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338|回复: 13

论客家民俗圈(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7-21 11: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interoutstandingpapers.com/zjlw4/zj00061-1.htm

论客家民俗圈
凌双匡

客家是我国汉民族的一支重要民系。其对南方尤其是对华南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对外交往的发展,一直起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为祖国的民主、自由和解放,客家儿女作出过卓著贡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客属华侨在世界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建树,举世瞩目,令国人骄傲。而这些均与客家民俗意识培养形成的客家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勤劳俭仆的精神,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崇文尚武的精神、团结互助的精神等无不密切相关。客家与汉族其它民系及与其它民族比较,有其独特的民俗体系。由于历史和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过去的调查和研究忽略客家这一民系的个体特征,本文即欲只从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来探讨客家的民俗圈。

民俗圈与行政区域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民俗圈是特定的文化共同空间,它是特定的人群、特定的地区、特定历史、特定民族(民系)习俗化的总合。行政区域常是以自然地理环境划分,而不能代表民俗圈。如果按照行政区域划分,那么,福建的闽西、江西的赣南和广东东、北部的梅州、惠州、河源、深圳、韶关等市县,就不能是同一民俗圈。而这些地区(还包括其它客家地区)的民俗主要特征,是相同或相似、相近的,属于同一民俗圈。因此,民俗圈不能以行政区域划定。否则,将无法进行民俗圈的比较研究,也不利于制定具体的政策和国家对其的特殊政策。民俗圈的划定应以民俗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否相同、相似或相近为准则而划分。

民俗圈是一个同心圆。客家民俗文化圈的范围,是粤、闽、赣、桂、湘、川、黔、琼和香港、台湾等10省(区)中的客家人居住地区及海外客家人群居住的地区。

因目前条件限制,对客家居住群的公布不可能逐省逐县详细调查,故国内客家分布于10省180多个县的情况,可能不够准确、全面。但闽、粤、赣三省的纯客家居住群的相同或相似、相近的民俗,就构成了一个大的客家民俗圈。

这三省的非纯客住县和其他省及海外的非纯客住地中的客家居住群,各自也是一个客家民俗圈,而且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纯客住县联成的客家民俗圈的特征是类似的。客家民俗圈中的民俗事象,本身内在属性所显示出的特征(内部特征),和民俗事象在时间、空间以及发展活动中所显示出的特征(外部特征),都构成了客家地区民俗文化的共同特征;而且受其民俗心理、信仰、语言、艺术等文化传统的多方面制约,形成了圈内相同或相似、相近,而在“圈”外又与其它民族、民系显示出不同民俗的特点,因此,成为一个独立的民俗圈——客家民俗圈。其主要特征如下:

