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221|回复: 28

深圳客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26 10: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mp.weixin.qq.com/s/V_2i9XM3zcl6i7rc9i1IZg
在深圳的客家人,原来这么有料?2017-02-25 k君 深圳微时光

小编算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深圳人
然而每次说起这个
总有人会再问一句:
那你应该会讲客家话?


当得知小编不会时
大多数人又都是一脸惊讶
小编开始也是一脸懵逼的
同时也十分好奇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问呢?
后边一查资料
才发现客家和深圳的关系真不简单!


深圳和客家人的渊源
大家都说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
然而准确来说
深圳的移民史并不是始于1980年创建经济特区之初
300多年前就已经有一支族群从遥远的地方徙来拓荒
这便是客家人


在过去一千多年里
客家人一共经历了五次比较大的迁徙
而深圳和客家人的结缘主要在于第四次

清朝初年为了防止沿海居民接济台湾郑成功势力,清政府下令“禁海”、“迁界”,今天的深圳全境都处在“迁界”范围内,深圳因此变成了荒凉之地。统一台湾以后,清政府下令“复界”,但由于原住民在迁徙过程中伤亡无数,回迁人口寥寥,政府为此出台了鼓励垦荒政策。从这时起,大批的客家人从惠州、河源、兴梅地区纷纷迁来深圳龙岗、坪地、坪山、葵涌、坑梓、横岗、龙华、观澜、盐田、大鹏等地,开始了深圳客家人的创业史。

根据《宝安县志》
1979年深圳建市的时候
客家人占了总人口的56%
意味着原居民当中有近六成都是客家人



在“老深圳”口中还有这么一个说法
过去的时候,以广深铁路划界
铁路以西不说客家话,铁路以东都讲客家话
客家人口的分布和数量可见一斑
也难怪说起原居民别人都会问是不是客家人了


深圳的客家印记
在深圳,要寻找客家的踪迹并不难
只要到龙岗、横岗、坪山、坪地、坑梓、葵涌等地
便能探寻到不少客家村落以及留存下来的围屋
根据粗略统计
数量过百


01 罗氏·鹤湖新居

photo by 更着迷

龙岗鹤湖新居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群,是深圳现存客家围中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于1996年辟为龙岗客家民俗博物馆,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广东客家人开发深圳东部地区的历史见证,为研究深圳历史、文化、民俗和建筑等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02 黄氏·新乔世居  

photo by Sean

坑梓黄氏,由一世祖朝轩公于明末自梅州迁居惠州府归善县坪山圩(今深圳市龙岗区坪山镇)高寨子,后又迁江边创业。二世祖居中公于康熙30年(1691年)由江边迁居坑梓乡,“门第蔚然”,后发展为望族。三世祖“振宗公例授州司马职衔,家居未仕,克承父业,……其后创业数十万,广置田园,几乎富甲一郡”,由坑梓迁居新乔,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建成新乔世居,门匾石刻“新乔世居”,有年款。

03何氏·茂盛世居  

photo by 岩上青松

古客家围屋,建于清道光年间,迄今有190多年历史,是目前深圳地区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客家民居古建筑之一,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围屋中的住房基本上保持原貌,围前的月池和围后的风水林也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这在深圳现存的围屋中并不多见。一间商号成就了一座宏伟大屋,而一个村落竟因此而得名,由此可见“茂盛”商号在当时、当地是何等的风光。

04曾氏·大万世居   

photo by 车神

大万世居具有250多年的历史,为古堡式客家围屋建筑。建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年),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了大万世居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据曾氏族人介绍,村里每年要都举办盆菜宴,各地族人、祖籍本村的香港同胞都会赶回来参加,同时大万族人会举行祭祖、舞麒麟等活动,热闹非凡。

05根源·大鹏所城


大鹏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占地约11万平方米。它是明清两代中国南部的海防军事要塞,有着600多年抵御外侮的历史。糅合了客家广府两种建筑风格,广府人与客家人在其中和睦相处深圳今又名“鹏城”即源于此。

