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陈汉民

江西泰和柳溪陈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2-26 15: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柳溪陈氏长房凤翔派派系分布

长房凤翔派派系分布
世华房
          良田乡      大岭乡        南海沙涌         山龙         下社
          顺德大良    增城下基        重岗乡         长沙埔
世宁房
          重岗乡      坢田乡         钟岭乡         莲塘乡       山龙上社
          五龙岗      长庆乡          凤尾乡         吉洞乡       廻龙乡
世清房
           独石       龙门官田        清远官庄        
世昌房
           燕塘乡     陈屋埔         既洞乡         水尾峝        山地下
           滴水严     纸洞尾         清远良塘       永隆乡        上下芦塘
           洙泗沥     鹤岭乡
世盛房
           黄田乡     龙门埔         箕裘岗          迳头乡        东莞水南
           南海泌涌   贝荫乡         修家垅          宝田基         山美乡
           白市乡     增城木棉       並湖乡          凸溪乡         桥头乡
           石滩乡     从化长江庄     蓝田乡          东圃乡         新围乡
           赤薯洞     从化大山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26 20:4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西陈正谅之后徙居四川的年代及背景

江西陈正谅之后徙居四川的年代及背景
晖公十八世孙正谅,在明宣德十年(公元一四三五年)离开族人徙居到了泰和赣江边上的一个人烟稀少的小村落里,传至晖公二十九世时的三百年间,在这儿生息繁衍,人数不断增多,为谋求生存发展,有大批族人寓外,而以徙居四川为最多,占那个时候寓外人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只有个别流寓到了湖广。具体情况考证如下:
一. 入川年代:
●入川者的辈分:据族谱入川者以正谅第十一世孙(晖公第二十九世孙)“长”字辈为主,辅以前辈“庆”字辈和后辈“翼”字辈。
●入川地域的分析:入川者大都只注明寓川,只有少数注明了在川何处,据此有成都、温江、理民府、建昌府、野州府、大洪江、洪雅县花溪场、宝庆府、为县、江津黄泥场、龙泉、东木、观音桥、止戈、重庆通远门外,等等,因时代久远,有些地名有了变化,有些一时难以找到,不过从总体上看,大致都在四川从成都到重庆的成渝地区,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些地区在当时来说应算得上是比较好的地方,至少也不是穷山恶水之域,起码能从事自然农耕活动。
●流寓人员的特点:一是大都是当时比较贫寒之家,我仔细查过了,当时家里有人做官的,不论大小,都没有寓川的,仅有个别寓川后当了官;二是以亲近家族同徙者多,有的是全家堂兄弟多人全部寓川,在老家已没有了后人;寓川后亲近者大都居住在一起。
●入川者的年代:据谱中有生卒年代可考者,其父辈生年在公元一六七四年--公元一七六三年,前后差九十年;入川者生年在公元一七二五年—一七九六年,前后差七十一年。
    其父辈按二十五岁生子,子二十五岁后入川,这样推算入川年代应在公元一七五零年—公元一八二零年之间(乾隆十五年至嘉庆年间)。
    综上所述,可以确切的说,入川年代在十八世纪中叶至十九世纪前期的七十年之内。
●入川人数:正谅三子之后均有人入川,据不完全统计,长房有三十来户,二房有三十多户,三房有二十多户,一个同姓的村子中,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有近百户先后徙居四川,必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
二.时代背景:
