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82|回复: 0

对韶关客家在客家形成历史中地位的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6 14: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韶关是客家地区,这种说法已经不会有多少人提出疑问了。但是,对韶关客家是如何形成的?韶关客家在客家形成历史中应该处于什么地位等问题,至今倘没有见到有关专著论述。在各种论述客家历史的专著文章中,对韶关客家往往是述而不论,对韶关客家在客家形成历史中的地位视而不见,或者是轻而言之,甚至前后矛盾,说法不一。本文通过引述一些论著文章中各种资料和论述,对韶关客家在客家形成历史中,应该处于什么地位及作用,提出一些思考和推论。供与会有识之士参考和研讨,以便企望对韶关客家形成的历史及其应有的地位,引起重视和研究。
清朝嘉庆年间,徐旭曾的《丰湖杂记》是有关客家问题的最早论述,被誉为“客家人宣言”。徐旭曾论及客家地域范围时:“西起大庚,东至闽汀,纵横蜿蜒,山之南、山之北皆属之。即今之福建汀州各属,江西之南安、赣州、宁都各属,广东之南雄、韶州、连州、惠州、嘉应各属,及潮州之大埔、丰顺,广州之龙门各属是也。这里就已经明确把今天韶关所属地域,列入客家人的聚居地,因而,韶关是客家民系的基地,也就是所谓“客家大本营”。
罗香林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客家学的先行者。他的《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至今还是我们研究客家学的经典著作。他的《客家源流考》中,对韶关客家有这样的说法:“到了元末,广东东部北部,谓客家移民的住地,政府已无法将主客户分别立册了。……这可知广东的客家,大半实自宋末到明初,搀盛起来的。罗香林先生对客家五次迁徙总结时说到:“至于第二期的迁移,……其近者则迁自赣北赣中,徙于赣南或闽南,或粤北边地;第三期的迁移,则多由赣南闽南徙于粤东粤北。第四期的迁移,则多分由粤东粤北而徙于粤省中部,及沿海地区和四川东部中部,以及广西苍梧柳江所属各县”“这是客家向南迁移所曾经过的大概途程,与客家民系的所以形成,颇有关系。“到了康熙二十三年,清廷遂明令尽复闽粤濒海居民旧业。……而广东东部北部乃至福建西南部江西南部的客家居民,与昔年抗清失败的义民,遂寝假而盛向濒海地区迁移了。(清初)“广东东江和北江的客家,这时期也有逾岭而迁居于湖南宜章汝城郴县及浏阳平江等县的。罗香林先生关于客家的分布及自然环境的论述中,列入广东的纯客县中,有韶关的“仁化……始兴……翁源”三县,非纯客县中有韶关的“南雄、曲江、乐昌、乳源……新丰”五县。谈到客家居地的自然环境时,无论是山、水、气候、物产、矿产等,都包括韶关的地域。可是,罗香林先生在确立客家界说时,则说:“客家基地,虽至今倘未普遍调查,然依其迁移所届,大体言之,其操同一客语而与其邻居不能相混者,则以福建西南部,江西东南部,广东东北部,为基本住地,而更及所再迁之各地,此就空间言之者也。“从罗香林先生论述中,可以看到:论及客家南迁的途径以及客家分布与自然环境时,都把韶关列人客家范围,再论及“客家基地”时,则又把韶关排列其外。大概是这位客家学“祖师爷”划定了“客家基地”的范围之后,后人的各种论述客家形成历史时,都不把韶关归入其中了。
王东是中国客家学第一位博士,毕业于华东师大客家学研究中心。他的《客家学导论》也是中国第一部论述客家学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的著作,对推动中国客家学研究有一定的影响。书中对客家民系的起源、形成、发展的论述中,对韶关客家也有些资料和论述:在论述“大本营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时,说到:“在历史上,有不少赣南客家先民就是经大庚道而进入岭南的。古韶州和南雄州境内的客家人,其先人基本上就是沿着这条通道而进人广东北部的。”在论述客家大本营地区开发时,说到:宋代韶州下属的曲江、乐昌、翁源等县……也都有客家先民的分布。在论述客家民系的形成时,王东则判断“广东北部的翁源、南雄、始兴、新丰··一等县,其成为纯客县是在清代。接着又说:“南雄、翁源、新丰、始兴四个纯客县以及韶关,乳源、曲江、乐昌四个客家人占境内绝大多数的非纯客县。但是,在历史上,这里的居民在总体上却是广府人,而不是客家人。这一点只要打开明嘉靖年间编修的《韶州府志》,并把它与同一时期的《惠州府志》对读,即可一目了然。在论述“明清时期的客家”一章中,对明代中期大本营地区的人口数的估评时,却把韶州府、南雄府又列人其中,并说:“粤东和粤北取代赣南及闽西而成为客家民系的主要生活地域,这种分布格局最迟在明代中叶已形成。随后又列表统计各地客家人迁人汝城县的数字,广东迁入的有50起,其中49起都是韶州府、南雄府迁出的。从王东在《客家学导论》论述中,当然也没有把韶关归为客家大本营范围。在上面引述的论述片段中,前后说法不一,时而把韶关说成客家地区,时而又说韶关人是“广府人”。
