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735|回复: 25

梅州市经济发展重要信息汇集(请跟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4 12: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阅读提示:请注意黑体字部分

                                  政府工作报告
     ———2004年3月31日在梅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梅州市市长 何正拔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3年工作回顾
       2003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第一年。一年来,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积极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国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实现了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全市生产总值226.81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增幅创1995年以来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94亿元,比增2.5%;第二产业增加值86.48亿元,比增15.6%;第三产业增加值78.39亿元,比增11.1%。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7.3∶38.1∶34.6,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增加近2个百分点。全市经济发展承接了近年来良好的发展态势,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
       ———招商引资初显成效,外源型经济有新的发展
       招商引资发展势头良好。全市上下掀起了招商引资工作热潮,全民抓招商的氛围日趋浓厚,招商引资成为经济发展新亮点。目前,全市招商引资已注册企业(项目)392个,注册资本总额23.6亿元;在建企业(项目)446个,投资总额117.5亿元,已投入资金32亿元;已投产企业(项目)308个,投资总额21.7亿元。新引进的投产企业共实现产值12.9亿元,税收5322万元,利润5435万元,吸纳就业1.1万人。
       外经贸快速发展。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外经贸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外贸出口总额2.08亿美元,比增30.7%,其中一般贸易出口1.54亿美元,比增40.6%。实际利用外资1.59亿美元,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比增24.8%,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4亿美元,比增28.6%。
       ———支柱产业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活力增强
       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增速加快、效益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10.14亿元,比增11.7%,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24.68%。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四大支柱产业合计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增长10.7%、23.0%、28.8%。八大集团合计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增长18.8%、40.8%、68.2%。电解铜箔、球阀、电声器材、水泥、Bt农药、农林产品加工等6大基地建设进展顺利。技改力度加大,全年完成技改投资11亿多元,为近年来技改投资最多的一年。梅州卷烟厂设备改造、塔牌集团年产150万吨旋窑熟料生产和能源综合利用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先后建成投产,成为工业重要增长点。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目前已有塔牌、嘉应、宁江、油坑牌水泥和五叶神香烟、金雁牌电解铜、明珠球阀、绅浪服装等8个品牌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或“广东省著名商标”称号,形成了一批具有梅州特色的知名品牌。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坚持从行业引导、市场准入、减免规费、优化服务等方面积极扶持,促进了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增加值94.11亿元,比增1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1.5%;民营企业上交税金7.38亿元,比增8.2%。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规模效益上新台阶
       农业结构继续优化。在确保基本农田面积和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扩大优质经济作物面积,粮经比例达59.5∶40.5。金柚、茶叶、脐橙、龙眼等优势产品有新发展。大力开展品种改良,全年共引进、改良、推广35项种养新品种,年增收益近亿元。绿色农业、创汇农业、订单农业和科技农业发展步伐加快,新建了一批优质果茶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农业比较效益不断提高。培育发展壮大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现有农业龙头企业136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8家),总产值30.2亿元,辐射带动农户26万户。农产品产、加、销衔接更趋紧密,水果、茶叶、优质稻、蔬菜、禽畜产品、水产品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取得了较大进展,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
       ———旅游业稳步发展,第三产业全面增长
       旅游业得到复苏。各级努力克服“非典”影响,全面启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各项前期工作,努力搞旺旅游消费市场,促进了旅游业的复苏。全年接待旅游人数199.2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43亿元。      
      第三产业全面回升。消费需求稳步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61亿元,比增11.1%;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5%,比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业有新发展。房地产、电信、汽车、证券、保险、广告、医疗保健等消费市场和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技术、劳动力、人才、产权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43亿元,比增38.2%,高于预期目标26.2个百分点。梅揭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梅河高速公路于9月动工兴建。梅龙、刁畲、西环高速公路进入前期动工准备阶段,梅漳高速公路正在加紧规划论证。国省道改造、国防公路和境内重要交通线路建设继续推进,县通镇、镇通镇、镇通行政村公路改造和300人以上自然村通公路建设步伐加快。路桥收费站整合工作全面铺开,先期撤销了11个路桥收费站。一批重点电力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投入5.1亿元维修加固堤围123.4公里、病险水库96 宗、水毁工程1311处。经济社会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了市政府公众网改版工作。电信公众网、国际互联网、移动通讯等通讯网络日臻完善。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加强了对市区、县城、中心镇、建制镇和中心村等城乡规划修编工作。城镇建设与管理力度加大,城镇规模适度发展,城镇化水平有新提高。梅州城区新建、改造了一批市政公用设施,城市功能不断增强。
      ———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企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去年是产权改革力度最大、安置职工最多的一年,全市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的企业有95户,安置职工2.1万人。一批产品无市场、经济效益差、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劣势企业退出步伐加快。12家行政性公司、国有外贸企业和粮食企业改革转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其他各项改革进展顺利。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农民负担明显下降,全市核定新的农业税负担4682万元,比税改前减少26558万元,减负率达85%。并镇、并村、并校工作进展顺利。公共财政体制、“收支两条线”管理等财政各项改革步伐加快。有形土地、建筑市场逐步规范。
       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继续加强。积极开展专项打假行动,加大了打击非法传销、走私贩私活动的力度。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重点开展交通运输、煤矿和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民爆器材等专项整治,努力排查各种事故隐患,保持了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
       ———财税金融工作得到加强,运行质量良好
       财税增收。通过大力组织财政收入,强化财政管理监督,积极调整支出结构,财政收支状况有所好转。全市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完成9.46亿元,比增12.7%。国税、地税收入均创历史新高,分别达16亿元和13.8亿元。财政在扶持工业园区建设、鼓励招商引资、支持国企改革和再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金融秩序良好。认真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人民银行加强辖区金融调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了金融稳健运行。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48.9亿元,比年初增长22.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9.6亿元,比年初增长19.5%。
       ———民心工程建设全面启动,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
       民心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十项民心工程”建设全面启动。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九件实事”基本完成。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成效,广泛开展了“认亲”帮扶活动,加大了“千村扶贫”工程实施力度,新上集体经济项目650个,贫困村增加经济收入300.8万元;新建和完善村址1069个,基本实现所有行政村有村址办公。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共为城市困难户兴建442套解困房;为“5·17”洪灾灾民新建房屋1863间;投入100多万元为蕉岭县广福镇铁坑村地质灾害群众修复道路、建设新居;帮助500名特困职工子女、70名特困大学生、5.8万名农村贫困学生解决上学难问题;新开发就业岗位3万多个,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6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2万多人;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取得新成效;群众就医难、打官司难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进一步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养老、医疗保险等工作顺利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新进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74元,比增5.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22元,比增2.5%。广梅对口帮扶工作取得新成绩,2003年度确定无偿帮扶项目21个、资金2500万元;新上合作项目27项、合作总值3亿多元。
       取得了抗击“非典”的重大胜利。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全市上下众志成城、沉着应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各项部署,及时采取了各项有效的防范措施,全市没有发生一例“非典”病例。同时,进一步健全了公共卫生体系。
       ———加强了文化、科技、教育工作,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认真落实建设文化大省的各项部署,客家文化和艺术资源得到进一步挖掘、整合和创新。广播电视、新闻报刊、文娱演出等事业有了新发展。山歌剧、汉剧、书画、文学等文艺创作进一步繁荣,涌现了《等郎妹》等一批文艺精品。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拓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得到加强。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以上。省政府正式批准我市设立“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认定为省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超华集团成为我市首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22家,民营科技企业37家,工业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家,农业技术创新中心2家,创新试点专业镇3个,生产力促进中心4家。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全年经省批准立项的科技项目有36项,申请专利123件。加大了实施人才战略力度,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得到加强。
       教育事业发展加快。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力度加大,全面完成了“改薄建规”任务。“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民办教育管理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普九”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迈出新步伐,每万人口普通高中在校生达150.72人,高考录取率为80.2%。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幼儿教育有新发展。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办学条件有所改善。嘉应学院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其他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人口与计生工作稳步推进,200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5‰。启动了创建林业生态县工作,加强了造林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森林覆盖率达70.6%。认真落实环保目标责任制,大力治理各类污染,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建成了梅城江南污水处理厂。易地开发、易地保护、土地市场建设等国土管理工作取得新成绩,耕地实现占补平衡。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广泛开展了全民健身活动。加强了外事、侨务、台务工作。重视做好国防教育、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和征兵工作,“双拥”、“共建”活动深入开展。基层政权建设进一步巩固,村民自治健康发展。人事、统计、审计、物价等工作得到加强,民政、老龄、民族、宗教、方志、档案、文史、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了新成绩。
       ———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保持了社会稳定
       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全市掀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以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重点,广泛开展了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我市再次荣获省“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单位”称号,有4个村镇被评为省“文明村镇”,12个单位被评为省“文明单位”,3个单位被评为省“文明窗口”。
       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政协通报情况,认真办好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69件,政协提案223件。行政执法责任制不断健全,行政复议、应诉制度日趋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较大成效,减少了436项审批、审核、核准事项。坚持市长接访日制度,重视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四五”普法教育深入开展,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校务公开等工作继续推进。
       社会治安持续稳定。深入开展以反“双盗”、“双抢”为重点的严打整治斗争,着力解决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严厉打击“六合彩”赌博活动,坚持不懈地与“”等邪教组织作坚决斗争,严防境内外敌对势力进行渗透破坏活动,维护了社会稳定。
       机关作风有新转变。各级设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实施了“四个一”集中服务方式,提高了办事效率。认真开展了机关作风评议活动,各级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了反腐败斗争力度,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我市面临困难压力较大、但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一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人民团结一致、群策群力、真抓实干、努力开拓的结果,是与解放军驻梅部队、武警部队、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以及海内外友好人士的支持与帮助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市政府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速度仍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国企改革任务还比较繁重;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城乡部分群众生产生活仍然比较困难;机关作风建设仍有薄弱环节,等等。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2004年工作安排
       2004年是抓落实、促发展的关键一年。当前,世界经济逐步回升;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扩大内需的累积效应和巨大市场潜力将进一步释放;“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我省产业转移和产业扩张趋势将继续增强。随着我市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我市经济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但激烈的竞争形势也将给我们加快发展带来更大的压力。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努力谋求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
       今年市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省第九次党代会、省委九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四届二次全会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以县域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为突破口,以优化投资环境为依托,着力抓好大项目建设,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今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主要预期目标初步安排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3%;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发展。要积极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自我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的要求,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以发展县域经济为中心,统揽总体经济工作。要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统揽全局,全面落实相关政策,建立激励机制,促进资金、人才、项目等要素向县域倾斜。整合经济资源,突出抓好专业镇建设,加快形成比较优势突出、竞争能力较强、规模效应明显的特色产业群。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先导,不断增强经济活力。要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环境,继续掀起招商引资工作热潮,促进更多的项目、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经济要素注入我市经济建设,加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经济跨越式发展增添活力。
       为此,今年我们将重点做好如下十个方面的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4 14: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突出抓好大项目建设,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重要支撑
