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64|回复: 6

客家礼俗资料六篇[ZT]来自六堆乡土文化资讯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6-23 12:0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liouduai.tacocity.com.tw/
                                 祭祀禮俗

       客家人數千年來,歷經喪亂,艱困播遷,而仍能團結相親,守望相助,子孫繁衍,拓展進取,究境靠的是什麼呢?是一種什麼力量吸引客家人,共信共守,以滋養生息呢?這種力量是維繫全族的精神信仰。這信仰在世界各民族都是靠的宗教,而客家人靠的是大家共同遵守維護的禮俗。客家人以對天地祖先聖賢的祭祀來代替宗教,完成人生尋求精神寄託的偉大使命,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一個獨有的創制,值得每一個客家人自豪。

        祭禮為人生寄託的中心,而所有公私祭祀,其崇拜對象都是有來歷、有意義的。如祭天之隆重與普遍,乃由於天與人之吉凶禍福息息相關,尤其農業社會,收成豐歉,要靠天,因之婚喪喜慶,小孩出生,均須拜天,以天為生命寄託的中心,而構成天地人合一的和諧精神。

        客家人傳統所供奉的神有(1)土神:乃最先開發地方者,表示飲水思源與注重生產。(2)門神:乃注重家宅平安的表示。(3)灶神:最先發明熟食之人,表示重視衛生。(4)農神:表示重視農業生產。其他祭祀的對象,均為歷史上有偉大功績,偉大人格的人物,如孔子、關公、岳飛、文天祥、鄭成功、韓愈(內埔有全省唯一的祭祀韓愈的昌黎祠)等,他如有功鄉梓的先賢,忠義可風的先烈,均立廟致祀,藉以激發人們的仰慕之情,以發揚道義,敦厚風俗,鼓勵向善。

        客家禮俗中,對於祖先特別重視,除掉四時八節的祭祀之外,還有墓祭祠祭,有要事出外遠行,必先拜祖先,新娘入門,必先拜過夫家祖先,方為家中成員之一。新穀登場,必須薦於祖先而後敢食。所謂「事死如事生」,差不多把祖先當作一位有意識的主宰,活的大家長,一方面以我們自身來源的祖宗來作寄託,一方面復將這寄託推及於天下,由親而疏,由近及遠,條貫分明,這種精神的崇高偉大與平易近情,可以此美世界其他各大宗教,可以說是仁孝的宗教。

        孝道的提倡,身教重於言教,因此,不管居家或出外,供奉祖先牌位,按時祭奠,晨昏獻香,便愈覺其重要性。藉此可以啟發子女的孝敬心理,培養子女愛護家庭的熱情,示子女以為人處世要飲水思源,榮宗耀祖為本,所產生的影響是至深且遠的。

        簡單的木製祖先牌位,可於客廳懸空搭一小架,恭書「x (姓)門堂上歷代祖先之神位」貼在正中,旁書對聯「祖功垂福澤、宗德衍家聲」橫額書「祖德流芳」,備好各種陳設,如小型香爐、燭台等。年節拜祭,晨昏奉香,遇上家中較大的事件,也都備置果饡,上香禮拜祝告。子孫從小身體力行,耳濡目染,必能敦親睦族,克盡倫常孝道。

        祭祀最重要的,是要敬要誠,所謂「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在形式上一定要極敬與誠之能事,方能「誠則靈」,得到天之護佑,先賢先烈之沐化,列祖列宗之庇蔭。所以凡是參加祭祀的人,一定要克敬克誠,心神專一。還有祭器的陳設,祭品的豐盛整潔,祭樂的典雅感人,儀式的肅穆隆重,也是「誠」「敬」的表現,不能忽略。

http://liouduai.tacocity.com.tw/
[ 本帖由 yanxiuhong9 于 2002-6-23 12:15 最后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6-23 12:0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婚姻禮俗

婚 姻 禮 俗

        客家人對於男女一向持平等互敬之觀念,「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時,為人父母者 均遵照傳統嫁娶禮法,循規合矩,心謹必慎,祭天告祖,來完成兒女的終身大事。

