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949|回复: 11

【原创】中国为什么没有批评大家?——对中国批评家的批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2-10 17: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为什么没有批评大家?
——对中国批评家的批判
傅 翔

我一向认为,中国的文学批评是很可悲的,也是不值一提的。中国根本就没有什么真正的批评,更没有什么批评大家。如今已经成为所谓的著名批评家的或正在走红的绝大多数批评家,他们都不过是徒有虚名而已。这种名气几乎毫不例外地来自于他们的聪明与圆滑,来自于他们的工于心计。他们出名根本就不是凭什么真才实学,而是凭厚颜无耻的做秀与圆滑世故的做人。当一个个奖项成了利益的相互交换与私情的支付,当一次次会议成了圈占势力范围的协议,成了互相吹捧,共同快乐的约定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这样的文学还会有什么希望?一个神圣的事业,就这样成为圈子内自娱自乐的玩笑,这样的文坛不用说也是非常可怕的,可怕就在于它不仅堕落了,而且堕落了还不知道。大家都在惺惺相惜地维护和瓜分这一点可怜的残羹冷炙,这就是典型的“圈地运动”,也是一个艺术门类日渐衰落的象征。
从当前看来,中国批评家的堕落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掉书袋式的批评
这是中国人做学问的传统,总喜欢没完没了地引用前人的成果,引用中外名人的话,引用别人的大段大段的资料,从而以充自己的渊博与学问。聪明一点的会尽量抹平引用的痕迹,让你以为他信手拈来,写到哪想到哪,好像名人的话古人的资料他熟得不得了,熟不知这也是一种欺骗,和江湖骗子的手段并无多大差异。文章如何做出来,这是谁也不知道的,唯一知道的就是作者本人。以我而论,大量引用别人的东西的做法肯定不是即兴而为的,而是有准备的。由于大家都不一定有天才的记忆力,因此我更多地看到这样做学问的人都是有备而来的。简单地说,桌上没有个十来本书是写不出这种文章的。当然,比较可敬的就是做些笔记,把自己喜欢的资料抄在一个本子上,分门别类,用时也相当方便,这样做学问常常是被视为正途的,也是下功夫做学问的一种方法。
我是一向不理解这样做学问的意义的,因为这实际上是一种最为低能的写作,就像我们小学生作文一样,总要用别人华美的辞藻来提升自己文章的质量,从而也可得到老师的表扬。这样的文章常常引经据典无数,辞藻也很铿锵,可自己的东西呢?没有,不要说一点自己的思想,就是意思,也是没有的。这让我想起一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年轻人带了自己新做的乐谱,去演奏给巴哈听。演奏着演奏着,巴哈就站起来,脱下帽子,敬个礼;演奏着演奏着,巴哈又脱下帽子,敬个礼。如是再三,年轻人很奇怪,问这是干吗?巴哈道:“这曲子里熟人太多,所以不断地给大伙打个招呼。”
这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可我们中间到底有多少人在不断重复着这样的演奏呢?翻开时下所谓“天才评论家”与著名评论家的文章(我想根本不用举例,随便拿一个都可),我真的是不忍心作这样的设想:那就是只要把他们引用的一切资料与一切名人的话删去,那这样的文章真是连骨架都没有,更不必说什么新观点。
正是从这意义上说,中国人的批评无论有多新都是可疑的,只要你细心去读书,没有一个理论的“新”观点不是从国外或古人的哪本书偷来的。所谓的“新”也并不新,任何“新”的,看起来都很面熟。聪明的不过是谁在合适的时机把古人重新翻动一遍,谁先把“老外”引进过来,于是这人便成了这个“老外”的专家。如尼采如此,康德也是如此,而实际上却往往连别人的屁股都没摸着。这也是抢夺话语权的一种,也就是“首发权”,谁先说话就是谁的。各人只要抢上一个“老外”,又写过一两篇关于他的文章,那他就拥有了西方的话语权,俨然也就是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学者。
这真是一种可悲的行为!我们的学问竟然就是这样做出来的,也难怪自春秋战国以后,我们的思想就几乎停滞不前。孔子之后几千年儒家思想就没有发展过,跑出来个朱熹,也只不过是以注释老掉牙的祖宗出了名,骨子里还是没有什么底气的。大家都在亦步亦趋,循规蹈矩地承继着老祖宗的思想与理论,从来就没有想到要闯出一条自己的路来。于是,才有所谓做学问的方法,什么义理、考据、辞章,谈的都是无关痛痒的东西。思想与观点首先不谈,谈的都是如何做好一门学问,如何论证充分,如何有理有据,只讲道理,只讲四平八稳,以中庸之道说服人。这样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那就是造就了一大批看似有学问而实际上又是很无聊的论证来论证去的文章。这种文章在学院里相当盛行,不客气地说,大部分学院文章都是这样做出来的,看起来四平八稳,很有学者风范,而实际上是什么也没说,或者说干脆就是炒旧饭,翻来覆去都是一件东西。
二、搬运工式的批评
