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89|回复: 9

【转帖】外出创业成功,投资家乡,建设家乡的客家老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3 14: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策划:弘扬黄村百货人精神(2)
河源日报——金河网2005-10-12  本报记者 黄春胜 特约记者 谢秋雄  
  

■ 缪寿良年轻的时候能够一次挑起8包水泥,困苦的生活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为他后来纵横商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2年前,缪寿良还是一个石场的小老板,在接受《深圳青年》杂志采访时,他说出了“我不做英雄谁做英雄”的豪言壮语。
■ 每天都要面对至少30个债主,家里挤满了要钱的人。缪寿良深感创业如“山路十八弯”般曲折。
■ 致富不忘本,目前,缪寿良不仅为家乡捐款近400万元,并且在河源签下投资额达五六亿元的2个水电项目,未来三四年内投资额还将增至8—10亿元。   身高一米八三,风度翩翩,彬彬有礼;说话严谨而实在,没有过激的言语,更没有夸夸其谈——这是缪寿良9月27日下午在深圳宝安区富源大厦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缪寿良的第一笔财富
    “我是在东源黄村长大的,黄村的水土养育了我。在黄村生活的16年,是困苦的生活练就了我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坚强的意志。”面对家乡的媒体记者,缪寿良回想起自己在黄村成长的历程时说,“这是我人生的第一笔财富,也为我后来在商海纵横十几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缪寿良1955年出生于广东五华,很小就失去了父亲。7岁那年,他随母亲移居黄村。在黄村读书的时候,因为家里穷,没有钱买鞋,缪寿良有时在冬天都只能赤着脚。为了生活,缪寿良每天早上要从4公里以外的地方挑木柴到学校,中午休息的时候再把木柴挑到4公里以外的墟镇去卖,卖了之后赶紧跑步回到学校以免耽误下午的课。
    “一个中午才挣几毛钱,用来买粮食、衣服和日常用品,放学回家后还要种田、喂牛。” 说起往事,缪寿良的心情显得有些沉重,“可以说,我18岁以前的生活,每一天过得都不容易。”
    成年后,缪寿良干起了挑担子、烧木炭、打石子等重活。“年轻时家乡建水库,我已经能够一次挑起8包水泥。”缪寿良说,“就是这种贫穷困苦的生活,锻炼了我顽强的斗志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使我在今后的日子里,敢于面对挑战,战胜困难和挫折。”
“我不做英雄谁做英雄”
    1978年,23岁的缪寿良虽年轻力壮,每天都干很多活,但过的仍是饱一餐饥一餐的日子。“在黄村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当时我已看不到任何希望。”缪寿良说,“我不屈服命运的这种安排,决心改变这种生活状况。”这一年,缪寿良怀里揣着仅有的5元钱,离开生活了16年的黄村,又回到了五华。
    在五华,经过几年的努力拼搏,到了1987年,缪寿良在当地已经可以算得上是“富甲一方”了。“当时,我在五华经营糖烟酒、百货、家用电器维修等多家店铺,并拥有当地农民不敢奢望的汽车。”缪寿良说,“虽然日子过得滋润而平静,但我总想着要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1987年,32岁的缪寿良毅然放弃了在五华安逸的生活,带着2000元现金来到了深圳。
    “当时深圳特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缪寿良说,“要在人生地不熟的深圳创出一番事业来,刚开始的时候我心里并没有底。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一家因经营不善而濒临倒闭的采石场正在招标。当时我想深圳正在搞建设,修桥筑路盖房都需要大量的石料,于是,我承包了这个采石场。”
    “1988年,深圳严重缺电。为了保证采石场能正常生产,我买了一台发电机。一台发电机要两三万元,在当时是很昂贵的东西,其他采石场还没有一家有发电机。” 缪寿良说,“那天上午刚买来发电机,下午就停电了。接下来连续停了几个星期的电,别的采石场的工人都在喝茶聊天,我的工人则加班加点干活。那时候我和其他几家采石场都在给广深高速公路建设工地提供石料,最后,因为只有我一家采石场保质保量按时交货,其他采石场签的几十个合约均没有如期履约,因此我包下了广深高速公路建设工地的全部采石业务,而且因为是独家生意,当时的石料价格从18元/立方米暴涨到36元/立方米。”
    这一年,缪寿良一下就赚到了1000万元,掘到了在深圳创业的第一桶金。而这一切,与缪寿良独到的眼光、不屈的精神、敢闯的勇气分不开。“我不做英雄谁做英雄!”1993年,在接受《深圳青年》杂志社的记者采访时,这位由黄村水土养育的男子从心里发出了呐喊、立下了誓言。当时,缪寿良还只是一个采石场的小老板。
“山路十八弯”的创业路
    “创业的道路是艰难、坎坷的。”回首创业的历程,缪寿良深深感到那是“山路十八弯”般的曲折。
    1989年,深圳建设新机场的时候,主管部门向各石料供应商招标,缪寿良报出了比国营采石场低一半还多的价格,拿下了机场三分之一多的石料供应合同。
    “当时,我自己的50辆车不够用,又借了150多辆车送石料。司机们的工资和汽车的汽油费、修理费加起来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因为资金不能及时回收,我每天都要面对至少30个债主,家里60多平方米的地方挤满了要钱的人。但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困境面前,我挺过去了。”忆起往事,缪寿良感慨万千,“做机场工程的两年里透支了我10年的生命。”
    1993年,缪寿良进军房地产业,投入巨资建设高层楼盘。但是,那段时间深圳楼市“反水”的情况十分严重,人们都害怕居住在高楼。
    “楼市‘反水’,使我有一两亿元资金被套牢在高层楼盘建设上。”缪寿良说,“当时许多房地产开发商都面临这个问题。在巨大的资金压力下,有90%的企业只好退出市场或选择缩小经营规模。”
    “当时,我每天都在想同一个问题:如何从困境中突围出来?最后我想到:当寒潮来临的时候,如果还穿着单衣,要想不被冻死,只有不停地运动。于是,我搁置了高楼项目,趁地价低,大量购买土地,建设多层楼宇和工业厂房项目。之后,深圳房地产市场复苏,我又重新启动了搁置的高楼建设项目,使被套牢的资金解套。”
    经过这一次市场洗礼后,缪寿良的富源公司实现了成功转型,使业务扩展到房地产开发、工业、贸易、商业、酒店等领域,公司开始进入了稳健发展期。
斥资支持家乡建设
    “作为一名黄村人,我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够‘敢’字当头。”缪寿良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其实,每一位在外创业成功的黄村人都是敢闯、敢拼、敢干的,敢于立在船头摇旗呐喊,敢于学习,敢于进步,敢做英雄,使自己逐渐从‘绿林好汉’发展成为‘正规军’、‘集团军’。”
    而作为一位中国富豪,缪寿良还坚持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保持农民本色。“无论贫穷富有,人在大自然面前其实都是平等的。所以,无论拥有多少财富,都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做事坚持原则,不随心所欲,要谦虚有礼。”缪寿良说,“现在我依然保持在乡下时的简朴生活,很少在外面吃饭,烟酒不沾,晚上几乎从不去娱乐场所。家里的粗茶淡饭最合我的胃口。”
    现在,缪寿良每个星期都要到自己的农场里下地种菜、上山砍柴、喂养家禽。“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不会忘记自己是农家子弟,不会忘记家乡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缪寿良说,“创业成功后,我从来没有考虑要过奢华的生活,对于我来说,在农场干活就是一种享受,能够为家乡的建设出力也是一种享受。”
    这些年来,缪寿良时刻没有忘记回报社会,支持家乡建设。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缪寿良支持河源市、黄村镇各项建设的捐款近400万元。缪寿良表示,今后还将加大对家乡建设的支持力度。
    除了为家乡捐款办实事,缪寿良同样没有忘记在家乡投资兴业。
    “我一直都在关注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寻找机会回乡投资兴业。目前,我已在河源签下了2个水电项目,并已完成了项目的初期工作,预计在今年年底可以动工,总投资达五六亿元。” 缪寿良高兴地说,“在未来三四年内,我计划在家乡再投资一个水电项目,使投资总额达到8至10亿元。同时,我也呼吁每一位事业有成的黄村人都来关注家乡、帮助家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3 14: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策划:弘扬黄村百货人精神(3)
河源日报——金河网2005-10-12  本报记者 黄春胜 特约记者 谢秋雄  
  