●明末清初,四川的兵燹战乱连续长达三十多年。频繁的战乱,灾荒连年,瘟疫遍地,以至“城郭鞠(意为极穷)为荒莽,庐舍荡若丘墟,百里断炊烟,第闻青磷叫月;四郊枯茂草,唯看白骨崇山”(见康熙《成都府志》)。随后,吴三桂叛变清廷,遣将领王藩屏入川播乱,“蹂躏六年”,川民“皮穿髓竭”。虎狼野兽,趁机行凶,老百姓“有耕田行路,被老虎白昼吞食者;有乡居散处,被老虎寅夜入食者;及各州县,城垣倒塌,虎亦有径行阑(同拦)食者。”(见《明清史料•第六册》)。川境甚少的遗民,在死亡线上艰苦挣扎。据《梁平县志》记载,战乱、瘟疫、饥馑,导致四川人口严重下降,不足20%,梁山县(1952年改称梁平县)人口锐减到4000人。千顷田地荒芜四十余年,物产枯竭,整个天府之国呈一片杂草从生,虎豹横行的荒漠景象。
●清朝当局通过多次筹划,对四川省的大、小金川地方土司进行的两次重要作战,历时数十年,终获胜利。战后,清廷改土归流,废除两金川土司制,设厅委官,又置重兵镇守,加强对该地区的管辖。社会相对安定之后,清迁为了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清廷采取强行移民和鼓励外省人自愿移民的两项措施,发动了移民垦荒复耕运动。顺治末年,开始从外省向四川移民。康熙四年,经太子太保、四川巡抚李国英奏准,“招两湖、两粤(即两广)、闽黔之民实东西川,耕于野;集江左右、关内外、陕东西、山左右之民,藏于市。”(《清圣祖实录》)。雍正五年,因逃荒而至者益众。谕令四川州县将人户逐一稽查姓名籍贯,果系无力穷民,即量人力多寡,给荒地五六十亩或三四十亩,令其开垦。
●清廷为了奖励移民垦荒,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规定:“凡地土有数年无人耕种完粮者,即系抛荒,以后如已耕熟,不许原主复问。”并规定垦荒辟田者,放宽“起科”(纳税)的年限(分别规定为四年后、六年后、直至十年后“起科”)。1712年4月4日康熙五十一年清廷下诏的“永不加赋”是在经历近百 年的屠杀、投充、圈地等野蛮政策后的仁政。
    湖广移民背井离乡,携带妻儿,跋涉重重关山,千里迢迢来到人烟稀少、野草蔓生的梁山,插杵为业。继湖广人迁徙入川后,根据考证,四川客家人大约是在1680年至1800年左右从粤东、粤北、闽西、江西、广西等省百多万客家相继移民入川,这就是四川历史上著名的“湖(即湖广人)、广(即广东客家人)填四川”大规模移民运动。
    四川是由移民构成的省份,清康熙至嘉庆年间,徙居四川繁衍200多万人口。
●根据史料、家族谱牒统计分析,整个四川人口主要由湖广人和粤北、闽西、江西、广西人两大部分构成,湖广人和其它省分所谓客家人分别占四川当时总人口的40%和33%。
    朱德元帅的祖先于乾隆45年(1780年)从粤北韶关转徙广安华莹山,又于嘉庆15年(1810年)左右迁到仪陇县马鞍山(参阅朱德故居纪念馆资料)。西进部分的客家在泸县、富顺、隆昌、威远等川南地区垦殖相当长时期后,一部分仍然留在川南,另一部分顺沱江流域而上,到川西垦殖落业。
    郭沫若在1939年所著的《德音录》中说:“吾家原籍福建,百八十五年(公元1781年)前后由闽迁蜀,世居乐山县铜河沙湾镇”,郭老的族弟郭开宇说:“我曾祖父郭贤惠讲,先辈由福建宁化经江西、湖南来到四川,定居牛华镇”。入川的绝大部分人都徙居落业在川南和川西地区,以隆昌为中心的川南和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这两大板块,构成了今天四川客家群体的生活大本营,是闻名于巴山蜀水的客家聚居区。
●陈正谅之后应该就是在这个时候在这种背景下先后流寓徙居入四川的。
    正确政策的实施,大大激发了移民垦荒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驱虎豺、斩荆莽、修复水利、新建家园的信心和决心。例如当时成都平原上金马河淤塞,河水为患,民众自发组织起来“集众民川,茶锸成云,温(江)新(津)上下百里间悉成沃土矣。”(《新津县志》)荒原变成了绿洲,农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国家税收大大增加,地方也逐步富裕起来。从而才有财力物力于康熙年间重筑起周长二十二里三分,东西相距九里三分,南北相距七里七分的成都城。城墙上“芙蓉栽插几千株,锦江不少吴泊船”(李调元诗句)。好一片繁荣景象。
    有两首饶有情趣的竹枝词所绘出的成都风情画,可以使我们透过历史的烟云,依稀看见三百年前的四川盆地,在移民垦荒,与民休息、薄徭轻税政策的推动下,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由荒残到复苏时的一片生机,由乱到治的安定康乐的局面:
邻姑昨夜嫁儿家,会宴今朝斗丽华。咂酒醉归忘路远,布裙牛背夕阳斜。
川主祠前卖戏声,乱敲画鼓动荒城,村姬不惜蛮鞋远,凉伞遮人爽道行。
●陈氏先民移徙入川,主观上为了生存繁衍,客观上也带去了励精图治、团结奋进的持家精神,和百余万移民一起,为四川经济的复苏、社会的全面发展作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在开垦荒地复耕田园的艰苦奋斗中取得了历史性的功绩。