       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和产业群建设。加强对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的领导,做好大项目的论证、立项和各项协调服务工作,集中力量抓好总投资达400多亿元的40多项亿元以上大项目的建设。市重点抓好如下9项、总投资达65亿元的2亿元以上工业项目:①10万吨精铜冶炼项目,投资13亿元;②梅县电厂27万千瓦电力建设项目,投资10.5亿元;③宝丽华荷树园电厂27万千瓦电力建设项目,投资13亿元;④兴宁兴达电厂27万千瓦电力建设项目,投资13.5亿元;⑤北大新世纪公司生物制药项目,投资2.3亿元;⑥梅州卷烟厂30万箱卷烟生产线技改项目,投资2亿元;⑦梅雁轮胎厂年产200万条轮胎生产项目,投资3.5亿元;⑧梅雁4800吨铜箔生产项目,投资4.8亿元;⑨明珠球阀技改项目,投资2.4亿元。与此同时,积极抓好纸浆、旋窑水泥等大项目和招商洽谈会上签订的项目。加强与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的合资合作,力争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牵动力强、就业面广的重大投资项目,以此带动配套产业和中小企业群加快发展,整合提升铜系列加工、林产品加工等产业群。       发展壮大支柱产业。落实扶持大企业(集团)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全市工业快速发展。十一家大企业(集团)产值要力争实现比上年增长20%以上。引导企业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以名牌战略增效益、促发展。充分发挥各县(市、区)的资源、产业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龙头,促进特色经济不断发展。
       二、继续狠抓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外源型经济民营经济
       狠抓招商引资。采取行之有效的招商方式,坚持主动出击招商,努力形成跨省、跨地区乃至跨国界的招商网络。重视发挥侨乡、文化之乡和外出乡贤多的优势,努力拓展利用外资渠道,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推动利用外资工作再上新台阶。采取有效措施,抓好招商引资意向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进一步增强行政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让外来投资者在我市得到最优质的服务。加大招商引资政策落实力度,确保已承诺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进一步降低企业创业成本。继续实行有关部门招商引资责任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招商引资积极性。
       主攻民营经济。落实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环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重点扶持发展科技型、外向型、吸纳就业型、农产品加工型民营企业,引导民营企业依靠科技创名牌、开拓市场增实力。改善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引导民营企业按国家产业政策制定发展规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维护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依法保护公民合法私有财产。      
      承接产业转移。主动做好广梅对口帮扶工作,管好用好帮扶资金,加快帮扶项目建设。制定产业对接方案,创造条件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推动劳务输出、人才培训等工作。按照省建设“泛珠三角”经济区的部署,充分发挥我市背靠龙岩、赣州,面向珠三角的地利优势,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粤闽赣三边经济合作,进一步完善协作制度,建设高速通道,整合优势资源,加速物资流通,促进共同发展。
       努力扩大出口。充分利用外贸环境改善的有利条件,用足用活鼓励出口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推进出口市场、外贸经营主体、贸易方式多元化。突出抓好特色产品出口,加快机电、陶瓷、工艺品、家具、纺织等出口产品基地建设。
       三、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继续搞好水果、茶叶、优质稻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努力实现由主要提供原材料等初级农产品向主要提供食品等加工产品转变,提高农产品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新型农业模式。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加快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模式。培育发展一批上规模、有效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充分发挥金柚、茶叶、脐橙等名牌产品效应,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加强生态农业的示范推广工作,积极发展“畜—沼—果”、“畜—沼—菜”等模式的生态农业。加快建设10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市步伐。推进30万亩订单农业基地建设,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面向粤港澳经济圈的订单农业基地。开展农业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引进、吸收、创新。大力发展养殖业,认真实施市人大畜牧品种改良议案。重视抓好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防控工作。
       四、下大力气完善基础设施,继续优化投资环境
       大力抓好以公路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快梅河高速公路建设进度;下半年要动工建设梅龙、刁畲高速公路;做好梅漳、梅赣高速公路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争取2005年动工。全面完成国道和省主干线二期改造任务;确保梅县扶大至五华大坝公路年内建成通车,全面实现梅州市区至各县城“一小时交通圈”目标;完成省下达的461.5公里县通镇公路改造任务;力争今年完成行政村公路水泥硬底化改造800公里、300人以上自然村通公路250公里的任务。抓好航道建设和管理,加快发展水上运输。加强口岸建设,力争今年建成新的查验场,大力发展梅州至厦门国际集装箱铁海联运,创造良好的通关条件。搞好水利建设,抓好重点堤围、水库的加固改造。以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为重点,继续加快农网改造步伐。
       加快城乡建设步伐。围绕至2007年全市“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全面加强,城镇化水平超过45%”的城乡建设目标,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梅州城区重点抓好“五个工程”,即芹黄、东升两个新区开发工程;汽车和工业品配件销售、饮食、旅游购物、摩托四个专业特色一条街的建设工程;站前东路、中环路梅塘东路至电信大楼段,东堤路东山港到秀兰大桥段,华南大道、外环路月梅至锭子桥段等五条城市道路畅通工程;梅花园、桂花园、茶花园、竹园、城区“珍珠”公园五个生态园建设工程;城市堤围建设和城市保洁工程。发挥梅州城区在全市城镇化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抓好省的城镇化试点———兴宁城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推进各县县城建设。加快中心镇建设,对21个中心镇的规划修编工作力争完成80%以上。继续做好撤镇并村工作,完善小城镇兴工、活商、聚人功能,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农村城镇化。
       抓好工业园区的配套建设和完善。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对清理整顿后保留的工业园区,要尽快完成“六通一平”工作。进一步健全工业园区管理机构,落实工作职责,使工业园区成为扩大招商引资规模的重要载体。
       加快山区信息化建设。抓好市级和8个县(市、区)信息化试点项目工程建设。制定完善电子政务技术规范和建设方案,全面推进局域网建设。提高宽带网络覆盖率,培育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市场,促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管理中的应用。
       五、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继续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规划,重点抓好金雁集团、市无线电厂等企业的产权改革,推进市齿轮厂资产重组,加快汽配厂和粮食、外贸系统一批劣势企业的退出,力争今年实现156户企业转制。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机制,依法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全面推行合同制,建立起“双向选择”、职工能进能出的劳动制度,干部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和奖勤罚懒、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注重安置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耐心细致做好职工思想工作。
       积极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积极吸纳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市外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创新融资方式,鼓励采用资产经营权、收费权、股权转让的方式,盘活存量资产,筹集建设资金。
       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强化政府、企业和社会信用建设。把好市场准入关,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严厉打击制售伪劣食品、药品、农资等不法行为,整顿房地产、汽车、建材、通信等行业的市场、价格秩序。继续推进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强化矿政管理和地质灾害防治。大力打击走私贩私、偷税漏税、非法传销等违法行为。
       扎实抓好安全生产。认真贯彻实施《安全生产法》,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继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突出抓好危险化学品、锅炉压力容器、煤矿及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建筑施工企业、煤气使用和运输、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等专项整治,及时排查和消除事故隐患。
       六、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产业,进一步搞旺流通服务业
       全面开展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把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全方位推进“创优”工作。科学编制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制定旅游发展扶持政策,积极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旅游开发,努力打造具有梅州特色的旅游拳头产品。提高城市美化、绿化、净化、亮化水平,提升城市品位和旅游品牌影响力。
       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加强对流通行业的引导和管理,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扶持培育发展一批骨干流通企业,建设和完善一批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
       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居民购买力,改善消费环境,发展消费信贷,培育和引导新的消费热点。落实住房补贴制度,完善个人住房贷款担保机制,进一步放开二级商品房市场。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扩大农村消费。健全产品质量监督机制,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七、确立围绕财政抓经济思想,做好财政金融工作
       认真做好财税工作。实施激励的财政增收政策,积极培育和扩大财源税源。强化税收征管,确保应收尽收。加大财政周转金的清理回收力度,减少国有资产流失。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深化财税各项改革。严格财政综合预算管理,全面实行部门预算。合理调整支出结构,压减一般性支出。
       保持金融形势稳定。提高金融监管水平,进一步发挥存款准备金、紧急再贷款和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在防范金融风险、引导金融机构贷款投向方面的调控作用,有效防范化解支付风险。加强外汇监管和服务工作,维护良好的外汇市场秩序。
       八、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
       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中央和省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拓宽就业渠道,确保全市新开发就业岗位3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28万人,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就业2万人。积极做好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各项准备工作,在6月底前实现市级统筹。加大扩面征缴力度,养老、失业保险金征缴率要达到95%以上,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2万人。
       实施民心工程,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大民心工程实施力度,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就医、住房、饮水、打官司和子女上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实施药品食品放心工程。继续落实年收入1500元以下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免收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的工作。抓好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完善优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做好“两个确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逐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加强城市乞讨流浪人员的救助管理。继续抓好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做好救灾救济工作。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居民增收能力。保障进城农民合法权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深入开展对各种不合理涉农收费的专项整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积极解决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
       扎实做好扶贫工作。多渠道增加扶贫资金投入,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模式。以增加农村集体经济和贫困户收入为核心,改善贫困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抓好农村安居工程、300人以上大自然村“五通”建设,继续落实“千村扶贫”工程,扶持贫困村新上经济发展项目,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做好劳务输出工作。
       九、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各项事业
       繁荣文化事业。弘扬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实施“文化梅州”战略,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完善文化设施,打造梅州知名文化品牌。繁荣文艺创作,多创传统文艺佳作和客家文化精品。抓好文化产业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物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等工作。
       继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巩固发展“普九”成果。以创建全国示范高中为契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程。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加强民办教育管理。加速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做好组建职业技术学院的准备工作。加快发展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和英语教育,以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搞好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创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农业技术创新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快专业镇建设步伐。加强科技项目管理,提高项目实施成效。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进一步提高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拥有量,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认真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各类人才。
       坚持可持续发展。下大力气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认真做好生态市的规划工作。大力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掀起全民造林绿化热潮。加快林业生态县建设步伐,抓好绿色通道、梅城周围10万亩群山、公路两旁、城镇、村庄、机关学校庭院等的绿化。抓好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严厉打击乱砍滥伐木材行为。坚持科学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控制工业污染,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防止引进、发展大的污染项目。治理建材、冶炼等行业污染,继续抓好61家重点水泥企业118座立窑粉尘治理工程。加强梅江流域水质保护,做好梅城江南污水处理厂投产运营后的监督管理工作,争取立项动工兴建几个县级污水处理厂。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做好易地开发、易地保护工作,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加快发展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强化公共卫生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疾病预防控制、疫情监测报告、应急医疗救治等体系。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发展残疾人和老龄事业,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搞好社团管理工作。加强国防教育,搞好人防建设,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进一步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广泛开展再创省“双拥模范城”的活动。认真抓好地方志和年鉴的编修工作。加强外事、侨务、台务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继续做好人事、统计、审计、物价、民政、民族、档案、方志、文史等各项工作。
       十、坚持依法治市,加快民主法制建设步伐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落实人大决议,支持人民政协积极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虚心听取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及社会各界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推进政务、厂务、村务公开,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确保各项重大决策符合法律、切合市情、适合民意。
       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加大“严打”力度,进一步健全社会治安打防管控一体化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同邪教组织的斗争。积极防范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插手社会热点问题、群体性事件或在敏感时期制造事端。大力打击“六合彩”等赌博行为。深入推进“禁毒03工程”建设,努力创建“无毒市”。加强人民调解工作,重视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机制,注意发现和掌握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不安定苗头,防止群体性事件发生。
       严格依法行政。加强普法工作,认真做好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工作,提高全民学法、守法、用法自觉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依法做好规范性文件立、改、废工作。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素质,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监督制和责任追究制,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转变政府职能,在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政企分开,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持“两个务必”,努力做到“五个力戒”和“干净干事”,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率。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大兴调研之风,狠抓工作落实,注重解决具体问题。继续开展行风评议活动,营造高质、高效、便民、利民的政务服务环境。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严惩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精简会议,减少文件,减少流于形式的检查、评比活动。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加大对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搞好新一轮市县机构改革,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务员素质。
       各位代表,加快推进我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与时俱进,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全面完成今年各项工作任务,为早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7 03: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4年的报告,现在2006年来回顾,其实一些已得证实是否如报告所说,
全文只有"好"字,没看到有半点具体的不足之处.
不足之处相关的形容词是有,真没说到有半点具体的不足之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5 12: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提示:请注意黑体字部分

