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44|回复: 0

【转帖】连城的节日习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5-24 10:5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 节

    春节 古称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连城过春节,习惯上从腊月甘四日“送灶”开始,到正月初五“出年界”为止,其中包括“送灶”、“入年界”、“除夕”、“元旦”等。“入年界”之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卫生大扫除(俗叫“扫尘灰”),力求清洁。
    送灶 腊月甘四日(或廿三日)送“灶君”上天。晚饭后,把灶台、几案、锅碗瓢盆洗涤干净,在“灶君”神位前供上桔饼、甘蔗、冬瓜糖、柿饼等诸般素品,然后焚香烛,将原来贴在灶后墙上的“灶君”像(或写上“九天东厨司命灶君”的红纸)撕下烧去,最后放鞭炮,送灶完成。至正月十三日或十四日,又如法供奉,贴上新的“灶君”像,叫“接灶”。
    人年界 腊月廿五日为入年界,是民间技像安神的日子。家家户户在厅堂中挂上自己祖宗的画像或家图(直至元宵节后才收下),换贴天地、祖宗、“土神”等神位,贴上春联、年画、吉祥图、吉祥语等。
     除夕 除夕俗叫大年日。这天,要将下锅的生米稍煮令软捞起准备初一、初二食的“岁饭”,盛社饭甑里稍蒸后抬起,用凳垫着放在厅堂中供奉祖宗。饭甑外壁贴红纸花,饭上放有桂圆、红枣、花生(外壳染红)、红蛋等,并插上“摇钱树”(家庭主妇用红纸剪成一串串钱币挂在乌柏树枝上叫“摇钱树”)。饭甑后边设香案,除点烛烧香之外,还摆有鸡、鱼、肉、芹菜、大蒜、糕饼等荤素供品,以祈招财进宝、四季平安。晚上,全家吃一顿丰盛的晚餐,叫“吃年饭”;厅堂及各个房间都点火开灯,长夜不熄,叫“点岁火”。连城城关,过年不宰鸭、不吃米粉,因“鸭”与“押”谐音,米粉像绳索,又是白的,认为吃鸭与米粉,来年会有刑灾;家家不扫地、不倒垃圾,否则,认为将财扫走、倒掉,来年会破财。
元旦 正月初一日按农历历法推定的时辰大开中门,烧香烛,堆松明,大放鞭炮,贴上“开门大吉,万事如意”的红纸条,俗称“开门”。清早或上午到祖祠祭拜祖宗图像。这一天第一次与人见面要互相拜贺,根据不同对象互道吉祥语,如“加福加寿”、“财发万金”、“步步高升”等。初一吃年糕,意谓年年高升;吃桔饼,意谓诸事大吉;吃咸鱼(谐意“行时),意谓时运亨通。
    拜年 初二起给亲友拜年,所谓“初一祖,初二郎”,意即初一拜祖宗,初二开始外甥给娘舅、女婿给岳父岳母拜年。拜年的时间可迟至初五,但过去大多数人家经济不宽裕,“年初五、六,有酒无肉”,没有好招待了。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元夕”、“上元”、“灯节”,有游龙、游灯等活动。十三至十五日夜晚,均有游龙灯。龙灯有“滚龙”、“红龙”、“大龙”各种,花灯有方、圆、菱、多角形等式样,玲珑透剔,灿烂辉煌。伴游的还有少男少女扮装的“花棚”、“故事”,尾随彩旗彩车,锣鼓琴萧乐队演奏,乐声悠扬动听。沿途单位、商店、居民迎龙接灯的爆竹、焰花响声喧天,深夜不绝。
元宵节的娱乐活动,较为突出的有城关的游滚龙、花灯,文川的舞龙、舞狮,北团的游角灯,姑田的游大龙,庙前的红龙缠柱,四堡的游龙灯,罗坊的走故事,隔川的游大花灯等,各具特色,自古就驰名遐迩。
    元宵节除游龙游灯外,还有闹元宵(节日前后宗亲齐集祖庙放焰火、饮酒,十番伴奏)、偷青(城关十五日晚饭后,人们都愉摘邻近荣地的菜叶、葱、蒜,表示偷来了青,则青春常驻、新年胜旧)、吃珍珠圆等习俗。