---------------------------------------------------------------
"颖川郡陈君,绝世超伦,大位未哜,惭于藏文,窃位之负,故时人高其德,重乎公相之位也。"摘自蔡邕作《太丘公碑文》

--------------------------------------------------------------------------------
发贴时间:2004-12-2 16:30:07 IP:隐藏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26 20: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柳溪陈氏珠林派龙口开基祖正谅之后流寓湖广者

柳溪陈氏珠林派龙口开基祖正谅之后流寓湖广者

1.长房必通子主绅之后流寓湖广者:
    •必通—主绅—昌格—效聚,效聚字友湖,配罗氏,三子,次子秉宫流寓湖广。
    •必通—主绅—昌格—效直—秉化—懋寄—邦宇—家焕—善高—庆芙—长钰—翼鹑—为电—明伟(字丽和,咸丰甲寅生,葬庵右芫内,娶郭氏葬周家芫对面,一子,继匡氏葬湘常德二子)--听仁(字德生光绪丙戍生,徙居湖南常德府一子)--焕彩,字润文,民国二十五年生。
2.二房必荣之后流寓湖广者:
•必荣—主离—昌仕—效义—秉藩—懋笃—邦珠—家彝—善芹—庆笙—长俞(字赞延,乾隆甲子生配肖氏)--诚翼,名实孚,字纯琛,配刘氏继李氏四子(忠、志、思、恩),寓湖北百福司。
•必荣—主离—昌仕—效义—秉藩—懋笃—邦珠—家彝—善芹—庆笙—长俞(字赞延,乾隆甲子生配肖氏)--试翼,名明珠,乾隆乙卯生,配徐氏继邓氏三子俱徙湖北百福司丁泽场。
•必荣—主离—昌仕—效义—秉藩—懋笃—邦珠—家彝—善芹—庆笙—长企葬湖北百福司义地,一子详翼。
•必荣—主离—昌仕—效义—秉藩—懋泰—邦定—家颖—善旦—庆球—长日,字允中,葬湖北百福司,娶唐氏—翼槐,字延三,葬湖北百福司娶施氏一子。
   •必荣—主离—昌录—效昭—秉攀—懋广—邦璞—家允—善偕(字柳处康熙癸亥生,娶杨氏)--庆稼,字如梁,葬肖家岭,壬丙向,娶肖氏一子名未详,流寓湖广。
•必荣—主约—昌实—效最—秉和—懋慎,懋慎名乾,嘉靖庚戍生(1550),配杨氏,寓湖广。
   •必荣—主约—昌实—效最—秉和—懋权,懋权名兑,嘉靖丙辰生(1556),寓湖广。
   •必荣—主约—昌实—效最—秉言—懋兴—懋兴嘉靖癸亥生(1563),寓湖广。
   •必荣—主约—昌觉—效券—秉籍—懋武,懋武隆庆己巳生(1569),寓湖广。
   •必荣—主节—昌表—效畅—秉和—懋卿—邦伦—家彤—善璞—庆贵—长沛—翼伏—为有—明壁,明壁光绪乙未生,居洪口,子听天居湖南洪江。
3.三房必宏之后流寓湖南广东者:
   •必宏—主思—昌祉—良贤—秉国—懋湍—邦奠—家吾—善诗—庆慈—长东(长祥)--翼奎—为璜流外;为沛,字盛演—道光乙酉生,寓湖南道县播阳所,娶俞氏葬棋山脚下,继杨氏。   
   •必宏—主思—昌福—良造—秉启—懋潮(名万泰,景隆万历庚辰生,征寇有功,授广东新昌守府)--邦辉,善骑射,奉征海寇,著绩岭南,寓广东,子粤同父征寇寓广东。