06黄氏·田龙世居  

photo by 雷蕾

与别的客家围屋不同,龙田世居三面环水,水面宽约16米,呈半圆形,另一面是高大的围墙,水面上一座小桥,通往对岸的一个亭子。这个半圆形的河岸与外墙成“龟背”状图案,为各地围屋所少见。围屋四周的花园曲径通幽,走进花园犹如走进欧洲中世纪的古堡花园,绿树鲜花散发出来的芬芳令人陶醉,这是典型的岭南客家式的地主庄园。

07 观澜版画村


深圳观澜版画村,是在原客家村落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位于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者、著名版画家、美术理论家陈烟桥的故乡—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牛湖社区。其建筑风格为典型的客家排屋形式。

08 甘坑客家小镇


甘坑客家小镇是在原来具有350多年客家古村落甘坑村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的。甘坑村里,客家民居,众多古建,依山傍水,房连巷通,错落有致,犹如画卷。更有炮楼、碉楼、骑楼、吊脚楼等风情建筑融于山水之中,与几百年的客家老屋形成一种独特的客家文化载体。

相比起这些“藏在深闺”古迹
能让更多人知道客家的
大概要数那些代代相传的独特美食小吃了

茶果


萝卜粄


艾粄


煎堆(碌堆)


油角


客家酿豆腐


客家蛋角煲


客家大盆菜



深圳的客家名人
除了古村古迹、独特美食
客家人在深圳
无论是政界还是商界
都有不少响当当的人物!


01  改革开放先驱
袁庚(深圳大鹏镇水坝村)


说起这位去年才逝世的老者
老深圳尤其是老蛇口人必定无人不晓
原名欧阳汝山,土生土长的深圳客家人
他是老蛇口人口中永远的“老板”
曾任招商局集团原常务副董事长
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和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企业的创始人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探索者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这些经典语录都由他率先提出
没有他,也就没有今的蛇口,甚至没有如今的深圳

02  信立泰药业
董事长 | 叶澄海(梅州五华县客家人)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曾任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副市长
1985年辞职下海,是中国最早下海的高官之一
从1989年开始,叶澄海最终落脚深圳
填海建厂,与人合伙开办制药厂
2009年,创办的深圳信立泰股份有限公司登陆A股
从辞官到商海打拼,卧薪尝胆
完成了从高级官员到富商的角色转换

03  富源集团
董事长 | 缪寿良(梅州五华县客家人)


1987年,仅带2000元来到深圳创业
开办宝安区富源石场,成立了富源实业公司
在短短15年的时间里
他从500元承包一个采石场开始
一手缔造了一个地产王国
2016年,胡润百富榜,以230亿财富排名第81位
2016胡润房地产富豪榜,以150亿排名第28
还是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04广田集团
董事局主席 | 叶远西(汕尾陆河客家人)


叶远西1983年底来到深圳
1991年离开国企下海
并于93年创办了深圳广田集团有限公司
最早介入房地产精装修领域
并开创了与大型房地产公司全面战略合作的先河
最早开拓全国轨道交通装饰设计市场并成为业界标杆
经过十九年的市场历练
深圳广田集团已发展成集资本投资、房地产开发
和建筑装饰等实业投资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05  香江集团
董事长 | 刘志强(深圳客家人)


1990年,从深圳第一家家具商场“宝安海马”起步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有集团员工2万多名
产业覆盖商贸流通、家居连锁、金融投资、
健康养老、资源能源、房地产、教育产业等多个领域
其中金海马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家居商业流通企业

06 深圳市西湖股份有限公司
曾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 吴炯声(梅州五华县客家人)


1979年由部队转业到深圳
15年,把一个仅20多名职工、13台车的小企业
发展为拥有亿多元固定资产
属下3000多名员工,1000台车,
20多个子公司的综合性集团企业
是深圳市知名的国家二级交通运输企业
吴炯声还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07 大百汇实业集团
董事长 | 温纯青(梅州五华县客家人)


1989年9月,在深圳创业
1994年,创立深圳市大百汇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成立之初以开设商场为主营业务
代表性项目为上万平米的大百汇商业城
直接拉动了深圳华强北商圈的形成
随后更是缔造了“五叶神”、“阿里山”、“厚工坊”
等家喻户晓的品牌


