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057|回复: 10

赣县乡土人物之三:易秀湘——党内有数的财经专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16 19:55: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易 秀 湘
——党内有数的财经专家



易秀湘(公元1907—1954年),原名祖高,乳名北斗,赣县白鹭乡龙头村人。1926年冬参加革命活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历任区经济委员、游击大队特务长、军总务科长、军政卫连政委;1934年10月参加长征,曾任中共野战医院总支书记、后方医院政委;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央军委卫生部政治部主任、政委,中共中央管理局局长,曾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并负责大会会务工作。解放战争前夕,任命为中央军委后勤部部长,接着受命组建冀热辽贸易局和泰华贸易公司,任局长和总经理。解放战争开始后,调任东北西满军区副参谋长、后勤副司令员。不久,集体转业到经贸战线,先后任东北贸易总局第二局长、东北商业部副部长、东北财委会副主任。解放后,任华南财委会副主任,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兼计委主任等职。1954年10月,因病逝世于北京。当时国务院主管财经工作的副总理李富春称他为“为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奋斗终身的优秀共产主义战士”,“党内有数的几个财经工作专家之一”。

出色的红军军需员

易秀湘出身于一个贫苦家庭,父母勉力供他读到初小毕业,家里早已是债台高筑,无以为继。懂事的小秀湘辍学在家,用自己幼小的肩膀帮助父母挑起维持家计的重担。他学会了杀猪宰牛,平时还外出打零工赚点零钱补给家用。少年的奔波闯荡,不仅锻炼了小秀湘,还给小秀湘提供了走圩进村,接触各色人等,广见博闻,开拓视野的机会。加之白鹭地处兴国、赣县、万安三县接壤处,消息来源广,各种人事交往更是纷繁。这种利于锻炼才干的环境对他日后的成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26年冬,易秀湘在当地参加农会组织,任龙头乡农民赤卫队中队长,带领农民减租减息,废除高利贷,各项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1926年易秀湘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4月,易秀湘被任命为赣县良口区经济委员,不久又任区游击大队特务长。这虽是他从事经济工作的开始,但他谨慎细心,深入踏实,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保证了区苏维埃政府和游击大队的经费与物资供应。由于后勤军需工作出色,队伍编入正规红军时,他又担任了红308团的军需员。直到长征前夕,他除了入红军大学学习外,一直在连队、团里担任政工或总务工作。

中央红军第一后方医院的创建者

1934年10月,易秀湘随部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后兼任野战医院党总支书记,领导医护人员挑起了收容工作的重担。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他被任命为设在永坪的中央红军第一后方医院政委,着手该院的创建工作。当时各方面条件非常艰苦,刚刚结束艰险的长征战斗,伤病员多,陕北本身又十分困难,永坪是一个只有200多户的小镇,缺医少药,许多战友因抗不过饥寒致死。此情此景,秀湘深感责任重大,他一面建医院,一面抢救伤病员,并教育工作人员说:“伤员是党的财富,是革命的宝贝,多救活一个伤员,革命就多一份力量。”根据伤员的实际情况,结合医院的实际条件,他对入院的一千多名伤病员进行全面检查后,将全院分为六个医务所,分病区包干,责任到人,由各所负责全面治疗,终于使医院由乱而治,走上了正轨。

医院秩序基本稳定后,他又组织人马,走村串户,动员老乡腾窑洞,把伤员分散到老乡家里,借来衣服、毯子、被子、老羊皮,安顿好伤员。派警卫人员去外地采购粮食,尽可能让病员吃饱吃好;为了解决医护人员、医疗器材和医药奇缺的困难,他亲自上前线,从战俘中挑选医生和医护人员补充到医院,从战利品中搜集药品和医疗器械,组织医护人员到民间去,访医问药,收集民间验方,上山采药,土洋并举,配制中药,千方百计解决伤病员的医、食、穿、住问题,使伤病员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1936年底胡宗南大举进攻陕北,他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不顾个人安危将整个医院和千余伤病员转移到安全地区,为革命保存了一大批力量。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正是这批同志,伤好病愈后,分别奔赴抗日前线,成为我党我军我们民族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中坚力量、先锋战士。易秀湘为此贡献了力量,也突出显示了他的组织才能,以及善于处置调理,务实精细,长于后勤工作的专长。

延安大生产运动的有功之臣

1937年8月后,易秀湘由医院调任中央军委卫生部政治部主任,后又提升为政委、总政直属工作部部长,总后政治部主任。党中央为进一步培养他,1940年将他调入延安马列主义学院学习,后委任为中央军委供给部部长。从此,他在军需后勤战线上兢兢业业,刻苦钻研,终于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寇加大了对抗日根据地军事、经济和政治封守。与此同时,国民党在接连掀起三次反共高潮后,又对解放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影响,根据地生产遭到更为严重的破坏,财政经济情况恶化,军民生活面临极端的困难。在此情况下,易秀湘临难受命,出任中央军委供给部长和中央管理局长。中央管理局当时要负责中央直属机关和警备部队两万多人的供给,还要负责部队大生产运动的组织领导工作。他坚决贯彻中央批示,一方面派员到敌占区收购大批粮食、盐、布匹、医疗器械、药品,一方面开展大生产运动,组织干部上山烧木炭,下地种粮食,自力更生办起了粮库、盐仓、草料站、木炭场、被服厂、炼油厂、兵工厂、豆腐坊、粉坊、酒厂、木工厂、印刷厂、“西北商店”、“青年菜场”。与此同时,制定供应标准和制度,从而在当时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基本保证了每人每月供应20多斤小米,保证了人人有被盖,有冬装。这点东西按今天的标准,是难以忍受的,但在当时,却是极大的满足。中直机关和警卫部队所有人员都对管理局的同志报以极大的尊敬和由衷的感激。

1942年,党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秀湘根据1941年的经验,与管理局的同志走遍了延安的山山水水,把增产节约的任务落实到各个单位和个人,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去动员,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去检查,使大生产运动搞得有声有色。为了树立旗帜,他在重点基层单位设立办事处,配合做好大生产运动。八路军留守兵团三五九旅被派到艰苦的南泥湾开荒垦田,易秀湘派人积极配合,总结经验,在司令员王震的领导下,经过广大干部和战士的共同努力,终于把野狼成群,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走出了一条解决边区经济建设的新路子,从而粉碎了国民党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的阴谋。1944年,中央管理局筹办了一次大规模的边区生产运动成果展览,毛泽东在展出的南泥湾马蓝纸上亲笔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展览的实况,显示了解放区军民战胜困难的斗志、英姿和实力。南泥湾自此成为中国革命史上“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闪光典型。

党内有数的财经专家

延安十年,使易秀湘在经济管理工作上受到很好的锻炼,也显示出他杰出的组织领导才能。他的工作成绩,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充分肯定。1945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军委后勤部部长。

1945年,易秀湘被派去东北,任中央冀热辽分局委员兼冀热辽贸易局长、泰华贸易公司总经理。1946年,任西满军区副参谋长,后勤副司令。不久,易秀湘所在部队集体转到地方,组建东北贸易部,全力抓好经济工作。易秀湘先后任东北商业部商务处长、副部长,东北贸易总局第二局长,东北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建国后,他率200名财经干部南下广东,任华南财委副主任兼广东省财政厅厅长,主持华南财经工作。在这期间,财经工作任务很艰巨,既要巩固祖国的南大门,又要支援解放海南岛。面对解放初局势不稳定,经济混乱,不法资本家兴风作浪,哄抬物价,易秀湘带领财委工作人员在这复杂的形势下,首先抓经济领域的民主革命,保证国计民生和支援国内建设及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在短期内稳定了经济局势,成绩显著。1951年,华南上交国库税收占全国的39%。1952年,他出任华南垦殖局局长、总局长,面对橡胶依赖进口,帝国主义封锁的困难,他率领支柱人员,不顾国民党残余的袭扰,爬山涉水,风餐露宿,不怕严寒酷暑,深入闽、粤、桂三省,实地勘察,选择橡胶基地,1953年从部队抽调两个师,从各地抽调大批干部、学生共十多万人开发橡胶生产,在广东、广西、福建建立分局、分场,奠定了我国橡胶业的基础,易秀湘被誉为我国橡胶工业的开拓者。