                                    《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3月31日在梅州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梅州市市长 何正拔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4年工作回顾      
      2004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较快发展的一年。市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市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基本实现。      
一、整体经济实现良性快速发展      
       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全市生产总值27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增幅创十年来新高,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3.1%、19.2%和11.4%。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5.6∶42.5∶31.9,其中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增加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56.55亿元,比增29.5%,增幅创建市以来最好成绩。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2.49亿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比增36.5%,税收收入首次超过财政支出总额。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我市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的总量排名均前移一位,分别居第16、16、14位;国税、财政、地税收入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分别居第1、2、3、4位。      
      县域经济继续发展。县域经济总量224.8亿元,县级财政收入7.48亿元,消费品零售总额91.7亿元,县域城镇以上投资59.11亿元,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82.8%、59.9%、88.1%和85.6%。有6个县(市)生产总值增幅超过10%,有3个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超过20%。县域财政收入平均增幅20.8%,有6个县(区)地方财政收入增幅超过20%。有6个县(区)获得省“四税”超全省平均增幅的奖励;有7个县(市、区)、52个镇获得市财政奖励,奖金总额达2295万元。      
      大项目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年初确定的总投资400余亿元的40余项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35个续建和新开工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2.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4.9%,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10个重点预备项目进展顺利,有2个项目提前开工建设。梅县电厂、宝丽华荷树园电厂、兴宁兴达电厂等重点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梅州卷烟厂30万大箱技改、梅县电厂5号机组、梅雁日产2000吨旋窑水泥、平远富远稀土分离生产线、东中新校区等一批项目已建成投产或投入使用。             
      贯彻宏观调控政策取得积极成效。一些行业投资过热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理性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4.6亿元,比增14.4%。开展了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各类开发区的清理工作,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取得明显成效。      
二、农业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稳步发展,粮食播种面积351.21万亩、总产129.6万吨,均高于省下达考评指标。农业总产值105.77亿元,比增3.24%。加强了对禽流感的预防控制工作,畜牧业实现产值31.12亿元,比增 5.3%,种养产值比例为65.3:34.7。特色农业开发蓬勃发展,引进粮食、蔬菜、水果、水产等新品种50多个,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农业和扶贫龙头企业156家,总产值30.9亿元,带动农户26.8万户,户均年增收2280元。订单农业不断发展,面积达31.15万亩。农业标准化工作继续推进,打造了一批农产品名牌,有4个农产品被评为省级名牌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不断推进,共有合作组织125个、协会会员2500个。      
三、招商引资推动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全市招商引资在建项目525个,计划投资总额168亿元,已投入资金52亿元,分别比增18%、44%和63%;已投产项目680个,完成投资43亿元,分别比增121%和95%。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项目新增工业产值41.77亿元,新增税收2.47亿元。招商项目规模和质量有新突破,全年引进的意向、合同项目中计划投资总额超亿元的有15个、超5000万元的有34个,仅此两项累计投资超过100亿元;引进高科技或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领域项目45个,计划投资总额50.5亿元。      
      支柱产业不断壮大。四大支柱产业合计产值和利税总额分别增长35.6%、90.2%,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5.7%、87.7%。八大集团合计产值和利税总额分别增长 47.3%、87.7%,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9.2%、 90.2%。工业效益进一步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155.1%;实现税收29.1亿元,比增97.9%。技术改造力度加大,完成技改投入15亿元。六大特色产品基地建设在规模、效益等方面上了新台阶。      
      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民营经济增加值107.45亿元,比增11.6%,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39.6%;民营企业上交税收17.88亿元,比增38.6%。新发展民营企业665户,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增至79家,有5家民营企业被省评为“百强民营企业”,30家企业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民营企业产品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称号。            
      外向型经济和区域合作持续发展。外贸出口不断扩大,出口总额2.49亿美元,比增19.6%;实际利用外资2.11亿美元,比增33.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99亿美元,比增42%。我市荣获省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三等奖。国有外贸企业通过转制增强了活力,民营企业出口增长强劲。适应“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新形势,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闽粤赣三边经贸协作不断推进。广梅对口帮扶工作有新成效,签订经贸合作项目12个,合作总值6.83亿元。      
四、以高速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交通建设迈出了大步伐。全年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8.45亿元,其中高速公路完成投资21.8亿元。梅河高速公路已转入路面施工阶段,西环、梅龙高速公路已动工兴建,兴畲高速公路准备动工建设。国、省道及重点公路建设进展顺利,梅华公路已建成通车,全面实现“一小时交通圈”目标;S223线等公路建设进度加快;行政村公路水泥硬底化改造完成1200公里。航道规划建设有新进展。      
      水利、电力等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完成梅州大堤南堤等7项工程建设和80宗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新增小水电装机9.62万千瓦。我市被省授予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先进单位,获得一等奖。加强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灌溉面积29.4万亩。省电力重点工程220千伏雁长线等项目顺利竣工投产,农网改造力度加大。      
五、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取得积极成效      
      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围绕“三年两个基本”的目标继续推进,全市列入当年改革规划的企业中,已基本完成转制任务的有128户,还有72户正在实施中。农村税费改革向纵深推进,按省规定把农业税降低了3个百分点,取消了除烟叶以外的全部农业特产税,共减轻农民负担2.9亿元。投资、财政、金融、粮食、价格体制等改革稳步推进。      
      扩大开放取得了新进展。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开放梅州”发展战略的意见》,确立了构建开放型区位、开放型经济、开放型政府、开放型文化“四个构建”工作思路。在梅州市政府公众网设立了“开放梅州专题论坛”网页;完成了“世界客都中国梅州”网站中英文域名的注册工作,网站已建成开通并正常运行;进一步提高全民开放意识,开放氛围日益浓厚。      
、“创优”和城镇化工作扎实推进      
       “创优”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积极做好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各项工作,完成了一大批惠及百姓的“创优”重点工程建设,城市品位有新提高。旅游景区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配套,特色旅游有新发展,其中雁南飞茶田度假村、雁鸣湖旅游度假村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雁南飞围龙大酒店荣获全国建筑工程最高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雁鸣湖旅游度假村被评为国家4A景区。旅游业带动了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8.36亿元,分别比增34.6%和4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1亿元,比增14.9%;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4%。      
      城镇化进程继续加快。积极实施《梅州市城镇化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城镇化的若干政策意见》。年初确定的梅州城区“五园”、“四街”、“五路”建设进展顺利。东山桥头珍珠花园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梅花园、桂花园初具规模,茶花园、竹园正在做好规划工作;梅江大道霓虹灯一条街和赤岌岗摩托车销售一条街已经形成,凌风路风情风貌街、鸿都花园客家风味美食街、梅县大新城盘古步行街建设步伐加快;华南大道、中环路、城西大道、嘉应学院东侧24米路、东山港至秀兰大桥段东堤路、秀兰大桥东引道工程建设等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其他市政公用设施不断完善。完成了并镇并村工作,全市共撤镇36个、并村39个。加强了对22个中心镇的规划修编工作,开展了城镇化和村镇建设试点工作,城镇化步伐加快。      
七、城乡居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民心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效。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09元,分别比增8.4%和7.5%。全市68个“十项民心工程”分项目中已完成56个,缓解了困难群众在就医、住房、饮水、打官司和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困难。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新上集体经济项目970个,贫困村增加经济收入4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下岗再就业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7%,低于控制目标0.13个百分点。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坚持多渠道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事故宗数有所下降。我市“8.28”煤矿事故抢救工作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通报表彰。扎实有效开展救灾救济工作,积极帮助地质灾害灾民重建家园。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两个确保”进一步巩固。基本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市级统筹。调整和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较好地解决了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的养老、医疗保险问题。在全省山区市中率先由县级财政统一解决了五保供养和优待金的筹措问题。低保覆盖面不断扩大,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加强了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      
八、文教兴市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      
     教育、科技、人才事业不断发展。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普通高考录取人数1.98万人,录取率84.2%,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普通高校、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人数大幅增加。启动了东山教育基地筹建工作。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了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建立了与华南理工大学、省社科院的全面合作关系。人才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全年培养中高级以上高技能人才4300多人。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以建设世界客都为目标,进一步继承和创新客家文化。启动了建设叶剑英纪念馆、黄遵宪公园、客家博物馆和举办客家文化旅游节“三馆一节”工程。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梅州国际山歌节和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广播电视、新闻报刊、文娱演出等事业继续发展,山歌剧、汉剧、书画、文学等文艺创作进一步繁荣。            
     人口、资源和环保工作得到加强。人口与计生工作扎实推进,全面实现了省下达的各项控制目标。加强了国土管理工作,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绿满梅州”大行动取得初步成效,森林覆盖率达71.8%。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环保责任考核分数达75分,比上年提高3.03分。             
     其他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有新成效。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治安保持良好。严密防范敌对势力和恐怖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坚决打击取缔“”等邪教组织,维护了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创建无毒市工作稳步推进。外事、侨务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共接受海外乡亲捐资兴办公益事业达1亿多元。认真做好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和征兵工作,不断提升“双拥”水平,我市再次被省评为“双拥模范城”。经济普查工作进展顺利。卫生、体育、妇女儿童等事业有新发展。加强了人事、司法、方志、档案、文史、统计、民政、民族、宗教等工作。      
九、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大力弘扬新时期梅州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开展现代公民教育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新进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和文明行业活动稳步推进。继续开展“四五”普法教育,全民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不断加快民主进程。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得到认真执行,重大问题广泛征求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意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民主监督,认真办好人大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民主决策机制和民主听证制度不断完善。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政务公开工作深入开展,县级以上政权机关已推行政务公开的有352个。创办了《梅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依法行政工作全面推进。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行政执法责任制不断健全,行政行为不断规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加强了对规范性文件的前置审查工作。切实做好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加大。      
     政风建设和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市和各县(市、区)政府均设立了行政服务中心,实施了“四个一”集中服务方式,减少了办事环节,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水平。认真开展了机关作风评议活动,机关作风有新的转变,有12个单位受到市的表彰。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落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取得新成效。审计监督得到加强,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纪案件。      
      各位代表!在宏观环境趋紧、区域竞争剧烈的情况下,能取得以上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驻梅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全市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广大劳动者和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关心支持梅州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广大侨胞和外出乡贤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一些生产要素制约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科技创新能力仍较薄弱;城镇就业形势仍然严峻;自然灾害防御能力有待加强;农民增收难度较大,部分群众生产生活仍比较困难;政府部门作风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5 12: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加粗的文字放得大太了,
乱掉,看不清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5 12: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5年工作安排      
      2005年是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衔接“十一五”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积极推进“四个梅州”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一年。我们要进一步增强驾驭全局能力,提高执政为民水平,发奋图强,励精图治,切实把今年的政府工作做好。      
      今年市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市委四届四次全会的工作部署,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动力,继续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增强经济实力、抓好文教兴市、建设和谐梅州、提高执政能力,抓重点、破难点、做亮点,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做好今年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正确处理好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加快速度与提高效益、产业扩张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提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水平。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做好今年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要把握发展的主攻方向,坚持以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为主,抓好县域经济和大项目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做好今年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加快建设和谐梅州。要把以人为本原则落实到经济、社会、文化建设之中,切实改善群众生活,维护群众利益,理顺分配关系,促进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努力创建文明法治、和谐宽容的社会环境。      
      今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初步安排为: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5%,第二产业增长16%,第三产业增长1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3.5%。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如下九方面工作:      
一、抓好县域经济和大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做强做大县域经济。落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及配套政策,不断扩大县级管理权限,大力整合区域资源,合理处理好权责利关系,营造一个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依托各地在生态、资源、区位、产业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坚持因地制宜,加强科学指导,集中整合经济资源,综合考虑产业链的因素,努力形成区域特征、产业特色和创新特点明显的特色产业群体,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坚持以产业分工、配套为原则,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专业镇建设步伐。一方面把原有的专业镇继续做大,把特色产业做强,在增强实力、扩大影响上下功夫;另方面要有选择地培育发展新的专业镇,争取有更多的镇列入省级专业镇行列,加快形成专业镇规模经济。      
      坚持大项目拉动今年我市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建设项目共有55项,总投资约为320亿元。其中:去年结转的项目有20个,总投资13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1.5亿元;今年新开工项目25个,总投资5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9.4亿元;今年重点建设前期预备项目10个,总投资133亿元。我们将认真抓好以上项目的续建、动工和筹备工作,力争早日建成投产。切实抓好今年我市列入省重点建设的10个项目。继续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确保梅河高速公路于10月建成通车;加快梅龙、西环、兴畲高速公路建设,力争于2006年底前建成通车;积极做好东环、梅漳、梅赣高速公路的前期准备工作。大力抓好省道S223线、兴宁火车站至丰顺建桥段、梅县西阳至丰顺大龙华段等公路的建设改造。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上半年要实现县到镇通三级以上水泥公路目标。进一步推进山区航道建设。加强对在建水利项目的管理,做好合水水库扩容、高陂水利工程建设前期工作。      
