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117|回复: 50

客家人根系中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0-9 20: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于2003年10月26~28日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大会以“联谊、寻根、合作、发展”为主题,以弘扬中原客家祖地文化和拜祖寻根为特色,内容丰富多彩,充满浓郁的客家乡情和中原亲情。这让我想起了唐朝魏徵上疏给唐太宗李世民的一段话:“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所以说,客家人的事业要做大做强,势必要固根强本。

  一、难道真的要做“客”吗?

  中原不但是客家人的根,也是中华民族的根。相传人类始祖伏羲就在河南沁阳市西北的太行山南麓,与女娲结合,才有人类的息息相传。伏羲还在此结绳为网,进行渔猎,发明农业,尝遍百草,发明中药,因而称为神农氏。伏羲还被称为文化创造神,传说他坐在一座方坛上,听了八方的乐音,便画出了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这八卦的符号,并能“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发明原始的象形文字符号,所以又称伏羲为人文始祖。河南省的代称为“豫”,“豫”由“予”“象”组成,这恐怕与我们人类老祖先于此发明象形文字符号有关。古语有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因此,不只是客家人的事业有“豫”则立,不豫则废;而且中华民族的事业也是如此。

  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就建立在中原。相传舜帝封大禹于夏,即今河南省的禹州。禹在此采用井田制,发展农业生产。“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所以那时的老百姓不叫人民,而叫丘民;那时的夏朝所在不叫中国,而叫禹甸。后来“禹疏九河,瀹济漯,决汝汶,排淮泗,八年于外,三过门而不入,洪水因悉平,九州致贡。”大禹的儿子夏启王在昆吾(今河南濮阳)铸九鼎,代表着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雍州、幽州。而豫州据天下之中,又称中州。今天的中国,夏朝称之为九州、九丘、九索、禹甸。从渔猎时代向农业时代过渡,最主要的是把握农时。夏朝发明的夏历,它把时间的计算由年推到月日,用植物生长规律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动物活动规律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综合起来把握时间变化规律。特别是二十四个节气的运用,不但对当时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今天农业生产仍有重大的贡献。

  如果说夏朝准确地把握了天时的变化规律,那末商朝则把握了地利的变化规律。公元前16世纪商汤王在伊尹的辅佐下消灭了夏桀王,并在河南商丘建都。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品活动也越来越频繁,商品活动的频繁也带来了商朝都城搬迁的频繁。商朝有七次迁都,但迁来迁去大都在河南境内。盘庚将商都强逼贵族和民众渡河迁往殷,即今安阳殷墟,使到商朝得以中兴发展。传至帝武丁,使百工到处寻找建筑师,在罪徒中找到傅说,于是举以为相,殷都建设很快就繁荣昌盛起来了。老百姓安居乐业,也不愿迁徙。从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没有发现“客”的原始字形,就说明了那时还没有客迁、客居的意识。

  如果说夏朝把握了天时的变化规律,商朝则把握了地利的变化规律的话,那末周朝则把握了人和的变化规律。周文王姬昌“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他被商纣王关押在河南汤阴的羑里七年,在此其间把伏羲的先天八卦演易成后天八卦,将伏羲八卦演变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把易经研究的重点由天地自然向人类社会转变,因而被称之为《周易》。周武王在姜子牙的辅佐下,消灭了商纣王,建立起周朝,并以文王的《周易》为指导思想,不断地调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并由周公制定的礼制固定下来,使得周朝的统治前后延续差不多八百年,为历朝历代之冠。

  周朝到了平王将都城由丰镐迁往洛阳便进入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这时期天下大乱,争城以战,争地以战,中原鼎沸,战火连天。最先迁徙走的不是客家人,而是广府人、潮州人。中原的汉族民系先期越过五岭,来到珠江三角洲开发,成为广府人。传说周朝有五位仙人骑着五只羊口衔谷穗到广州,这是中原的汉族民系开发广州的美丽神话传说。而另一批中原的汉族民系则从福建迁入韩江三角洲开发,成为闽南语系的潮州人。客家人迟迟不想离开中原的家园,直到万不得已时才最后离开,但来到岭南那些容易谋生的平原已难于插足,只得在粤闽赣之间的山区里,艰难地过着客寄的生活。由于客家人那份牵挂着中原的情感,牢记祖宗的教诫:“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言”,所以客家话保留着周朝国语的音韵,而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二、“客”从何处来?