---------------------------------------------------------------
"颖川郡陈君,绝世超伦,大位未哜,惭于藏文,窃位之负,故时人高其德,重乎公相之位也。"摘自蔡邕作《太丘公碑文》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26 21: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郴州孟谨公和铁柱公何时从江西泰和柳溪迁入?

郴州孟谨公和铁柱公何时从江西泰和柳溪迁入?

   泰和县志记載:柳溪村咸淳四年(1268)进士陈道全,曽任郴县簿、高安尹、岳阳推官。郴州孟谨公、铁柱公与陈道全有血缘关系吗?他们什么时后从江西泰和迁入?景炎二年(1277)四月,文天祥自广东梅州转战江西吉安,与蒙古骑兵垂死战斗;也许他们此时迁徙的。难道陈道全就是孟谨公?郴州人讲客家话吗?郴州是湖南改革开放的前沿,请郴州陈氏朋友作答。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26 21: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晖与其堂兄固是江中父老之荣耀

晖与其堂兄固是江中父老之荣耀

    唐朝末年,寿春人王绪在中和三年(883)七月动身从中州出发,略得浔阳赣水、取汀闽、陷漳浦,中和五年到福建。在中和四年(884)大旱灾荒严重,到处人吃人,尸骨遍野,江州陈氏晖和固及至亲近三十人之多,被王绪劫持胁迫南行,而晖公当时只是十来岁的读书人。王绪"劫豪杰显军中",和晖公属同类人物的王潮、王审知,当时都是十几、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也被劫持。王潮成为闽王后,固与晖把被胁迫的江州至亲和六、七百人的属下带往浙江温州平阳,摆脱了王潮控制而奔杨行密,为温州司户参军,大理评事。899年堂兄固,年事已高,和江州至亲中年长者落户温州平阳后,由晖公统领以江州子弟为核心的近千人部队。三十余年间晖公转战浙江、江苏、湖北和淮南(包括江西)地区。905年杨行密殁,908年,吴国内乱,晖公不得已奔梁太祖朱温,为行营招讨使左卫上将军。后梁为吴所败,同光元年(923)远遁山林沃野江西泰和柳溪,可谓动如猛虎,静似泰山,能伸能屈,智者所为。

    晖公全身流淌着霸先的血脉,未走"唯唯喏喏、尽守孝道、安分守纪"的正人君子之路,实属当年叱咤风云之英雄豪杰,是江州子弟中的佼佼者,无疑是江州父老之荣耀!

参考资历料
①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十六
②旧五代史 太祖纪五、六
③【后梁纪二】卷第二百六十七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26 21: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昌陈氏八修宗谱天植叙

汉民宗亲在《柳溪陈氏文风与所历磨难》中提到:“......柳溪陈氏并非等闲之辈,就由叔宝之南寮派文人松奄率其家彦,携带柳溪谱牒,衣冠济济,往吉安州府面谒州官浙江永嘉人陈天植,出示宗谱。天植属浙江密溪派,与柳溪同出文范之后,遂大喜过望,共叙宗谊,认为同宗,还为柳溪陈氏谱序。”现将天植为《柳溪陈氏八修宗谱叙》载上,供大家参考!