谢重光是福建历史学者,也是著名客家学研究者,对客家学研究发表过许多论著。他在《客家形成发展史纲》中,依据1992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统计资料,有关客家居民占居民数95%以上的纯客住县,韶关有翁源、始兴、仁化、新丰等县,非纯客住县有韶关、曲江、乳源、南雄等县。随后,他说:“其中赣南的18个纯客县市,闽西的8个纯客县市、粤东粤北的16个纯客县市及粤北的部分非纯客县市如:韶关、曲江、乳源、南雄等境域相连,自然状况比较相近,是赣、闽、粤三省的交界区域。史料和现状都说明,客家人长久以来集中居住的范围最大,容纳人数最多,地位最重要的住区就是这一地区。所以学者一般称之为‘客家基本住地’,民间则通俗地称之为客家大本营。”“赣南、闽西、粤东、粤北三个地区相连……三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是,该书在论述客家先民南迁历史中,却不提及韶关有关历史情况了,只略而提及韶关官府招安瑶民、教化土著的历史事实。因此,该书在论述“客家民系的形成”时,谈到宋代客家民系成立初期,“客家在粤东的分布只局限于梅州和潮州靠近梅阳的部分,循州‘人多僚蛮’,粤北蛮瑶东侵,都还是少数族类的世界,那里的‘僚蛮’或‘蛮瑶’还没有汉化成为客家。这是与如今粤东兴梅地区及粤北韶关地区都属客家基本住地的格局不同之处。大概这就是作者不把韶关列入客家民系形成的基本地区的主要因素。该书在论及“明清两代赣闽粤边区内部人口迁移是相当频繁的”情况时说:“以明中叶至清初为多;迁移的起讫地则以从闽西迁赣南及闽赣迁粤北为常。迁移的结果,往往使接受移民的地方出现‘客浮于主’,甚至移民占了某地总人口‘十之八九’的情况”。在这段论述之前列举韶关各地官府招集流民的史料,之后又引用翁源主要姓氏迁徙情况调查资料,作为论述的依据。从上述摘引片段,作者认为韶关客家,主要是在明清时期客家民系“内部人口迁移”而形成的。韶关在宋代还是“少数族类世界”。
《客家风华》是广东四位作者合著的一部论著,是岭南文库丛书之一。岭南文库是我省有关部门组织撰写论述岭南历史文化的丛书,有一定的权威性。那么,广东人论述客家历史文化,又是如何看待韶关客家呢?在《客家风华》的“形成客家民系的地域”论述中,对客家“基地”地域范围,引用《丰湖杂记》的说法,其中包括韶关地区。在介绍客家“锚地”赣州时说到:“南迁汉民在赣南留驻,休养生息,之后,一部份人留下定居;一部份人时间不同、历程各异仍继续迁徙。沿西南通道,过梅关,入珠玑巷,继而或在粤北定居而成为客家人,或下珠江三角洲成为广府人,……’,在介绍“客家腹地”时,作者引用《嘉应州志》之后,说到《嘉应州志》撰稿者“温仲和没有把其他粤中、粤北客家县列入,而只列举上述14个县,大概是认为这些县是客家代表,这个范围应可视为客家‘腹地’。因此,《客家风华》全书中,对韶关客家也只是淡淡划过,有用的材料引用一点。在“客家民系播迁”中,说到“由于闽西和粤东、粤北客家人的大量回迁,赣南便形成‘新客’大大超过‘老客’的局面。接着,引用1988年广东地方志办公室侯国隆对现今广东客家人分布调查结果,其中“客家人占99%以上的县有……翁源、新丰等10个县,此外……南雄占 97.61%...…始兴占96.8%...…这些客家人超过95%的县,应归属纯客家县,共15个。“介绍客家名人时,也提到张九龄、张发奎、薛岳三人。介绍“客家文艺”时,提到“有茶味十足的采茶。”在“采茶戏”一节中,说到“流传于赣南、粤北、粤东、闽西等客方言地区的采茶戏,属于赣南流派。”在“民间舞蹈”中,提到南雄县百顺的“香火龙”。在“客家山歌”中,引用5首曲江、仁化、乐昌、南雄等地山歌乐谱。《客家风华》全书40多万字中,有关韶关客家只有上述摘录的这么一点材料。可见,韶关客家在广东客家学研究者的眼里,无足轻重。
