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899|回复: 0

武平县志-人物传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2-9 20:5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fjsq.gov.cn/ShowText. ... amp;index=1468&
第一章 人物传
  

  本志立人物传记40篇、40人,明代3人,清代4人,民国时期19人,建国后14人。其中民国时期烈士2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烈士9人,建国后革命烈士1人。以卒年先后排列。
   刘 隆
  
  
  刘隆,字守庸,号伯盛。明洪武十年(1377年)生于武平县双坑湖(今湘店乡湘湖村)。父刘德川,母谢氏,世代务农。刘隆聪敏过人,勤奋好学,幼时入家塾读书。22岁入县学为邑庠生。26岁中壬午科举人。永乐二年(1404年),刘隆赴京应试,登甲申科曾棨榜进士,被任命为江西南昌府推官,不久调广西太平府。在任期间,他政简刑清,善于断狱,深得百姓爱戴和上司赏识,后来晋升为河南道监察御史、钦差巡按浙江监察御史,专事考核吏治。
  不久,刘隆巡按浙江,时朝廷命太监黄金到青田县催缴捐赋。他凭借圣命,横征暴敛,鱼肉人民。青田县百姓不堪其苦,在潘孟吉带领下,群起反抗,杀死贪官黄金。地方官将案情上奏,朝廷为之震惊。明成祖朱棣大发雷霆,谓青田县刁民犯上作乱,下令屠城,血洗青田。刘隆接旨后,不忍见青田无辜百姓惨遭屠戳,毅然犯颜直谏,说明黄金暴虐的真相,要求“诛首恶,宥其余”。在刘隆据理劝谏下,明成祖收回成命,避免一场残酷屠杀事件,保全了青田县无辜者的生命。事后,青田百姓感恩戴德,立碑镌石歌颂刘隆为民请命的政绩。
  宣宗年间(1426~1435年),刘隆擢升为山西按察司佥事,分领各道。时山西因灾荒连年,以致边粮不足,刘隆根据丰歉贫富,适时劝征,充实边粮。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朱祈镇即位,晋爵刘隆为廉政大夫,并推恩封赠其祖父母和父母官阶,并赐以诰命。诰轴敕文称:“山西按察司佥事刘隆,发身贤科,典郡刑狱,入为御史,出佐外台。洊历岁年,克效劳勤。兹特进阶奉政大夫,赐之诰命,以示褒嘉。朕方励精图治,深患宪职之不举。汝其体朕至意,毋众其官,毋私于法,使吏民畏服,政令得宜,以弼成国家之治。其任懋哉,以光朕命!”其诰轴至今仍保存在其家族中。
  不久,刘隆被加升大理寺卿,总督边储。他设法劝惩,使边粮充足,时称“丰棱慈惠,绩著芝田”。晚年回家乡居闲,捐俸设置义仓,优恤族人,乡里咸称其盛德。朝廷特准在武平县城衙门前建“凤宪坊”,以示旌表(今毁)。
  刘隆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家病逝,终年七十三岁,葬于吴潭东坑口赤土岗猴狲地。
  光绪年间,刘族嗣孙清刑部主事、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回湘湖探亲祭祖,撰联记述刘隆的政绩,其中一联云:“义仓仿义田,变通范民遗规,惜泚笔,无钱公辅作记;暴民戕暴官,感动文皇纳谏,赖抗章,奏潘孟吉等书”。
   王 琼
  
  
  王琼,字良玉。明代中叶出生于武平县城西(今平川镇西厢村)一个富绅家庭。他从小才识过人,慷慨好义,热心公益事业。见学校简陋颓败,把自己私宅捐出办学堂。成化三年(1467年)春,他又捐资修缮县黉宫,将颓朽的木制棂星门改为石门。时,江西安远、广东程乡等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县内盗贼乘机横行,打家劫舍,社会秩序混乱,县治土城年久颓坏,居民常遭兵灾寇乱,王琼以庠生身份,上书朝廷,请求将武平土城改筑砖城,以御寇乱。然而,上书如石沉大海,不见答复。
  不久,王琼考选为岁贡,入国子监读书,后授南京兵马司指挥,负责当地捕盗及掌管沟渠等事宜。在职期间,他勤于职守,深受抚院赏识。每逢有兵戎大事,抚院都叫他出主意。王琼从旁赞决,条陈利害,出谋划策,多实际可行。弘治十一年(1498年),被提升为兵部主事,并先后奉命随南赣巡抚金泽、邓廷瓒到江西赣州参谋军务。
  这年,王琼又上疏朝廷,把武平县城颓破狭隘及寇乱时居民流离失所的悲惨境遇如实反映,要求派员改筑砖城,以保障地方安全。明孝宗朱祐樘答应王琼的请求,命令南赣巡抚金泽负责这件事。金泽委派刘孟和张雷视和汀州丞黄冕等筹办。筑城经费除取给于丁粮和派民工外,还动用上杭河税所收银两,王琼又主动捐白银800两。弘治十三年(1500年)六月动工,十五年十月竣工。
  此后,王琼被提升为兵部员外郎,供职多年。年老回乡居住,在家病逝。
   丘 隆
  
  
  丘隆,武平箬菜(今中赤乡育平村)人。明中叶著名农民起义首领。
  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载:丘隆出身贫苦农民家庭,是武平千户所驻军军官——千户刘铎的佃户。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由于社会矛盾激化,荆襄流民起义、广西大藤峡瑶民起义相继爆发。朝廷进行大规模镇压,以致劳民耗财,国库空虚。明王朝采取增加赋税的办法,嫁祸于民。地方官吏更趁机横征暴佥欠,搜刮民财,造成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加上明宪宗朱见深宠幸万贵妃,重用宦官汪真,朝政日益腐败。当时任武平千户所的刘铎,对明王朝感到失望。丘隆遂暗中劝说刘铎,准备伺机发动驻所官兵起义。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丘隆见时机成熟,遂与刘铎一起带头揭竿举事。起义军提出劫富济贫、惩办贪官污吏等口号,远近响应,四方农民纷纷参加义军。丘隆派人与在上杭举事的刘昂、温留生等农民起义军相联合,队伍迅速扩大至数千人。
  丘隆起义军占领汀属各县后,迅速与刘昂、温留生等率部进击江西。不久便攻下了石城、广昌、信丰等县。然后折兵向南,攻下广东揭阳县。所到之处,惩办贪官污吏,开国库救济贫民,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起义军声势日益浩大,朝野为之震惊。
  明宪宗在接到闽粤赣三省地方官的奏报后,即下旨调兵进行镇压。添设“汀漳兵备”,任命按察司佥事伍希闵兼理分巡事,率重兵驻扎上杭,会同三省官兵进剿。又在丘隆的家乡添设箬菜巡检司,在上杭湖洋添设鼓楼岗巡检司,各派官兵驻守。
  正德七年(1512年),闽粤赣三省官军联合剿捕,起义军寡不敌众,不幸失败。丘隆、温留生、刘昂等先后被敌所擒,就义于上杭。起义军部众或被俘、或战死、或逃散,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斗争终被镇压下去。
   林宝树
  
  
  林宝树,字光阶,号梁峰。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出生于武平袁畲白泥田村(今武东乡袁畲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幼年失学,九岁开始跟随父母参加农业劳动。11岁那年春节,父亲请人写好一捆春联,让他去张贴。因为他目不识丁,竟把“六畜兴旺猪为首……”的对联错贴在父亲的房门口;又在牛栏门上贴上“夫妻和睦百年偕好,子孙成龙坐山镇海”的春联。惹得乡邻一阵哄笑,父亲狠狠打了他一记耳光。这件事给林宝树父子以很大刺激,决心读书习文摆脱愚昧。从此全家人勒紧裤带,节衣缩食,供林宝树入私塾读书。不久,遇上灾荒年景,为使他不致辍学,父亲忍痛把他的一弟一妹卖到江西去。
  林宝树天资聪颖,勤奋好学,23岁入学黉宫,考中秀才。26岁生日那天,族中伯叔兄弟团聚他家,大家你一斗我五升自愿凑谷为他筹集盘缠赴省参加乡试,还将族祠蒸尝积谷全数捐助给他。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八月,林宝树赴省参加已卯科乡试,中了举人。
  同年,吏部授予他奉天海城知县(今辽宁省鞍山市南部)。由于父母年迈,海城离家万里,他辞官不赴(一说次年他携侄上任,在职三个月,便因看不惯官场黑暗愤而挂冠回乡)。
  此后他长期在家赋闲,靠举子的微薄廪俸生活,潜心著述,隐山悟机氏在《梁峰公行略》中说他“晚年居家,手不释卷,深沉幽养,道味盎然,游优自得,然有难以言语形容者”。家居时他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经常为穷人诉讼提供免费文墨,为红白喜庆作司礼,为穷人抄写文契字据和计算往来账目,包写一年一度四乡八村的大字春联,等等。
  林宝树一生著作甚丰,有《梁峰诗文集》、《四书大全摘录》(又名《学庸摘抄》)及《一年使用杂字》等问世。其《灵洞山赋》和《募建陈大士书院序》两文被视作文苑精华,由《汀州府志》全文录载。
  林宝树著作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通俗启蒙读物《一年使用杂字》(俗称《年初一》)。他在几十年乡居生活中,深深体会到农民群众不识字的痛苦,而四书五经深奥艰涩,纵使读了几句,在实际生活中也无法应用,于是他决心进行“改子曰诗云之弊端,开乡俗文化之先河”的尝试,创作这部用客家方言写成、叙述客家农村生产生活习俗的通俗读物。全书共四千八百字,其中收进适合农村应用的单字近三千个。用白话韵文七言歌体写成,读来朗朗上口,易识易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使用价值。最早梓本刻于雍正七年(1729年),以后一再翻刻,流传于客家聚居的汀属八县,广东梅江流域和江西会昌、寻乌、安远诸县,历数百年而不衰,成为清代及民国期间,家家户户案头必备之书,也是研究闽西客家民俗文化的一份极有价值的资料。至今仍有许多人能记忆背诵。
  林宝树病逝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享年六十一岁。
   李梦苡
  
  
  李梦苡(约生于清康熙末年),字非珠。武平县城西花园村(今平川镇西厢村)人。清乾隆辛酉科举人,著名诗人。
  李梦苡出生一个月后父亲就去世。靠母亲钟氏含辛茹苦抚养成人。梦苡从小爱读书,且聪颖非常,少时即能吟诗作对,人们都称他为才子。梦苡入县学时,知县许廷铼是江南的著名诗人,非常赏识梦苡的诗才,经常与之唱和,梦苡受他的影响很深。因此杨澜在《临汀汇考》中,评论其诗作“具有江浙人之风”。
  以后,李梦苡就读于著名的鳌峰书院,与宁化的雷鋐(闽西著名理学家)同学,受教于当时著名儒学家漳浦人蔡世远门下。乾隆元年(1736年),朝廷特开博学鸿词科,蔡世远推荐李梦苡应试。不料梦苡考场患病,不能完卷而归。乾隆六年(1741年),李梦苡参加乡试,中辛酉科举人。
  李梦苡无意功名,潜心著述,耽情诗酒。时友人周景写信给他,推荐他出去作官,梦苡回赠七律两首,表达自己不愿出仕之意,诗云:“懒性狂情尚未除,萧然吾亦爱吾庐。人图富贵思行乐,我喜穷愁可著书。海志山经成赋本,酒旗歌扇入诗余。原非贪食神仙字,甘老缥缃作蠹鱼。”“身无仙骨好楼居,卧看浮云自卷舒。虽使姓名知草木,何如山水话樵渔。清琴一曲弹秦月,浊酒三杯下《汉书》。千古神交惟五柳,传言周景莫题舆。”
  除著述外,李梦苡还纵情山水,所到之处,辄有题咏,诗品隽永脱俗,时人争相传诵。书法亦极佳,所写的片言只字,每被人们当作墨宝珍藏。他生性诙谐善谑,县里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趣闻佚事。相传东门街上有一家理发店,老板倾慕李梦苡名气,请他写一块招牌。李写了“观春轩”三字给他,老板非常欢喜,把它挂在店门上,不时炫耀,人们也都前来围观,赞不绝口。不料有人看后即讪笑不已,老板问起缘故,那人说:“观春轩三字作入声读,便成了‘割出血’,非珠先生是笑你的理发技艺太差,把顾客割出血来,你还洋洋得意?”老板听后哭笑不得,只好赶快取下招牌。又传说县城东门有间小食店,开张之日,老板请非珠先生写个招牌,非珠举笔写成“点心铺”,心字少了一点。人们都说“举人老爷连心字都写错了。”闹哄哄传开了,不但武平全县皆知,连邻县邻省都知道。于是每天都有很多人来看这位举人老爷的缺点“心”字。小食店因而生意兴隆,财源广盛。一天,老板特把非珠迎进小店,问他为何心字少了一点。非珠说:“古语云‘谦受益’,意思是虚心的人才能兴旺发财。再说人家空心,才需要来你这里吃点心,如果腹中不空何必来食点心呢?”老板大悟,连声说“是、是”。
  据《福建通志·经籍著录》:李梦苡著有《西汉独见》四卷、《西峰诗文集》30卷。惜刻本今均散失不存。杨澜著《汀南廑存集》中辑录了他的诗作11首。其余诗文,仅散见于旧县志及李氏族谱中,已难窥全豹了。
  李梦苡晚年穷困潦倒。死时因没有子嗣,由他的学生们代为殡葬,并在他的墓碑上题词:“诗人李非珠先生之墓”。
   李 灿
  
  
  李灿,字明文,号珠园,清雍正元年(1723年)生于武平县城北寨背窝里(今平川镇红东村),乾隆年间(1736~1820年)著名画家。
  李灿少时性倜傥有奇气,好读书不乐仕进,能诗嗜画,善书法。但是青年时代的画作技艺稍逊,时人评论为“山林气太重”。后来他离家外出游历,先后到浙江、江苏、山东、河南诸地,一边寻师访友,切磋画技,一边饱览各地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绚丽风光,从此他顿觉“心思日异,艺术益精”,其作品能与当时汀籍名画家黄慎、上官周媲美,为汀人所推重,并享盛名。
  李灿的画,无论山水花鸟虫鱼,均功力雄厚,形态生动而有奇趣;尤工人物,所画须眉历历可数,意态逼俏;书法苍劲,诗品亦清新超脱,耐人寻味。其所画《牧牛图》,画一牧童骑在牛背上,因避风而伏身向下,背景为狂风大作,树摇草偃,叶落云飞。牧童头上戴的一顶破笠被狂风卷上高空,牧童回头仰视,作惊骇状。其题跋云:“一阵狂风吹笠去,牧童也有出头时”,饶有兴味。
  李灿作画之前,对事物明察静观,虽蝇飞雀斗之微,亦必凝神谛视。其作画方法也很奇特。相传乾隆间武平某知县派人携重金登门求画,李灿当时正在厅里吃甘蔗,便把素绢挂在壁上,边吃边思索。接着,他用蔗渣蘸上浓墨,远远地朝素绢掷去,掷得绢上乌七八糟。差役大吃一惊,但又不敢拦阻。随后李灿用淡墨在蔗渣痕迹边添上几笔,刹时一只只生意盎然的鸣蝉便跃然绢上。再添几笔枝叶,就成了一幅《鸣蝉图》,见者无不叫绝。
  由于李灿画技高妙,县人中流传着许多有关他的趣闻佚事。如说他中年曾遇吕仙,吕仙赠与七律一首,诗曰:“子是人间清品流,泛舟湖海任遨游。虎头使笔人争羡,摩诰挥毫世罕俦。今日有缘同我会,昔时无意赴青州。当年回首浑如昨,惜尔星星鬓亦秋。”
  县人后来称李灿为“画仙”。称他的画为“仙画”。相传他画的一幅《教子升天》中有一条母龙腾云驾雾,吐气成云,正在教一条子龙如何飞翔。每当风雨阴晦之夕,隐隐可闻滚滚雷声,其龙栩栩如生,似欲破屋飞去。又有一幅《月亮图》,画中月亮每随朔望之期与天上真月同圆同缺。又传他赠给出嫁后正在坐月子的女儿以一幅《狐狸》,画中狐狸竟在门口跑掉,以后每天会衔一只鸡回来等等。
  李灿的作品大都散失无存。所著有《珠园集》亦湮没无闻,唯旧志中辑其题画诗数首,可略窥一斑。画作中建国前夕仍存民间的有《渔翁图》、《渔樵问答图》、《醉翁亭》、《八仙过海》、《伯乐相马图》、《鹅》、《三笑图》、《静听佳音》、《九狮图》等。其中《伯乐相马图》等三幅被广东军阀严应鱼倚势豪夺据为已有,其余亦大都散失。
   王启图
  