易秀湘出色的财经工作,使他在党内国内树立了较高的威望和影响。1954年9月,参加完第一次全国计划工作会议后,毛泽东主席亲自请易秀湘吃饭,并忆及延安时期有趣的生活,亲切地称易秀湘为“易部长”,易秀湘也不拘束,说:“我不是易部长罗!”毛主席说:“不,是老部长了嘛!”10月1日,党中央安排易秀湘上天安门观礼。当他登上观礼台,看到天安门前无比壮观热烈的场面,不禁为革命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祖国无限美好的前景激动得流下了滚滚热泪。当年10月8日,易秀湘因病医治无效溘然长逝于北京。

(叶林)

资料来源:《赣县志》(新华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

          施中平同题文章,见《赣南历代名人传》第二集

         《赣县籍长征老干部简介》(赣县党史办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6 20: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赣县乡土人物之四

谢 镗忠
——率部解放南康的开国少将



    1949年7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四野十五兵团四十八军发起解放赣南战役。从7月27日起,全军兵分两路由赣西北向赣南进军。其右路纵队为该军第一四二师,任务是从上高县经新余、吉安、遂川、唐江,向前占领南康县城,以截断赣州敌之退路。率领一四二师向南康进军的是师政治委员谢镗忠。

    谢镗忠,1918年出生,赣县南塘镇大都村人。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先后任红九军团第三师八团政治处俱乐部主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二军教导队代政治委员、第九十六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开始后,他担任了八路军留守兵团三五九旅七一八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警备第一旅一团政治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他任冀热辽军区第三十旅政治委员,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十六、十七旅政治委员,独立第一师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三十一师政治委员。1949年1月开始,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八军一四二师政治委员。

    一四二师接受解放赣南的任务后,按照军部的部署,冒着炎热酷暑,昼夜兼程向南康方向疾进。谢镗忠率领师直属队,跟着部队一起前进。他是赣县人,对赣南的情况熟悉,知道只要占领了南康,赣州之敌南逃退路就被截断。因此,他要求部队克服一切困难,坚决完成军部交给的作战任务。8月11日,师先头部队按原定计划前进至南康北部的大路坪,接近了敌人。守敌一个连不战而逃。谢镗忠命令部队迅速追击,于当日上午11时在上犹以北70里处一个叫刀子石的地方,与敌人二十三军三一五师九四四团接触,当即歼敌一部,其余敌军被击溃。我军趁胜占领十八塘,并继续猛追,至11日18时在彭溪击溃依据老虎山阵地顽抗之敌后,于8月12日17时占领了唐江镇。敌军在逃离唐江时将上犹江面的浮桥拆毁。谢镗忠要求部队连夜抢修浮桥。8月13日下午2时浮桥修复。部队分两路向南康包围前进,当晚抵近南康城。退守南康的敌二十三军主力仓皇渡过章江南窜。14日拂晓,一四二师胜利进占南康城。谢镗忠率领师直机关驻在国民党南康县政府内。8月16日下午,前进到大余县新城的该师四二六团与坚持在赣南开展游击战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赣南支队胜利会师。

    8月17日,谢镗忠在一四二师师部热情地接待了赣南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刘建华和中共五岭地委书记张华。谢镗忠热情握着刘建华和张华的手说:“你们辛苦了!”刘建华也高兴地说:“欢迎你打回老家来!”

    是啊,自从十五年前红军主力长征离开赣南苏区以来,赣南人民天天盼望着毛主席的红军早日打回来。刘建华这位在赣南坚持武装斗争近二十年的老红军,终于迎来了当年的老红军、如今的解放大军,怎不高兴?谢镗忠离开家乡也已十五年,能亲自带领部队打回老家来,将胜利的红旗插上家乡的城头,现在又见到了在赣南坚持斗争的父老乡亲,心情更是兴奋。他让伙房准备了丰盛的午餐,盛情款待刘建华和张华二人。

    谢镗忠与师部其他领导一起,指挥全师继续向西南追击。由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二支队已于8月16日解放了大余县城,一四二师四二六团部队在大余县东南将国民党南康县政府机关包围歼灭,另一部在安西及其以南地区歼灭国民党赣南保安团第四、第五团各一部。8月19日,一四二师主力和赣南支队、北江二支队在大余县城东山体育场举行隆重的庆祝胜利会师大会。与此同时,四十八军一四三师和一四四师先后解放了赣南其他各县。至9月30日,赣南全境获得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谢镗忠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海南军区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群工部部长、文化部部长,武汉军区政治部主任,武装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9年因病逝世,终年71岁。

(凌步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6 20: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赣县乡土人物之五

游 好扬
——毛主席扶他上担架



    游好扬(1915—1991),吉埠镇大溪村人。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5年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间,任红三军团警卫排副排长,红一军团保卫局警卫排排长。参加了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担负保卫中央首长安全重任。1935年,直罗镇战役时,游好扬负了伤,担架队一时上不来,他和几个伤员暂时安置在散兵坑里。这时战斗已经结束,一个队员突然高声喊道:“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毛泽东、周恩来、罗瑞卿来到伤员中间,挨个察看伤势,安慰伤员们说,担架一会儿就上来,要大家到医院好好休养。听了毛泽东的安慰,他很想和毛泽东说话,可是因伤着喉咙,一张嘴伤口就流血。毛泽东看到这情景,连忙来到游好扬跟前,摇摇手不让游好扬讲话。毛泽东取下自己背的军用水壶,把水倒在杯里,一手端着杯子,俯下身将水送到游好扬嘴边。游好扬看着毛泽东,迟疑了一下。毛泽东看出游好扬的心思,说:“你们为革命负了伤,我们应该照顾好你们”。然后,又像哄小孩子地说:“快喝吧,喝点水会舒服些。”游好扬把这杯掺含着感激之情的水喝了下去。一会儿,担架队上来了,担架是用硬梆梆的木板钉的。毛泽东看了皱了皱眉头,对担架队员们说:“来,咱们捡点东西铺在担架上,让他们躺得舒服些。”说罢,毛泽东和其他首长到附近树林里去拾敌人丢下的破大衣和破被子,毛泽东把游好扬扶上担架后,还亲手给他盖上大衣。抗日战争时期,游好扬任八路军一一五师特务团副连长,一二O师二五八旅七一六团连长、营长、副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绥野战军三五八旅七一六团团长,第一野战军一军副师长、师长,参加了宜川、西府、陇东、扶眉等战役,屡立战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他不怕牺牲,英勇善战,坚持在战斗第一线,参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陆战役准备和夏季进攻战役,夺取了一个又一个战役的胜利。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回国后,任第一兵团师长、二十三团军副军长、军长,沈阳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曾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游好扬一身正气,光明磊落,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爱护干部,关心群众,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献给了祖国,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游好扬数十年戎马生涯,生活艰苦,工作繁重,积劳成疾。生病期间,仍然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关心部队的现代化建设。1991年7月30日,在沈阳病逝,享年76岁。

(叶林)

资料来源:《赣县志》(新华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

         《赣县籍长征老干部简介》,赣县党史办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6 20:0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赣县乡土人物之六

徐 光 华
——山旮旯里走出的开国将军



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即将长征的时刻,他从家乡带出两个团,奔赴前线;在我国核试验最紧张、最关键的发射阶段,他毫不犹豫把自己的儿子送往最危险的核试验地下控制室。他,就是目前赣县籍唯一健在的开国将军、河南省军区原政治部主任徐光华少将。