二、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打造产业发展新引擎      
      集中力量扩大招商引资。全方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在意向项目促签约、签约项目促开工、开工项目促竣工、竣工项目促投产、投产项目促见效等“五促”上下功夫。改进招商方式,加强重点招商,瞄准世界500强、全国工业企业100强、广东工业企业50强等一些大企业集团进行重点突破,重视港澳台和海外招商。继续做好专业招商、产业招商等工作。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市直在抓好东升、蕉华和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梅县园区的同时,加快共建产业转移园区的规划和建设,积极抓好畲江高速公路出口处共建产业转移园区的开发建设。加强和完善对行政服务中心的管理。继续清理并公开全市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简化办事程序,减少审批项目。      
      切实帮助现有企业加快发展。坚持“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有效益”的方针,提高对现有企业的服务水平,切实帮助企业增资扩产、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特别是对已承诺的各项优惠政策,要切实兑现,体现政府招商引资的诚信。给予企业家群体更多的关注,加快建立企业家协会和外来投资者协会,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继续深入开展作风评议活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拓宽企业投诉渠道,坚决制止和从严查处干扰企业正常生产、向企业“索、拿、卡、要”等行为。      
      努力壮大民营经济用好国家和省对民营企业扶持的各项财政补贴,引导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就业型和农产品加工型等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建立健全信用担保机构,拓宽融资途径,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进一步放宽非公有资本的投资领域,引导民营企业向我市优势产业和潜力产业集聚,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城镇建设,经营交通、城市公用服务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大力表彰和宣传先进民营企业,在全市上下营造“亲商、重商、爱商、敬商、护商”的浓厚氛围。      
      调整外贸出口结构。进一步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和出口产品,提高出口能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引导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和专有技术,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帮助企业创立出口产品注册商标,支持进出口企业参加国际质量体系、环保体系认证,提高管理水平。扩大出口主体,鼓励民营企业拓展出口业务,把外向型民营企业培育成为外贸出口的主力军。      
      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合作。抓住实施CEPA、构建“泛珠三角”等有利时机,积极推进与各地的经济合作,主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加强检验检疫电子化建设,推进梅州—厦门国际集装箱“铁海联运”,提高通关效率。加强闽粤赣三边协作,做好广梅对口帮扶工作。      
三、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构筑工业发展新平台      
      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以四大支柱产业和八大企业集团带动工业发展,今年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力争达到20%以上。做大企业规模,依托我市产业发展基础和优势,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培育发展“航母”型企业。大力开拓资本市场,帮助成长性好、潜力大的企业整合上市。继续推进六大特色产品基地建设,在发展名优新特产品上实现新突破。加大名牌战略实施力度,争创更多的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      
     打造六大产业群立足现有基础,选准优势主攻项目,促进产业资源重组整合,加快打造烟草、电力、建材、电子信息、铜加工和汽车配件等六大产业群。今年要继续做大做强“五叶神”品牌;争取新上一批重点电力建设项目;进一步压缩整合立窑,发展新型干法旋窑水泥;巩固发展TFT导光板、液晶显示器、光盘等产品;加快铜采矿、冶炼、电解、铜箔、覆铜板、线路板、漆包线等生产加工一条龙建设;继续抓好汽车喇叭、电器、车轴、无刷电机等汽车配件产品,不断提高产业配套能力。      
      改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注重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集中力量抓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建设,确保已完工项目的达产达标和在建项目的依期竣工投产,力求全年技改投资达到15亿元以上。抓好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扭亏增盈。引导企业通过加强管理,进一步节能降耗,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四、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探索农业产业化新路子      
      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进一步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增加粮食生产的复种指数,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兴办粮食高产示范片(点)。鼓励和扶持种粮大户发展粮食规模经营,加快推进粮食产业化。落实各级粮食储备和粮食风险基金,确保粮食安全。      
     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在巩固、提高和改造金柚、茶叶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发展脐橙、油茶、南药、青榄等新兴优质高效农产品。加快畜牧、水产养殖产业发展,扩大优质山地鸡、瘦肉型猪等发展规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特色产业型、加工贸易型、出口创汇型等农业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加快发展订单农业。      
      抓好农产品加工、流通和标准化工作。鼓励引导现有的种养大户和农业企业发展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项目,扶优扶强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加工流通型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的作用,大力推进农产品销售工作。加大农业标准化建设力度,重点做好无公害金柚、茶叶、脐橙、稻谷、蔬菜等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工作。积极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工程。加强对牲畜口蹄疫、禽流感、狂犬病等的防控。      
五、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构建市场经济新体制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合理配置国有资产,加快完成规划实施的160户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市直集中力量重点抓好银鹰集团、火柴厂、汽修厂、团煤厂、冷冻厂等一批困难企业的退出市场工作,争取在年内基本完成市直国有劣势企业的退出任务。继续做好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引导改制企业逐步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营销管理水平。      
      落实农村各项改革政策。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落实免征农业税的政策,健全农民负担监管机制。做好涉农收费的审查、清理和专项治理工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认真贯彻土地承包法,全面完成二轮土地承包扫尾工作。实施省委提出的“十县百镇千村示范工程”,抓好平远县及6个镇40个村示范建设,规范农村财务管理。加大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力度,积极探索重大疾病社会救助办法。      
      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只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审批制,对企业投资项目实行核准制,对社会投资项目实行登记备案制”的改革。鼓励采用转让资产经营权、收费权和股权的方式,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实现城市市政公用事业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推进市政公用事业的特许经营,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抓好其他各项改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抓好办学体制、教育教学和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医疗机构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产权主体多元化改革路子,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医疗卫生事业,推进乡镇卫生院改革。深化环卫、价格、统计、殡葬、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改革。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      
六、以“创优”为契机,培育第三产业新亮点      
       以“创优”促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力以赴做好“创优”各项工作,切实打好攻坚战,确保“创优”成功。努力打造客家文化旅游精品、生态休闲旅游名品、热泉康体保健旅游特品,推动旅游在体制创新、景点建设、完善配套设施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强化市场开发,加强区域旅游合作,精心策划、包装和推出适合游客需求的各种旅游线路和产品。培养旅游人才,发展旅游文化,提升旅游品位,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积极推进城镇化。贯彻实施市城镇化发展纲要和有关政策措施,切实加快城镇化进程。继续抓好梅州城区的规划建设工作,提高经营和管理城市的水平。抓好嘉应大桥扩宽、大浪口道路改造、东山亲水公园等建设;打通一批断头路;加快改造城中村。抓好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全面完成22个中心镇的规划编制,完成30%以上普通建制镇的规划修编。配合抓好兴宁市作为省的县级市城镇化试点的相关工作,抓好市的城镇化试点、中心镇试点和村庄试点工作,促进全市城镇化工作上新台阶。      
      繁荣商贸流通服务业。培育一批骨干流通企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中高级批发市场等新型流通组织形式。营造公平竞争、合法有序的市场环境,严肃查处市场违法行为。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结构,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拓展汽车、住房、教育、休闲、健身等消费热点。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渗透和倍增作用,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互动互促。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推进“网络到镇、信息进村”的山区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项目建设,推进政府管理信息化。引导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改造提升产品设计、制造、销售、服务与信息管理业务流程。      
七、落实“双稳健”政策,开创财税金融新局面      
        做好财政增收节支工作。以培植壮大税源为中心,大力拓宽以新兴产业、优势行业和骨干企业为主体的新税源,夯实财政增收基础。坚持依法治税,加快建立现代税收征管体系,严厉打击偷、漏、逃、骗、抗税行为。坚持“有保有压、突出重点”的原则,完善预算编制方法,科学合理编制好财政预算,压缩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做到保工资、保运转、保重点、保安全、保稳定。新增财力主要用于保障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建设,保障社会稳定和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加大社会公共服务投入等。对重大项目、重点资金实行事前监控、事中跟踪、事后评价的监督检查,建立财政资金追踪问效和反馈机制。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和政府采购制度。       
      维护辖区金融秩序与稳定。强化金融监管与服务,继续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有市场、有效益和有利于增加就业的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努力扩大农业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继续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农信社改革试点工作。      
八、加强科教人文工作,建设文教兴盛新梅州      
       努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升基础教育整体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切实抓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全面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加快东山教育基地建设步伐。鸿都小学争取秋季建成招生。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现有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实现职教与普高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做大做强市职业技术学校,加快市技工学校新校区建设步伐,确保秋季建成招生。及早筹划兴办一间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嘉应学院要调整专业设置,扩大招生规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成为以本科教育为主、具有客家特色的综合性大学。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抓好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的科技攻关,积极培育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大中型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快高新技术园区建设步伐,组织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力量。规范科技成果管理,抓好重点新产品开发计划和重点成果推广计划项目落实工作。提高全民知识产权意识,积极培育专利工作试点企业和百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认真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更新人才观念,完善吸引和留住人才机制。依托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省社科院、嘉应学院等院校培养各层次、各类型人才,大力引进高层次实用人才。坚持引才与引智并举,重视发挥市发展战略顾问作用,办好华工梅州技术研究院和省社科院梅州发展研究所。            
     加快建设世界客都。突出做好“三馆一节一剧”工作。抓紧做好叶剑英纪念馆立项、报批、报建、征地等工作,争取早日动工。调整好黄遵宪公园规划设计方案,精心组织施工,确保全部工程在2007年前完成。做好客家博物馆规划设计及项目申报工作,按计划施工,积极征集文物资料,力争用5年时间将客家博物馆建成集客家历史、民俗、风情之大成的博物馆。做好首届中国客家文化节的前期准备工作,力争于国庆节前举行。加强联络协调,早日开拍一部反映客家先民大迁徙历史的30集电视连续剧。进一步完善其他文化设施。把弘扬客家传统文化与吸纳新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推进客家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进一步做好客家学术研究、繁荣文艺创作、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工作,打造客家文化精品,做大做强“世界客都、文化梅州”品牌。      
九、加快建设和谐梅州,推动社会事业新进步      
      积极倡导“以人为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扎实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相处。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规范分配秩序。以全民安居工程、饮水工程、增加就业岗位等为重点,继续推进“十项民心工程”建设。加快医疗应急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三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保覆盖面,健全和完善社保市级统筹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打好扶贫攻坚战,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高度重视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继续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及时排查和消除事故、灾害隐患,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建设管理有序、民主文明的新型社区。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步伐。依法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加强气象、地震等预测预报工作,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水平。      
      重视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创建计生优质服务县活动,加大计生工作力度,全面提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继续深入开展“绿满梅州”大行动,不断提高城乡绿化水平。加快创建林业生态县步伐,重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依法保护土地资源。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抓好环保前置审批,严格控制新上污染重、治理难的项目。      
      全面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单位)活动,努力提高城乡文明程度。今年梅州城区要争创省文明城市。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实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双抢”、“双盗”及“六合彩”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保持社会稳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法,积极开展“十一五”规划工作。扎实推进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认真做好1%全国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发展残疾人和老龄事业,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搞好社团管理工作。做好外事、侨务、台务工作。加强国防教育,搞好人防建设,做好民兵预备役工作,积极开展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活动。做好人事、编制、统计、物价、档案、方志、文史、民政、民族等工作。认真实施《宗教事务条例》,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监督。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并自觉接受监督,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认真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调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代表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自觉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透明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创新行政决策机制,坚持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集体讨论决定,不断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规范行为,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须赔偿、违法要追究。完善行政执法和监督机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和规范行政许可程序。开展普法工作,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开展工作,促进司法公正,切实加强审计监督。      
      坚持干净干事,推进廉洁自律。积极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和职能转变,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建立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进一步加强政风建设,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大力精简会议和文件,力戒文牍主义、形式主义。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巩固扩大基层民主,进一步推进村务、厂务、政务公开。      
      坚持执政为民,做到“三有一好”。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记“两个务必”,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以扎实有效的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信赖。重视做好群众来信来访、人民调解工作,强化信访领导责任制,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化解矛盾,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切实加强“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形象好”的“三有一好”教育,抓好“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政治理论素养、职业道德和业务本领。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梅州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政府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我们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开拓进取、争创佳绩,为加快建设“四个梅州”、早日实现全面小康而努力奋斗!            (来源于梅州日报)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2-5 16: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  《政府工作报告》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3 11: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展示客家文化 推介旅游精品 促进经贸合作
    梅州市客家山歌旅游节隆重开幕
    ●谢强华曾宪梓何访拔刘万忠郑通扬钟健辉余国春罗焕昌林光如邹锡昌梁亮胜等上级领导和海内外嘉宾,刘日知何正拔魏潘尧等市领导出席
    ●同时举行经贸活动,共签约1498个项目、投资总额435.1亿元,3家全国500强企业投资梅州
    ●“千人山歌大对唱”表演创下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还举行了客都民俗风情巡游表演和花车队伍巡游活动