司徒尚纪的《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广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较研究》一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专著”之一。它不是专门研究客家学的论述,却又与客家历史文化有关。该书中有不少关于客家民系的论述,其中有关韶关客家的材料和论述在“客家形成于宋元”这一部分:“唐代广东各州人口增加最快的是韶州……粤北成为客家先民居住的重要地区。但只有到宋元时期,客家才作为一个独立民系形成。,又转引魏家琼《史志文存》中有关南雄对县内142姓作过来源调查,“他们主要自宋元从福建、湖南等地度岭迁入南雄,再辗转南迁,而留在当地的有八成左右成为客家人。,在“汉民系的发展与变迁”一节中,作者列表图示“明代韶州府有8万人,占全省人口3.5%;南雄府6.8万,占全省人口2.9%;清代韶州府34.6万人,占全省人口7.4%;南雄府7万人,占全省人口1.5%。韶州府和南雄府的客家人总数比惠州府、嘉应州、连州、连山等地的客家人都要多。所以,作者又说:“宋元客家系最终作为一个共同体形成,其在岭南绝大部集中分布于粤东北和粤北。在论述“客家系地区山区生态环境与变迁”中说“粤北开发虽早,但只限于交通线附近,其他地区森林很茂密。随后在文中多处详述韶关的生态环境的情况。该书在全书论述有关客家系的历史人文地理时,都把韶关归入客家系中。
黄淑聘主编的《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是从人类学角度研究广东汉族不同民系和群体文化。其中有关客家民系形成的论述,也肯定韶关是客家地区,如“今广东的客家主要聚居在粤东梅州地区和粤北一带。”“客家民系大致在宋元之际才基本完成由江西、闽西人粤东、粤北的迁移。客家人进入之时,广府、潮汕两大民系已基本形成东、西分布的态势,留给客家人的只有粤北、粤东的两片相连的山区地带。因此,这两块相连的地区也就成了广东境内客家的基本分布地。“。因此,该书在论述有关客家文化时,都包括韶关客家文化种种史料。
还有一些论著或各种研讨会上的文章,对韶关客家都很少提到,纵然提到了,也不过类似上述论著一些说法,就不再引述了。
从上述引用各种论著中,都认为韶关的地域范围是客家基本住地,是与赣南、闽西、粤东连成一片。但是,用“赣、闽、粤东北”概括客家大本营地域范围时,韶关就不属于“客家大本营”地域范围了。《嘉应州志》和罗香林先生就是如此说法,一直影响着后来许多客家学研究者。
那么,韶关既是“客家基本住地”,然而,为什么又不能算是“腹地”或者“客家大本营”呢?王东很肯定说:“在历史上,这里的居民在总体上是广府人,而不是客家人。”谢重光说:在宋代客家民系成立初期,“粤北蛮瑶东侵,都还是少数族类世界,那里的“僚蛮”或“蛮瑶”还没有汉化成客家。”那么,韶关什么时候从“广府人”天下又变成“客家基本住地”呢?韶关又是什么时候从“少数族类世界”变成“客家基本住地”呢?也就是说,韶关的客家人是什么时候,从什么地方来的?而且,还成为广东客家人最多的地方?确实至今还没有看到有关这方面完整的论著。难怪客家人最多又是“客家基本住地”的韶关,在客家形成历史中,根本没有“地位”,甚至是无足轻重。这对客家学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遗憾,也是对韶关客家人不公平的待遇。
去年,去赣州参观第19届世客会,买了罗勇著的《客家赣州》。读了之后,我认为赣州客家形成的历史过程,对研究韶关客家形成的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之处,仅提出如下几个思考的问题:
一、赣州客家民系的“孕育期”,是“从秦汉开始,己经有北方汉民涉足赣南,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赣闽边区,成为唐未五代客家先民的主要集结地……于是,北宋时期,出现了第一个经济文化的繁荣时期……四周又早己形成为不同的汉方言区。因此而独立成为一系,也就很自然的了”。
韶关在“公元前233年(秦始皇二十四年),秦国60万军队攻灭楚国,驻军湘桂赣粤边界。”“约于公元前222—前221年(秦始皇二十五至二十六年),秦军占领了岭南部分地区。”其中,韶关就是秦军占领岭南的一部分地区。因此,秦汉以来,韶关也是北方汉民涉足岭南最早地区之一。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韶关也是广东客家先民的主要涉足地。自从开发大庾岭梅关古道之后,在唐宋时期,韶关成为岭南开发最快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最繁荣时期。韶关与赣南虽然有南岭山脉之阻隔,自从有了梅关古道,韶关与赣南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在赣南的许多“北方汉民”还是“客家先民”,都是经过梅关古道到韶关,或者经过韶关再迁徙珠江三角洲等南方地区。
因此,韶关与赣州的历史发展有着相近的历程,为什么在唐宋时期,赣州就可以成为客家民系的“孕育期”,而驻留在韶关的“北方汉民”又成了广东什么“民系”的“孕育期”呢?
