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夏荷

《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内容简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21:3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赣南客家名人当中,不仅有政治家,如宋代石城陈恕、陈执中父子,他们先后于宋太宗和宋真宗时出任参知政事和枢密使,政绩斐然;又如赣南第一位状元、政治家兼文学家郑獬,曾担任开封知府,后入集贤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注,起草昭告,对朝政多有进谏,且善诗文,《宋史》称其“词章豪伟峭整,流辈莫敢望”。而文化名人中最著名的要数欧阳修和文天祥两人了。
  欧阳修,江西吉州(今吉安)人,他博学多才,精通史学,是北宋诗文革新领袖,在诗、词、散文各方面都取得了卓著的成就,尤其是散文的影响最高最大,他一生撰写散文500多篇,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在语言风格上,提倡平实自然,反对浮靡华艳及怪僻艰涩,如《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秋声赋》等均为历代所传诵。其议论文《与高司柬书》、《朋党论》,均表现出了客家人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性格。此外,论文语言从容委婉,富于情感,体现了客家人善感多情的一面。欧阳修以高超的文学识见和卓著的创作实绩成为当时的文坛领袖,“天下翕然师尊之”(苏轼《居士集叙》),他成功地领导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一大批著名文学家,变革诗风和文风,对后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奠定了他在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文天祥,也是江西吉州人。他不仅是一位朝廷官员,一位民族英雄,一位爱国志士,还是客家文学的“第一人”。他的作品表现出了客家人百折不挠、义无反顾的历史精神和强烈的汉民族意识。其诗文的人格力量,当是其艺术素质的重中之重。作为一名臣子,他那流传千古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所表现出来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宁折不弯的斗争意志,与当时程朱理学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安邦平天下的理念是分不开的,但他的“君降我不降”,则已超出了狭隘的忠君观念,站在了全民族利益的高度上。他对于客家民系精神的形成,尤其是对日后客家文学的演进,都有着深刻、有力的影响,这已是不争的历史事实。由状元至宰相,文天祥走的是中国古代仕人的正道,可在民族危亡之际,他却异军突起,几经磨难,率义军抗争,最后以身殉国,却不是所有仕人能做到的。他在奋战,尤其是凛然面对敌人的劝降所留下的上述诗文,可谓字字珠玑,成为流芳百世之经典。而作为客家文学的典范,影响最深的,当首推其《正气歌》。诗中,他对“天地有正气”的坚信,对“时穷节乃见”的激赏,对“凛然万古存”的欢呼,以及对“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的敬佩,让我们见到日后客家人的历史形象:从袁崇焕到郭维经,从刘光第到邓演达,从丘逢甲到谢晋元……无一不在民族大义、国家兴亡上死不旋踵,前赴后继的。今后,若有一首客家人的《正气歌》,亦当以他为开始,一直写到孙中山、叶剑英、胡耀邦等。

[之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21: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古以来,客家具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在名人尤其是文化名人的推动下,赣南建有多所书院或学校,反过来,书院或学校又对培养人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史料亦有记载,宋代赣南“虽荒服郡县,必有学”(苏轼《南安军学记》),如南安府学,创建于宋太宗淳化年间(990—994年);赣州府学创建于宋代前期。还有9所县学,其中8所为北宋前期太宗至仁宗时期所创,1所为北宋后期哲宗时期所建。除府、县学外,江西的书院,也是闻名全国的,自唐至清,共有书院1017所,在全国名列前茅。学界一致公认,书院肇始于江西,且发达于江西。其中,颇为有名的书院,有朱熹所建的白鹿洞书院,陆九渊的象山书院,还有鹅湖书院,白鹭洲书院,怀玉书院,东胡书院等。而宋代赣南的书院中,最著名的有3处,如石城的琴江书院,大余的道源书院和赣州的濂溪书院。宋太宗时,理学始祖周敦颐曾在赣南做地方官,先后于南安道源书院和虔州的玉虎观讲学,当时兴国县令程馆饷把他的两个儿子送去做周敦颐的学生,这就是后来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程颢和程颐。其理学与朱熹的理学,被世人称为“程朱”理学。书院培养了大批名人志士,可以说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上的一个历史奇迹,这令当时文坛巨人欧阳修亦颇为惊叹:“区区彼江西,其产多才贤。”
  作为客家文化中心,赣南当然也是客家方言中心,民居文化中心,风水文化中心,客家民间文艺、民俗文化中心……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便不赘述。
  赣州(赣南地域的现代政区名称),在宋代被称为中国三十大州之一。时至今日,赣州城依旧保持着宋代城市格局的历史风貌,并保留有大量的宋代文物古迹,其中不乏全国宋代文物中的精品和孤品,因而被专家学者称为“宋城博物馆”。1994年1月,国务院公布赣州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宋代赣州的繁荣,离不开客家先民的辛勤劳动与艰苦奋斗,是客家民系孕育成长的摇篮,是客家文化中心的第一站。乃至今日,它仍然光彩照人,熠熠生辉。

