美好》
L'abbé Pierre (1965, 法语) 《皮埃尔神父》
L'abbé Prévost (1975, 法语) 《普雷沃神父》(安托万·弗朗索瓦·普雷沃)
And The Rain My Drink (1956) 《餐风沐雨》
The Mountain Is Young (1958) 《青山青》
Asia Today: Two Outlooks (1969): 《今日的亚洲: 两种观点》
China In The Year 2001 (1967): 《2001年的中国》
五卷自传:
The Crippled Tree (1965):《伤残的树》
A Mortal Flower (1966):《凋谢的花朵》
Birdless Summer (1968): 《无鸟的夏天》
My House Has Two Doors (1980): 《吾宅双门》
Phoenix Harvest (1982): 《凤凰的收获》
Fleur de soleil, histoire de ma vie (1988, 法语): 《太阳之花,我一生的故事》
Lhasa, the Open City (1976) 《拉萨,开放的城市》
The Morning Deluge; Mao Tsetong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893-1954 (1972) 《早晨的洪流》
Wind In The Tower: Mao Tsetong and Chinese Revolution, 1949-1965 (1976)
Till Morning Comes (1982) 《盼到黎明》
The Enchantress (1985)
A Share Of Loving (1988)
Wind In My Sleeve (1992)
Eldest Son: Zhou Enlai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 (1994)《周恩来传》
来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F%A9%E7%B4%A0%E9%9F%B3
分类: 1917年出生 | 英国小说家 | 中国小说家 | 散文家 | 亚欧混血 | 耄
查看条目 讨论 编辑本页 历史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台灣正體 马新简体 港澳繁體 个人工具登录/创建账户 导航
首页
分類索引
特色内容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条目
帮助
帮助
社区主页
方针与指引
互助客栈
询问处
繁简转换
联系我们
关于维基百科
资助维基百科
搜索
    工具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上传文件
特殊页面
打印页面
永久链接
引用此文
其他语言
Deutsch
English
Español
Français
日本語
Polski

最后更改 2008年3月2日 (星期日) 09:50。 本站的全部文本内容在GNU自由文档许可证之条款下提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3 22: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浪部落格

韩素音,一颗拳拳中国心(作者祖丁远) (2008-05-01 00:16:06)
标签:韩素音 中国心 祖丁远 文化   

一颗拳拳中国心

——记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

□祖丁远





读着韩素音的新书,就会想起韩素音。

二○○一年,法国文化部授予中国作家韩素音“文学骑士”称号。获这一荣誉的三位华人,另二位是巴金、应晨。其中韩素音和应晨是世界著名的女作家。

壬午初春时节,著名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在离开北京回瑞士洛桑前夕,她把用炭芯笔写的中文题词寄给杭州初阳台文学创作园主任潘杰。韩素音的题词是录用了中国著名作家茅盾的一段话:“只有竹子那样的虚心,牛皮那样的紧韧,烈火那样的热情,才能产生出真正的艺术。”

这位驰名世界的女作家为什么情丝绵绵地给杭州初阳台文学创作园题词?芽她为什么对这个由浙江作家潘杰、金蕾芳夫妇出资创办,属民办众助性质的民间创作之家如此感兴趣?芽那还得从一九八八年三月三日韩素音在南京金陵饭店两次约见潘杰、张白怀等一行人说起。

这是难忘的早春会见。



上篇:她为撰写《周恩来传》而来



早春的南京,雪后初晴。虽乍暖还寒,冷气料峭;但那春的信息催发着和煦的春风,送入人们心田的却是丝丝的暖意,明媚的阳光,把矗立云霄的金陵饭店照耀得白里透亮。

英籍华裔女作家韩素音女士,于二月二十四日风尘仆仆来到北京。然后就给杭州中国作家潘杰通了电话,约定三月三日上午八时在南京金陵饭店会面。

这天上午八点钟,潘杰、张白怀他们一行如约从杭州来到南京。

韩素音对初阳台文学创作园一向很是关心。早在一九八五年秋,当时创作园建立不久,她就给潘杰夫妇写信,祝贺中国民办创作园的成立。信上说:“你们作了一件大事。”“祝愿你们这个勇气可嘉的事业取得巨大成就。”一九八六年春天,中国作家古华在洛桑拜访韩素音时,韩女士也赞赏杭州初阳台创作园:“有意思,有意思。”还表示:“要给他们一点具体的资助。”此后,初阳台创作园为回报韩素音女士对创作园的关心,每当创作园有活动和打算,潘杰总是写信给她……就这样,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一九八七年十一月间,英文《中国日报》发表了详细介绍创作园的通讯报道后,韩素音进一步了解了创作园情况,表示要多与创作园联系。在这同时,潘杰得知韩素音“为了给世界青年以崇高人物的形象教育”,决定撰写《周恩来传》。于是,潘杰把自己珍藏了二十多年的一张照片和那张《中国日报》一起寄给了她。这张照片是当年周总理在杭州观看浙江昆剧团演出《红灯传》后接见编剧、演员时拍摄的。潘杰是编剧之一。这张照片对她写作《周恩来传》可能有点帮助。

