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63|回复: 0

鹤山客家地区的民间传说(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2 12: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鹤邑昆仑为首山

在鹤山客属地区,长期流传一首民谣:
鹤邑昆仑为首山,石丛狮象两厢间。三宝坑中石如玉,七瓮川流八音声。
彩虹岭上看黄帝,云宿山中玉垒城。壁山石人谁敢攀?凤舞笙歌锣鼓潭。
相传这八句话说的是“鹤山八景”,但只是在口头流传,从未见诸文字记载,属于民谣。流传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字句略有出入;而且人们也往往说不齐八句,只有前四句广泛流传。
昆仑山是昆山和仑山的合称,鹤城人称昆山为大昆仑,仑山为小昆仑。昆山是皂幕山支脉,延伸到鹤城附近突然拔地高耸,形成一峰,高603.5米,山势雄伟陡峭,无论近观远望,它都非常突出,被认为是鹤山县的第一名山。昆山之南约二里,有一座形似金字塔的小山,称仑山,高仅273米,但因屹立在潮边坑的平地之上,也显得突出。两山原不相连,但从禾谷坪望去,恰恰并肩而立成为姐妹峰,昆仑连称的原因大概出于此。昆山顶上有平地,可容数千人。古时昆山林木深茂,野花山果非常多。相传汉代有东郭道人在此修炼成仙,他手种的桃李留在山上。桃李结果味道鲜美,登山之人可以摘食,但不能带走,甚至想把果核带回家栽种也不行,那就会云迷山径找不到出处,必须把果核扔掉后才能找到归路。昆山顶上现存遗物有刘三姐庙和沈仙姑坛,是奉祀歌仙刘三姐的;另有一块三合土砌成的“鹤山”两个大字,各有三米见方,是20世纪30年代广东当局设置的飞行标志。这两处都是游人必到的地方。仑山山顶旧有白龙池,据说曾见白龙从池中飞升因此得名,但池水早已干涸。明代新会大儒陈白沙曾有咏昆仑山诗:“两眼高凭何处空,白龙犹在有无中。旁观莫道昆仑小,气盖东南万万峰。”
昆山为重阳登高的好去处。每年九月九日,都有三几千人登山望远。在山顶可望见西江浩淼的烟波和开平镇海水库明亮的水色。游人于山头露宿,野炊,看日出,放风筝,拜刘三姐,十分热闹。
今人登昆山,多从东面或南面攀登,往往忽略了西面和北面的石景。昆山西侧山谷中,怪石嶙峋,千形百态。悬崖上有一块巨石像狮子,一条山梁似大象,两相对视,可远观而不可攀登。“石丛狮象两厢间”指的就是此景。相邻还有一线天,两块巨石高耸,上端夹着一块大石,行人可在下面通过,人们叫它弹皮石。北面有石人坑,山腰有巨洞,深约40平方米,站在洞前可俯瞰石寮水库。
昆山之南有三宝坑,石质最适宜作磨刀石。过去鹤城人到此开采石料,制成磨刀石,运销外地,甚至销售到南洋各地供割胶工磨刀之用。磨刀石成了鹤城特产,故谚语有云:“三宝坑中石如玉。”
七瓮井在昆山西南一个峡谷中。清澈的泉水从谷顶冲下,经历千秋万代,把谷中的巨石冲成几十个水潭,其中有七个水潭形状独特:似瓮缸,又似水井,山谷上面两边岩石伸出相对,形成井口,口径二米左右,深可二三米。湍急的山泉泻入井内,再从井底涌上来,发出优美动听的声音:大声时如锣鼓八音,小声时如琴音乐韵,故有“七瓮川流八音声”之谚。据说,它能够预告天气:每当久晴转雨或久雨转晴之前,会发出雷鸣般的响声,四五里外都可听见。现在鹤城老人还常说这奇特现象,言之凿凿。只是在30多年前,七瓮井上游山谷中修筑了水库,水被截留而减弱,就再也没有出现这种现象了。七个井口的栏石也在筑水库时因取石而被破坏,今人所见的七瓮井已经不是它本来面貌了。然而,泉声乐韵和清幽林壑依然吸引着游人。古往今来,无数人登山探井,寻幽访胜,饮一口清泉,解热止渴,怡情养颜。