08博士眼镜连锁
董事长| 刘晓(梅州大埔客家人)


大家对这个眼镜品牌一定不陌生
1993年,刘晓、范勤夫妇创立博士眼镜行
这家老博士店至今依然位于深圳红荔路通心岭23栋
如今已经成为
国内销售规模、门店数量领先的眼镜连锁零售企业之一
截至2016年12月,拥有300余家直营连锁门店

09  深圳金鹏集团
董事局主席 | 利焕南(河源客家人)


1979年,利焕南兄弟四人靠卖了一条猪
以105元买了部珠江牌照相机开始经营照相个体户
1982年到深圳发展
1995年成为深圳最早的九家企业集团之一
最终发展成为今天拥有总资产数亿元的多元化集团公司
还曾独立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企业独资足球俱乐部
深圳金鹏足球俱乐部

10青青世界观光农场
董事长 | 林梅光(梅州梅县客家人)


林海光是一名台商
87年,他和魏秋琴、谢照明投资1000万美元
共同创办和经营深圳青青世界观光农场
这是深圳的第一个观光农场
曾被评委为“鹏城十景”之一
如今已是家喻户晓


客家人立足深圳的根本
除了各种客家成功人士
当然还有更多的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
他们也在深圳这片热土默默耕耘
而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
客家人之所以能反客为主,立足深圳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一族特有的“客家精神”

01吃苦耐劳



“逢山必有客、有客必住山”
客家先民在扎根山区、艰苦创业中
历尽千辛万苦和艰难险阻
磨砺出了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品质
同时拥有了敢于蔑视困难的乐观精神

02  敢闯敢拼


客家地区山多地少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影响下
离开家乡,向外寻求出路、开拓奋斗
成为了客家地区的传统习俗
他们普遍认为:
外出做事比在家里有出息,也才不会被人看衰(看不起)
客家人“一条裤腰带”闯世界造就了不少佳话

03  精诚团结


客家人在长期辗转、艰苦开拓的过程中
互助互爱形成了精诚团结的优良传统
因而也有了围屋这一独特的建筑形式
世界各地都有客家公会、客家同乡会、崇正会
在深圳就有广东客家商会和深圳客家社区
提倡“天下客家是一家”

04  淳朴忠厚


待人热心真诚
万事以和为贵
客家人身上保留着山民淳朴厚实的品质

05  崇文重教


同样是因为生存环境的恶劣
耕读传家,成为客家人典型的生活模式
他们普遍认为读书是走出贫穷的通途和希望
儒家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
在客家人心中也是根深蒂固
“养子唔(不)读书,当作瞎眼珠”
“要想食肉就养猪,要想出息就读书”
这些俗语就是很好的佐证


原来深圳和客家的渊源这么深
深圳的客家人这么牛!
客家的小伙伴赶紧教教小编客家话
下回别人再问
小编就假装是客家人好了~


Note/本文由深圳微时光编辑整理发布,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
-------------------- 广告 --------------------
想勾搭小编?请加微信:procmeans
微博 | 深圳微时光
微信 | szdays
投稿 | ng@rainwe.com
商务合作 | rainsocial

阅读 25366
149投诉


精选留言

  • 58

    A凡与 小思
    崖系梅州客家人!

    昨天
  • 51

    jun@
    小编你漏了,宝安石岩,南山西丽都是深圳本土客家人集中居住区,还有蛇口和西乡都有本地客家人。

    昨天
  • 45

    依旧。
    我是梅州五华人,我教你讲客家话。

    昨天
  • 40

    Coffe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29 18: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圳的客家名人
除了古村古迹、独特美食
客家人在深圳
无论是政界还是商界
都有不少响当当的人物!