端午节

    端午节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连城民间传说是为纪念伍子胥和屈原。人们说端午节泪罗江常涌起两股巨浪,一前一后,滚滚向前,那是伍子胥在前,屈原在后。虽然两人处在不同时代,一在春秋,一在战国,但都死于忠君报国,所以人们把他们附会为汩罗江中的两股巨浪,以示对忠良的深切怀念。
    在端午节,除吃粽子外,还有如下一些活动:
    门上插艾叶、菖蒲。取“艾叶如旌招百福,菖蒲似剑斩干邪”之意。
    染指甲——端午节前夜,母亲们把白天采来的凤仙花(红色,又叫指甲花)捣烂敷在小孩食指至小指的四个手指上,用布包好,第二天解开,四个指甲便红艳美观。
  佩香囊(又叫“香包”)——通常用白兰、丁香、木香等研成粉,做成各种各样的香袋,系上彩色丝线,给小孩佩戴在胸前,意在祛秽、避疫。
    喝雄黄酒——五月五日中午,人们在团聚过节时,都要喝雄黄紫金锭酒,意在祛除身上的百毒百邪。喝雄黄酒还同《白蛇传》的故事有关。姑娘们在喝雄黄酒时,往往你喷我、我喷你,互相戏谁说:“看你是人还是妖!”药把煎水洗澡——用枫树叶、樟树叶、艾叶、香藤、菖蒲、黄荆条、蒜子等芳香、辛散药扎成一把一把,谓之“药把”,人们以此煎水洗澡。煎水时有的还放入鸡鸭蛋一起煮。小孩们有个线结的卵袋,他们把煮过的蛋放进卵袋,同香包一起戴在身上,意在辟除秽气。
    喷洒、熏烟——于屋四周、房间、床下、巷道等处喷洒雄黄酒,以杀百虫、除百毒;用艾叶、苍术、白芷等燃烧,取烟熏房屋、谷仓,进行空气消毒。
    端午节,许多人家用黄纸条写上“五月五日天中节,行病鬼王口吐血”、“五月五日送毛娘,毛娘一去不还乡”、“五月五日午时书,四海龙王进宝珠”、“二十四白白如雪,蚊虫蝼蚁皆绝迹”等词语,张贴于厅堂、厨房各处。
    有部分乡过端午节常常是过两天,初四(或初五)是自己一家团聚,初五(或初六)是已婚妇女回娘家同父母一道过节。

中元节

    连城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城关为七月十四日,乡下为七月十五日。相传古代因市上猪肉供不应求,官司打到县衙,经县官判断作如是规定。中地元节这天,民间都在晚间家人团聚。
    除以“三牲”在大厅供奉祖先之外,晚餐桌上正席放置碗筷,虚位,表示先人也回家一起过节;或全席摆好碗筷先请祖宗过节,斟酒三次后,家人再入席。晚餐之后,焚香烛,烧冥币,放鞭炮,插路香(插路香是施饿鬼的,为佛友盂兰盆会的活动)。但近年来,城乡已有许多人不再遵循这些迷信旧习。

中秋节

    中秋节,人们都很重视。欢聚赏月,品尝月饼,城乡大体相同。晚宴之后,按传统习俗,用精美月饼、果品供奉月神。然后,沏上好茶,合家共进饼果,畅叙天伦之乐,取八月双圆之意。
    关于月饼,连城民间还流传着杀“靼子”的故事。故事说的是元朝统治者残酷剥削压迫人民,人民不堪奴役,便利用中秋互赠月饼的机会,将写有起义时间、信号等内容的纸条夹在月饼馅中,约定在中秋之夜一齐动手,以消灭这些吃人的豺狼。这一传说同史料所载刘伯温献的计策基本相同。
    中秋节前,亲朋互赠月饼、糖果。城关在中秋节还要以月饼、饴糖、花生为未过门的媳妇送中秋。所以选择这三样东西,是取“团圆、甜美、生子”之意。