[之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21:3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明末清初客家文化中心——汀州和赣南

  时过境迁,到了元代,客家学子,多不应试仕官。因此,这一时期文士不显,文风转衰。到明朝初年,客家著名文士仍不多见。明嘉靖以后,人才大量涌现。明末清初,达到高峰。此时,客家文化中心已发生变化,存在两个中心——赣南和福建汀州。它们的形成比当时客家民系大本营的形成要晚好几个世纪。因为据客家学研究先驱罗香林先生分析,约880—1126年,客家人开始第二次大规模地向赣南、闽西,以至粤东北迁移;1127—1644年,客家人进入第三次大规模迁徙,主要迁往粤之东部和北部,包括福建西部一带。这期间跨越了南宋、金、元以及明朝,历时约520年。而据当代客家研究学者冯秀珍女士认为,客家民系形成在汀州约处于宋朝。而当时的客家文化中心是赣南,到明末清初,客家文化中心除赣南外还有汀州。
  从众多的珍贵史料和族谱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地每姓都把最早迁抵闽西的先祖尊为南方始祖,“葛藤坑”的传说,更使闽西宁化石壁被称为“客家摇篮”、“客家祖地”。汀州因此成为海内外客家人心中的“麦加圣地”。“天下水皆东,唯汀独南”的汀江是闽西最大的河流,也是连接客家人南迁的两个中转站——福建闽西宁化和广东梅州的唯一河流。客家人入闽后,沿着汀江两岸定居,汀江流域成为客家人的大本营。优越的地理环境,方便的水路交通,州府治所所在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使汀州成为客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心,各地纷纷在汀州建会馆,如历史上曾有广东会馆、湖南会馆、杭永会馆、江西会馆、龙岩会馆等,汀州八县的生员到汀州考秀才,汀州文人志士荟萃,商贾工匠云集,成为客家文化中心的又一圣地。
  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客家风情》一书作者统计,从北宋至清末,汀州府至少出现过76位较知名的诗人。如北宋的郑文宝,明朝的李鲁,宁化李世熊、黎士宏,上杭刘坊诸人。
  郑文宝,不仅著有《郑兵部集》、《江表志》、《谈苑》、《南唐近事》等,诗文和史学在当时都有极大反响。其诗承晚唐五代诗风,格调轻盈柔软,小巧玲珑,清新酣畅,深得当时晏珠、司马光、欧阳修等著名诗家赞赏,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在其《宋诗选注》中说他是“宋初一位负有盛名的诗人”。
  李世熊,主要著作有《寒支初集》、《寒支二集》。史称其:六经诸子百家,无不贯通;为文沈深削该、奥博离奇。撰修《宁化县志》,被誉为天下名志,对客家地区方志学作出了特殊贡献。
  黎士宏,世熊弟子,人称“以诗文章名天下”。刘坊,著有《天朝阁集》。自视甚高,声言“自有文章以来,一刘鳌石而已”。人评其文“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

