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42|回复: 0

长风浩荡:我与六中的故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25 11: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7-11/25/content_86966.htm
大洋新闻 时间: 2007-11-25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金 叶 任朝亮

一位老校友在当年学校水上运动会的照片中找到了自己。

校友们在六中大门前留影。

  (1)立于校内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残废军人教养院纪念碑。(2)在黄埔军校旧址大门前的老校友。(3)黄埔军校校舍旧址。(4)建于六中校园内的长风楼。(5)当年长风中学的图书馆。
  撰文:金  叶

  任朝亮

  摄影:黎旭阳

  通讯员:李颖

  赖启国:

  长风是这样建成的

  赖启国老人个子不高,腰板很直;他已有87岁高龄,可眼神却像小孩般单纯。看着这双眼睛,你很难想象,它的主人是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毕业生,曾经参加过中国赴缅甸远征军,经历过数不清的血雨腥风。

  他是西南联大的毕业生,是当年创办长风中学的几个年轻人之一,虽然是长风的校董,但是他更喜欢别人称呼他老师。

  最终,这个本来会戎马一生的人选择了教育之梦,“长风”就是他的梦。

  远征军“校董”

  “过去的事,我很少跟别人说。”在赖启国老人的家里,他对我们娓娓道来。

  1921年,赖启国出生在泰国的一个小城。“我的父亲是个穷人,以手工业为生,我在泰国长大,六岁时跟亲戚回到梅县老家,开始在那里读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的时候,赖启国正是血气方刚的16岁少年。抗日救国的愿望在他心中不可抑制地蒸腾。终于有一天,他一个人偷偷跑来广州,投考黄埔军校。一考即中,他成为黄埔军校十四期学生。

  毕业后,赖启国参加了杜聿铭任司令的中国赴缅甸远征军,任少尉连长。“那是我人生中最惨痛的记忆。”看战友在自己身边倒下、死去,看连年的战争,让无数的同胞流离失所,痛不欲生地挣扎在死亡线上。一年之后,当赖启国奇迹般地从战场上回来,他已经从当年那个雄心万丈的少年,变得有些心灰意冷。

  战争是很残酷的事情,而且似乎并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国家的落后靠什么去改变?他开始重新思考这件事。

  西南联大孕育“长风”

  从战场上回来不久,赖启国到位于昆明的西南联大读书。在这里,他碰到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著名学者潘光旦。

  当时的西南联大可谓是精英云集。教授哲学的是冯友兰,朱自清主讲散文。冯至教授专讲“歌德”……赖启国就读的政治系,系主任张奚若留着八字胡须,衣冠楚楚,手不离杖,做人也和他的装束一样一丝不苟。政治研究室主任钱端升教授、吴之春教授的现代政治思想史、英国宪法史也是叫座的课业。

  对赖启国影响最大的是当时西南联大的教育长潘光旦。在他的熏陶下,赖启国逐渐认识到教育对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教育不仅仅是教人识字和科学知识,更加重要的是培养人格和素质。报国无门的赖启国和他的同学们仿佛看到了一丝光亮。毕业前夕,他们商议,要在全国创建一批“长”字的理想中学。所谓的“长”字,取的是“乘长风可以破万里”的豪迈气概。

  不久,昆明的长城中学建起来了,东北的长白中学也建起来了。1945年冬,赖启国和同学黄赏林、杨启明、古师勋先后来到广州,开始筹备他们梦想中的长风中学。

 
  赤手空拳建“长风”

  长风中学的筹建处设在珠光路一个简陋的出租房里。费尽周折,他们通过黄赏林的宗族关系,约定租用维新路(如今广州起义路)黄氏千倾书院作为长风中学的校址。这里原本是梁氏宗祠的所在地,大学问家梁启超在广州的故居。文风浩荡,一脉传承。几个年轻人开心极了。

  1946年春,长风中学正式成立,开始招收高、初中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学校的办学宗旨是“科学、民主、生产、劳动”。

  学校有20多个老师,全部都是西南联大和中山大学的毕业生。年纪都在二十岁上下,比学生大五六岁的样子。

  为了让更多的人读得起书,长风中学的学费非常低廉。老师的薪水很微薄,可是大家的干劲依然很足。

  长风中学,就是这样如履薄冰,又朝气蓬勃地开了张。

  没过多久,钱就不够用了。

  抗战胜利之后,回到广州的赖启国,进入广东省府任咨议一职,“那个时候的国民政府比较腐败,上上下下的官员很多都把精力放在如何发国难财上,人浮于事。”赖启国眼见这一切,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办长风中学上。他利用自己的政府官员身份,去泰国为长风中学募捐。“结果还是不行。当时的华侨因为购买国民党的金圆券,不少都濒于破产,没有钱可捐。”

  当赖启国带着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募捐到的一点钱回到广州的时候,却发现这里出了大事:因为民主进步思想太过活跃,1946年秋天开学日还没有到,长风中学被从千倾书院里赶了出来。