        客家人對結婚之意義,注重「二姓好合」與「承先啟後」之意義,結婚成為貫通橫面之異姓家庭與縱面的祖宗與子孫之大事。客家婚禮行禮於天地與祖先神位前,象徵人倫與生命之完整意義,比之新式的換戒與證人,只重法律之意義;或在牧師前結婚,只重宗教意義的婚禮更為隆重。

        向來客家人對於各大小事皆以遵禮如儀是尚,婚姻大事尤其慎重,時至今日,雖見簡略,但其婚禮儀注之大原則仍不容廢棄,傳統的六堆地方之男婚女嫁,務需經過議婚、過定、送日子、親迎等四過程。茲將其過程及婚後之歸寧禮俗分述於後:

【議 婚】

        男子年達廿四,女子廿左右,而且彼此年歲相當,便由媒說合。在議婚之前,雙方彼此打聽,或是男子設法去「偷看」女子。然後,擇日由媒人陪同,男方父母及男當事人至女家相親,若雙方對於彼此的第一印象均無異議,女方便寫妥年庚,由媒人送交男方合婚。年庚的格式,多數人僅用一張略小於信封大小的紅紙,其書寫方式如下。

 

黃   姓

中華民國三十八年十月十七日寅時瑞生

坤   造

 
  

        將年庚置入信封或禮袋內,交與男家。男家接受女子年庚後,依舊俗供奉於神案上,稟告祖宗,三日間家中平安無事,六畜(指雞、鴨、牛、羊、豬、犬)照常,無打破碗碟之事,即認為吉兆,乃決定進行此件婚事。男家再將男女二人的生庚八字請算命先生占其「生相」,推算其中有無沖剋,即是合婚,俗稱合八字。八字合妥後,若認為吉利,立即進行探親,所謂探親,是雙方都到對方的鄰居或親友處,探問對方對當事人的性情及家世,並問明有無痼疾。探問期間,如一方發現對方有不合意之處,乃借詞家宅不安,或問卜不吉,八字不合等予以婉辭。反之,雙方都滿意,即約定訂婚,俗稱過定。而且由媒人居間妥協,言明聘金。禮品若干,通常女家將聘金之全數用之於購置嫁粧,或給與新娘。

【過   定】

        過定日期多係由擇日師(看日先生)擇吉,復由兩家同意而定。是日,媒人陪同男家的人,包括準新郎,人數合為雙數,通常為六人、八人、或十人,攜帶部份聘金、禮餅、金飾物品、及香煙、五色糖、檳榔、金香燭炮等物,同往女家。過定時先付一部份,其餘待至送日子或親迎時付清;蓋原有﹁完聘﹂之禮,現在省略而納入送日子或親迎之中。禮餅為大圓餅一份,其數量視女家之需要及男家經濟而定。金飾物品為戒指二枚、項鍊一條、或有手鐲、手錶。

        其過定儀式為準新娘著新裝,由全福婦人引帶出堂,捧甜茶敬客,旋即回房。稍候,再度出堂收茶杯,此時男方將戒指、項鍊、手鐲等金飾物,放置茶盤上,由準新娘收回。按著,男方主婚人用紅包妥聘金之一部份,置一托盤上,交由媒人轉交給女方主婚人,女方收下聘金,表示已經答應將女兒許配給對方。女家隨之設筵招待午餐,這頓筵席費用乃由男方負擔,故男方需送女方桌席禮,此外亦備托盤禮、和牽新娘禮,送給女家負責擔任該項職務的人。

        午餐畢休息片刻,男方來客準備回去,女方即收下禮餅及各食品,但必須退還少許。另外,女家亦同贈禮物,如金戒指、西裝料、襯衫、長褲、皮帶、皮鞋、毛巾、肥皂、牙刷等。女家將所收的禮餅分贈親友,以告知家中的姑娘已經訂婚,俗謂分餅。受贈的親友吃了餅就得預備添粧禮物,於結婚時送給新娘。男家方面也將女家退還的餅贈送戚友,惟數量少,範圍有限,止於至親的親朋而已。

