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02|回复: 5

宁化的客家民俗(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11 15: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俗习惯,涵养内容非常广泛,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存在。
客家民俗,当然也不例外,它传承中汉族古风,同时也融合了闽粤赣客家民系形成区的土著风俗,所以它同属汉族风俗范畴,又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宁化民俗既有客家人的共同特点,又有突出的地域特点,当今许多带普遍性的客家风俗,有的在宁化形成,有些民俗在大部分地区失传了,但宁化仍然保留下来。所以学者们认为宁化有着更多的原始客家文化,这是特殊的宁化历史和地理使然。正如李升宝在《石壁风俗的形成和传播》一文中所说:“石壁风俗为何能播衍辐射至客家许多地区?重要原因是保留了中原历代风俗,随着石壁先祖的迁移,而将各类风俗一同带去,在新的地区播衍继承,也有些风俗被客地融化、改变,或赋予新的内容,或由于各种原因被新地区的风俗所取代。”
礼 俗
“礼为社会生活之规范,以礼节之,则为礼俗”。重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称“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俗多来源于“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古礼可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类,筒称为“五礼”。习俗中,包含着礼的成份;礼,许多表现于习俗之中。
客家人重礼,最主要的是由古礼沿袭,但也少不了演绎,赋予地域特色。如客家人的婚丧节庆礼俗基本沿袭古礼,但在具体活动程序和内容上,却千姿百态,富有地方特色。如“接亲”,就有“哭嫁”、“吵嫁”、“拦嫁”等等不同”节目”。宁化人的婚、丧、寿庆等,在“请”和“贺”的双方均有不同礼俗。婚嫁要先请后贺,不请不贺;寿筵和新迁要先贺后请,不贺不请;丧葬祭奠,要先送“烛礼”,后做“拆封”(谢客宴)。“烛礼”不宜太多,认为“多了下辈要还”。
尊老爱幼,长幼有序,老人要严于律已,为人表率。俗语说:“为老不尊,教坏子孙”。在家吃饭,长辈上座,宴席座位排列有严格规定,如果安排(俗语称“拘席”)不好,客人可离席而走,主人得赔礼道歉,加以挽留。亲戚按血缘亲疏,宁化以舅公(母舅)为最大,称:“上有雷公,下有舅公”;朋友以世交深浅或年龄大小排;同宗则按辈份大小排,同一辈份,则视年龄。上辈交谈,下辈不得多言插嘴,俗语云:“大人话事,细人摁耳”。
尊师重教,望子成龙,是儒家思想的沿袭,客家人发扬更加突出,所以被列为民系特点之一。客家地区的尊师重教程度使海外学子都称道。在梅县传教的法国神父赖里查斯曾说:“一个不到三万人的城市,便有十余间中学和数十间小学,学生人数几乎超过全城人口的一半。……全境有七八百间学校,按照人口的比例来计算,不但中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赶得上,就是与欧美各国相较之下亦不多让。”(赖里查斯《客法词典》)宁化或者石壁都有着很好的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没老婆”,“生子唔读书,不如养条猪”,“目不知丁,枉费一生”等谚语,家喻户晓。各姓氏都把兴教之事写入族规之中。各姓宗祠都设有“学田”,专门奖励上进者,或资助无力求学者。由于把世家命运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所以视教育、视入学、视老师神圣至上。私塾无论大小,都是圣贤之地,都要设立圣坛,中供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神位,左列三千学师,右列七十二贤。每日清晨塾师亲自燃香,初一、十五诸生带香烛,跪拜供祭。父辈都把孩子的前程,寄希望于老师,因此,有人说,对待老师犹如对灶君,思想上十分尊敬、崇拜,生活上关心倍至。“逢年过节必送礼,家有宴席必有请,杀鸡宰猪忘不了,新鲜菜蔬先敬尝。”异乡老师大凡放假回乡,学生家长纷纷赠送农副产品。