  几经奔波,赖启国利用自己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便利,通过当时任大塘乡(现在新滘镇)的乡长曹泉,见到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的李福林,最终达成协议,利用下渡村原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残废军人教养院的废址重建长风中学。条件是免费招收大塘乡李姓子弟入学。

  1947年春天,长风中学迁到了下渡新址。老师带领学生开始开垦属于自己的家园。首先盖起的是两列平房教室和学生们赖以栖身的宿舍、食堂。

  没有电,就用军用发电机;没有水,就打井水喝。当时的下渡村一带荒凉无比,到处是颓垣败瓦,野草丛生。长风中学的师生们,在上课和自修时间之外,一有空就在院子里铲草、挑泥、搬石头,开辟了田径运动场、游泳场。师生还利用东面客村伍姓碉楼附近的破废平房,开办了一个小型农牧场。课余时间,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农场劳动。到了晚上也不闲着:长风中学在附近乡村创办民众夜校,学生教民众识字、说普通话……

  学校依旧简陋,条件依旧艰苦,可是长风中学的师生们,已经把它变成了温暖的家园

  曹平凡:我在长风的幸福生活

  说普通话的学校

  1946年的春天,当长风中学历尽周折,终于开始在广州招生的时候,小学徒曹平凡正好怀揣着读书的梦想,从香港来到广州。

  他看到了长风中学的招生广告。“记得我还到处打听来着,这个学校是个什么来头?有人告诉我,这个学校是一些西南联大的毕业生办的。我觉得这应该是一所好学校。就去投考,然后就考中了。”

  曹平凡的小学是在老家开平读的,他从小就是个优等生。要不是因为小学毕业大病了一场,不得已休了学,他不会跟随亲戚到香港“讨生活”,如果没有去香港,他也不会知道自己居然这么爱读书。

  长风中学没有让这个爱读书的孩子失望。

  教英语的老师叫黄端枢。“那个时候英语教学有美式音标和国际音标两种,黄老师用国际音标教我们。直到今天,我的发音依然标准。”

  曾穆清老师讲授语文。他抛开旧教育厅所定的语文课本,自行编讲鲁迅著作,不仅启发同学的语文和文学修养,而且启发同学学习鲁迅向旧社会旧势力战斗的精神。

  还有那神奇的音乐课:曹平凡在那里第一次见到黑胶唱片。当贝多芬欢乐颂的旋律从唱机中传出来的时候,他的整个心都陶醉了。

  在它之前,广州的学校都是说粤语的。长风中学的老师却号召全校师生讲普通话。渐渐地,在长风中学的学生养成了说普通话的习惯。

  业余生活丰富多彩

  虽然是私立中学,可是长风的学费并不贵。曹平凡的同学们有工农子弟、华侨子弟,也有不少来自知识分子家庭。大家相处十分融洽。

  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绝活”。老师号召大家“结对子”学习。曹平凡的伙伴是高年级林同学。林同学教曹平凡拉小提琴,曹平凡教他拉二胡,两个人学得都很认真。

  长风的生活,物质条件比较差,可是精神生活却非常丰富多彩,课外活动十分活跃。运动会是学校最热闹的活动之一,每学期都举行,人人都必须参加。直到今天,长风的老校友还记得黄端枢老师光着膀子、赤着脚,和学生一起踢足球的画面。  

  革命者的摇篮

  毫无疑问,长风是一所革命学校。曹平凡告诉记者,长风在创立最初,就把“民主、科学、生产、劳动”作为自己宗旨。“当时广州虽然并不止长风中学一家进步学校,可是能如此鲜明地将口号喊出来的并不多。”

  事实上,这些来自西南联大和中山大学的青年教师,大都是怀揣着“教育救国”的梦想,来到长风中学的。所以在一开始,长风就与地下学联、民盟等组织有密切联系。在长风,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都在私下传阅,每到夜晚,会有一批学生在教务处收听新华社的广播,地下学联会组织同学们学习革命理论、发展组织……

  在这样氛围孕育下,长风中学一批批青年学生投入到革命工作当中。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令,4月28日,广州地下学联学生在长风中学的操场上召开了全市进步学生骨干的联欢会。6月,长风中学的一大批师生,秘密经香港奔赴东区根据地。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根据市委决定,由地下学联输送一批优秀的青年学生参加接管工作。长风中学的学生纷纷踊跃参加,成为当时中学生参加军管会人数最多的学校之一。

  曹平凡就是这些学生中的一员。

  他记得那是1949年10月27日。那天广州的天气特别灿烂。早上9点钟,他和同学们一起走出长风校门,在岭南大学北门的码头上船,前往中山纪念堂,与来自其他学校的学生会合,掀开人生崭新的一页。

  他说,那一整天,他的脑海里都在反复回荡着一句李白的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长风中学的校门,在他的身后渐行渐远。“教育救国”——此刻,长风中学在达成这一创立最初所肩负的目的的同时,也宣告它的历史使命即将结束。

  70年后的今天,曹平凡说,他还是时常想起长风中学。在长风中学度过的短短三年时光,是他人生中至为宝贵的财富。是长风教会他什么是真、善、美,给予他一生对知识的渴求,并且为他的人生,指引了一个向上的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0 17: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