■ 创业期间,钟国胜每天睡觉的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在孤军奋斗失利后,他积极广纳各界精英,现在,在他公司旗下有17名博士。
■ 钟国胜认为,捐款只能救急,回乡投资兴业才是家乡致富的出路。目前,他已在连平忠信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了百信百商贸大厦。
■ 百信百投资有限公司在东源县黄村镇投资的温泉项目建成后,钟国胜的投资重心也将转向河源。
■ 赚钱是经商的目的,而路通是财通的前提。钟国胜希望回乡投资一路畅通。    钟国胜是此次记者采访的“黄村百货人”中,唯一一个已不经营百货业的。他的公司涉猎很广,包括贸易、投资、金融等。
    钟国胜不善言辞,说话直截了当,就像他创业的过程,简单明了,没有太多曲折的故事。不过,他的投资行为有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在2年前看准了家乡的商机,回乡投资兴业。截至目前,钟国胜在家乡投资已接近4000万元,是目前众多在外经商的黄村人中回乡投资数额最多的其中一个。
创业期每日睡眠不超4小时
    1987年,年仅16岁的钟国胜背井离乡,孤身一人来到了深圳。
    “当时家里很穷,自己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连饭都吃不饱。”对自己的“底细”,钟国胜毫不讳言,“我下决心要改变贫穷的状况,使家人过上好一点的生活。那时我听说深圳是一个赚钱的好地方,于是我抱着趁年轻外出闯一闯的念头来到了深圳。”
    头几年,钟国胜像其他千千万万的打工者一样,只是深圳一名普通的外来工,唯一不同的是,钟国胜在做好自己的工作的同时,细心留意身边的市场行情,学习了一些生意经。1991年,钟国胜看准了经销洋酒的生意,就辞掉工作,当了一名洋酒代理商,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我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每天睡觉的时间不超过4个小时。”钟国胜说,“经过一两年时间的拼搏,当时深圳宝安地区的整个洋酒市场几乎都是我的。然而,好景不长,由于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跟不上市场的变化,洋酒生意很快就亏了。”
    这一惨痛的教训,使钟国胜认识到自己的学识和能力的欠缺,以及人才的重要性。在之后的创业过程中,他聘请了许多有识之士。这一明智之举,使钟国胜的事业得到了顺利、稳步、快速的发展。目前,在钟国胜创办的深圳市百信百投资有限公司旗下,共有17名博士。“他们中的不少人是公司投资决策的资深人士,是我的左膀右臂。”钟国胜感慨地说。
初尝回乡投资甜头
    2003年,连平县到深圳招商,钟国胜获悉后,改变了在深圳投资的计划,决定回家乡投资建设。
    “捐款只能救急,捐300万、500万甚至更多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要想使家乡真正走上发展致富的道路,必须在家乡投资兴业。”钟国胜说。
    “如果回乡投资,不但可以解决当地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增加税收。深圳以前也是一个小渔村,它并不是靠捐助发展起来的,而是靠投资打造出来的。”
    “近年来,深圳市场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而家乡又有许多优惠条件吸引着我。就像当初处于发展初期的深圳,在逐步发展起来的家乡,我捕捉到了新的商机。”
    2003年,钟国胜回到河源,在连平忠信镇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百信百商贸大厦。
    “商贸大厦已经建好,商品房目前已基本售完,大厦下面两层是商场用地,现在正在进行装修。”说起在家乡投资的情况,钟国胜面带微笑,“投资运作情况良好,特别是当地政府给了我们投资商很大的支持。”
投资重心将转向家乡
    在家乡初次投资尝到甜头后,钟国胜在这里继续寻找新的商机。去年年底,钟国胜看中了黄村的温泉项目。
    “目前已投入了近500万元,完成了项目设计和地质勘探等初期工作。”钟国胜说,“明年上半年就可以破土动工,整个项目预计在3年内完工,总投资将达1.2亿元。”
    钟国胜在投资黄村温泉项目之前,对广东的温泉资源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调查。“黄村温泉项目很有特色,投资前景也很好,我有信心把这个项目搞好。”钟国胜兴致盎然地介绍在家乡投资的新项目,不过,让钟国胜最担心的是,目前由蓝口高速公路出口通往黄村的道路路况不好,“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温泉项目建设的进程和今后温泉市场的开发。”
    钟国胜表示,黄村温泉项目完工后,他经营的百信百投资有限公司将把投资重心转向家乡,目前他最希望蓝口至黄村的公路能修好。“路通财通,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钟国胜说,“作为一个投资商,不管投资什么项目,都希望能够赚到钱,如果交通不便,想要赚到钱是很困难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3 14: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策划:弘扬黄村百货人精神(4)
河源日报——金河网2005-10-13  记者 黄春胜 特约记者 谢秋雄  
  

■ 黄贵诚骑自行车走十几里的路,到附近的工业区赶夜市一直到深夜,就是为了能多赚十几、二十元钱。
■ 当时,人们还没有BP机、手机等可计时的产品,所以手表生意十分好做,利润也很高。
■ “依照我目前的信誉和实力,我所办的公司要实现扩张其实很简单。”黄贵诚坦诚地说,“但是,面对巨大的市场压力,公司如果扩张不但面临发展的危机,而且可能给公司增加新的危机。
黄贵诚:从小跑腿到大老板
    见到黄贵诚时,他正在办公室里忙碌着。
    黄贵诚神采奕奕,满面红光,言行中透露出几分精明能干。他的办公室布置得简朴大方。
    “要不是碰上改革开放这股春风,我可能还呆在黄村务农。”黄贵诚把自己今天的成绩归功于改革开放、归功于好的政策。如今已拥有3家总营业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大型超市的他仍谦逊地说,“我还算不上是成功人士,比起许多商界同行,我这点业绩显得微不足道。”

怀揣80元闯荡深圳沙头角

    1984年,黄贵诚怀里揣着在家里省吃俭用积攒的80元,到深圳沙头角谋生。
    在熟人的指引下,黄贵诚干起了帮别人送货的生意。
    “一个来回只能赚8元、10元。”黄贵诚说,“如果一天不停地跑10个来回,就有近百元的收入。”
    这一点,黄贵诚不折不扣地做到了。“我当时采取的策略就是两个字,‘勤’和‘快’。要知道,如果在家里,走10公里的路卖一担木柴,只有7毛钱的收入。”
    就这样,黄贵诚每日早出晚归,在沙头角跑了半年,攒了几千元。这算是黄贵诚到深圳后“挖”的第一桶金。
    有了这笔钱后,黄贵诚想到跑腿终究不是办法,于是他打算自己做老板。
    几千元的本钱能在深圳这个地方做个什么样的老板呢?
    摆地摊。同很多人一样,黄贵诚带着几千元的本钱,到宝安沙井镇摆起了地摊。
    “当时镇上的服装行业已初具规模,先行者已占据了有利地势。作为新来的小老板,我的资金少又很难找到合适的位置。”黄贵诚想起当初艰难的创业路顿生感慨,“没办法,我只好买来一辆自行车,打起了‘游击战’,‘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专门到人多的地方卖服装。做这种生意比在家下地干活还要辛苦,‘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皮肤晒得黑黝黝的。”
    仅仅是在镇上摆卖还不够。每天晚上,黄贵诚还要骑着自行车,走十几里路,到附近的工业区赶夜市直到深夜,“就是为了能多赚十几、二十元钱。”