[之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21: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绘画领域则有“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的老师上官周以及扬州画派的佼佼者华岩等。
  上官周,原名世显,号竹庄山人,清朝康雍乾时代汀州府长汀县官坊人。《中国绘画史》载:“就清之人物画来说……长汀上官周之工夫老到……为清代史诗风俗画之较有名者。”上官周终生立志作画,遵循画家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游历江、浙、皖、闽、粤、赣诸省,精心绘制了《罗浮山图》长卷,著名诗人查慎行观后觉得“正缘身不在山中,识的罗浮真面目”,并赋有“上官山人今虎头”诗句,把他等同于东晋杰出画家顾恺之(虎头)。他的画、诗、书、印名闻大江南北,有“江南民间神笔”之誉,人们称其“四绝”。时闽、粤、赣习画者纷至沓来参师受业,这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扬州八怪”之一的宁化人黄慎,他“少学画于上官周,人物、花鸟、山水、楼台,尽得其妙”。
  华岩,原字德嵩,又字秋岳,福建上杭人(上杭古属汀州)。华岩属于扬州画派,他的艺术既具有扬州画派的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他成就非凡,花鸟、人物、山水皆能,是一位绘画艺术上的多面手。他的画,删繁就简,以虚求实。在用笔上崇尚自然,去斧凿痕;在立意上超于象外,不主张过于刻画,追求超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中国画史记载的诸多画家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后人多有评述,“评者谓如春风紫氛、层崖积雪、玉瑟弹秋、太阿出水,足称神品。书画之妙,亦似其诗,海内推为三绝”。
  除此之外,近现代的文学家江翰、诗人康泳、法学家诗人江庸、书法家伊秉授、项朝钦、黄肇河、李云霄、林钟鸣、罗丹等;新加坡诗人胡浪曼,台湾女词人傅玉良等都是汀州客家人。“宋氏三姐妹”也是从汀州宁化石壁迁移出去的汀州客家人后裔。
  古老秀美的汀江孕育了客家文化,逐步发展壮大了客家民系。明末清初从中原迁来的客家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具有极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名节思想。他们为人则“不食周粟”、退隐山林,为文则愤世嫉俗、慷慨激越、彪炳可翫。其佼佼者有李世熊、刘坊、黎士宏诸人,他们的道德文章,光辉千古。在客家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特殊地位。

[之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21: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清代以后客家文化中心——梅州

  明清年间,广东嘉应州及潮州府属大埔等地(即今梅州市辖区),在客家地区日益占据重要地位。客家先民经赣州、汀州迁至梅州后,长期以来凭着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使梅州逐渐成为车马辐辏、人丁兴旺的一大州府。同时,梅州客家人不可磨灭的中原文化气质和“诗礼传家”、“书香门第”的家风,蔚然兴成了清代以后客家文化的最后中心地——梅州。
  梅州,客家学者谭元亨曾论证早在元代及明初之际梅州已经成为客家腹地。这与梅州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梅州地区“属五岭山脉以南丘陵山地,地势北高南低,中有阴那山脉斜亘。全区85%的面积为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土层泽厚肥沃,有51条河流奔流其间……全区大小盆地星罗棋布,总面积为2000平方公里。其中最大为兴宁盆地,面积约350平方公里;其次为梅城平地,面积约100多平方公里;蕉岭的蕉城、新铺平地,丰顺的汤坑盆地,面积均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地缘上的优势,对其形成文化中心有着重大的作用,作为“客家大本营”的发祥地及边缘地区的赣州与汀州虽在宋代以后至明末清初已先后成为客家文化中心,其时,梅州作为客家腹地,文化中心气象已露端倪。李士淳即为代表。李士淳,作文雄健奔放,为时人所重,其著述收入《李二何先生文集》。又据光绪《嘉应州志·从谈》卷三二载:“《谈海》云:闻之族老,明季及国初,潮属有数县文风未盛,多有不能如额者,学使者往往以此邑之有余补波邑之不足,程乡一邑常取过三四十名,谓之通榜。”可见,早在明清之际,梅县(程乡)文风之盛已居粤东前列。到了清代以后,梅州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客家文化中心。
  梅州的文化中心地位,归纳起来有这么几处:一是崇文重教。梅州教育之发达,其时在全国首屈一指;二是英才辈出。梅州客家文化曾孕育和培养了以叶剑英、黄遵宪、宋湘、丁日昌、丘逢甲等为代表的一批历史文化名人;三是文物丰富。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21处;四是民居独特。以围龙屋为代表的客家民居,堪称世界建筑之一绝;五是民俗众多。客家人的民风民俗,内容非常广泛。在众多的文化因子中,其教化的程度以及文化名人的影响力构成了梅州作为客家文化中心核心之所在。