  客家先民早在秦朝时就开始南来。中国史学界历来认为“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称客家”。这里讲的“汉人”应是指“汉族人”,而不是“汉朝人”,因为秦朝的赵佗就到岭南来开发客家最早的根据地了。秦始皇征服岭南百越各族后,“谪徙民五十万戍之”。这五十万中原人怎样来到岭南的?据记载:一条是湘江—灵渠—漓江—西江水路;一条是潇水—新道—贺水—西江水陆联运;一条是耒水—湟水—北江水陆联运;一条是赣江—横浦(即梅关)—浈水—北江水陆联运;一条是赣江—东江水陆联运。西江水系便成了广州话语系的主要地域,东江水系便成为客家话语系的主要地域,而北江水系则成了广州话和客家话杂交地域。当年秦始皇五十万人马南征时,有一支人马在江西南部驻扎,在赣江上游的桃江或贡水濂江、湘水,通过定南水、寻邬水下东江,应是一条便捷的水陆交通线。赵佗可能就在该地,因此南下后被封为龙川县令。而龙川一直是讲客家话的客家先民在此居住。

  东汉末年有一批中原士人到岭南避难,而真正大规模“客家人”南迁的主要是这三次:第一次是西晋末东晋初的“八王之乱”,又称“永嘉之乱”,和随后的“五胡乱华”,即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侵扰中原,他们因避乱而南迁,多弃官携眷南逃,故称为“衣冠南下”。第二次是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其发难至称帝至失败,所经走的路线,几乎与客家人南逃路线相一致。第三次是南宋末年,元兵进逼,客家先民从赣南、闽西南再进入粤东的梅州、循州、惠州,当时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皆编入“客籍”,这时候“客家”移民涌入,“客”胜于“主”,这就是“客家人”由“客”变“主”的过程,这就是“客家人”的由来。

  “客家人”的南下大军是不断扩大的,包括队伍的扩大和地盘的扩大。明末清初,受满族人入主中原的影响,一部分客家人随郑成功迁往台湾。到清康熙年间,因四川长期遭受战乱和瘟疫灾荒,人口大减,清廷发起“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这又是四川客家人的由来。以客家人洪秀全为领袖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客家人又南迁到海外。目前,“客家人”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四川、海南、广西、云南、贵州、香港、澳门、台湾等地,以及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毛里求斯、留尼旺、美国等世界各地。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根在中原。中华民族一万多个姓氏,起源于河南的有1500多个,而常见的100个姓有73个姓出于河南,占人口较多的陈、林、李、许、蔡、黄、郑这七大姓也起源于河南。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客家民系近亿人,经常回河南去寻根问祖,追流溯源。八十年代,港台郑氏回河南荥阳拜始祖,台湾苏姓去豫北临漳寻祖,新加坡白姓去洛阳龙门拜白居易。九十年代,泰国谢姓到河南唐河、南阳寻根,菲律宾洪姓到河南光山县问祖,泰国新加坡黄姓去河南固始县拜祖,而港澳叶姓则到河南叶县祭拜始祖。