  梅花报春入画境,山歌颂世迎客情。昨日下午,梅州市2006年客家山歌旅游节在梅城剑英体育馆广场隆重开幕。这是一次展示客家文化的盛会,推介旅游精品的盛会,促进经贸合作的盛会,将对梅州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副省长谢强华,全国人大常委、金利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宪梓博士,原北京市检察院检察长何访拔,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刘万忠,省旅游局局长郑通扬,省外经贸厅副厅长钟健辉,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广东社团总会主席、裕华国货公司董事长余国春,香港梅州联会首席永远名誉会长、大成行有限公司董事长罗焕昌,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梅州联会会长、星光集团主席林光如,广东省政协委员、香港嘉应商会会长、昌盛集团董事长邹锡昌,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丝宝集团董事长梁亮胜,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崇正总会理事长黎锦文,香港翰荣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古欣粦,中国烹饪协会副秘书长边疆等领导、旅外乡贤、侨领、企业家,省直、兄弟市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以及海内外嘉宾、各地新闻媒体记者;刘日知、何正拔、魏潘尧、温华光、李嘉、古小平等梅州市五套班子领导,杨增培、潘宏启、涂麟清、何万真等老同志,驻梅部队首长,各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市直、各县(市、区)干部职工,驻梅部队官兵,学校师生,以及广大群众共上万人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由市长何正拔主持。谢强华、曾宪梓、郑通扬和市委书记刘日知作了讲话。同时,举行了经贸项目签约仪式、千人山歌大对唱、客都民俗风情巡游表演和花车队伍巡游等活动。
    谢强华代表省政府对这次活动表示祝贺,向在座的各位嘉宾和乡亲致以节日的问候。他说,这是500万梅州人民的一件大好事、大喜事。近年来,梅州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定地走具有山区特色的发展道路,大力实施“四个梅州”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次活动以客家山歌为平台和纽带,向世人充分展示了梅州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凸显了梅州招商引资、文化生态旅游的魅力和特色。通过这次活动,必将进一步提升“世界客都·中国梅州”的美好形象,必将进一步扩大客家文化和梅州旅游的影响力,必将进一步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和企业家认识梅州、畅游梅州、投资梅州、建设梅州。
    谢强华指出,回顾辉煌的昨天有成就,正视挑战的今天有难度,展望灿烂的明天要加大力度。他要求,梅州广大干部群众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振奋精神,励精图治,强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山区文化强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
    曾宪梓代表海内外嘉宾对客家山歌旅游节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说,山歌好比春江水,这边唱来那边和。在客都梅州,能处处感受到客家山歌的美妙意境和独特韵味。梅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眼光独到,通过这次活动,全面展示客家文化,全面宣传世界客都,全面推进经贸合作,展示梅州投资环境和整体形象,让更多的海内外乡亲感受梅州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美好的发展前景。他说,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梅州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竞争力不断增强,正日益成为投资、兴业、安居、旅游的好地方。投资梅州,就是投资未来;投资梅州,就能尽快发财。
    郑通扬代表省旅游局、省旅游协会对活动的举行表示衷心的祝贺。他说,我和海内外广大游客一样很喜欢梅州这片好山、好水、好风光。梅州市举办这次活动,有利于弘扬客家文化,有利于促进区域合作,有利于招商引资,有利于促进梅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他希望梅州市借此次活动,进一步打造“世界客都”的特色旅游品牌,加大旅游业的吸引力,让“世界客都·中国梅州”走向全世界。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刘日知代表市委、市政府和500万梅州人民,向前来参加盛会的领导们、嘉宾们、同志们、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他以一首山歌道出了今年山歌旅游节办节宗旨的三个方面:“客家山歌特出名,唱出文化深底蕴,唱出旅游好风景,唱出经济好姻缘”。一是“唱出文化深底蕴”,把山歌旅游节办成展现梅州深厚客家文化底蕴的盛会。梅州是全球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被誉为“世界客都”,拥有十分丰富、独特的客家历史文化资源。举办这次活动,我们将以最具梅州特色、最有客家风情的艺术,为大家提供丰盛的文化大餐,让客家文化冲出围龙、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二是“唱出旅游好风景”,把山歌旅游节办成推介梅州旅游的盛会。梅州山好、水好、空气好,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有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是都市人不可多得的休闲度假、品味自然的理想场所。我们将利用客家山歌旅游节这个平台,宣传推介梅州令人向往的文化、美食和美景,让更多的人了解梅州、观光梅州、喜欢梅州。三是“唱出经济好姻缘”,把山歌旅游节办成梅州经济合作发展的盛会。我们将充分借助这次山歌旅游节和全省第四届“山洽会”等经贸合作平台,加强与海内外乡亲、企业界朋友的沟通联络,热诚欢迎各位企业家前来我市投资置业、发展事业,共展宏图。他强调,我们将信守诺言,全情服务,努力为所有投资者创造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让大家放心投资、开心赚钱、舒心生活。
    开幕式上,还进行了经贸项目签约。深圳市盐田区副区长王宏彬、香港东方香港集团总经理曲来友、五洲电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志浩等嘉宾在开幕式上进行了签约。据了解,这次客家山歌旅游节期间我市共有签约经贸项目1498个,投资总额435.1亿元,项目主要涉及电子、机械、电力、旅游等行业,其中投资额达1亿元以上项目87个,投资总额达270亿元。在开幕式现场签约的有95项,投资总额128.3亿元。其中有3家全国500强企业,主要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南分公司投资2.3亿元设立成品油中转库,汕头宜华集团投资1.56亿元兴办梅州汇胜木制品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惠州炼油分公司投资2亿元兴办油气供应项目。    开幕式上举行的“千人山歌大对唱”表演,荣获“规模最大的山歌对唱活动”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主任张晨江在演出结束后为此颁发了大世界基尼斯证书,市委副书记古小平接受了该证书。