如果说掉书袋是中国人做学问的一种传统,那做个搬运工就是今天的学者所最喜欢的了。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当我们步入了高校的大门,这个至理名言也就得到了正言。当我们看到了层出不穷的文章剽窃案的时候,当我们看到那么多学者照抄照搬,照猫画虎,完全没有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学术腐败”作为一个名词得到了社会的重视。由于互联网的越来越普及,引用也变得越来越便捷,越来越普遍,搜索引擎的好处带来学问的越来越不可信,到底还有多少是真才实学?这是我们要反问那些掉书袋式的写作的。
梳理“搬运工”的工作是离不开对掉书袋这一做学问传统的考察的。正是因为我们有着这一深厚的传统,我们才很容易滑落到剽窃这一层面而不以为耻。对照西方与国外的做法,他们对这一现象的严厉打击与我们的姑息纵容正好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这深层的原因无疑就来自于我们的传统,正是因为我们做学问历来就讲究要沿袭古人,要有根有据,要有出处,要有详实的资料论证,所以我们的文章是做出来的,而不是想出来的。这也正是千年来的八股文给我们的根深蒂固的毒害所造成的,这种毒害就是在今天许多学者教授身上仍然依稀可见,具体表现就是只接受论据充分、资料详实的立论平庸的论文,而对有思想有创见有全新观点但不用资料论证的文章却不以为然。包括刊物也是如此,都是这样的教授这样的高校培养出来的人在掌管着,因此也就可以想见结局都是大同小异的了。这样的文章,不用看都是一样的,都是论点、论据加论证,都是绕来绕去谈些几十年来如一日的无关痛痒的话题,没有创新,没有突破,更没有思想。
我一直在想,孔夫子说,三人行,心有我师。他并不要论证,也没有论据。老毛说,枪杆子里出政权。邓小平说,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也是论断,都不要论证。但它就是著名的论断,甚至超过很多无聊的学术论文。这样的话不一定在任何时候都完全正确,但它能给你想像的空间,能够启发与触动你。假若你去阐述或论证它,那倒反而是画蛇添足了。因此,我认为,不一定什么都得论点、论据加论证,只要有思想,有观点,不要怕以偏概全,也不要怕说错,说出来就是好的,就能够造就人。
在一个博士、博导满街跑的年代里,学院内激烈的竞争与不公平的机制必然引发腐败的进一步升级,做学问的急功近利已成定局,到处都是浮躁成性,抄袭成风的局面。只看发表的量,只看刊物的权威,这是高校文学院与社科系统年终考核与评职称普遍采用的方式,而这种考核又直接关系到工资与奖金,这也就难怪真正做学问的人越来越少,而腐败也就大行其道了。
当然,腐败并不只是学院的专利,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刊物也很快地走入了这个阵营。当刊物的生存举步维艰的时候,几乎每一个学术刊物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高校这块肥肉。走向市场或创收成了这些刊物收取版面费的合理正言,而背后一样的是金钱交易。我感到悲哀的是,连《文学评论》这样顶尖的学术刊物也堕落到收取版面费的队伍。而更可笑的是,它们的生财有道,越是权威的评职称刊物就收越高的版面费,像《文学评论》就高达一两万一篇。而至于医学等理工科或教育类的刊物就更不用我废话,收费早已是明目张胆地广而告之了。
正是由此,腐败成了一条循环链,只要有钱,还做什么学问呢?抄它一篇不照发吗?显然,由此产生的消极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对学术剽窃现象适时做出了反应,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个现象的严重性。学问与科学的尊严肯定是不容抹杀的,当我们正日益被这种腐败所围困的时候,可以想像,它们的末日也将不远了。
三、术语大全式的批评
还有一种学术腐败就是术语大全式的写作,这种写作往往更能迷惑人,所以一般不被人发觉。而本质上,这种靠一大堆术语来蒙人的写作是非常小儿科的,表面上看,很高深很有学问,而骨子里却是贫穷得很。这个道理实际上非常简单,因为你本可以用一句大家都听得懂的话来说的,可你非得用一大堆术语搞得人云里雾里,这自然只能说明你的表达能力有问题。俗话说,文章要做到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才是好文章。可现在人做学问恰好相反,非要弄得你看不懂才是学问,才表示自己高人一等。社科系统的学者如此,高校的教授更是如此,好像这样的文章才有学问。越是权威越是如此,难道他们以为那几个术语会难到只有他们才能达到熟练使用的地步吗?世上要是还有什么弱智的人,那我想,这样的教授可算得上一个。
术语竟然成了许多学者文章的招牌,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仔细聆听过许多教授的教导,当他们不在念教案念文章的时候,术语的洪流也就烟消云散了,特别是在对话与即兴谈话的时候,他们说的话都是人话,大家也都听得明白。可一回到书面上,大多数人又听不懂了。
这真是极为可笑的一种风气,可以想像,这样的学者不用术语可能连文章都写不出来,因为他只有在用这些术语的过程中才能找到自己文章的自信,他们的文章除去术语的堆砌也确实没有什么值得一看的东西。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术语大多是西方的舶来品,是西方翻译文本的一次生吞活剥,有的是翻译图省事生造的词,有的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可就是这样的生硬的舶来品却被我们的学者当作了制胜的法宝,这也真可称得上一次学术界的大笑话。

