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71|回复: 0

模里西斯介客人腳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9-13 20:5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模里西斯位於非洲大陸東南方的外海,距馬達加斯加島東方約八五五公里,
西南與法國海外行省留尼旺毗鄰,相距約一百六十公里。北為賽席爾島,東
北為羅德島,由香港直飛該地十一小時即可抵達,若由新加坡啟程則為七小
時。而由模里西斯搭機前往南非約翰尼斯堡,航程為四小時;與南非時差是
兩小時;與臺北的時差是四小時。因此,該島雖屬於非洲地區,實際上為印
度洋中火山爆發而形成之島國,其風土民情與非洲內陸的人文景觀,相去甚
遠。

該島於十世紀時為阿拉伯人所知悉,歷經葡萄牙、荷蘭、法國以及英國先後
統治,於一九六八年獨立。全國人口一百一十八萬,種族複雜:其中以印裔
居多,占百分之六十七;次為土著,占百分之二十八;華人占百分之三;其
餘英、法裔占百分之二左右。

模國是多元文化的國家,使用數種語言:如英語(官方語言)、法語、克列
歐語(即土話,為民間各種族所通用)、印度語及客家話。華人移民到此地
約有兩百年的歷史,第一批移民在一八三○年時代,僅有男性華人二十六位
。一八三九年時,第一代的移民華僑社會,主要成員有:閩南人、廣東南海
及順德人。西元一八七七年六月,英政府為了開拓此一荒涼的化外之島,取
消外國人要先經批准才能到模的規定後,移民之門方始大開。

一八八三年,開始有較具規模的移民,至一九○一年時,華人約計為三千三
百一十五人,以後與年俱增,早期移民之中的女性為極少數。根據文獻:一
八六○年,廣東省東北角梅縣的客家人開始移民至此。此時期的移民為單打
獨闖型式,亦無久居外地的打算,每間隔三、五年,返鄉探親後再回模島繼
續工作,儲存積蓄後,於年老時才回鄉里,葉落歸根。

第二時期的移民始於一九二○年代,移民的方式,由百年前的單身、赤手空
拳來此打拚,轉為鄉親或宗族結伴的型態,扶老攜幼,搭乘舢舨船,經過梅
江到汕頭市出海,輾轉香港、新加坡,乘風破浪航至模島。二次大戰期間,
太平洋戰爭的影響,使得第一代移民無法重返中國,土生土長的第二代,雖
自認為華人,卻也認同了當地的文化而與異族通婚,始有久居打算;一九三
○年代之後,因第三代移民的高出生率,子女人數多為半打、一打,甚至於
有一打半的也不在少數,最後人數激增至三萬人左右。目前華人中的客家人
占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百分之十為廣東南海及順德人士;臺籍人士僅約百人
(近年來,每年萬餘名額的大陸勞工不在此統計之內)。

十七世紀初葉,法國人由非洲引進克列歐土著為奴隸(直到一八一○年改為
英國統治),因民權意識漸漸提升,終於在一八三五年廢除了奴隸制度,改
為由工作條件極其低廉的印裔人士來此種植甘蔗與茶葉。模島地質是火成岩
歷經萬千年之風化所形成,因而土壤貧瘠,不易種植稻米與五穀雜糧;而一
切民生日用品亦皆仰賴進口。再則,華人與生俱來的數字與理財觀念,以及
環境的需求,人人都是手握算盤,並成為各行各業的商人。

模里西斯位置因偏離亞、歐、澳、非各大洲,早期航運不便、資訊難達,長
久以來,移民至此的第一代華人,僅能靠著國內新來的鄉親得知鄉情。一些
在二十世紀初期到此創業的有識之士,當時事業已然有成,遂萌生了辦華文
報的念頭。

