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79|回复: 0

[讨论] 口眼板: 有口有眼, 或有板有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20 04: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口”为板、“·”为眼。他认为:“‘口’相当于现今小节的首拍,‘·’相当于现今小节中的眼
关于敦煌乐谱的节奏研究
Collected
Authors
赵玉卿
Introduction
节奏问题是敦煌乐谱研究中除定弦法外的另一重要问题,也是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香港饶宗颐先生就认为是“至今仍为争论问题的焦点”(1)关于敦煌乐谱的节奏,到目前为止已有多种解释,如“拍眼说”、“句逗说”、“三点水”、“掣拍说”等,在乐谱的节奏方面的争论,关键集中在对“口”与“·”两个标记的解释。日本学者林谦三和平出久雄在1938年合作的论文《琵琶古谱研究》(2)中,最先断定P3808敦煌乐谱中的“口”和“·”为拍子记号,认为:“‘口’的符号,这和日本雅乐中表示太鼓的‘百’或‘·’号是一致的,这在太鼓中叫做‘拍子’。”林氏释“T”符号作“停弹”,认为“正相当于休止符,有时也可作延长记号看”(3)。但对“·”的真正意义并未明确指出。1969年林氏修订其论文和译谱时,明确将“·”号释作演奏手法符号“返拨”,在译谱中用“∨”表示。关于“T”符号,林谦三作“停弹”,休止符的解释。1954年我国学者任二北在《敦煌曲初探》(4)一书中提出“口”为拍、“·”为眼的看法。1982年叶栋采用任二北的看法,在敦煌乐谱研究中则将“口”为板、“·”为眼。他认为:“‘口’相当于现今小节的首拍,‘·’相当于现今小节中的眼
Year
20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18 18: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