  我这个客家人的根也在中原。丘姓的由来,因姜子牙吕尙兴周灭纣,周武王封地于齐营丘。其三子穆公纪念父封地营丘,同时齐太公姜尙又给三子穆以领地,名之曰封丘,世居河南封丘县。越十一代,移居山东,居六代又徙回河南,居十四代,迁至福建汀州上杭,居十六代迁四川,居七代又回迁河南,居六代迁江西石城县,居九代迁福建宁化石壁乡,居四代迁广东梅州。丘氏乃纪念山东营丘,而始于河南封丘,在河南繁衍居住前前后后达三十一代,历时上千年,号称“河南堂”。丘氏祖祠门联:“河南世泽,渭水家声。”所谓“河南世泽”,就是指丘氏世世代代居住在河南,深得黄河之恩泽;所谓“渭水家声”,就是指丘氏的上祖姜子牙吕尚在渭水之滨磻溪村垂钓,被周文王得遇拜为师,被周武王尊为师尚父,佐周灭纣,使周朝始有天下,而丘氏子孙后代不得辱没上祖姜尚的传统家族声誉。

  三、“客”到哪里去?

  客家人迁徙、迁徙、再迁徙,客家人南下、南下、再南下。客家人究竟要“客”到哪里去?看来,客家人首先要明白自已姓“客”,要认真深刻地认识领会好这个“客”字。《说文》释“客”为:“寄也,从宀,各声。”非常清楚,“客”字由“宀”和“各”构成。“宀”为“交覆深屋也”:“各”为“异辞也,从口攵,攵者有行而止之,不相听也。”从“客”的文字表面去理解,还只是肤浅的理解,必须从“客”的根本意义上去理解。

  客家人必须深刻理解生命过客的意义。这是从过程论来认识生命的意义。人生天地宇宙间,本身已是匆匆过客。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做客更是暂时的事,更何况又是“过客”。客家人不断地迁徙,客寄于陌生的环境里,要适应新的环境和陌生的人群,就得抓紧时间,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勤奋拼搏,不能有稍微的松弛懈怠,时刻处于积极主动进取的精神状态,这样才能生存下来,这样才有生命的意义。

  客家人必须有独立的人格。这是从人格修养来认识生存的价值。“客”字里的“各”字时刻在提醒客家人必须高度注意人格的修养。由于客家人在战乱中逃生,为了生存,客居他乡,寄人篱下,非常容易产生依附、仆从、雇佣的心理,甚而失去独立的人格。依附在树干上的葛藤,由于其根系浅短,无法独立生长。而客家人的根系在中原,扎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沃土厚壤中,所以无论移植到粤闽赣的五岭山中,还是移植到南洋的椰风蕉雨中,亦或是移植到欧风美雨中,都能独立顽强茁壮成长。

  客家人必须处理好主客的关系。这是从认识论来认识自已的作用。“主”和“客”的关系是辩证发展着的。人在天地宇宙间既是“过客”,又是“主人”,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客观存在和主观认识。何时何地是“客”,何时何地是“主”,这都由时空和力量来决定的。客家人南迁后“反客为主”是在南宋末元朝初,这时开始(元)南下送(宋)来的。也可以说是历史上多民族融合给客家人形成创造的机会,最后在蒙古族和汉民族融合时而诞生了汉族民系的客家人。而后客家人迁徙世界各地,和外国各民族融合又壮大了客家人队伍。形成“客家人”的历史原因,是中原发生“战乱”还是“融合”,也不过是从“主”、“客”的角度去表达而已。

  客家人必须懂得宾客礼仪。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待人处世的原则。这个“客”字就包涵了“做客”和“待客”两方面的内容。“宀”是自已的房子,还是别人的房子。自已的房子接待客人当然要收拾整齐干净,进入别人的房子当然要得到人家的许可。“攵”是自已的两胫走动留下的脚印,还是别人的两胫走动留下的脚印。也就是说主随客便,还是客随主便。“口”是自已的口,还是别人的口,“口”是用来讲话和吃喝的。无论是做宾客还是待宾客,繁体的“宾”字,屋子里都会减少一份货贝。况且“宾”字音通“彬”,宾客相处,彬彬有礼。客家人在不断迁徙过程中,不断做客,,所以“做客”和“待客”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客家人居住山区后,由于相对封闭的环境,“做客”和“待客”的机会较少,因此容易产生热情有馀,礼数不足的现象。