实现“滚雪球”式发展

    一年以后,黄贵诚的腰包涨了起来,他便在沙井综合市场二楼租了一个5平方米的摊档做服装生意。
    又过了一年多,黄贵诚开了第二个摊档。“从这时候开始,我便雇人看档口、跑腿。”黄贵诚说,“我自己则负责为两个档口进货,并调查整个服装市场的供给情况,了解市场上正在流行什么款式的衣服等。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我逐渐了解到做生意的规则和门道,学会了如何有效处理经营上的事务。”
    到1990年,黄贵诚已在沙井综合市场拥有4个档口。1992年,黄贵诚发现家电生意很有潜力,随即在福永镇开了一家100多平方米的家电商场。
    “那时候,最能赚钱的是手表,一块表至少可以赚几十元,多的可以赚100多元。”黄贵诚对当时的市场,依然记忆犹新,“当时人们还没有BP机、手机等可以计时的产品,所以手表生意十分好做,利润也很高。”
    可以说,黄贵诚当年采取的是“滚雪球”式的发展模式:1996年,黄贵诚的第一家只有几百平方米的小型超市开业;1999年,小型超市扩建成一家900多平方米的综合超市;2000年,超市营业面积扩大到1800平方米;2001年,超市营业面积又扩大到1万多平方米;2002年,又开了一家1万平方米的大型超市;至2003年,黄贵诚拥有3家总营业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的大型百货超市。

盲目扩张可能会增加新的危机

    谈起事业之所以能迅速发展的秘诀,黄贵诚用8个字给予了概况:敢于拼搏、敢于冒险。
    坚持学习也是黄贵诚的事业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1976年初中毕业时,由于当时采取的是选送的方式读高中,黄贵诚落选了。回家种田后,黄贵诚并没有放弃学习。1978年,有了参加考试上高中的机会,黄贵诚考上高中,重新回校读了两年高中。
    1984年,黄贵诚在沙头角做生意的时候,同样没有忘记买书“充电”。当时,黄贵诚的一些同行笑他:“当官靠后台,发财靠乱来,学识管屁用。有空不如多跑几趟沙头角,说不准还能一脚踹出个钻戒来。”黄贵诚对此付之一笑,他深深懂得要想在深圳这个地方有所发展,一定要继续“充电”,充实自己、“武装”自己。
    正是能够坚持不懈地学习,黄贵诚才能走上事业的成功之路。
    从去年开始,黄贵诚停止采用“滚雪球”式的发展模式,改为稳步发展经营模式来经营自己的公司。
    “依照我目前的信誉和实力,我所办的公司要实现扩张其实很简单。我可以用200万元的资金拿到1400万元的货。”黄贵诚坦诚地说,“然而,零售业市场竞争已越来越激烈,拿福永镇来说,在短短的3年时间里,在我的公司附近增加了4家同类型的大型百货超市。百货零售业正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如果公司扩张,不但会面临发展的危机,而且可能给公司发展增加新的危机。目前,除了经营好百货外,我也开始探索其他的投资领域,在适当的时候会转移投资。”
    同许多黄村百货人一样,黄贵诚在富裕后没有忘记回报家乡。多年来,黄贵诚每年都要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发展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3 14: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策划:弘扬黄村百货人精神(5)  
河源日报——金河网2005-10-13  记者 黄春胜 特约记者 谢秋雄  
  

程志平:致力打造中国人的“沃尔玛王国王国”

   东莞大新商贸有限公司的总部设在东莞桥头镇友谊路,办公大楼豪华气派。
    这家公司的老总名叫程志平,他给人的感觉是“年轻,有使不完的精力”。
    “乡镇,这是许多人不屑一顾的地方,他们觉得在乡镇创业‘掉价’,不会有出头之日,只有在大城市发展才有前途。其实,在发展中的城镇,会有更多更好的商机等着你去开拓,而在大城市,因为巨商云集,市场大都呈饱和状态。”程志平说,“如果当初我没有进驻桥头、塘厦等乡镇,而是跻身繁华的都市中,也许创业根本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也就不会拥有今天的成绩。”
牙膏里“挤”出本钱摆地摊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1984年,年仅17岁的程志平咬着牙辍了学,跟着村里的几个年轻人来到了深圳沙井,进了一家毛织厂,每天坐在毛织机前不停地织布,为的就是赚取每个月110元的薪水。
    除了住宿开支由厂里负责,其他全部日常开销都靠这每个月微薄的薪水,为了多省出几个钱寄回家去,程志平吃最便宜的饭,买最廉价的牙膏、毛巾、洗衣粉等生活用品,一个月下来,硬是从牙缝里挤出一些钱寄回家去。然而,无论程志平再怎么节省,依然无法改变家里贫困落后的生活状况。要知道,在程志平9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身体孱弱的母亲带着他和5个兄弟姐妹相依为命过日子。
    几年后,程志平再也无法忍受流水线上枯燥、沉闷的生活,他知道,如果再这样下去,家里的老母亲将一辈子都过不上好日子。程志平开始留意工厂周围的一切事物,最后,他将目光锁定在地摊档上。经过对地摊档一次次仔细的“考察”和抱着脑袋后一夜夜冥思苦想后,程志平毅然辞去了工厂里的编织活,用从牙膏里“挤”出来的2000多元作本钱,加入了地摊小贩的行列中。
    程志平像做功课一样认真地对待摆地摊。
    “同行是冤家,‘老地摊们’并不会将经验传授给我,我只能靠自己用心去观察。”程志平回忆起往日那一段心酸的历程,“慢慢地,我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生意经:货要实在,价格要低廉,品种要多,没有销过的货只能试进几件以免积压,好销的货可多进但不能太多要防范风险;对顾客要热情、不厌其烦,亏了本要保持平静的心态,赚了钱不要忘乎所以……”
创业路在城镇而不在城市
    经过近两年的风吹日晒,程志平的脸变得像非洲黑人那样黑,常年累月背负货物的双肩磨出了一道道血痕。除了寄回家里的钱,程志平还积攒下了1万元。
    1万元是程志平刚开始摆地摊时设下的一个目标,当他达到这个目标后,便又开始思索新的目标了。“那时候,我已经熟悉了摆地摊的买卖,如果做下去,钞票肯定会继续增多。然而,我渴望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程志平所说的这个新台阶是指在市场里拥有一个固定的铺位。
    在准备了半个月后,程志平在服装市场里租下了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小铺位主营服装兼营鞋和手表生意。由于有了2年摆地摊的经验,程志平的生意做得很顺利,很快就增加了一个铺位。在尝到甜头后,程志平的“野心”更大了,他又到惠州市租了一个铺位。然而,这一次程志平并未能如愿,生意做不起来,还亏了近万元。
    “当时的感觉就像是被老虎咬掉了一块肉。”程志平说,“不过这一次惨痛的教训也使我真正地认识到,对于自己这些靠摆地摊赚到一点小钱的生意人来说,要想创业,首先进军的并非是大城市,而是小城镇。”
    程志平意识到了这一点,很快就付诸于行动。1991年6月,程志平退掉了深圳和惠州的铺位,“转战”东莞桥头镇,在文德路上租了两个店铺,经营服装和电器。
    此时的桥头镇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一家家外资工厂遍地开花,大批外来工像潮水般涌入,这让程志平的生意大有收益。“那个时候,我感到自己幸运极了,虽然是在小小的桥头镇,但生意比在大城市不知要好多少倍。”说起自己的奋斗历程,程志平无比兴奋,“我开始不停地扩张自己的地盘。”
    不到两年的时间,程志平在文德路已经租下了近20个店铺,街头、街中心、街尾都有,形成了“程氏”连锁店一条街。
打造中国人的“沃尔玛王国”
    在桥头镇,程志平一开始经营小面积的店铺,再后来就开起了几百平方米的小商场。
    “当时,我的几个小商场算得上是桥头镇商业圈里的龙头企业。”程志平说,“1997年,世界零售业老大哥沃尔玛进驻东莞市区,开设了沃尔玛购物广场。我在见识了沃尔玛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小商场根本不值一提,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心中有了创造一个属于中国人的‘沃尔玛王国’的梦想。”
    说干就干,程志平马上开始策划“沃尔玛王国”蓝图。程志平专程到深圳、广州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型超级商场,仔细观察、探访沃尔玛商场,此外,程志平还找来大量有关沃尔玛和其他大型超级商场的书籍资料,仔细研读、领悟。之后,程志平开始在当时供货源的基础上更广泛地联系厂商,并到深圳、广州的人才市场招揽了大批商业人才,开始全面筹建“沃尔玛王国”。
    1998年7月16日,经过紧张的筹备后,程志平的第一家营业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大型超级商场在桥头镇区中心地段正式开业,这也是桥头镇第一家高档次的大型商场。
    “城镇居民同样渴望优质、廉价的商品,而我的大型商场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程志平说,“所以当时的生意格外红火。”
    程志平知道,建立“沃尔玛王国”就必须建立大量的连锁店,建立现代化的货物配送中心。于是,在未来的日子里,程志平的大型商场在东莞各地遍地开花:1999年6月,石碣镇的分店开门迎客;2000年7月,清溪店开业;2001年6月,塘厦店开张……
    截至程志平上月底接受记者采访之日,程志平在东莞各个乡镇已拥有了16个平均营业面积达1.5万平方米的大型商场,其中最大的营业面积达3万平方米,最小的也有1万平方米,并在桥头镇建立了电脑联网的现代化配送中心——程志平的“沃尔玛王国”梦想正在逐步实现。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证明我当初选择城镇是正确的,沃尔玛‘农村包围城市’的模式在中国同样适用。”程志平底气十足地说,“我的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我也会向城市进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3 14: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策划:弘扬黄村百货人精神(6)  
河源日报——金河网2005-10-15  记者 黄春胜 特约记者 谢秋雄  
  