【送日子】

        有些人於送日子時即包括完聘禮。約於迎娶前一個月光景,男方將擇日師擇定書明的于歸吉課,由媒人送至女家,以迎娶日期徵求女家同意,並另具幣儀贈送。該于歸吉課乃男家請日師擇定男女兩家於婚期前所需準備的,以及結婚進行中之各項禮節的日期時辰,連同男女生庚排成天干地支,俗稱日課,或日子單。吉課上列明「裁衣開剪」、「安床」、「開容」、「出閣」等之時辰,並指明須忌避的歲數的人。

【親  迎】

甲、親迎前的準備:男家先粉刷佈置新房,依吉課上之時辰合帳、安床,在新床之前上方懸掛八卦織物,用以驅邪壓忌。結婚前一日,送阿婆肉至女家,再由女家轉送女之外祖母,是為一大片生豬肉約二十台斤。又備牲禮敬外祖,即是祭拜新郎母親之娘家的祖先神位,祭物有雞、豬肉、紅蛋、魷魚、紅龜板、糖果、以及酒、茶、香紙、等物盛於梯內,由樂隊、彩旗前導一路吹打前往樂隊篇八音隊或是現代樂隊,新郎本人隨同前往然香禮拜,祭拜後將紅龜叛及糖果分送在場的小孩吃。同日亦祭拜自己祖先,謂之敬內祖。昔日備辦的牲禮敬物甚多,光復後,逐漸改進而形簡單。接送阿婆肉及敬外祖、敬內祖,乃具有飲水思源及感恩之意義。有的於同日深夜,另備牲禮祭拜天公眾神,俗稱「宗神」,所謂宗神,乃是因奶曾向天公眾神許願,稱為「起神」者,必須完成的祖祀,若無起神則無須完神。 女家則積極準備嫁粧,依于歸吉課上擇定的裁衣時辰,請裁縫師開剪新衣;開容時辰請族中全福婦人為之絞拔臉毛。結婚前一日,先將粗重的木製傢具送往男家,以免臨時倉促難以安排。新娘的粧奩多數為日常的實用物品,奢侈品極少。

乙、親迎是日:兩家廳堂皆張燈結彩圍上桌幃,準備禮節宴客等事宜。清晨,男家備牲禮,用樞抬送女家祭祖,另備紅包十個,俗稱十禮,計有開剪禮、開面禮、梳頭禮、點燭禮二份、廚官禮、花儀、籮隔禮、姊妹禮、及充聘禮等,隨同牲禮送至女家。敬女家祖先後,女家收下牲物,用以烹煮待客。

        其後,新郎由媒人及男性同行二人陪同,於早餐之前乘車往女家,同行是同往迎親的人,其中一人必為長者。迎娶的人抵達女家時,被迎至廳堂坐定,敬茶敬煙或檳榔,斯時女家的親朋賀客早已齊集,乃開筵宴客,雖然是早餐請客,場面亦大,請客都在自己家中,在院子或門前空地,搭帳蓬設臨時宴客場所。於是宴中,一廚官端兩枚去殼的鴨蛋給新郎,新郎需用筷于截開鴨蛋而後食之,或請同行分吃,義取團圓,而新郎得給該廚官一個紅包。餐畢等候行禮及上花車的時辰,通常是午前上車,俾使男家中午宴客前抵達男方。此時,新郎在女家由一人帶領,向來賓中之長者親人敬煙認親,受煙之長者得給新郎紅包,而新郎本人亦身備數個小紅包,送給向他敬煙的小孩。

        新郎新娘皆穿西式禮服,即新郎著西裝,新娘著白色長禮服,手捧鮮花一束,新娘並在髮上插一朵鮮花。依吉課上的時辰,新娘由全福婦人引至正廳,一對新人燃香祭拜,並行點燭敬祖禮,然後向父母告別,父親(即主婚人)給新郎紅包,隨即上車。花車在鳴炮聲中啟程,女家向車後撥水,祝女兒好命,新娘則自車中擲出紙扇,由其弟拾得。花車後有新娘之弟妹及女性同行隨行送嫁。嫁粧祖婆雞、五種、拖青等隨之而去。同行中,新娘之妹輩持鮮花兩束,及內盛數十朵小鮮花之花籃送至男家。其中祖婆雞為雌雄各一,紅布束足,帶往男家置新房床下,次日放出時,看兩雞誰先後,以兆生男生女;五種為五谷類,各包以紅紙,表示五谷豐登,子孫繁衍之意;拖育用龍眼樹枝以為避邪,抵男家拋之於門前屋頂上。