  客家人必须团结在同一屋檐下,建设好人类的大家庭。“客”字由“宀”和“各”字构成,再加上客家人迁徙居住在山区,容易产生各占山头,各自顾各的现象。因为“客家人”的命名,并不是以地域性来命名的,所以他们的团结就缺少了地缘的凝聚力。他们只能靠共同的中原命根脉系,共同的迁徙命运,共同的文化传统,共同的语言习俗,共同的客家精神,在各地互相鼓励,努力奋斗。因此加强客家人的团结就显得重要,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就是客家人团结的极好形式。身在异乡为异客,直把客人当亲人。不但要加强客家人的团结,而且要加强和客居地人们的团结,尤其在今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整个世界融成一个地球村,客家人更要和全世界人民团结一道,共同建设好人类这个美好的大家庭。

  四、“客”往“家”里去!

  客家人是处处为“客”,处处为“家”。“家”字,《说文》释为:“居也,从宀豭省声。”家为居住之地,不但要有房子,而且还要驯养牲畜,繁衍人口,发展生产,过上幸福的家庭生活。这是每个人所要追求的最基本生活,处于迁徙客寄过程的客家人尤甚。而赣闽粤客家人对“家”理解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赣南强调的是家居屋藏风水,闽西强调的是家族谱谍世系,粤东北强调的是家门风光体面。

  客家人南迁的主要路线是过长江后,通过鄱阳湖、赣江由赣北溯江而上至赣南。赣南占居江西省南部整个狭长地带,古代是中原与粤闽两地沟通的咽喉孔道。赣南西部有罗霄山阻隔湖南,南部有大庾岭阻隔广东,东部有武夷山阻隔福建。惟独西南大余有长巷,越唐张九龄开辟梅关连通赣粤;东南由石城至宁化石壁也有平地如带,破武夷而连结赣闽。这些通道不但是客家人南迁的路线,也是先前广府人、潮州人南迁的路线。所以赣南人的客家文化特点与客家意识比较淡薄,只知道自已是江西人、赣南人,并不太知道自已是客家人,也不知道什么是“客家人”。当初来到赣南客居的人,虽然也“作客”,虽然也“为家”,但他们的重点放在“客”字上面的“宀”,“家”字上面的“宀”,这个“交覆深屋”的“家屋”上。要建筑好家屋,不可不注意到屋藏地理风水环境,所以赣南客家人以“堪舆术”著称的人才辈出。唐朝被风水界奉为形势派始祖的杨筠松,把为朝廷服务的风水术转向为贫民,在兴国三僚收徒授艺。明朝兴国的曾从政勘测修复长城后,相卜勘测了天坛的建筑。其同乡廖均卿勘测明十三陵之首长陵和故宫大皇城的堪址营建。此外还有曾文辿、刘江东、廖伯禹、赖布衣、王伋、李国纪等众多风水大师。

