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20|回复: 0

汕尾客家人的开拓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作者 黄沧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19 21: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汕尾客家人的开拓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作者:黄沧海
http://www.eduleke.com/forum/for ... page%3D1&page=1
客家是中华民族中汉族的一支重要民系。客家人口按深圳大学张卫东、刘丽川先生1988年的计算,大陆客家人口为4056.45万,加上台湾、香港、澳门和海外客家华侨,总数在4500万左右。我省(广东)客家人口按省社会科学研究所候国隆先生1992年的统计为1640万,占全省总人口5294万的30.97%。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量。在江西就有寻乌、安远、定南等10个纯客住县,在广东则有梅县、兴宁、五华、平远、蕉岭、大埔、连平、和平、龙川、紫金、仁化、始兴、英德、翁源、赤溪、陆河等16个纯客住县。汕尾市的客家人,共有40.3870万占全市人口230万的17.5%,大部分居住在北部山区。陆河全县20万人口,99%是客家人,海丰有客家人口12万,占人口总数的14%,分布莲花、鹅埠、赤石、西坑、黄羌、平东、公平、梅陇等镇,304个自然村中。陆丰有客家人7万,分布在大安、陂洋、潭西、南塘、八万、铜锣湖等地252个自然村之中。城区各镇有客家人1.3873万人。

客家人的主体原是中原土族,其先民在东晋之前绝大部分居住在北起山西长治,西至河南灵宝,东达安徽寿县,南抵河南固始这片古时中州之地。中州是我国古代兵家必争之地,自东汉延至明清历经多次战乱,到了西晋怀帝永嘉南渡中原战乱频频,史称“五胡乱华”的大劫难,中州人士为避战乱、兵灾以及因中原走马灯般的异族入侵,改朝换帝,还有反复的黄河水灾,便开始了大规模的南迁。这第一次南迁的路线大致是向南抵达长江,沿长江向东南来到江西北部,安徽南部驻足。从这批人走后,中州“百里空室,千里荒烟”的记载看,至少也有上百万人。而且后来的数百年间这种迁徙陆陆续续未曾间断。这就是后来形成的客家民系的先祖。第二次大迁徙发生在唐末黄巢起事,及五代时的战乱。客家先祖原来迁驻的安徽南部和江西北部此时也成为动乱的战场,并受到当地豪强的排压,于是再迁至江西南部,福建西北部,广东北部当时还比较偏僻的山区。在那里开拓经营了二、三百年。在大约现今闽粤三省边区十多个县的范围内艰难谋生,图存自救,保存了从古中州带来的语言,保存和发展了自己的民俗、民风和民性。第三次大迁徙始于南宋末年,宋高宗南渡(1127)年,建康,临安相继陷落,几年后元兵从明州、江西两路进逼陈宜中等拥立赵显的福州。公元1277年,元兵攻破汀关,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奋力抵抗,闽粤赣等省组织大批义军,起兵勤王,跟随文天祥、陆秀夫先到福州,后又转移至广东潮州、海丰、淡水、新会等地。当文天祥兵败海丰时,不少义军就躲进大南山和莲花山。而另一部分被元兵从江西、福建驱迫的客家先民则大批迁入广东东北部的梅县、平远、五华、兴宁、大埔、蕉岭、连平、翁源、和平、龙川、始兴、英德等当时元兵还难以顾及的山区。客家先民在颠沛流离之后逐渐站稳了脚跟,开荒拓土建立家园,因人多势众且比原来的畲、瑶等族文化高得多,逐渐同化和融合了他们,建立了以梅州为中心的客家人“大本营”。自宋末经元,明共四百余年的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在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中形成了特殊的客家语言和有别于汉族其它民系的风俗、观念和民性。专家们的研究认为,真正形成客家民系即在这一个时期。客家人的第四次大迁徙,是明末清初,满族南下入主,当清兵攻入福建、广东时,许多客家义士,起而号召民众反对清兵入侵,有的自发组成军队守城卫乡,有的投入郑成功的队伍,义师失败之后,被迫散居于粤中沿海地区,有的则随郑成功到了台湾。清政府统一中国之后,客家地区山多田少,内部人口又猛增急长,许多人向外谋求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湖广填川”时一部分人迁至湖南、四川,还有一部分人迁入广西、贵州、云南等地。这也是客家人向外境拓展的时期。客家人第五次迁徙,是由于许多客家人参加了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活动,失败后不少客家人出洋避难谋生,咸丰同治年间,广东西部的客家人与本土居民发生规模很大的械斗不少客家人被迫远涉重洋去谋生。
客家人虽经五次迁徙,但自从第三次迁徙之后,以梅州为中心的客家人腹地即逐渐巩固起来,而后两次迁徙则是以腹地作基础的向外推展。