    图①:开幕现场精彩纷呈。


    图②:经贸项目签约仪式。


    图③:市艺术学校学生在表演“梅花情”。

(肖根平 古礼贤 摄)

(文章来源:梅州日报 供稿人:记者曾海鹰 凌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3 11:3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巧手织出一片“天”
——记“纺织之乡”兴宁市宁新街道办事处


      兴宁市宁新街道办事处地处兴城城郊,素有“纺织之乡”的美誉。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该办事处的纺织企业迅速发展到遍布村村屋屋,纺织业成为分布面最广、从业人员最多、产量最大的支柱行业。据统计,去年1月至10月,宁新纺织业总产值4.12亿元,实现利润4232万元,为国家创税2856万元,分别占兴宁全市纺织业的85%、83%和78%。2000年,宁新被兴宁市评为纺织基地镇;去年8月,又被广东省科技厅批准为“广东省纺织专业技术创新试点镇”。
       家家“耕布”闻名省内外

       宁新的纺织业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耕布”产业在宁新就已初具规模。建国后,宁新纺织业由原来比较分散的个体生产逐渐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些集体纺织企业。改革开放以后,体制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宁新的纺织业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镇办、村办、户办、联户办等多种形式纺织企业并存的格局,纺织企业遍布宁新的村村屋屋,以生产“家居布”而闻名于省内外,成为粤东地区分布面最广、从业人员最多、产量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宁新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说法:“有2台织布机就等于在外打一份工,有4台可以保证年入2万元,有6台则能够过上小康生活了”。宁新的纺织业也在这时候达到一个发展的高峰,辖区内大大小小的纺织企业多达1870家,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拥有至少2台“手摇脚踏式”的木机,走在宁新的各个角落,都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咔当咔当”和槽筒机发出的“唧唧唧唧”的声响。当时的佛山、南海、顺德等珠三角地区不少纺织企业都慕名前来宁新参观学习纺织技术。目前,在佛山乐平、西樵,增城兴塘,揭西灰寨等广东省内比较知名的纺织企业集中地,有不少纺织企业的技术骨干是宁新人或者是由宁新师傅带出来的。
      改进技术 扩大规模

       随着纺织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纺织机械逐渐由以前“手摇脚踏式”的木机发展到现在的剑杆织布机等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操作的机械,一些规模较小的纺织企业经不住市场考验,或破产或被整合。据目前的一项摸底调查结果显示,宁新现有一定规模的纺织企业300家,其中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有东风染织有限公司、华兴纺织厂、广东云岗毛巾厂、新大毛巾厂、兴联制衣厂等近10家;年产值超过100万元的有裕发毛织厂、洋里染织厂、嘉华织造厂等近20家。纺织企业产品涵盖毛巾、浴巾、餐巾、帐布、尿布、牛仔布等各种系列的纺织产品,有些纺织企业还从事成品服装制造和加工。纺织产品已远销至国内外各省以及东南亚、中亚、欧美、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在宁新4.6万农业人口当中,有1万多人是纺织业的从业人员,纺织业成为了宁新的支柱产业和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在纺织业发展的拉动下,目前,宁新辖区内已形成了东岳宫、富兴、商业城、东风、大岭、洋里等多个大型交易市场,其中东岳宫市场是粤东地区最大的贸易中心之一,东风市场是重要的纺织原材料加工贸易地。这些大型的交易市场为纺织原材料订购和纺织产品的及时交易提供了便利。同时,宁新还有大批纺织产品的销售人员长期活跃在广州、深圳、上海、福建、湖北、湖南等地,他们是宁新纺织企业的一笔“活财富”,有力地促进了纺织产品的流通。这样一来,宁新纺织业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链。

       提升水平壮大纺织业

       纺织业是宁新的优势产业,在近几年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为当地老百姓创造了财富。但是,由于企业比较分散,而且大部分还是家庭作坊式生产,纺织企业仍存在纺织产品的研发人才匮乏、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不多、无龙头纺织企业、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低等薄弱环节,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宁新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纺织企业要发展壮大,就必须上规模、上档次,为此,宁新作出了打造纺织工业基地的具体部署。该办事处不仅在广东省专业镇网站上开设了宁新纺织网页,而且还正在筹建宁新纺织技术创新中心和宁新纺织协会,为解决纺织企业的共性技术问题和实现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提供平台。此外,为了形成纺织产业群和实现规模效应,宁新还规划在兴城东排污沟文峰段2平方公里的地块兴建一个集纺织生产、市场流通、科研信息于一体的现代化纺织工业村,计划用3至5年时间完成。目前,该工业村道路、供水、排污、供电、电信等管网已基本齐全,与工业村相配套的污水处理厂正在筹建中。通过建设纺织工业村,整合“家庭作坊式”的“袖珍型”企业资源,使各纺织企业之间形成集约化生产,力争培育出一批主业突出、拥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纺织企业集团。     
       

(文章来源:梅州日报 供稿人:记者 刘龙胜 李冲)


发表者 zl 于 2006-01-13 14:49:13 (230 次阅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3 11: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舞起龙头唱好特色“戏”
——省级木制品加工专业镇平远县大柘镇见闻

      不久前,平远县大柘镇以其颇具特色的木制品加工业而被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木制品加工专业镇”,从而成为我市第9个省级专业镇。一个暖融融的冬日,记者来到这个位于县城的“平远第一大镇”。在该镇辖区内,记者看到了不少从事家私、中纤板、三合板生产的现代化厂房,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紧张地忙碌着,一批批漂亮的成品整齐有序地摆放在产品展示大厅里。

       产业具雏形   农民得实惠

       据该镇工作人员介绍,现在的大柘镇是平远县近年来乡镇合并时由超竹镇、坝头镇与大柘镇“三镇合一”而成的,总面积154.51平方公里,人口8万多人。自改革开放以来,大柘镇充分利用山地资源丰富和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地缘优势,全民动手,掀起造林绿化高潮,经过几年努力,荒山绿化经省验收合格后,该镇又扎实抓好全民义务植树,积极改造残次林,广种各种林木,建立漫山遍野的“绿色银行”,到2004年底,全镇已有林地面积15.7万亩,活力木总蓄积量达到10.6万立方米。由于历届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木业特色经济,特别是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培育和引进大型民营木制品加工企业,从而使这一产业初具雏形,并显示出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该镇招商办负责人告诉记者,木制品加工已成为镇里的支柱产业,也是该镇农民增收的“摇钱树”。目前全镇已有各类木制品加工企业120多家,占全县木制品加工企业179家的67%,其中2005年木制品加工产值达到了3.88亿元,占全镇工业总产值的59.88%,出口创汇达958万元。据了解,该镇目前从事木制品加工的从业人员有8000多人,仅木制品加工一项,全镇农民人均增收860元。