彩虹岭上看黄帝
皂幕山横跨鹤山腰部,把附城都和双桥都从中间隔开。建县初年,邑令黄大鹏组织人力开辟一条通道,从东到西跨越皂幕山山梁,这山梁取名为彩虹岭,便利了两地交通。在筑路时,他发现山中有一块巨石,横卧地上,样子十分像一个人,就在石上刻了“横地”二字,还吟诗一首。乡人将“横地”讹传为“黄帝”,并流传“彩虹岭上看黄帝”民谣,其实是看石头而已。不过,石头也没能看多久,到乾隆十五年,邑令张甄陶不喜欢石人的形象,叫人把它砸碎了,从此再没有“横地石”可看了。但是彩虹岭上有人,有村落。清康熙四十六年有廖、陈两姓自惠州迁来此地种茶,聚居在彩虹岭西侧山腰间,建有陈屋和廖屋两村。村民世代相传,以种茶、种果、养蜂、养牛、捕猎为生,到1978年,黄帝石村还有村民70人。80年代全部迁走,现在只剩下一条印满客家人足迹的“彩虹古道”。从东到西跨越这条山道,要花三个小时。半路上,有黄大鹏题写的“彩虹岭”大字石刻见证着这一段历史。
云宿山中玉垒城
云宿山顶有一座用条石垒成的古城寨,不知是何时何人所修。旧版《新会县志》和《鹤山县志》的作者都已经搞不清楚了,称它为“仙迹”。民间也流传关于神仙垒城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有三位神仙云游四海。他们腾云驾雾,望见云宿山高耸挺拔,祥云缭绕,绿树森森,凤鸣鹤舞,猿猴戏水。他们降落山头,观赏一番,称赞道:好一座东土灵山!决意在云宿山顶修筑一座石头城,把山下大地变成海洋,云宿山也就成为“海上仙山”了。三仙上奏玉帝,玉帝限期一夜完成,鸡鸣上天复命。于是他们选择了十一月十八日冬至最长之夜动工。他们的行动计划被当地的土地神知道了,他想,如果让三仙计划完成,这一带的良田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都将淹没在水中,我土地神也无家可归了。为了拯救众生,他化作一位白发齐眉、红光满面的老道士,走到山下的布尚村,对村民说:“我是东华老祖,今日路过此地,见你们这里乌云压顶,瘴气熏天,明日冬至将有一场灭顶之灾,你们要及早打算!”村民听了大惊,一齐跪下请仙长搭救。土地神说:“要解除灾难只有一法,冬至晚,你们各家各户设法使公鸡在四更之前一齐鸣叫。只要公鸡齐鸣,便可消灾解祸。”说完,化阵清风走了。村民们遵照仙长指示,冬至日下午就把公鸡笼起,盖上黑布,三更时分,用水浸鸡脚,令它早醒。四更一到,便嘭嘭嘭敲打冬至做粉的竹窝,并学鸡啼,一下子全村的公鸡都啼了,声音传到了云宿山上。
此时,三仙正在各显神通,驱赶着一群群的石头往山上跑,紧张地筑着城。工程才完成一半左右,忽然传来洪亮的鸡啼声,以为天就要亮了,要马上回天上向玉帝复命,就不得不停止施法。被赶到半山坡的石群就停下不动了。他们费一番心血,只筑得半壁石城留在云宿山上。
经过几百年风雨侵蚀,石城也残破了。近年有文物工作者到山上考察,初步鉴定它是一处古城寨的遗址。
云宿山顶呈南北走向,长约500米,宽约100米。石城墙建筑在接近山顶的山坡上,除了几处陡峭的石壁无须也不可能筑墙外,城墙基本环绕山顶。现存东、西南、西北、北四段城墙,总长数百米,宽1~2米,残高1~4米,用砂岩稍加工成不规整长条形垒砌而成,每隔数米砌一方形排水孔;垒墙的石头每块长0.3-1米多,厚一般0.3米左右,有的厚达0.6米。石块虽不规则,但其接缝吻合巧妙。东面和西北面各有1门,西北门已塌,东门保存较好。东门仅容一人通过,高1.45米,宽0.51米,下宽上窄,两边用长0.6米、宽厚约0.3米的方条石渐向中间靠拢叠砌成券拱顶;门内侧比外部阔,上下有门孔,推测原有木门。南面长满茂密的灌木,沿城墙调查,只发现类似寨门的缺口,可能南门已塌。