信和照片、报纸寄出不久,潘杰就接到韩素音从瑞士寄来一张非常漂亮的贺年卡,上面除她亲笔写的、热情洋溢的新年美好祝愿外,还写道:“一九八八年二月二十四日要来北京,有希望见面,我真非常高兴……”

现在韩素音如期来华了。并立即拨电话与远隔千里外的杭州潘杰约定,三月三日在南京金陵饭店见面、叙谈。

潘杰与创作园顾问张白怀?穴女作家张抗抗的父亲——笔者注?雪,三月二日从杭州乘火车赶赴上海,星夜乘车来了南京,翌晨匆匆赶往韩素音下榻的金陵饭店。陪同韩素音的中国对外友协的一位女士说:“韩女士正等着你们。恐怕时间不多,上午八点三十分要去梅园参观,并约定与周总理一个在南京的侄儿见面。第二天还要驱车去周总理故居——淮安采访……”正在说话间,只见高挑个儿,银灰色短发的韩素音,从内廊快步走来,慈祥的脸容,亲切的微笑,她连忙跨着大步走前来,与潘杰热情地握手,接着与张白怀紧紧地握手。

他们一见如故。

他们三人在厅楼一间会客室坐下,一边喝茶品味,一边开始了毫无拘束的谈话。

这位笔走风云的杰出女性,普通话说得很是流利,共同的语言使他们的感情一下子就拉近了、沟通了。潘杰首先感谢韩素音远隔重洋对初阳台创作园的关怀和支持。然后取出两本装帧精良的周总理生平影集,作为礼品送给韩素音,他说:“这些照片也许对您撰写《周恩来传》有所帮助。”韩素音女士一见这二百多幅珍贵照片,十分惊喜,连忙说:“太谢谢了,让我挑一部分吧?选”说着,她连忙戴上眼镜,手里拿着一枝铅笔,认真地一张一张翻看起来,嘴里说:“这张我有了。”“这张我要的。”她仔细地挑选了二十四张。

韩素音还高兴地对潘杰说:“我明天就到淮安去,正好赶上总理九十周年诞辰纪念。周总理是伟人,是一个楷模,他对中国人民有很大的贡献。”说着,说着,她合起相册,摘下眼镜,深情地注视着潘杰和张白怀。忽然,她好像想到了什么,微侧着头,问:“你们想过吗?芽我发现在中国很少有人谈及周总理的缺点。”

这是一个出乎意料的问题。韩素音写作传记文学是十分恪守求实精神的。她不想把周恩来写成“完美无缺”的“神”,而写作一个真正的人。这时,潘杰想了想回答说,我们有些同志遵奉“为贤者讳”这个中国哲学传统,一般不提贤者和伟人的缺点。记得一九七八年,我们浙江展览馆举办周总理生平事迹展览时,我曾到各地去搜集过有关资料。周总理在一九三九年到皖南新四军总部传达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后,以回乡祭祖名义,顺道到绍兴省亲,接见了许多亲朋好友,勉励他们积极抗日、拯救祖国。刚好有张照片是穿军装的周总理站在大禹陵碑前,我想在这张照片的说明中点一下情况。可是,当时有人说扫墓祭祖是封建迷信,不能说明。

韩素音听了哈哈大笑,说:“扫墓是纪念先人,祭祖是怀念祖宗,寄托哀思。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美德,好得很哩?选”

于是,潘杰又向韩素音说了一件往事:“周恩来总理以前陪外宾到杭州梅家坞参观龙井茶园时,他说这茶叶很香很好,有一次真把茶叶都嚼碎咽下了。有人认为这是不讲卫生,也反对写。”

想不到韩素音当即说:“这是绍兴人的习惯嘛?选”

诚然,韩素音为了写周恩来传,连绍兴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都作了调查了解。可见她写作的态度之严谨和扎实?选

叙谈整整一个小时了。可是,韩素音还要潘杰他们多谈点。于是,潘杰谈了初阳台文学创作园成立三周年来,已邀请了国内五十多位作家住园写作,特别是第三批邀请的全是来自全国各地残疾人作者时,韩素音感动得眼睛都湿润了,他说:“你们这事做得真好。我的丈夫陆文星有两个孩子,其中一个也是残疾人,是生脑膜炎后得的,我们俩轮流照顾和料理他的生活,现在好多了。你们创作园为残疾人成才,确实办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我支持你们。我有机会去杭州,一定去你们创作园作客。”