      园区搭平台 服务暖人心


       当记者来到位于平远县城工业大道时,不禁为眼前大气魄的木制品加工招商项目所感叹,因为全国500强企业宜华集团已落户这里并进行着紧张的项目建设。目前,该集团首期项目已平整340多亩土地,预计今年底前可建成投产。据了解,宜华集团木制品加工项目总投资1.53亿元,投产后可年生产10万套终端家具,年销售产值可达4.5亿元,年创税收可达2000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像宜华一样的大型木业公司近年来纷纷在大柘镇落户生根,其中超千万元的就有元宝、绿洋、仕达、鼎盛、朝阳、雷腾、健峰、昌盛、益致等9家,年产值超500万元的也有10多家。据介绍,大柘镇的木业经济目前正以“两园两小区”(天河工业园、河陂水工业园,另有两个工业小区)为载体,筑巢引凤,大力吸纳外来资金和民间资本,鼓励能人参与木制品生产和经营管理,不断发展壮大镇级经济。近两年来,除了引进宜华集团这个实力雄厚的外地企业,还引来了美国惠而蒙国际有限公司朝阳木制品厂的首期投资200万美元生产高档家具项目。
       木制品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源于该镇党委、政府主动服务民营企业,做大非公经济的良好意识。据介绍,该镇对进入工业园区的木制品企业实行全程服务,首先帮助投资企业做好“三通一平”工作,并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对投资者给予在用地、用水、用电和税费收取方面最优惠政策。同时每个领导干部分别挂钩联络一个企业,并落实一个专门服务队伍,帮助企业及时解决生产、经营、销售、劳动用工甚至生活上的各种实际困难,从而达到与民营企业家“心灵上沟通、思想上共鸣、感情上交融、效益上共赢”。在这里投产3年多的昌盛木业公司形势喜人,该企业负责人高兴地对记者说:“在平远大柘投资办厂,服务好、回报丰、前景好,我们十分看好这里,目前正考虑追加投资。”

     扶优做强 打响品牌

       尽管目前大柘镇木制品产业的发展形势不错,但该镇党委书记姚永波坦言,自己对此感到并不满足,主要是目前多数企业科技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不大,开发创新能力较弱,产品市场竞争力有限,未来的几年,大柘木业经济任重道远。他说,今后要从三方面下“苦功”:一是抓引进,要千方百计引进有实力的国内国际木制品企业,除了引进资金外,更要引进先进技术工艺和管理理念;二是要抓服务,要继续对外资、民资等非公企业提供最优越的软硬环境,做到“安商、扶商、富商”;三是抓整合,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做强做大宜华、惠而蒙、元宝等龙头企业,另一方面逐步限制甚至淘汰规模小、耗材多、污染大、效益差的企业,形成高度整合配套、内部良性循环的产业链,只有这样,才能打响大柘镇木制品品牌,早日实现“富民强镇”目标。

(文章来源:梅州日报 供稿人:记者 李锦让 林永升)


发表者 zl 于 2006-01-11 14:49:38 (287 次阅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3 11: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工艺紧系大市场
——记省工艺专业技术创新试点镇兴宁新圩镇


      新圩镇地处兴宁市南部,距兴宁市区21公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该镇在发展工艺产业的过程中,应时而变、及时更新观念,不断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使工艺产业呈现连年攀升的良好势头。2003年,全镇工艺产值1.2亿元;2004年,全镇工艺产值达到1.6亿多元;今年1至10月,全镇工艺产值1.5亿元,上交税收约660万元。目前,工艺已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2000年该镇被兴宁市政府评为“工艺基地镇”,2004年被省科技厅批准为“广东省工艺专业技术创新试点镇”。
       据了解,新圩的工艺生产历史悠久,素有“工艺之乡”的美誉。很久以前,该镇就有不少百姓在农闲时候利用野生的藤、竹、木等作为原材料,制作各种手工艺品。上世纪八十年代,各种乡镇企业蓬勃兴起,新圩镇也在1987年成立了新圩工艺公司,开始把工艺当作一项产业来经营,工艺生产的原材料也开始扩展到麻丝、铁丝、铜丝、陶瓷、玻璃、布等。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新圩工艺公司宣告破产。虽然新圩工艺公司从成立到宣告破产仅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但给新圩带来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为新圩培育了一大批业务娴熟的产业工人,上至老人、下到孩童,人人都可以“露一手”。只要到新圩各地溜达溜达,你便会不时看到村民们在家一边闲聊、一边忙着工艺加工的情景。
         新圩工艺公司破产后,面对如何发展经济、帮助农民脱贫奔康这一课题,新圩镇党委、政府应时而变、及时更新观念,积极鼓励工艺界原来的管理人才兴办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该镇工艺企业已达到17家,企业老板均是原新圩工艺公司的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其中鸿兴、兴达、兴信、东兴等工艺企业年产值都在2000万元以上,此外还有8家企业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由于工艺行业的特殊性,大部分企业都采取“以销定产”的方式,通过做出样品,到春秋两季“广交会”等各种交易会进行产品展示和推介,从而获得订单,再按单生产。而且各工艺生产企业都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产品的初级加工大部分由农户完成,公司则负责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和销售等。随着工艺产业的发展,该镇工艺从业人员不断增多,全镇4.3万多人口当中,有1.6万人从事工艺行业。新圩镇党委书记黄涛告诉记者,今年全镇工艺产值有望达到2亿元,实现税收1200万元,人均工艺加工年收入可达900多元,占人均年收入的1/3,工艺加工所得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走进各个企业的产品展室,圣诞节及复活节礼品、别墅花园摆设品和饰品、花篮、小动物等各种样品琳琅满目,使人感觉仿佛置身于工艺品世界,眼花缭乱。据悉,这些工艺企业生产的产品大都用于一次性消费,每年每家企业推出的工艺品新品种都超过1000种,全镇的工艺产品累计已有近百万种,主要外销至欧美、中东、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随着工艺产业的发展,新圩的工艺技术已辐射至兴宁宁新、水口以及梅县畲江等地,这些地区也陆续涌现了不少工艺企业。为提高本地工艺企业的竞争力,该镇努力引导工艺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首先是于2000年成立了梅州市第一家工艺企业协会,为解决共性技术问题、研发新产品、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其次是投入300多万元推动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信息化建设,鼓励企业利用电脑进行产品设计、创样,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新圩镇党委、政府还认识到分散、无序、作坊式的经营不足以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对此,该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区位优势和工艺生产的传统优势,提出了发展镇级工艺园区经济的新想法。2002年,该镇筹集600多万元建成3条2000多米的主干道,完善供电、供水和排污等基础设施,在圩镇北郊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了面积达100亩的新圩工艺工业园。目前,已有12家工艺企业进驻该园,产值占全镇工艺总产值的66.72%,较好地体现了工艺企业的规模效应。
   
(文章来源:梅州日报 供稿人:记者 刘龙胜 李冲)

发表者 zl 于 2005-12-31 14:39:36 (327 次阅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3 11:4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华举全县之力兴办县城工业区,已引进企业20多家投资合约4亿元
山沟沟变成兴工聚财沃土


  全省重点扶贫县之一的五华县举全县之力兴办县城工业区,招商引资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园区逐渐成为兴工聚财的沃土。县城工业区总体规划面积8000亩,目前已投入建设资金3000万元,集约土地3000亩,已引进企业20家,投资合约4亿多元,全部企业建成投产后年创税可达2000多万元。


图为工业区已初具规模。

  五华县委县政府极为重视县城工业区建设,把其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发展经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一把手工程”来抓,县委书记张光明、县长黎健平等县领导经常到县城工业区检查指导工作,逢单月召开一次现场办公会,并形成制度,帮助解决建设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从人力、财力、物力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2003年3月开始在县城西部山坡地上动工兴建的县城工业区,首期规划用地1000亩已全部安排完毕,第二期工程于今年6月动工,规划面积2200亩。      
     为适应招商引资不断发展的需要,该县于今年8月专门成立县城工业区管理办公室,选派精兵强将专职做好园区的规划建设管理、土地集约、资金筹措、项目管理、厂区服务协调等工作,并设立工业区派出所负责园区社会治安工作。该县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制订了县城工业区近期和远期规划,增强工业区的持续发展能力和资源利用价值。成立了园区规划建设专家组,邀请关心五华县经济发展、熟悉产业政策、懂规划的专家担任专家组成员,确保政府决策、园区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制订各项优惠政策,尽可能降低投资者成本,吸引投资者、开发者入区创办实业。工业区建立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准备金制度,由县政府安排专项资金,专门用于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担保资助。
       该县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建设”的原则对园区进行完善。各部委办局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工业区管理办公室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不断优化政务环境,维护客商利益,扎实做好项目服务和协调工作,形成了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支持园区建设的热潮。至目前县城工业区按照“七通一平”(即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话、通宽带、通电视、通邮,土地平整)的要求不断完善设施,并逐步健全科技开发、中介服务机构等服务体系。该县充分发挥民资民力丰富的优势,实施“回归工程”,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以友招商,以诚招商,洽谈投资办厂的各地客商纷至沓来,出现了外出乡贤和祖籍五华的企业家回乡投资,这些老板又介绍亲朋前来兴办实业的良好发展势头。      
      记者近日前往五华县县城工业区采访,只见园区内一片繁忙的景象:连绵起伏的山坡上一台台工程机械正在完善基础设施,一大片土地已平整完毕,投产企业厂房内一排排的工人全神贯注地工作着。据工业区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园区引进的20家企业中,已投产的8家,在建的4家,签订意向合同的8家,全部企业投产后可吸收五六千人就业。引进的均是纯工业项目,且规模大,其中居全球显示器行业前五强的唯冠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期投资1亿元建设的唯冠五华科技工业基地,已于今年9月开始动工。此外,引进的项目有不少是相近行业的企业,生产汽车配件、机电、电子机械、五金等产品,以后园区将形成一条机电产业链,相辅相成,不断做强做大。工业区内的企业相继投产见效后,将对五华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牵引作用。

(文章来源:梅州日报 供稿人:记者 王伟金 通讯员谢广春)


发表者 zl 于 2005-12-23 14:43:45 (219 次阅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3 11: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瓷工富县重塑“白玉城”辉煌
——省陶瓷专业镇大埔高陂见闻


       老瓷区的今昔沧桑

       一个和煦的冬日,记者慕名来到省陶瓷专业镇——拥有700多年陶瓷生产历史的大埔县高陂镇。一进入该镇范围,就能见到不少陶瓷生产的厂区。作为目前我省陶瓷主产区之一,高陂素有“白玉城”的美誉,当地生产的陶瓷以“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而享誉海内外,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
       高陂位于大埔县南部,地处韩江中游,是大埔的三大镇之一,全镇总面积309平方公里,总人口8.3万人,而直接从事陶瓷生产的人数就达11000多人。尽管高陂的陶瓷生产历史悠久,陶瓷工业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与潮州枫溪、福建德化等瓷区相比,高陂的陶瓷生产长期以来存在“小、散、杂、缺”的传统格局。小,即规模小。全镇带动能力强的陶瓷龙头企业少,小打小闹的“麻雀”企业占了大部分。散,即企业分散。企业间、产业间联系不密切,相关配套产业的生产渠道不畅。杂,即品牌纷杂。该镇以前大部分陶瓷企业产品都是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中低档产品,品牌不一,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高陂陶瓷声誉。缺,即专业人才缺乏。由于该镇前几年陶瓷产业不景气,造成大量的陶瓷技术人员外流,且由于地处偏僻,生活条件差,企业难以聘请到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管理人才。