我想问题就出在“珠玑巷”上。因为南宋末年,大批“珠玑巷”住民迁徙到珠江三角洲,后来成为“广府人”发展壮大的主要来源,因此,南雄“珠玑巷”就成为所谓“广府人”的“祖地”。其实,“广府人”是在粤西封开一带孕育起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而成。王东判断历史上韶关住民是广府人,或许就是与“珠玑巷”有关。而司徒尚纪说,外地人迁徙到南雄,“再辗转南迁,而留在当地的有八成左右成为客家人。”黄淑聘也说“广府、潮汕两大民系,已基本形成东、西分布的态势,留给客家人的,只有粤北、粤东两片相连的山区地带。”所以,对唐宋时期驻留在韶关的“北方汉民”是孕育了“广府人”还是“客家人”,这对韶关客家形成的历史,是不可避免需要首先弄清楚的问题。
二、赣州客家“形成期”,是“正当宋代客家民系在赣闽地区酝酿形成之际,北方由于受辽、夏、金政权的侵扰,仍是不得安宁,于是有不少姓氏相继侵人赣闽边区。……这么多人口的新迁入,自然要对还存在孕育阶段的客家民系发生重大影响,并加速客家民系的成长进程。”“影响客家民系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北宋末至南宋时期,畲族已广泛分布赣闽粤三角区,且与汉族杂居错处的格局,汉畲人民在长期接触和交往中互相认同,大大加速了两族人民的融合。
韶关在宋代的经济发展,人口增减等情况,我还没有查阅到有关资料。但是,起码韶关矿产是很发达的。“宋代采矿的地方较多,最发达的地区是韶州。仁宗时(韶州)矿产五金、四方之人弃农持兵器,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最主要的矿产是铜、银、铁。无论如何,韶关在宋代的经济发展,应该也是繁荣的。问题是谢重光所说:宋代“粤北蛮瑶东侵,都还是少数族类世界,那里的‘僚蛮’或‘蛮瑶’还没有汉化成为客家人。”韶关是山区,古时就有南越族人,后又有瑶、畲等少数民族迁来。汉人与少数民族的融合,司徒尚纪认为:“如果将秦汉进人岭南的‘中县(原)人’看作客家先民,那么他们与土著的融合也应开始。“瑶与畲同源异流,隋唐时始从湖南迁居粤北、后流徙各地山区,刀耕火种,与后来客家人发生血缘、文化交流。瑶人分布地域每与客家人相符,在共处空间中参与客家系的形成。现在问题是,韶关的”北方汉民“(或者又可称”客家先民”)是如何与瑶、畲融合、汉化的?确实还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史料与论述,而闽西、梅州有关汉、畲融合、汉化的史料却累见不鲜。如果对宋、元时期韶关的“北方汉民”经济文化状况以及与瑶、畲来往(或分离)的状态,就可判断韶关的“北方汉民”的民系倾向了。
三、赣州客家的“发展壮大期”,是“明末清初,闽粤客家人由于内部人口膨胀及受满人南下的影响,……于是又以梅州和闽西南为策源地,四出向外播迁。……”赣南“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此时正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于是有寻根意识的客家人又扶老携幼,大批回迁入赣,并在赣南这块故土上迅速繁衍发展,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
赣南客家民系是在明末清初,大批闽西、粤东客家人回流迁徙之后才奠定真正客家格局的。《客家风华》的作者也认为:“现代人看到赣南客家人,是经过三次融合后的状况。第一次是南迁汉民与本地土著的融合;第二次是明代由粤东、闽西大批畲族迁入的融合;第三次是客家人回迁的融合。特别是第三次清代粤东、闽西客家人的大批回迁,遍及赣南各地(学术界称之为‘新客’)并且用客家文化对‘老客’进行‘反哺’。如果没有那后二次的融合,那么,赣南方言就有可能列入赣语系,赣南文化就有可能归属赣文化,而赣南居民也就有可能不被列入客家民系。”