汕尾市客家人绝大部分是第三次和第四次客家人大迁徙时到来的,而多数是元末明初从福建的宁化、长汀迁来,也有一部分是明洪武至洪熙年间由江西广昌等地迁至长乐(五华),再由五华迁到陆河、陆丰等地。如陆河南万镇万全的陈姓开基祖陈国栋是清康熙年间由五华迁来,而他是五华老虎石陈姓开基祖陈坤甫的十世孙。海丰赤石乡田寮下的陈姓开基祖陈清询则是陈坤甫的四世孙,可见从五华迁来的陈姓客家人到海丰的年代比到陆河还要早,而陆河和揭西五云的彭姓也同出一祖,据族谱所记是明洪武年间由福建宁化迁来。据汕尾张氏族谱所载,汕尾客籍张氏,在宋末由福建宁化、上杭、汀洒等地迁入梅州、兴宁、五华等地,再于明代至清初迁入汕尾。海丰黄羌各村客籍张氏开基祖有的来自五华,有的来自梅州。

概略地说,汕尾的客家人一部分是第三次大迁徙时期迁入的而另一部分都是第四次大迁徙时迁来的。

一、汕尾市境内客家人的奋斗历史是一部形成和强化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

汕尾市境内的客家人,有着与全国各地的客家人相同的源流和社会遭际,尤其是他们多数在宋末以后从梅州地区转徙而来,且又毗邻梅州的五华县,其文化其风俗其观念其民性都与客家大本营——梅州类同。又因为汕尾地处沿海,接近港澳,南边是浩瀚的太平洋,北边是高耸的莲花山,在军事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兵家认为这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必争之地。自宋末以来许多次牵动王朝政局的战争都在这里打完最后一个回合,而且太平天国的起义,刘永福的黑旗军也在这里显过军威,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东征讨伐陈炯明也在这里展开过拉锯战。在这些能够牵动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斗争中,汕尾地区的客家人,经受了更多的苦难和牺牲。而与大海打交道之后,不少客家人足跟立内,目光向外,背负乡土,走出国门,一条裤带系到南洋,开始了明清以后的新开拓。据陆河一县的统计,原陆河籍的客家人,现在海外的人口(包括他们的后代子孙)甚至不少于陆河县现有的人口。
客家先民正是因为异族的入侵,国土沦丧才被迫离开故土来到南方又四处转徙的。在饱受丧国散家,失所颠沛之苦之后,十分自然地产生了强烈的保家卫国的愿望,产生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忠义情感,产生了强民强族统一中华的要求和责任感。客家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在宋以后的八百多年里,一代一代地被继承和强化,而且由于客家多住在山区,长期生活在开荒垦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里,往往整个家族为一个自然村,这种以农业为基础的宗法社会结构也进一步强化了家族的亲合力,从而巩固了他们头脑中国家统一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乡亲之情,乡土之情,民族之情,国家之情都融合在一起,使得客家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特别强烈。
汕尾的客家人在这方面的表现是十分突出的。比如最早到汕尾地区定居的客家人,就是宋末蒙古元军正在追逐宋室残余时,沿途屠杀百姓,引起了居住在江西、福建的客家人的义愤,于是积极响应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的号召参加了抗元护宋义军而来到汕尾地区的。据史载义军中的客家人竟占了百分之八十、九十。崖门一役,捐躯者达数万人之多。民间传说中就有客籍义军抵死护送宋帝昊上船出海的故事。文天祥兵败海丰之后,这批客籍义军部分战死,部分逃出元军虎口,定居在海陆丰山区。于是河田、黄羌、平东、莲花、赤石等地在元朝武力统一中国之后仍有八月十五吃月饼,在月饼中记上起事的时间,共同行动的传说记载。元朝的蒙古籍官员深知山区客籍人的不能臣服,一直未敢擅派蒙员亲扎。总的说元代对这些地区无论思想统治还是行政统治都是被这种抵抗力量所削弱了的。
到了明朝末年,汕尾地区的客家人人口增加了不少,整个莲花山脉的南麓都有客家人安居开拓的村寨乡镇,古吉康都就大部分是客家人生活的连片地区。明嘉靖42年,日本海盗一股冲入河田、螺溪,一股冲入霖田和上砂,客家村寨立即据寨抵倭,民气旺盛,倭寇只好退走。次年三月赤毛番(荷兰武装商队),经霖田冲入仑岭大肆掳杀,客家山区民众也自发组织起来抵抗侵暴,虽伤亡惨重,但始终不屈。同年,当抗倭名将俞大猷率兵来大德港歼倭时,客家籍的矿工500多人,愿当歼倭的先锋。这一役打垮了在东南沿海盘踞了上百年的倭匪的主力,从此海患平息。当清兵入关明朝灭亡之后,汕尾地区的客家人和兴梅地区、韶关、花县地区的客家人不仅遥相呼应,更进而连成一体,积极参加郑成功的扶明反清活动,组织三点会,反抗暴政,存族保民。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在武昌发起推翻满清,建立民国的起义。大安、河田等地的客家人最先组成民军,立即以行动响应,迅速组织起来,在汕尾地区首先驱逐当地巡司,占据千总汛房与粮站,占领市镇。这支最早的民军与海陆丰各地的民军团结在一起攻克了碣石、陆丰和海丰城,从此宣告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统治。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汕尾地区的客家人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徐帅写的《奔向海陆丰》记述了南昌起义失败后的部队来到海陆丰进行艰苦斗争的情形,也从侧面可以看出当时莲花山区客籍民众对革命军的拥护和支持。据黄羌一地的记载,自大革命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为参加革命队伍英勇牺牲的先后就有近千人。在抗日战争的时期,汕尾大量客籍人踊跃参加东江游击队,致使疯狂的日军始终未能攻入丰顺的猴子岽,而梅州等地也就没让日军进入一兵一卒。这几乎也是一个奇迹。在解放战争时期,汕尾的客籍地区则成为我党江南地委搞游击活动的大本营,与惠、紫、梅、五根据地连成一片,在国统区展开了打击敌人建设革命政权和迎接全国解放的工作,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我们今天所谈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其核心就是觉醒图存,爱国爱民,反抗侵略这种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汕尾客家人和全体客家人一样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及现实遭际,汕尾客家人的奋斗历史的本身便从一个局部,透视出中华民族凝聚力逐渐形成和强化的过程。