經過多年的醞釀籌劃,於一九二三年,發行了首份「模島華僑周報」,主要
報導中國政治情況、家鄉變化、當地新聞、僑社動態,成為僑胞們的精神食
糧。前述周報一直維持到一九三二年始結束營業。因政治立場不同,遂有競
爭激烈的兩家日報:其一為擁護中華民國政府的「中華日報」;其二為支持
中國共產黨的「華僑商報」,雙方皆有其基本讀者群。

中日戰爭期間,學齡兒童劇增,抗日戰爭勝利後,僑校如雨後春筍般,在各
華人聚集點成立。當時一個有趣的現象:學生就讀的學校,多數以他們家長
訂閱的報紙來區分。家長閱讀「中華日報」的子弟,皆被送往右派的「中華
小學」;而訂閱「華僑商報」與後來改變成「華僑時報」的,則都進入了左
派的「新華小學」。

多年以來,當地華文報紙有三家,除上面提及的兩家外,尚有擁護彼岸政權
的「鏡報」周刊,各報社長期訂戶大約為千餘戶左右。昔日,華文報紙以轉
載國內新聞、翻譯當地重點新聞、僑情報導與港、臺武俠小說的連載,少有
文學作品。

近年來,因電腦的普及,三家報社在九十年代末期相繼改為電腦排版後,亦
刊登些小品文章與健康保健常識以饗讀者。
此外,尚有天主教明德中心於一九八六年開始印製的「曙光」中英法雙月刊
,宣傳教會活動。

三家報刊曾在鐵幕低垂的海棠大地,與戒嚴戡亂的反共時期,展開筆戰,對
立數十年。直到九十年代中期,在海基會、海協會於新加坡舉行辜汪會談,
海峽兩岸出現祥和氣氛之後,方始化解左、右各社團間老死不相往來的僵局。

一項不爭的事實是,早期接受華文教育的第二代,因求職困難不易融入主流
社會,因此,在上一世紀五十年代是一個極為明顯的分水嶺。一個家庭中,
往往是年長的哥姊們上華校,年幼的弟妹卻又被送進了西校,還有不少完成
華校小學教育後,再上西文中學,以致一度門庭若市的華校,在七十年代因
缺乏學員,已先後停辦。如今四十歲以下的子弟,不但不認識華文,也大都
不會說祖籍的客家話,更遑論閱讀中文報章雜誌。

所幸的是,世界各地的中文熱已吹向模島,在有志之士多年的呼籲下,不少
具備文學基礎與教學經驗的人士,開班傳授中文課程,且獲得普遍的迴響。
首先,曾按部就班以客家話學過中文的第二代移民,他們在屆臨退休之際,
前往夜間各補習班,重溫學習的快樂;藉由他們的認知,間接也帶動第三、
第四代子弟學習中文的風氣,而就讀周末的中文班。

海外華人在僑居地從事華文文學的創作,確實不易,在此彈丸之地則更是難
上加難。唯近年來,由中國抵此工作的大量女工,在閒暇時,皆相繼提筆,
投稿此間唯一的讀者園地—「鏡報周刊」;該報社並定期舉辦些「徵文比賽
」活動,改變原先屈指可數,僅僅幾位老僑胞之作品外,華文讀者的園地也
平添幾許新活力。無庸置疑的,這項活動堪稱為原是文化沙漠的模島華文文
學注入了一股清泉。期待三家華文報社在新世紀,在此方圓小地島國上,能
有一扭轉乾坤,進而發揚華文文學的默契與契機。(模里西斯)


http://www.cdn.com.tw/daily/2002/03/11/text/910311h3.htm


--
▁▂▃▄              謝宇威新專輯  現在開始發行           ▄▃▂▁
      ★     新歌試聽                                      ★
    ★★   http://www.crazystudio.com/wade-radio.htm ★★
  ★★★     訂購專線:0931140988                                  ★★★
    ★★     e-maill:wade612@seed.net.tw                   ★★
      ★     更歡迎歌迷們加入經銷行列 ...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0 07: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