01  改革开放先驱
袁庚(深圳大鹏镇水坝村)


说起这位去年才逝世的老者
老深圳尤其是老蛇口人必定无人不晓
原名欧阳汝山,土生土长的深圳客家人
他是老蛇口人口中永远的“老板”……
袁庚(欧阳汝山,欧阳珊)不是客家人。大鹏水贝村立村于宋代,与东莞本地欧阳氏同宗。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29 18:3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岗区这边一大片原来不属于“宝安县”,原属归善县(惠阳),解放后划入宝安县,后来成立深圳特区,特区外的分设宝安区、龙岗区。大鹏半岛在龙岗区这边。归善(惠阳)县原本是沿海粤海系+闽海系混合(可能还有东江本地话)的地方,满清迁海实行海禁以后,出现土地荒芜~后来迁入客家山区移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29 19: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革命家陈郁(原名陈旭贵,粤语旭、郁同音),籍贯宝安县南头陈屋村(今属深圳市南山区南头街道办事处),曾任燃料工业部部长、煤炭工业部部长,广东省委书记(当时设第一书记,省委书记相当于今天的副书记)和省长。总被唱成“客家精英”,其实不是客家人。南头这边,宋代以前立村,很早以前就是古代宝安县、东莞县、新安县的县衙所在地。当地方言为粤语白话。相关历史: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立县,名为宝安。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改名为东莞【县治仍在南头,县域范围还包括今天的香港、九龙、新界(包括离岛),以及番禺小部分地域、中山、珠海、澳门(古为“香山”,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即1152年,时任香山寨官即守海防的县级武官陈天觉,说服当时在行政上管辖香山岛的东莞县令姚孝资,两人以"役属东莞,以船输役,江上经常被盗,输役往来不便 "为理由,请求朝廷将香山岛的役属东莞改为役属广州,"以便输役",终于得到朝廷"诏准",分设香山县】。以东莞作县名由此始,相传因境内盛产水草(莞草)而得名。公元1573年,中国明朝万历时置扩建东莞守御千户基地,分东莞县置新安县,并建县治于南头【南头为原东莞县治,划入新安县域、立为新安县治后,东莞县治北迁】,辖地包括今天的深圳市及香港区域,属广东省广州府。经济以产盐、茶叶、香料和稻米为主。公元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间,中国清政府与英国相继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和《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港岛、九龙和新界割让租借给英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29 19: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sanwen8.cn/p/1c2OirR.html
香港南头乡亲总会发起拯救本地方言行动:将编撰《南头话方言志》
2016-08-21 17:03 | 南山区侨联

香港南头乡亲总会发起拯救本地方言行动:将编撰《南头话方言志》

香港南头乡亲总会拜访南山区南头街道办时表示将编撰《南头话方言志》



南头方言是南头本地文化的思想精髓,被称为“深圳粤语的代表话”。香港南头乡亲总会将编撰《南头话方言志》,传承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近日,南山区侨联副**、香港南头乡亲总会理事长郑钧带队拜访南山区南头街道办时,向街道领导表达了这一意愿和想法。

   

南头半岛,历史悠久;南头方言,悦耳顺口。据郑钧介绍,数百年以来其先辈群居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善于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不断总结和提炼,日子有功,便自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南头方言,为人们的社交商贸提供了便利,也为社会的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



随着深圳特区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社会各领域也在全方位高速发展中。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南腔北调的高度融合,各路方言粉墨登场,热闹非凡。然而,被称为“深圳粤语的代表话”的南头方言却呈现日渐淡化的趋势:老一辈的已少说或不说,新一代的更加不学不说。南头方言现正面临“失传”的危机,令人惋惜又痛心。因此,香港南头乡亲总会呼吁全体南头人珍而重之,妥善保留南头方言。目前,香港南头乡亲总会正发起拯救本地方言行动,拟组织有识之士汇编《南头方言志》,让以后世世代代的子孙也有典籍可依,有根可寻。



香港南头乡亲总会这一行动立即得到南头街道办支持,南头街道党工委**张华伟表示,香港南头乡亲总会编撰《南头话方言志》与南头古城的改造工作在文化上是一脉相乘的,都是为了南头历史文化的传承,南头街道党工委将支持这项工作的开展。