        出嫁行列抵男家,即由全福婦人引新娘下車進入新房。中午設筵宴請來賓.以女方送嫁者為上賓,亦在自宅院于作為臨時宴客場地。宴客時,多採新式,請新娘之父母同來,以便向來賓介紹新郎新娘以及雙方主婚人。然後,新娘由一婦人陪同,在宴客當中;偽女性的長輩親人在髮上插朵鮮花,此鮮花即是同行帶來者,從婆婆開始插,但婆婆的花特別大,其餘則較小,受插者得放紅包於花籃中,通常是五元、十元不等,這是一種新婦認親的儀式,俗稱插花。

        送嫁者於午飯後歸返女家時,要將盛鮮花之花籃帶回,而新郎新娘以及翁姑等四人,得在花籃上懸掛紅包,即是鈔票,俗稱「結衫帶」。

        因為新娘通常是近午時進房,故拜祖多於午後,依日師擇定的時辰行之。拜祖的敬物僅用簡單的果物和酒。接著於正廳前,合贈一個紅包給媒人,是為謝媒。

       新娘中午不得食,除拜祖以及向賓客介紹、插花之外,終日穿著禮服靜坐新房內。午宴後,親朋賀客陸續前來鬧新房,向新娘索取紅包、香煙、或檳榔、糖果。鬧新房時,新娘不得言語,亦不得生氣,任由來者戲弄和取鬧。

        是晚的節目是為「喝新娘酒」,在正廳或院子內擺長桌,桌上有多種的糖果、水果類,首位由主婚人及新郎分坐,其餘親友圍坐長桌(自由參加),新娘仍穿著禮服,由一婦人陪見分別依次敬奉檳榔、香煙、甜茶、酒等,新娘來回走數次,親友即乘機作弄或講四句之吉辭,邊吃邊鬧新娘,最後,新郎向在座的親友介紹新娘作為結束。喝新娘酒的親友得在空杯內放下一個紅包,新娘則備有回贈之見面禮,多為各種鞋子或拖鞋,俗稱「好位鞋」。

        喝完新娘酒,客人離去後,新娘回房,新郎為新娘取下頭髮上的鮮花,拋之於帳頂上,俗稱「下花」。下花之後,新娘始能脫下禮服改穿便裝。

【歸 寧】

        多於第二朝、第三朝、或第六朝行之,其中以第二朝回門者居多,因為岳家可以利用前一日請客用的一切器具和剩餘的食品,而省卻許多麻煩並節省開支。回門時由小舅仔一人前來恭請。中午,岳家設筵款待女兒新婿,以及陪同回門一行親友。臨去時,岳家備米糕、帶路雞、甘蔗等物,讓女兒帶回去。歸寧返來之後,新婦即入廚房祀炊,並開始料理炊事。 以上所述之婚儀習俗,乃是傳統六堆客庄的一般中等家庭所通行者,雖然較往昔的原有婚俗簡化了些,也滲和了客家以外的各種新婚俗,卻仍能證實它是淵源我國固有的六禮---納采、問名、納徵、請期、親迎----之遺規。
http://liouduai.tacocity.com.tw/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6-23 12:0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生育礼俗

生育禮俗

       生子滿一月曰滿月,產婦月中食麻油雞薑酒補身。十二朝後,要送麻油雞酒至娘家報喜,娘家則以米、蛋填滿酒壺回送,親戚則多以雞、豬心腰、補酒等回賀。

       做滿月要祀神、祭祖,并辦酒席宴客。娘家要送嬰兒應用之衣服、鞋帽、被褥、金八卦等。過去嬰兒於是日剃去胎髮,滿月以後有做「四月」者,娘家應送來木製椅轎、木馬等給小孩坐,叫做「登輿」。到了週年,也有的人做「對歲」,歡宴親友。