[之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21:4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州素称“文化之乡”,教育发达,人才辈出。清代状元吴洪督学广东时,盛赞梅州“人文为岭南冠”。自宋时始,梅州参加科举人数常领先于全国,至清代更达到鼎盛。“文风极盛”,是清雍正朝将程乡县升为嘉应州的理由之一。清乾嘉年间,嘉应州每年参加秀才考试的就有1万多人,读书人占总人口的1/3,在全国首屈一指,这里还多次出现“五科连解”(广东乡试接连五科第一名均为嘉应州人)、“一科五进士”、“父子四进士”、“三代三翰院”等盛况。据统计,清朝近300年间,嘉应州程乡县(梅县)共考取举人621名、进士89名,数倍于其他各州。清乾隆《嘉应州志》云:“士喜读书,多舌耕,虽穷困至老,不肯辍业,近年应童子试者万余人……”崇文尚学的传统,让梅州较早就形成相当庞大的教育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嘉应州共有小学堂803间、中学堂9间、女子学堂2间。梅州各地都有古老的学宫、学堂,代表有梅州学宫、长乐学宫和齐昌学宫、兴宁学宫、五华学宫和梅县丙村三堡学堂。其中兴宁学宫,建于明成化年间,一直是当地的最高学府。清末废科举后,学宫改建成兴民小学,著名爱国志士丘逢甲任首任校长。五华学宫,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曾培育进士20多名,举人200多名,其中包括清代广东唯一的武状元李威光,榜眼曾琼非等。梅县丙村三堡学堂创办于1905年,是叶剑英元帅的母校,一直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

[之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21: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达的教育,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梅州孕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历史文化名人。
  明清时期客家文学代表首推廖燕。其代表作《曲江竹枝词》和《二十七松堂集》生动地反映了客家地区的风土民情,如:“遇仙桥下水澄鲜,遇仙桥上路通天。谁信神仙容易遇,遇郎难似遇神仙”,内容表现出客家山区的妇女对爱情的大胆追求。诗意方面则以李楩、何南凤等人的成就斐然。
  清代康熙年间,便有“三代皆进士,一门四翰林”的李氏,尤以学问文章“为粤东最”的李象元为代表。李象元(1661—1746年),字伯猷,梅城金山人。家素业儒,少年勤奋攻读,学有所成。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中进士,授翰林院之第一人,史志中称“本朝州属登第者,自象元始”。旅港钟应梅教授在其所著的《客人先生诗传·李象元》中有:“三世宫袍玉殿来,文章有价自为媒。赐书堂外行人过,异代犹夸翰苑才”,诗赞李家。李象元著有诗文集《赐书堂集》。在李象元之后,便有开客家小说之先河者黄岩。他的《岭南逸史》,时人评其“标新领异,据实敷陈,堪与国史相表里”。
  乾隆年间,梅州更出了“广东第一才子”宋湘。宋湘(1757—1826年),字焕襄,号芷湾,梅县人。著名学者钟仲联称:“清初岭南诗人,屈翁山为冠,中期无有出宋芷湾上者。”宋湘为人直率,襟抱豪迈;为官廉明,两袖清风;为文诗书双绝,文采风流。其诗雄直豪放,哀乐无端,《清史列传》中说他“负绝人姿,又肆力于古,为文章醇而否肆。诗沉郁顿挫,直逼少陵。粤自黎简、冯敏昌后,推湘为巨擘”。宋湘不仅在文学上有成就,且政绩斐然,民歌其德,后人称其为“清廉太守”。