除了以上三类批评,还有几种批评我不想过多地深入,因为这种批评一看便知,关键就在于读者的眼睛是否明亮。我想,这些无能的批评是不应该蒙蔽住我们的眼睛的,只要我们都去读原作,而不依赖所谓的批评家。我的建议就是,相信自己的眼睛,去读作品本身,不要被这些肮脏的批评弄瞎了自己的眼睛。
一、旧瓶装新酒式的批评   
说的都是真理,或者都是至理名言,但也就是这种陈词滥调,没有更新,没有变化,放之四海皆准,套在谁的头上都是这一套。这是一种大而空的批评,这样的批评是很可恶的,因为你初看还可以,可一旦多看了就会作呕。这种批评显然是不准确的,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都会适用这唯一的标准。这种现象在产量极高的批评家身上几乎概莫能外。他们要么将陈词滥调换上华丽的外套,再以全新的姿态重新出售,要么将过时的思想重新时髦打扮一番,于是也能蒙蔽许多人。正如有一个人说的:“狗屎嚼上三遍也该觉得臭了。真理虽然不臭,但是被嚼得太多,也会产生催吐的效果。”
二、读后感式的批评
这种批评只会跟在作品背后,说些好话,再谈些建议。这是绝大多数批评的套路,也是中国式批评的典型。中国人不习惯做坏人,但也不习惯毫无保留的表扬别人。因此,这样的批评往往大行其道,这种批评的好处是:说了大体上等于没说,是一种环保型的批评,不伤人,也不会让作家患高血压。这种批评的缺陷是明显的,那就是没有前引,没有指向与预见性,只会拾编辑的牙秽,没有发现,没有观点,跟风。
三、关系网式的批评
这也是中国式批评的典型,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批评家。这种批评把做文等同于做人,做人极为精明圆润,做文也是极尽巧舌如簧。中国人做人向来是离不了圆滑与世故的,于是见朋友就说好话,极尽阿谀献媚,不是朋友就说坏话,极尽人身攻击。是朋友,再不好也不说不好,稍有一点好就吹上天,说得天花乱坠。谁得罪了我就批谁,谁对我好就捧谁。还有一种则是别人说好了就好,别人都说不好了也不说好,随风倒,不得罪人。而更多的是,开了研讨会就说好,吃了人家的就说好,互相吹捧,共同快乐,这已成文坛司空见惯的现象。当下出尽风头的两种批评家即出自于此,一种是表扬家,一种是漫骂家。表扬家的批评以《当代作家评论》维系的批评家圈子为代表,网络上读者给它改了个更为恰切的名字,叫做《当代作家表扬》。至于漫骂式的酷评就无须举例了,报刊媒体甚多,而大多也是因为看不顺眼某某而产生的过激的言论,大都不是真正的批评。
这种批评的害处是不用多说的,我想不通的是,那么多关系网式的批评竟也叫批评,也能在众多媒体大行其道,而且骗了那么多的人。
四、没有激情的批评