       由於醫藥的發達,嬰兒死亡率降低,生兒育男已非難事,時至今日除了做「彌月」仍盛行之外,「做四月」、「做對歲」之習俗已日趨沒落,少人舉行了。

       鄉中多數聚族而居,無論貧富,每家新生男孩(添丁)者,均於農曆元宵在村中廟會中做「新丁粄」,分送親友。
http://liouduai.tacocity.com.tw/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6-23 12: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壽慶禮俗

壽慶禮俗

古俗男女自三歲生日起至六十歲,所有誕辰都叫做「小生日」,很少公開舉行慶生做壽的,只有家人加菜略示慶祝而已。六十一歲年屆花甲(下壽),才可祝壽。富有家庭也有擺筵席宴請親友的,出嫁女兒要辦禮物──包括壽衣、壽杖等祝壽。當然前一天少不得要祭祖敬天拜神,宴罷,家人戚友輪流拜壽。時至今日,慶壽的人減少了,連七十一歲(中壽),八十一歲(上壽)的生日,都少人舖張宴客了,只有至親人等,三五桌簡單祝賀而已。

冥壽:凡先人在六十一歲以前逝世的,子孫必須為先人做「冥壽」,方式與做陽壽一樣,不過要準備一些冥間用品,舉行祭祀而已。這就是「事死如事生」的傳統美德。
http://liouduai.tacocity.com.tw/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6-23 12: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敬天崇祖

敬天崇祖

       中國宗教生活的內容,從文化現象上來看,是有著高度複雜性的。一般的說,可歸於儒、釋、道的三教為主,在民間則以混和,三教合一,不易區分了。其中道教的色彩可能要濃厚一些。中國人的宗教情緒並不強烈,且始終維持著多神信仰。其中對於天和祖先的崇拜,則既普遍;復深遠,還遠超出於一般信仰之上,故而人們相信生人在世,若能多做好事,多積善德,死後必得好報。至於對社會民族有大功勞的人,則已成神而受到膜拜。「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一個人的行狀,不祇影響其本身,更對家族的興旺,子孫的禍福夭壽有著深長的關係。這便是公元前1700年以前的龍山期出現的敬天與崇祖的信仰,歷久而不變。這種信仰,簡單易行,殊少迷信,是教人「飲水思源」報恩崇德,讓人自覺「源遠流長」,有「根」,有「永生」的磐石般安定的精神,也賦予子孫知道感恩,知道自尊,知道修身與行善的安頓自己的心與維繫社會秩序的廣大力量。所以它是一種切實、合理、有意義的偉大的信仰。

       在今日六堆客家人的生活中,這兩種中國最早的宗教信仰仍維繫不墜。年節的奉祀祖先,祭拜天神;清明的掃墓,慎終追遠;日常生活上父母對小女的關顧,子女的多能勤奮上進,一般的文化水平較高,社會風氣良好,或應歸功於有此良好傳統之故。有文化歷史的國家都很重視傳統,保存良好的傳統,不是守舊,更不是頑冥不靈,猶如真理永遠就是真理,我們是更當愛惜自己傳統的。

敬 天

       在上古時代,人類才有智慧,對大自然,由警懼而敬畏,遂以為宇宙間事物,冥冥中有神主宰,於是對日月星辰,山川風雨,乃至社(土地之神)稷(五穀之神)祭祀以求保佑。其後氏族部落合併,形成國家雛形,各族原有的圖謄敬拜,也轉進為超跡象的敬天。天的觀念出現於西周,在商代先有上帝的觀念。(按耶教之「上帝」係明末來華的傳教士,自中國古書中找得,借用的)。稱至上神為「帝」或「上帝」。上帝表示帝的所在為「上」。祂是天地間與人間,包括農產收穫,戰爭勝負,殷王(商人的王)禍福的最高主宰。上帝有祂的帝廷,帝廷中有日、月、風、雨等自然神為官。卜辭中有對日、月、風、雨等的儀式和祭祀的記錄。上帝的地位崇高,人間的王不能直接訴請於上帝,須先請求故世的先祖,先祖才能直接晉謁上帝,並轉達人王的請求。殷王祈求時,必先舉行祭祀的儀式,但真正享祭的是先祖,不是上帝。因之,殷人的帝,可能是先祖的統稱,或先祖觀念的一個抽象。

