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31|回复: 3

湘东客家人对土地革命的巨大贡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26 20: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湘东客家人对土地革命的巨大贡献
http://bbs.rednet.cn/MINI/Defaul ... 67-0-0-0-0-0-a-.htm
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难以忘怀湘东地区客家人对土地革命的巨大贡献,对人民军队初创时作出的巨大牺牲。
客家人,往往被误认为少数民族。其实,是地道汉族,是汉民族中的一个重要民系。历史上中原汉族因战争、动乱或天灾等原因,多次南迁,最终于南宋后期,在闽粤赣三角地区,融合了当地土著居民以后,形成了被称为“客家人”的独特民系。此后,客家人又再次播迁,分布在湖南(主要在湘赣边境地区)、广西、四川、海南广大地区直至陕西、云南等地,有的则迁居到了香港、澳门、台湾,更有些跨海迁徙到了东南亚以至世界各地。据有关资料,海内外客家人有一亿人之众。
湖南客家人分布在湘东至湘南,沿湘赣、湘粤、湘桂边境地区。其中,以分布在湘东各县、市的客家人人数最多且最具特色。由北而南,平江、浏阳、醴陵、攸县、茶陵、炎陵、桂东、汝城都居住有大量客家人。以县域而言,浏阳市客家人数量最多,达2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东乡和北乡的张坊、小河、大围山、白沙、七宝山、达浒、沿溪、永和、古港、官渡、中和、文家市等乡镇;炎陵县客家人所占比例最大,全县17.8万人口中,客家人总数达10万多人,占全县人口的60%以上,客家人居住地的面积达全县总面积的72%。
湘东地区客家人绝大部分从闽粤赣地区迁徙而来,不少是从粤东、闽西经停江西然后驻足湘东。湘东地区的客家人最早来自宋代,大部分来自明末清初尤其是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其中有一部分经停湘东以后又迁居到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湖南历史上是一个移民省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说:“湖南人来自天下。”湘东、湘南地区原有土著居民或先行移居此地的外来移民,占据了较为平坦、肥沃的地域,客家人大多是后来者,只好选择在荒丘野岭、大山深谷聚居。他们披荆斩棘、垦荒种地,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繁衍生息,在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艰苦拼搏的同时,为湖南山区的开发和建设、为湖湘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由于历代人口统计中没有“客家人”这个项目,湖南到底有多少客家人,尚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有关专家学者估计,大概有200万人左右。
湘东客家人历经风雨沧桑,来到了20世纪初,遇上了中国伟大的土地革命。湘东和赣西绵长崎岖的罗霄山脉,孕育了最初的工农革命军,继而诞生了举世闻名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这个地区,正是湘赣边界客家人的聚居地。湘赣边界客家人原本就是一个整体,除了所属省级行政区划不同以外,其余如祖居地、语言、风俗习惯等都无多大区别。他们互通婚姻,互相往来,情感沟通,生活融洽。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从江西修水,到湖南浏阳,再经江西永新而至宁冈,占据井冈山而威震天下,所经地区都是客家人居住区。“百万工农齐踊跃”,秋收起义的部队、井冈山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的红军,其构成基础主要是客家工农大众。跟随秋收起义部队或随后参加工农红军、后来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或著名将领的浏阳农家子弟胡耀邦、王首道、杨勇、李贞等,都是客家人。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六县宁冈、永新、莲花、遂川、茶陵、酃县(今炎陵)六县,其中茶陵、炎陵两县在湖南,在湘东。而这两个县,尤其是炎陵县,都是客家人聚居地。
湘赣边界第一个县级工农兵政府诞生在茶陵。在土地革命战争年代,全县包括客家子弟在内有3万多人英勇献身,其中有5206人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从这里走出了25位共和国将军。1965年5月21日,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下榻茶陵,他称赞在战斗中英勇顽强杀敌的茶陵籍战士时说:“茶陵的同志很会打仗,茶陵牛嘛。”
炎陵县在井冈山根据地中处于重要地位。1927年10月12日,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沿湘赣边界经永新、宁冈来到炎陵县水口,在听取了炎陵县(当时称酃县)党组织的汇报和分析敌情后,作出了放弃往湘南挺进,转而分兵上井冈山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最开端,革命的红旗从此插上了井冈山。