是的,谁能想到,这位著名作家韩素音这样繁忙,在家还轮流照顾一残疾孩子?选接着,韩素音又说:“我没有秘书,也不雇保姆,什么事都是我自己干的?选”韩素音在中国出生、长大,后来奔走天涯,成为驰骋国际文坛的名作家,但她时刻眷念着中国,因此几乎每年都要到中国访问、考察。她已七十一岁了,还经常在世界各地奔走,每年还创作发表一部长篇小说。可见她的毅力多么坚强,耕耘多么辛劳呵?选

谈兴正浓。这时潘杰还告诉韩素音,今年初阳台创作园将办一期儿童文学创作班。韩素音十分高兴地说:“这很有意义,把好作品献给孩子们。我的一个文学剧本《奇异的蒙古马》,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在紧张制作。这部系列美术片也是献给儿童的。”接着,韩素音问潘杰:“你们初阳台创作园是一个民间团体。这几年办下来,一定有很多困难吧?选”潘杰回答说:“困难,当然有的。不过,我们为社会服务,也能得到社会的支持。过去,企业家赞助我们,现在我们组织作家、记者为企业家写书,通过有偿服务来解决经费问题。许多作家对我们也很关心,如老诗人、翻译家毕朔望曾慷慨解囊;著名青年女作家张抗抗捐助稿费。所以,困难能够克服,创作园能够坚持办下去?选”

韩素音听了潘杰这番充满信心的话,很是感动,放下手中的笔说:“我很佩服你们这种艰苦奋斗精神,帮助有才华、有困难的青年作家成长起来……”说到这里,她打开手提包,拿出一叠外汇券,坚持要给创作园一笔资助。这时倒使潘杰觉得受之有愧而又却之不恭了。是啊,韩素音在中国为文学、科学、翻译等方面出资已经不少了。“韩素音科学基金会”,这是她为了鼓励和帮助中国青年科学家开发大西北以及中国向国外引进科技人才而在北京设立的。她为了奖励翻译家,特地提供专款为中国作家协会设立“彩虹奖”。一九八七年奖励的是俄文作品翻译;今年将给西班牙文作品翻译奖励。

这位中国血统的国际著名女作家,为了让全世界了解中国,为了中国走向世界,毫无保留地作出了她所能做的一切,正如韩素音自己说的那样:“我爱中国,我要为中国办我认为该办的事情。”而今天,为了西子湖畔的初阳台文学创作园这株小树的成长,她又洒下了自己的汗水。

九点半了。比预定的时间超过了一个小时,显然话犹未尽。韩素音说:“早知道这样,我应该安排一天的时间。今天晚上十点,我们再在这儿继续谈谈。”

第一次叙谈了一个半小时。多宝贵的时间呀。



下篇:她一往深情地眷恋着中国



当天晚上,韩素音准时在金陵饭店会客室与潘杰他们第二次见面,叙谈。

灯光下,韩素音穿着一条玫瑰红毛料长裙,上身穿的是深蓝色羊毛衫,风姿绰约,神采照人,毫无倦意,一点也不像年夤畔〉睦先恕K?淇斓厮担骸耙惶旖粽诺幕疃??锤鲈杈蜕袂迤???选”

她的臂弯里托着一本厚厚的书。

坐下后,韩素音对潘杰说:“潘杰先生,送给你一本书,这是我近十年间在中国翻译出版的第六本书。”她又对同来的两位朋友说:“这次我从北京只带给潘杰的,你们两位我回北京后一定寄来。”

这是一本题名为《盼到黎明》的长篇小说。写于八十年代初。描写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五十四万字,由冯亦代作序,黄爱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韩素音说:“到一九八七年止,共写作出版了二十六本书,大部分是长篇小说。”她的书常常是英、德、法文本同时出版,很多是畅销书,而且一印再印。她还说:“我每年什么笔会都不参加,作家就是创作。作家都有自己的思想。”韩素音直爽地说,“一个作家的作品要有生命力,最重要的是作家自己要有知识,文学不是单纯的感情,而是知识加感情。”

说到这里,韩素音的目光望着创作园顾问张白怀,说:“你的女儿张抗抗写得很好,是很有成就的青年女作家。你可以把这句话转告她。作家要不断地增加知识。知识越丰富,写出来的作品越好,越有生命力。你替我告诉抗抗,她到欧洲来要给我打电话。张洁就是在联邦德国打电话给我的。”说完这句话,韩素音立即把她瑞士洛桑家中的电话号码写下来交给张白怀。