石城墙石质与满山裸露的岩石相同,表明石城墙是就地采山上的砂岩砌筑的。石头可以美称为“玉”,民谣“云宿山中玉垒城”大概就是这么来的。
传说山顶有“大可方丈,平正若棋盘”的大石,今见大石裸露部分呈圆形,十分平整,直径6米,如一块巨镜直照苍穹,周边筑有约半米高的石墙,石面粗刻有字,隐约可辨“广州知府”“上”“十”等字符。这块大石当是经人工打凿的一处重要遗址,是祭坛、指挥台,还是其他特殊建筑(如了望台)的基础呢?还是一个待解之谜。大石旁边斜躺的一块石上,凿有一小杵臼,可用来加工粮食、药材或火药等。西面石墙内的山坡上,筑有不少平台,可能是房屋遗址。还发现一个口径约4米的圆形人工坑池,边以石砌筑,大部分已下塌,原深度不明,可辨认的是上方有两个进水孔,推测用来蓄水。此外还有一些石刻等遗物,有的似是石柱础。这些发现表明它是一个古山寨遗址,但至今尚未找到相关的文献记载。
壁山石人
壁山位于云乡之东,锣鼓潭之西,南临四堡新村,北接禾南,址山河从侧旁流过。山高400米,山形陡峭,以石为峰。登上山巅眺望,蓬江、潭江如白练飘渺的美景尽收眼底。
壁山石人屹立在山顶的一块平地上,据说原是天上掉下的两颗星宿:一块竖立面北,如蛋形稍匾,高约2米,宽有80厘米;另一块伏地,如人弓背隆起,长约2米,高约1.7米。两石之间有缝隙几十厘米。从不同方向看石人,其形状也各不相同:从南面看如媳妇背家婆,从北面看如龙头凤角,从西面看如屁股相对不甚雅观,据说从城西坪顶看去恰如一个拴船的缆桩。
“壁山石人谁敢攀”?如果你登上壁山,只要有勇气,手足并用,可以爬上其中一块石的上面,不过要特别小心,因为西侧便是悬崖,下面是韩公岩,一失足掉下去就会粉身碎骨,所以游人也不是个个敢于攀登的!
壁山西侧有韩公岩。它是一个几米宽的岩洞,有山泉从洞内流出,清冽甘甜,传说是“神仙水”可以治百病,经常有一些善男信女来朝拜和取水。据说附近还有一个出米洞,每天流出来的白米可供一人充饥。后来有贪心者把洞口掘大,以为会有更多的米流出。谁知这一掘,洞中流米就嘎然而止。这传说警示人们要知足,不要贪心。
韩公岩的名称来自历史传说。南宋末年,元军南侵,临安失陷,大臣张世杰、陆秀夫等护卫着帝昺逃到新会厓山抵抗,最后被元军击溃,南宋灭亡。但有韩、薛、潘三位将军不愿投降,他们率领残部,分据山头,继续抗元:韩将军据守壁山岩洞,薛将军驻扎在开平水井一石窟,潘将军在月山建立山寨。三足鼎立,彼此呼应。相传其中一洞点火,其他两处都可看见火光。最终,三将军都尽忠报国了。他们战斗过的地方就被后人称为韩公岩、薛公窟、潘公寨。
石门锣鼓
民谣“凤舞笙歌锣鼓潭”指的是鹤山旧八景的“石门锣鼓”。它位于址山将军陂风景区内,址山河上游的群山中。旧版《鹤山县志》云:“石门距城二十里,为县南第一锁钥。两山夹立,状若洞门,下为锣鼓潭,终日声隆隆然,附城都诸水皆从此出。”
鹤城河流经禾谷,与三堡水汇合后流向址山,经过乌鸦山时,夹岸有两山对峙,如同石门。一山挡住去路,急流在此拐了一个大弯,形成深潭漩涡;河水撞激,石山下形成巨洞。每逢雨季,水大流急,声如巨雷;水枯时节,清流萦回,如闻锣鼓之声。因此被人称为锣鼓潭。