朱德和毛泽东第一次会面,是1928年4月在炎陵县十都万寿宫。十都地区广大农友包括客家住民纷纷加入红军,大大充实和壮大了红军力量。当时,这里是根据地的一部分,并处于八面山哨口前沿、入湘要道之一的重要地位。山沟里建有红军医院、中央银行、工农兵政府、酃(县)遂(川)中心县委、红军被服厂等重要机构。直至1934年,红军主力撤出井冈山。
1928年4月28日,在宁冈县县城砻市龙江书院门前的小桥上,毛泽东、朱德第二次会面。在书院后的文星阁,毛泽东、朱德等举行了第一次会谈。随后,红四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
龙江书院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动工兴建,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落成。系由当时江西宁冈县和湖南茶陵县、炎陵县的“客籍绅民”捐款集资共同建造,是当时湘赣边界惟一的最高学府,主要培养客家子弟,客家人把学习好的学生集中起来在那里读书。龙江书院教学业绩非同小可,建院后近70年间,这里出了状元3人、进士38人、举人10余人,同时还为当时边界三县输送了大批经世致用的人才。
到了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宁冈县的刘秉俭在书院开办公立龙江高等小学堂。
民国初期,改为“国民学校”。1927年12月,为了适应井冈山武装斗争的需要,工农革命军在书院成立了“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后改为“红军军官教导队”),培训军队和地方干部。书院内一院门上有对联:“白军里将校尉饮食不同 红军中官兵伕薪饷一样”。这副联语是陈毅拟就,红四军宣传队写下的。
1961年3月,国务院将龙江书院旧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1927年10月起,到1937年10月,炎陵县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革命根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有50余支红军部队在这里活动过。毛泽东和朱德、陈毅、彭德怀、罗荣桓、林彪等共和国元帅及任弼时、王震、黄克诚、何长工、张云逸、肖克、滕代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进行了建党、建军以及土地革命、政权建设等一系列首创性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实践基础。
炎陵人民为创建和保卫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十年浴血奋战,当时全县约12万人口中有3万余优秀儿女英勇献身,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据有关资料,3万余名革命烈士中,大部份是炎陵县东部的客家人。全国最早的50余名党员之一、1931年2月7日于上海英勇就义的革命烈士何孟雄,是炎陵县中村乡龙潭村客家人。后来征战大江南北的炎陵客家将军就有好几位,如张经武中将、廖海光少将、原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等。

http://bbs.rednet.cn/MINI/Defaul ... 67-0-0-0-0-0-a-.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09: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1965年5月21日,毛泽东重上井冈山时下榻茶陵,他称赞在战斗中英勇顽强杀敌的茶陵籍战士时说:“茶陵的同志很会打仗,茶陵牛嘛。”
到现在我们都称茶陵人为茶陵牛,原因是在米江茶陵段江边有西汉?铁铸牛(犀)雕塑一
张经武家离我家几里路,廖海光弟在乡镇企业局工作,我们在株洲有段时间在一起,张平化在井冈山革命时就是酃县县委书记,解放后任水电部长,连在京时的保姆都是石州客家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7 20: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炎陵县客家人所占比例最大,全县17.8万人口中,客家人总数达10万多人,占全县人口的60%以上,客家人居住地的面积达全县总面积的72%。

炎陵城区语言分布情况不知怎样?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8 10: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炎陵城区霞阳镇原是讲赣方言的,随着房产开发,客家人进城经商及工作,现在本地话与客家话说所讲语言人数差不多了,本来县城往东几里路十里山,往南几里路草坪一过,往北几里路石鼓都是讲客家话地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5 23: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