在款待客人方面,除上述饮食之外,还有一个“跨火把”的特殊礼仪。如果生客、稀客临门,定要客人“跨火把”进门,所谓生客、稀客,是指第一次进门的客人,或长久未来的客人,如生亲家、生姐丈(女婿)、外孙等等,也包括新娘进门。稀客,指难得登门的客人,俗语云:“三年来两遭,当得清官到。三天来两遭,当得狗爬灶”。所谓“跨火把”,是主人在客人进门之前,用一把柴草放在门槛外面,上面盖上火炭;或柴草点燃,再盖上谷壳,让它只冒烟,而不冒火,引客人跨过火把进门。这是一项最高的迎客礼仪,可能是从当地土著那里学来的。
婚 嫁 轿 封
客家地区对婚嫁习俗各有不同说法,但其做法基本相同,或繁或筒,或增或减,均有所闻。客家人夜间迎亲,福佬人白天迎亲,是最大的不同。客家人过去都抬“花轿”迎新娘。“花轿”的“包装”大体一致,但有些内容,多数地区已“早逝”。“花轿”轿顶,一般都贴上“螽斯衍庆”或“龙凤呈祥”四个大字。轿后挂铜镜或“八卦”,轿门贴“封签”,俗称轿封。普遍的封签内容是书其姓氏郡号和男方族中最为显赫的官名,一是标明迎亲者的姓氏,二是显示本族的声望,三是以官位镇邪,保迎亲的顺利。如:宁化淮土刘氏的轿封是“钦点法部主事刘吉日封”,石壁大江头张氏轿封是:“钦点浙江龙泉县正堂张吉日封”,不书其姓氏最显赫的官职,而以本房族最显赫的人封轿。这种轿封男方贴在右轿门上,以示谦虚。到了女方,则将男方的移至左门上,以示对男方的尊重。女方不必要再贴轿封。另一种轿封是以对联代替,此招可能出自文人舞文弄墨以表现族人才华。轿联,先由男方出上联,贴在右轿门,女方要对下联,把男方上联移至左门,自已的贴右门,作下联,双方都表示谦虚。男方出联,往往是为表现本族人才或为难女方,因此绞尽脑汁出妙对,而且要临启轿时方贴上,过早贴上,怕人通风报信,让女方早有准备。女方为了对好下联,要早请“高手”,因轿在女方停留时间不长,如对不上,不能启轿,对不好则丢族人的脸,所以要早请“高手”早作准备。有的文人墨客便趁机“敲竹杠”。传说有个村子的教书先生,日常不引人重视,“对轿联”时却有人求上门,他于是摆起架子,声称“家寒”不能作,求者即奉上银两,他又说:“笔枯”不能作, 只得增些银两,最后还以“桌残”不能作为由,让求者俯首弯腰,以背当桌,伺候先生写就下联。自此,这个教书先生身价培增,就读的孩子也多起来。传言,过去有钱人为了体面,不惜重金聘请文人,以字计算,一个字一元银洋,或更多。但通常的轿封只写些通常的联对,如“天成佳偶,夙缔良缘”、“百年好合,五世其昌”之类的祝贺联句。只有少数确有些文学造诣的男方“先生”会出些难度较大的上联,如“箫笙管笛迎来四化能手”、“真心慎娶妙龄少女”。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一个尴尬局面:男方上联为“腊月雪梅迎春喜”,女方一时难以对上,临近启轿时,写上“中国共产党万岁”。
轿联的风俗是客家人的古老的婚俗之一,但近数十年来,大部分地区已经失传,只有宁化和江西石城的少数山区,在十年前,还用轿接亲,对轿联的遗风犹存。
端 午 挂 葛 藤
端午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除了纪念先人之外,还有祛疾避邪因素,所以客家人非常重视,如同过年。端午节门旁“挂青”也是汉族广泛流传的一种习俗。客家人“挂青”多了一种葛藤,有的再加桃枝,都挂在门框两旁和门楣上。宁化客家人一般把菖蒲、艾枝分别挂在门框两旁,葛藤横挂在门楣上,并配对联:“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挂葛藤的习惯是客家人特有的,从福建宁化,传至广东等各客家地区。