(1)民族、民系性。这是划分民俗圈的重要标志和重要特征。所谓民族、民系性,既是指同一类事象在不同的民族、民系中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又指不同民族、民系中有不同的民俗事象在世代传承。这个特征,是在各民族、民系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客家民俗圈内的人群同是一个根,从中原汉族被迫南迁,当然同时也带来了中原汉族的习俗。但是,由于战乱、灾荒等原因——造成其有与汉族其它民系所不同的民俗。客家先民,因屡遭异族压迫,在战乱造成的痛苦,对于弱肉强食的侵略深恶痛绝;因逃亡中被迫四处流亡,居无定所,历尽千辛万苦,因而,深感国弱民穷引起战乱迁徙,谋生艰难,深感艰苦创业、能文能武、内外团结之必要。由于有上述这些历代相传的历史经验教训,使客家逐渐形成了与汉族其他民系以及诸民族不同的民俗意识和风尚。比如,客家的族源意识特别强烈,与他民族、民系的祖先崇拜便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像在迁移中把祖先的尸骨装入陶罐随着迁移,到了定居地再筑坟建墓的二次葬俗(不良习俗),是他族别地所没有的。又如,开拓进取的风尚,不仅使其在几乎荒无人烟、野兽出没的山区开辟了客家“大本营”,并不断扩展到沿海、而且近、现代又不断向海外发展,挤身于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民俗,总是受到民族、民系的经济生活、民族民系社会结构、人种、生态、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民族民系心理、信仰、艺术、语言等文化传统多方面制约,而形成民族、民系的民俗特点。我国自古代民族形成以来,就是多民族的民俗结构。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就可以看到像《匈奴列传》里所描述的古代北方民族与中原汉民族几乎完全相异的风俗习惯。比如婚俗,我国东北满族的下茶、扦车、坐账;蒙古族的奶茶会、骑马迎娶时男女双方答辩,女方老人祝福赐装;朝鲜族的迎娶,男方到女方家“接大桌”等等,都各有本民族的风情和惯制。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抢婚”、“偷亲”仪式以及“不落夫家”、“从妻居”、“试婚”等多种多样的习俗,也都各具民族特色。同样道理,客家婚俗迎娶时的“拖青”、伴郎和伴娘的赛歌、拜堂时首先拜老祖宗屋堂等的习俗,也与众族不同。我国各族、各民系习俗与世界其它各国各族的民俗,也各有差异。从上述不同民族、民系民俗研究的比较中,我们十分醒目地看到,客家民系就是一个独特的民俗圈。

(2)语系性。语系是不同民族、民系的重要标记,也是区分不同民俗圈的重要依据。语言虽是符号,但它是生产、生活、交际的重要手段。同一语系这一“共同语文”无疑是形成族群间的同一或近似民俗的重要条件。客家民俗圈内的客家话渊源,自然属于中原一带先祖口语无疑。比如,客家方言中口语“人大”字,是第一人称书面语“我”、“吾”的借音字,《说文》中“吾,我自也。”其实在客家话里“人大、我、吾”同音,是《诗经》中第一人称“卬”的同源字。由于客家人的“能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的传统意识,加之客家人长期居住性封闭性大的山区,客家话仍保留了大量的上古中古的汉语音,而现在北方、中原一带的汉族和其他地区的汉族,因其与异族融合和语言融合性比较大,变异性也比较大,没有或很少古汉音了,以至现在北方和中原一带的汉族人,反而听不懂“祖宗言”。这也说明客家话与其他汉族的语言不同。

然而,客家话虽然保存了大量的古汉音,但其方言有别于普通话。如语法上,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但也有其不同特点。如在构词方式上与普通话比较起来,还是同中有异。例如,客家话说“人客”,普通话说“客人”;客家话说“闹热” ,普通话说“热闹”等等。再有词腰如“唔”m,相当于普通话“不”的意思,如说“这东西要不要”?客家话“要不要”口语说成“爱唔爱”[oi’cnl]?实际语音为[oi’cmcmoi’],从此还可发现,客家话在某种句子形式里前后音节存在一种连音现象,正如[cn]这个音,可与下一个音节“爱”[oi]起连音作用,变为[coi]的音节,与英语连音相似。这种客家话音变的特殊现象,是普通话所没有的。客家方言还有一种特殊的构词方式,也与现代汉语不同,其构词方式是“名词+动词重迭+词尾‘子’[ctsi]”,如客话描述小孩精灵,眼睛常动不定,常说“眼睛碌碌转”。动词重迭后加上词尾“子”[ctsi],表示对一个人的智愚、状貌精神态度的描述,其描述性是较为形象的,又与现代汉语殊别。此外,客家话在形容词后加衍声重迭音节、动宾搭配的特点,比较句、处置句的特点等等都与普通话有差异。这些说明,客家人群体从中原一带南迁的历史长河中,由北而南,流离迁徙,必然与沿涂、暂居地和定居地的人群打交道,语言难免受到时间的地域和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与汉族其它民系和诸民族不同的独特的语系,而成为我国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客家群体出于同根,语系相同,又有相同或相似的民情风俗,故是同一客家民俗圈。

