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137|回复: 1

客家围屋[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11-23 15: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客家围屋
http://hakkas.y365.com/kejia/02.html
--------------------------------------------------------------------------------
   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有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
·客家围屋的环境与布局

  客家多聚居粤东山地、丘陵和河谷平原地带,属高温多雨的亚热带气候,夏长冬暖,日平均在20℃以上占全年的四分之三。春夏吹东南风,冬季吹东北风,东南部绵延的莲花山脉屏障,使台风影响较小,又属华南地盾的地质构造,地震也少见。

  客家的村落多按宗族姓氏关系组合而成,按传统的要求和防御的需要,使客家形成聚族而居习俗。总体布局上多有统一的考虑,采用集团式的摆布方法,把几十户或上百户同族人家组成一个村落。有的一幢屋就是一个姓氏,较大的自然村,常常由几个集团住宅组成,把几个围龙屋或多堂屋散座在低丘岗地之间,相距数百米,座落在山丘与耕地交接的台地上,背山面田,前低后高,以利排水和通风透光,屋前多有半圆形池塘,屋后是丛林和草地,作为取薪、牧牛等副业生产用。村头和村间多种有“风水林”,围合村界,各村有生产、生活范围和小环境气候。屋(村)间多用2米宽的田间路串通, 然是衔接通往圩镇或县城的干道。建筑群体(村)前,多有一溪泉水从屋前流过, 岸边种植竹、果树、芭蕉、 屋(村)前是一片阡陌纵横的田野。客家围屋(村)掩映在绿色世界里,充满田园诗韵。

·客家围屋的特点

  一般座北朝南、依山傍水之地,房屋主体群建筑与围墙之间的露天部分呈半圆形,称为“花台”主体群。房屋中、正中有龙厅、上堂(祖堂)、中堂、下堂,左右两边及中间的露天部分叫“天井”,还有南北厅、上厅、下厅、花厅,又有骑马廊、伸手郎、门廊、后廊。房间有正堂间、横屋间、围龙间、枕杠间、老人间,还有若干晒楼、厨房和浴室。大门前有禾坪、池塘、照壁。中间正屋内的上、中、下堂,平时用木制隔扇屏风关着,遇喜庆节日或红白事人多时,方拆下使之成为通堂大院。

  围龙屋布局有住房、畜舍、农具间、厕所的设置,主次分明,清污隔离。围屋前低后高,多层次的天井,有利于通风、采光和排水。大门前的禾坪供晾晒、活动和乘凉。池塘蓄水防旱防水、养鱼及净化污水,塘泥肥田,是自然生态的小循环。禾坪、池塘设置,衬托围屋,可陶冶人们爱美情操。叶剑英元帅故居和叶氏宗祠是一座大围龙屋。梅县隆文岩前村华侨兴建的秉彝庄大围屋,占地12亩,有12个厅堂,近百个房间。1982年,中央电视台专门拍摄,介绍其建筑艺术特色。还有“走马楼”、“四点金”(如五华县亚洲球王李惠堂故居)、“五凤楼”等客家民居建筑。

  随着时代发展,围屋的建筑造型也吸收西方建筑特点,把客家传统的房屋结构结合西洋的建筑艺术装饰建造的混合型,如梅县白宫镇旅印尼华侨于1935年建造的“联芳楼”围屋,正面是三个凸起“钟楼式”大门,屋内有“十厅九井三堂四廊”、110多个房间。布局巧妙,富丽堂皇,仿如一座展览馆。

·外宾盛赞客家围龙屋

  1984年和1985年,由美国建筑学会委员、波士顿州建筑事务所著名建筑师、美籍华人孙鹏程博士率领美国民间建筑考察团,两次来梅考察客家围屋,认为“是世界上建筑艺术的一颗明珠”,建议把联芳楼及其它独具风格的客家民居建筑,要当作国家文物来保护。随团成员曼尔表示:如果自己要建房子, 就要建一座客家围龙屋。美籍华人殷先生则希望梅县办一个客家民俗特色的旅游区。孙博士在学术报告中谈到,近代世界上一些现代化高层圆型建筑也是从客家的土围楼得到启发的。他还准备设计一座客家围龙屋式的现代化旅游城。孙博士在题词中写道:“客家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 它的独特风格对现代世界建筑亦有重要的贡献。”日本建筑学会副会长青木志郎参观梅县星罗棋布的围屋后,兴奋地题词称誉“梅县天国”。

http://hakkas.y365.com/kejia/0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3-18 22: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围屋ZT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建筑材料有沙、石、土、瓦等。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围龙屋不论大小,大门前必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有四条五条甚至六条围龙,在兴宁花螺墩罗屋就有一座6围的围龙屋。在建筑上围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
    围龙屋的设计与建造融科学性、实用性、观赏性于一体,显示出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如今,客家人已走出封闭的围龙屋,走出狭窄的山门,走向辽阔的世界,围龙屋成为一种历史的遗迹、一种独特的景观。现在梅州市保留下来的围龙屋,仅在梅州城区和城郊40公里内,就有几百座。

http://202.103.180.173/modules/data/article.php?storyid=141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30 07:04 , Processed in 0.012650 second(s), 6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