香港南头乡亲总会向南头街道党工委赠送纪念品

在座谈中,张华伟还高度肯定香港南头乡亲总会在维护香港繁荣稳定、团结广大旅港乡亲支持家乡建设等方面做出的大量成效卓著的工作。表示多年来,乡亲总会与区委统战部、侨联和南头街道合作开展了多场大型的乡情联谊活动,影响大、效果好,给居港南头乡亲提供了聚会机会和交流平台,让乡亲们亲身感受南山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分享家乡巨变的喜悦。南头街道新的党工委班子将一如既往支持香港南头乡亲总会的工作,为支持一国两制,支持香港的繁荣稳定,做好服务工作。



南头街道党工委委员、妇联、侨联**余勤参加座谈。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29 19: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情系珠江 于 2017-4-29 19:17 编辑


【《深圳侨报》】香港南头乡亲总会发起拯救本地方言行动http://www.sz-qb.com/html/2016-05/09/content_54308.htm
编撰《南头话方言志》 传承宝贵文化
本报讯 (深圳侨报记者 李恩) 南头方言是南头本地文化的思想精髓,被称为“深圳粤语的代表话”,香港南头乡亲总会将编撰《南头话方言志》,传承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近日,香港南头乡亲总会理事长郑钧带队拜访南山区南头街道办时,向街道领导表达了这一意愿和想法。
这一想法立即得到南头街道办支持,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华伟表示,香港南头乡亲总会编撰《南头话方言志》与南头古城改造工作在文化上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为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南头街道党工委将支持这项工作的开展。
数百年以来,南头的先辈群居【冇文化,乱用词语】于此繁衍生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不断总结提炼,日子有功,便自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南头方言,为人们社交商贸提供了便利,也为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
随着深圳特区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社会各领域也在全方位高速发展中,中西文化相互交流,南腔北调高度融合,各路方言粉墨登场,热闹非凡。然而,南头方言却呈现日渐淡化的趋势,正面临“失传”危机。因此,香港南头乡亲总会呼吁全体南头人珍而重之,同时发起拯救本地方言行动,拟组织有识之士汇编《南头话方言志》,让以后世世代代的子孙有典籍可依,有根可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29 19:2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情系珠江 于 2017-4-29 19:26 编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ff7a240100c4ez.html
麟洛田道村馮姓人家多 顯示客家群居【没文化,乱用词语又一例】習俗
採訪者: 魏清水   2004/02/29

【記者魏清水/麟洛報導】屏東縣麟洛鄉是屏東縣馮姓最多的地方,約150戶,750人,其中田道村就佔了約100戶,是該村第一大姓。
依屏東縣政府的統計資料,馮姓全縣約有550戶,2800多人,是全縣第50大姓,其中以居住在麟洛鄉最多,約150戶,750人,其次是九如鄉,約100戶,600多人。
麟洛鄉馮姓主要集中在田道村,約100戶,5、600人,全村一半以上姓馮,是第一大姓。這麼多馮姓住在一小村中,十分罕見。
馮姓的堂號有兩種,一是「始平堂」,一是「凌雲堂」,以「始平堂」較多,祖先是清朝時來自大陸廣東梅縣。
馮姓過去在麟洛頗有影響力,馮安德是日據時代的聞人,馮派曾是麟洛一股重要政治勢力,現今已式微。
客家人有族人群居之習俗【没文化,乱用词语又一例:lol】,故常可見一鄉一村某姓特別多,如美濃鍾姓、麟洛徐姓。
(新聞來源:東森新聞報)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29 19: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为同姓或者同一种话的聚成一群,居住几百年,就叫“群居”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29 19: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情系珠江 于 2017-4-29 19:46 编辑

在繁體字裡面,郁秀、馥郁、 濃郁之郁,與憂是不同的字(簡化后都寫成“郁”)、在粵語裡面是不同的讀音,郁juk7,鬱wat7。陳郁省長的名字是“郁”juk,與“旭”同音,原名“旭貴”,省去“貴”字,改名“郁”。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4-30 09: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郭榮罡 于 2017-4-30 10:07 编辑
情系珠江 发表于 2017-4-29 19:45
在繁體字裡面,郁秀、馥郁、 濃郁之郁,與憂鬱之鬱是不同的字(簡化后都寫成“郁”)、在粵語裡面是不同的 ...


