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42|回复: 2

寶島寫真》台灣不能沒有客家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2 12:3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寶島寫真》台灣不能沒有客家人


本文作者是台大環境生態教授,近二十年在台灣各處探勘,無意中發現,台灣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寶貝是客家人在這塊大地上所留下的。他很驚訝,原來台灣土地上二千多萬人所吃、所喝、所住、所行、所誇,是在享受客家先民的默默付出。因此不是客家人的他說:台灣不能沒有客家人!

張文亮

我喜歡大自然,因此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我主要的財富不是存在銀行裡,也不是放在股票或房地產上,而是上帝在大自然裡的典藏。

走入大自然,不只是我的喜歡,也是我的研究與工作。我是一個環境生態的學者,保護水土溪流是我經年累月的工作,我走過台灣的許多地方,也與許多在地的百姓交談過。 近二十年在台灣各處的探勘,無意中,我發現台灣有許多寶貝,乏人開採,尤其是客家人在這塊大地上所留下的。那是一種驚訝,客家先民所做的建設,經過百年的沖刷,仍然有些殘留在台灣山地、丘陵、果園、或農田上的一角,見證客家先民的辛勤、努力與執著。原來台灣土地上二千多萬人所吃、所喝、所住、所行、所誇,是在享受他們默默的付出。

客家人較閩南人晚一點來台灣,客家人登陸時,大部份的平原都被閩南人所佔有。閩南人善於引水灌溉、浚溝排水,蓋起屋子,圍成村落,種起水稻與旱作。晚來的客家人只能在平原的邊際與較高的丘陵地開墾、居住。而這些平原周邊與高處,就成為日後大型供水系統的所在。

例如在台灣西部供水給屏東平原的,是起源自「內埔」的隘寮圳。供水給台中平原的,是源自「東勢」的葫蘆墩圳。供水給苗栗的是源自「卓蘭」的卓蘭圳與源自「頭份」的隆恩圳。新竹一大部份的供水是源自「竹東」的竹東大圳。以前供水給桃園台地的,是上萬個自「龍潭」、「楊梅」分佈到海邊的池埤。供水給台北平原的是「景美」的?公圳。
在台灣的東部,供水給宜蘭平原的是「三星」的阿里史圳、「員山」的三鬮圳與金同春圳。供水給花蓮平原的是「富里」的秋林圳。供水給台東平原的是「池上」的池上圳與「關山」的關山大圳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供水的地方,都是客家先民群居的所在。

台灣最能保留傳統與科技的是客家人

客家人善於使用丘陵地,三百多年前就注意水土保持,使得台灣一半以上的水源地與其集水區,在多次的暴雨、颱風、地震變動下,依然保護得宜,不斷地供水。迄今這些百年來的客家工法,如「水橋」、「引水涵洞」、「木通」、「消能池」、「截水道」、「分水汴」、「水制」、「砌石」等仍然存在台灣的山水間。

新竹峨嵋鄉的「雙安橋」,建築已百年以上,歷經數次的修補,有日治時代的造形與光復後的材料;但當地老人都說尚有清朝的糯米三合土連接。「水橋」的結構非常特殊,橋墩砌石,橋頂砌磚,橋上有一條水道,人在旁邊也可以通行。橋形拱狀,橋下有水流,橋上也有水流。在台灣雖有不少的水橋,但我從未看到像此地如此優美的水橋,水流、人行兩相宜,難怪這橋叫「雙安」。

涵是水字邊與「函」的合字,函在古字與「舌」相通,代表水流流入的孔道,但近代這種舌狀入孔的工程已經看不見了。我在臺大圖書館,看到日治時期任教的牧隆泰教授所畫「涵」的結構,證明台灣還有「涵」的存在,但是他沒有寫下地方。多年來,我在當時台灣四處看,就看不到「涵」,後來想到台灣最能保留傳統與科技的是客家人,終於在桃園乳姑山邊見到「塘涵」。

一個客家老人告訴我,有一種古代的測量技術

「木通」是個古字,與「湧」字相通,是讓快速水流,在短距離內可以減緩速度,再流入一般的渠道。早期這種結構都是木造的,因為容易被水沖壞,後改為混凝土。在一八○二年,就有梅縣的客家人組團前來宜蘭開墾,並以結為約,使宜蘭有許多「結」的地名。一結至今仍發揮功能的木製「木通」,在台灣其他地方非常少見。

在新竹北埔時,一個客家老人告訴我,有一種古代的測量技術,只要在夜裡點一根蠟燭,由遠處來看,就可以知道渠道的水能否流過來。我聽了一時傻住,腦袋裡的測量法,都是用近代光學、電學的儀器。但夜可以使遠處的燭光看得更清楚。祇要手上有一根已知長度的尺,將視線看到尺尖到燭光,連成一直線時。由蠟燭到目測者的距離,與拿尺之手伸長的距離,根據三角幾何的比例,就可以算出燭光的高度。知道高度,就可以算出水流的坡度,坡度越大,水就越容易流過來。

如果沒有人繼續勘查紀錄,老一代的過去了,年輕的一代可能不知道,在台灣的某處,曾有一條客家人的古圳與古代的測量法。眼見農村在凋落,客家莊更在快速地凋零。聽,在這大地上,多少珍貴文化的傳承正在消失,如果我們這一代不去記錄,下一代的人會質問我們,除了努力追求為國外產品代工,大力引進好萊塢式的娛樂之外,我們為台灣這塊土地與自身文化的傳承,到底做了什麼?

我接下老師徐玉標教授所交給我的那一棒

我不是客家人,不會講客家話,不會唱採茶歌,不會做粄條,不會煮酸菜魯豬腸,但只要稍微懂一點點客家人在台灣所做的點點滴滴,就會被吸引、被感動。我走過昔日一些客家人群聚的地方,去探勘、去拍照、去記錄客家先民的工程、土地改良與農業種植。這正是他們在這陌生的土地能夠繫以維生、安家傳代的基礎;這正是台灣四百多年,近代開發史上被遺落的一環。

我去,總帶著學生,讓他們看看老師所做的,我只完成一小部份,也許有一天有人會來接下一棒,正如我接下以前我的老師徐玉標教授,所交給我的那一棒。在年輕的時候,他擔任台灣土地的調查員,以三年的時間,走遍台灣各大小山嶽與河流,他常鼓勵我去走,因為他說:「除了有科學的知識與健壯的腳步之外,你還有一支會寫文章的筆,能將這一切娓娓道來。」

「我真的有這一支筆嗎?」我問道。

「那是上帝賜給你的禮物。」他邊說還流下眼淚。

我去,我想,我問,我看。我終於知道,上帝若要祝福台灣,台灣不能沒有客家人。我寫,娓娓的道來……

(編按:文經社最近出版了張文亮的新書《台灣不能沒有客家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2 21: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一个族群,客家人在台湾最瞩目,尽管仍处于弱势。

希望台湾客家这种族群自觉在全球客家中早日普及,这样作为一个文化品种才有希望更长时间地延续。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7-23 08: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各有所长,客家族历尽长期的迁徙也留下他的因子,也积累很多先人智慧的结晶,但传承仍然不足且还在失传,时代在变迁,怎么不想想,未雨绸缪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6 06: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