重阳节

    重阳节习俗,有的跟全国一样,有的则为连城所特有。
    一是登高。费长房为恒景解危的故事,也流传于连城民间,因此在节日前后登高游览者不少。近几年上冠豸山的人特别多,尤其是中、小学校多借此秋高气爽之际组织学生郊游,瞩目山光水色,以陶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江山的情操。
    二是食糕。重阳节所处的季节,正是大冬晚稻、薯、姜、芋方收获的时候,所以有九月重阳为“薯姜芋芳节”之称。连城民间吃的是“薯糕”、“芋糕”。
    三是饮酒、赏菊。这种活动比较盛行于知识界。近几年,人们把登高、赏菊结合起来,所以每年到了重阳节前后登冠豸山赏菊的文人特别多。赏菊还要饮酒,有的吟诗作对,大有“痛饮酒,读《离骚》”的雅趣。
    四是敬老。近年来国家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之后,敬老活动在各单位倡导下,得到普遍开展,或座谈,或馈赠礼品,组织慰问,形式多样。
    城关九月九日过重阳,有的乡则为九月初八。
        立 春

立春,连城群众称之为“新春日”。立春在正月初一之前,叫“旧年春”;在正月初一之后,叫“新年春”。习惯把“新春日”看得比元旦还重大,多有举行以下活动:
送春牛。在旧社会,有一些人在立着前将一个用泥捏成拇指大的“牛”和一张“迎春接福”的喜帖,送到各家各户去打“秋风(抽丰)”。
接春。人们将在长竹竿上扎有缀以红纸花的冬青和桃李枝叶的“春把”,竖在大厅前的天井中,伸向天空,摆好供品(一般为素品),等历书注明立春的时辰一到,就点松明、焚香烛、放喜炮,门上贴“迎春接福”、“春到我家”、“春到财来”等小红帽。
游春牛。中南、下南在立春都有这种活动,新泉乡尤具特色。这天,给牛头上戴上大红花,配上犁耙,后面扶犁的人有的化装成壮年人,有的化装成老人,还有化装成送谷种、送茶饭等人物角色,有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牌匾,配有锣鼓“十番”,簇拥着环村而游。

清 明

在清明前后人们的主要活动有:
扫墓祭祖。连城一直保留着清明节(前后)上坟为祖先和烈士墓扫墓的传统习俗。
郊游踏青。一般多是莘莘学子为调剂学习生活,领略春光美景,在清明节成群结队郊游。最近几年在这个活动中,游冠豸山和石门湖的人尤多。
食清明 米兆 。家家户户采摘新生野菜如嫩芋叶等,把它煮熟春烂,加水渗入磨好的米粉,搓揉做成“粑”或加馅捏成“ 米兆 ”,蒸熟吃,意在品尝春鲜。

立 夏

立夏这天,人们要吃盐猪肉、咸蛋、壤豆腐块(用稻草灰浸的豆腐块)。还要在这一天为已聘但未过门完婚的新娘送面包、咸蛋、腊肉(近年改用鲜猪肉),称为送立夏。

冬 至

冬至,连城民间称“小年”或“冬年”,其习俗有:
进补品。以鹿茸、人参、田七为主,而且讲究进补方法。老年人一般光服田七,然后以参酒配鹿茸粉。每次量宜少,于冬至前后分服数次。
吃 米兆 子(又叫“蕨粉包”)。这种风味食品,据老者介绍,与东汉张仲景在南阳为穷人舍药治冻疮伤而做成“祛寒娇耳汤”的故事有关;又说是福州等地冬至吃汤圆习俗的演化。

   
http://www.liancheng-window.com/index76.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9 18:16 , Processed in 0.012038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