       天之所以可敬畏,是因為天是超乎人之地位的,有主宰、有權能,可以對人類施行賞罰,人既然敬天,便不能無祀,以求能與天通,故對於祀天非常虔敬。古時的祀天,冬至在南郊,夏至在北郊,只有天子可以主祭,其他的人都不可冒濫祭天。

       上帝是周人的至上神,商人的至上神與先祖之間糾纏不清。到了周人,自殷人奪得了天下。殷人所深信的天命不變的信仰變了。上帝沒有使殷人永居王位,這是說,天命可以改變,天命靡常。同人雖取得王位,也一樣不會獲得上天特別的鍾愛,永保天下。可是天威可畏,周人要想永保天下,惟靠人王之能修德了。周公、召公對成王的訓戒即是:殷鑑不遠,要敬德修身,以求天命之長久。由是開啟了中國傳統的重德精神。

       用人創造的天的觀念,與殷人帝的觀念有所不同。但涵攝了帝的主要內容,而天與元祖之間,也有了清楚的限界。從此以後,帝的觀念漸漸被天的觀念取代了。

      孔孟以後,這個理念順看雨路發展;一成了天道觀念,乃以天人關係為基本架構的宇宙論。一方則保有上帝性格,普遍保存於民間信仰,成為「各人頭上一方天」的天。

      今日六堆家庭中,仍多有天公(神)神位。逢年過節,有的則初一、十五,甚至每晚都要上香奉茶。過年時,在神位兩側貼上「魏魏乎天德」「浩浩然神功」的對聯,來讚揚天之偉大。發生了什麼疑難大事,或許願、發誓、多以天公為對象,請天公作證。祭天公最隆重的要算結婚前夕的一次了。新郎在大婚前必須打著印有姓氏的大燈籠、旗子、鑼鼓喧天去敬外祖,敬伯公。到了結婚前夕,於子時(夜晚十時)夜闌人靜時,必定虔虔敬敬,敬拜天公,求天保佑,一方面深省這終身大事;結婚不祇是一己私事,更關係看家庭與社會,也就增加了責任感。現代西方式的觀念,誤以為結婚只是男女雙方的私事,人既生存在社會家庭之中,便不可能遺世獨立,也就沒有絕對的私事了。不能求得全體的和諧,對個人、對社會都不會有好處的。

崇 祖

      中國人的崇祀鬼神,祈求賜福,原希望能使陰陽調和,而得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子孫繁衍,六畜興旺。因之陰陽哲理成了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和社會生活的本源,另一方面,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非其鬼而祭之詔也」。而主張踐行「仁道」,孝順和敬畏則是踐仁的入門,崇祖更成了孝的延續,是儒家將之倫理化、教孝、教慎終追遠,各人拜自家祖先,儀式簡易而隆重,繁文褥節的宗教遂演變成最簡易,少迷信的宗教活動,也成了培養道德的重要憑藉。

       祭天祀祖,出於報本反始之義,禮記上說:「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祭祖先,一方面是「志意思慕之情」,一方面又因報恩之義。苟子便說:「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若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爭天,下爭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

       據甲骨文的記載,殷人對他們的祖先,真作到了「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在」的地步。殷人對祖先的看法,以為他們雖然死了,但精靈依然存在,與活的時候完全一樣,還增加了一種神秘的力量,可以降禍授福於于孫,厚葬的原因在此。自周天子將祖先配于上帝和天,各諸侯自然也特別注重祖先的祭祀。遂使敬拜祖先的禮節日見普遍。其後周朝的重視宗法,於是祭拜祖先,在人們的精神生活上,就超於一切敬拜之上了,這便是崇祖敬宗,以及各族姓祠堂家廟發展的由來。