徐光华(1913—),原名祥享,赣县湖江乡古田村人。1930年9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共青团,1932年2月加入共产党。1933年12月参加少共国际师,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历任共青团乡、区、县组织部长,团县委书记,团省委部长,团中央局巡视员,师青年干事,师卫生部政委,陕北独立团党支部书记,独立师组织科长,抗日军政大学学员,新四军八团政治处主任,十团政委,六旅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冀东独立十四旅政委,九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四十六军一三六师政委,军委总参三部六局政委,河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解放战争期间参加了辽沈、平津两大战役。1955年9月授予陆军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2006年11月,赣县老红军慰问小组到郑州拜访了93岁高龄的老将军徐光华。尽管天气较冷,但忆起当年投身革命的历程,老将军依然激情满怀。

从“小木匠”到“少共的一面旗帜”

  1913年3月25日,徐光华出生在赣县古田乡(今湖江乡古田办事处)一个偏僻的山沟里。由于家境贫寒,徐光华读了5年私塾后就跟着一位远房亲戚学木工手艺。由于他聪明好学,肯动脑筋,不久就成为周边小有名气的“小木匠”。但他一直向往革命,每到一处做木工都不忘打探红军的情况。

  1930年,红军沿赣江而上,解放了古田,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徐光华申请加入了当地少共组织,1932年2月,徐光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相继担任少共赣县良口区委组织科长、书记,少共赣县组织部长、书记,少共江西省委经济法权部部长,1933年,徐光华因成绩突出被调任少共中央巡视员。

  1934年4月,广昌战役失败后,红军准备战略转移。当时要求各部队迅速扩大规模,徐光华受少共中央局委派,回到家乡进行“扩红”,不到两个月,聚集了上千人,这些人后来成为红一军团三大主力师之一——少共国际师的主要力量。在“扩红运动”中,徐光华荣立一等功,并被当时的少共中央局和中革军委称赞为“少共的一面旗帜”。

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我经历了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每一个阶段都有一次遇险,但每一次都化险为夷。”谈到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徐老至今记忆犹新。

  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后,仍有敌人尾随追踪。为了不把敌人带进根据地,中央红军开展了著名的“切尾巴”战役。徐光华奉命带领一支小分队去执行侦察任务,在返回途中遭遇敌军。徐光华迅速作好战斗部署,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交火十多分钟后,指导员为掩护战友突围身负重伤被俘,三名战士牺牲。徐光华及其余战士被逼到一个山梁上,但他们毫无惧色,凭借复杂的地形继续与敌人周旋,最后子弹全部打光。为了不当俘虏,徐光华和剩下的四名战士纵身跳下了悬崖。幸运的是,除了一名战士受伤较重外,其他三名战士和徐光华都只受了点轻伤。

  1942年4月,徐光华受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派潜入河南敌后。次年1月,徐光华带领敌后抗日武装参加了藕塘战役,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恶战。他冒着炮火硝烟,始终在一线指挥。突然,一发炮弹在他身边爆炸,徐光华被击倒在地。爬起来一看,一块十多公分长的弹片已深深嵌进了他腹前皮带的铜扣上;另一块七八公分长的弹片擦过靠近腰部的左衣兜,部队刚发的200金圆券被切成两半。好险啊!大家都替他捏了一把汗,徐光华却宽慰大家:“我的命大,日本人是炸不死我的。”

  1948年,辽沈战役中最关键的一战——锦州战役打响,担任东北野战军二十五师政治委员的徐光华与师长杨雍雅一道,率领部队以“遇强则绕、遇岔则流”的战术,穿越20万敌军的纵深防线直插锦州守敌的腹地。次日凌晨,徐光华指挥部队向锦州守敌发起了攻击,当他率领部队冲进一座老房子时,一根横梁突然砸下,重重地压在了徐光华的胸部,左边肋骨全部断裂,内脏大出血,警卫员哭着把徐光华抬到救护所,经过24小时的紧急抢救,徐光华终于脱离生命危险。

念念不忘保家卫国

    由于在战争年代受过重伤,留下了后遗症,1965年徐光华离休了。但他退位不改军人本色,念念不忘保家卫国。

  1966年10月,我国核试验进入两弹结合试爆的关键阶段。徐光华的大儿子徐虹当时在发射基地,他所在的发射部队被称为“核试验的尖刀”,工作在最核心地带——核试验地下控制室,工作要求最高、危险最大、任务最艰巨。徐虹上阵地前,部队曾派人征求徐光华的意见,他的回答是:“军人就是要保家卫国,随时准备牺牲,孩子上阵地,这是他的光荣和我们全家的骄傲!”后来,徐虹作为“核试爆勇士”之一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徐光华对时政非常关心,他每天坚持读书看报看电视新闻,凡涉及到军队建设、国防动态的新闻他都要认真地记下来。如今,他的床头已堆满了军事书籍和各类笔记。对于台湾和平统一,徐老也一直在关心。前些年,一位从台湾回来的老同学来看望他,叙旧之余徐老通过这位老同学向台湾的朋友呼吁:“兄弟携手,为民族的复兴和祖国统一大业奉献余生。”

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老将军意犹未尽,当即挥毫:“天下虽安,

忘战必危;热爱和平,不辱使命!”强烈的忧患意识跃然纸上。是啊,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

(周本华  郭远平)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6 20: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赣县乡土人物之七

罗 亦 经




罗亦经(1911~1991),南塘镇清溪人,出生农民家庭,四年私塾文化,1928年参加革命,任苏维埃少年先锋队队长。1930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时期,任红一方面军没收委员会会计,红一军团没收委员会干事,红军前敌总指挥部财政科科长。经历过五次反“围剿”,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繁、代、浑、应中心县委书记,晋察冀军区第二军分区定襄支队政治委员,第二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二十兵团十六军政治部组织部长、军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平津、太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入朝作战,任志愿军66军政治部副主任,参加了第一至四次战役。1953年,任中央军委直属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1964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长期以来,罗亦经将军南征北战,戎马一生,为党、为人民、为军队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于1991年8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叶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6 20: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赣县乡土人物之八

刘 大 煜
——屡立战功的共和国少将



刘大煜(公元1906—1982年),赣县田村人。1914年入私塾读书,1917年因家庭贫困,到缝纫店做学徒。1926年在县城加入农民协会和工会,1928年参加县赤卫军,1930年任县苏维埃政府财政部部长、土地委员会主任。1932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2年2月,刘大煜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任县独立团管理科科长、团部副官,后因病改做地方工作,任赣县苏维埃政府工农监察部部长、裁判部部长、主席团秘书长。1934年,调任红九军团三师八团五连政治指导员,同年10月,随中央红军主力参加长征。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红九军团随红军左路军行动。1935年9月改编为红三十二军,任红三十二军军部技术书记。136的7月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随红二方面军继续长征。同年10月到达陕北。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方山县游击队政治指导员。1938年后,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八旅政治部干事、旅供给部副政委、独立第二旅政治部总务科科长、组织科副科长。参加了晋西北反“扫荡”的斗争。1942年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4年,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卫生部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吕梁军区独立第十团政委,军区卫生部、供给部政委,第一野战军第七军后勤部政委。