■张俊标自懂事起,就有一个强烈的念头:一定要到外面闯出一番事业来。创业阶段,张俊标日日夜夜都扑在生意场上,经常是一个月跟家人说不上一句话。
■在深圳刚出现股票热时,许多人都不敢投资股市,张俊标看准时机,在股票投资上大赚了一笔。张俊标经营百货超市时,口袋里只有1元钱,却敢购进1万元的货物。
■张俊标将每天要做的事情都清清楚楚写在笔记本上,然后逐项去落实。
■只要有一定的投资回报率,他就会回家乡投资兴业。即使在外面赚1万元,而在家乡只能赚到2000元,张俊标都愿意回家乡投资。

张俊标:宁在家乡赚2000不愿在外赚1万

    在东莞市常平镇最繁华的黄金路段市场路,有一家天天百货商场,该商场临街的长度就达312米,曾一度被媒体称之为“亚洲最长的百货商场”,商场总营业面积达2.5万平方米,是常平镇最大的百货商场之一。
    天天百货商场的办公室设在该商场的4楼,记者在上楼的时候,发现每一个楼梯拐角处,都贴有“为顾客创造服务”、“为员工创造机会”、“为社会创造财富”这一类的标语。
    在4楼一个摆设简单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天天百货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俊标,一个衣着朴素、谈吐大方的中年男子,一个有胆识、精明、细心、务实的黄村百货人。

一个月都跟家人说不上话

    张俊标出生在黄村镇最为偏远的正昌坪田村。
    “从家里走路到玩圩镇,要2个多小时。”张俊标说,“自懂事起,我就有一个强烈的念头,就是一定要到外面闯出一番事业来。”
    1986年,张俊标高中一毕业,就带着奶奶省下的200元钱到深圳龙岗做生意。
    “当时龙岗第一市场有300多个卖衣服和小百货的摊档,其中95%都是黄村人经营的。” 张俊标回想起当年刚走出大山时的情形来,“经过多天观察,我发现做这一行的确能赚到钱。”
    在朋友的帮助下,张俊标同别人借了2000元,租了一个6平方米的摊位,做起了服装生意。“当时的生意做得很顺利,人也很忙碌。”张俊标说,“这种忙碌用‘早出晚归’这个词来形容是远远不够的,我当时是日日夜夜都扑在生意场上,经常一个月都跟家人说不上一句话。”

有1元钱也敢去购1万元的货

    同许多黄村百货人一样,张俊标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同样离不开“敢”字。
    “1990年,深圳突然出现股票热。对于我们这些刚洗脚上田不久的乡下人来说,谁都搞不清楚股票到底是什么东西,许多人都不敢投资股市。”张俊标说,“然而,当我看到有成千上万的人去购买股票时,我当时想那应该是个好东西,于是马上决定去博一博。”
    同许多人一样,张俊标带着板凳、拿着凉席就去排队购买股票了。“那时的股市完全是牛市,股价只有飞涨不会下跌。”张俊标说,“从1990年至1992年,我投资股市赚了一大笔。”
    张俊标不但是一个有胆、敢去做的人,而且还是一个有识、善于理性思考的人。张俊标后来考虑到股票这东西确实太悬乎了,就将资金撤出了股市,继续全身心做起了自己的百货实业。果然,在张俊标撤出股市后,随着上市股票越来越多,只涨不跌的时代慢慢过去,一部分股民开始亏钱。
    张俊标的百货实业也是凭着敢拼敢干的精神做大做强的。张俊标说,他经营百货生意时,口袋里只有1元钱也敢去购进1万元的货物。

两年前就取得MBA、EMBA学位

    张俊标的成功,除了时代赋予的机遇外,同其自身的努力也密不可分。
    在张俊标的办公桌上,放有一摞笔记本。“那是我每天处理日常事务的记录本。”张俊标说,“我将每一天要做的事情都在前一天晚上考虑好,记录在上面,在当天安排处理好记录的每一件事情后,就会在后面打上一个‘√’,表示事情已经处理好。如果当天有新增的事务需要处理,就会在当天补充上去。”
    在征得同意后,记者翻开了摆在最上面的一本笔记本,看到每一页纸上面都按照排列顺序,密密麻麻写满了一件件事情。其中在接受记者采访当天的记录就有34项,如第19项是以生鲜带动人流的促销方案,第21项是人员招聘面试工作,第31项是超市的毛巾、短裤、袜子、服装等应进一批新货……
    正在记者仔细浏览这些记录的时候,张俊标的电话响了,听完电话后,他要回了笔记本,并在第21项记录后面打了一个“√”。张俊标说,这件事已经办好了。
    张俊标生意上的一位密友称,张俊标的成功主要是来自他每天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他是从来不做回头事的。
    除此之外,为了让自己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些年来,张俊标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知识。早在两年前,他就拿到了MBA和EMBA两个学位。张俊标说,黄村百货人要不断加强学习,黄村百货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和壮大。”