民间传说,从前有一个戏班乘“红船”上溯址山河,要到鹤城演出,为了赶时间冒雨前行。来到锣鼓潭时,雷电交加,水流湍急,狂澜乍起,艄公力不从心,顷刻间连人带船被漩涡卷入潭底,一班人再也不能上来。所以,每逢静夜有锣鼓声从潭中传出。人们就说,这是戏班在潭底开锣唱戏呢!这传说给石门锣鼓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石门锣鼓被选定为鹤山八景之后,曾有许多文人骚客吟咏:
水激云根水自喧,幻成金革接真源。晴无怒浪惊舟楫,雨有轰雷震石门。
带月玲珑奔断壑,乘风迢递逼山村。临流我亦忘深浅,顿觉汹汹入耳烦。
锣鼓何年巧制成,石门潭底自为鸣。当风鹤舞声沉岸,接雨云停响到城……
三千银地
鹤城横坑村螺岗附近有一大片山坡地,叫做“三千银地”。相传很久以前,横坑村有个罗姓妇女跟一群小孩在这山上牧牛,忽然来了一阵狂风暴雨,牧童们都飞快跑回家去了,唯独这个妇女没走,她戴上竹笠,坐在山边绩麻。大雨过后,妇女站起来,发觉自己坐过的地方没有一点水痕,觉得奇怪,便到处对人说这奇遇。许多人都说这地下一定有宝,带着锄头去挖,什么都没挖到。又有人说这块地一定是风水宝地,名声越传越远。后来有个姓王的财主想买这块地,业主罗家乘机索取高价,王财主一共花了三千两白银买下,打算把先祖葬在这里。但是这一带地方已经被人挖得很凌乱了,他们始终找不准那个妇女坐过的具体地点,挖了好几处都不见“好土”,无法开穴安葬,白白花了三千两银,“三千银地”因此得名。但是它引发的故事还很长。
石人石马
“三千银地”名声继续传扬,引起新会一位姓伦的财主垂涎。他家财百万却不学无术,年过四十还没得一官半职,最后花了几千银子买了一个空头官衔,乡人当面叫他伦天官,背后却叫他“乱颠官”。伦天官听说王家没能找到正穴,就心存侥幸,请了一位姓何的风水先生去勘测,希望能找到正穴。不久,风水先生对他说,正穴找到了,但不能让别人知道,要到葬山的时候才能“点穴”。伦天官闻言大喜,便用同样的地价三千两白银买下这块地,打算把他的先人骨殖移来下葬。他先雇了几个手艺好的石匠打造了一对石人石马,准备竖立在祖坟前显显威风。然后择个良辰吉日,兴师动众,为祖先举行安葬大典。伦天官为人残暴,平时动不动就鞭打家丁仆人。那天,他命令众家丁抬起石人石马向螺山进发,还要求一定要把石人石马竖着抬,不许平放着抬,否则不吉利。石人石马每一件起码有2000斤重,竖着抬重心高,抬的人非常吃力。刚抬到螺山脚下时,一个家丁脚下踩到一块石头,身子一歪,石人一倾斜,重重的压在家丁身上,把家丁活活的压死了。其他家丁不敢继续抬了。伦天官大骂:压死一个人算得什么,我最多赔几十两银子罢了。你们再给我抬上去!彼此大吵起来。何风水先生见伦天官确实没有人性,心想,我替他葬了这座坟,日后如果不灵验,他可不会放过我的,便趁乱溜走了。失去风水先生指点,伦天官找不到正穴,只好草草安葬了事,那一对石人石马也没摆好,胡乱丢到山下,东一个,西一个,横卧在乱草丛中。
伦天官也没有找到风水宝穴!三千银地就显得更神秘了。很多人认定它是风水宝地,都希望能侥幸葬到正穴,纷纷把祖墓葬到螺山。至今螺山上下布满了密密层层的坟墓,从墓碑看,有明朝的,更多是清朝的。
石人石马在乱草丛中躺了几百年,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鹤城人士在昆仑山东侧建一座集体坟场。有人建议将这对废弃的石人石马搬到坟场去,竖立在门口以壮观瞻。又有人建议不要用麻绳铁线去捆绑,要用红头绳才吉利。主事者叫人把一大扎红头绳扭成粗绳,把石人抬了起来,才走了几十步,红绳嘭的一声齐齐断了,石人丢在路边。有人就说了,石人石马是不愿意离开三千银地呀!