  
  王启图,字慎斋,武平县平川镇西厢村人。生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少时,其兄鄞舍爱才尊师,聘请秀才来家教启文、启图两弟读书。鄞舍对弟管教极严。有客来访,必先问明来由方令弟出见。督饬弟夜习,每待弟眠而后寝。启文、启图不负兄望,先后考取举人。道光二十年(1840年),启图考取进士,授吏部主事文选司。次年,其兄启文赴京候缺,因失言为人陷害。启图受株连被革职回家,含冤见弃20年。他曾作诗诉怨云:“虚抱葵心无暖日,逆来羊角有狂风”。“忘机未审蛛丝考,涉险方知鬼窟多”。回乡后,督课子弟习文,深沉自娱。一度应聘主讲诏安书院。咸丰十一年(1861年)复入都任职。因感“伴君如伴虎,与其宦海浮视,一事无成,不如洁身归去,侍奉高堂”。同治八年(1869年)他辞官回里,不复入都。晚年受聘主讲汀州龙山书院,以行端学粹,育英绩著,深得汀人好评。
  启图热心公益。同治十三年(1874年),他在县城主持创建考棚,规模宏大,可容千人,供科举考试之用。光绪十年(1884年),他遵从母命,将其母寿诞贺金全数捐赠重建武所(今中山)西门永安桥。桥长113米,宽3.7米,离河面6.2米,七墩八拱。桥墩桥面均用长条麻石砌成。六个桥拱上都刻有“母命继志”四字。桥建成后,行人称便,当地群众感激万分。
  启图善文工诗。在长汀执教时,曾代知府刘国光撰写《长汀县志》及《临汀汇考》序文各一篇。著有《励心堂诗文集》、《励心堂诗选》传世。光绪十年(1884年)病卒于家。
   萧其章
  
  
  萧其章,字焕东,号闇然。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出生于武平县十方镇黎畲村。清宣统三年(1911年)春,在汀州中学读书时由刘家驹、杨仰程介绍加入中华同盟会。从此,他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不久到上杭县组织同盟会小组和民军,曹东旭、丘复等参加。秋,其章回到家乡兴办龙岗书院,延师授课,带头剪掉辫子,并向群众传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得到全国响应,建立了中华民国。冬,其章在汀州中学毕业。民国2年(1913年)冬受汀州同盟会派遣东渡日本人明治大学攻读法律。与刘通(闽侯人)、刘克谟(武平人)、沈毅民(连城人)、余子雍(永春人)、傅柏翠(上杭人)是同学。他们相处很好,经常谈论国事。对清政府腐败无能,割地求和极为不满。对袁世凯窃国称帝十分愤怒。次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其章和余子雍要求加入该党,孙中山亲自主持他们的入党仪式。民国4年春,中华革命党福建支部负责人王如意派其章和余子雍等回闽组织武装讨袁起义。到福州后他们住在三牧坊,拟好“讨袁檄文”,并将枪弹交给了南平新军,由他们负责打响武装讨袁第一枪。不幸被省当局侦破,其章、余子雍和沈毅民三人被捕。当晚省长李厚基亲自审讯,又是威胁又是利诱。其章理直气壮承认是中华革命党人,并当众发表讨袁演说,对党内情况他矢口不言。他说“要我讲出党内情况,是万万办不到的”。4月18日(民国《武平县志》记述为4月5日)其章,余子雍被害于福州屏山。在赴刑场路上其章慷慨激昂,再三高呼“誓讨国贼,再造共和”。
  民国5年(1916年)6月,袁世凯病死,不久恢复共和。次年4月18日,福建各界代表在福州召开萧其章、余子雍烈士追悼大会。孙中山亲书“杀身成仁”挽词,福建省负责人刘通致悼词。辛亥革命参加者傅维介献挽诗:“蝼蚁撼树尽棉力,蛇蝎吞人种祸胎。多少不平饮歃血,古今奇惨备戈烟。英雄墓下悲酸泪,尔为同胞造福来”。省随即给其章烈士父亲萧葆安、弟弟萧振东、儿子萧忠发抚恤费银洋500元,吸收其弟萧其俊参加工作,继承兄志。同时在福州西湖和武平金鸡岭建造萧其章烈士墓,旁边立有陆军上将姚雨平撰写的墓志铭。民国14年,武平县政府在县城乌石□建萧其章、钟文烈士亭,亭中横楹“至大至刚”四字为孙中山先生所题。
   钟 文
  
  
  钟文,字冶民。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出生于武平县象洞乡沾阳村。父国华为清廪生,设私塾教书。钟文秉性坚毅,聪颖好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考入福州全闽师范学堂。因家贫未能支持,他毅然只身离家到漳州,函禀老父申述矢志向学之愿。其父深受感动,乃典卖田户,并向亲友筹借供其入学。由于成绩优异,深得校长陈宝琛之器重,将他选拔为官费生。宣统元年(1909年),以全班第二名成绩毕业。毕业后任岩前崇正学堂教员,不久他考入福州工业教员讲习所,学习2年,又以优等成绩毕业。民国元年(1912年),任武平县劝学所劝学员,为发展平民教育四处奔走。民国3年,任县立小学教员。民国5年升任校长。在职二年,成绩卓著,深受师生尊敬和社会好评。民国7年5月17日,军阀李厚基部团长王克悌带领部队强驻学校,钟文向其宣传国民教育意义并出示当时省政府关于“学校不得驻军”的通令,劝其另择驻地。王恼羞其怒,以“抗军通匪”之罪将钟逮捕入狱。全城大哗,群情激愤。县知事胡献玙,劝学所长林绂庭,城绅刘光泰等竭力营救无效。18日王克悌奉命攻打章丰,临出发时令营长高廷斌将钟文押至东门外马草坝执行枪杀。县立小学师生、家长、仕绅、百姓拦道号哭求免,高竟命士兵驱散群众。钟遂遇害,时年仅30岁。
  民国8年(1919年),福建省长陈炯明手书“以身殉教”匾额表彰其热心教育精神。民国16年5月2日,武平县县务委员长谢鸣珂举行钟文纪念会,定5月2日为武平教育纪念日,并在钟文殉难处树立标志。民国22年冬,县长萧其俊将钟文事迹上报省政府,被批准追认为民国烈士。县人把他和讨袁烈士萧其章并称为“双烈”,建“双烈亭”于城南乌石□星光山顶以为纪念。
   蓝玉田
  
  
  蓝玉田,号筍卿。清末出生于中堡乡章丰村。晚清秀才。辛亥革命前入汕头法政讲习所学习,并加入中华革命党(国民党前身)。民国6年(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军政府,倡导护法,并组建国民革命军准备北伐,蓝玉田被委任为护法军司令。同年冬,蓝玉田回武平组建队伍,乡民持鸟枪土炮长矛参加。蓝玉田任命钟大辉为副司令,互为猗角,协同作战,数次击溃进攻中堡乡的北洋军阀闽省督军李厚基部。民国7年春,粤军总司令许崇智率军援闽,与蓝玉田所率民兵会合进击武平县城,北洋军退至长汀。蓝玉田民兵被许编入正规军,蓝玉田、钟大辉分别被任命为营长。接着蓝玉田随许部进击上杭、长汀、清流、归化(明溪)等县。
  民国8年(1919年),蓝玉田被任命为清流县知事。民国9年蓝玉田随粤军回粤,为国民革命军襄赞军务。民国15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蓝玉田回武平组织故乡子弟参加北伐。民国16年春蓝玉田率民兵驱逐北洋军第三师残部,收复武平、上杭、长汀等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谭曙卿任命蓝玉田为闽西第一游击司令部司令,进驻长汀。5月,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公开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共产党员林心尧在万安被捕。谢秉琼赶到长汀求救于蓝玉田,蓝玉田写信叫勤务兵送给蓝部独立连长王光烈。此时林已被害于武平城。蓝回上杭后将王处死并将捕杀林心尧策划者刘炳坤参谋长驱逐出队。
  民国17年(1928年)新编军旅长郭凤鸣率部自闽南回窜长汀,蓝玉田退守上杭、武平。不久,郭部跟踪追击,蓝军大败,蓝玉田率残部转驻漳州,为国民革命军49师师长张贞缩编为一个营,营长钟绍葵。蓝玉田被任命为师部高参。民国19年,蓝玉田告老还乡,由漳州转潮汕,逆韩江而上回武平,病死在峰市途中。
  蓝玉田急公好义,思想开明。民国初,以蓝氏公产在家乡大坪圩创办上中小学,供附近各姓子弟就读,获得乡民好评。
   谢秉琼
  
  
  谢秉琼,又名思莹,号惠珍。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生于万安乡下镇村的一个小富家庭。父亲谢玉珍,与广东人合股经营“广福隆”油盐杂货店。谢秉琼于上杭中学毕业后,考入福州甲种工业学校,不久转到上海自治讲习所学习。民国10年(1921年)毕业后,回乡任武平县第一高等小学教师。民国11年又进上海大学读书。民国13年在该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4年到广州,出任国民政府劳工部秘书、中国共产党福建会馆支部书记。
  同年12月,谢秉琼在中山大学法学院召集30多位汀州进步人士开会,创办《汀雷》杂志,并被推为主编。民国15年3月25日第一期《汀雷》面世,谢秉琼作发刊辞。《汀雷》每期印1000份左右,寄回汀属各县,发往全国各地,给沉睡的汀州群众,传播革命思想,先后共出版9期,12月15日停刊。
  民国15年(1926年)谢秉琼受中国共产党两广区委派遣回到闽西,一面开展党的工作,一面协助策动北洋军曹万顺反正。谢秉琼还主持长汀、上杭、武平、永定四县国民党部与民众团体代表联席会议,成立长杭武永政治监察署,并任监察专员。民国16年2月改任汀属八县政治监察署专员。3月创办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并任所长,林心尧为训育主任,陈铁生为教务主任,傅伯翠为总务主任。3月26日养成所在上杭北门开学,学员164人,都是汀属各县选派来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分子。养成所仿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及海丰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习内容对学员进行培训,为期一个多月。
  这期间,谢秉琼指导汀属各县建立共产党、国民党组织,发展农会、工会、学生会、商民协会、妇女会等群众团体,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对军阀残余势力的斗争。民国16年(1927年)3月,监察署发动上杭城郊数千农民驱赶反正后驻上杭无恶不作的卢明凤、田德胜两个营。在国民革命军第一游击司令部司令蓝玉田的支持下,卢、田两军狼狈逃窜。
  同年5月7日,上杭国民党右派发动暴力“清党”,封闭监察署、养成所、工会、农会及其他群众团体,捕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当晚谢秉琼带着林心尧逃到万安下镇村自己家中。将林藏在他家杂货店里,自已躲在家中。第二天晚上,蓝玉田部独立连连长王光烈带人搜查谢的住家和杂货店。谢听到狗叫即从屋顶爬出脱险,林被逮捕(后遭杀害)。
  民国16年(1927年),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公开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谢秉琼逃到武汉。冬,篮玉田被长汀军阀郭凤鸣击败,撤到漳州,投靠张贞。谢秉琼从武汉来到漳州,出任国民党龙溪县党部主办的《漳潮日报》总编辑。
  民国19年(1930年)4月,谢秉琼病死于厦门,时年31岁。
   王绍菖
  
  
  王绍菖,字艾生,清同治九年(1870年)出生于武平县城西享堂上。祖父王启图是清代进士、吏部主事,曾任诏安书院及汀州龙山书院主讲。父本昭为清杭州府经历。绍菖出生于杭州。幼承家训,勤勉向学。光绪间考取廪生。一生热爱教育,终身从事不辍。先后在东留、大阳、贤溪等私塾任教。民国3年(1914年)与林绂庭、王广林、李药园等人创办武平县城区区立两等小学校并担任校长。他亲自制订“尊师长、爱同学、勤学业、尚书俭、戒谎言、行正道”校训。任职10年,治学严谨,成绩卓著,获省教育厅嘉奖。民国9年县政府给他赠送“成绩优良”匾牌,表彰他办学有方。民国10年武平县成立教育会,绍菖被选为首任会长。他常深入各区各学校检查指导教学,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民国13年与熊大镕、林绂庭、李药园等创办武平县立初级中学,并担任该校学监及教员5年。民国19年4月病逝,时年60岁。
   朱发古
  
  
  朱发古,又名朱永明、朱宗炎。武平县武东乡张畲村上屋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因为家贫,发古读了几年小学,就在家种田,农闲时带着妻子林营妹到中山上峰等地替人剥竹麻做土纸,以维持生活。
  1928年8月,中国共产党闽西特委蓝维龙和武平县委练世桢,来六甲张畲一带宣传群众,开辟革命新区。朱发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发古组织起读书会,将附近18个进步青年凑在一起,向他们宣传革命道理,在村头书写革命标语,发动群众起来闹革命。
  1929年春,朱发古串联30多个贫苦农民成立赤卫队,在壮畲打出劫富救贫的红旗。8月,赤卫队发展到70多人,20多支枪。朱发古领着队伍开进六甲圩,开展打土豪斗争。9月,赤卫队被钟绍葵保安团袭击,牺牲20多人,剩下的掩蔽在袁畲雪竹山上,不几天,红四军第三纵队来六甲开展革命活动。朱发古带队伍回到六甲,六甲成立区革命委员会。朱发古任委员会主任兼区赤卫队长。不久,他率队伍配合红军进入武平城。在武平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上他被选为县苏维埃政府委员兼县赤卫大队长。红四军出击梅县,朱发古带领赤卫队到象洞等地筹粮筹款,支援红军。保安团疯狂反扑,朱发古率部转移到上杭中都一带,11月回到张畲村。钟绍葵的保安团跟踪扑来,上屋村23户农民的房子全部被烧,群众无家可归。部分队员在白色恐怖的面前害怕了,朱发古召集大家开会,他说:“这样吧,怕死不革命,敢革命的跟我走,害怕的把枪交出来,去留自便”。朱发古带着留下的人和部分家属转战在帽村、中堡一带。白天他们隐蔽在深山老林,没有粮食,他带头吃“朱腿箩”、“硬饭头”、“苍子树叶”,夜间又深入农村散发标语,串联群众。还请来铁匠在山洞里修造武器,加强武装力量。
  1930年1月,敌人又进扰武东北根据地。朱发古把队伍拉到武西的油心地、背寨、上峰、岭下一带。不久,他的队伍与当地赤卫队合编为武西游击大队,到东留一带打土豪。这时他发现并处理了煽动队员逃离的内奸,粉碎了敌人瓦解游击队的阴谋。4月,朱发古部队配合武南游击队,消灭了东留钟永才保商队,又打击了武所和东留的民团,游击队士气大振,队伍扩大到300多人,保卫了武西南一带的分田斗争。
  6月2日,陈道、朱发古带领游击队、赤卫队800多人,在武所与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的红四军主力会合,并消灭了驻在武所城的吴德隆部。6日在第二次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朱发古再次被选为县苏维埃政府委员兼县赤卫队大队长。8日,红四军在南门坝举行全县赤卫队大检阅。朱发古指挥赤卫队走过司令台,接受首长检阅,并聆听毛泽东、朱德的讲话。红四军出击广东后,朱发古带领赤卫队转战武西南,打退保安团的多次进攻。
  救乡团长钟绍葵,看到用武力无法打垮朱发古的赤卫队,改用收买叛徒进行诱杀,朱发古中计,在上杭刘氏宗祠落入敌人手中。被害那天,朱发古一路高喊;“我是被叛徒出卖的。搞革命不能轻敌麻痹”。“只有跟着共产党闹革命,穷人才能翻身”!’苏维埃万岁”!“共产党万岁”!
  朱发古牺牲时,年仅31岁。
   李长明
  
