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93|回复: 2

“崇文重教 耕读为本”的客家人——值此第23个教师节宣扬客家教育文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0 15: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耕读为本”、“学而优则仕”,是客家人的思想和行动准则,并奉此为兴家立业之法宝。客家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创出山区教育的奇迹。在高科技时代发展的今天,虽然耕读的性质和作用已发生质的改变,但农业和教育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仍不容忽视。
据有关资料介绍,1912年,梅州新式小学达到880所,而根据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统计,是年全国的小学数量是86318所。梅州客家人所创办的小学校数已占全国总数1%以上,而当时梅州的总人口尚不到全国总人口0.5%。1927年,梅州有小学2427所,儿童入学率很高。其中,尤以平远县为典范。据(梅州教育志)记载,1929年广东省督学视察平远县教育报告中说:“平远每一村落,即设前期小学;合数村落设后期小学。全县在学男童约1.2万人... ... 虽贫寒子弟,都有受前期小学教育的机会。未受教育之人,不过1%。”在1929年,梅县一县有中学16所,学生达3000人。当时全国一县有中学生3000人的,仅梅县而已。这些,都是客家教育的骄傲。
客家的教育发达主要是由经济环境促成。据记叙,以前梅州,山多田少,粮食不够,男子必须出外谋生,而学习谋生技能,必先知书识字;且祖先原由北方迁来,多为门户清高人士,都存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传统观念。他们便极力想法办学堂,形成一整套的办学经费,男人出洋发了财,都争着向家乡投资教育,办学堂,娟建校舍和捐献图书、设备,普遍实行奖学金和优待老师,(当代也有不少例子,如田家炳、曾宪梓等)子女亲属大多数能获得免费上学的机会,接受中小学教育。这些成功的经验,至今对发展教育事业,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客家人尊师重教在多方面有所体现。有介绍说,在粤北的四角楼和深圳的围楼中,在后围中间多建有龙厅或高于堂屋和碉楼的望楼,在全围楼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实际上是大家族的议事厅和学校,让本姓宗族子弟在这里接受儒家思想文化教育。粤北始兴县著名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客家满客楼围,其中间一座高于三座围楼的四层望楼,便是学校,冠以“太子楼”的美称,客家人对儒家思想文化的渴求可见一斑。
舆论方面,客家地区流传的劝学谚语就灌输崇文好学的观念。如:“耕田爱养猪,养子爱读书”,“子弟不读书,好比没眼珠”,“有田不耕仓库虚,有书不读子孙愚”,“只有郎子出得众,不要银子堆家中”。这些谚语,加强了社会舆论,是整个客家社会的共识,使崇文尚学,蔚成风气。
(注:参考书籍——厚德载物:广东客家人的风骨。很不错的一本介绍我们客家人的书,推荐给大家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0 15: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

承载过去,反观现在。一方面,家乡的教育事业还需各方大力支持,太长的山路还是阻断了许多孩子求学的脚步,太艰难的环境条件还是挡住了渴求知识的目光,太少的物力支持形成不了良好的教育氛围。另一方面,部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过于追求而忽视了孩子的教育,任其为之,有种一边供儿女读书,一边想读不好就打工的心态。父母创业在外,对子女学习少有过问,很多不懂事的孩子就这样心不在焉甚至辍学...之间互相影响,学风自然也得不到改善。对于这些现象,我们是不是有些熟视无睹,甚至冷漠了?
孩子的教育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未来。对于这些问题,大家又怎么看呢?
继往开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8 19:3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曾经是广东的文化之乡,今日却日渐没落,确是每一个梅州人应当思考的沉重话题.

是梅州的落后,还是他地的崛起?梅州人走出去了,可是留给家乡的是什么?不应该是落后,起码不应该是思想观念的落后,更应该把外面世界的新鲜的东西带回家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19 13:1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