西昌陈氏八修宗谱叙  

    余故家密溪,系出汉文范先生后,家乘所载,考长所传,佥云江右西昌,有仁族渊源一本,山川修阻,虽不至,心窃向往之!阅庚戍“题名禄”得松庵君姓名,私谓洵应运而兴者。迨壬戍,奉简命,出守吉州,松庵谒余公署,出谱牒相较,一脉相承。景皇帝讳文赞,实为大宗。余宗出归祖之后松庵出褒祖之后,其源流远有端绪,得与讲家人之谊矣。会余初度,松庵率其家彦,衣冠济济然,称觞堂下,私谓西昌柳溪,不让江东乌衣也。松庵谓余曰:吾宗谱自先符丞两诸考长推余领袖,敢邀一言弁诸首,以不忘同宗之谊”。余按柳溪世谱,已经数修,而合柳溪,南寮两族为大宗谱,则自符丞公始。然非始於符丞也。先是百龄公著“内谱”,“同支谱”。硕望士瞻、古文、仲述公著同支“续谱考记”而符丞“血脉志”中已该余宗而出一揆,乃系之在柳溪也。溯元始则首评事,继都干,本诗礼簪缨以开家。考沿牒则列名宦,祀乡贤禅忠孝清白以闻世,所载在传志,而科第亏裘班班可考者,百人绵延本支,而礼义千橹绳绳相继者,几千有余载。又与南寮阁学芳洲一支,居处经迩,而系派条著也丞尝并堂,而昭穆有序也;仁义攸率,而祖称辨等也。今即沧桑变更,兵燹有加,而生齿之繁,人文之盛,未堂少减於昔。松巷率族属而整饬之,本祖训而绍服行之规,由一身而联千百人之身,务亲睦而以离贰乖舛为戒,急继述而以背违沦散为耻。由此而立德、立功、立言,以共图所以传不朽者,斯谱之修不,上可以对文范诸祖,下亦可以驾江州诸族而称最也哉!余又读“读谱考记”所载,谓文惠出判潮州,与文懿之转运广西也,先后道过西昌,访裕盈两祖於柳溪之上,以叙宗好,爱其腾概,徘徊二日,始别。别云: “吾当谋家於此,作一处住”。后守开封,筑堤植柳,曰志吾所思云。文懿还自广西,携其坦然谱牒,至和会堂较阅,见系派相同大喜。盖古人於同宗之谊,拳拳不忘如此!余今宦游吉州,与松庵订宗谊,稽世系,亦窃比於文惠、文懿也。归时,当告余族,辑谱牒,邀松庵椽笔序之,使密溪、泖溪也联族属之欢。天祚陈氏,后起英彦,德行文章,功名事业,颉之颃之,用昭颖川之世德,当亦两宗之所共快者矣!预书以为后日左券。浙江永嘉宗晚天植撰。



---------------------------------------------------------------
"颖川郡陈君,绝世超伦,大位未哜,惭于藏文,窃位之负,故时人高其德,重乎公相之位也。"摘自蔡邕作《太丘公碑文》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2-26 21: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西泰和柳溪陈氏村落还是不是讲客家话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26 22: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江西泰和有许多人讲客家话,是非常纯正的兴宁话,大概他们住较偏僻地区。柳溪陈氏讲江西话,他们听得懂普通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27 10:26: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兴宁客家地区行