      六堆的家庭認為沒人祭祀的祖先,必定是家道衰亡或沒了後代的人,可憐成了餓鬼。

      由於重視祖先,過去六堆的祭祀公嘗最發達,同一房的子孫,大家醵資買田,以先祖的名義稱為某某公祭祀公嘗。田以廉宜租谷放給族中較窮的子孫耕種。收息一方面作祭祖之用,一方面也作獎學、濟貧等慈善事業。到了年底或年節更有「均息」,每一份會可分得數斤豚肉之息金,足以為年節家中祭祀之用。這種嘗會,各族都很普遍,一方面維繫了同族的情誼,一方面濟貧,另方面則作了獎學或慈善之事,極有互助合作,提拔後進,福國利民的精神。

      六堆客家的大廳是恭奉祖先的地方。祖堂上最普遍的對聯是「祖德源流遠」「宗功世澤長」。上頭的橫幅是「祖德流芳」。正是源遠流長,綿延不絕,絕非譬如朝露,一時幻象的人生。祖牌神案下頭是后土神位,但也有不少家庭付之缺如。不過灶神是絕不缺少的。廚房裏必定安奉灶君神位。其名聯是正中:「司命灶君神位」,右聯為「有德能司火」,左聯是「無私可達天」。

      一個家庭的大事,如遷入新居,喜慶事,子女之名登金榜,年節等都必定祭祖,敬天公和敬灶君。結婚時,新郎除敬拜自家祖先外,更要到母親外家和祖母外家敬祖,祭祀後的牲禮,必定奉上一大臂,謂之「阿婆肉」。

      中國文化建基於人生修養,其基本則在家庭。由推己及人,然後賢人、聖人,最後則上通天德,中國人以道德心性修養來代替了宗教,而崇祖敬天正好是最合適的制度。
http://liouduai.tacocity.com.tw/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6-23 12: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喪葬禮俗

喪葬禮俗

       人死後之喪祭之禮,客家人所以特別重視,乃由於生者對死者無盡悠久之情誼。所謂「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事死送死之所以當大事,乃表示我們對於死者的情誼,有達於幽冥,生死不逾,而傳之久遠,而使生者與死者之精神永不分離,維繫生命之源遠流長,從而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情誼,而生命得以安頓,家族得以繁衍,人生得以有所歸宿。

       曾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客家人素重孝道,故對於慎終追遠的喪葬禮俗,做得十分週到,哀戚嚴肅,且二百年來遵守古禮,少有變動。

       當尊親病危時,遠親近鄰,紛紛前來探視,家人如有遠出的,必盡可能趕回省視,以盡孝思。彌留時,由近親壯男健婦,為其潔淨身體,換穿潔淨衣服,抬至廳堂左邊,首內腳外,不掛蚊帳,此即古體所謂「壽終正寢」。然後剃髮或綰髮、穿壽衣。

       當尊親始卒,一面舉哀、一而焚燒冥紙(銀紙)。死者腳尾要供奉插有筷子一雙、鴨蛋一隻的飯,叫做「腳尾飯」,(或設置瓦油燈一盞,叫做「腳尾燈」),在未殮以前,親屬日夜輪流看守,以防蟲鼠啃傷,和狗貓跳抓。祖堂中祖牌、神位等或取下、或遮蔽。神桌上供奉紙製的臨時牌位「魂帛」。同時派人向至親好友報喪。大門口貼上「忌中」或「制中」的白紙條。擇定出殯時日之後,趕印訃聞向戚友報喪。

       喪家至市買棺材回來,喪家男女要舉哀至大門匐伏迎棺。作法事完畢,抬入廳中,擇定時刻入殮。殮前要洗屍換壽衣,棺內荐以草紙或茶葉和殉葬物品,然後抬屍安放,喪家男女環跪棺旁哀號,這叫做「親視含殮」。再由法師作法事畢,由工匠用大鐵釘分在四角釘牢,叫做「封棺」。封棺後,停柩在廳,傍置靈位,請行家做「旗旛」,為三尺多長的布條,男綠女黃,上面剪些花紋,寫上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繫在一支帶竹葉的小竹竿上,一直要用到除靈。