没有伟大作品的出现也是好批评缺乏的一个重要因由。好的作品才能激发好的批评,一味的坏作品只会让人丧失批评的激情。大凡大批评家辈出的时期也是大作品层出不穷的时期,这是相辅相成的。如今的批评普遍缺乏激情,我想也是与好作品大作品太少密切相关的。有人以为这是会出伟大作品的时代,但我的看法却不尽然,因为好作品都被埋没了,也大都出不来,因为没有那样的环境。参天大树的长成是要相对原始的森林的,可我们却没有这样的森林,到处都是急功近利的人群,才长成有些可观的大树,就被急不可待的人们砍去做家具了。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关系稿”太多,求你捧场的太多,或者干脆就是约稿太多,一味地应付,疲于奔命。这实际上相当于命题作文,来不及深思,更谈不上有什么思想,匆匆上阵,交差了事。中国人的圈子是很有意思的,你一旦出了名,你就有了开不完的会,而这样的会大体上都是有任务的,因为你又吃又拿,不写点东西是说不过去的。于是,硬着头皮也要写上两句。这样的文章自然是没有激情可言的,因此要好到哪里去也是不可能的。这正是出了名的中国批评家的经典写照。古语有御用文人一说,说的是为帝王写命题文章的文人。而今,这么多不同类型的为这为那的文章,我想也可叫做“役用文章”,因为都不是自己乐意写的,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激情。
五、没有思想的批评
思想的缺失是我们批评乏力的最根本原因。没有人关心自己的思想,因此也就不会有真正的批评。正是因为没有人关心自己的思想,都只关心自己的享受,只关心自己活得牛不牛,滋润不滋润,因此,我们的作品更多只是小家子气,缺少大家气概。没有了精神底气,我真的不知道这样的作品如何称得上伟大。
我们的批评就更是如此,大都没有自己的东西,人言亦言,没有主见,没有思考,别人怎么说就跟着说,只有受启发的思维,而没有自己一套思考问题的方法,更没有思想的高度与思想的体系。正是因为没有思想的力量,这样的批评大多只是一时的情绪与错觉,都是经不住时间检验的。
历史上的文艺理论与批评也大体如此,如刘勰的《文心雕龙》、严羽的《沧浪诗话》、李渔的《闲情偶寄》等,应该说他们是有独到的观点的,但他们几乎毫不例外地停留在了技艺的探究上,而且过于喜爱用一些玄虚的比喻来描述对作品的感受,因此给人的印象还是不甚了了。它们大都是一种既有经验的归纳与总结,开创性不多,思想性就更是凤毛麟角。作为批评,它们更像是读后感式的批评;作为理论,它们也更多是一种滞后的理论概括。
正是因此,我们呼唤好的批评、真的批评。好的批评是能够带给作者与读者以生命的写作,它会点燃读者的思想,照亮作品的光芒,会给作者以全新的启迪与生命。这样的批评是有思想的,因为只有思想让人活着。而这一切无疑都要批评家从自身做起,只有人格相对独立与自由了,他发出来的声音才是真实与可信的。也只有这样,他发出来的声音才有可能是自己的,个性的,而不是人言亦言的。我坚信,思想是来自于个人的,是一种独立的精神,没有人的抵达就不会有思想的抵达。
                                                          2006、2、9 福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10 22: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愧是傅 翔!