目前,三千银地范围内最大型的一座坟墓是吕子良墓,那是丰塘的吕氏子孙在民国十八年购地修建的。
昆山三宝
昆山有三宝:磨刀石、吊钟花和水银。前两种今人都还熟悉,但不知道水银在哪里。
传说从前有一位老药农,常到昆山去采药。一天,突然见一只老虎向他走来,他吓得晕了过去。谁知那老虎并没有咬他,而是一步一点头走到他面前跪下,似有事相求的样子。老人定了定神,慢慢睁开眼睛,看见老虎背上生了个大疮,已经溃烂化脓,显得十分痛楚。它是向老药农求医来的。老人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将草药擂烂,敷在老虎的患处。几天之后,大疮竟然治愈。
又一天,老虎又来到老人面前,摇头摆尾,好像表示谢意。老人说:“你的疮好了,还不快走!”老虎走了几步又回头向老人不断地点头,好像叫老人跟它走似的。老人觉得奇怪,便跟着老虎翻过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坑,来到一座悬崖下面。老虎停下来,对着一个小山洞点头。老人走过去一看,原来洞壁有个小孔,正在一点一滴地向外滴出银白色的水珠,下面有一个天然的石盘接盛着,已经有满满的一盘了。仔细一看,啊,这不是水银吗!老人喜出望外。连忙谢过老虎,回家取了工具上山装水银。从此,老人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了。
但是老人并不贪心多取,一年才上山一次。有人发觉他卖水银,但不知他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这是自己积德得到的好报,儿孙们没有积什么德,不应该享受,所以也没有将水银的秘密告诉儿孙。老人去世后,昆山水银也就成了永远的秘密。
日行千里足不出户
从前鹤城河水量比现在大,由南门陂经禾谷、址山可通潭江,鹤城与开平水口、新会石埗之间常有木船通行。运货木船把茶叶、磨刀石、木材、农副产品运出去,把石灰、蚝灰、食盐等生活必需品运进来。白米田就有部分客人当船工,以行船走水为业。有时候接到别处的生意,也可能走得很远。据说,有一男子出外谋生有很长时间了,家中妻子不知他干的是什么活,托人去问,他捎回八个字:“日行千里,足不出户”。妻子弄不清楚是什么意思,再搭口信叫他回家一次。他又捎回八个字:“若船有便,步行回家”。妻子更糊涂了,既然有便船,为什么还要步行呢?过了几个月,男人回来了,撑回一条三板艇。三板艇是一种平底的小艇,可以在浅水中航行,全靠竹篙撑着走,船工撑艇跟步行差不多。
南洞墟拦猪石
南洞墟曾经有过一块石碑,那是光绪年间的鹤山知县蒋定权出的一封告示,上面刻着:“南洞墟为往来要道,大街两头,以后永远禁止拦路石。倘有奸民故违,许街邻地保禀官究办”等字样。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南洞墟地处四面农田之中,为了防止猪外出伤害田禾,在大街两头闸口都横放着尺把高的条石,大家都知道那是拦猪石。蒋太爷是外省人,不懂当地风俗民情,一天他因为公务骑马经过南洞墟,坐骑跃过拦猪石时,蒋太爷骑术不精,从马背上摔了下来,摔得脸青鼻肿,非常狼狈,不禁怒火中烧,叫差役抓来同德号的商人冯艾,问他:“这石是做什么用的?”冯艾依实回答:“拦猪用的。”蒋太爷以为是讽刺他,把冯艾打了一顿,再问:“做什么用的?”冯艾更肯定地说:“拦猪用的!”蒋太爷火冒三丈,把冯艾抓到鹤城坐牢。冯家花了300多两银子,才将无辜的冯艾赎了出来,同德号也因此破产了。