(3)地域性。民俗地域性,是民俗圈在空间上所显示出的特征。这种特征也可以叫做地方特征或乡土特征,因为这个特征是在民俗的地域环境中形成并显示出来的。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是这种地域性的很好说明。

民俗圈的地域性具有普遍的意义。无论哪一类民俗事象,都会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所制约,都不同程度地染上地域色彩。例如食俗,我国民间常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虽因划分区域太大,不太准确,但却大致反映了食味习俗地域性差异。民欲常因地制宜,展现出特有而乡土风味。像东北农村的靰鞡和爬犁,中原农村的靸鞋和推车,南方的草鞋和扁担,西南山寨的赤脚和背篓,西北的皮靴和驮子,客家地区的斗笠和凉帽等等,都是各地的特殊标记。

民俗地域性特征的形成,是与各地区的自然资源、气候、生产发展及社会风尚传统的独特性有关,因此而具有地域性的特征。客家地区重教兴学的风尚,自然形成村村寨寨有学堂。由于被迫迁徙,需要披荆斩棘,开创家园,男女同作,妇女向不缠足;由于人口膨胀,仅有小块土地难于生活,男子远涉南洋,妇女在家乡作为生产的主力军;为了维护家族团结,防御外侮,而居住大土楼或围龙屋。因此,从鸟瞰角度认识地域性,可以看到,大体上各地区形成的民俗事象,分别构成各种类型的同心圆。正如乌丙安教授著的《中国民俗学》一书中所说:“千千万万个民俗同心圆的分布与彼此交叉联系,便形成了若干有区分的民俗文化圈。”像我国南方客家地区,上千年的漫长的南移历史、社会变革和经济文化等的影响,形成一个大同心圆,使客家地区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中、以及华东、华南的汉族其他地区都有很大的民俗差异。在这个客家大民俗圈中,又分布着许多小的或更小地域的民俗圈,互有差异,即大圈有小圈,小圈中又有更小的民俗圈。尽管在各个历史阶段,各地民俗出现变异性,然而,在这个大民俗圈范围内,无论地区间有多少差异,标志该民俗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是大致相同的。

  语系性和地域性都与民族、民系性密切相关,它们同时又与历史有千丝万缕地联系,标志着民俗事象在不同历史、不同地域的流传所出现的种种变化。因此,就是民俗圈内的民俗传承性,也绝不可能是原封不动的代代照搬、各地照搬,同一印板,毫不走样。恰恰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不同地域的传播,从内容到形式或多或少有些变化,有时甚至是剧烈的变化。比如,客家地区各地的语音、语调有所不同,但其声母不变,还是客家话;居俗上的围龙屋有的四角有炮楼,有的则没有,但还是围龙屋式;二次葬中,有的筑坟墓,有的建“阴城”,但二次葬俗不变,民俗文化心理未变。绝没有只传承不变异或一味变革而没有传承的民俗事象。因此,只要在传承基础上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能够达到新的民俗事象的基本一致,那么仍然是同一民俗圈。而且由于民俗的相互渗透性,一旦一地民俗出现变异,必将引起别地民俗的吸收,也就必然出现相应的变异,只是吸收、融化的时间快慢和程度的不同。这种变异的影响,在同一民俗圈内表现得更为快捷和接近,从而到一定时候一定程度时又达到新的民俗的一致。因此,在同一民俗圈内的民俗传承和变异的矛盾比较易于解决、易于统一。由于这个原因,客家民俗在传承和变异中,保持着各个时期民俗的一致性或相似、相近性。

  (本文是文学研究生班的作业论文,‘95参加《东方文化》学术研讨会,广东人民出版社结集出版,获市梅花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7-21 14: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客家民俗圈(转)

如上語言的論述不甚妥當,畢竟門外看熱鬧.
[人+厓]本字就是"我","我"是古代歌部字,歌部漢代音就是ai.客家話 "我"讀ngai韻母上比較古老.類似的還有 拖 字 口語仍作 tai.
不同方言都保留些上古音層次...存[上]古的程度大致而言 閩>客>吳>贑>粵...