兴宁客家地区行
     南海中学退休老师、广东省劳模李佛莲是我中学同学,他在家乡建有小楼,夫妇俩打祘返兴宁乡下小住一、二个月,邀我同行。元月七日,包租一辆汽车,上了高速公路;出了广州,进入广州---河源普通公路,沿途车辆稀少,不及珠三角二十分之一,时速达85公里,行车畅顺。过了河源,道路狭窄,速度大减,这就是客家山区。河源---梅州高速公路,今年十月才能建成。客家山区百姓建了不少新房,总体水平与珠三角有较大差距,毕竟是经济落后;有一个特点是围龙屋等祖屋保留完好,尽管已无人居住,百姓决不会拆除,留作记念,村民们还集资并予修缮,以长期保存。
     到了兴宁,就住李佛莲家,并探亲访友:会见同学,探望老师,拜见长辈,还去旅游点神光山游览。神光山上有百姓出资兴建的“石古大王庙”和“神光寺”,规模宏大。碑石载:北宋末年,胡人(金人)南侵,姦淫虏掠,官府无力抵抗。有义士石、古二人,振臂一呼,带领义民,挡住了胡人,石、古俩人战死。客家人记念他们,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保护神。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见民心可用,追认石、古为元帅。客家人敬神延续至今。事实大概如此:建炎三年(1129)十一月二十三日,金兵追击隆佑太后至江西吉安并攻城,兵锋至泰和。吉州、赣州和抚州的义民抗击金兵,其首领就是石、古二人。不过,本人以为石古只是一个人。其理由是:客家话“男子”被称为“古”,“石古”即石姓男子。客家人中,石姓人很少,难道“石古”就是石达开的祖先?本人并非民俗专家,所持议论属茶余饭后之闲谈罢了。
     游罢“石古大王庙”,才知道神庙不能简单地被称为“迷信建筑”。客家人忠贞爱国,得益于“石古大王庙”不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27 10: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根问祖以后族群意识之升华

寻根问祖以后族群意识之升华
     在修谱和寻根问题上,有人支持,有人反对。我一个堂兄,他是五十年代的大学生,认为寻根是“小我”;我则认为:要认识中华民族,从自己开始,再省悟炎黄子孙的责任。
南方李氏,是望族,人口众多,恐怕不止一二百万。我有一个李姓表弟,是修谱热心者,早几年,我看其族谱,有表弟文章。他告诉我:“祖先火德,太婆陈氏;所以,我们李姓,也把陈姓祖先看成自己的祖先。”前一二个月,他来佛山看我。他说:“早些时后,组织几十人去福建上杭敬祖,我去了,也去拜祭陈氏祖先。见陈氏祠堂破破烂烂,由李姓集资,将祠堂修好。”情况如此,当不是虚言。
      柳溪氏太婆,为梁太夫人。梁姓祖先,也应是我们的祖先。因柳溪氏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广而论之,泰和各姓氏祖先,同样是我们的祖先。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27 10: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两座祖屋-------世昌围和华成第

我的两座祖屋-------世昌围和华成第
     据说兴宁能住几十人的居第有一万座,其中许多是围龙屋。
   广东兴宁龙北镇东红村,围龙屋世昌围和炮楼华成第,是我的祖屋。围龙屋为我国特色四种民居之一(其余为西北窰洞、西南吊角楼及北京四合院)。围龙屋在靠山的坡地上修建,有大门和若干小门;大门正前方是下厅,上厅和下厅间有天井,便以排水;下厅和上厅间有过道,通过側门可到小门。以上厅为园心、上厅至小门距离为半径的半园,为斜坡空地,叫花头,舖上鹅卵石;花头外側为一间间房子。大门外为禾坪,供晒谷用;禾坪下为池塘。
  世昌围本无屋名,八世祖处仕公从彭姓人手中买来的。也许是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贼寇叶舟楼等劫掠各乡,滥杀村民,群情惶恐时,彭姓地主不敢在乡下住,低价卖给我八世祖。一直到一九三几年,父老才从邻村玉成围请来陈氏学童书写“世昌围”三个大字,浑劲有力。
  炮楼华成第为我高祖父十九世祖崇华公所建。平地上建石头石灰墙,一大门四小门,有上、下厅、天井、側门;側门外又是天井和两排房子。房子有一间为过道间,外側又有一排房子和天井,另加两座三层楼高炮台(本来应另有两座,因强房说碍着其坟地,未能兴建),炮台内有若干内宽外窄的枪眼。大门和小门由八公份厚优质木作材料,加上门闩,十分牢固。小门还有十二公分硬方木作横条,加上铁质暗销,万夫莫开。房子也有禾坪和池塘。
   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造反时期,有人带外乡人前来抢掠。我高祖父大门紧闭,父子四人在炮台和居第各处四处放枪(家有一支抬枪和两支火铳,解放后上交政府),打死一人。抢掠者大惑:“只父子四人,为何能到处开枪?”于是遁去。
   我高祖父花钱买来一套满清官服、官帽和靴子,可见他孝忠满清。其实,他并无功名。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27 10:5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柳溪传人陈侃----之一