  
  李长明,字嘉章,号李光。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出生于武平县桃溪乡亭头村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中学毕业。民国15年(1926年),任闽西农民革命军新编游击队副官,民国16年5月7日,上杭国民党右派实行清党后,离队回乡。
  回乡后,与共产党员张涤心、刘月兰等在赖园寨架起简易营房,成立“铁血团”,组织农民武装,宣传“打倒军阀,反对强暴,救济贫民”。军阀郭凤鸣和地主、资本家把赖园寨视为眼中钉,几次设计围剿。武平县知事特地来到亭头乡,托人送上名片会见长明。长明带4个保卫人员来到亭头化育学校。县知事设宴相待,席间假惺惺地说:“长明兄年轻有为,文武双全,若升学深造,高官可望,如能下山升学,我当赠助学资银元1000元”。长明当即谢绝说:“革命者为的是造福人民,哪能为自己谋求升官发财呢”?县知事无言以对,狼狈而回。同年中秋晚上,赖园寨被郭凤鸣部包围,损失惨重。李长明等十余人冲出包围,方免于受害。
  不久,李长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李长明受党组织派遣打入救乡团钟绍葵部做策反工作,想将钟的部队争取到革命这边来。长明成了钟绍葵的结拜兄弟,担任副官之职,他利用这个身份经常来往于广东蕉岭一带,同那里的共产党组织进行秘密联系,并带着宣传品回来。一次,长明将宣传单交给李书林等深夜贴在武平各城门上。钟部和县府胆战心惊,以为共产党就要进城了,下令增设岗哨,清查户口,通宵巡逻,闹得满城风雨。又一次,钟绍葵率部到武北,李长明策划钟绍葵部收缴了大地主“贱狗老”的枪,并罚银元数千元,给武平的革命除去一个大害。经过一段时间工作,李长明将钟部一个中队长争取过来,并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长明的身份暴露,经组织同意离开钟部。此后,钟绍葵派兵包围李长明家,放火烧掉他的房屋,抢走所有财物。
  长明回到武北,派人到广东五华请来30余个造枪师傅,以防止土匪抢劫和保卫社会治安为名,在亭头办起了兵工厂。
  1929年7月,长明出席中国共产党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12月5日,作为小澜暴动副指挥,带领化育学校教员以及50多名农民武装,与张涤心、刘克模等一起,举行小澜暴动,击溃乡民团,缴获十多支步枪,没收土豪、地主的谷子分给农民,成立乡苏维埃政府。接着,长明又与李仙槎等人策划中堡武装暴动,因事泄未成。
  1930年4月,武北区苏维埃政府成立,李长明被选为主席,兼列宁小学军事教官。
  1930年冬,救乡团几次骚扰武北苏区。李长明与中国共产党武北区委书记练宝桢、四支队支队长张维民、政委张涤心等转移到上杭。1931年1月,长明任杭武县苏维埃政府委员、第八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同年秋,长明因肃“社会民主党”事件被错杀。解放后平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刘克模
  
  
  刘克模,原名占猷。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民国3年(1914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时加入中华革命党。民国4年受组织派遣回福建进行民主革命活动。回乡后在尧里梁德夫祠创办崇德学校,亲任校长兼英文教员,以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为办学思想。学校规定富家子弟收全费,穷人子弟只收书本费。克模教学认真,教艺娴熟,深得师生赞许。
  1926年,克模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回到家乡继续担任崇德学校校长。在村里组织大、小青年会,传播马列主义,指导青年进行“一日两操”军事训练。1929年春,克模将家产、粮食分给贫苦农民,并率先实行减租减息。12月5日,以中国共产党武平县委委员张涤心为总指挥,克模和李长明为副总指挥,举行小澜武装暴动,克模率领以大、小青年会为骨干的湘洋、亭头等地农民武装180多人与张涤心、李长明汇合,一举击溃民团,活捉土豪,缴获10余支步枪,随即成立小澜乡苏维埃政府。1930年春,克模任闽西苏维埃政府候补委员。6月,克模在吴潭创办列宁学校,自任校长兼政治教员。学校开设夜校班,发动男女青年入学,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推动工农革命培养人材。刘亚楼、罗斌、梁思久、梁光天等都曾经是他的学生。
  1931年春,克模在上杭南阳红军医院治病时,在肃“社会民主党”事件中被错杀于上杭白砂,年仅37岁。建国后平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练宝桢
  
  
  练宝桢,武平县象洞乡洋贝村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夏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幼年丧父,靠母亲抚养成人。12岁进私塾读书,14岁进本乡宏远学校学习。民国13年(1924年)考入厦门集美学校师范部。在这里他结识了林心尧、卢肇西,危珩锦、陈培英和钟武(吉吉甡)等进步学生,经常阅读《中国青年》、《星火周刊》等传播马列主义、宣传进步思想的刊物,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
  民国16年7月,宝桢与钟武从集美毕业回乡。当时正值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不久,武平的国民党右派对共产党人大肆搜杀。原来的农会已经瘫痪。宝桢以宏远学校教员身份作掩护,单枪匹马在象洞开展革命活动。他深入农户,动员农会干部振作起来,鼓励农会会员继续参加革命斗争,组织秘密农会。不久,练文澜受组织委派回武平开展革命活动,洋贝、官坑、光采等农民协会得以恢复。宝桢是洋贝农会负责人。
  1927年10月,朱德、陈毅等率南昌起义部队从永定峰市进入象洞。宝桢等农会骨干连夜和朱德联系,镇压恶霸练文熙,贫苦农民受到很大鼓舞。同年冬,宝桢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洋贝成立党支部。1928年5月,中国共产党上杭县委宣传部长邓子恢来到象洞指导工作,这里的革命活动公开化了。除沾阳外,各个村都建立了农会,党支部也增加到6个。中国共产党武平临时县委在象洞张天堂成立,宝桢被选为县委委员。
  1929年春,宝桢领导洋贝村的几个党员组织起清理公尝委员会,将公尝谷或分给贫苦农民,或煮粥救济贫民,或平粜给群众,并将平粜粮食的钱买回10支步枪和一些弹药,还责令土豪们将田契借据拿出当众焚烧,没收他们的枪支拨归农会。洋贝闹公尝斗争很快波及周围村庄。
  同年9月6日晚,宝桢与练文澜等县委领导人在石屋召开党支部书记会议,讨论由宝桢拟订的武装暴动计划,决定由练宝桢暴动总指挥。会后宝桢在三官坑和蓖麻凹召开全区300多名武装农民动员大会,宣布暴动计划和纪律。第二天拂晓,宝桢带着暴动队伍,分三路向沾阳村进发。不到二小时占领沾阳,活捉豪绅土霸,随即在天后宫召开群众大会,成立象洞区革命委员会,宝桢被选为主席。会上宣布没收地主豪绅财产,废除田租债务,当场将田契借据烧掉。9月11日,逃亡的土豪劣绅勾结钟绍葵救乡团进行反扑。宝桢带领暴动队伍上山打游击。9月20日,红四军攻克上杭城。宝桢接到朱德来信,率钟耀明等10多人去上杭领回步枪50多支和部分弹药,充实了农民武装的实力。暴动队经过整训,战斗力提高,几次击退钟绍葵救乡团的反扑。洋贝、光采、东寨、横岗、太山、官坑乡都成立苏维埃政府和赤卫队,开始分配土地。10月7日红四军进入武平,县城召开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武平县苏维埃政府,练宝桢被选为主席。10月19日,红军撤离县城,县苏维埃政府搬往象洞。接着国民党出动三省军队向苏区“会剿”,金汉鼎和钟绍葵部队进入象洞烧杀枪。不久,宝桢、钟耀明率100余游击队编入红四军第四纵队第三支队,宝桢为支队干部,随红军转战江西。
  1930年初,宝桢奉命率武平战士80余人回武平活动,任中国共产党武北区委书记,统一指挥武北武南游击队武装。几个月内打垮东留钟永才保商队,粉碎了武北64乡民团联合反扑。3月,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宝桢被选为候补委员。1931年1月,成立杭武县,宝桢被选为县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之后,宝桢同其妻谢佑莲一起调上杭稔田区工作,宝桢任中国共产党稔田区委书记,其妻任区苏维埃妇女部长。3月初,夫妻双双因肃“社会民主党”被错杀。宝桢牺牲时仅25岁。建国后,宝桢夫妻的冤案得到昭雪,宝桢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张涤心
  
  
  张涤心,又名玉衡。清宣统元年(1909年)出生于武平县湘店乡七里村。原姓刘,因家贫出生第三天被卖给小澜张屋人。涤心天资聪颖,学习勤奋。13岁去长汀百上□教私塾。民国15年(1926年)1月,参加海陆丰彭湃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乡后在武北地区秘密开展革命工作。1927年1月任武平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委员。3月参加“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学习。10月,中国共产党武平特别支部成立,涤心为支部成员之一。1928年2月,在小澜创办育英学校,自任校长兼教员,宣传农民革命。11月,组织群众“闹公尝”,出卖公尝谷购买枪支,加强农民武装。中国共产党武平临时县委在象洞张天堂成立,涤心为委员。12月5日,涤心为总指挥,与刘克模、李长明等领导小澜农民暴动,击溃当地民团,缴获步枪10余支,建立武北第一个红色政权——小澜革命委员会。3月在小澜“发文书室”创办工农夜校,自编教材并开设军事训练课,培训工农骨干。民国19年8月,涤心担任中国共产党武北区委书记、武北四支队政委,在闽西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闽西苏维埃政府执委。1931年任中国共产党武平县委委员、武平县苏维埃政府委员。同年秋,因肃“社会民主党”案被错杀于长汀赖坊,建国后冤案得到平反,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陈丹林
  
  
  陈丹林,原名金辉。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出生在象洞乡联坊村。家庭贫苦,一家五口,全靠父母种白水田和挑担度日。金辉六岁时父亲去世,为料理父亲后事,向地主陈柏臻借了一大笔债。第二年,母亲将金辉卖一半给陈柏臻,以身抵债,改名陈丹林。
  丹林天真活泼,聪明伶俐。母亲省吃俭用,把他送入象洞小学读书。民国15年(1926年)在乡亲们的赞助下丹林到上杭县琴岗中学读书。此时,共产党人林心尧、蓝为仁等在上杭建立共产党支部,宣传马列主义,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丹林受到革命思想熏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8年他加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回到象洞,与练宝桢等人秘密发展党员和组织农会,开展革命活动。先后在洋背、大平坑、东寨、岗背、官坑、联坊等6个村建立党支部,还举办了党员培训班。农会会员发展到300多人。1929年1月,丹林担任中国共产党象洞区委会书记。在洋寨、光采等村领导群众开展“闹尝斗争”,将公尝的谷子分给贫苦农民。9月,丹林与练宝桢等共同组织领导象洞农民暴动,打响武平县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成立象洞区苏维埃政府,丹林被选为副主席。冬,救乡团长钟绍葵率部进扰象洞,丹林与练宝桢等率领暴动骨干100多人上山打游击。不久,在上杭古田编入红四军第四纵队,丹林在政治部工作。1930年调任红12军101团政治委员,转战赣南、闽西等地。1932年夏,在平和县铜皮岭战斗中牺牲,年仅25岁。
   许 卓
  
  
  许卓,原名许崇耆。清光绪三十一年(1908年)出生于广州市高梯街许地的一个名门望族。许卓思想进步,高中毕业后,进入日本仕官学校学习炮兵专业,立志从戎报国,赶走强盗,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回国后正值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1924年他在广州加入中国共产党。接着去法国勤工俭学,结识了周恩来、邓小平等人。1926年夏回国,由周恩来介绍到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当排长,参加北伐战争。在湖北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市战役结束后,许卓受中国共产党中央委派,回广州从事工人运动,担任工人赤卫队队长。1927年12月11日参加广州暴动。1928年6月,被中国共产党华南分局派往江西李明瑞部,以政治教官身份,协助邓小平争取李明瑞起义。与邓小平、张云逸等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左右江地委行动委员会委员。
  1929年12月,许卓参加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百色武装起义,成立红七军。许卓任该军教导大队长。在保卫百色,创建右江革命根据地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1930年,许卓任红七军团政委。同年冬任军政治部主任。1931年元旦提任为参谋长。邓小平离开红七军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时,许卓接任邓小平任红七军前委书记兼政治委员。进军江西参加粉碎国民党第三次“围剿”战役。由于红七军作战英勇,获中国共产党中央和中华苏维埃政府特别嘉奖,被授予“转战千里”的锦旗。
  许卓身居要职,又是知识分子,却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他经常教育政治工作人员,要多深入基层,多接触群众,做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关心战士疾苦,打仗要冲锋在前,退即在后,“人可以冻死,可以饿死,但革命意志不能丢”。
  1932年春,许卓调中央军委总司令部任参谋处长、红军总部作战局局长,协助周恩来、刘伯承指挥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1934年1月,他以军委直属代表身份出席了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
  1934年2月19日,遵照周恩来副主席、刘伯承总参谋长布置,许卓担任中央红军总部检查团团长,率三总部7个干部连同警卫13人,到粤赣军区第三分区驻地——武平帽村,检查第五次反围剿的防卫工作。3月1日晚抵会昌县城,第二天到达筠门岭,在那里了解钟绍葵救乡团骚扰苏区情况。3月4日,翻过冯家庄大山冒雨赶到帽村。晚饭后,许卓向三分区领导传达周副主席、刘总参谋长指示,说明来意。三分区司令刘化生、政委吴福林汇报帽村的地方情况和分区抵御钟绍葵救乡团向汀州、江西进扰情况,分区参谋权哲循介绍分区三个县游击队与保安团双方兵力装备等情况。听汇报后,许卓将检查团分派到东留、中堡等地,他自己带领6个人去孔厦实地调查,约定3天内回来碰头。3月13日午后,许卓等完成孔厦调查,从毛屋森林里返回途中,在永平枫树岭遭钟绍葵的便衣队和当地民团大刀会伏击。由于敌众我寡,敌人又占据有利地形,居高临下,许卓等6人全部牺牲。第二天清晨,三分区刘司令和萧锋等赶到现场,只见许卓等6人被剥光衣服,身上刀痕累累,许卓牺牲时年仅27岁。周恩来副主席闻讯后来电表示哀悼,并指示因路途遥远不便运回瑞金烈士墓,可在当地安葬。3月15日三分区在帽村方家祠前召开1000余人参加的追悼会。1934年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有关决议中,称许卓是对革命有功的优秀干部。建国后,武平县人民政府将许卓遗骨迁进武平县革命烈士墓单独立碑安葬。
   林营妹
  