  被称为“客家摇篮”、“客家祖地”的闽西宁化石壁,有“葛藤坑”的传说,有力地说明了家族世系传续延伸的重要性。“在昔,黄巢造反,隔山摇剑,动辄杀人;时有贤妇,挈男孩二人,出外逃难,路遇黄巢。巢怪其负年长者于背,而反携幼者以并行,因叩其故。妇人不知所遇即黄巢也,对曰:闻黄巢造反,到处杀人,旦夕且至;长者先兄遗孤,父母双亡,惧为贼人所获,至断血食,故负于背;幼者固吾生子,不敢置侄而负之,故携行也。巢嘉其贤,因慰之曰:毋恐!巢等邪乱,惊葛藤,速归家,取葛藤悬门首,巢兵至,不厮杀矣。妇人归,急于所居山坑径口,盛挂葛藤,巢兵过,皆以巢曾命勿杀悬葛藤者,悉不敢入,一坑男子,因得不死。后人遂称其地曰葛藤坑,今日各地客家,其先,皆葛藤坑居民。”根据客家人各姓的族谱记载,不少都在宁化石壁作为延续香火的重要中转站。如管、钟、邓、巫、罗、赖、李、陈、雷、丘、伍、杨、温、欧阳、伊、刘、唐、施、夏、黄、贝、洪、何、吴、孙、曾蓝、范、廖、谢、邬、郑、薛、张、黎、江、官、蔡、阮、高、滕、萧、魏、王、卢、傅、方、阴、危、汪、池、徐、熊、万、丁、沈、易、侯、杜、上官、谌、梁、郭、柳、邹、甘、周、马、潘、汤、曹、姚、林、戴、彭、贺、叶、龙、童、缪、刁、程、俞、余、姜毛、朱、涂、饶、翁、胡、游、阙、白、袁、詹、严、龚、卜、古、房、幸等等。客家各姓氏欲修纂族谱者,不可不与闽西的宁化石壁和上杭等地联系。

  被称为世界“客都”、“客家中心”的广东梅州,确实能够成为客家的代表。梅州客家人对家门风光体面的追求,一直作为重要的人生价值。“客”字上面的“宀”,“家”字上面的“宀”,其读音和“面”相通。要能支撑家族门面的人,关键的是要出人才,叫做有头有脸,叫做面子大。历史和现实中客家的头面人物,都或出生在梅州,或祖居地在梅州,或祖籍在梅州,这些人物不但鼓励着无数客家人,也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清朝罗芳伯开发加里曼丹成为大酋长。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清廷为之震惊。丘逢甲爱国保台,矢志不渝。孙中山推翻封建帝制,中华民族开创新纪元。叶剑英参与共和国的建立,并在“文革”中挽救了中国的命运。林风眠用支彩笔,沟通东西方的艺术。李光耀在缺水缺土的新加坡建成了现代化国家,有“国父”之称。他信总理在泰国以诚信赢得人民的拥护,不断加深泰中友谊。这些人物的出现,和梅州“华侨之乡”、“文化之乡”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此外,各地不同的客家话口音,皆以梅州的客家话为标准。

  没有女人就不成家。家者,嫁也。孟子曰:“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这里的“家”就是丈夫。难怪有个女歌星如泣如诉地唱:“我想有个家。”这个“家”绝不是想有套房子,而是想找个男人嫁出去。客家人的“家”,“至少有百分之七十是应该属于客家妇女的。”前面说过的葛藤坑妇女,还有忠于爱情的山歌手刘三妹,救宋帝昺驾的砍草“孺人”妇女,“大脚蛮婆”的洪宣娇们,都是客家女性的神话。普通的客家妇女,“田头地尾”、“家头教尾”、“灶头锅尾”、“针头线尾”,样样皆能。客家妇女在世界上,可以说是最能吃苦耐劳、最能自重自立、最重人伦教化、最能团结互助的女人。她们身上是客家精神的充分体现。

  五、“客家人”的根本意义“客家人”根在中原,寻根问祖是种标志形式,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客家人”的根本意义。“客家人”的根本意义可从如下四个方面去思考:一是“客家人”的历史意义。不了解客家人,就无法了解中华民族的迁徙史、融合史。这种迁徙总是不停地进行着,无论其方式如何,也无论其规模大小。直到今天不少中原北方到广东工作的人,也常常被称为“新客家人”。正是由于不停的迁徙,造成各种地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这就不断地激活了一部中国史。可以说,不了解客家人,就无法真正了解中国。

  二是“客家人”的世界意义。客家人改变中原人“入土为安”而成“二次葬”,乃至“九葬九迁,十葬万年”的习俗,是让走到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不忘祖先的一种形式。其实,迁徙并不是客家人的专利:从中原迁出的民系到岭南的更早的是广府人、潮州人;世界上北美洲的居民大多数是从欧洲移民、讲英语的“客家人”,南美洲则是不少西班牙、葡萄牙人“客而家焉”的地方,澳洲更是欧洲和亚洲人客寄之地。客家人强烈的问祖寻根意识,对于世界上“同是天涯客家人”,有着一种共同的通感,有着一种共同的情结。