中古層次的語音則粵語保留得很完整.
[ 本帖由 yanxiuhong9 于 2003-7-23 09:55 最后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7-23 08:05: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客家民俗圈(转)

二次葬俗(不良习俗),是他族别地所没有的。//古越遗风,南方其他民系的少数地区仍有.

拜堂时首先拜老祖宗屋堂等的习俗,也与众族不同。//??汉族及汉化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都有。

客家话说“人客”,普通话说“客人”;客家话说“闹热” ,普通话说“热闹”等等。再有词腰如“唔”m,相当于普通话“不”的意思,如说“这东西要不要”?客家话“要不要”口语说成“爱唔爱”[oi’cnl]?实际语音为[oi’cmcmoi’],从此还可发现,客家话在某种句子形式里前后音节存在一种连音现象,正如[cn]这个音,可与下一个音节“爱”[oi]起连音作用,变为[coi]的音节,与英语连音相似。//为什么不说"涯"也和英语"I"相似?以上词汇、语法与粤、闽方言相通,既是古汉语的语法,也有与古越语、壮侗语族相通之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7-23 09: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客家民俗圈(转)

拜堂时首先拜老祖宗屋堂等的习俗//请教:是“拜屋堂”还是“拜高堂(父母)”?如果是拜屋堂,就是比较独特的风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7-23 09:27: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客家民俗圈(转)

客家话在形容词后加衍声重迭音节、动宾搭配的特点,比较句、处置句的特点等等都与普通话有差异。这些说明,客家人群体从中原一带南迁的历史长河中,由北而南,流离迁徙,必然与沿涂、暂居地和定居地的人群打交道,语言难免受到时间的地域和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
------------------------------------------------------------------------------------
例如:比较句“多过”“好过”(比......多\好),与粤方言相同,等等。“语言难免受到时间的地域和影响”之说是以“中原正宗”出发而言的,我觉得不是“影响”,而是客家人很大比例的来源是东南沿海包括岭南地区的原居民,直率地说,就是与“土著”的融合程度较高,与广府系难分伯仲,从三大民系体质特征分析中与百越民族融合程度的排序看,客家排在广府之前,可能是更有特色一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7-23 14: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客家民俗圈(转)

老兄什么客家排到广府前,你应该去南番顺等地去看看,那里的人大多数又矮又黑,鄂骨高高的,以至脸特不规则是典型百越血统,当然客家人中也有少数这样的人,不过在客家人的审美观来看都显得不漂亮.客家人大多数人的脸都比较方和丰润,男女的身材也比较厚实,如果真要比的话客家人的身材介于北方人和广府人之间,至于脸形广府人那是特例.
我不是大汉主义者,但我不能睁眼说瞎话,广府应该排在客家之前之前.醒醒吧.客家人和潮汕人体质还比教接近,广府人的体形是华南人特有的体形,讨论就应该看整体,还有不要到大城市要到小城市看看.你不是真正的广府人但又以广府人自居,所以才会有错位的想法,你的粤西黎话只是受了白话的影响.

欢迎你到客都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7-23 16: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客家民俗圈(转)

jf01 于 2003-7-23 14:17 写道:
老兄什么客家排到广府前,你应该去南番顺等地去看看,那里的人大多数又矮又黑,鄂骨高高的,以至脸特不规则是典型百越血统,当然客家人中也有少数这样的人,不过在客家人的审美观来看都显得不漂亮.客家人大多数人的脸都比?......