谈第四军90师师长陈侃读军事的偶然性
   1926年孙中山在北京去世,北京的大员和各界人士齐集开追悼会,可致悼词的段棋瑞迟迟未到,大家等得不耐烦,议论纷纷。时北平大学预科就读的陈侃站起来大声议论:“段棋瑞是什么东西?是北洋军阀的走狗!在座的都是民国元勋,那一位不可以主持大会?”讲得慷慨激昂。在座的藏蒙委员会主任(四川军人)石青阳深受感动,认为此青年是个人才。问过姓名,就说:“还有一个日本士官生名额,愿不愿学军事?”陈侃赴日本读军事,纯属偶然。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27 10: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柳溪传人陈侃-----之二

柳溪传人陈侃传略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素称劲旅,在国民党军队中具有特殊地位。共产党对第四军也有特殊感情,红军称其为红四军,抗日时成立新四军。叶挺独立团隶属第四军。可以说,第四军是国共合作的武装力量。1943年冬,第四军90师泰和县西上田乡建立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其师长陈侃是柳溪传人。纪念碑建在泰和,其含义不言自明。

     陈侃(1901——1949)原名启宇,字公我,兴宁市坪洋镇潭坑村柳溪传人。陈于1915年在义正小学毕业后,升入县立中学,1924年进入北平大学预科,翌年东渡日本入士官学校学习军事。1926年7月回国参加北代,投入第四军张发奎部黄琪翔团任作战参谋。北代战争汀泗桥争夺战一役,陈及时搜集情报,提出作战方案,建议指挥部抓住战机,集中全军夜袭正面之敌,此议为指挥官所接受,是役迅速得到全胜。

     1927年蒋介石发动“4.12”事变后,陈再次东渡日本重读士官学校,1928年回国,到第四军吴奇伟属下任营长,参加“反蒋攻粤等战争”。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调任第四军90师207旅旅长,参加“八.一三”淞沪会战。翌年5月23日,日军在九江登陆,武汉会战揭幕,当时陈任第四军90师师长,在防守庐山两测及南浔路战役中,与敌106师团相持逾月,协同友军全歼敌145联队。9月21日,敌27师团一个旅团沿瑞武公路进犯,第四军、74军和66军协同作战,于万家岭一带歼敌四个联队,取得万家岭大捷,此役陈部击毙日联队长田中大佐。十月下旬,武汉失陷,第四军转移湖南。陈率90师参与第一、二、三次长沙会战,都给敌军重创。1943后陈奉派飞越驼峰入印度,接受美援军火,不久回国,一度任第四战区闽粤赣边挺进纵队司令,后被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调回第四军90师任原职。翌年六月,日军兵分三路入侵湖南,陈部驻守长沙岳麓山阵地失守,第四军损兵折将,第四军军长张德能被最高当局枪毙,陈被撤职,归田赋闲。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一面通过昔日好友与中国共产党联系,一面与同乡原国民党将领李洁之、廖鸣欧等密商起义。1949年5月,中国共产党华南分局领导人嘱陈乘赴潮安任县长之机,伺机行事,被奸人告密事泄,同年5月25日,陈乘飞机从香港到汕头下机时,被“粤东剿匪司令”俞英奇逮捕杀害。