宁在家乡赚2000不愿在外赚1万

    “只要有一定的投资回报率,我就会回家乡投资兴业。”对于回乡投资,张俊标是十分热衷的,“即使在外面赚1万元,而在家乡只能赚到2000元,我都愿意回去。”
    张俊标说的并不是客套话,去年3月,他就回到黄村,投入了100多万元,创建了河源益生药业有限公司和河源益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益生药业有限公司是东源县仅有的4家拥有药品批发权的乡镇医药公司之一。去年11月,该医药公司顺利通过了GSP认证。
    如今,张俊标正在家乡投资兴建一个水电站,预计投资总额达300多万元。目前,水电站的工程建设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计划今冬可以完成水电站的主体工程建设。
    “我很希望能回家乡做实业,很希望家乡能够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富裕起来。”结束采访时,张俊标感慨地说,“我同时希望家乡政府能够为我们提供周到的服务和必要的支持,就像当初我们在东莞创业那样,当地政府给予了我们大力的支持。”的计划和安排,他是从来不做回?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3 14: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策划:弘扬黄村百货人精神(7)  
河源日报——金河网2005-10-15  记者 黄春胜 特约记者 谢秋雄  
  

■邬志新经商还不到一年时间,但在看好了项目之后,就敢拿出家里的所有积蓄,并负债十几万元投资。
■邬志新认为,要想把生意做得更好,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必须摆脱传统经营模式的束缚,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经营之路。
■邬志新认为,股份制合作是现代企业一个很好的经营方式。27岁那年,邬志新成功地与别人合作创建了当时东莞最大的商场之一的樟木头天和购物广场,他因此被媒体誉之为“商业神童”。

邬志新:股份合作擎起“天和”大旗

    邬志新戴着一副眼镜,举止斯文,没有许多大老板那种腰圆膀宽肚子大的富态。邬志新虽很容易给人留下一介书生的印象,但实际上,他是一个富有激情、敢于冒险、善于改革、勇于创新的企业家。
    就在接受记者采访前不久,邬志新刚刚在公司内部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
    “从9月1日开始,我辞去了公司总经理的职务,只担任公司董事长。”邬志新说,“我们公司以百万元的年薪聘请了一个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公司总经理,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工作。这是一次重大改革,这标志着我们公司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希望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整合,使公司更具有市场竞争力,以取得健康、快速的发展。”
进一次货好比参加一次战斗
    1991年,邬志新高中毕业后,就到了深圳宝安一个亲戚开办的小型铝金厂做起了杂活:购材料、画草图、谈生意等,什么活都干。
    经过一年时间的忙碌,邬志新懂得了不少生意场上的事。此外,邬志新还与许多在珠三角经商创业的黄村老乡保持着频繁的接触,并从中学到了不少做生意的窍门。第二年,在父母的资助下,邬志新在东莞塘厦开了两间主营时装兼营小百货的小商店。
    “一切都很顺利,当然也很辛苦。”邬志新笑着说,“那时进货要到虎门、惠州等地,进货的货车是铁皮车,车厢在中间部位用铁板分成两层,上层挤人,下层堆货。货车行驶的时候,人呆在车厢里感觉还行,然而当货车一停下来,车厢就会闷得使人窒息。而在批发市场进货,每一次都是拥挤得不得了,扛着一大包货经常会被人撞翻,进一次货就像是参加了一次战斗。”
负债十几万背水一战
    “不敢负债经营的商人,成不了大商人。”这是邬志新经商的一点深刻体会。
    1993年,邬志新经商还不到一年的时间。有一天,邬志新生意场上的4个朋友找到了他,叫他到深圳龙岗跟他们合作投资一个项目。
    “当时每个人要出资36万元,在龙岗一块占地6000平方米的土地上建设一个商贸市场,然后将市场租出去。”邬志新说,“我当时十分看好那个项目,当时龙岗的人气逐渐旺了起来,有不少人想在那里开店做生意,但是店铺的数量却不多。”
    邬志新当时知道那是一个能够使自己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好机会,能够大大缩短自己资金积累的发展过程。然而,36万元的资金对于当时的邬志新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当时4个朋友都是胜券在握的样子,如果我不干他们只能另找他人合作。”邬志新说,“我不想放弃那样的好机会?于是我找父母帮忙。”
    邬志新的父亲早年就外出务工,母亲在东莞谢岗经营小商店,家里有一定的积蓄,在当时,他家可以说是富裕人家。
    邬志新经过对父母亲的“轮番轰炸”,终于使他们将家里的所有积蓄拿了出来。然而,这些积蓄加起来还不到20万元,邬志新只好又向亲戚朋友借来了十几万元,最后终于凑够了所需的36万元。
    “当我将这些钱拿在手上时,父母亲和我都没有再说什么,空气像凝结了。当时大家的心都悬着,我知道自己只准成功不许失败。”邬志新说,“其实,当时其他4个朋友和我一样,都是背水一战——这也使得大家都能够齐心协力、全力以赴,最终取得了这个项目的胜利。我们不仅在半年内就收回了投资,而且获益不小。”
创新销售模式生意脱颖而出
    邬志新做服装生意几年后,他发现商人在剧增,哪里有钱赚哪里便有许多人削尖脑袋往那里挤,经商的危机在加大。
    “当时像我那样的小规模服装店到处都是。”邬志新说,“而且大家在售货的时候都出现‘卖方喊价齐天,买方还价齐地’的讨价还价现象,顾客在价格上、质量上和款式上稍有不如意就换其他一家,要做成一桩生意十分不易。”
    邬志新开始不断地思考,该怎样才能从这种困境中突围出来。邬志新反复在经营细节上仔细琢磨,最后决定在货真价实上下功夫。
    “要想把生意做得更好,必须要有创新,必须摆脱传统经营模式的束缚,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经营之路。”邬志新说,“这是我在当时得出的一个结论。”
    说干就干,邬志新马上开始清理店内的服装,将质量不好的货全部处理掉,新增的服装全部坚持质量第一。在保证店内每一件服装质量的前提下,邬志新按薄利多销的原则将服装的售价定位在普通顾客能接受的水平上,保证“货真价实”,全面实行明码标价、不还价的销售模式。
    邬志新先将这种销售模式在一个店里进行试点,结果生意越做越旺,他便马上将此模式“移植”到自己的其他店里,使自己的生意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大获全胜。
加盟华润超市获取宝贵经验
    1996年,邬志新的生意越做越大。这一年,邬志新在东莞市樟木头镇开了一家营业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超市,同时关闭了3个小服装店,将里面的货全部搬到新开的超市里经营。
    “从那时起,无论在管理上,还是在经营上,我都开始感到非常吃力。”随着新超市的开业,邬志新同时遇到了新的问题,“毕竟,从几十平方米的小服装店到上千平方米的超市,那是我在经营上的第一次飞跃。”
    邬志新知道,想立竿见影使自己具有出色的超市管理能力是不可能的,在自己身为超市“门外汉”、在超市经营刚刚起步的情况下,聘请总经理也是不现实的。
    就在邬志新感到困惑的时候,他获悉当时深圳有名的华润超市公司正在寻找商场加盟。“加盟华润,每年就要交给华润公司几十万元的加盟费,而华润公司则指导加盟店进行经营管理并可提供货源。”邬志新当时了解到的情况是,“华润是当时十分有名的超市公司,在东莞有一大批商场就属于华润的加盟店。我迅速考察了当时华润的一些加盟店,发现他们的经营管理都十分不错,于是我马上决定加盟其中。”
    邬志新的超市在成为华润的一家加盟店后,在华润公司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的带动下,很快就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并获取了远远超过加盟费的利润。
    “加盟华润是我在创业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次抉择。”邬志新自豪地说,“加盟华润的意义还不仅仅在眼前的利益上,更最要的是,使我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了许多先进的超市经营管理经验,并为我今后能熟练驾驭大超市、创建东莞天和商贸有限公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股份合作扛起天和品牌大旗
    1997年,邬志新注册成立了东莞市天和商贸有限公司;1999年,邬志新第二家经营面积达3000平方米的超市开业。然而,两家超市都是华润的加盟店,打的是华润的旗号。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到了2000年,邬志新再也不想让“天和”这个名号沉睡在“华润”的被窝里。
    “当时樟木头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其繁华程度已到了被人们称之为‘小香港’的地步。”邬志新说,“1000平方米的超市在繁华的街道上、在灯火辉煌的‘海洋’里已经十分不起眼了。我当时雄心壮志,想在樟木头开一家即使在东莞也属于最大商场之一的‘天和’超市,一炮打响‘天和’的品牌。”
    机会很快来了,位于樟木头中心地段位置的一幢总面积达3.3万平方米的大楼招租。“当时我获悉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想到如果能够将它开成‘天和购物广场’,一定可以打响自己的‘天和’品牌。”邬志新说,“想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面临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资金问题。”
    邬志新当时粗略算了一下,要将这个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超市办起来,至少要5000万元资金,到哪里筹那么多的钱呢?邬志新想起以前在龙岗合作投资市场的事情,便决定找合伙人采用股份制的方式运作。
    邬志新很快找到了4个合作的老板,扛起“天和”大旗。“我当时占30%的股份,其他4人共占70%的股份,当时东莞最大的商场之一的樟木头天和购物广场就这样顺利开业了。”邬志新自豪地说,“那是一个商家必争的地盘,我自己一个人争不过人家,只好想办法找人拧成一股力量去争取过来,股份制合作是现代企业一个很好的经营方式。”
    邬志新的“天和”品牌就这样一炮打响了,当时年仅27岁的邬志新因此被媒体誉之为“商业神童”;第二年,天和公司就上缴国家税收300多万元;第三年,邬志新又与百佳超市联手在东莞莞城创建了莞城最大的超市;去年,该超市是东莞市零售行业中唯一一家获“东莞市50强民营企业”称号的企业……到目前为止,拥有7个股东的天和商贸有限公司旗下已经营着11家大型超市商场,分布在东莞、广州、深圳等地,总经营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并已真正实现了采购中心化、电脑连网化、营运标准化、配送一体化、形象统一化的连锁经营模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3 14: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策划:弘扬黄村百货人精神(8)  
河源日报——金河网2005-10-18  记者 黄春胜 特约记者 谢秋雄  
  