今天韶关的客家人,相当部分也是从明朝中叶至清朝陆续由闽西、梅州迁徙而来。这比客家人回迁赣南还要早一百几十年。所以,在客家人回迁赣南的潮流中,也有粤北客家人回迁赣南的。(见前面引述《客家风华》的论述)可是,现在,赣南却是客家的“摇篮”,客家的“锚地”,而韶关在客家形成历史中,简直是无名无位,无足轻重。
韶关客家不但回迁赣南、而且还有迁徙到湖南、四川、广西及沿海地带的。桂平县《粤东会馆序》就说广西左右江流域到处可见广东汉族,内中包括客家人。从粤北和粤东北迁广西宣武、马平(今柳州)、佳平、陆川、贵县、藤县等地的客家人也不在少数。”“《明实录》载:‘广西桂林府古田县、柳州府马平县……并招南雄、韶州等府江西流住做工听雇之人……”此为广东客家人较多迁移广西纪实,且多来自粤北。“仪陇的客家人大多是‘湖广填四川’时从广东、江西等地迁人的。据考证清初康熙年间,有陈、郑、梁、罗……等姓人士奉‘湖广填四川’之诏,自广东韶州府乳源等县来到仪陇’,“据仪陇县公交局退休干部陈泰阶调查证实,仪陇客家人多来自广东韶州乳源、翁源县一带,印证了文献上记载”。“清朝康、雍、乾、嘉年间,粤东、粤北的客家更向珠江三角洲一带扩散,移垦增城、花县、新安、东莞、鹤山、高明、开平、恩平、阳春、阳江等县。从这些引述的资料中,可见韶关客家对客家形成历史发展进程中,还是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的。
现在,研究客家学的人,对客家的界定,各种论述都有,争持不下。不过,其中对共同的语言—客家方言这一界定要素,是一致肯定的。只要哪个地区流行客家方言,哪个地区的住民就应该是客家人。那么,韶关是什么时候开始有客家方言呢?“客家方言是到南宋时才正式形成的”许多研讨客家方言的著述都倾向这个结论。“历史上,粤北一带是客话等的故乡。”“粤方言随移民进入韶关、曲江、乐昌等县市,当在元明之后,尤其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对语言学一窍不通,在阮元编撰的《广东通志》读到一则有关方言记载:“韶南连州,地连豫楚,言语大略相通,其声重以急。……兴宁、长乐音近于韶,谓我之哎,广人呼为哎子。此则记载也可印证韶关的方言与梅州方言是相通的,都是客家方言。如果语言学家能考证韶关在宋代时已经流行客家方言的话,对韶关客家形成的历史就可以起到关键作用了。
最近,在“世界客家资讯网”中读到一篇独家网上文章《“客家人”与“客家话”的产生—论“客家”是一个新建构的民系》。且不管该文对“客人”与“客家话”的产生的观点如何,文中引述两项资料,或许对研究韶关客家形成历史有所启示:“根据近年生物学的分析,中国境内74地点中,广州人跟梅县人的血缘最近。而二者虽然也跟畲族颇接近,但却没有人怀疑广州人 (广府人)有大量的畲族血统。”“全国七大方言区中,广州话跟梅县话互相最相似的数据,就不可能是一个误差,而是“客家”和广府属于同门血亲的铁证。”王东不就是说历史上韶关居民总体上是“广府人”吗?谢重光不是说韶关在宋代还是“少数族类世界”吗?广东三大民系都是中原汉人南迁到岭南之后逐渐形成的,都是在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汉化过程中发展的。韶关既是北方汉民最早聚居地区,又是岭南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或许,韶关的北方汉民对孕育客家民系和广府民系都起到一定作用。因为“客家”与“广府”两大民系在形成历史过程中,确实有着密切关系。对韶关客家形成历史的研究中,我们要从历史事实出发,实事求是,千祈不要为某种观点所左右,削足适履。
(作者:范炎兴,韶关市广播电视台电视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0 07: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