解放后,刘大煜先后任第七军干部管理部副部长,军委后勤学院干部部副部长、部长,解放军后勤学院指挥系政委、后勤学院政治部主任。曾当选为天津市政协第五、六届委员会常委。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刘大煜青年时期积极参加田村的农民革命运动。长征途中,率红九军团长期担任牵制尾追敌人,保卫红军主力部队行军任务。他任红九军团三师八团五连政治指导员,参加了歼灭吴奇伟和王家烈部的战斗。1935年3月九军团掩护主力红军南渡乌江后,被敌军切断,被迫单独作战,埋伏在老木孔,一战击溃敌白辉章七个团,俘敌二千人,缴枪千余支。接着,他又参加了在毕节飘儿井解决保安队的战斗,缴械300余,并获得大批弹药、物资。在环境恶劣、频繁、激烈的战斗中,刘大煜立场坚定,英勇作战,经受了锻炼和考验,立下战功。1940年,日本侵略军进行“大扫荡”,他在苛岚区率部与敌人拼打后吐血。此后,他身体一直不好。1942年2月,他调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毛泽东同志在杨家岭窑洞里找到他,了解部队情况,见面时微笑慈祥地紧握刘大煜的手说:“你辛苦了!你的身体不大好吗?你有功,太辛苦了。”他在做后勤工作时,认真贯彻执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正确方针,带领群众克服困难,千方百计筹粮、筹款,保障部队供给。解放战争中,在保卫陕甘宁边区的战斗和临汾、太原等战役中,积极组织和带领后勤、卫生工作人员,依靠人民群众,历尽艰辛,突破敌人的封锁,保障了部队作战物质的供给,并圆满完成了救治伤员的任务。全国解放后,他一直在军事院校工作,忠诚于党的部队教育事业,认真贯彻毛泽东思想和军委的指示,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严谨治学,为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培养我军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后勤工作人才,呕心沥血,做出了积极贡献。1982年10月1日,刘大煜因病在天津逝世。

(吴家平)

[ 本帖最后由 知秋 于 2008-4-16 20:59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6 20: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赣县乡土人物之久

刘 彩香
——走完长征的三十二女杰之一



    刘彩香(公元1915—1981年),女,又名彩霞,赣县田村镇红卫村人,家境贫寒,出生8个月就给人当童养媳。1930年,蔡畅在田村组织妇女参加革命,成立红军洗衣队,年仅15岁的刘彩香参加了洗衣队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期间,先后调于都县委党校和中央党校学习,历任于都县委、会昌县委妇女部长和粤赣省委妇女部长。1934年,调红一方面军工作。同年冬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红一方面军走完长征的32名女红军之一。

长征路上的“女挑夫”

    长征途中,刘彩香任红一方面军干部休养连政治战士,随单架队行军,照顾伤病员。她虽然个头小,但力气非常大,精明能干。在危急关头,她冒着枪林弹雨,掩护、照顾伤病员,有时顶替民工抬担架,有时帮助体弱掉在后面的战士背东西,宿营时照顾民工和伤病员,让他们吃好睡好。有一次为帮助战友邓六金捡回丢失的包裹,任凭敌人的子弹密集地从耳边飞过。她总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战士们亲切地称呼她“我们的刘大姐”。爬雪山、过草地时,天气特别寒冷,她和危秀英从田村带来的辣椒起了很好的御寒作用,被中央领导知道后,发动大家集体搜集辣椒,对鼓舞红军士气起了积极作用。党中央在毛儿盖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时,刘彩香同危秀英、邓六军、廖似光奉命留在沙窝,收容红一方面军掉队的伤员,待整个部队过完以后,她们才追赶队伍。初到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尚未发动起来,部队搞不到粮食,她们只有采野菜充饥。有一天吃蘑菇集体中毒,经抢救才逃过一劫。反映红一方面军32名女战士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纪实文学作品《她们——32个女人的长征》、《特殊连队》、《战地女杰》等都用大量的篇幅描述刘彩香的英雄事迹,称她为“长征路上的女挑夫”。

康克清称赞的女英雄

    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后,刘彩香调陕北省委妇女部工作,后任中央妇女部巡视员。1942年,任河南省军区后勤部营房科副科长。建国后,曾任河南省军区干部子弟学校副校长。1958年转业到地方,任郑州“二·七”人民公社社长,1962年回部队工作。

刘彩香为人民革命事业立了功勋,1955年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但她从不居功自傲,不计较个人荣誉得失,逝世前只享受团级待遇。刘彩香逝世后,康克清、李坚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对她的儿子说:“你的母亲可是一位英雄啊!”

(叶林)

资料来源:《赣县志》(1991年新华出版社出版)

《她们—32个女人的长征》,刘丽丽著

人民网文章《特殊连队》、《战地女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6 20: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赣县乡土人物之十

黄 长娇
——苏区红色女高官



    黄长娇(1911~1993),女,田村镇人。1911年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1929年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任江西省总工会妇女队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工农检察委员等职,是当时著名的红色女高官。红军长征后任游击队队长。新中国成立后,任瑞金县政府副县长、瑞金县第三、四、五届政协副主席,1985年11月离休,1993年在瑞金逝世,享年82岁。

李富春夸她是“妇女工作的模范”

黄长娇自幼家境贫寒,靠给地主做长工打短工糊口,住的是草棚,年幼的黄长娇为分担父母的负担,跟着村里的男子汉外出做挑夫,赚钱活命。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转战赣南,到了赣县,黄长娇终于迎来了指路明灯。于是,作为当地女青年,18岁黄长娇的第一个挺身而出参加了革命。

    黄长娇参加革命后,在红军的教育启发下,干革命劲头十足,每天走乡串户,发动群众,深得政府和群众称赞,选举她担任乡政府的妇女代表。1931年,组织上将她从赣县苏区调苏区江西省委机关工作,担任苏区江西省委妇女运动委员会委员。常因工作突出,被时任省委书记的李富春夸为“妇女工作的模范”。

毛主席给她配“战马”

    1934年1月20日,时任江西省总工会女工部长的黄长娇,以工人身份被选为出席在瑞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在这次大会上,黄长娇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和中央工农检察人民委员部委员。会后,留在中央工农检察部工作。1934年2月,中央工农检察部在全苏区开展反贪污浪费运动,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查处于都县一起领导干部贪污腐化案件,检察部派她和另一名干部去调查处理。黄长娇从于都县巡视办案回到瑞金,向毛泽东汇报在于都县查处贪污案件的经过。毛泽东听完汇报,了解到黄长娇经常下乡来往赣县、兴国、于都,一天要步行几十公里路。便叫中央办公厅给她配了一匹马。

南方三年游击战中坚强的女战士

1934年10月,红军离开瑞金开始长征。时因黄长娇已怀孕,总部决定叫她留下打游击。由于组织上没有向地下党组织做好交待,黄长娇与组织上失去联系。为了寻找游击队地下党组织,黄长娇等人历尽艰辛,忍饥挨饿,闯过敌人道道封锁,几经周折,终于在瑞金白竹寨山村找到了县委和游击队,并担任了白竹寨区委书记兼组织部长。从此,开始进行新的艰苦的游击斗争活动。1935年初,国民党对瑞金、宁都、会昌、于都苏区进行残酷的“围剿”与烧杀,到处一片白色恐怖。黄长娇和战友们坚持在深山密林中战斗,靠野菜、树叶充饥。一天,黄长娇率部转移突围,打散后与组织失去了联系,她单身一人翻山越岭寻找游击队,爬到一座高峰,又疲又饥实在走不动了,心一横往山下滚,人到山下,已昏死过去。当她醒来,已被游击队救起。

不久,根据形势的变化,瑞金地下党组织决定,转入地下活动,要她设法把粮食、油、盐送上山去,保障游击队转危为安。抗日战争爆发第二年。黄长娇化名黄水香,与武阳乡石洞村陈贻勋结了婚,一直隐蔽到1949年8月瑞金解放。

为建设新中国忘我工作

瑞金解放的当天,一直秘密在当地坚持地下斗争的黄长娇、刘辉山等一批老同志,分别公开身份,找到县委、县政府领导,并把保存收缴的枪支、证件、文件上交给组织,重新恢复了工作。1955年5月,黄长娇当选为瑞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1963年7月及1966年2月分别当选为瑞金县第三、四届政协副主席。“文化大革命”期间蒙冤受屈。1980年12月,70岁高龄的黄长娇,继续当选为瑞金县第五届政协副主席。1985年离休。几十年来,她为瑞金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党、为人民孜孜不倦地忘我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她一生艰苦朴素,淡泊名利,为官几十年,一直租住县房产公司的旧民房。从她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一位苏区老干部的风采。1993年她逝世后,瑞金市召开了追悼大会,当地

