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92|回复: 1

[转帖] 深圳大浪:客家文化的新“浪”潮(来自客家联盟网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20 11: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深圳大浪:客家文化的新“浪”潮




  老村旧屋,呈现了[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客家民居的精巧。


  骑楼,典型的[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客家民居,中式建筑与西洋建筑融合,岁月流逝,风范犹存。


  上横朗旧村整体上保留了客家居民简洁、实用的建筑风格。如今,成片的老房子在旧改大潮下轰然倒下,是大厦在崛起、古村落在锐减的缩影。


  老人在这里住得踏实,在熟悉的巷道里悠闲安度晚年。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笑意盈盈,相濡以沫,生动地诠释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


  女人、单车与狗。在旧屋村落脚的普通人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
  在深圳龙华区大浪街道,[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客家文化的痕迹处处可见,踏入12月,大浪街道就举办了以“新时代·新客家”为主题的第十一届客家文化节暨第四届麒麟文化节。近年来,大浪街道致力于传承和发展本土传统客家文化,收集并编辑了<<大浪[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客家山歌集>><<大浪客家舞麒麟>><<大浪文物图志>>等书籍,并组织建立了大船坑、石凹、赤岭头、元芬和龙胜五支社区麒麟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文化在时代中的印记逐渐弱化,当下如何保留和发展客家传统文化是一个待解的问题,也是大浪街道接下来所要思索和努力的方向。

  麒麟舞:让年轻人充分感受民间习俗氛围
  据悉,距今370多年前,就有[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客家人在今大浪龙胜社区落户生根、开枝散叶,可以说,客家文化在大浪的历史相当悠久。有人的存在,就会有文化活动的产生,舞麒麟便是典型的客家文化活动之一。在广东,舞麒麟并非大浪独有,在国外的华人圈,也经常可见舞麒麟的影子。不过,大浪的舞麒麟并不平凡。其中大船坑舞麒麟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凹舞麒麟被列入了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文化部非遗司巡视员、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副主席、国家非遗专家委员会委员马盛德认为舞麒麟的价值是独特的,从舞蹈角度可以看出很强的精彩性、技巧性和观赏性。大浪街道的舞麒麟能收录进国家级、区级的非遗目录中,也正是其价值体现所在。

  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使得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十几万人口的渔村,摇身一变成为国际时尚大都市,原来的农民、渔民成为了城市的居民,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的舞麒麟在传统的舞麒麟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从传统的民族活动中剥离了出来,呈现内涵、外延由单一到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麒麟舞有自己的发展功能和空间,形态各式各样。

  “生活方式改变了,传统文化方式依然在延续,舞麒麟的舞蹈工作者和研究者更应关注舞蹈和民俗氛围的土壤,要保持草根的氛围。舞麒麟必须紧紧依附于这样的民间习俗氛围上,让年轻人能充分感受到。作为传统文化技艺,其核心套路不能简单化,如果绝活、绝技部分丢失了,那么文化的高分也就没有了,保护和传承核心动作,是舞麒麟传承环节最重要的部分。”马盛德说。

  2013年1月,大浪街道麒麟博物馆建成并投入使用,每年一届的深圳市麒麟文化节落户大浪,大浪成了一个麒麟文化集聚地。2017年,大浪街道拍摄了记录短片<<麒麟传人>>,记录了大浪舞麒麟的历史、传承和保护工作。马盛德曾说,传承这种非遗的传统文化舞蹈,关键在于社会环境。当社会创造出尊重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的生态环境,它才能得到有效、持续的保护和发展。而在大浪,保护和传承麒麟文化,一刻都没停止过脚步。

  [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客家话:即将迎来新整合
  如今谈起客家的文化自信,有研究者认为先有语言的自信才有文化的自信。没有客家话,客家文化无从谈起,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的根本所在。“宁买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一句话道出方言的重要性。在第十一届客家文化节,大浪街道关注了一个话题——[color=rgb(85, 85, 85) !important]客家方言的现状。在深圳原居民分布版图中,以客家方言为主的大浪是一个重要的集聚区,但是对客家文化方言研究上却没有过多了解。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哲学博士刘镇发研究的关于客家方言的学术内容,极大程度上可以填补大浪客家文化方言研究上的空白。

  早在1844年,大浪便出现了传教士的身影。当时对大浪影响较大的是巴色差会。传教士来到大浪后,首先接触的是客家文化以及客家方言。为了排除语言上的障碍,这些传教士开始学习客家方言,并用方言编辑和出版若干的传教书籍。“在研究中我发现,1883年至1993年间,巴色差会编译的书籍中便出现了汉字与罗马字夹杂的情况。除了经书,他们也编译课本来普及客家话,一方面是传教士自己学,另一方面,针对客家人以及他们的孩子。”刘镇发介绍说。

  1879年至1925年间,巴色差会出版了一本用客家话编译的课本<<启蒙浅学>>,学习对象是客家小孩,除此之外,还出版了<<客话读本>>等一系列全汉字编辑的书籍。从这些书籍中,也可以看到客家方言的演变,最初是宝安口音,慢慢地,宝安口音与梅县口音混合在了一起。在部分书籍中,编译者把这些口音的变化都标注在了一旁,记录下这些客家话语的特点。也正是因为那一时期对客家方言的研究以及推动,使得居住在大浪和来自各个地方的客家人口音趋于接近,逐渐向粤语发音靠拢。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大浪客家方言又将迎来整合的机会。大浪文体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大浪街道正进行客家方言原音采集工作,同时根据刘镇发教授提供的线索,整理和收集巴色差会传教士所编译的客家方言文献资料,下一步将会在虔贞女校艺展馆向社会公开展示。

  人文历史:用文图留住古村落
  有人,就有居住的寓所。早在明末清初,大浪的客家先祖从中原经江西、福建辗转而来,在荒野中辛勤耕作、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20多个古村落。遗憾的是,在社会进程中,古村落大多残破不堪,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几近废墟,甚至成为脏乱差的代名词,被高楼大厦所遮挡、掩埋,被越来越多的人疏忽,甚至遗忘。大浪每个自然村落都有自己的历史、人文故事。大浪街道把每个自然村落的发展轨迹、民俗风情以及村落里的人,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记录了下来,编辑了<<大浪自然村落人文历史概览>>,该书将在2018年进行印刷出版。

  第十一届客家文化节上,“即将消逝的大浪自然古村落纪实摄影展”在现场举行,大浪街道从各村现场拍摄以及资料图片收集整理的1000多张照片中,筛选出了88幅照片,分成“百年浪口”、“百年虔贞”、“岁月的痕迹”、“光阴的故事”、“城市的根脉”、“历史的呼唤”6个类别进行展示。本期<<龙华新闻·文化周刊>>选登“光阴的故事”和“城市的根脉”两个系列的部分照片,透过一幅幅照片,我们可以思索古村落的保存与城市发展之间的新命题。
  龙华新闻记者 袁春燕(图片均由大浪街道文体中心提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22 11: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写了一篇建议深圳客家围屋申遗的文章,请大家指导斧正!
新浪微博:客语者也 《深圳客家围屋为何不申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4 11:0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