同意,因为我平时所见的大多数客家人在脸型上和广府人不太一样,潮汕人见得少,我所见的潮汕人都比较白净,身材较高,是南方人中最漂亮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7-23 17: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客家民俗圈(转)

提醒:

哪裡美那裡醜一類的閒話就沒必要說了....
到處都有忠姦美醜...
我們說過了,發揚客家文化不用去貶低其他族群的...戒!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7-23 18: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客家民俗圈(转)

jf01
中级会员



发帖 139
积分 142
IP源 61.143.*
NO.18684  RE:论客家民俗圈(转) ( 2003-7-23 14:17 )

老兄什么客家排到广府前,你应该去南番顺等地去看看,那里的人大多数又矮又黑,鄂骨高高的,以至脸特不规则是典型百越血统,当然客家人中也有少数这样的人,不过在客家人的审美观来看都显得不漂亮.
--------------------------------------------------------------------------------------------------------------------------------------------------------------------------
凭你的主观感情尽情地发挥吧,什么多数、少数,什么百越血统是多么的丑,客家、广府和百越融合程度较高是不争的事实,为了否定这一事实就去丑化,是不明智的、不可取的。
南番顺是珠三角的中心地带,自古交通便利,经济文化都处于全省前列,人流物流交流甚广。今天,南海的信息高速公路、顺德的大工业、番禺的新城区,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我到这一带的机会比较多。实际情况不是你所描述的那样。
广州二沙岛全国一流的星海音乐厅,广场上有一尊冼星海塑像,我们可领略到《黄河》交响乐的作者英俊、高雅、潇洒、激情澎湃的一面。冼星海,广东番禺人,冼姓是广府民系特有的大姓,正如蓝姓在客家人中的地位一样。
国际国内的龙舟大赛,常年夺标的是顺德、东莞队,队员均为彪形大汉。李小龙先生的故乡-顺德均安,全国农民运动会的冠军-均安女篮的高大、健壮、敏捷,就是百越“底色”与北方偏北南迁汉人融合的体现。

(开饭喽,暂停)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7-23 18: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客家民俗圈(转)

jf01
中级会员



发帖 139
积分 142
IP源 61.143.*
NO.18684  RE:论客家民俗圈(转) ( 2003-7-23 14:17 )
客家人大多数人的脸都比较方和丰润,男女的身材也比较厚实,如果真要比的话客家人的身材介于北方人和广府人之间,至于脸形广府人那是特例.
--------------------------------------------------------------------------------------------------------------------------------------------------------------------------
这样的“特例”太多了,以至于专家都难以分辨。汉越融合,是血缘相差较远的融合,各种体貌特征都有,不会是千篇一律。但比例是大致相当的。“身材介于北方人和广府人之间”,仅是凭印象的推断,实际情形怎么样,难说,因为没有什么资料证明。实际生活中,通常是沿海的总体上略微高大一点,可能和营养有关。血缘是差不多的(尤其是比例较大的百越血缘)。其实,这些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诚。例如,我的客家、客籍亲友中,有人仍固执地认为自己是中原人,我是土著,但曾经对我的真诚帮助使我十分感动。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对客家论题这么感兴趣。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7-23 19: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客家民俗圈(转)

我不是大汉主义者,但我不能睁眼说瞎话,广府应该排在客家之前之前.醒醒吧.客家人和潮汕人体质还比教接近,广府人的体形是华南人特有的体形,讨论就应该看整体,还有不要到大城市要到小城市看看.你不是真正的广府人但又以广府人自居,所以才会有错位的想法,你的粤西黎话只是受了白话的影响.