[之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21: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末,梅州的文化阵势更以黄遵宪、丘逢甲为巨擘,他们代表的岭东诗派,享誉寰中。
  黄遵宪,清代杰出爱国诗人,政治家。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市)人。黄遵宪不仅是中国古代十大诗人中殿后的一位,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命的最早倡导者。他年轻时即写诗反对拟古主义,务求写出“我之诗”。在诗歌创作上,他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为追求目标,运用现实主义方法,反映近代史上的重大事变,特别是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有“诗史”之称。他的“我手写我口”,把客家山歌引入诗中,是诗歌史上的创新之举。他的诗常采用散文化笔法,内容丰富,热情洋溢,豪迈奔放,给人以博大精深之感。著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等。政治上,他积极参加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在上海加入强学会,创办《时务报》,鼓吹变法。作为“湖南新政”中的领军人物,他最早引入西方先进体制,展示出他作为近代启蒙思想家的风姿。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在家乡从事教育事业,邀集地方人士温仲和等组织“兴学会议所”,筹建师范学校,成立嘉应教育会,自任会长,大力创办新学,进行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推进梅县教育革新,百年树人。
  被梁启超称为“诗界革命之巨子”的丘逢甲,同是客家文化的旗帜人物。丘逢甲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志士、卓越的教育家和杰出的诗人。1895年,他率领义军抗御日寇占台失败,“奉旨回粤”回到祖籍地,他抱定“能强国则可复土雪耻”,认为“欲强中国,必以兴起人才为先;欲兴起人才,必以广开学堂为本”。在家乡积极创办新学,先后在汕头创办“岭东同文学堂”,在蕉岭创办新式小学、师范、中学。他对学校教育,要求“以欧西新法教育青年,以革命维新鼓励士气”,鼓励青年学生出洋留学,深入实际研究西方富强之道。丘逢甲还将强烈的爱国情怀熔铸于诗歌,著名诗人柳亚子评丘诗:“时流竞说黄公度,英气终输仓海君;血战台澎心未死,寒笳残角海东云。”丘逢甲一生念念不忘收复台湾,回到祖籍蕉岭县淡定村,一心报仇雪耻,立下“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的誓言。他的住地“心泰平草庐”,名为“培远堂”,面向台湾。堂侧两厢命名为“念台精舍”和“岭云海日楼”。他还将儿子丘琮改名为“念台”。

[之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21:4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大诗人中,还有温仲和。温仲和(1849—1904年),字幕柳,介柳,清末嘉应(梅县)松口人,是清代著名学者陈澧的门生。温仲和对于客家文化的特殊贡献,在于历时八年终编成了功在千秋的《嘉应州志》,开创了岭东考据学之风。这部著作,首次探讨了客家的源流,“客家多中原衣冠之遗,或避汉末之乱,或随东晋南宋渡江而来。凡膏腴之地先为土著占据,故客家所居之地多涝瘠,其语音多合中原之音韵”。将客家之名追溯到宋代的“主客”编户制度,指出“唐以前之土著,盖无有存者矣。今所谓土著,既多由汀、赣而来,其语言声音又与相近。主客之名疑始于宋初户口册”,其中关于客家主流为“中原衣冠之遗”的说法对后来的客家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温仲和著有《求在我诗文集》、《三礼汇纂》、《春秋公羊记》等,丘逢甲在所撰《介柳温公墓志铭》中称其为“旧学界之经济家”、“新学界之教育家”。
  还有清代著名诗人、方志学家和教育家黄香铁。他以才力超群、生气满纸、才华横溢,与番禺张维屏、香山黄香石、吴川林辛山、阳春谭敬昭、顺德吴秋航、黄小舟一道被誉为“广东七子”,与宋湘、李甫平齐名誉为“梅诗三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著名女诗人范留淑、叶璧华。范留淑著有《化碧集》、叶璧华著有《古香阁集》,此二人在诗歌上的成就足以被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女诗人的先行者。

[之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21: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是因为这么一批声望显赫的历史文化名人,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文化震撼力,使梅州作为客家文化最后的集中地,在清代的中、后期得以确认。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河北通州人王之正任嘉应州官时,特置“人文秀区”牌坊立于衙前大街,以志梅州文风之盛。
  沿至近现代,一批在国内外堪称大师的梅州文化名人,如象征派诗人李金发、中国画现代大师林风眠;作家黄药眠、碧野、张资平、蒲风、黑婴、丘东平、楼栖、杜埃、白危等等与梅州在20世纪中国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不俗表现交相辉映,使梅州的历史文化地位越发凸显。
  辉煌的历史给梅州留下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郭沫若在1965年考察梅州时曾留下“文物由来第一流”的赞誉。如今被称为世界“客都”、“客家中心”的广东梅州,正朝着“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这四个“第一流”迈进,无疑,文化作为一笔浩大而无形的“历史资产”,是梅州实现其理想腾跃的制胜之宝。

[之六]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21:4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结语
      