  
  林营妹,女,又名炎箕嫲,化名林福秀。清宣统二年(1910年)4月出生于武平县武东乡袁畲村。幼年抱给张畲朱家做童家媳。14岁跟丈夫朱发古(宗炎)到中山乡上峰村纸寮打工。
  1928年,上峰村来了共产党人练宝桢、蓝维龙,他们经常到纸寮住宿,向营妹宣传革命道理。1929年春,营妹回到张畲租种的公尝田被豪绅夺走了,夫妻非常气愤。正在这时,练宝桢、蓝维龙、蓝大祥等人又来到张畲开展革命活动。不久,朱发古、林营妹和几十个穷人在伯公坑组织赤卫队,朱发古被选为队长,在张畲竖起第一面红旗。营妹工作积极,宣传、筹款、联络、后勤,样样都做。
  1929年10月,红四军三纵队进驻六甲。在红军的帮助下,成立六甲区革命委员会和区赤卫队,朱发古任区赤卫队长。在区革委会领导下,林营妹同其丈夫一起参加打土豪斗争。红四军撤离六甲后,土豪劣绅纠集钟绍葵救乡团围袭赤卫队,上屋村23户人的房子全部烧掉。同年11月,六甲赤卫队调往象洞打游击,营妹担任宣传员。她自编自唱民歌,走到那里唱到那里,每到一处都找妇女姐妹谈心,宣传革命道理。1930年3月,营妹和朱发古一起被编入武南游击队。4月在东留打了胜仗,歼灭东留保商队。6月,游击队随红四军进入武平城。朱发古被选为县苏维埃政府委员,兼县赤卫队大队长,营妹也在赤卫队工作。7月,朱发古被叛徒出卖被捕,壮烈牺牲于武平南门坝。
  丈夫被杀害,兄弟被冲散,只剩下婆婆和弟媳,又与组织失去联系,营妹悲痛万分,只得回到上峰帮人做土纸,并参加当地的革命斗争。1932年2月,红十二军攻打武平城,营妹同上峰暴动队一起随红军参加战斗。5月,县苏维埃政府迁到武北,营妹化名林福秀,任县政府妇女部长。在武北、汀南和上杭官庄一带,组织妇女支援革命战争,扩大红军,并多次随游击队攻打民团。
  营妹在战争实践中,练得一手好枪法,作战胆大心细,机智勇敢。1933年冬,营妹所在游击队在美西角被敌人包围,她毫无惧色,组织大家突围。她一枪一个击毙好几个敌人,最后子弹打完,落入民团之手。敌人对营妹施尽酷刑,要她供出游击队情况。营妹坚强不屈,守口如瓶。就义前她昂首挺胸,高喊“共产党万岁”,唱革命歌曲。刽子手拔掉她的头发,割了她的双耳,敲掉她的牙齿,她还是呼唱。又挖她的眼睛,割掉她的乳房,砍下她的头,支解她的四肢,在场群众无不痛心落泪。殉难时年仅24岁。
   聂祖唐
  
  
  聂祖唐,原名秉文,号云虎。武平县十方镇处明村人。民国15年(1926年)7月,祖堂以优异成绩考进上杭县琴岗书院(后改上杭县立中学)。在学校接任武平旅杭同乡会会长。10月,南昌起义军到达上杭。祖唐以同乡会长身份受到起义军政治部的召见,听了首长的谈话,第一次知道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才能打倒军阀和反动派,建立人民政权,使人民翻身作主。从此,祖唐经常阅读上海《创造》月刊等进步书刊,接受进步思想熏陶。1928年1月,他和几个同学组织“文艺研究社”,出版《海灯》杂志,宣传进步思想。还经常利用同乡会活动传播革命思想。同年冬,祖唐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9年7月,祖唐毕业回到十方处明。党组织安排他在处明街开小店,进行秘密联络工作。不久,中国共产党闽西特委蓝维龙、武平县委练世桢决定由聂祖唐出任回澜小学校长,以教书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9月祖唐与朱清江、萧迪银等18个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组织“铁血团”,秘密发展农会,准备武装暴动。10月,广东军阀金汉鼎和钟绍葵救乡团又进苏区骚扰。县委派聂祖唐、萧迪银、朱清江在十方七头树下饼店设立交通点,联络革命骨干,开展白区工作。
  同年12月,钟绍葵突然搜查聂祖唐家,没有抓到任何把柄。敌人又改用调虎离山计,拿出委任状,迫聂祖唐到钟部当连长。聂祖唐说:“我是教书人,不会舞刀弄枪,怎能当连长呢?”钟绍葵无计可施,恼羞成怒,立即将聂祖唐押到上杭城关起来。这件事震怒了附近的老百姓,钟绍葵慑于群众的呼声,只好同意将聂祖唐保释出来。从此,聂祖唐继续担任校长,白天敲钟上课,晚上与一批革命者反锁在饼店里,筹备“青年文化促进会”,谈论革命形势,写宣传品。
  1931年春,“青年文化促进会”成立,农会得到恢复,会员发展到几百人,武装暴动的时机成熟。不料,事情被救乡团觉察。部分骨干遭通缉捉拿,被迫隐蔽外地。暴动没有如期举行,祖唐的身份没有暴露,仍留在回澜教书。
  1932年2月,红十二军罗炳辉部复克上杭、武平两县,不久中国共产党武平县委重建于武东陈坑。祖唐被选为县委委员兼组织部长,兼任武东区区苏维埃主席、武东游击支队队长。3月初,中堡、武东等地游击队编为福建省军区独立第二团,祖唐任团长。17日,祖唐率独立团配合红军围攻岩前龙井钟绍葵老巢,钟部700多人被歼三分二,剩下不上百人逃向广东。
  6月,蒋介石向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钟绍葵勾结广东军阀重占上杭、武平,残杀赤卫队员和革命群众。钟绍葵派其弟坐镇处明村,聂祖唐家遭浩劫,父、母、胞兄三人被迫害致死。12月16日,上杭、武平两县独立团在武北小澜合编为闽西工农红军独立第十师,聂祖唐任二团团长。
  1933年1月,祖唐被提任为副师长。不久,他被派到红军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在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工作,不久被委为福建省军区第一作战分区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派回武平领导武装斗争。1934年春夏间,聂祖唐率部在武西北开展游击战争,钳制杭武敌人,与粤军多次激战,牵制了大量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的国民党军队。12月17日,祖唐在武北小湘坑战斗中牺牲,年仅24岁。
   石寿才
  
  
  石寿才,乳名九妹子。清光绪三十三年(1906年)九月二十五日出生于武平县中堡乡远富村一个雇农家里。一家3口,无田无地,靠父母挑担和租种地主地过活。寿才9岁丧父,母亲双目失明,靠伯母抚养成人。寿才从小就替人放牛、打柴割草,没有上学机会。
  1929年6月,上杭县才溪来了红军,共产党领导穷人打土豪、分田地。寿才喜出望外,串联几个知心好友,瞒着伯母来到才溪。这时,才溪“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穷人有自己的政权,自己的武装,自己的田地。寿才看了很激动,他报名参加才溪赤卫队,走上革命的征途。
  入伍后,寿才工作积极。赤卫队缺少弹药,寿才自告奋勇,冒着杀头的危险返回中堡,暗中购买枪支弹药,并巧妙地将它送到才溪。不久,寿才由赤卫队班长升为排长,以后又担任中队长。这年冬,他在才溪加入中国共产党,才溪区委派他和林如玉等回中堡一带活动。
  回中堡后,寿才等人深入群众,向他们讲述穷人受压迫受剥削的根源,要翻身只有团结起来闹革命的道理。不久,在中央红军和才溪赤卫队的帮助下,中堡群众纷纷起来打土豪、分浮财,并镇压为非作歹的土霸,群众拍手称快。接着,中堡区苏维埃政府成立,石寿才被选为主席。救乡团长钟绍葵闻讯后,派300多名团兵向中堡扑来。为了保存革命实力,寿才带领赤卫队和区苏维埃干部转移到上杭的同康、才溪一带,敌人扑了个空。
  1931年10月,石寿才的赤卫队在吉湖遭到救乡团伏击。寿才组织突围,并将敌人的火力引向自己,以致腿部受伤。
  1932年3月,寿才率赤卫队回到中堡,恢复区苏维埃政府,并成立警卫连,悦洋、芳洋、中堡等乡成立乡苏维埃,组织了赤卫队。有些乡开始分田。寿才等人在中堡圩召开几千群众的公审大会,镇压大地主、大恶霸。逃往县城的中堡豪绅、地主勾结钟绍葵进扰武东、中堡。寿才率部队转移到上杭千家村,与聂祖唐率领的独立团汇合,转战官庄一带。12月,寿才等在武北编入闽西工农红军独立第十师第二团,寿才任第二连连长。他率领战士在赣南、闽西等地时而配合红军主力作战,时而单独出击,打击国民党的小股武装和民团,为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和艰险的第五次反“围剿”作出了贡献。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离开中央苏区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寿才因腿部有伤被留下在当地坚持敌后斗争。他带领40多位同志在缺少粮食弹药的情况下,在武北、武东一带与敌人周旋。
  1935年1月,寿才腿伤越发严重,又患疟疾,隐蔽在才溪乡他妻子林才姑家养病。被其妻子堂兄向民团告发,13日凌晨石寿才被捕。
  石寿才被捕后,关押在才溪东山寺。才溪区区长逼林才姑去劝降。才姑看到病残瘦弱的丈夫,她哭了。寿才抚摸着妻子的肩膀说:“不要怕,别难过,闹革命是会有牺牲的,但革命一定会胜利的”。他扯下自己的一束头发,捏了五片指甲,撕下身上卫生衣的袋布包好,交给才姑,并嘱她要好好保管这些东西,一直保留到革命胜利。才姑看到丈夫对革命如此忠心耿耿,“劝降”之事也就不便开口了,只是泪汪汪地望着丈夫。
  中堡的土豪劣绅们听说石寿才被捉,凑上300银元,请区长派保安队将石寿才押回中堡。一路上,石寿才唱起“杀头好比风吹帽,坐监好比逛花园……”民歌。寿才押回中堡后,被关在碑楼下。区长劝他自首,写悔过书。寿才愤怒地说:“要我石寿才红就红得,要我白是万万办不到的”。
  1月24日是中堡圩天。团丁全副武装部在圩场街边,杀气腾腾。寿才被五花大绑押往圩场。寿才全然不怕,路上唱起国际歌,高呼共产党万岁。赶集的人渐渐多起来了。寿才向站在前排群众要来一勺水,一饮而尽,清清嗓门,便向群众大声演讲起来,他说:“大家都晓得我石寿才是共产党,是闹革命、斗地主恶霸、帮助穷人求解放的”。他瞪了乡长一眼,继续说:“某某横行乡里,欺压百姓,我代表苏维埃政府,代表劳苦大众镇压了他,没有杀错。”乡长命刽子手把他的耳朵割下来,刀挥耳落,殷红的鲜血沿着他的脸往下流,寿才忍痛继续喊:“还有乡长的老子无恶不作,也该杀”。乡长声嘶力竭吼道:“把他的乳子割掉”。刽子手撕开石寿才的衣襟,割掉他的乳子,鲜血染红全身。但他脸不改色,向着流着泪水的群众高呼:“乡亲们,不要难过,不要怕,十八年又一个好汉。红军一定会回来,革命一定会胜利!”区长下令“枪毙他”!围观群众有的掩面躲开,有的气愤的捏着拳头。寿才又喊一声“共产党万岁”!然后倒下去了。刽子手拔出匕首,挖了他的心肝,砍下他的头。寿才牺牲时年仅28岁。
   钟绍葵
  
  
  钟绍葵,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出生于武平县岩前镇龙井村。父亲是晚清秀才,在岩前镇开设当铺,家庭比较富裕。
  民国3年(1914年),钟绍葵随父住在当铺里读书兼学经商。一个深夜,3个土匪闯进当铺进行抢劫。钟绍葵用土铳击毙捆逼其父的一个匪徒,余匪皆逃。13岁小子开枪打死土匪,一时传为佳话。17岁那年,他又枪杀了一个与他家有点矛盾的曾姓妇女。不久,他纠集几个心腹,施计击毙一名县保安团士兵,夺得2支驳壳枪。到民国16年,他已组织起一支三四十人配有土铳洋枪的绿林队伍。同年春他率部在岩前袭击一连自卫队得手,获枪60余支。秋,加入国民革命军蓝玉田部,称雄武南各乡。
  民国17年春,共产党员李长明打入钟部进行策反工作,想利用他发起农民暴动。钟曾听从李长明意见收缴武北大地主“贱狗老”的枪,并得到罚款数千大洋。但他却用这些缴获用于扩大自己的队伍,成立保安队。不久,李长明的身份暴露,离开了保安队。钟绍葵派兵将李长明的房子烧掉,抢走了他的所有财物。同年9月11日,钟绍葵率部进扰象洞苏区,烧毁民房237间,抢走稻谷1000多担,被帐农具4370件。11月4日,钟又一次率部进攻象洞苏区,给当地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民国18年,钟部从岩前移驻县城文昌阁。军阀卢新铭指使驻武平的汤学铭和梁某“吃掉”钟绍葵。钟发觉后,串通地方武装钟冠勋、钟文才等,设“鸿门宴”将梁、汤两人扣起,“小鱼吃大鱼”,得枪300多支,将部队改称“武平武装救乡团”。当年夏,钟部驻防上杭,又将队伍改成“汀属武装救乡团”。民国20年他又“吃掉”上杭县2个警察中队,得枪200余支。此时,钟部已扩大到2个团19个连。民国21年,他投靠广东军阀陈济棠,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新编独立第一旅,钟任旅长,成为割据闽西的主要势力。多次率部进攻武北、武西苏区,攻打工农武装,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先后烧毁民房1000余间,杀害游击队、红军和人民群众1000多人,给苏区人民造成巨大损失。
  民国21年3月17日,红十二军攻打钟部主力,直捣钟绍葵龙井老巢,歼其兵力三分之二以上。钟绍葵率残部100多人从下坝逃往广东。民国22年被广东军阀黄任寰改编为“闽西剿匪第一支队”。不久,又被十九路军六十师改编为“闽西游击第一支队”。同年秋,再被驻长汀福建省保安处处长萧乾改编为福建省保安十四团,钟任团长。
  民国23年3月13日,钟绍葵的便衣队和当地民团大刀会,在永平枫树岭,伏击由中央军委总司令部参谋处长许卓带领的中央红军总部检查团。6名干部战士全遭杀害。
  民国24年2月中旬,钟绍葵命二营营长李玉率部去上杭、长汀骚扰苏区,24日晨,在长汀濯田水口小迳村,包围送瞿秋白等人去广东的福建省苏维埃政治保卫局护送队,邓子恢突围脱险,何叔衡中弹牺牲,瞿秋白、张亮(项英妻)、周月林(梁柏台妻)被俘。第二天瞿秋白等被押至上杭交给钟绍葵。经钟数天酷刑逼供,瞿秋白未吐真情。4月15日,钟将瞿秋白押交驻长汀国民党军三十六师师部。5月22日,钟绍葵向南京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发电报,要求“给赏,藉资鼓励”。民国26年,钟绍葵因俘获瞿秋白有功,进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将校班学习,得到蒋介石亲自接见,并授予少将军衔和“中正剑”。
  民国26年冬,钟绍葵在军校毕业,回到汀漳师管区任职。民国27年春,钟率部投奔粤军余汉谋部,任少将参谋。福建省当局忌于钟绍葵独霸一方野性难驭,于同年4月,派省保安处副处长黄苏将钟处决于上杭监狱门口。
   潘顺荣
  