好久没有时间好好的看比较长的文章了,今天一口气看完了解篇文章.

崇拜!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1 16: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梧桐过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11 20: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读过,很中肯,真实的意见。

这个批评适合的领域很广,不单单是文学艺术。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12 10: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fxfx1972 at 2006-2-10 17:01
孔夫子说,三人行,心有我师。他并不要论证,也没有论据。老毛说,枪杆子里出政权。邓小平说,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也是论断,都不要论证。 ...


这个说理,有点勉强。

孔-,邓-,毛 都是有系统理论的。这些话不过是 里面 摘录而已。

断言能否代替完整论证?我很怀疑。

以上断言之所以能够在社会流传,经过了事实检验与理论验证,还因他们都是成了某个领域的权威。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2 12: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严兄说得在理,写文章就是这样,想表达一种意思就免不了有所偏激,不然达不到效果。此文为羊城晚报约写的,刚发表,看来要得罪不少人。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12 13: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yanxiuhong at 2006-2-12 10:37
这个说理,有点勉强。

孔-,邓-,毛 都是有系统理论的。这些话不过是 里面 摘录而已。
断言能否代替完整论证?我很怀疑。
以上断言之所以能够在社会流传,经过了事实检验与理论验证,还因他们都是成了某 ...


我不赞同这位朋友的意见,其实,任何思想都必须也必然有自己的片面和偏激之处,不然不能自我确立,傅老师反对论证,按我的理解,他不是反对论证本身,而是反对那种立论,论证,结论的三段式的模式化的评论写作.这三个段是需要的,但是,它完全可以隐而不显,只体现在作者内在的思考过程中,且其表现方式也应该灵活多样,不可过于机械,可以有所侧重,甚至省略.文章要有独特风格,独到的说服力,评论也是如此.千篇一律的评论本身就是没有思想没有发现没有创新的表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19 16:26:55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文】就傅翔《羊城晚报》花地《中国批评家堕落的八大形式》我的回复

就傅翔《羊城晚报》花地《中国批评家堕落的八大形式》我的回复

                           傅  庆  平

    傅翔,你的文章,我在羊城晚报看到了《中国批评家堕落的八大形式》 这样大胆一针见血的犀利文笔如今太少太缺了。
  我看了羊城晚报1月10日花地发表叶延滨的所谓《凡有奖牌处都散发公厕的气味》觉得他是你批评的那种名人骂人的典型。但是他的骂实在是无力而做作溢于言表之谈,让我深感所谓大家之作的浅白。可惜了一个堂堂诗刊主编还比不上初名小辈的真知灼见,我为咱诗刊主编深感汗颜。
   最近又看到这位主编在羊城晚报的介绍和诗,我实在不敢恭维。象白开水一样看完就忘的作品,一点都无法引起震憾。真遗憾他的诗占了那么多版面,他的诗集那么多,但无论过去和现在他的诗我却连一句也留不下印象,更无法和北岛的2句诗: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相比较。 一首诗如果无法让人龃嚼这真让我感到遗憾。
  对此,我不能不说名人吃的是名,未必佳作。无名靠的是实力,吃的是自己的脑汁。玩味之作的名家,我以为无论是谁,假如总躺在自己辉煌的席梦斯温床的过去,都必然在权力的宫殿中被无情的傲慢自我淘汰。这是我对名人效应和小字辈文章比较之下自己的感受。名人同样出自无名的小字辈,所以我愿文坛后起之秀我们傅老弟多出作品,多出精品。
   让这些所谓名家老爷故弄玄虚没有真髓内涵的文章深刻反省一下,你的此篇批评我觉得这是文坛批评的一大盛事。希望这样的作品多多见诸报刊和网络。
  你的这篇批评中唯一的缺憾:在文章中多列举一些实例深入进行比较更好, 这样文章将会更有力度。

[ Last edited by fsda on 2006-2-20 at 13:58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0 09: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上的鼓励与支持,我一定努力。你的贴我转到我新浪的博客上,让更多的人看,从中获取教益。也希望你有空到我的博客多指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0 12: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请您到我的《艺苑漫旅》个人文集在QQ论坛传媒约稿的回复中对我的文章给予点评   以文会友  理解自然会取得信任  我会鼎力支持有真知灼见的批评文章的   关于诗歌方面我也有许多自己的评论文章的  中国的批评不应该是麻将桌上的各自为战的分散现状    凝结彩绘有浓缩的精华   没有力量的散兵游勇将会自然解体  在太原原批评家扬世忠也是很有实力的批评家   还有北岳出版社的蒋泽新也是中年人中的勇将  这两位是我90年代以前太原的朋友   你认识吗  值得你结交
      请注意我对自己给你的上篇回复进行了改动  也收入自己的文集中了。如果你以为有必要我觉得  你选用现在的这篇回复载入你的博客比上篇为好。

[ Last edited by fsda on 2006-2-20 at 14:03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22 15: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照办,谢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22 17:5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李敖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8 16:55 , Processed in 0.024198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