      喪家富有的,必向紙紮店定製紙紮冥器,所有床帳被褥衣裳鞋帽,和日常用具,無不維妙維肖。

      積習相沿,父母喪多數請和尚或尼姑來「做功德」,念經做法事超渡亡靈,日數多寡,量力而為。

      祭奠在死後第六天叫做「首六」,和第七天叫做「首七」舉行(現在多縮減日期提前舉行)。除喪家家祭外,戚友或致送祭品奠儀,或親臨吊奠,都應及時行之,方不失禮。靈堂用白布聯綴成闈,遮蔽靈樞,叫做「孝闈」,孝子長日躲在孝闈內陪伴靈柩,叫做「苫塊」,不飲酒、不吃肉,僅以粗食充飢,每當吊客祭奠完畢,孝子麻衣芒鞋執杖俯首弓身匐匐門前叩謝。

      一般人家,出殯多在「首七」左右學行,望族世家,出殯前一日,要邀集族戚或知名之士先擬好「諡法」恭送到喪家,叫做「迎局」。普通人的諡法,男人由族長合擬,女人由外家擬定。

      出殯當日先「成服」,家族一律穿上孝服,子女兒媳孫兒女要穿麻衣,即是「披麻帶孝」,一般親屬是白布衣,家祭和公祭都在啟靈之前舉行,祭儀行三獻禮,戚族姻親均在前一夕備祭品送來,在此時致祭。其餘親鄰朋友,亦多於此時來弔祭拈香,孝子孝孫則匐伏一旁回禮,婦女則在旁哭泣。禮畢,即鳴大炮竹三響,便蓋上棺罩出殯了。

      開弔前,要禮請有地位的人來「點主」,就是孝子背了木主,跪在柩前,由主祭者手執新毛筆沾了株砂高唱:「天地開張,日吉時良,點王為主」(唱到這句,即用硃筆在「王」字之上加一點使成主字。)繼唱:「世代永昌。」便算禮成。孝子孝孫則在下面匐伏叩謝出喪的行列依次為銘旌、諡法紅紙金字,輓聯花圈等,香亭、遺像亭、樂隊、僧尼、木主、香爐、靈柩、送葬者居後。另外有一人提籃在先頭撒紙錢,沿途有兩堂路祭,一為族祭、一為戚祭。第二路祭完後,孝子孝孫要回頭向送葬者跪謝,并請止步,除至親人外,一般送葬者即行解散。出殯時孝子和眷屬應俯首弓身,沿途哀號,充分表現哀毀備至,就是執紼親友,也要絕對緘默,表現戚容:連路人也要在路傍側立,不得喧笑。

      柩到墓地,先祀「后土」,然後奉安人穴,再由僧尼做法事,使動土掩埋,埋畢設祭,男婦冉繞墓三周。並將魂帛斗內五穀,撒於墓上,又取墓土一塊,放入斗內,名為「返主」。

      回喪之後,便在家堂中設置靈壇,正中供死者遺像,諡法,還有木主,前面是香爐燭台,或是一盞常明燈。

      媳婦每天要在靈前上飯,供洗臉水,燒冥紙,早晚兩次,一直做到百日除靈。

      人死之後第七天叫做頭七,再過七天叫做二七,以此推算,至第七個七天叫做七七。七七完了之後,便做「百日」,這日設祭後便除靈除孝。把手臂上帶的麻衣布塊除下,與紙紮的靈壇等一起焚化。喪事至此結束。

      第一次墓葬之後,經三年五年,就擇吉開墓,拾骨入金甕中,找尋吉地,擇日安葬,墓地之大小精簡,喪家量力而為。

http://liouduai.tacocity.com.tw/-------◎六堆鄉土文化資訊網◎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2 17: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yanxiuhong 的帖子

在这个人类的地球上,只有这个民族--------客家人(古中州人),他坚守中华传统儒家文化,在日常生活点滴中体现出来,例如喜庆十二版帖完全崇尚礼义文化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30 11:27 , Processed in 0.014566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