宁化至今仍有此习,闽西有的地方也仍然继续保留。此习起源的传说:黄巢起义军路遇一妇人带着孩子逃难,背着大的,牵着小的,黄巢见状好生奇怪,问妇人何故,妇人说:听说黄巢造反,到处杀人,大的孩子是我侄儿,他父母已不在人世,惟恐闪失,断了香火,所以背着,小的是我亲生子,虽然小一点,为了保侄儿,也顾不了许多。黄巢听后很受感动,便告诉妇人不必再去逃难,回家去采葛藤挂在村口,于是一村人平安无事。事后,村里人把葛藤认作吉祥物,所以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挂葛藤,并将村名改为“葛藤坑”。此村就是现在石壁镇的南田村,距石壁村不到五公里。历史上居住许多人家,现在仍有十多种姓氏的居民,据说广大埔、兴宁也有相类似的传说,但没有具体地点。石壁葛藤坑的传说,自宁化到梅县到台湾都广泛流传,具体情节都一样。也许兴宁、大埔的传说同出一源,以后在流传过程中“走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11 15: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宁化的客家民俗

考据历史,黄巢起义军未曾到过宁化,但经过邻县建宁的边境,所以此传说有待进一步考证。也许黄巢路遇妇人之地正是邻县边境。
丧 葬 偷 青
“一个人的生与死,是人生的两个极端。生是人生的发端,死是人生的终结,所以,生与死是人生之大事。但死之丧礼,不仅远比生礼更为隆重,而且是人生礼仪中最为庄严肃穆、最为独特的礼仪。”丧礼仪规,《礼祀》有详细记载,客家人基本沿袭陈规,虽然各地在具体程式上,稍有演绎,形成客家特色,如二次葬、妇女的“灵牌”和墓碑称“孺人”及坟墓的造型有别等,但总的程式仍不离其宗。宁化客家人在出殡前“偷青”,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做法。
宁化人在出殡前一天举行堂祭,亦称“祭奠”。堂祭是在灵堂举行的祭祀仪式,宁化人称“开堂”。届时燃香鸣炮,哀乐齐鸣,孝子及“五服”亲属各着孝服,分别致祭。孝子开始,由小大到按顺序逐个进行。请“知礼者”司仪念祭文,陈述死者生前业绩及亲人哀思,致祭者按司仪的号令行跪拜礼,对父母、内外祖父母、岳父母、尊师、师傅行三跪九叩,对其他长辈二跪六叩,同辈一跪三叩。拜毕,大礼者,还要绕奠堂匍匐跪爬一周,有的则要在堂前空坪上匍匐跪爬一周,以示对死者长辈生前不尽孝道的忏悔之意。祭讫,焚烧楮帛祭文。当晚“偷青”,吃“辞堂丸”。
“偷青”,就是偷别人家的青菜。在出殡的前一个晚上,孝子孝孙披麻戴孝带人到田间,明火执仗偷别人地里的瓜果蔬菜,毫不顾忌,不管何人的菜地,碰上就摘、就拔、就挖。但一般在一户人家的菜地里不会“偷”太多,因为要“偷”好多家,被“偷”的人家越多、骂的人越多、越好,“越骂越发”,但此风习以为常,被偷者知道是“偷青”偷的,都可以谅解,不认真,最多说上几句“这么狠,都给我偷走了”。“偷”的“青”是用以做“辞堂丸”,亦称“老头丸”,是用大米做的,其做法将大米煮成半熟,笊起来,擦揉后,做成椭圆形的丸子,讲究的,再下油锅去炒成赤色。另外将瓜果蔬菜(少许)和葱蒜煮熟,加上米饭丸子一起煮,配以佐料便可。“辞堂丸”煮好之后,首先孝敬死者,家人每人端一碗,跑在棺材下,边哭边吃。吃完又祭,叫“辞堂文”,祭文写在红纸上,意即死者将辞别而去阴间。“辞堂丸”除了家人外,帮忙办丧事的人、祭吊的亲戚朋友和邻居都可以以食,他们不必在灵前祭祀。
宁 化 人 好 客
客家人好客,为世人所称道。宁化客家人更加好客。乡里人较城里人好客,山里人又比乡里人更好客。进门便是客,不进门,路过者也是客。只要经过门口的人,主人都打招呼:“进来坐!”“放下肩吧!”这利俚语,可能过去少有不挑东西走路的人,下田必扛锄头、挑笨箕,做买卖的人,更要挑担子,因是山区,过去道路不好推车,所以只能挑担。“放下肩”是叫人把肩上的东西放下,让肩膀休息一下。这种招呼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口语,就是对没挑东西的人,主人也随口而出“进来放下肩吧!”