二、汕尾市境内客家人的艰苦奋斗开拓创业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熏陶和哺育的结果,是优秀的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

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哺育下,与全体客家人一样,汕尾客家先民经长期苦难的磨炼,培育了刻苦耐劳,艰苦奋斗,刚健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

从陆河彭姓,陈姓的族谱记载,其迁来后的开基祖历尽艰难,开辟荒芜,创业立基,强调名节,看重教化,持守勤守,讲求信义,并以此教育子孙和睦邻里,合族精诚团结,以求在生疏的新地扎住脚跟,夺得生机。即使在贫困中也坚持“财不取不义,物咸求于自力”。基于此,客家人没有到海边平原膏腴之地去和原住居民抢地盘争地利,而是面向荒山,开辟洪蒙,运用中原带来的农业,小手工业等生产技术去开发了南国的山区。这在中华开发史上也是功不可没的。在汕尾则是开发了西北部地区,并逐渐与平原地区的本地人相融合,形成了许多客、畲;客、瑶;客、闽混居乡镇和村落,如鹅埠、公平、南塘、陂洋、大安以及四散到公路沿线的村庄,甚至汕尾对海的旗杆荚这个海边山顶小村庄也从明清以后就有了客家人的开辟,并与山下渔民和睦相处。客家妇女不缠小脚,勤劳持家,田里山上,里里外外一把手,全家不许有不事生产,好吃懒做,挥霍浪荡的人物。正是由于这种勤奋创业不畏劳苦的精神,使客家人遭百劫而不丧志,历万难而未亡族。当山区地少人多之时,客家人没有死守家寨,躺在祖宗基业上吃现成,而是继续放眼四方,那些精壮分子,将山区的房屋田地留给弟妹长老,自己又系一条裤带出门闯江山。清康熙年间海丰平东、黄羌、陆河河田、南万等地都有人接受招募到本省的鹤山、高明、恩平、阳江、阳春、九龙、香港及四川省的宜陇等十几个县去开垦荒地,再次重建家园。而一些原汕尾地区的客家人自明末随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定居台湾高雄县境内,俗称“六堆人”。而清朝中期以后海陆丰迁去的客家人则大部分居住在台湾北部,这些客家人长期自然为“义民“,即先是对收复台湾,后是对于开发台湾流过血汗,施于正义的民众。而开发四川的客家人的杰出代表即朱德总司令的祖先,朱老总在《我的母亲》一文里自豪地说自己原籍广东客家。