     同年九月抓获俞英奇,陈侃夫人从兴宁赴汕头参加公审大会,枪毙俞英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省人民政府追认陈侃为革命烈士。

       岁在2003年8月17日   陈汉民 摘自兴宁市陈氏宗谱

     注:俞英奇是湖南人,国民党的中将,在广东廉江被俘,然后经潮汕人民再三要求押回汕头公审枪决。俞原为陈济棠的马弁,行伍出身,虽是湖南人,但应属广东系军人,抗战初期驻守广九铁路一带。


---------------------------------------------------------------
"颖川郡陈君,绝世超伦,大位未哜,惭于藏文,窃位之负,故时人高其德,重乎公相之位也。"摘自蔡邕作《太丘公碑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27 19: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柳溪书院

柳溪书院
     据江西泰和县志介绍:从后唐至清朝,泰和共办有二十九间书院。其中,陈德卿于南宋嘉定年间(1208至1224)起,办有柳溪书院。

[ Last edited by 陈汉民 on 2005-2-27 at 19:43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2-27 19:5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柳溪陈氏湘北世系

正谅世系


      正谅士悦之子,是承逸次子羽之后,羽生裕,裕生睿,睿生诜,诜生逵,逵生厢,厢生茂,茂生萼,萼生世修,世修生益,益生伯原,伯原生文瑞。文瑞名岐山,号瑞山,元至正间以习举文学,授瑞金训导,由柳溪徙居三十七都珠林江口,成为柳溪陈氏珠林派始祖。 文瑞生存道,存道生焕章,焕章生士悦,
士悦生正谅。正谅于宣德十年(1435)徙居泰和县塘洲镇龙口村,成为珠林派龙口村开基祖。
从十八世正谅到二十九世湘北地区始迁祖长界共十二世。

18. 正谅:名枋号诚斋,洪武乙亥(1395)生,天顺戊寅殁,孝友敦笃,宣德十年徙居龙口,配张氏子三必通必荣必宏。
19. 必荣:名敷字芸窗,永乐壬寅生,景泰丙子殁,配杨氏四子主序主节主离主约。
20. 主离:名优字仰中,正统乙丑(1445)生,邑庠生,配梁氏二子昌禄昌仕。
21. 昌禄:号梅玻,配胡氏三子效奎效昭效参。
22. 效昭:字介夫,配龙氏二子秉楚未传,秉攀。
23. 秉攀:字泓川,配郑氏二子,懋衡配曾氏康氏未传,懋广。
24. 懋广:字居我,配郑氏六子,邦略配康氏一子家旭配白氏未传,邦官邦璞邦佩邦瑶邦琚。
25. 邦璞:字石中,万厉丁未(1607生),三子家元家允家翘。
26. 家允:字公信,崇祯辛巳(1641)生,配杨氏四子善伦善侃善善伉。
27. 善偕:字柳处,康熙癸亥(1683)生,配杨氏三子,庆科未传,庆税庆稼。
28. 庆稼:字如梁,配肖氏一子长界。
29. 长界:字公界,生1750年前后,清嘉庆初来湖南常德经商途中遭劫,遂居湘北湖南汉寿鸭子港卜儿嘴务农,为湘北地区开基祖,配肖氏葬常德德山。三子,兴侯留老家守业,兴
机常德经商无后,兴配。




---------------------------------------------------------------
"颖川郡陈君,绝世超伦,大位未哜,惭于藏文,窃位之负,故时人高其德,重乎公相之位也。"摘自蔡邕作《太丘公碑文》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0 08: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