  客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大本营地区的赣江、汀江、梅江流域,是客家文化形成的最为重要的地域。客家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由于各地发展的不平衡,其文化中心也不断推移。客家学研究专家根据文化中心形成,迁移的地域,将其概括为“三江文化”,即赣江文化、汀江文化和梅江文化。其中,赣江文化主要是宋代文化,以赣南客家人聚居地形成的文化特色,其代表人物有客家人欧阳修、文天祥、王安石等;汀江文化是随着客家人南徙到福建汀州府,经历了元明清的战乱,形成的汀江特色的文化,其代表人物有李世熊、刘坊等;梅江文化则形成于明末清初,大批客家人南徙到嘉应州形成粤东客家大本营之一,成为文化之乡,孕育成梅江文化,它的代表人物有黄遵宪、丘逢甲等。这三个文化中心作为一个互相吸引、互相补充,影响渗透的整体,共同撑起了客家文化这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它的魅力与日俱增。
      
2005-12-30               
新闻版权所属:梅州日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5 11: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梅州市新华书店《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已到,如需购书者,请尽快跟梅州市新华书店联系,联系电话:2253181、2253504(注意要上班时间,星期六上午可打2253181)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8 23:15:05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首发式在华南理工大学隆重举行
2006-02-28
华南理工大学新聞網

  2月28日上午,《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首发式在我校隆重举行。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等多位客家籍老领导,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小丹,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启权,副省长谢强华,校党委书记刘树道,校长李元元等出席了首发式。各级有关部门负责人、数十名专家学者及海内外众多媒体记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客家文化的独特价值及其未来发展之路。
  首发式在梅州市长何正拔的主持下进行。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小丹,校长李元元,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小丹,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钟启权,副省长谢强华,校党委书记刘树道,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共同为新书揭幕。
  朱小丹指出,为了进一步提高认识,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努力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特别是为了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必须全省动员,上下一致,形成合力,形成千军万马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生动局面。近年来,梅州在建设文化大省过程中,提出“文化梅州”的发展战略,全力打造“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品牌,着力抓好挖掘、整合、创新客家文化工作,思路正确,措施有力,成绩斐然。他表示,衷心希望全省各地与梅州一样在文化大省建设中发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着力挖掘健康向上、各具特色的文化,扶持、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进一步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岭南文化历史资源,丰富岭南文化,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努力使全省形成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的局面。
  李元元指出,我校近年来在实施“开放活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三大战略过程中,充分发挥高水平研究性大学对社会的文化辐射作用,努力为广东文化大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大力推进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建设和科学研究,我校在岭南文化、特别是客家文化研究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我校将继续与社会各界加强合作,努力建设教学科研,更加紧密联系社会,具有更强的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广东和广东文化大省建设贡献力量。
  据介绍,《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是中国共产党梅州市委宣传部与我校客家文化研究所、深圳市文联客家研究室、嘉应学院客家研究所联合编纂的一套客家文化普及丛书,是“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已于今年1月下旬由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整合客家研究资源,开展校市合作的一项重要成果。书系旨在贯彻落实建设文化大省的重大决策,深入实施“文化梅州”发展战略,弘扬客家文化,打造“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品牌;从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透析客家,展示了客家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为寻根、旅游、学术、交流提供具有权威性、科学性、系统性的文献。书系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写书名,校长李元元、梅州市委书记刘日知作序,梅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林碧红主编。书系共有八个专集,为当代广东首次全方位系统整理研究客家民系的学术专著,并首开省内跨地区学术界联姻合作之先河。
  本次首发式得到了社会各界、港澳同胞们的关注和支持,他们纷纷以贺信、贺电等形式,对首发式的举办表示祝贺。全国人大常委、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在贺电中表示,客家研究,源远流长,今《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由广州、深圳、梅州三地四家单位联合编纂,在多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必将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梅州增光添彩。香港田氏化工集团董事长、香港田氏基金会董事局主席田家炳在贺信中说,《客家研究文丛·客家与梅州书系》“谱写出客家历史文化的崭新风貌,对宣扬我客家文化和精神,贡献至钜,深信此书系将成为客家研究的权威文献”。

(图/梁启华 文/刘慧婵)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8 23: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研究文丛》首发式现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8 23: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发式上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和嘉宾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9 18:55 , Processed in 0.018348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