客人进屋后,主人首先让坐敬茶,这是最起码的礼节,也是对不认识的过路客人的一般礼节。若是亲、朋,男客则招待家酿水酒,最现成的下酒菜是炒黄豆和湿子花生(花生收获后,不用晒干掺沙一起炒熟,俗称湿子花生,是宁化的一种特产)。再者则加炒一些小菜。如果逢年过节,一户有客,邻居也会提一壶酒、端一盘菜一起招待“凑热闹”。若招待更加亲密的至亲好友,必须宰鸡,请客人吃鸡腿,一人一只鸡腿,若客人多,鸡腿不够,则主客吃大鸡腿,次客吃翼鸡腿(鸡翅膀称翼鸡腿)。
女客上门,一般招待吃擂茶。若是一般过路女客,用现成擂茶,加些炒豆子、炒米等。若是亲朋好友,则要现做,必须有“内容”(即有许多配料),邻居知道某户做擂茶招待客人,会主动送些食油、猪油、粉干、花生等食物,请主人一起做。有些事先不知的邻居,主人待擂茶做好后,也会请邻居一起吃,邻居也随带一些食品。如果在吃擂茶时,凡过路的人,都会受到邀请,也都可进屋品尝,不必拘礼,主人都会热情招待。
大凡喜庆做擂茶或米茶,都要请全村人,男女老少都可以前往,不必拘礼。过路客人也可以进去,叫“见者有份”。客人愈多,主人愈高兴,也愈体面,是一种人缘好的表现,说明“人家看得起”。喜庆菜一般是婚嫁后的第三天,寿庆后一天或廷迟些也可以。建新房、迁新居,大多是在进屋的当天,也可以推迟。叫“样新灶”(“样,谐音,方言,热闹之意),有的地方,庙会期间,凡赶会的人都可进屋吃饭饮酒,主人都非常欢迎。
宁化人待客还有一项”洗澡“,也是必不可少的。请客人洗澡是一种礼节,客人谦让不想洗,主人一定动员你洗,主人把洗澡水提进洗澡间,帮客人把澡盆洗干净,然后请客人进去。农村洗澡水很热,特别招等客人的,一般用开水,洗时不能把水都倒进盆,那样水太热,无法洗,只能先倒入一、二杓,因澡盆是凉的,澡巾也是凉的,搅动一下,水温下降便可以开始洗,在洗的过程中,水不够热时,再添一些,边洗边添,直到洗完,能保持所需温度。外地客人,不知此习者,往往“上当”,到了洗澡间,水那么热,又无冷水掺和,不知所措。有位来自北京的梅州客家人,便曾遇上这种尴尬的局面。
宁化人好客的习俗由来,一是由于客家先民饱尝流离之苦,在那长期流浪的生活之中,深深体会到相待的重要。在困境之中,如果有人相待,真乃“滴水之恩,应涌泉相报”。因此形成一种相敬于人的心态,好客待人;二是从当地少数民族那里学来的。有文献记载:“苗族每逢节日遇见远客,必接至家中款以酒菜的,至少要送一碗酸汤表示对客人的欢迎。”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8-11 15: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和我们石城县的民俗一摸一样

崖郎还食米擦  盐擦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8-26 10:59:3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这篇文章,让我想起了许多过去,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回去看看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9-11 18: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是呀,任何一个事物的形成都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原因的。
宁化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可是怎样才能让她的光辉重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5-8-18 16: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19 21: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