  
  潘顺荣,武平中山乡上峰村人。生年不详。1930年6月,毛泽东等率领红四军进入潘的家乡时,他和教打师(拳师)潘绣文等100多名青年参加赤卫队。潘绣文任队长,潘顺荣任班长。红军撤离武平不久,钟绍葵率武平救乡团开进上峰围剿,潘顺荣跟着潘绣文叛变革命。叛变后,潘绣文出任保安队长,潘顺荣当上保安队士兵。1932年,中央红军再次进入武平。在红军帮助下全县普遍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潘顺荣又投机革命,并担任武西游击队队长。在协助区、乡苏维埃清匪反霸,支援红军方面做过一些工作。1934年10月,红军离开中央苏区北上抗日,钟绍葵卷土重来,潘顺荣再次叛变革命,投入潘绣文部任侦缉组长。不久又被粤军旅长严应鱼委为武平县保安队(后改常备队)分队长。
  同年冬,武平常备队长修园被暗杀,当局怀疑是潘顺荣所干,将潘免职遣退。潘顺荣回家后,纠集10余歹徒上山为匪,经常在筠门岭、罗塘、三子脑、乌鸦泊等地拦路抢劫。民国26年冬,潘顺荣当上冬防队队员。民国27年春,取消冬防队,潘被编入武平保安队。四月,钟绍葵被省保安处副处长黄苏处决于上杭。第三天,钟绍葵残部钟冠豪又在十方黄土岭将黄苏击毙。省保安处调兵剿办,双方激战在当风岭。钟部经小密退至东留。潘顺荣负责护送伤员,中途将伤员害死。潘因此被处以枪决,经人说情,改为驱逐出队。潘顺荣回家后,重操旧业,在闽粤赣边境抢劫商旅。当时江西土匪潘满山率30余人,全部配带驳壳枪出没于溪头一带。潘以同宗关系得到潘满山支持,队伍进一步扩大。钟绍葵旧部10余人携枪投靠潘顺荣。潘顺荣的实力超过了当地区公所的武装力量,肆无忌惮地横行于东留、中山、民主、下坝等地。民国28年,抗日战争进入艰苦阶段,地方保安武装不足。县长林梦飞眼看潘顺荣势力日益扩大,又无力征剿,遂改用招安办法,将潘引下山来,并委他为县自卫队中队长。
  潘顺荣当上自卫队中队长后,钟冠豪部的一些人前来投靠,潘的势力进一步增大。此时,由于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物价暴涨。民国30年5月4日凌晨,潘顺荣借机发动兵变,率200多名武装围攻县城,打进警察局、经征处、公沽局、县政府和武平分行,击毙警察队长、经征处主任等19人(其中18人是福州人,所以又称这次事件为“打福州崽”),抢走银行法币8000余元上山为匪,并将县长掳去(一周后放回)。福建省政府立即派保安团进驻武平惩办潘顺荣。潘率部化整为零,时而伺机反击,与保安团对抗,保安团毫无办法。同年冬,黄清淮出任武平县长后,与省保安团长傅柏翠商量,又改用招安办法将潘招抚下山,并安排他担任县自卫队大队长。
  潘顺荣把自卫大队部设在中山,并在那里开赌场收赌捐,设关卡收路税,敲榨勒索,奸淫妇女,无恶不作。一次,他听说刘某某等人有意谋杀他,他抓了4个刘姓青年,不问情由就地枪毙,向刘姓示威。有人告状说他的士兵强乘汽车,强奸妇女,潘顺荣说:“士兵没有老婆,玩玩妇女是难免的事。”
  潘顺荣任县自卫大队长之日起,就想将岩前钟绍葵残部消灭掉,以扩大自己的地盘。民国31年8月,潘顺荣派百余武装去岩前李坊将钟绍葵的哥哥、儿子、媳妇击毙。第三天,乘钟家正在办丧事时,他又纠集300多人,将钟绍葵残部钟国勋等50余人包围起来,想吃掉他。晚上钟国勋突围躲进象洞土楼。潘顺荣紧追不舍,又将土楼紧紧包围住。后经驻象洞保安团出面调解,潘才解除包围,把队伍开回中山。
  潘顺荣的所作所为,激起全县民众的愤怒,福建省政府也意识到不能再宽容迁就了。于是责成省第三清剿指挥官陈余珊负责惩办潘顺荣。民国33年农历十一月十八日陈用设宴办法将潘诱杀在城东炮楼,并砍下他的头颅悬挂在东门桥头树上示众。
   熊大镕
  
  
  熊大镕,字铸良,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出生于武平县高梧乡熊屋村。幼年家境贫寒,靠伯父资助入私塾读书。三十三年(1907年)考入福建优级师范数学选科。毕业后,任武平官立两等小学堂教员。民国2年(1913年),与李云初、谢可玖、袁若人等在城南门外谢家祠成立共和实进会,筹办自治学堂,大镕被推为堂长,并被提任为两等小学校任校长。民国5年,任上杭中学教员。民国11年,任武平私立唯一中学教员。民国12年,与林绂庭、王绍菖、李药园等创办武平县立初级中学,大镕担任首任校长。民国14年在该校设蚕业班,开武平职业教育之先河。民国17年,出任县教育局长,不满一年他辞职从教。先后任江西寻乌县澄江普化中学、厦门××中学教员。民国24年受聘回武平县立初中复任校长。抗日战争期间,大镕家境日趋贫困,4个子女嗷嗷待哺,基本生活无法保障,以致心劳力拙,声音嘶哑,终生不愈,师生惋叹不已。民国31年,学校呼吁全校师生为大镕捐助救济金,所得捐款可维持他全家5~6年的生活费用。大镕将全部捐款存入银行。岂料货币贬值,不及二年,所得捐款仅可购买2石大米。民国33年大镕感到自己声音嘶哑,怕影响教学,贻误学生,遂辞去教职。民国35年在年届花甲之时他前往福州参加教育行政特种考试,因成绩优异,被省教育厅派回县内担任督学。
  熊大镕知识广博,在36年的教学生涯中,担任过数学、物理、化学、国文、英文等科的教学,尤以数学、物理、化学见长。抗日战争期间,学校经费拮据,设备简陋,为了教好物理、化学课,他自制挂图、教具,自己酿造酒精。街上买不到铅笔,他用山上厘竹自制竹笔送给学生用。大镕毕生俭朴,恬淡自持,教学认真,诲人不倦。
  民国38年10月,病逝于家中。
   莫希德
  
  
  莫希德,字道明,武平县岩前镇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十一月十四日生。父亲莫缊玉在岩前镇西门开盐铺,家庭富裕。民国4年(1915年)莫希德在梅县私立乐育中学读书。民国12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学堂15期炮科。次年投入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粤军张明达师任排长、连长。民国14年转入大元帅府吴铁城警卫旅任连长。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不久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11师31团任连长。因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东征攻克惠州有战功,逐步晋升为营长、团副、旅部参谋主任。民国18年12月,莫希德参加肃清桂系军阀势力,在花县白泥伏击桂军有功,被提升为第59师31团上校团长。民国19年莫希德随余汉谋进入广西宾阳镇压农民起义。民国20年秋,莫希德提升为国民革命军第一集团军第一军第一师少将副师长。民国21年随军长余汉谋进入江西围剿工农红军。先后参加赣州解围之战,攻打瑞金、云都、会昌、崇义之战,使红军遭受重大损失。嗣后进驻赣州、信丰等地,直至工农红军离开中央苏区踏上长征道路之后,莫希德才率部调回广东,驻防肇庆。此时莫希德已升为第一师中将师长。
  民国25年6月,粤军陈济棠组织国民革命救国军,企图摆脱蒋介石控制。莫希德利用陈、余(余汉谋)矛盾,串通第二师师长叶兆、第三师师长张瑞贵,鼓励余汉谋飞京向蒋介石告发陈济棠。蒋介石即命令余为广东绥靖公署主任暨第四路军上将总司令。莫率部为先头开进广州控制局势。陈济棠见大势已去,遂宣布辞职。民国26年莫希德被提升为83军中将军长兼151师师长,驻防惠州。
  民国27年10月12日,日本侵略军以3个师团的兵力,在数十艘舰艇、百余架飞机掩护下在大亚湾平海、稔山、澳头、霞涌强行登陆,进犯惠州。当时莫部守军部分官兵离防外出广州。同日晚日军陷淡水。13日日军从淡水、澳头、稔山三路进攻惠州。莫部守军钟冠豪营及佛子凹炮兵指挥部均闻风撤退。14日莫部何联芳旅及师直属队撤往博罗,惠州沦陷。21日广州陷落。11月15日,蒋介石以莫希德作战不力,丧师失地,予以撤职查办,并下手谕:“着将莫希德一名枪决”。后经军界人物出面周旋,处分由枪决改为判刑,再改为保释。民国30年冬出狱。出狱后回武平岩前老家闲居。
  日本投降后,余汉谋到汕头接受日军投降,电请莫前往协助。此后,莫留在汕头开设信德公司,经营航业。民国36年冬,廖鸣欧、莫希德、练惕生、林君责力、李洁之等原粤军人物,看到蒋介石发动内战,弄得民不聊生,曾在汕头密商设法取得一部分军政实权,进行反蒋。民国37年冬俞英奇升任闽粤赣边“剿匪”总指挥,莫希德出任潮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廖鸣欧出任惠州行政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李汉冲(后练惕生)亦已取得闽西的军政实权。次年春,李洁之又接任梅州行政区督察专员。这些人弄到部分军政实权之后,经磋商认为: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主力部队已被共产党消灭,蒋介石大势已去,再以反蒋为宗旨已失去实际意义。决定联合粤东闽西各行政区军政人员一起起义。李洁之将起义设想向香港中国共产党华南分局负责人汇报,分局领导表示同意,并决定在6月20日左右派黄声到兴宁召集有关各方会议,商定共同行动的计划与步骤,初定在南下大军到达闽粤赣边境时一齐起义。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驻粤的广东省保安十二团、十三团及独立一营已分别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闽粤赣边纵队取得联系,准备起义。梅州李洁之、闽西李汉冲、练惕生提前于5月中下旬起义。莫希德、廖鸣欧因未准备就绪,未能同时起义。6月3日,廖鸣欧派人去香港与叶剑英胞妹叶才英联系,请分局派人前来指导,廖为部下出卖,被薛岳枪决于惠州。莫希德闻讯后,慌忙潜往香港。1950年9月17日病死在香港,终年54岁。
   刘亚楼
  
  
  刘亚楼,原名刘兴昌。清宣统三年(1911年)2月出生于武平县湘店乡湘洋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刘克芳是勤劳正直的农民。兴昌出生不久,母亲死于产褥热。房亲刘德香急人所急,将不满周岁的女儿抱给别人作童养媳,收养兴昌作养子。从此,兴昌改名刘振东。
  振东8岁读私塾,9岁转入崇德小学。14岁进湘店高小,15岁进武平县立初中,16岁考入省立第七中学。因交不起学费而中途辍学。回乡后,共产党员刘克模聘请他任崇德学校教员。不久,刘克模、李长明派刘振东、刘永光等在店下开“文昌栈”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1928年春,当地的革命活动公开化,振东回校任教。同年冬,刘克模、张涤心、刘振东等将附近48位进步青年组成“铁血团”,在当地农村组织大青年会、小青年会,成立农民协会,振东被推选为大青年会负责人。1929年春振东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那天,他自己更名亚楼,表示跟党革命,更上一层楼。端阳节,克模、亚楼他们将湘洋、尧山两村300多名青年组成农民自卫军,发动农民闹减租减息,用公尝的谷子购买枪支。这支自卫军协助张赤男领导的游击队攻打长汀四都,围歼黄月波民团,声震汀南武北。同年12月5日,张涤心、李长明等发动小澜武装暴动。亚楼带着40多名武装人员负责暴动指挥部的保卫工作,并跟着张涤心捉拿豪绅,攻打民团。暴动后,亚楼被编入武北游击第四支队。不久,四支队编为红四军第四纵队第八支队。12月亚楼被送到红军随营学校学习,任学员班长,毕业后任连长。1930年3月红四军进入江西广昌,亚楼被提任营长、支队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这时,钟绍葵救乡团焚烧了刘亚楼房子。1931年起,亚楼先后担任中央红军第十一师、第二师政治委员。参加粉碎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五次“围剿”战斗。第一次反“围剿”,亚楼团捉了国民党十八师师长兼前敌总指挥张辉瓒。第二次反“围剿”,亚楼手把手教团连政工干部制订政工规划,鼓励政工人员起模范作用。第三次反“围剿”,亚楼的十一师全歼国民党军最精锐的52师。
  在闻名于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亚楼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受命担当开路先锋。他与师长陈光一起,率领二师官兵抢关夺隘,冲破国民党层层封锁,为全军打开了进军道路。1934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在贵州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接受毛泽东提出的放弃红一方面军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建议。亚楼率领先锋师强渡乌江、智取遵义,为召开遵义会议,结束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提供了前提条件。此后,二师在毛泽东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突破腊子口,爬雪山,过草地,创下许多震惊中外的光辉战绩。到陕北前,亚楼被任命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纵队副司令员。到达陕北后,恢复红一方面军,亚楼任第二师师长,并与萧华率领二师作先头部队东渡黄河,进军山西,东征抗日和讨伐阎锡山。不久返回陕北,先后担任中国抗日红军大学训练部部长、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教育长,为抗日战争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1938年4月,亚楼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亲自参加苏联的卫国战争,同德国法西斯军队浴血作战。后来,他被派到国际红军独立第88旅,分管军政训练。他自编《红军长征史》、《贺龙一把菜刀闹革命》、《西安事变》等教材给官兵上课。1945年8月8日,斯大林宣布对日作战。9日亚楼参与制订该旅回国计划。不久,亚楼化名王松随苏联红军回到阔别7年的祖国,成了大连苏军与中国共产党大连地委的联系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亚楼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兼航空学校校长。蒋介石发动内战后,他与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一起贯彻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协助部署和指挥1947年7月至1948年的秋季攻势和春季攻势,歼灭国民党军22万余人。1948年冬辽沈战役结束后,东北民主联军改称第四野战军,亚楼被任命为第十四兵团司令员,率部队入关。年底,他受命直接组织和指挥了天津战役。
  1949年8月,亚楼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肩负起组建人民空军的重大责任。当时,百兴待业,困难重重。亚楼一开始就沿着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建设空军,提出“向陆军学习”,“在陆军的基础上建设空军”的正确方针。不久他率代表团到莫斯科就苏联援助中国组建空军问题同苏联空军元帅维尔希宁进行多次会谈,10月达成协议回国。
  1950年6月,组建不久的人民空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入朝参战。亚楼根据毛泽东“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的作战思想,提出了切实有效的“一域多层四四制”空战战术原则,使年轻的志愿军空军掌握了一套灵活机动的战术,提高了作战能力,狠狠打击不可一世的美国侵略者,为取得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抗美援朝结束后,亚楼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训练,全面培训飞行人员,提高空军战斗力上面,强调飞行训练必须把革命热情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他把培养飞行人员的整个过程,分为四个训练阶段,突出各阶段的训练重点;根据各人不同的技术水平,实行划类编组和战斗编组取得一致,做到平战结合。他严格要求航空兵部队“地面苦练,空中精练”,使飞行人员素质不断提高。1955年1月10日,人民空军在浙江前线一带炸毁、炸伤停泊在大陈岛的蒋军军舰四艘。3月空军首届英雄模范功臣大会在北京召开,毛泽东、朱德亲自给大会题词勉励。
  亚楼非常重视航校的建设,从校址选定,机场营房修建,干部配备,教员培养,学员调选,教材大纲,器材装备,伙食标准,他都具体过问和指导。亚楼十分重视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他任红五团政治委员时,红五团是模范团。他任红二师政治委员时,红二师是一支很有战斗力的部队。在领导空军工作期间,他亲自修改为基层连队编写的政治工作小册子,为连队政治干部上课,并担任空军条令教材编写组组长,经过四年努力,编写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切合中国人民空军空战需要和训练要求的条令、条例和教材,为空军完成了一项重大的基本建设软件工程。亚楼重视部队的党的建设工作,他身为中国共产党空军委员会书记,始终以一个中国共产党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组织生活。
  亚楼从不以权位压人,从不自以为是。遇到问题,“不耻下问”,虚心向内行和向下级请教。亚楼对干部非常严格,批评人毫不客气,但严之有理,以理服人。1957年整风时,有位干部贴大字报批评他说话太尖刻,使人感到不是冬天的太阳,而是夏天的炎日。刘亚楼对这条意见反复看了几遍,自言自语地说这个批评中肯。以后在党委会党小组会上多次作自我批评,检查自己的态度。
  抗日战争胜利那年冬天,经中国共产党大连县委书记王西萍介绍,亚楼与一位大连妇女先进工作者翟云英结婚。亚楼有一男二女。他治家严谨。教育孩子长大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教育妻子努力工作,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1965年春,刘亚楼被确诊为肝癌晚期,他把妻子叫到床前,说:“阿英,我们一起生活了近20年,你是一位好妻子、好母亲。如果说这些年来我对党对人民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成绩,是和你的支持分不开的”。
  刘亚楼在生病期间直至病笃弥留之际,仍然念念不忘党的事业。医生确诊他的病已经“高度严重”。他仍然带病听取汇报,参加会议。当人民空军击落敌人飞机时,他还带病下去总结作战经验。病重卧床时,他问医生:“我的病还能治好吗?如果能治就坚决把它治好,以后我至少还可以为党工作15年。如果没有希望治好,你们也告诉我,我就可以大干一场,把最后的这点力量全部贡献给党的事业”。他对来探望他的中央领导同志说,我不要紧,最怕的是你们为我担心,中央领导同志重要,你们要好好保重。
  建国后,亚楼担任空军司令员外,1954年起任第一、二、三国防委员会委员,1954年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59年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1960年3月兼任国防第五研究院院长、国防科委副主任。1964年被选为解放军航空运动协会名誉主席。先后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65年5月7日病逝于上海,终年55岁。
   魏毓屏
  