i4 郁
sue4 秀
fu4 馥
ki-e34 濃
e4 鬱
di1 旭  
du2 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4-30 15: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挑刺指正,我没很细地检查,看了个大概就转过来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3 19: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大盆菜”的讲法是错的。大盆菜是粤语围头话区域的传统,不是客家的。大盆菜分布于深圳、香港新界的粤语围头话村庄、城镇,还有东莞的小部分区域。深圳和香港不讲围头话的粤语区域都没有大盆菜传统,东莞话区域有大盆大镬大煮、齐齐摆的习惯,口味差不多,但不同于大盆菜的款式,没有大盆菜这个花样。客家区域没有大盆菜传统,口味相差很大。大盆菜纯属围头话区域的专属。深圳、香港两地的文氏大家族的大盆菜非常出名,结果总被乱攀附成“客家”:lol~皮厚肉韧:lo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5-6 19: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攀附到连家常菜都乱扯

私家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5f58980100n003.html
文天祥是客家人,现在的深圳下沙村人多以客家人自居,因此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客家人和下沙村民:lol对盆菜有如此的热诚。
-------------------------------
这是乱认乱扯“文天祥是客家人”,乱编“现在深圳下沙村人多以客家人自居……”:lol。这类的乱扯攀附有很多重复,令人侧目而视,而且没有谁屑于理会。文天祥家族在宋代以前即定居于吉安,“客家”集中于赣南山区和闽粤赣交界山区,清初从粤东北(梅州)和赣南等地向周边迁移,吉安等地也有分散分布。深圳和香港地区也有客家分布,为清初迁入。深圳福永下沙文氏家族为宋末立村的粤语围头话族群(即广府土著,呵呵,土著之著,著=籍,即本地籍。自古特别注重这户籍)。大凡华南汉族都有中原认同,尤其是居于经济文化政治核心地域的自然处于强势,认同中原不等于就是“客家”了,呵呵。大盆菜为围头话族群的特有菜式,不是其他族群的。         
围头人,客家人,是不同的群体。这是基本的民俗常识。下沙人会自称“客家人”?:lol简直是乱编、撒谎,太离谱。

公家新闻http://finance.chinanews.com/life/2014/11-30/6829148.shtml
中新网河源11月30日电(颜新阳 王炳炎 徐南科)30日,广东和平县旅游局联合和平县金茂酒店在广东和平县阳明镇举办了一场以客家大盆菜:lol及感恩:lol为主题的文化美食盛宴,助推客家美食文化。该场活动共吸引了当地市民及珠三角地区1000多名游客前来品尝。
  据介解,大盆菜是客家传统文化民俗之一:lol,起源于宋代,发源于客家围屋:lol,客家先民在早期以围屋群居:lol:lol【这样毫无文化乱用词语,是不行的,重复多次了】,在围屋落成时,由于生活困顿:lol【生活困顿就大鱼大肉,还有生蚝、海虾、元贝、甚至有鲍鱼……:lol】,每户自带自家最好的菜肴,汇合成混式菜肴,经过数百年的时间洗礼,大盆菜逐渐演变成一种具有传统的文化民俗。每逢节日、婚嫁庆典、新迁等礼仪时,客家人都会把大盆菜作为招待客人的美味菜肴:lol【有这回事?:lol】。现广东沿海地区:lol和香港新界及东南亚:lol都有吃大盆菜的传统习俗。
---------------------------------
哈~粤语围头话族群的“围村大盆菜”,被说成~~~“发源于客家围龙屋”:lol,传播到深圳、香港~东南亚~“和平县旅游局联合和平县金茂酒店在广东和平县阳明镇举办了一场以客家大盆菜及感恩为主题的文化美食盛宴,助推客家美食文化”~:lol被传播的人要寻根感恩:lol:lo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0-10 21: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沙客家盆菜是地方政府宣传政策。本地人客家人要跟着说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3 17: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顶顶顶:lol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9 08:01 , Processed in 0.029720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