■善待员工就是善待公司、善待自己。
■家乡的政府部门应该明确看到这一点:黄村百货人对家乡投资的重要性远大于对家乡捐款的重要性。黄村百货人回乡投资兴业了,才算真正为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黄村百货要想永久占领市场,最好的办法就是全部或大部分黄村百货人联合起来。

钟建雄:缔结联盟 打造品牌

    钟建雄笑容可掬,待人热情。他说话谨慎,思维敏捷。
    钟建雄家里的摆设十分简陋,大厅的墙壁上只挂着他的一位朋友专为他书写的一幅普通字画,上面写着“和为至贵 诚乃根本”八个字。“这是我做人从商的基本准则。”钟建雄说,“做人最起码要和气,要有礼貌、有规矩。”
    钟建雄认为,创建富升百货的最大功劳应属于他大哥。所以,他没有讲述他的创业故事,而是以一名黄村百货经理人的身份,谈了一些他的管理经验和对黄村百货的见解。

与员工住在一起的企业老总
    从东莞石龙富升百货公司6楼的电梯出来,往左拐,是一条几十米长的走廊,两边是几十套富升百货公司员工的宿舍房。在走廊的尽头,还是一套一模一样的宿舍房。不一样的是,里面住的不是普通员工,而是富升百货公司副总经理钟建雄的一家大小。
    钟建雄认为,要管理好一家公司,首先要善待公司的员工。
    “再苦也不能苦了员工,要注重他们的福利待遇,要善待他们,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这样才能够让他们发扬主人翁的精神。其实,善待员工就是善待公司、善待自己。” 钟建雄说。正是有着这么一种管理理念,钟建雄与公司的员工住在同一层楼里,“这样不仅可以拉近与员工的距离,而且增加了自己的亲和力和公司的凝聚力,有利于公司的发展。”

家乡不仅要捐款更要投资

    钟建雄每年都要回家乡好几次。
    “近两三年来,家乡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主题十分鲜明,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工业发展步伐在加快。”钟建雄感慨地说,“以前,同别人聊天的时候,从来不敢说自己是河源人。近几年来,我总是很自豪地告诉别人,我是河源人。”
    “近几年来,河源的快速发展和巨变成了黄村百货人关注的热点。”钟建雄说,“家乡已成了我平时与朋友们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
    据钟建雄了解,现在许多黄村百货人都有回家乡投资的念头和信心,有的人已经捷足先登——到家乡投资兴业。
    “家乡的政府部门应该明确看到这一点:黄村百货人对家乡投资的重要性远大于对家乡捐款的重要性。”钟建雄说,“虽然,家乡政府同我们许多黄村百货人一直保持着联系,但这种联系更多的是停留在找我们捐款支持家乡建设这一层面上。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邀请我们回乡投资兴业才是最重要的。这样,家乡政府就能与我们黄村百货人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双赢的目的,也才算真正为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钟建雄认为,潮州商人在外创业很成功,他们也很热衷于家乡的公益事业,对家乡建设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但这并不能给潮州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为家乡捐款的人虽然很多,但回家乡投资的人却不多,捐款与投资对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截然不同的。”钟建雄说,“如果有大部分潮州商人能够回家乡投资,那么对潮州的经济发展一定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黄村百货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

    “也许,你一觉醒来,就会发现自己的隔壁多了一家百货超市。”钟建雄形容目前零售市场竞争激烈时如是说。
    的确,随着我国百货零售业的迅猛发展,黄村百货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与日俱增。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经营百货超市主要还是资本上的竞争,而从1990年代末期开始,百货零售业已不仅仅是资本上的单一竞争,而是来自资源、规模和人才等方面的综合竞争。”钟建雄感慨地说,“以前,零售行业可以赚到20%至30%的毛利,而到了现在,毛利已经很难达到10%,利润足足下降2至3倍。”
    在钟建雄看来,目前黄村人的百货公司虽然很多,遍布珠三角及内地的许多城市,但真正上规模的并不多,真正运作良好的也不多,而能够与国内外一流的零售企业“分庭抗礼”的黄村百货更是少之又少。

结成联盟是黄村百货的最好出路

    对于整个黄村百货事业,钟建雄有强烈的忧患意识。
    “黄村百货人目前缺乏的就是沟通,团结意识不强,没有形成一个黄村百货业的整体。”钟建雄说,“总的来说,黄村百货业还呈现一盘散沙的状况,大部分黄村百货人都是你做你的生意,我干我的事业,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结成联盟。”
    “按照市场发展规律,百货零售业最终将呈现一个金字塔型的市场结构,多数小型零售企业将被少数大型零售企业吞并,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将被这一小部分大型零售企业所占领。”对于未来的零售市场,钟建雄有他个人独到的看法,“就目前来说,众多的黄村百货其实都属于小型零售企业,与沃尔玛、家乐福、华润万家等这些大型的零售企业相比,是极其渺小的。”
    “黄村百货要想永久占领市场,除了每一位黄村百货人要在经营管理方面不断加强学习外,最好的办法就是全部或大部分黄村百货人联合起来,结成一个黄村百货联盟,打造一个黄村百货品牌。”钟建雄平静地说,“结成联盟,除了能起到实现资源共享、降低采购成本、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等作用外,还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事情发生,如出现黄村百货人之间为一个店铺而发生你死我活的争夺战、单一的黄村百货品牌容易被认为是小打小闹经营等。”
    如何使所有的黄村百货人结成一个联盟、拧成一股力量?这是钟建雄和很多黄村百货人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考虑了很久。”钟建雄说,“我觉得家乡政府才是最有号召力的,只有家乡政府的力量才能将我们组织起来,团结在一起。”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3 14: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策划:弘扬黄村百货人精神(9)
河源日报——金河网2005-10-19  记者 黄春胜 特约记者 谢秋雄  
  

