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48|回复: 2

在北京的梅州人---走出围龙屋的客家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3 21:2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北京的梅州人---走出围龙屋的客家人

  □黎 莉


       今年夏,我去探望在北京工作的女儿,在北京住了三个月,认识了一些在北京工作的梅州人。这些乡亲有早年的老革命,有读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的,还有一些是在北京经商的中青年人,主要是经营食品、服饰、金柚、装饰工程等生意的。在京期间,我采访了一些在京乡亲,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

       周杰民:关注梅州产品的联谊会长

       北京梅州人海外联谊会会长周杰民老先生,原是国家科委进出口仪器总公司总经理,五华水寨人。老先生以前走遍世界各国,见多识广,他关心家乡的建设,特别关注家乡产品开拓北京市场的情况,常常亲力亲为,到处帮忙推销,联系客户,梅州的金柚每年经他的手推向各单位的就有不少。“五叶神”香烟到北京落户,老先生虽然不抽烟,但经常带着“五叶神”给抽烟的朋友品尝,推荐“五叶神”香烟。北京故宫博物院杨院长抽了他拿来的烟后,对这种低毒害的香烟极感兴趣,表示以后不但自己要改抽“五叶神”,而且还要在朋友中宣传推介。
       在肯定家乡有不少好产品的同时,周杰民会长认为梅州产品对北京市场的开拓还远远不够。他说:兰州拉面每年在北京的产值有1亿多,武汉“九九”鸭脖子,又香又脆,10元3根,满街都是,连鸭肉,鸭肠,鸭翅,全都是麻辣的,销量不错;台湾人在北京搞了个连锁柜台卖台湾风味的鸡肉丁和鸡胗(胃),鸡肉丁5元100克,鸡胗6元100克,游客买了一边走一边吃,味道好极了;潮州牛肉丸,在超市也可买到。正是“小商品有大市场”。
       而梅州的盐焗鸡、盐焗鸡脚,味道好极了,周会长有个朋友,是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导师,非常喜欢梅州的盐焗凤爪,百吃不厌,每次都要周会长多带几斤给他。“为什么不在北京开间店?”这位朋友总是不无遗憾地问。其实北京有人在做,周会长曾在东二环垂杨柳社区的市场看到一家打着“梅州盐焗鸡”招牌的小店,走前去用客家话和他们打招呼,谁知老板只是笑笑。用普通话一问,才知是河南人。仔细一看柜子里的鸡、凤爪、鸡翅膀全都是酱油酱出来的深褐色,买来一吃,除了咸还是咸,是冒牌货。如果梅州的盐焗鸡系列也能像兰州拉面、武汉“九九”鸭脖子一样随处都买得到,可以给梅州解决多少劳动力就业问题,带来多少收入呢?!
       谈到梅州金柚在北京市场的销售,周会长很遗憾,金柚还没有打进超市,不像福建和平县的蜜柚,满北京城都是,今年早期进入超市的蜜柚每斤卖到了3块多钱,听说大产时每斤1.5元左右,不但超市有,连大街小巷,大小市场都有,销量很好。
       周会长希望梅州产品不但要进军广州、深圳,而且不要忘了北京市场。北京市场有个向全国辐射的效应。来北京经商,有了困难可以找联谊会下属的企业家协会,他们会尽能力帮忙解决。