  
  魏毓屏,字玉屏,民国4年(1915年)生。山东昌邑县龙池乡油坊村人。1943年参加八路军山东纵队独立营,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排长、团部股长、后勤处副处长、师部科长等职。1953年10月转业地方,任福建省商业厅花纱布公司科长、对私改造办公室主任、省商业厅化工贸易处处长等职。毓屏在部队作战勇敢,工作勤奋,团结同志,先后立功三次。在地方工作期间,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作风正派,廉洁奉公,埋头苦干,两次获商业厅一等奖。
  1958年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决定抽调一批党员干部到中学担任领导工作,毓屏接受派遣,自愿到闽西山区贫困县工作,担任武平一中校长。莅任之后,他以顽强的意志克服气候、语言、生活等方面不适应的困难,深入师生群众中去,调查学校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教师工作特点与心理特点。他正确对待教师,大胆依靠教师,善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有缺点或有历史问题的教师,从不歧视不排挤,采取多接近,多谈心,肯定他们的进步和成绩,耐心地鼓励他们进步,教师普遍感受到党的温暖,自觉地克服缺点。一些长期要求调离的教师,都纷纷要回请调报告,安心山区,把精力倾注在教书育人上。由于教师们心情舒畅,干劲倍增,学校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开展勤工俭学等方面均获得良好成绩,武平一中当年被评为全县先进单位。1959年75%的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院校,居地区的前列。武平一中学生的数学成绩尤为突出,地区教育局在该校召开全区数学教学现场会。1960年1月毓屏奉调龙岩地委党校任副校长。1963年6月,应中国共产党武平县委的请求,毓屏再度来武平一中任校长。到校后,他大力贯彻《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整顿教学秩序,改进各项工作,建设优良校风,教学质量又获得显著提高。1966年初,毓屏病重住院。因遭“左”倾错误的迫害,7月31日含冤去世。1978年12月获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补开了追悼会。
   练惕生
  
  
  练惕生,字揖五,又名警兴、文勋。清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十月十一日出生于武平县岩前城练屋。幼时家贫,父亲练成光去南洋谋生,靠母亲钟月秀挑煤维持生计。
  练惕生18岁入广东蕉岭中学读书,一年后与同乡莫希德一起考取云南陆军讲武学堂。在那里他结识了叶剑英。毕业后到广东曲江将团军官学校受训。民国13年(1924年)任粤军第二军师部独立营参谋、营附。民国15年任叶剑英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营附。民国16年12月,叶剑英部参加广州起义时,练惕生正好告假回家探望母病,返回驻地时部队已转移。他逃到香港,经人介绍在新加坡当了二年教师。后受莫希德、黄涛邀请,回国任粤军二十五师参谋处长,不久任第三军第七师二十团团长。民国25年提升为一五七师四六九旅旅长。同年冬,蒋介石为消灭在闽西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命粤军一五七师、一五八师入闽,练惕生旅由潮州移驻龙岩,接替蒋鼎文部第二师负责的龙岩、宁洋、漳平、华安“防务”。驻龙期间,练惕生曾多次指挥围剿红军游击队,给红军游击队造成一定损失。不久,经邓子恢多次做工作后,练惕生开始认识到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游击队扎根于工农之中,深得群众拥护,由此便从积极剿共转为消极应付。
  民国26年5月,中国共产党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发表《致国民党粤军公开信》和《致各界人士书》,提出“停止内战,联合抗日”主张,在粤军中下级军官和士兵中引起强烈反响,纷纷要求“枪口对外”。不久,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邓子恢派人通过十九路军营长谢再发与练部营长吴琪接触,然后派谢育才与练惕生谈判合作抗日。开始时谈判不算顺利。不久,由于发生“漳浦事件”,黄涛公开反共,国共谈判停滞不前。在协商红军游击队集中地点和改编问题上,龙岩专署专员张策安从中阻挠。练惕生以撤出龙岩胁迫张赴永安请示省府主席陈仪。陈见合作抗日是大势所趋,表示同意两党谈判继续进行。练惕生从此态度明郎,安排中国共产党谈判代表邓子恢、谢育才进入龙岩城,以礼相待,允许邓谢两人同各界人士会晤。经过3个月谈判,于7月29日达成协议。红军游击队组成“闽西人民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练惕生赠发子弹3000发。
  “七、七”芦沟桥事变后,练惕生旅奉命驻防漳州角美一带,并派一个团去厦门、禾山、五通等地构筑沿海国防工事。同年9月,练惕生兼任厦门警备司令部参谋长。此时,他常向上层人士作抗日宣传,激发厦门人民的抗日情绪。
  民国27年1月,七十五师来厦接防,练惕生返粤驻潮汕,并升为一五七师副师长。不久,广州失守,练部移到粤北英德一带。在粤北几年中,练率部队多次打击日本侵略者,二次获得大胜,震动华南。他因此提升为一五七师少将师长,并获得“海陆空军甲种奖章”和“干城勋章”。不久,一五七师改属六十二军建制,练惕生晋升为中将副军长。民国31年6月18日,长沙再次沦陷,株州失守。方先觉的4个师在衡阳被日军包围,练奉命率部前往解围。衡阳失守后,练惕生率部在湘桂铁路沿线与日军作战数月。
  民国34年8月,日本投降。练惕生率六十二军赴越南河内接收日军投降。12月,又奉命去台湾,在高雄、台南、台东等地接收日军投降。民国35年,蒋介石命令六十二军北上秦皇岛参加“剿共”。练惕生厌倦兄弟阋墙之争,于次年自请退役,回到广东。此时,练惕生对蒋管区的现实日益不满。民国38年春,练惕生接替李汉冲任福建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兼保安司令。5月1日,他应李汉冲之约到上杭郭车同傅柏翠秘密召集岩、杭、永、武、连各县县长和省保安第四团团长开会,策动闽西国民党军政人员武装起义,成立“闽西新民主建设社”领导机构,推选傅为主任委员,李、练为副主任委员。会后,李赴香港向中国共产党华南分局汇报。22日,由傅、李、练三人领衔向中国共产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发出起义通电,宣布闽西脱离蒋介石政权,投向共产党,成立人民解放军闽西义勇军,傅任司令员,李、练为副司令员。起义后,他和傅柏翠一起指挥义勇军截击从闽西逃向广东的国民党胡琏兵团和刘汝明兵团,并指挥义勇军独一团进兵连城。武平支队进攻长汀,独立七团解放永安,牵制国民党一个军的兵力,对赣南会战取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石下战斗之后,练惕生率部分义勇军转入杭、永边境开展游击战。这期间,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义勇军家属受到国民党的残酷迫害,练惕生家房屋被烧,国民党张贴通告悬赏10万银元缉拿练惕生。他却坚定地带领干部战士克服困难,跟着共产党走。7月,义勇军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纵队闽西南联合司令部,练被任命为副司令员。边纵领导铁坚写信赞扬他说:“兄率部与蒋胡匪军搏斗,历尽艰难,这是人民不忘之事,请兄继续前进,配合大军全歼境内残匪,功上加功”。同年底,练往福州参加起义领导干部学习班学习。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张鼎丞称赞他是“起义人员的榜样”。叶剑英也写信勉励他。1950年10月起,练惕生先后担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农工民主党福建支部主任委员,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员,福建省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福建省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等职。他真诚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爱国民主人士,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办事快捷,为福建省体育工作做出了显著成绩,为巩固和发展农工民主党做了不少工作。
  练惕生关心家乡公益事业,诚恳待人。早年捐资兴办武平灵岩中学。民国30年,《武平县志》主纂丘复生活困难,他主动给丘汇款2000元。解放后捐款支持家乡办剧团。平时回乡,便服简从,找他办事,他都热情接待。
  在“文化大革命”中,练惕生受到冲击。1967年1月13日在福州去世。1979年3月1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为他补开追悼会,叶剑英、叶飞、全国政协赠送花圈,表示悼念。
   张复隆
  
  
  张复隆,原姓阙,参加革命后改姓张。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出生于永定县湖雷乡增瑞村的一个贫苦农家。兄弟三人,他居长。复隆早年丧父,由祖父抚育成人。因家穷仅上一年私塾就在家牧牛帮干农活。16岁到县城当刨烟学徒。次年回本村烟丝厂当工人。1928年共产党人张鼎丞在金丰发动农民暴动,湖雷乡成立苏维埃政府,复隆参加了游击队,在本乡开展打土豪、废租废债、分田分地斗争。1929年春天,游击队改编为闽西红军。复隆先后为闽西红军青年团、明光团、永定独立团的战士、班长,转战闽西各地,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军对苏区的“围剿”战斗。1934年10月,主力红军离开中央苏区进行长征后,复隆所在的光明独立团,在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同志领导下留在闽西坚持游击战争。尽管国民党军和当地民团对游击队进行三番五次的“清剿”,并采取“移民并村”、“联保连坐”、“计口购粮”等非常措施,企图把游击队消灭掉,游击队处境困难,生活艰苦。复隆坚贞不渝,毫不动摇。1937年芦沟桥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出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闽西游击队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复隆随支队从龙岩白土出发开赴抗日前线,转战苏、皖等地抗日战场。先后参加过淮南、鲁东、苏中、黄桥、草店、安风、铜山、鄂川等主要战斗。这时复隆已升任排长。他作战勇敢,先后负伤三次。在1940年的苏南铜山战斗和苏北草店战斗中,荣立三等功一次,受登报表扬一次。194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身体负伤,不再适合留在前线战斗部队,复隆于1944年调至后勤机关工作。历任新四军一师供给部管理员,被服总厂警卫连连长,华东野战军后勤被服总厂收发组组长,后勤兵团被服仓库主任,华东海军弹药总库主任,厦门炮弹仓库主任等职。他服从组织分配,不管调到那里,都积极工作。1947年5月在华东后勤被服总厂工作时,又荣立战勤二等功一次。1953年3月转业地方工作,任上杭县人民政府监察委员会副主任。1956年调任武平县副县长、中国共产党武平县委常委。在任期间,他继续保持部队艰苦奋斗作风,工作积极负责,作风正派,坚持原则,敢于向损害人民利益的不良思想行为开展批评。1958年大炼钢铁,正值秋收季节,复隆下到凹杭,发现该村既无铁沙又无木炭,秋收季节迫人,因此他从实际出发,停止建高炉,将炼钢铁劳力转移到秋收。他还对推广插秧“越密越好”和虚报粮食产量的做法提出批评。因此在1959年“反右倾”中,受到批判斗争,下放东留公社苏湖大队劳动。因他多次负伤,身体衰弱,且年近花甲,无法坚持农村劳动,于1960年申请退休。1961年得到甄别纠正。复隆45岁才结婚,退休时7个儿女还在念书,爱人没有工作,一家9口人生活全靠他一个人的退休工资维持,尽管困难很大,但他经常教育家属说:“现在国家还不富裕,我们不能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物,要靠自己克服困难”。张复隆1969年9月病逝于武平,享年68岁。
  1981年,武平县委对他在“反右倾”中所受的处理,给予彻底平反纠正。
   练毓山
  
  
  练毓山,武平县岩前灵岩村人。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2年)。幼年家境贫苦,无钱上学。11岁自制玩具卖钱帮助家计。不久,从师学纸扎,并利用空余时间自学文化。
  毓山心灵手巧,很快掌握纸扎工艺,回家自己开纸扎店,制作各种花灯和纸扎神像出售。民国期间,县里举办教具模型展览,当地学校请他制作了一座“锦纶小学”模型送去展出。这模型不但校舍逼真,且扎有小人从学校进进出出,还会举手向观众敬礼。参观者同声叫绝。练毓山从此声扬全县。各地大型醮会,都纷纷请他做纸扎。他扎的神像栩栩如生,麒麟会吐水,龙虎会相斗,还有会砻谷、碓米、筛米的纸扎小人。一年,邻家生下双胞胎,请练毓山扎个花灯在祠堂里悬挂。他在灯内安装两个纸扎胖小孩,一个手执木棒,一个正在拉尿。棒击拉尿的小孩,尿即止,棒拿起来又继续拉尿,逗得观众捧腹大笑。
  毓山还学会了泥塑和粉塑艺术。岩前街广育堂门旁的花鼓公、花鼓婆,文生堂药店门上炼丹铁拐李,天主堂里的耶酥圣像,均系他的作品。他用面粉捏制的鸟兽虫鱼也活灵活现,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练毓山被称为纸扎泥塑大师。
  解放初,群众文娱活动蓬勃发展。练毓山应聘为各地制作“船灯”、“龙灯”等宣传工艺品,新颖别致,多彩多姿。他和练超淦二人制作的船灯,能拆能装,工艺精湛,受到省文化部门的表扬。不久,练毓山被安排在岩前木器社(后并入岩前农械厂)做设计及制模工作。龙岩地区举办工艺美术展览时,练毓山用竹制作了一盆菊花、一钵兰花参展,花、茎、叶及停在叶片上的螳螂、蚱蜢全用竹子制成,形象逼真,获得大会奖。
  “文化大革命”期间,县举办“阶级教育展览馆”,练毓山参加制作类似《收租院》、《白毛女》内容的人物泥塑和纸扎,受到领导和观众好评。1969年练毓山在家病逝,终年77岁。
   林客嫂
  