蒋太爷回到县衙不久,就叫人在南洞墟竖了这块碑,也留下了永远的笑话。
神童妙对
相传清末小官田出了一个神童,自幼聪明过人,才思敏捷,十岁就能吟诗作对。有一年春旱,滴雨未下,土地龟裂,百姓万分焦急。族长带领村民烧香求雨,后来老天终于下了大雨,庄稼得到好收成。村民们集资兴建了一座龙王庙以还心愿。庙宇建好后,族长召集村中通文墨的人为龙王庙作对联。神童跟着爷爷去了。正当人民冥思苦想的时候,神童从爷爷身后走出来说:“我有了!”众人见是一个童子,十分惊奇,就要考考他。神童取过纸笔,口吟手写,一会儿就完成了。对文是:
嫩豆初生,合掌拜天求雨露;
老禾黄熟,低头伏地谢神恩。
众人见这副对联比喻恰切,对仗工整,都拍案叫绝,一致通过为龙王庙的对联。
深山立教堂
在旧时四堡粗石坑,曾经矗立着一座天主教教堂。天主教堂本属西洋文化,怎么会修到这深山里来呢?
据说,在咸丰九年(1859年),天主教传教士张玛窦和他的助手汤某从广州往肇庆办事,绕道步行经过四堡,借宿于鹤仔尾,结识了几位村民。张玛窦回到广州后,邀请粗石坑余扬、鹤仔尾汤桂、福禄村雷二公等去广州做客。他们在广州天主教堂住了一月多。张神父向他们传输教义,动员他们信奉了天主教,回到家乡宣传。一年后,教徒有鹤仔尾汤、雷、邱三姓共五户,粗石坑余姓一户,并逐渐扩大。教徒多了,需要有瞻礼的场所。开始是借用民房,后来张神父从肇庆天主教堂拨款支持,建造了一座十五桁、深二丈的小圣堂。1913年,肇庆天主堂再次拨款白银3500元,按高要簕竹围教堂的样式建造了一座400多平方米的新教堂,包含经堂、神父楼和小花园,另有婴孩堂、读书堂。于是,在四堡深山中出现了洋教堂。
后来,由于修筑四堡水库,粗石坑一带将变为淹没区,需要移民,1967年有25户天主教徒集体迁移到鹤城城西建立新村,另建了教堂。这是后话。
黄茅壁古村落
黄茅壁在皂幕山深处,清朝康熙年间就有客家人迁入,至道光、咸丰年间达到鼎盛,开辟了数十条村庄,住有数千人口。据说,当年走村卖肉的小贩,一天能卖出一条猪到两条猪的鲜肉。曾经有一个肉贩子,天未亮从三堡挑着两大爿猪肉上山,山路崎岖,又有雾气缭绕,只顾埋头赶路,一只老虎跟在后面竟然不觉。老虎想吃他担子上的猪肉,可是挑肉的人没有停步,它老是咬不着,步步紧跟。这样,贩子就把老虎带进了一条村。村民刚起床,开门见到老虎,急忙敲锣报警,全村人冲了出来,大声喊杀,把老虎赶走,才化险为夷。
黄茅壁人生活很艰苦,到抗战时期,茶叶没有销路,无法维持最低水平的生活,被迫陆续迁下山来。现在遗留在父老们记忆中的村庄名称有39个:上窑子、下窑子、双峰坳、井底、新路尾、三渡水、三寨尾、菁岗坑、灯盏窝、广塱坑、铁坑、蛇颈、黄屋排、大坪、龙椅寨、晒布坪、上范屋、下范屋、钟屋顶、吊窝、刘屋

[ 本帖最后由 zsjongz 于 2006-12-22 15:01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4 23: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