       燕哥:把“金柚”打进北京的柚农

       燕哥原名李春燕,梅县隆文镇人,在村里种金柚。燕哥的金柚在去年梅县金柚质量评比中,以口感好、外形好获全县第一名,他的金柚是按国家绿色产品标准生产的。本地的收购商纷纷要高价收购他的金柚,但他不卖,而销往北京。
       燕哥的堂妹李春惠嫁到北京,妹夫吴巍是搞保险业的,他喜欢吃金柚,对燕哥说,北京人喜欢绿色食品,你种的金柚要按国家绿色食品的标准来种,价钱贵点不要紧,他可在北京负责销售,自己一家人做到产、供、销一条龙,在北京树立“燕哥的金柚”品牌。燕哥采纳了。他严格按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生产,虽然成本高许多,但燕哥心中有数,在北京的批发价每斤是二元多三元,而且供不应求。
       每年立冬后,等到柚子呈金黄色,肥料褪尽,才开始大采摘,包装后,用汽车直运北京批发市场。老顾客早就在那等着了,一车车柚子很快就销售完毕。可惜燕哥的金柚生产量还不是很大,每年仅10万斤左右。妹夫吴巍说,等北京市场销量打开后,准备用公司加农户的办法与农民签销售协议,但前提是一定得按国家绿色产品的标准来生产。
       去年抗“非典”时,燕哥他们商量,把刚运到北京的一部分金柚送给抗非英雄。于是他们向梅州驻北京办事处张文广主任和联谊会谢奎蛟秘书长汇报,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马上和北京佑安医院、宣武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协和医院、武警总医院联系,每间医院赠送5000斤。医生、护士们吃后赞不绝口,从此记住了“梅州金柚”四个字。

       李东浩:不做包工头,要做企业家

       在京创业的中青年梅州人中,李东浩是比较成功的一位。他今年37岁,兴宁人,长得非常帅。身为北京京港机场建设有限公司西北分公司的总经理,经常跑大西北。他现在承包的一项工程是中信公司投资在大西北的钾肥厂,造价几亿元。
       李东浩是1987年跟随兴宁轻工局下属一个装饰公司到北京的。在谈到从一个打工仔到今天的成就,李东浩说,他靠的是吃苦耐劳、诚恳待人的精神。刚来北京时,他才20出头,每天骑自行车跑工地,督促工程质量和进度,从一个工地再到另一个工地来回跑,每天骑单车走100多公里的路途是常事。单车都骑坏三辆。有一次八达岭皮鞋厂改建,必须三个月内完成,李东浩从进工地那一刻起到工程完成,吃住在工地,从没回过家,如期完成任务后,体重减轻了7公斤。
       对于每一项工程,不论大小,李东浩的态度是一定要做好,保证质量,做人诚实第一要紧,有什么问题必须摊在桌上讲清楚,利益分配上宁愿亏自己。他就是靠诚信在北京站稳脚跟,结交了许多讲义气的北京朋友。一有工程,朋友们便会想起他,“跟李东浩合作没错。”
       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是李东浩另一成功之处。李东浩来北京时还是一般的装饰工人,到1989年时转到中国新兴建材公司,虽然从每月1000多元工资降到300多元,但这里是经销国内外最新的建筑材料的公司,可以学习、熟识、掌握国内外各种建材的性能、价格、用途。李东浩眼光放得很远,他的目标不是做一个包工头,而是要做企业家。他到北京参加了自学考试,取得大专文凭,并每年争取参加轻工业局举办的建筑和管理培训班,有一次有个外国专家来讲课,每堂课1000元,李东浩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李东浩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现在李东浩每领一项工程,都把它当事业来做,有时甚至当作艺术品来做。不像一般包工头急功近利,斤斤计较,为在一项工程上赚取最大利润而偷工减料。当一项工程以最好质量和最完美的形态验收合格时,李东浩心里便充满了满足感,同时又为下一项工程建立了良好的信用。李东浩说,这就是一个包工头和一个企业家的本质区别。
       回想起创业的历程,李东浩说他的成功是靠艰苦和汗水积聚成的。他每年都要回兴宁老家过年,亲戚朋友很羡慕他的成功,有些青年人总希望能跟他出去闯荡一下。他希望如今的年青人先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要有技能。如果有技能又能吃苦,在同等条件下,欢迎家乡人来。
      

http://www.jysh.com.cn/bbs/print.asp?id=19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24 16: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上人

我们客家人在深圳在广州比较多,在北京确实是很少的,听都很少听到!在北京怎么说都是国都来的能在那里立脚都很不错了,更加不要说创业之类的了,能把我们的客家特产发扬光大真是任务艰苦呀!佩服佩服以上的客家人,真是崖的偶像!真心话来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4 21: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马上就要去北京读大学了,乡人共勉,共建家园——我爱梅州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9 17:51 , Processed in 0.011651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