  
  林客嫂,女,原名王太金秀。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武平县武东乡丰田村桑梓坑。幼年被卖给同乡五坊村鸦鹊塘林佩环做童养媳。夫妻俩是一条藤上的苦瓜,长大后和睦相处,在地主豪绅的残酷剥削下,一家人终年劳累,不得温饱,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1929年,红军来了,革命风暴席卷武东农村。客嫂在丈夫影响下参加了农会、妇女会和赤卫队。她积极宣传群众,组织妇女参加斗地主分粮食活动,发动妇女做军鞋,为红军洗衣服、抬担架、当看护。她运用民歌宣传革命道理,随编随唱,通俗易懂,很受欢迎。如“当兵就要当红军,帮助工农打敌人。打倒土豪分田地,工农才能享太平。”由于宣传发动工作做得深入,群众觉悟迅速提高,村里掀起了扩大红军高潮。全村150人中,参加红十二军三十六师的11人,参加独立团的4人,参加区苏维埃武装的2人,共17人。
  农民运动震惊了统治阶级。广东军阀严应鱼部与钟绍葵救乡团向苏区进行反扑。他们还网罗当地林某等组成驳壳枪队。这些人心狠手毒,熟悉地情,经常夜间袭击区乡苏维埃政府,杀害区乡干部和积极分子,掳掠群众。客嫂没有被吓倒。她组织妇女秘密为游击队送粮送菜送情报,积极支援革命斗争。
  1934年10月,主力红军离开中央根据地北上后,林客嫂和其丈夫更为敌人所注目。为免遭毒手,夫妻俩带着全家隐蔽在龙岩白岩区的深山中,以造纸耕山谋生。留守当地坚持游击斗争的游击队也在这一带活动。其中一个叫林德发,是她们的老乡,从此,客嫂又与游击队接上了关系。她的纸寮成了游击队的落脚点、接头户、供应站。其时,国民党实行移民并村的封锁政策,企图将游击队困死在深山密林之中。游击队的生活给养十分困难。客嫂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购买粮食、药品、食盐、日用品。她将挑柴竹杠的竹节打通,内装粮食、食盐,或化装成砍柴人、挑担人,或走亲戚的农妇,用路旁结草、放竹枝、拍巴掌、学鸟叫等暗号约定时间地点,按时将物品送到游击队手中。
  时间长了,游击队同客嫂就像家人一样。中国共产党闽西特委魏金水、林映雪等都经常在她纸寮出入。由于她是林姓客家人的媳妇,游击队都亲热地称她为林客嫂,而把她的真名王太金秀忘记了。在游击队的教育培养下,她的儿子林友谦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游击队地下交通站站长。当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候,游击队要购买一批粮食储备起来,应付更大的困难。客嫂将购来的粮食分散储藏在附近山村群众家里,敌人一点也不知道。
  林客嫂与游击队来往的秘密终于被当地国民党政府觉察。1944年,林客嫂的纸寮被烧,全家被逮捕关进龙岩监狱。敌人想从她口中得到游击队情况,用烧红的铁去烙她,用电去触她……,她咬紧牙关,守口如瓶。敌人逼她带路上山找游击队,她破口大骂,宁死不从。敌人恼羞成怒,将她的长子友谦杀害于龙岩大桥下,又将她的丈夫和次子友谅活埋掉。3位亲人被杀害,客嫂悲痛欲绝。在同狱难友的安慰和鼓励下,她相信亲人的血不会白流,总会有报仇雪恨的一天。于是,她装疯卖傻与敌人周旋。敌人在她身上一无所获,只得将她释放了。
  出狱后,客嫂回到纸寮,只见一堆灰烬。她一无所有,举目无亲。找游击队又接不上关系。只好沿途乞讨,夜宿破庙,返回武东鸦鹊塘。乡亲们听了她的诉说,都痛心落泪,纷纷出力出物为她安顿生活。林佩煌将自己的独生子过继给她为子,使客嫂精神上得到安慰。
  1949年10月,家乡解放了。闽西游击支队政委邱锦才来武平时,给她拨了救济粮。1950年,客嫂应邀去龙岩城,受到当年游击队领导的接见。林映雪对她说:“你为革命献出了三个亲人,人民感谢你,我们都是你的儿子”。并将她留在家中一起生活。不久,地委安排她到中心支行做后勤工作,还将她的继子送进烈军属子弟学校读书。客嫂对工作勤勤恳恳,银行职工都亲热地称她为革命老妈妈。1960年,组织上为她办退休手续,并拨款为她建一座房子,让她在家乡安度晚年。1963年,魏金水省长来武平视察时,特地在县城接见了客嫂。客嫂晚年还经常教育青年一代,人民政权来之不易,要珍惜幸福生活,要为建设社会主义多作贡献。在病危时,还对去看望她的人说:“我是贫困中挣扎出来的农家妇女,在共产党领导下为革命做了一点事,亲眼看到了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心里没有什么遗憾了,希望后辈把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1972年逝世,终年79岁。
   钟福椿
  
  
  钟福椿,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九月出生于武平县七坊村一户农民家庭。家境贫寒,幼年失学。十三岁到裁缝店当学徒。16岁那年,“乐天彩”戏班来武平演出。班主见他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又灵活聪颖,便把他收为艺徒,指定名师授艺,专攻花旦。福椿勤学苦练,很快掌握表演技巧,学会了许多传统剧目,由于演艺超群,不久就为戏班的台柱,蜚声闽西粤东一带。福椿生性忠厚拙讷,洁身自好,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遭到同行妒忌,被人用毒药毒坏了嗓子,只得退出舞台,改行学习打鼓(乐队指挥)。
  在著名鼓师雷顺的传授下,福椿很快掌握汉剧司鼓艺术,对传统锣鼓段板,各种曲牌串调、唱腔都非常娴熟,加上他熟悉汉剧各行档的表演技巧,司鼓时配合默契,丝丝入扣,深受同行们的拥戴。不久,他在闽西组成“春华园”戏班,亲自授徒传艺,新一代人材辈出,为闽西汉剧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早年,福椿在连城赖源定居,1954年迁回家乡七坊。1955年,他应聘担任广东梅县文光汉剧团编导。在职期间,他整理汉剧传统剧目一百多个,并为该团导演了《送银灯》、《茶瓶计》等剧目。《送银灯》剧中的花旦表演艺术,是在继承传统演技的基础上创新出来的,深受观众和专家好评。他导演的《十五贯》一剧参加广东省戏曲会演,得到很高评价。由于他在汉剧界有卓越的贡献,曾连续两届被选为梅县人大代表。
  福椿很关心家乡的文艺事业,每当他休假回乡时,总不忘到武平汉剧团传艺献技,先后帮助排练《红绫袄》、《辕门斩子》等传统剧目,指导演员练功学艺,为鼓师传授罕见曲牌、锣鼓经等,使家乡剧团演职员获得不少教益。
  1965年钟福椿退休回家居住。1974年病逝,终年75岁。
   练 平
  
  
  练平,原名练文澜,字维波,号不鸣,化名陈士道。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五日出生于武平县象洞乡洋贝村。祖父是同治四年(1865年)太平军路过象洞时的遗弃儿童,取名练大贵。父亲练开明靠挑担为生。练文澜幼时在家乡区立小学读书。民国14年(1925年)考入上杭县立中学。1926年,练文澜开始参加革命活动,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上杭国民党部筹备委员。1927年任武平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县农民协会负责人,和修焕璜、钟武(吉吉生)等创办《武平农民报》,宣传进步思想。同年5月,国民党右派借清党抓捕共产党员,他躲进上杭城周家祠脱险,被列为通缉对象。一星期后化装出城,在蛟洋找到地方党的组织领导人傅柏翠。8月被派回武平组织农会。10月,朱德、陈毅、王尔琢率南昌起义军二十五师进入武平城时,练文澜等筹集粮食支持起义军。11月,练文澜负责中国共产党武平特别支部工作。1928年2月,练文澜回象洞组织农会、发展党员,并先后成立洋贝、东寨、光背三个党支部。5月,邓子恢到象洞指导工作,又建立了连坊、官坑等3个支部,不久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象洞区委。同年冬,中国共产党武平临时县委在象洞张天堂成立,练文澜为书记。1929年春,练文澜等在洋贝、官坑领导农民开展“闹尝救荒”斗争。7月练文澜出席中国共产党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并被选为中国共产党闽西特委执委。9月7日,在县委领导下象洞农民举行武装暴动。
  1930年1月,练文澜调莆(田)仙(游)闽中地区工作,任莆仙巡视员。次年1月,调任共青团福州中心市委书记。9月,为同乡钟某告密被捕,初来时他说自己是“陈士道”,没有暴露身份。后来当局派人从家乡弄来照片,说他就是“象洞武装暴乱的罪魁祸首练文澜”,被判处死刑。在未执行之际,适逢十九路军反蒋,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释放政治犯,练文澜免遭杀害。1933年11月他接任中国共产党连江中心县委书记。这时,连江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成立连江县苏维埃政府,75%的区成立中国共产党区委和工农政权,174个乡实行了土改分田。十九路军反蒋失败后,蒋介石疯狂进剿苏区,练文澜率县委、县苏维埃机关撤出透堡根据地。1934年1月30日,中国共产党福建临时省委下文批判练执行罗明路线,被撤销县委书记职务,调任中国共产党莆仙特派员。同年3月12日,因叛徒告密在福州交通站被捕。经12天严刑拷打,在叛徒陈之柩指认下,暴露身份,并投靠国民党政府。不久,练文澜随陈之柩到连江任“铲共训练班”主任,并被命令带宪兵队抓捕连江共产党领导人,使连江罗源的地方党组织遭到破坏。7月,练文澜改名练平出任国民党连江县政府科员,同年12月告老回乡养病。
  1935年3月起,练平历任长汀县国民政府独立大队指导员、永定县国民政府保安大队教官、《复兴时报》闽西分社社长、厦门驻闽绥靖公署情报处通讯员、厦门警察队队长、复兴社厦门分社助理秘书。1938年1月练平调任德化保安第八团指导员,1939年1月15日,他加入中国国民党,4月,任龙岩三民主义青年团书记,不久,被任命为《闽西日报》社社长。
  1941年5月,由傅柏翠推荐,被委任为上杭县县长。此时,他推行“二·五减租”,取缔高利贷等一些维护贫民利益的措施。他生活简朴,不受贿,不食请。一次星聚乡公所宰牛杀猪宴请县长,练平一点未吃,并批评乡长:“你吃的是百姓血汗钱,良心何在”?被当地百姓称为“清官”。民国34年8月,他接替傅柏翠任宁化县县长,在维护地方治安,治理县城卫生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获长汀专署多次表扬。
  1948年5月,练平调任龙岩县县长,不久又调上杭任县长,12月任武平县县长。此时他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每况愈下,深有感触,常与傅柏翠、李汉冲、练惕生等谈论时局,并与中国共产党粤东地委代表谢毕真、蓝天以及象洞工作团谢启发等人商谈表示愿率县政府人员起义。1949年5月1日,练平参加练惕生等人在上杭郭车召开的岩、杭、永、武县长会议,会上成立“闽西新民主建设社”,策划闽西国民党军政人员起义。22日,傅、李、练三人向中国共产党中央发通电宣布闽西起义后,练平任闽西人民临时行动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闽西义勇军政治部主任。11月,他同练惕生一起往福州参加起义领导干部学习班学习。1952年5月回家乡参加农业生产。1955年3月,落实起义人员政策,次年3月练平调任龙岩一中总务主任、龙岩县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期间,练平被关押审查。1972年2月获释并回原单位工作。政府给他补发工资2000多元,他不收,当地群众将这笔钱为他盖了房子。1973年,练平因病退休,1974年7月14日,病逝于象洞老家,终年66岁。
   胡永年
  
  
  胡永年,字世熙,号鹤山。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生于武平县十方镇三坊村。民国10年(1921年)小学毕业,考进省立第七中学。民国15年,考入厦门集美师范学习。他生活俭朴,学习勤奋,得到师生的赞誉。毕业后从事教育30余年。先后在武平十方、城厢中心小学、私立维扬中学任教导主任,惠安公学、同安公学、武平县立初中、省立上杭中学、上杭县立初中、江西瑞金福幼中学、武平私立灵岩中学、武平一中等校任教员,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学生。
  胡永年工于书法,长于吟咏,对文史造诣尤深。著有《课余诗钞》存世。永年长期担任中学地理教学,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学技巧。教学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细心备课。根据地理教学的任务和内容,他经常选择直观教学,获得交好效果。建国前,地理挂图、模型严重短缺,永年精心绘制了几十幅教学挂图,上课时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学生讲述,不时用教鞭在挂图上点明疆界、地形、山脉、河流、交通干线以及都市的地理位置,简明准确,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建国后,他曾多次跋涉武平山川,编写《武平县乡土地理教材》,制作福建省和武平县地形立体模型。他还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整理了明清两代武平农民起义资料,并带领学生到城南大洋坪、亭子岗等处发掘新石器时代的石锛、石箭、石斧等文物。这些模型和文物送省展出,获得二等奖。
  1959年永久退休回乡后,发挥余热,继续为家乡的建设事业作贡献。他经常考察家乡的地形地貌,并作详细纪录;他经常到十方中学听地理课,帮助年轻教师改进教学;他辅导三坊小学师生制作地图模型;他自制气象测报仪器,安装在菜园中,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每天三次记录天气情况,十数年如一日,取得宝贵数据,编写了《武平气象和农事关系》,为有关部门提供了宝贵资料。
  1980年春病逝,终年75岁。
   张永明
  
  
  张永明,原名维烈,字焕光,号永明。清宣统三年(1911年)出生于中赤乡上中赤村。6岁入小学读书,毕业后升学广东蕉岭中学及长汀福建省立第七中学。民国19年(1930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国学系,民国21年毕业。毕业后游历长安、洛阳、开封、杭州、北京、南京等故都,辗转13省,行程万里,饱览风光名胜,充其学养。
  民国24年倦游返里,任武平中学教师。民国25年任福建省保安处政治部秘书,数月后转任省立永安师范教师。此后10年间先后在福州高中、沙县中学、上杭中学、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及福建师专等校任教。民国36年东渡台湾,先后在台北师范、建国中学、台北师专、华侨中学、台南女中、国立艺专以及东吴大学等校任讲师、教授等职,曾一度出任台湾教育部专员。
  张永明天赋高迈,古文功力深厚,尤长旧体诗词和楹联。一生著述甚勤。先后自己结集出版《风尘漫草》、《风尘诗话》、《文艺杂纂》、《四十自传》、《永明文选》等。其名字被日本桥川时雄收入《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
  张永明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负责,深受学生爱戴,但因秉性耿介,终生不得志,虽满腹经纶,却未能于政界久留。去台后未再家室,晚景凄凉,曾自作“孤孤单单人一个,冷冷清清屋两间”一联自嘲。1983年8月30日,张永明病逝于台大附属医院,终年74年。因当时亲属不能赴台奔丧,其丧事全由旅台武平同乡会料理。1990年,遗骨迁回家乡安葬。
   赖其芳
  