  三是“客家人”的科学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迁徙的工具已从原始的走路、骑马、乘船,到乘汽车、坐火车、搭飞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迁徙的范围已不只天涯海角、五洲四海了,而是要到太空去了。作“客”太空,已成为人类旅游时髦的话题;安“家”太空,已是发达国家常做的科研课题。到其它星球去作“客”,到其它星球去安“家”,这不都是我们要进行的科研课题吗?

  四是“客家人”的精神意义。“客”往何处,“家”安何方,已是每个人灵魂深处不断思考的永恒话题。人的价值追求要成名成家,只有处处作“客”才能成名,只有象“豕”那样的繁殖生产能力才能成家。有物质安身的“房子”,有独立人格的“名誉”,有精神归属的“爱情”,有增殖功能的“生产”,这不就是客家的深刻内涵吗?这不就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吗?


[ Last edited by hd136302 on 2005-10-12 at 13:38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1 10: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原创有几何?老调重弹罢啦。

捉捉你的“bug”,只是随手罢啦:

“刘三妹”据说是唐朝人,不知道唐朝的时候梅州有无客家人了呢?翻翻大家的族谱,大都云宋元之后才来到梅州的。
故刘三妹多半不是汉人,再根据刘三妹/刘三姐是在广西、广东、海南各民族广为称颂的一个“歌仙”的事实,即可断定刘三妹/刘三姐的最大可能是唐代的百越。

[ Last edited by 蓝猫 on 2005-10-11 at 10:19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1 10:27:5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

只要写得是事实,她自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1 10: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happy3504 at 2005-10-9 20:34
周朝到了平王将都城由丰镐迁往洛阳便进入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这时期天下大乱,争城以战,争地以战,中原鼎沸,战火连天。最先迁徙走的不是客家人,而是广府人、潮州人。中原的汉族民系先期越过五岭,来到珠江三角洲开发,成为广府人。传说周朝有五位仙人骑着五只羊口衔谷穗到广州,这是中原的汉族民系开发广州的美丽神话传说。而另一批中原的汉族民系则从福建迁入韩江三角洲开发,成为闽南语系的潮州人。客家人迟迟不想离开中原的家园,直到万不得已时才最后离开,但来到岭南那些容易谋生的平原已难于插足,只得在粤闽赣之间的山区里,艰难地过着客寄的生活。由于客家人那份牵挂着中原的情感,牢记祖宗的教诫:“宁卖祖宗田,莫忘祖宗言”,所以客家话保留着周朝国语的音韵,而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广府人是南下中原人与广东土著融合的后裔,而非只是那五位仙人/中原人的后裔。而且北方移民融合土著的趋势不是某朝某代就结束了的,几千年来,一直在不断地延续中,现在也如此。
客家话是周朝国语,广府话是那朝国语?根据广府人比客家人及潮州人先到的传说(你所指的),广府话大概是夏朝国语?潮州话大概是商朝国语?
果如此,当是自女娲造人以来最重大的学术发现矣。

任何语言都是在不断地变化中的。就拿现在最牛的英语来说吧,在几个世纪前,英语并不风光,更非所谓的“雅言”。当时的英国的贵族及上流社会以讲法语为荣,英语只是底层普通百姓的语言罢啦。当然,现在的英语与那个时代的英语差远啦,现代人读古代英语书恐怕读不懂吧。你说客家话为“周语”,如果真是历史上有这样的承袭的话,难道这个所谓的“周语”在漫长的三千年时间就没有改变过?进一步来讲,假如客家话奇迹般地继承了周语的音韵,就能说明什么?就能证明客家话伟大吗?就能保证客家话万古长青吗?