历史上四处迁徙的民族不少,如匈奴、羯等等,然而能保留自己的语言、文化并在新的地方独立开拓,而且历千百年仍然尚本崇根者除客家之外,实在难以找到了。究其缘由,粗浅地说客家人是带着在当时来说较高的文化、较先进的生产技术,较完整的礼俗,比较合符历史进程的民性,而来到异地的,是受着武力、兵灾和大自然的严峻压力去开发新区去图存求生的。丝毫不象匈奴人的武力侵拢中原,野蛮地占掠土地,屠戮生灵,其结果不是被消灭便是被同化,最终接受华夏文明融合。客家人与此相反,领先自力谋生,开拓,到了新区,促进了当时蛮荒地区的逐渐繁荣,是原中原华夏文明在南粤的适应和发展。

三、汕尾市客家人,离乡不忘国忧,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积极参予或支援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把家乡看作自己的根。

汕尾市客家人出洋谋生定居国外和港澳的单陆河一县,据92年9月统计即有103000余人,加上归侨、侨眷共有250000人.其中侨居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有64700人,港澳同胞38300人。部分是清末辛亥革命前出海的劳工,在海外受尽压迫剥削,多在矿下、森林中从事最危险最繁重的劳动;部分是大革命前后,在国内白色恐怖下,为保存革命力量避居南洋,为积聚力量去了海外,后来有的回国参加抗日斗争,有的留下来成了南洋侨领,并积极支援国内爱国活动;还有一部分是抗日时期至解放前出洋的,这部分人不愿在日寇铁蹄下去活动,也不满国民党残暴腐朽的统治,先去了港澳或台湾,然后又转移去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这批客家人在侨居地历尽艰辛、披荆斩棘,开拓资源,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写下了一部血泪的奋斗史和爱国史。如新田的杨其珊,上护经头的彭培轩在大革命时期壮烈捐躯;河田的朱荣,东坑富口的彭振鸿,河田内洞的黎汉洲等一批人都是大革命时期我党的骨干,移居南洋后发动华侨支援国内抗日。朱芝在38年毅然回国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参加“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不幸于同年8月在河口被反动地主杀害。
祖国解放后,当印尼和马来西亚发生排华事件时,不少华侨便义无反顾地回国定居,他们都有着深深的叶落归根、怀乡恋土之情。回国后积极参加家乡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客籍华侨对祖国的建设事业十分关注,络绎不绝地回来观光、探亲、祭祖。以陆河一县为例,自1988年至1992年9月先后有1410人回乡观光,并有不少人慷慨捐资帮助家乡办学,办公益事业,积极投资在家乡办厂办企业,对家乡建设倾注了炽热的赤子之情。四年来全县引进外资签订协议19宗,利用外资447万美元,引进设备331台(套),解决就业人员737人。自愿捐资捐物支持家乡建设总值人民币4347万元。兴建了中小学校舍、医院、桥梁、水电工程等20多宗,对陆河县的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等事业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在这里,很有必要将主要的客籍华侨捐资者的芳名介绍一下:

客籍新加坡华侨彭文助先生捐建水唇中学教学楼一栋,捐建高丰小学一所;新丰学校教学楼一栋;
客籍意大利华侨彭德肖先生,客籍香港同胞彭坚先生捐建水唇中学科仪馆一幢,水唇小学教学楼一栋;
客籍泰国华侨彭清达、彭清岸先生捐建水唇石船小学一所;
客籍日本华侨范国馨先生,客籍台胞范玉凯先生等捐建水唇护径小学一所;
客籍马来西亚华侨丘招先生和客籍港胞丘镜清先生等捐建新田屯寨小学一所;
客籍旅港同胞庄永竟先生捐资200万元兴建陆河一洲幼儿园一所、陆河县人民医院一洲门诊大楼一栋,并捐资兴建县广播电视微波中技站的环山公路;
客籍旅港同胞彭应碧、彭应通先生捐建河田中学教学楼一栋;
客籍旅港同胞罗洪惠先生、罗烈火先生等捐建黄塘小学一所;
客籍旅港同胞彭培力先生捐建上护径头小学教学楼四间;
客籍香港同胞彭应碧先生、彭应通先生捐建河田河坑侨光小学一所;客籍香港同胞罗方国先生捐建黄塘端平小学一所;
客籍香港同胞李森先生等捐建河田宝金小学一所;
客籍新加坡华侨陈金英女士捐建河田至岳溪石头桥一座。
此外许多客籍海外同胞共同先后赞助兴建了县人民医院河田、河口中心医院,上护、螺溪卫生院,水唇大桥、墩塘桥、黄塘大桥、田心角桥等等,几乎可以这样说,这几年陆河第一条新修的公路,每一座新建的学校都有客籍侨胞的热情捐资。以上仅就客家人较集中的陆河一县的情况而谈的。海丰、陆丰县境内的客籍海外同胞对家乡建设的热情,对统一祖国,实现四化宏业的关注和支持也同样是情真意切的,篇幅所限不再赘述。究其缘由初衷,正是由于将自己的民族当作根,寻根思源,期望自己的民族兴旺发达,在世界上能扬眉吐气。这种寻根敬祖,心系乡情,万里为客,魂留华夏的情怀意绪,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渊源所在。

汕尾客籍港胞、侨胞中不乏创业有成,对国内外实业界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靠勤奋起家,靠勇往开拓立足,更靠诚信得到各界的信任和尊重。其中最著名的有印尼华人企业家彭云鹏,原籍陆河县人,其父彭瑞安是一位割胶工人,兼做裁缝以维持生计。彭云鹏自小时起就异常勤奋刻苦,当过学徒、店员,后入一家木材公司当职员,由于精明能干升为经理,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将一个小本经营的木材公司扩展为拥有伐木、胶合板、造林等各种林木工业和金融业、旅游酒店业以及石油化学工业的综合性多元化的巴里多太平洋集团。后来又投资创办了安特罗美达银行。被称为印尼林业大王。

港胞庄永竟先生,以“赤脚医生”的一点小本事闯荡香港,学得了经营的本领,从制作洋参丸开步走向发达。85年回乡探亲,看见家乡依然贫困,便毅然投资兴办了陆河一洲医院和一洲学校,并将香港洋参丸五条生产线中的四条搬回内地,并先后在深圳、海南、汕头、陆河办起一洲医药公司、汽车装配公司、电力有限公司和美丽华大酒店。最近又投巨资在新疆建立“加洲边贸城有限公司”将在霍尔果斯口岸征地60万平方米,投资4亿建立一个边贸城以沟通中亚及独联体国家,带动新疆以至大西北的经济发展。他的爱国爱乡事迹受到人们的赞许,受到了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香港岁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祥波,原陆河县客家人,他白手起家,在近十年中奋斗崛起。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发表之后,他带领智囊考察国内,在国内建立了庞大的投资网络。在哈尔滨投资3亿于开发热电,在黑河投资10亿开发房地产,在深圳投资3000万美元建立岁宝实业公司、游艇娱乐中心、大江南经济开发总公司等,是92年登上深圳龙虎榜的十大企业之一。杨祥波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其国内投资战略均具有推进当地经济建设的良好作用,被授予“哈尔滨市荣誉市民”“哈尔滨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之荣衔。

综上所述,无论从历史的追溯还是从现实的透视角度去考察,我们都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即汕尾地区的客家人对创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于形成和强化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和其它民族以及汉本族的其它民系友善共处相互融合,在更广大的民族舞台上以更广阔的视野和胸襟形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共识——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强大的祖国而奋争,而拼搏!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每个民族、每个民系都要有认真的总结和反思,都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革故鼎新,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汕尾客家地区多属山区,在发展山区经济,强化市场经济意识等方面,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环境中所形成的相对封闭也影响着这些地区的飞跃发展,因而如何形成新的凝聚力也是摆在汕尾客家地区的严峻课题。但我们深信有着千百年奋斗开拓历史,经百劫而不衰,历千难而犹盛的汕尾客家人,在这新的历史关头,一定能冲破艰难险阻,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理想。这既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表现,也是产生更高层次的民族凝聚力的历史契机。
http://www.eduleke.com/forum/for ... page%3D1&page=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16 16: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