群众纷纷自发前来参加,鸣放鞭炮,为这位备受尊敬的老人送行。

(朱祥福  叶林)

[ 本帖最后由 知秋 于 2008-4-16 20:27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6 20:3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赣县乡土人物之十一

罗 孟 文
——赣州行署第一任专员



农民运动的青年干将

罗孟文(公元1905——1988年),字质彬,曾用名罗斌、谭章兴、罗国兴,江西赣县南塘镇清溪村人。罗孟文出身苦难家庭,4岁丧父,10岁始读私塾二年,12岁又丧母,以后一直种地,做短工,打长工,受尽地主剥削和生活磨难。

1927年初,罗孟文在本地加入农民协会,并积极参加吴月波领导的农民武装暴动。192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被选为清溪乡苏维埃政府主席。他带领本乡贫苦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并动员全乡90%的青少年男子参加红军,保卫土地革命果实,支援革命战争。

1932年1月,罗孟文调任中共茅店区委书记,兼管储潭工委工作。红军攻打县城(赣州)时,上万人马屯集在茅店江口一线,罗孟文不分昼夜地为部队筹集粮草、食盐以及攻城所需的大量物资,保证了攻城部队的需求,得到前线指挥部的表扬。随后,罗孟文被调中共赣县县委宣传部兼白区工作部长。

智勇双全的白区斗士

1933年7月,罗孟文出席了中共江西省第二次党代表大会,被选为省委候补委员,调省白区工作部,先后任副部长、部长。他领导白区秘密工作,发展党员,建立支部,侦察敌人的军事情报;发动工人罢工和士兵哗变,组织食盐、布匹、医药甚至弹药等苏区紧缺物资,有力地支援了红军的反“围剿”战争。他举办学习班培训白区工作骨干,分派到赣粤两省边区做地下工作;他在赣县发展秘密党员,先后建立了茅店、滩下、三眼桥三个秘密支部,并创建了东郊区委。这些组织非常坚强,一直坚持到1949年赣州解放。

当时的赣州,敌人警戒森严,老百姓进出都需经过严格盘查。罗孟文一身农民装束,一腔赣州口音,不需打扮,就大胆地出入赣州城。他曾带人摸到过敌军的驻防地点和番号情况,回来报告省委。有一次,他们探得敌67、68两团官兵几个月没发饷,牢骚满腹,就用钱买通敌团长,向他们购买了许多子弹和炸药,并由敌团长送出警戒线。

苏区最紧缺的物资是食盐。由于敌人封锁严密,商人屯集居奇,盐价高涨。为了满足红军和苏区群众的需要,罗孟文派出一批农民青年进城里弄盐。有的伪装挑肥,把盐藏在便桶夹层里;有的用空心竹杆当扁担,把盐藏在竹筒内;有的把盐藏到棉衣里,有的妇女将盐扎在身上带回……。不管敌人的“封锁”“防范”多么严密,罗孟文在敌人鼻子底下活动,开展反经济封锁斗争,一次也没有被敌人抓到。

1934年1月,他出席了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后,他致力于苏区和白区交界地区的工作,力争把新苏区和老苏区连成一片。7月,他出任新建的赣南省委组织部长,并代理过省委书记。

九死一生的游击英雄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开始长征,罗孟文被组织上留在赣南坚持游击战争。12月下旬,以项英、陈毅为首的中共中央分局命罗孟文为中共杨赣特委书记兼第四军分区政委,领导杨赣苏区的游击战争。这时,杨赣地区的形势十分严峻,革命武装只有700人枪。而敌人集中了五、六个师的兵力和地主武装“铲共团”,对杨赣苏区实行疯狂的军事“清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1935年1月上旬,敌军余汉谋部侵占茅店并向苏区腹地推进,罗孟文即率游击队在江口圩北面的棺材岭伏击敌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击溃敌人一个团的兵力。此后,他率领杨赣革命武装,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时出击,短短几个月,打了大小数百仗,先后歼灭敌人主力部队的几个连,并打垮了兴国县的地主武装“铲共团”。

1935年3月,罗孟文率红军十三团与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曾山带领的红二、四团在兴国崇贤会师。由于敌人包围崇贤,曾山决定红二、四团向永丰方向突围,要罗孟文设法突围去粤赣边,与李乐天、杨尚奎取得联系。4月上旬,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冲出了封锁线,罗孟文在战斗中身负重伤。战斗结束后,特委决定罗孟文离队治伤。不料部队在向西洋山前进中,被敌人伏击,大部分同志壮烈牺牲。部队被打散后,敌人加紧搜捕罗孟文,张贴告示“捉住罗孟文,悬赏两千元。”罗孟文在地下党员和革命群众的掩护下,潜出杨赣苏区,辗转来到泰和马家洲一带,建立党小组和支部,与当地游击队取得了联系。1937年1月,在马家洲重新拉起战旗,成立中共江西临时省委,罗孟文任组织部长。

开拓新蛟河的奠基人

抗战胜利爆发后,罗孟文在信丰油山找到了赣粤边特委,先后任赣县工委书记,遂万泰中心县委书记,赣南特委民运部长等职。1939年12月,奉命赴延安。1940年至1945年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任党总支委员,参加了整风运动。1945年4月,罗孟文作为候补代表,出席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6月,党中央成立南下广赣干部大队,罗孟文任支部书记,准备南下。后因抗战胜利的新形势于1945年11月转赴东北,吉林省委任他为永吉地委委员,蛟河县委书记。当时蛟河的政治形势十分复杂,日本刚刚投降,伪满残余势力、蛟河士绅、旧军警、国民党以及土匪势力交错纠葛在一起,为匪作歹,破坏社会秩序。由伪治安大队、伪治安队、伪自卫团收编而成的三个县保安大队,由于成份复杂,摇摆不定,也难以掌控。罗孟文到任后立即宣布成立县委,并着手建立政权,掌握军队,维护治安。迅速组建了蛟河县民主政府、成立县公安局和县保安团,并出任保安团政委。紧接着他平定叛乱,消除匪患,发动农民实行土地改革,推翻封建势力,动员翻身农民参军支前,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各项工作如火如荼,蛟河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因为罗孟文是蛟河县人民政权的创立者,加上政绩卓越,因而他被称为“开拓新蛟河的奠基人”。

1947年6月,罗孟文调任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1949年4月,任吉林南下干部大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协助南下干部大队长兼政委杨尚奎,率领千名干部进关南下,7月抵达江西南昌。

赣州行署第一任专员

1949年8月14日,罗孟文率领数百名南下干部随人民解放军48军进驻赣州城,受到故乡人民热烈欢迎。中共江西省委任命他为中共赣州地委副书记、赣州专员公署专员。

当时,赣州是江西第二大城市,是赣西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通往闽粤的咽喉。8月15日,即进城第二天,赣州行政公署、赣州市军管会、赣州市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接着,派出南下干部顺利接管专、市各单位。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赣南各县区、乡的人民政权也都顺利建立。这时,叶剑英、陈赓和邓华、赖传珠来到赣州,准备率部取道赣南,攻克广州。罗孟文根据省委指示,动员全区党政军民,筹集粮食物资,热烈支援部队前进。他表示宁可把困难留给自己,也要保证前线一切供应。当时,赣州西河没有大桥,只有过渡桥,十几万大军要从这里通过,实属难行。为了让部队顺利南进,罗孟文与副专员王实先商量,决定动员赣州军民修建西河大桥。在省公路局抢修队的支援下,赣州军民仅用25天时间,就修起了一座长达千米,能同时通行两部汽车的“赣州前进大桥”,保证了向华南进军的解放大军得以迅速通过。

“仁德素著,功垂金石”