历史上所谓的“雅言”已经消失了,也许留下一些蛛丝马迹,但决不能寻回你梦中的“雅言”了。顺便说一下,有妄人想恢复“雅言”来代替现在流通的“普通话”,真是痴心妄想呀。假如斯,为何西方人不恢复古拉丁语?更脆恢复古亚述语、古亚美利亚语甚或古埃及语算啦,这些语都比所谓的中原“雅言”要古老的多,也尊贵的多(听说黄帝还是从亚美利亚移民到东亚的呢)。现代的普通话是有胡韵存在,甚至还有很多日语词汇存在(有人声称常用词的八成是借此日语),还有很多英语音译汉词存在,是否就此说明,普通话不正宗,故普通话没有战斗力?

客家话有可能没有普通话那么杂,但要说客家话是周语,连孔子都会笑啦。因为孔子的周语讲的都可能不太正宗呢(讲港台腔周语吧?齐国人,讲周语,肯定要差过你啦)。

客家话的产生,与客家人的产生几乎是同一阶段的。都是不断融合的过程,没有神话存在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1 10: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linqifeng at 2005-10-11 10:27
只要写得是事实,她自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一瞬间当然可以不朽;
月经贴当然可以永垂。

她经不住我的考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1 11: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后矛盾!

“客家话的产生,与客家人的产生几乎是同一阶段的。都是不断融合的过程,没有神话存在的。”

此话前后矛盾!美语(美国英语)并不是英国人到美洲后才发明/产生的,而是在英语基础上融合各国移民语言。。。

客家话也是客家人南迁时本来就讲的话(客家话原型),并不是“南迁了,拍拍脑袋,创立一种客家话出来,和现在讲的话区别出来”!


[ Last edited by linqifeng on 2005-10-11 at 11:20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1 11: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您对“客家中原之根”的热衷!

“她经不住我的考验。“

本站网友中有两位热衷于推翻”客家中原之根“的结论:1。珠江先生--反客先锋,严重红眼病,某些白话佬的通病(绝大部分广府人没有);
2。猫仔--其祖先不来自中原,所以要求/希望全部客家人都不要/不能说祖先来自中原!

好好考验吧,别说说就走了!

前晚中央电视台(3台)重播在郑州市举行的“客属会”联欢晚会(18届)!很多大牌明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1 11: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linqifeng at 2005-10-11 11:07
“客家话的产生,与客家人的产生几乎是同一阶段的。都是不断融合的过程,没有神话存在的。”
此话前后矛盾!美语(美国英语)并不是英国人到美洲后才发明/产生的,而是在英语基础上融合各国移民语言。。。
客家话也是客家人南迁时本来就讲的话(客家话原型),并不是“南迁了,拍拍脑袋,创立一种客家话出来,和现在讲的话区别出来”!

首先,美语与英语的差别很小。美语的产生不能类比客家话的产生。因为时空不同了。

其次,“客家人南迁?”你有没有搞懂概念?客家人南迁到南洋还是西洋?

语言的融合,要经过漫长的年代,而非像英语变成美语只两三百年时间。
基于北方文化的优势的压倒性,且北方客家先民南下并非是固定某个时代的,客家话中原音韵及词汇具压倒性是可预期的。自秦始皇南侵直至蒙元南下,都给南方带来一些北方移民。这些北方移民同化了南方的土著,但南方土著的一些特色还是有保存的。
不然,“二次葬”是如何来的?就是客家话中,也有古代土著语言的痕迹存在。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1 11: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美语与英语的差别很小。美语的产生不能类比客家话的产生。因为时空不同了。

可否具体点说说”时空不同了“?

其次,“客家人南迁?”你有没有搞懂概念?客家人南迁到南洋还是西洋?

河南迁徙到福建/广东/江西,不是向南,难道向北呀?