张白怀表示一定把她的话转告女儿,并代女儿张抗抗表示谢意。

谈话的内容更广泛了。说到了当前国内的创作情况。韩素音心情有点沉重地说:“现在有的中国作家跟着外国人的兴趣跑。他们不了解外国人的兴趣靠不住。外国人今天一个兴趣,明天又是一个兴趣,你怎么赶得上?芽外国人对中国文学感兴趣是好的。但中国作家不要迎合外国人的兴趣。有一位中国诗人,在国外骂自己的祖国。你这样骂,外国人很要听,很感兴趣。但是听完了对你个人也是看不起的。”这番语重心长的话,深切地表露着她对中国的拳拳之心和一往深情。韩素音还谈到,中国有的作家很会写,但是只写出了生活的表面,比较浮浅。她说,“文革”这场灾难是有它的历史背景,要写出它为什么会发生,是怎样发生的?芽是谁负主要责任?芽写这场浩劫的作品太少了。作为历史,应该深刻地写出来,对后代有教育意义。

在融洽的交谈气氛中,潘杰向韩素音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大作家鲁迅、郭沫若青年时代都是学医的,您更是长期以医生为职业,世界文学史上也不乏有这样的例子。是否可以说,医学与文学有一种天缘关系?芽”

韩素音回答说:“天缘关系很难说,但是我个人感到,医生的职业训练了我的观察力,一个医生对他的病人一定要仔细观察,才能作出判断,你观察诊断对了,病人就说你是好医生。”

话题转到艺术上。韩素音听说江苏省话剧团为了纪念美国剧作家奥尼尔诞生一百周年,将在南京演出他的剧本《天边外》。她说,奥尼尔在过去一个时期被冷落了,现在美国又重新上演他的作品。近年来好的戏剧在英国,美国的戏剧界人士也往英国跑。她接着说:“中国的艺术在世界上越来越受到重视。芭蕾舞、声乐、电影都在国际上取得声誉。《老井》表现了中国老百姓的韧力,还有《黄土地》、《良家妇女》都很不错。目前文学还差一点,但这需要时间。”

韩素音越谈越高兴。但潘杰等人发现她有点轻微感冒,请她注意休息。她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是医生嘛?选”接着她关心地说:“中国有些作家被外国人请了去,在外边玩了一圈,他的作品就由外国人拿去翻译出版了,结果连稿费也没有拿到,这是版权问题啊?选我就和他们说,要在自己国内翻译,再拿出去出版,否则损失太大,现在中国有许多好作品还没有介绍出去,有的翻译质量不够好,所以我要设翻译奖。”

韩素音就是这样事事为中国着想,为中国作家着想啊?选

深夜十一时三十分了。一个半小时的谈话又很快地过去了。潘杰他们为照顾她的休息,不得不告辞了。他们邀请韩素音来年到杭州去。她一边握手,一边笑容可掬地说:“明年我争取去杭州,在西子湖畔那将是一次更美好、更愉快的会见?先祝你们初阳台文学创作园取得更大的收获!”

韩素音和潘杰相会在金陵,他们依依惜别在金陵……



一九八八年四月二日至六日于南京——南通

二○○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又作第三次修改







附记:在南京金陵饭店与韩素音会见后不久,潘杰先生的夫人、剧作家金蕾芳女士不幸得了淋巴癌,只能化疗,不好动手术,在医院治疗五年多,潘杰全力为夫人治病看护,因此杭州初阳台创作园停办。金蕾芳医治无效逝世。现在潘杰先生与新夫人范祝华一起创办了杭州中美友谊民间纪念馆,得到美国基辛格博士的支持,正开展着中美民间友谊的两地活动。





作者祖丁远,笔名方未艾、燕丁等,曾先后任《苏北日报》、《新华日报》记者、编辑。发表散文、专访、报告文学、传记、杂文等300多万字。1990年后出版《留在另一个王国里的爱》、《中国作家风云录》、《蛇医专家季德胜传奇》(长篇传记)、《社会脊梁——“党风记者”李升平》(长篇报告文学)、《走近女作家》等14本书。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全国杂文组织联谊会联络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杂文学会理事。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评论(4)| 阅读 (10) | 收藏 (0) | 分享 | 举报
前一篇:韩素音,《瑰宝》的脚步(作者柏栎)


评论立刻参加“我的2008-我记录”活动,赢取万元大奖! 发表评论

老磨 恭喜!您这篇博文在圈子“花语洒洒”由“老磨”加为精华博文!
感谢您为本圈带来的精美之作,圈子因您而增辉!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a3bcdf01009amv.html
祝您的生活天天精彩!幸福和健康永远陪伴!
祝五一节日快乐!

[ 本帖最后由 海外客家人 于 2008-5-3 23:03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8 21:52 , Processed in 0.026973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