欢迎你到客都来
------------------------------------------------------------------------------------
与百越的融合程度,专家把谁排在前边,都是基于对客观事物的研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平时也很少人会关心这个,搞这项研究的专家确实不容易,辛勤劳动得出的成果不容易。三大民系的体质特征,可以说是大同小异,习惯于“显微镜”式思维的自然科学研究者会认为“差异很大”,会认为客家、广府和百越融合程度较高,而潮汕“较低”,那是就岭南三大民系的比较而言的,与其他民系相比,百越(闽越)血缘所占比例也较大。
“广府人的体形是华南人特有的体形”?准确地说,是岭南人的大部分都是华南人特有的体形,不管身材较高还是较低,都是比较精干、精炼和灵活的居多。有小部分身高一米八几以上的,一样那么敏捷。无论城乡均是如此。
我不是“广府人”,但按客家学者的说法就是“广府人”,按阁下的高论就是“讲白话的南蛮”。“讲白话的南蛮”由于所处的比较有利的地理位置,来源比客家要广。“粤西黎话”?雷州话。闽南方言的次方言。的确是受白话的影响较大,很多地方都通用两种以上方言。但我的母语就是地地道道的粤方言(城镇白话,以及家乡源于东莞移民方言的“塘缀话”,都是地道的粤方言)。
“客都”有好几个版本,有的网友还为此争论不休。广东客家的中心区域应是梅州,过去我常去,客家人的热情给了我很深的印象,这也是一种人文资源,值得其他地区的人学习。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7-23 19: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客家民俗圈(转)

chinakj
初级会员



发帖 58
积分 58
IP源 218.14.*
NO.18686  RE:论客家民俗圈(转) ( 2003-7-23 16:11 )

jf01 于 2003-7-23 14:17 写道:
老兄什么客家排到广府前,你应该去南番顺等地去看看,那里的人大多数又矮又黑,鄂骨高高的,以至脸特不规则是典型百越血统,当然客家人中也有少数这样的人,不过在客家人的审美观来看都显得不漂亮.客家人大多数人的脸都比?......  

同意,因为我平时所见的大多数客家人在脸型上和广府人不太一样,潮汕人见得少,我所见的潮汕人都比较白净,身材较高,是南方人中最漂亮的。
------------------------------------------------------------------------------------
把客家排在广府前边,不是我排的,是专家排的。我不是专家,是“钻家”,跑遍全省各地“钻研”的结果就是“大同小异”,丑化对方等于丑化自己,我不会干这样的事。什么是“小异”?同一个县说同一种方言的人,不同的乡镇乃至乡村都有一点自己的“特色”,但的确不容易察觉,往往还会搞错,因为有“大同”这一前提。
凭你的主观感情尽情地发挥吧,什么多数、少数,什么百越血统是多么的丑,客家、广府和百越融合程度较高是不争的事实,为了否定这一事实就去丑化,是不明智的、不可取的。
南番顺是珠三角的中心地带,自古交通便利,经济文化都处于全省前列,人流物流交流甚广。今天,南海的信息高速公路、顺德的大工业、番禺的新城区,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我到这一带的机会比较多。实际情况不是你所描述的那样。 我在18:09的回帖里已经说过。
潮汕人由于水土和血缘的关系,皮肤白净的会比广东其他民系略多一点。但由于地理、气候环境和大致相当的血缘,同样难以从外貌上区分。
南方人的漂亮是各有特色。
如果说“名气”,江苏苏州(受官话影响的吴方言区)和湖南常德(与湘方言交接的官话方言区)比较出名,除了水土,还有南北融合比例大致相当、融合程度较高的因素。
北方,历史上“戎荻居半”的陕北,以及在北方人当中南方血缘较多的东北等。
[ 本帖由 情系珠江 于 2003-7-23 19:39 最后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7-23 21: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客家民俗圈(转)

是哪里专家,是混饭吃的吧,现在这种专家到处都是.没有依据只有结论,三岁小孩也能做的专家.

实在抱歉广府人确实比客家人和潮汕较黑.据海外华人回来说广府人的肤色跟南洋的岛民较接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7-23 22: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客家民俗圈(转)

皮膚黑白,人高人矮...這些都不重要的
人群的差別在於世界觀,文化,習俗...高矮胖瘦 到處都有...即使某個群體又黑又矮,但是精神文化上並不缺遜.

東邊的那個國家,人也很矮小,可是近代以來創造貢獻,不得不讓人佩服.

算了...別藉口人種問題 說來說去了..這些都是舊話...此話題就此封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0 15: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