  
  赖其芳,武平县十方镇高梧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民国6年(1917年)夏,其芳在长汀省立七中毕业,次年春考进北京国立工业专门学校攻读应用化学。民国10年夏毕业,成绩优异,留校任教,并在该校进修班进修,获工学士学位。民国13年秋,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求学,后转入衣阿华州立学院陶瓷工程系学习。民国15年春,以《物美价廉的搪瓷适于中国制造》的毕业论文,获该院硕士学位。接着进俄亥大学陶瓷工程系钻研机制陶瓷课程及边缘学科。同年9月在匹兹堡大学化学系跟随美国著名玻璃专家瑞尔威孟教授研究玻璃工艺学。民国17年以《铍玻璃之制造》论文,获博士学位。铍玻璃的研制成功,在国际硅酸领域是个重大突破,为扩大稀有元素玻璃的组成系统研制新型光学玻璃和特种玻璃开辟新的途径,引起世界玻璃科学界和企业界的注目。同年获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的科学研究补助,并成为该基金会驻美研究员。
  民国19年9月,其芳应南京政府工商部中央工业试验所邀请,回国担任该所化学组窑业试验室主任,从事利用和改良机器制造日用细瓷及美术瓷的研究。为了创办陶瓷工厂,他对全国十多个省的瓷业生产和原料产地作过调查研究。“一二·八”事变后,他的研究和建厂工作被迫中止。民国22年初,他从南京到上海,任中央造币技正。后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邀请,先后担任该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和工程研究所研究员。此时,他创建小型玻璃试验工场,试制成功包括化学仪器玻璃、安瓿玻璃、晶明玻璃等各种工业应用玻璃,为我国玻璃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期间他还担任过上海的中国窑业公司、晶明玻璃厂、晶华玻璃厂、中央化学玻璃厂、科学化工厂、新亚玻璃厂的技术顾问,对推进我国的民族玻璃工业,满足国内玻璃需求,并与日货开展竞争作出可喜的贡献。
  “八·一三”战争爆发后,其芳随中央研究院工程所内迁昆明。搬迁中,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损失十分严重。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一边对昆明附近白眉村等地的玻璃、陶瓷原料进行调查,一边进行药用玻璃、仪器玻璃的制造。民国29年,他任重庆北义大玻璃厂厂长兼总工程师,生产很受欢迎的各种日用玻璃器皿和技术玻璃,解决抗战后方的迫切需要。民国33年因义大玻璃厂停办,他回到中央工业试验所任简任技正兼试验室主任、窑业实验工厂厂长。这期间他致力于美术陶器、玻璃器皿和耐火材料研究和生产。
  抗战胜利后其芳回上海筹建实验室,兼任充中玻璃热水瓶厂厂长、大厦大学化学系教授,科学化工厂顾问,兼任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在改进温度计、水柱计、注射器、真空管玻璃、光学玻璃等特种玻璃和浇注坩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建国后,他担任上海工业试验所(原中央工业研究所)陶工组主任,与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原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合作研究化学瓷、工业瓷。他亲自指导陶工组技术人员与上海玻璃厂合作试制“九五”化学仪器玻璃、温度计玻璃、X光机用铅玻璃、PH计用玻璃电极、中性安瓿玻璃、灯工仪器玻璃、细菌过滤漏斗玻璃获得成功,解决工业、医药对特殊玻璃的急需,使上海玻璃厂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他获得“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1953年朝鲜停战,其芳随工业部设计院赴平壤帮助朝鲜制定发展轻工业的规划和建立玻璃厂的设计。1954年他为开展中德玻璃、制瓷技术合作与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并总结景德镇的制瓷技术。1956年冬,受国家派遣,其芳任轻工业部考察团副团长,率团赴民主德国和苏联考察日用陶瓷及玻璃工业。同年,为了将上海工业试验所陶工组扩建成轻工业部硅酸盐研究所(轻工业部玻璃搪瓷研究所前身),他亲自率领考察小组到东北有关工厂和研究所搜集资料,了解情况,建成后,他担任第一任所长、一级工程师、兼任国家科委轻工组副组长、硅酸盐组副组长,参加制定国家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和国家工业发展规划。1958年硅酸盐研究所由沪迁京后,他还兼任北京轻工业学院化学系主任。
  赖其芳是中国硅酸学会创始人。民国34年春,中国硅酸盐专业第一个学会——中国陶学会在重庆成立,其芳任理事长。民国37年10月改选理事,他又被选为常务理事长。1956年12月,其芳出任中国硅酸盐学会筹备会主任委员。1959年该会正式成立,其芳任副理事长,直至1983年。在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为学会顾问。他还是上海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1982年后为顾问)和硅酸盐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委员。
  1978年,其芳年事已高,被国家科委聘为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组副组长,玻璃搪瓷研究所顾问。他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三、五、七、八届人大代表。1986年在上海病逝,终年84岁。
   王 贯
  
  
  王贯,原名王道宣,字一之。武平县平川镇东门坝人。民国4年(1915年)出生。在梅县乐育中学念高中时,是学生会康乐股长,经常组织演出,宣传抗日救国。不久,考入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四年级时,目睹半壁河山被日寇侵占,毅然投笔从戎,报考飞行员。到印度新德里盟军基地接受训练,不幸腿部受伤而回国。回国后因中山大学迁离广州无法回校读书,只好转学四川宜宾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继续学习。抗战胜利后,王贯随同济大学迁回上海,任上海被服总厂附属医院住院总医师,并继续读寄生虫研究生。
  1952年,王贯研究生毕业,被派到江苏医学院任寄生虫学讲师。不久,受命筹建浙江省疟疾防治站。王贯提出那里的疟疾最严重,疟疾防治站建在那里。经过实地调查,他发现青田县船岸区高湖乡疟疾严重流行,人们面黄肌瘦,又缺医少药。这里山路崎岖,渡水无桥,当时尚有残余土匪出没。王贯克服重重困难硬是把疟疾防治站建在这个贫困山区。建站后,他带领20多位青年医务人员,不分昼夜为人民治病,并在实践中分析研究,总结经验。经过3年努力,终于摸索出“综合管理传染病原并辅以灭蚊防治的综合措施”,控制和扑灭了青田高湖乡高疟区的疟疾,这一成果引起中央卫生部的重视。全国防疟骨干训练班全体学员到青田实习,热河、浙江等省、地、县的防疟培训班也搬到青田办。青田的灭蚊抗疟经验推广到全国各地,有力地促进各地的防治疟疾工作。
  1955年,王贯将防治站搬到舟山群岛定海县,进行无蚊实验区的研究,定海的海岛气候和地理条件适合蚊子繁殖,蚊子很多。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等蚊传染病也很流行。王贯带领全站人员解剖了几千只蚊子,掌握海岛上蚊种及其生态习性,并亲自查看地形划出45平方公里为实验区。经过反复研究,总结出一套有效的、经济的、切实可行的简易灭蚊方法。第二年七月,浙江省研究、防疫部门到实验区检查测试表明,对照区的蚊子密度为实验区的10.29~31.59倍,其中牛栏里的蚊子比实验区高出66倍。实验区夏天睡觉可不挂蚊帐,居民蚊传疾病发病率下降94.3%。王贯大胆的设想得到实现。这一年,王贯被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和省政协会议列为特邀代表参加会议。
  1956年冬,王贯又将定海的无蚊实验区经验用于最大的渔港——浙江沈家门镇,在那里进行灭蚊工作。沈家门渔讯季节人口10多万,是海上交通要道,又是渔业加工区,蚊子密度很大。经过大面积灭蚊,又经以后每年的努力,至今近30年仍保持基本无蚊子。1957年,王贯荣获中央爱委会颁发的奖状。1958年,国务院和中央卫生部又给王贯颁发了奖状和金质奖章。
  王贯有高度责任感,以严谨认真态度对待科学,从不人云亦云。每次临床诊病都首先查清病人的病情、体质,参考各种资料,定出方案,亲自执行,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1958年湖南常德县介绍中药贯众汤治钩虫,有效率达83%,而且可以化虫为水。王贯不轻信,他在小范围内亲自进行试用。实验结果表明,贯众汤没有驱钩虫作用,“化虫为水”更是无稽之谈,使用海群生治疗丝虫病疗效倒是很好,但有使病人发高烧的副作用。王贯经过反复试验对比,提出了微量递增海群生治疗丝虫病的有效方法,这一成果很快在各地推广开来。王贯经常对医务人员说:“一个临床医师开一张处方能治好一个病人;而防治医师是开大处方的,一张处方能治好成千上万人的病,但要开好这张处方不容易。能否开好这张处方取决于你掌握科学知识的程度”。从1953年至1963年,王贯在全国省级医学刊物上发表了10多篇重要科学论文。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王贯被当成“走资派”、“臭知识分子”、“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棚”,开始他不理解,大声叫嚷:“王贯无罪!王贯年年月月下乡,何罪之有”!换来的是拳棒交加。祸不单行,在双抢劳动中,王贯折断了手骨。因得不到及时治疗和矫正,臂部腿部的肌肉都萎缩了。王贯的身体越来越差,于是他违愿地申请退休。1976年11月他的退休申请被批准,他含泪苦笑,离开他心爱的寄生虫防治岗位。
  不久,王贯得到平反,在浙江医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任顾问。晚年他常回武平老家,为家乡父老治病,为医务人员授课,受到家乡人民的好评。1986年病逝于浙江,终年71岁。
   钟 贵
  
  
  钟贵,武平县十方镇李坑村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祖辈世代务农。钟贵只念了几个月私塾就在家放牛、砍柴、种田。18岁挑起家庭重担。因为家贫,30岁还没钱讨媳妇。民国21年(1932年)3月,钟贵去中赤挑盐,路上遭土匪抢劫,仅穿一条短裤逃回家中。叔父又被恶霸杀死。他忍无可忍,手持柴刀冲出家门要找恶霸算帐,幸被乡亲们劝住,才未闯出大祸。正在这时,钟贵听说武东正在组织红军独立团,团长聂祖唐又是本乡人。他未经父母同意连夜赶到武东加入中国工农红军,踏上革命征途。
  参加红军后,钟贵思想进步很快,他遵守纪律,机智勇敢。1933年5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加勤奋,样样工作带头干,作战冲锋在前。在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多次得到首长表扬。
  1934年10月,钟贵随红军北上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渡过金沙江,突破腊子口,跨越雪山草地。为看护好战马,他险些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有一次,他头部被敌机炸弹炸伤,昏死过去2个多小时,他一醒来,想到首长离不开战马,抱着伤痛跨上战马赶上队伍。当他赶上首长和战友们时,又一次昏倒在地。大家都称赞他是好后勤、好马夫。由于钟贵多次受伤,特别是头部受过重伤,组织上分配他在供给部工作。他以一个共产党员要求自己,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坚持原则。1946年,他被调任八路军三总厂仓库主任,有一天,一连半夜派人来领衣服,且只凭连长的口头命令而没有批条。钟贵按晚上不准开仓取物的规定立即拒绝,在场的领导出面说情,他仍然坚持不给。第二天他去连队问明情况,又帮助办好领物手续,邀人将衣服送往连队,受到上级表扬。由于他工作出色,多次立功,多次被评为模范共产党员。
  建国初,钟贵报名参加南下工作团,转入地方工作,回到自己的家乡——武平担任区长。不久为照顾他多伤的身体改任十方粮管所主任。他不居功不摆老,高兴地说:“管粮仓也是党的工作,我能做,请组织放心”。他工作认真负责,身体力行。收粮时,他将散落的谷子收集起来,漂洗干净,颗粒归仓。当时,十方是武平有名的干旱地区,受旱歉收年份,缺粮亲友上门要他给点粮食。他说:“这粮食是国家的,我无权处理。你有困难可以向政府反映,政府批准给,我就给,没有批准一两也不能给”。一次,有一个革命烈士家属求上门来,钟贵将自己的37公斤口粮给了她。这位烈属非常感激。
  管粮仓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收粮、出仓、防潮翻仓,来不得半点马虎。钟贵年纪大,身体弱,组织上几次要调换他的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1957年,组织上批准他离职休养。退下来后,他仍然处处关心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长培村的和尚陂被水冲毁,他主动找到大队,并亲自协助筹集资金粮物,将这座陂修好。他把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挂在心上,支持年轻干部开展工作,有个青年要求入党没有得到批准而思想苦恼,钟贵亲自上门去帮助他认识自己的缺点,鼓励他创造条件争取入党。钟贵生活俭朴,粗茶淡饭,政府分配给他的物品,从不多要而且坚持先付钱后领物。
  钟贵1986年7月16日病逝,终年85岁。
  
谢启发
  
  
  谢启发,曾用名阿成、练丙纯、森民。武平县象洞乡光采村人。民国6年(1917年)7月出生于一个殷实之家。祖父谢树才是前清贡生,父亲谢龙芹务农兼营小铺子,生活尚富裕。启发12岁小学毕业,因父亲患病,小店失火,家道破落,无法继续上学,14岁给人当小店员。民国21年开始自己经营小本生意。从象洞贩米到广东松源出卖。民国30年启发帮助好友谢抡瓒杀死了压迫群众的保长谢某,离开家乡到宁化同乡谢梦希处当粮食库丁。民国32年回家耕田。1945年5月加入游击队。先后在王涛支队短枪班当战士,粤东一支队和杭武挺进队任事务长。1946年蒋介石发动内战,2月1日(除夕)杭武挺进队30余同志进驻象洞白石顶。国民党军纠集省保安三团和武平、蕉岭两县自卫队近千人向白石顶扑来,挺进队抢占有利地形,坚决迎战敌人。启发与挺进队全体同志在谢抢瓒队长指挥下,英勇战斗,击退敌人多次冲锋,歼敌50余人。启发经过这次考验,思想觉悟有很大提高,是年3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2月,启发任武汀边工作队副队长,6月任象洞工作团主任。这期间,他多次完成发动群众掩护伤病员,筹粮筹款保障部队供给,策划乡公所官员起义等项任务,得到上级的表扬奖励。1949年6月提升为中国共产党武平县委副书记兼象洞区长。11月进城后,启发任中国共产党武平县委常委兼县财粮科长、税务处主任及县金库主任等职。他继续保持战争年代的作风,谦虚谨慎,努力工作。1952年“三反”运动中,被错误开除党籍。在受到如此重大的冤屈之后,启发仍然对党对人民忠贞不渝,努力工作,1959年3月启发担任象洞公社主任,同年7月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3月提为副县长,并被选为中国共产党武平县委候补委员。“文化大革命”初,启发受到冲击。1975年6月出任县革委会副主任。1980年4月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决定撤销“三反”时对他的处分,入党时间仍为1946年3月,冤案得到彻底纠正。1981年1月,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启发当选为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83年退居二线,1984年离休,享受地专级待遇。1987年4月病逝,享年68岁。
http://www.fjsq.gov.cn/ShowText. ... amp;index=1468&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Copyright © 2002 www.fjsq.gov.cn  
Email:fjsq@163.ne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19 12:1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