   ●在遭到上千个服装店老板否定后,黄小敏仍然没有放弃,用自己的汗水和执着换来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5万元。
    ●石排镇人流量虽然很大,但全镇找不到一家自选商场。看到这种情况后,黄小敏马上把战场从深圳转移到了东莞石排。
    ●“我想到通过加盟知名品牌来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每月4.5万元就当作是学费。”“我一直在努力推介河源,希望有更多的人回家乡投资。”

黄小敏:成功来自千百次失败之后
    黄小敏憨实的样子让人很难想到他竟然是个大老板,然而,他就是一个实实在在、执着精明的“黄村百货”老板。
    “可以说,我是吃红薯长大的。”黄小敏说话直接了当,“家里没有几分水田,米饭不够吃,只能到山上开荒种红薯。正是因为这样,我在高中还没毕业的时候就整天想这么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摆脱贫困,今后不用再以红薯充饥。”
跑了上千间服装店推销牛仔裤
    冲着不吃红薯这个目标,1982年,黄小敏高中一毕业就来到深圳布吉,跟着一位在布吉租地耕作的叔叔一边种植水稻,一边卖豆腐。之后,黄小敏又做起了走街串巷的鲜鱼小买卖。
    “鲜鱼小买卖虽说还过得去,但赚不到多少钱。1987年的一天,我意外听到一个消息,一位香港老板的仓库里积压了一大批过时的牛仔裤,想找人帮他卖出去。”黄小敏说,“我当时正瞅准机会想转行,于是我想,自己已有了几年做买卖的经验,何不去试试?”
    黄小敏很快就找到了那位香港老板。香港老板很老实地告诉黄小敏,那些都是在几年前就流行过的高腰萝卜型牛仔裤,已经在仓库里堆积了好几年了,一共有5万条。
    “在看过货之后,我当时很清楚,这些牛仔裤想要卖出去,的确存在很大的困难。”黄小敏说,“但我被低廉的价格吸引住了——只要6元一条。”
    低廉的价格使黄小敏信心十足,当场承诺可以卖出去那些牛仔裤,期限是1个月。
    黄小敏领了几条牛仔裤后,马上就拿着牛仔裤到服装市场挨家挨户去推销。
    “当时所有的老板都对我说,这种牛仔裤在1983、1984年流行过了,早已过时,已经没人要了。”黄小敏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当时听了这些话,我并没有灰心,我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把这批货推销出去。”
    然而,20天过去了,黄小敏几乎走遍了深圳大大小小的服装市场,他得到的仍然是同样的答案。就在黄小敏感到有点灰心泄气的时候,一位服装老板提醒他说:“何不去东莞虎门的服装市场看一看,那里说不定会有市场。”
    黄小敏一拍脑门,猛然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第二天,黄小敏就风尘仆仆地赶到了虎门。然而,黄小敏在虎门接触了近200个服装店老板后,还是没人愿意要他的货。
    “这个时候,已经接近1个月的期限。我当时不断提醒自己,一定要坚持到最后。”黄小敏说,”然而,就在似乎已经毫无希望的时候,一位姓王的服装老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叫我将牛仔裤留下几条,看能否卖出去,但要求我不能再向别的服装店老板推销。我那时不知有多高兴,满口答应了他的要求,毕竟,经过近一个月的奔波,终于有人愿意要我的货了。”
    几天时间过去了,王老板联系上了黄小敏,说要将他所有的牛仔裤都买下来,但价钱只能是每条6元。这不就是香港老板给自己的价钱吗?但黄小敏还是马上答应了王老板,并马上同香港老板重新议价,将价格压到每条5元。
    就这样,黄小敏在遭到上千个服装店老板否定后,仍然没有放弃,用自己的汗水和执着换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5万元。
“看准了就要去做”
    “在当时,这5万元已经是一笔很大的数目。”说到这里,黄小敏显得很自豪的样子,“这次的成功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也为我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有了这一笔钱后,黄小敏来到了热闹非凡的深圳沙头角,租了一个10平方米的店铺,做起了鞋生意。“那时候生意十分好,每个月可以赚五六千元。”黄小敏说,“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另一个现象,即自选商场格外火爆,顾客川流不息。然而,凭我那时的经济实力,在深圳根本无法开自选商场。于是,我将目光转移到其他地方。”
    1989年的一天,黄小敏去东莞石排看望一个朋友,发现石排的人流量虽然很大,但全镇找不到一间自选商场。看到这种情况后,黄小敏马上将战场从深圳转移到了石排,开起了一家营业面积近200平方米的小型超市。
    “这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超市在石排开起来后,生意果然十分好,比深圳要多赚好几倍。”黄小敏对自己的创业历程历历在目,“做生意,看准了就要去做。”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扩张,黄小敏如今已经在东莞石排等3个乡镇、惠东县拥有4家营业面积都在1万平方米的大型购物商场。
每月交4.5万元的“学费”
    除了拥有4家属于自己“万家福”品牌的大型购物商场外,黄小敏还有两家大型超市加盟了零售巨头华润万家。
    “开这两家华润万家超市,本钱仍然是自己的,而且每个月还要交4.5万元的加盟费给华润万家公司。”黄小敏毫不忌讳地说。
    自己有钱为何不扩张自己的品牌,还要付钱给别人呢?
    “华润万家公司会为我开设的华润万家超市提供先进的管理和服务,而这些都是我所需要的。”黄小敏道出了加盟的奥妙所在,“在我不断增加自己的大型商场超市数量后,我开始感到了管理上的巨大压力,为此,我想到通过加盟知名品牌来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每月4.5万元就当作是学费。”
    黄小敏表示,最终,他还是要走自己的路子,打造好、发展好自己的品牌。
    黄小敏除了是一个老板,他同时还担任着多个社会职务——东莞石排和横沥两个镇商会、个体协会的副会长。
    正是担任着这样的角色,黄小敏曾两次组织一些工厂老板和企业经理回河源考察投资环境。“我一直在努力推介河源,希望有更多的人到自己的家乡投资建设。”黄小敏说,“我目前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回家乡投资,但我希望自己能起到纽带作用,为家乡与外界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黄小敏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些年来,一直在为家乡的建设起着微薄之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3 14: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策划:弘扬黄村百货人精神(10)  
河源日报——金河网2005-10-20  记者 黄春胜 特约记者 谢秋雄  
  

■同许多黄村人一样,李启华有一种不安于现状、对外界充满好奇的性格。1989年,31岁的李启华放弃“铁饭碗”“下海”了。
■李启华认为,做生意要有超前的分析能力和眼光,不能跟在别人后面走,不能赶潮流,要善于把握机遇。
■李启华在黄村兴建一个占地1000亩,集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农场,旨在抛砖引玉,带动黄村的其他老板回乡投资兴业。