语言的融合,要经过漫长的年代,而非像英语变成美语只两三百年时间。

您意思是“美语还没融合好,时间不够!?”
基于北方文化的优势的压倒性,且北方客家先民南下并非是固定某个时代的,客家话中原音韵及词汇具压倒性是可预期的。

不好意思,原来您也承认“客家人中原之根”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1 11:43:51 | 显示全部楼层
美语与英语的关系只相当于广西客家话和广东客家话的关系而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1 11: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linqifeng at 2005-10-11 11:19
2。猫仔--其祖先不来自中原,所以要求/希望全部客家人都不要/不能说祖先来自中原!
好好考验吧,别说说就走了!

说话就要说大实话。
我的族谱上也写着《汝南郡-种玉堂》,与一般的客家人的族谱没什么不同的。
要改变一些人固执的看法是要有一段时间的,而且其中百分之二十的人,是比较硬颈的。

广西的平话人及壮族人及一些广西的其他人群其族源都声称来自”山东白马县“(据考证,现在河南境内)。根据壮族人的族谱,有很多都提起了北宋年间狄青南征广西,留下很多军人在当地,于是这些人就成了壮族人的祖先。
至今,广西很多地方都有”狄青庙“;至今,很多壮族人(大多数是老人)都认为他们的祖先是来自中原山东白马县的。
但现在的年青的僚人可不这样认为了,因为他们见识广了,获取资讯的机会也多了。
“狄青”及其部属只是个南征的侵略者,如何成为“壮人”的祖先呢?其过程是复杂的,你如果有兴趣的话,自已在网路上找吧。

同样的道理,我们获取信息的机会也不同于以往了。以前我们都相信在月球上能见到长城,甚至相信中国功夫中的轻功及气功。但泡沫始终是泡沫,吹的再大,再美丽,也会有破裂的一天的。

客家人的情况与壮族人的情况大体相似。一个死抱着孙中山不放的可怜的人,你的脑袋需要更新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1 11:45:58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linqifeng at 2005-10-11 11:43
其次,“客家人南迁?”你有没有搞懂概念?客家人南迁到南洋还是西洋?
河南迁徙到福建/广东/江西,不是向南,难道向北呀?


客家人是什么时候的概念?

文天祥是客家人?文天祥也南迁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1 11:46:52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linqifeng at 2005-10-11 11:43
基于北方文化的优势的压倒性,且北方客家先民南下并非是固定某个时代的,客家话中原音韵及词汇具压倒性是可预期的。
不好意思,原来您也承认“客家人中原之根”的。  

在文化上,客家文化大部分来自北方。但在血统上,客家人的血统北方的并不占多数。

就是壮族,北方文化也还是占多数的。

在古代的日本,高丽及安南(越南),都受北方文化的影响,这从今天的日文、韩文及越南语中都可清楚看到。

[ Last edited by 蓝猫 on 2005-10-11 at 11:58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1 11:54:16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linqifeng at 2005-10-11 11:43
首先,美语与英语的差别很小。美语的产生不能类比客家话的产生。因为时空不同了。
可否具体点说说”时空不同了“?


所谓"时空不同“,
指在时间上周语距客家话有三千年时间,而英语与美语最多不过三百年;
且美语产生于近代,产生于有声媒体时代,而客家话产生于传统封闭的社会。

在空间上,古代的客家地区与中原地区相隔甚远,就是用马来跑也需几个月吧;而产生美英语差别的时间是在近代,就是用轮船来跑,只需几天而已,何况有电话,不用一秒钟就可以联系上啦。

时空的不同,注定了美语与英语亲密,而客语与周语疏远。

[ Last edited by 蓝猫 on 2005-10-11 at 12:00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1 12: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傻瓜!

”客家人是什么时候的概念?“

没有客家人说法,就可以否认客家人的存在了吗!?
我们祖先离开中原,开始南迁时就宣告客家人从此产生。那时候有没有客家人讲法不要紧,重要的是我们是那些人的后代!

客家人并不是有这个讲法是才产生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4 11:4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