1949得11月,赣西南区党委成立,罗孟文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1951年7月,他又调任中共江西委组织部副部长。1952年11月任组织部长。1953年1月任省委常委,分管党群工作。1955年8月,中共江西省监察委员会成立,他出任第一任书记,直到1967年。这一期间,他被选为江西省历届人大代表,一、二、三省政协副主席。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惨遭诬陷和迫害,但仍然坚持原则,与林彪、“四人帮”作坚决斗争。1975年恢复工作后,他任省革命委员会统战办公室主任、省委统战部长,省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四届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省顾问委员会筹备组副组长,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为江西省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巩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重要贡献。1988年1月7日,罗孟文在南昌病逝,享年83岁。时任中共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的白栋材称赞他:“仁德素著,功垂金石”。

(叶林)

资料来源:《赣县志》新华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

《仁德素著 功垂金石——赣南第一任专员罗孟文传略》,刘勉钰文,见载于《赣南历代名人传》第二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6 20: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赣县乡土人物之一

赖 传珠
——百炼成钢的开国上将



赖传珠(1910―1965),又名赖鹏英。1927年4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参与领导赣县大埠圩、于都等地农民暴动。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历任连党代表等职。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后任支队、团政治委员,师参谋长、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长征中,任红一师政治委员。1936任陕甘宁省苏维埃政府军事部副部长、代部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参谋处处长,江北指挥部参谋长。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参谋长。解放战争开始后,先后任新四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东满军区政治委员,第15兵团政治委员,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以及进军中南的战役,与邓华、洪学智、韩先楚指挥解放海南岛。1950年任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副部长。1958年起,先后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沈阳军区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少小离家闹革命

赖传珠, 1910年4月出生于赣县大埠乡赖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6岁入私塾,11岁转入新式小学堂念书。1924年入赣南中学读书,不久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赣州,革命形势高涨,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加入中共的外围组织“青干社”,利用寒暑假在家乡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农民协会,发动农民抗租抗息和抗“退佃”的斗争。1927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骇人听闻的“赣州惨案”,枪杀赣州工运领袖陈赞贤,接着蒋介石发动“4.12”政变,公开叛变革命,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年仅17岁的赖传珠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国民党发动清党运动,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根据党组织的安排,赖传珠等一批党员骨干转移到革命力量比较强的万安县,成立了中共旅万支部,继续开展革命活动。

大埠暴动惊赣南

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共赣南特委派赖传珠秘密回到大埠开展农民运动和恢复党的组织,成立了赣县白石乡党支部,并任支部书记。其时,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召开,赣南各地党组织认真落实会议精神,积极组织农民暴动。根据上级指示赖传珠即召集党员开会,决定成立以大埠圩为中心的武装暴动筹备委员会,赖传珠任筹委会主任,行动计划得到中共赣南特委的批准。

赖传珠带领党员积极发动群众,组织农民赤卫队,做好暴动前的准备工作,经过努力,农民赤卫队发展到近1000人,还吸收了从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失败后秘密返回赣州的军事人员作为武装暴动的基干力量。赣南特委也调拨了100多人(枪)支持大埠的革命行动。武装暴动的时机基本成熟。

1928年2月18日,震撼赣南的大埠农民暴动打响,赖传珠等指挥上千名农民赤卫队员手持步枪、土铳、梭标、大刀等武器,在广大农民群众的配合下,群胆群威,向大埠圩进攻,一举捣毁了赣县三区靖卫团团部,摧垮了赖村和彭屋的两处反动堡垒,成立了“赣县南区工农革命委员会”,赖传珠当选为委员。3月5日,他又参加了于都暴动。

农民暴动的胜利使国民党反动派异常恐慌,驻赣州城的军阀刘士毅得知大埠暴动后,立即派兵前往镇压。由于敌众我寡,轰轰烈烈的大埠农民暴动坚持斗争一个多月后很快受到挫折。赣县城乡重新陷入白色恐怖之中。赖传珠家被洗劫一空。父母、叔、伯和堂兄都为革命牺牲了生命。暴动的失败使赖传珠受到深刻的教育:革命要成功,必须掌握强大的武装,从此以后赖传珠始终追随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军队建设和人民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

追寻毛委员上井冈

大埠暴动失败后,赖传珠化装商人潜入赣州城,寻找赣县县委和赣南特委,向特委汇报了暴动情况。根据赣南特委的指示,赖传珠等3人从赣州奔赴井冈山寻找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经过几番辗转追赶,终于在湖南桂阳(现名汝城)找到了工农红军,见到了毛委员,向毛委员报告了大埠圩武装暴动队伍突围失败等情况,并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先后担任了红4军特务连、卫生队党代表。井冈山会师后,升任第11师31团党代表,参加了四次攻打永新的战斗。1929年1月,红4军从井冈山突围到赣南闽西打游击,他先后担任了红4军2纵队4支队12大队党代表,28团3营党代表等职,参加了攻打大余县城、平头岭,激战大柏地、攻打于都、长汀、出击闽中、进军广东等一系列战斗。1929年12月出席了红4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即著名的“古田会议”)。

文武双全的红军将领

苏区时期,赖传珠长期担任部队政委职务,从事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位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家里手。红四军第二纵军第十二大队的多数官兵是原国民党朱培德部第二军一个连起义过来的,军事基础较好,但旧军队的思想较严重,军事干部看不起政治干部,官兵不平等,打骂士兵、吃喝嫖赌等问题比较突出。赖传珠到十二大队工作后,作为党代表,遵照党的指示同旧军队的不良现象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30年1月,赖传珠升任第四支队政委,他在纵队政委罗荣桓的指导帮助下,认真抓好古田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加强了部队的政治教育,把四支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很有生气。部队的思想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官兵关系、军政关系、军民关系等方面面貌焕然一新。

1931年12月,宁都起义过来的国军第二十六路军起义官兵改编为红五军团,赖传珠被调任该军团第十三军政治部秘书长,协助政治部主任李翔梧开展政治工作,建立政治工作制度,进行思想教育和组织整顿,使第十三军广大指战员的革命觉悟和纪律观念得到很大提高。

赖传珠不仅是优秀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他还是能征善战的指战员,是一位文武双全的红军将领。第一次反“围剿”,他任红十一师三十一团政治委员,率部参加活捉张辉瓒的龙岗战斗中,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嘴部受伤。第二次反“围剿”斗争时,赖传珠任三十三团团长兼政委,率部参加了九寸岭、观音涯和白沙等战斗。1931年8月,赖传珠升任红四军十二师参谋长,协助师长耿凯指挥十二师参加第三次反“围剿”斗争,在兴国的莲塘、良村,宁都的黄陂,以及兴国的高兴圩、黄土坳等地连打胜仗。九月,十二师在东固附近消灭了国民党军韩德勤师。1932年3月赖传珠和师长刘振亚率部策应主力红军取得漳州战役的重大胜利,七月参加红军史上以惨烈著称的水口战役,歼敌两个团。十一月掩护红一方面军夺取黎川。

    赖传珠跟随毛泽东先后经历了井冈山斗争,开辟中央革命根据地,参加了赣南、闽西五次反“围剿”,为建立红色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发展红军作出了贡献。

一路血战到陕北

    1934年10月开始长征,长征中,赖传珠英勇顽强,危难时刻挺身而出。长征一开始,赖传珠和师长李聚奎率领红一师以突击行动突破了敌人精心设计的第一、第二、第三道封锁线,抵达广西全州,与红二师一道阻击敌人,重创了国民党守军,牵制了国民党守军主要兵力,对于掩护红一方面军全军渡过湘江起了重要作用。