李启华:抛砖引玉想带动老板投资

   李启华是这次我市组织的弘扬黄村百货人精神采访小组,到深圳、东莞、惠州等地采访黄村外出创业人员的最后一个采访对象。
    李启华与其他外出创业的黄村人有着截然不同的地方:选择外出创业,他并不是给贫穷逼出来的。他父亲是国家公职人员,家里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他有学历,18岁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原来的惠阳地区林业处工作,捧上了“铁饭碗”;22岁那年,他又考上了华南工学院(即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成为“天之骄子”。
    然而,同许多黄村人一样,李启华有一种不安于现状、对外界充满好奇的性格。1989年,31岁的李启华放弃了“铁饭碗”,义无反顾地“下海”了。
做生意不能跟在别人后面走
    “做生意要有超前的分析能力和眼光。”这是李启华从商的一大心得,“不能跟在别人后面走,不能赶潮流,要善于把握机遇。”
    “1989年前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日益高涨,我隐约觉察到惠州的房地产市场就要热起来。”李启华说,“我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我没有放过这个机会,毅然‘下海’,进军房地产市场。”
    一切都在李启华的预料中,惠州的房地产市场果真热了起来。然而好景不长,几年后,惠州房地产市场开始呈现过热的势头。李启华很快意识到了这点,并马上将资金从惠州房地产市场中撤了出来,将投资转移到上海。
    “1994年,上海市区的外环线刚刚开始规划建设。”李启华说,“当时外环线一带的房地产业开发十分不景气,商品房每平方米1400元都很难卖出去。”
    但李启华还是看中了外环线一带的区域,便在外环线南北高架桥附近买下地皮建起了楼盘。“我那时考虑到,外环线一带的建设必定会带旺附近区域的商贸业的发展,不景气只是一时的。”李启华说。
    “如果我那时仅仅同其他房地产开发商那样,随便建一些普通的楼盘,我是难以取胜的。”李启华说,“然而,我并没有那样做,我一反常规,不是先建房子,而是先搞好楼盘的基础设施建设,美化楼盘的环境。这种做法当时在上海是没有的。就这样,我的楼盘吸引了公众的瞩目,开盘时每平方米的价格就高达2588元,高出周围楼盘价格70%。即使出这么高的价格,我的楼盘还是供不应求。”
在家乡投资千万兴建千亩农场

    虽说李启华是地地道道的黄村人,但他在黄村生活的时间并不长。
    “我自幼跟随父母在外生活,是在外面长大的。”李启华说,“只是在十二三岁时,由于父亲工作的缘故,回黄村生活了两三年。”
    虽然在家乡生活的时间不长,但李启华对家乡却有着深厚的感情。
    2003年初,李启华积极响应黄村镇提出旅游兴镇的号召,回到家乡与镇领导一起商量如何搞好旅游业的开发。
    “我本来打算联合多位黄村外出创业的成功人士,一起回家乡将圩镇改造和几个旅游项目联合起来搞,然而由于很难与外出老板聚在一起,最后计划没能实现。”李启华说,“2003年底,我只好自己与镇里签下一个项目,在距圩镇5公里左右的地方兴建一个占地1000亩,集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农场。旨在抛砖引玉,带动黄村的其他老板回乡投资兴业。”
    李启华在家乡投资的这个项目预计总投资800万至1000万元,于去年春动工建设。上月22日,记者去了这个取名为星湖农场的施工现场,看到农场建设已初具雏形,已经建好一幢办公大楼,工人们正在紧张地进行小别墅的施工建设。
    “我们已经投入300多万元资金。”李启华说,“预计再用3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将农场建好。”
    在记者采访结束的时候,李启华表示,他目前最担心的是蓝口至黄村的公路建设。“公路建设的好与坏将直接关系到星湖农场未来的兴衰,也将影响着众多黄村外出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兴业的信心。”李启华说,“更决定着黄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3-3 14: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时评]乡情是一种经济力量
河源日报——金河网2005-10-20  胡剑庭  
  
   10月12日—14日,世界客家人的盛会——世界客属第20届恳亲大会在成都召开,代表全球8000万客家人的3000名代表到会。
    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把这次恳亲大会看作是“寻根问祖、共叙乡情”的话,那就太肤浅了。据称,本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给成都准备了40亿元的投资作为见面礼。
    成都离我们远了点,看我们的近邻江西赣州。去年11月18日,世界客属第19届恳亲大会在素有“客家摇篮”之称的江西赣州召开。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客属社团、侨团共3000位客家乡亲会聚一堂,共同追寻客家悠久的文化根源,感受浓郁的客家风情。作为客家人的杰出代表,全国人大常委、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也抱病参加了开幕式。
    同样,世界客属第19届恳亲大会给了赣州一个丰厚的礼包:赣州市同客家乡亲签订了75个合作项目,引进外资1.98亿美元,签约内资21.08亿人民币。
    此前,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还在福建龙岩、广东梅州召开过。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华人盛会之一,也是全球客属团体参与人数最多、规格最高、联系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平台与载体,海内外客家人借此追宗祭祖、联络乡谊。自1971年香港崇正总会发起并主办了首届客属恳亲大会以来,已先后在旧金山、东京、曼谷以及中国的台北、龙岩等地共举办过20届。
    伴随着海外客家人的情感回归,大批客家人也回到祖国大陆投资兴业。梅州就在世界客家乡亲的支持下,仅2003年获得外商投资146亿元,其中过半数为客家商人投资。
    列举了这么多,无非是希望大家关注一个事实,那就是以传统和亲情维系的文化力量,正逐步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
    整个四川省就300万客家人,比河源还少。近年来,我市不断亮出“客家”牌,却少有“客家”搭台、经贸唱戏的大动作。“客家”资源的开拓力度不及赣州、梅州。其实,河源籍的客家人在外创业成功的大有人在。远的不说,就说近期媒体关注的黄村百货人,就是一个富矿。10月18日,市长吴锐成在东源县黄村镇等地调研镇级经济发展时,提出要大力弘扬黄村百货人精神,并要求黄村镇领导要引导和动员黄村百货人回乡创业。此前,市委书记梁伟发也曾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
    其实,市领导的想法并不是“一厢情愿”,一些黄村百货人也有回乡创业的念头。据黄村百货人钟建雄介绍,近年来河源的快速发展成了他们关注的热点,是他和朋友茶余饭后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黄村百货人为家乡捐赠了不少钱物,但他们更希望家乡的政府部门看到这一点,那就是黄村百货人回乡投资的重要性远大于对家乡捐款的重要性。他说,家乡的政府部门邀请他们回乡投资兴业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样可以实现双赢。
    我们知道,客家人在辗转迁徙和长期客居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崇先报本、和衷共济”的精神。这种精神在黄村百货人身上也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创业初期,他们离开故土,在珠三角地区开拓;待事业有成后,他们渴望“崇先报本”。黄村人缪寿良就已在家乡投资了五六亿元,未来两三年内投资额将增加到8—10亿元。但是,黄村人回乡投资兴业还远未形成气候。
    血缘是根,文化是魂。毕竟,“家”是客家人最大的精神寄托。各地客属华人一旦事业有成,总希望尽其所能,回报故土乡亲。“客家牛崽变富翁,富了不忘老祖宗”,这就是对客家人“崇先报本”的生动写照,相信河源籍的客家人也不例外。
    商界有句话:“圈子有多大,钱包就有多大。”除了黄村人,整个河源在外事业有成的人还有很多,作为当地政府部门,应想方设法搭建一个供在外的河源籍成功人士汇聚的平台或建一个“河源人圈子”。通过这个平台或圈子,让河源籍成功人士更多地了解家乡,邀请他们回乡创业,使之变成一个“钱生钱”的平台或圈子,使之成为河源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9 22:30 , Processed in 0.021778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