  续写昔日的辉煌

  如何重塑“白玉城”的辉煌,使大埔陶瓷产业更上一层楼?近年来,特别是去年来,该镇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瓷工富县”的发展新思路,以瓷兴镇,从战略的高度重视陶瓷专业镇建设工作,专门成立了专业镇建设领导小组,由镇党委政府领导担任组长,党政办、企业办、招商办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认真组织实施。几年来,大埔县镇两级党政领导重点从“科技兴瓷、优化平台、做大扶强、打造品牌”这几个着力点苦心经营。经过多年努力,陶瓷已成为该镇一个“以一业带动百业”的主导产业,全镇现有陶瓷企业75间,初步形成了瓷土、原料、生产、科研、纸箱、运输、机械制造等一条龙的工商业体系,全镇经营陶瓷收入的比重也节节攀升,2004年陶瓷收入达2.4亿元,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65%,高陂的陶瓷业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有着昔日辉煌的“白玉城”高陂,如今再次焕发出青春活力。一是该镇陶瓷业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近年来全镇掀起了窑炉技改热潮,石油气、柴油为燃料的梭式窑、隧道窑生产的普及大幅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同时还大力引进磁选机、滚压辘轳等先进设备。二是形成了一定规模。特别是去年来,该镇已形成了以高陂陶瓷工业生产基地为中心,原高陂、古野、平原区域陶瓷企业齐步发展的良好势头。据调查,高陂镇年上交税收达30万元的陶瓷企业就达10家,其中龙头企业新马陶瓷有限公司年产值近7000万元,上缴税收近500万元。三是产品种类繁多,制作较为精美。该镇的陶瓷业已由单一生产粗糙日用瓷,发展到日用、工艺美术、仿古、裂纹等花色品种多样生产、制作较为精美的新阶段,实现了“日用陶瓷工艺化,工艺陶瓷日用化”,陶瓷花色品种达3000多种。四是生产能力大大增强。随着科技成果的不断开发利用,该镇已解决了过去生产能力低、产品质量差的问题,基本实现了生产上规模、质量上水平的目标。

       “点土成金”共奔康

       在占地1500亩的大埔高陂陶瓷工业生产基地,记者看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个建设两年多的生产基地经过科学规划、大力招商和优质服务,已引进投资项目32个,投资总额58522万元,其中在建项目13家,投资额2.12亿元,已投产企业9家。据这里的负责人介绍,该基地目前已吸引了深圳、潮州、汕头、澳大利亚、北京等地老板投资办厂,全部企业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5亿至7亿元,税收4000万元左右,解决近3000人就业。在生产基地内的梅州宝丰陶瓷有限公司参观时,郭经理指着当今最先进的石油液化气陶瓷隧道窑生产线对记者说,过去烧瓷要建起一条又土又费时的龙窑,工人将每一个瓷坯体装进龙窑后,得从四面八方的山里备齐柴草,36至72小时日夜不停地烧,窑囱冒出来大量黑烟,自始至终靠的是人工操作,一不小心,成品陶瓷就会被损毁;而现在这个现代化生产线是全自动控制的,烧一车瓷只需20分钟左右,而且成品率高达9成半以上!
       在采访中记者亲身感受到,在这个拥有700多年陶瓷生产历史的产区,聪明的高陂人正抓住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大做“瓷工富县”文章,他们“点土成金”,把制作精美的瓷器装箱后成货柜地运往世界各地,努力实现山里人勤劳致富的梦想。

图:高陂陶瓷花色品种琳琅满目,令客商看得爱不释手。

图:占地1500亩的大埔高陂陶瓷工业生产
基地吸引了不少老板前来投资办厂。

(文章来源:梅州日报 供稿人:记者 李锦让 钟小丰 黄志忠)

发表者 zl 于 2005-12-23 14:48:53 (128 次阅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3 11:5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小喇叭响遍全球
汤坑镇电声产品远销7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专业镇建设是我市发展县域经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从2002年开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科技部门的组织和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我市专业镇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专业镇特色产业突出,龙头企业增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目前我市已有9个省级专业镇,特色产业产值39.02亿元。本报从今日起在第二版开设“专业镇巡礼”专栏,陆续报道我市各专业镇建设的经验和成效,敬请读者垂注。

  今年2月下旬,美国著名的上市公司BUSTBUY的代表一行3人,来到丰顺县汤坑镇的培英电声有限公司。在经过了三个月的严格考察后,美国公司代表终于竖起了大拇指:“我们公司对你们的产品很满意。”据悉,从今年5月份第一次订货至今,培英公司已自营出口给BUSTBUY120多万美元电声产品。据培英公司的陈潮新介绍,该公司今年又新增了20多个新客户,主要来自欧美、中东等地区,估计年总产值能达到1.5亿元。据了解,在汤坑镇205家电声企业中,像培英这样年产值超亿元的电声企业有2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有27家。

  一组骄人的数字

  汤坑镇的电声产品生产迄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汤坑镇就通过毗邻潮汕的地缘优势,以来料加工方式办起了街道小厂,以手工小作坊形式生产喇叭配件。80年代后,小手工作坊发展成镇办电声企业。这一产销对路的行业很快引起了政府和群众的关注,参与经营的人数越来越多,企业发展的速度也越来越快。2004年骤增25家,从业人数达到2万多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就业19000多人,人均年收入9600元,是丰顺县人均年收入的2.5倍。2002年,汤坑镇被广东省科技厅确立为广东省电声专业镇。在今年的广州秋交会上,汤坑镇电声产品共签下1713万美元的订单,向国际市场又迈进了一步。汤坑镇的电声产业已发展成为梅州市出口创汇的支柱之一。
       今年1月至10月,汤坑镇电声产业的总产值达到7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30%,比去年同期增长30.7%,预计到年底可达9.1亿元。电子电声产品在同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前列,乡镇企业创税2844万元,同比增长30%。出口企业交货总额5.61亿元,同比增长28.8%。企业出口创汇6790万元,同比增长30.5%。生产的各类扬声器和配件达2000多种,产品远销欧美、澳大利亚、南非、东南亚、中东、香港、台湾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打造技术创新的平台

       充分利用培英、泰昌等电声龙头产业的作用,辐射和带动其他电声企业同步发展,同时,努力创新技术平台,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和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科技实力,促进龙头企业实现量的突破,是汤坑镇发展电声产业的重要特点。      
     今年以来,以培英、泰昌公司为代表的电声业的工业产值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通过以强带弱,企业间技术创新互利,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汤坑镇其他80多家电声企业的发展。今年1—10月份,培英公司企业产值1.235亿元,同比增长49.7%,泰昌公司工业产值0.788亿元,同比增长44.9%。从今年产值看,除培英、泰昌公司外,还有16家企业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      
     为进一步提升汤坑镇电声行业的发展,去年以来,镇政府帮助企业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引进高新设备和培养人才。据了解,全镇各大中小企业拥有研发技术管理人员500多人,熟练工5000多人。2003年11月,培英公司组建“广东省电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的可行性论证获得通过。该公司加大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国际先进技术设备及工艺改造落后的设备及工艺的力度,自主研究开发的高新技术产品高档汽车音响扬声器——低音炮系列产品和车载PY-3系列D类功放系列产品获得成功,并获得欧盟E认证,使产品紧跟世界名牌汽车音响的先进水平,以配套生产、产品系列化实现产业升级。其中,国际名牌“奔驰”汽车现在用的正是培英公司生产的“蓝豹”牌电声产品。
       汤坑工业小区蓝图初现

       虽然汤坑镇的电声产业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目前该镇工业经济尚处于粗放型增长期,不少工业区存在基础设施配套投入不足,投资强度、经济密度明显偏低的现象。另外,企业用地困难、招工用工困难、人才缺乏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汤坑镇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解决以上问题,汤坑镇在加强专业镇技术创新,主动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抓好工业园区建设的基础上,计划投资8000万元建立丰顺县工业园区汤坑工业小区,目前这项工程正在规划筹资中。据了解,该工程第一期规划面积为200亩,进区企业数10个,总投资金额8000万元,其中征地投资600万元、基础设施投资200万元和企业进区建设资金7200万元。计划在2007年之前,实现工业小区增值1亿元,实现税收500万元,出口创汇850万美元,直接和间接解决劳动力就业2500人。

(文章来源:梅州日报 供稿人:记者 何碧帆 张远明 特约记者 卢胜文 罗哲)



发表者 zl 于 2005-12-21 14:51:18 (103 次阅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3 12: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优化提升工业产业结构
五华3年引进项目155个总投资28.64亿元


  五华县把发挥民资民力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作为推进山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自2003年以来,该县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155个,计划总投资28.64亿元,其中投产项目87个。
       为打造招商引资平台,该县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分期开发了规划面积达8000亩的县城工业园,其中一二期共完成土地平整3000亩,引进企业23家,总投资8亿多元,目前已有8家企业实现投产,有6家企业在建,其中计划投资1亿元的唯冠科技五华工业基地成为该工业区首家投资亿元以上项目。
       五华县通过招商引资,培育了井得电机、康奇力药业、富胜五金等一批工业骨干企业。目前该县基本形成了以汽车配件、制酒、制药、电子电器、五金塑胶为主的支柱产业,其中广东井得电机有限公司成为该县首家年产值超亿元的招商引资企业、工业龙头企业。井得电机的成功带动了该县台商投资热潮的兴起,目前已落实台商招商项目11个,计划投资2.55亿元。
       通过招商引资,该县不仅增大了工业经济总量,还优化提升了工业产业结构,推动了全县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井得电机、唯冠科技、中圣科技、华川电机等都是投资规模较大、科技含量较高、地方税源较好、能源消耗较低的高质量项目。去年,该县工业总产值比增2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增31.8%,增幅居全市前列。



图①:井得电机公司生产工人工作紧张有序。


  图②:梅州鞋美工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图③:宝泉塑胶厂生产车间一角。


  图④:初具规模的县城工业园区。

(文章来源:梅州日报 供稿人:记者 张文梅 古礼贤 特约记者廖伟军 万自明)


发表者 zl 于 2006-02-07 09:46:03 (92 次阅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19 19: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