    1935年1月3日,李聚奎、赖传珠率红一师抵达乌江边的回龙场渡口,组织强渡乌江,成功占领贵州重镇铜梓。随后红一师为红一方面军全军开路,与红三军团干部团、红二师军部配合,打击从四川前来围堵之敌人,并与川军形成对峙局面。部队进驻扎西后,赖传珠回到红五团任政委,率部参加了二打遵义的鲁班场战斗。红军第二次占领遵义后,接着向金沙江开进,国民党军薛岳、吴奇伟、周浑元部对红军围追堵截,妄图置红军于死地。4月23日,敌薛岳纵队突然轻装出现在红军侧翼,给中央纵队造成严重威胁。当时,红五团团长重病在身,赖传珠不等上级命令,当机立断,指挥部队抢占山头,发起了黄泥河战斗,坚决挡住敌人,保卫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脱离险境。恶战至中午,为了使中央纵队远离险境,在撤离信号点燃之后,他仍继续率部连续反击十倍之敌的猛攻,亲自与敌展开肉搏战,在胸部中弹身负重伤的情况下,他坚持不下火线,直到黄昏才撤出战斗。

    红军到达陕北后,他改任陕甘宁省军事部副部长,从事扩建红军,组织地方武装,筹粮筹款,剿匪反霸等工作,为发展和巩固陕甘宁根据地作出了贡献。西安事变后,赖传珠率一个工作团到国民党统治的甘肃合水县开展工作,他认真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深入发动群众,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很快打开了工作局面。

多谋善断的参谋长

    抗日战争时期,赖传珠遵照党中央关于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成立新四军的决定,1937年12月由延安到武汉、南昌等地,协助叶挺、项英为筹建和整编新四军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先后任新四军参谋处长,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参谋长和新四军参谋长。“皖南”事变后,赖传珠作为新四军的重要军事将领之一,以他卓越的组织指挥才能,在中原局和刘少奇的领导下,协助陈毅、张云逸等新四军将领,指挥部队弛骋于江、淮、河、汉之间,在东临大海、西屏武当、南迄浙赣、北至陇海(铁路)的广大区域内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进行了英勇的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斗争。赖传珠富于政治智慧和军事指挥才能,在开展对敌斗争,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扩大抗日武装,开展统一战线等方面积极出谋划策,充分发挥了善作参谋官的作用,给人以信赖。赖传珠为了赢得战争胜利,苦心孤诣,精心制定每一次战斗计划,分析敌情我情,为军首长提供可靠的依据。特别是1944年中国抗日战场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后,赖传珠及时把握战机,积极协助军首长组织指挥了一系列攻势作战,连战连捷,给华中日伪以致命的打击。为消灭日本侵略者,开创华中革命根据地做出了贡献。1941年1月他被增补为中共中央华中局常委。由于赖传珠多年担任新四军参谋长所体现的组织运筹谋略和他的积极贡献,有军史专家称赞他为“多谋善断的参谋长”。

从东北征战到海南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赖传珠先后任新四军第一纵队政治委员、东满军区副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政治委员、第43军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政治委员等职,他转战于东北战场、华北战场,亲身参加了东北人民解放军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夏、秋、冬季攻势,参加了震惊中外的辽沈和平津战役,继而挥师南下,途经江西,直指广东。1949年8月率部解放家乡赣南。1950年4月,赖传珠与司令员邓华率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渡过琼州海峡,解放海南岛。随后又率部解放万山群岛。至此,中南地区全面解放,十五兵团调往东北,赖传珠先后调任第十三兵团政治委员,军委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等职。

将军风范垂后人

    由于赖传珠将军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抗击日军侵略中英勇善战,屡建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被选为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54年起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58年10月赖传珠调任北京军区政治委员。1959年10月又调任沈阳军区政治委员。在任7年,他在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上尽心尽力,勇于开拓,很有建树。

    赖传珠顾全大局,服从组织,能上能下。红军时期他“三进三出”红五团,三任红五团政委。

    赖传珠勤奋好学,毕生坚持写日记、学习笔记,他留下一部战争年代的日记,从红军长征开始第一天起,直到解放海南岛,大约60万字,是研究党史和军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赖传珠关心爱护群众,始终与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长征途中,红五团在松潘连日战斗,部队断绝给养,他下令杀掉自己乘用的骡子,给战士们充饥,而他自己一直拖着虚弱的身体,拄着拐杖随部队走出草地。

    赖传珠工作热情勤奋,他常对部下说:“领导干部亲自动手,是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措施,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他的工作报告、讲话稿都是自己动手,从不要别人代笔。他要求自己“今日工作今日完成”,总是废寝忘食工作到深夜。

    赖传珠教子严格,教育孩子们要待人诚恳、谦虚、谨慎、公道正派。

    1965年12月24日,赖传珠病逝于沈阳,享年55岁。

(叶林)

史料来源:《赣县志》(新华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赖传珠——万炼成钢的优秀高级将领》,邱锋文,见《赣南历代名人传》第二辑(万陆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2月第一版)

《多谋善断的参谋官:赖传珠》,见《开国十上将》(宋国涛、何念选等编著,中共产党史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4-16 20: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赣县乡土人物之二

廖 容标
——威名远扬的“菩萨司令”



1938年8月,山东省委书记黎玉赴延安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说:“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小学语文课本,称红军干部廖容标为‘菩萨司令’”。毛泽东闻之击掌称善,并在大会上表扬道:“山东八路军出了个‘菩萨司令’,他就是我们的廖容标同志。”

廖容标(公元1911——1979年),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长征。1937年在山东领导了黑铁山武装起义,并任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司令员。1938年创建泰莱抗日根据地,在敌后长期坚持游击战争,沉重打击了敌、伪、顽。解放战争时期,率部参加解放山东省会济南,任渤海军区司令员、济南军区司令员。建国后任华东公安部队兼淞沪警备区副司令员、安徽省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1979年在南京病故。

红军队伍里的少年英雄

廖容标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随父种田。12岁读私塾,不及四年,丧父辍学,弟妹年幼,他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

1927年,工农革命运动不断向赣南农村发展,年仅16岁的他参加了水口村的农民暴动。斗争地主豪绅,减租抗债,济困扶贫。1929年8月参加工农红军。在赣(县)、信(丰)等五县边界政府政治保卫队、河西特委政治保卫队当战士、班长,1931年1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4月调上犹县第三游击队任分队长,1932年4月到1934年8月,任三军团一师一团、四师十团连长,参加了历次反“围剿”斗争,打洋口、占洵口。1934年5月广昌会战中头部受伤,右手无名指断残。10月,随中央机关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2月任一军团一师二营营长,同年7月毛儿盖战斗中头负重伤,廖容标拖着病体顽强拼搏,坚持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一直到长征胜利。1936年5月担任陕甘宁支队独立团团长。

撒向敌后的革命种子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中共中央决定在敌后发展独立自主的游击队,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廖容标等被分配到山东敌后去发动游击战争。9月底他告别延安,到了太原八路军前线指挥部,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接见他们说:“党中央把你们当做种子撒向敌后,希望你们很快地带起成长上万的革命队伍,在敌后闯出一个新局面,党和人民期待着你们的胜利。”10月廖容标由地下交通员带领来到山东济南。中共山东省委书记黎玉分配他到长山中学,以体育教员的身份为掩护,与中共产党员姚仲明、赵明新团结进步人士马跃南校长,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进行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

12月24日,日军飞机轰炸鲁中长山,国民党军与长山县政府仓皇逃逸。廖容标瞅准时机,振臂高呼而起。26日,将军与姚仲明、赵明新等于长山县九区黑铁山下之太平庄(今淄博市张店区卫固镇太平庄)举行抗日武装起义誓师大会,号称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将军任司令员,姚仲明任政委,赵明新任政治部主任。这是一支只有60多人、3支步枪和8把马刀的队伍。人数虽少,武器也十分缺乏,但它是正义之师,斗志旺盛。义旗一举,从者如云。大批热血男儿奔向黑铁山,连长山县国民党县政府的县大队也全体携械投奔而来。从此这支队伍在廖容标的领导下对敌、伪、顽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战斗中越打越强,越打越壮。廖容标没有辜负周副主席的希望,到1938年6月,他带领的这支部队发展到五六千人,正式改番号为山东八路军第二支队。史载,廖容标将军1937年10月至山东,初始由一人发展至百余人;经八年抗战又由百余人发展到上万人的部队;先后创建了清河、渤海抗日根据地。将军指挥所部,仅1941年至1845年8月,即作战两千余次,歼日伪军一万余名。

“菩萨司令” 扬威名

廖容标用兵好机动,多奇计,他将红军游击战移植于敌后抗日,如鱼游水,神出鬼没,往往能出奇制胜(据说廖将军“菩萨司令”之称有两个含义,一曰慈爱百姓,菩萨心肠;一曰神出鬼没,令敌丧胆。菩萨,神也)。抗日救国第五军成立之初,部队兵少枪乏。廖容标却能屡出奇计,连战连捷。1938年1月8日凌晨,廖容标亲率一支30多人的精干武装,奔袭长山县城内文庙汉奸维持会,一枪未放就俘获全部伪军。十天后,他和军政委姚仲明又率领部队伏击日军汽艇一艘,全歼艇上的日军旅团长、联队长、高级参谋等12名高中级官佐和士兵。这两次胜仗,使第五军声威大振。伪军视之为眼中钉,派出400余兵力向第五军进攻。廖容标沉着应战,指挥部队在长山北麓三官庙与敌军决战,毙伤敌百余人,而我军仅伤亡十余人。五军三战三捷,声威远扬,威振鲁中,廖司令的军事才能也令四方军民钦佩。

在廖容标他们创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同时,在淄博罗村一带也出现了一些打着抗日旗号的土匪队伍,人们称之为“八大土顽司令”。这些家伙不打日寇,却专门骚扰百姓,经常向罗村要钱、要粮、要女人。一次,土匪们嫌村里送去的煎饼不好吃,故意等煎饼发了霉后退回给村里,要村里百姓油炸好鱼、肉,蒸好白面馒头,再给他们送去。恰好这时廖容标率领第五军来到村里,他从群众中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马上命令炊事员从群众手中买回发了霉的煎饼,并要炊事员将煎饼洗干净,放上盐,再放到缸里用开水泡。开饭时,他率先一声不响地蹲在缸边,捞起泡软的煎饼吃了起来。他对大家说:“土匪侵害老百姓,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决不做那种坏事,不能让老百姓的利益受损失。”战士们看到军长带头吃霉煎饼,都跟着吃了起来。看着这情景,想想土匪们的祸害,村中的老百姓个个热泪盈眶,说:“这真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军’啊!”

廖容标心里时刻装着百姓,处处以百姓的利益为重。他的部队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不侵民扰民。一次,部队来到南博山村时天还没亮,为了不惊动村民,他下令就地休息。天亮后,战士们马上忙着帮村民挑水、打扫卫生,整个南博山村立时欢腾起来。这时,村民尹玉珉急匆匆地跑来对廖司令说:“俺小三儿昨晚一宿高烧不退,真急死人啦!”廖司令一面安慰他,一面叫军医张景闵前去诊治。经过针灸和服药,孩子高烧渐退,病情好转。尹玉珉含着眼泪说:“俺本以为小三儿没指望了。没想到‘菩萨司令’救了俺小三儿一命,俺一辈子也忘不了八路军的恩情!”

“菩萨军”、“菩萨司令”的称呼,很快就在四乡八邻传颂开来。一次部队宿营后,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大娘摸到司令部,颤抖着双手要摸摸“廖菩萨”的脸颊。老人摸呀,摸呀,摸了许久,却怀疑地问道:“你们不是哄俺吧,廖菩萨怎么没有胡子呢?”当她从旁人口中证实自己摸的确实是“廖菩萨”时,才满意地松开手。看到老百姓如此热爱自己的子弟兵,廖容标十分感动,暗下决心带领部队多杀鬼子,为民立功。

泰山脚下惩凶顽

1938年6月,廖容标离开“菩萨军”调任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司令员,在泰(安)莱(芜)淄(博)章(丘)一带发展革命武装,开辟泰山革命根据地。他对敌情判断准确,作战部署周密,临战指挥机动灵活,果断沉着,胜利粉碎了敌人历次疯狂的“扫荡”,有力地反击了顽军秦启荣部的频频进犯,成为泰山区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力量。1941年8月任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四旅旅长兼泰山军分区司令员,1942年8月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廖容标任泰山军分区司令员兼泰山专署专员。从1941年冬季开始到1944年春的两年时间里,泰山区抗战进入一个极为困难的时期,日军对我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实行“强化治安”、“三光政策”,平均三至五里便有一个敌伪据点或炮楼。我根据地被分割、封锁、蚕食成“一枪能被打通”的数小块游击区,军民生活异常艰难。面对当时险恶的形势,廖容标和泰山区党政军领导,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和山东军区的指示,广泛开展分散的群众性的游击战争,采取“敌进我进”的方针,打了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漂亮仗。1942年4月廖容标亲自部署营长王法山带领小分队偷袭智取了难攻易守的敌据点马鞍山,为重新打开淄河地区的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1942年8月廖容标与泰安独立营政委张正德率一个小分队,在敌人的心脏岱(泰山)顶创造了一次捉鬼子的奇迹,毙敌10余人、伤2人、活捉了日军驻山东省电报局长间本和伪大队长等四人,敌人异常震惊,出动千余人对我进行报复,在灵岩寺东山展开激战,歼敌百余。1944年3月,廖容标命令一个主力连和泰历独立营在泰莱公路之杨家林、佟家庄埋伏,击毙日军高级指挥官藤田大佐和士兵四十余人,缴获步枪四十余支和绝密文件——日军太平洋沿岸部署图,受到鲁中军区的嘉奖表扬。同年1—5月,泰山区部队打了大小战斗325次,收复日伪在博莱、章莱、泰历、莱新四条公路上的据点和炮楼46处,打破敌人分割堵塞我泰山根据地的局面,最终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解放济南立功勋

1945年8月16日,山东军区组建野战兵团,廖容标任第四师师长,他率领部队向脐济铁路西段未投降之敌伪开展大反攻。8月27日率领十一、十二团灭章丘西部张家林守敌两千余人,切断了敌在脐济线的联系。1946年6月8日,廖容标指挥解放了脐济铁路军事要地张店,歼敌伪军三千余人,缴获机枪数百挺,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向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廖容标调任山东渤海军区副司令员,在解放战争的三年中,他一直驰骋转战在渤海平原上,亲自组织了济阳、齐东、小站、唐官屯等战役战斗。

1948年8月廖容标率领渤海军区部队参加解放济南的战役,负责外围的北路指挥,完成了扫清外围据点的任务。1949年2月任济南警备区司令员。1950年12月,廖容标调任华东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兼淞沪警备区副司令员。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0月任安徽军区司令员。1965年9月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在此期间为部队和民兵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廖容标非常关心党史军史的资料征集工作,先后撰写了《铁山烽火》、《泰山顶擒日寇》、《攻守奇峰记》、《齐东战斗》等回忆录。

“为党和人民利益不怕丢官”

“文革”期间,“四人帮”和他们在上海的党羽,出于篡党夺权的需要,大搞第二武装,用“文攻武卫指挥部”、“民兵指挥部”来取代人武部对民兵组织的领导,廖容标与他们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1970年9月军委召开的全国民兵工作会议上,他旗帜鲜明地提出撤销上海“文攻武卫指挥部”,恢复人武系统对民兵工作领导的建议,遭到“四人帮”在上海党羽的恶毒围攻和批斗,廖容标不为邪恶所屈,说:“战争年代不怕掉头,和平年代不怕丢官,对违背党和人民利益的事,就是要顶,不然还算什么共产党员!”

1975年,廖容标改任南京军区顾问,1978年2月任政协全国第五届委员会委员。1979年5月2日,因身患癌症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

(叶林)

资料来源:《赣县志》新华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

《菩萨司令廖容标》,见吴东峰著《开国将军轶事》

《廖容标中将》,见凌步机著《赣南将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5 21:2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