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92|回复: 0

“提龄至文亮共四代”的补充说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9 11: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龄至文亮共四代”的补充说明

    (本文应可附于《“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之后)

    本来,在发表《“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之后,我认为“提龄至文亮为四代”的“四代说”已经说清楚了,但由于收到锺树芳先生的短信,我又觉得有必要作些补充说明。所以,本文应可作为姐妹篇附于《“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之后。

    一、三条信息
    2016-10-13前后广东紫金县锺树芳先生给我发短信,他说,他在看过我的有关“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几篇短文后,觉得文章说理清楚,分析有据,要给我点赞。他称自己研究提龄系族谱多年,结论也是“提龄为一世,文亮为四世”的,除了认同我的观点外,还向我提供了三条信息,供参考。兹列于下:
    1、紫金县蓝塘镇汉塘村2013年编《响美公系族谱》第223页,有该房清代举人锺及香先生传抄自明朝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兴宁岗背后裔天奇、世珍、逢龙、天佑等编修纂刻的族谱记载,提龄公下传有始公、升达公、文亮公、志聪公,志聪公生三子应乾、应通、应和。(注:这说明400年前已经有谱记载,文亮是提龄的曾孙。)
    2、①从兴宁岗背迁来紫金县瓦溪镇半岗村台坑研坪的“柯公谱系”,他们是文亮应通系的后代,其世系排序是:提龄—有始—升达—文亮—志聪—应通—法曜—奇—廷宸—励志—举—溱—盛—柯—……  他们的谱载可见于《广东锺氏族谱 提龄卷》。 我(树芳)跟他们是同村人,所以了解他们。
    ②从兴宁刁坊向阳米筛垅迁来紫金县城东门的“九有公”和黄塘石脚下的“九经公”是兄弟,是文振的后代。这两房的世系为:提龄—有始—升达—文振—政—震—韵—远—子杰—有钰—九有和九经…… 他们的谱载可见于《广东锺氏族谱 提龄卷》。
    3、广东兴宁县锺泽民先生在1997年主编《兴宁锺氏族谱》第51页载:文亮公,字六二,生于元朝仁宗延祐三年丙辰岁(公元1316年),卒于明朝永乐十二年甲午岁(公元1414年)。(注:对1997年编《兴宁锺氏族谱》,锺胜我至今没有亲眼看到过。我特别看重这条信息,因为在此之前我不知道文亮有准确的生卒年份。为慎重起见,在经过树芳先生的再次确认后,我才决定写下此文!)
    对于这三条信息,如果属实的话,则第一、二条是可以证明“提龄为一世,文振文亮为四世”是有旧谱记载的,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没有他们的生卒年份,所以说服力不算很强。第三条信息却完全不同,它不但有了文亮公的非常明确的生卒年份,而且也说明锺泽民先生,在既知道提龄公的生卒年份(1229-1315),也知道文亮公的生卒年份(1316-1414)的情况下,还要违心地坚持兴宁旧谱“提龄生文亮”是多么的无奈!
    我在2016-6-20《“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中曾经说过:“锺泽民先生只是认可了‘六代说’,他没有或者不敢提出‘四代说’,我认为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他没有用应通的出生年份对文振的出生年份进行逆向考证,从而无法准确认定文亮的出生年份,只好继续保持旧谱‘提龄生文亮’;二是兴宁钟姓人口众多,全都相信自家的老谱正确,认定了‘提龄生文亮’不能变,他怕自己否定了它成为众矢之的而造成孤立。以对钟姓谱史一生孜孜以求的锺泽民先生来说,我相信只有第一个原因才更适合于他。”   现在看来,锺泽民先生不敢提出“四代说”,完全是因为第二个原因! 因为他不用花多少精力去考证,就已经能够判定提龄不是文亮之父!  他为什么不敢做“判定”?  估计他意识到,一旦做出判定,他就会成为锺姓的“罪人”,家乡几万锺姓人的口水也会淹死他!
    由第三条信息可知,提龄公86岁卒于1315年,文亮公到第二年(1316)才出生,而且文亮下面还有一个并非孖生的弟弟文康(我的意思很明白,好钻牛角尖的人,可能会将提龄去世后次年出生的文亮说成是遗腹子,但按常理推测在1320年前后才出生的文康,连遗腹子的可能性也被排除了)。就是说,提龄在80岁生下文振(生于1309年)已经很让人怀疑,提龄去世后又怎能生下文亮和文康?  因此,锺泽民先生在1997年编《兴宁锺氏族谱》时就已经完全明白:“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不可能是提龄公之子!但人言可畏,他就是不敢面对!
    由此,在敬佩锺泽民先生的探索精神的同时,我也为锺泽民先生感到悲哀!

    二、“三稿谱”对“提龄生文亮”的质疑
    2014-6我编了《湴田锺氏族谱(三稿)》,下面简称为“三稿谱”。为证明“四代说”,我在“三稿谱”中的附录二专门做了论证和介绍,现抄录如下,不怕见笑,算作参考:

    【  附录二    对提龄公与“三文公”之间世系疑问的探讨
    (2016-10-19注:在此行之前面,已经探讨“理至提龄共六代”是合理的,因为文字较长,这里没有抄录,以免啰嗦。)

     <一>、从各世代间的间隔来看
    依前述,平均代距30年,应该可以成为我们判断各世代间隔的参考数据。
    据《钟姓史话》和《提龄公谱系全》,提龄公生六子:有始、有甲、有贤(下称“三有公”)三个生于五华华城铁炉坝,文振、文亮、文康(下称“三文公”)三个则生于兴宁;但是都没有他们的生卒年份。然而,《提龄公谱系全》记载了有甲的曾孙应铭(1356-?)和文亮的孙子应通(1380-1444)的生卒年份!这是很有价值的记载。
    文振公的后裔、原籍广东紫金县紫城镇东门儒林街7号、现住香港的钟煜晟先生在网上2012-03-04发表的《钟氏族谱辨伪》,公开了他的家藏族谱(以下称“紫金谱”)部分内容,他的世系排法与《提龄公谱系全》(即“兴宁谱”)的排法是完全不同的。   紫金谱将提龄公定为一世,然后便是:  一世提龄公(1229—1315)生三子:有始(1254-?)、有甲(1257-?)、有贤(1267-?)。二世有始公生于1254年,妣吉氏生三子:升达、升逵、升递。三世升达公,妣黎氏,生三子:文振(1309—1400)、文亮、文康。在紫金谱中,“三有公”和“三文公”根本就不是兄弟!
    显然,钟煜晟先生的《钟氏族谱辨伪》,即紫金谱将提龄公和“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的关系定位为曾祖孙关系(提龄——有始——升达——文振),而不是《钟姓史话》和《提龄公谱系全》(即“兴宁谱”)所说的父子关系(提龄——文振)。这个问题怎么办? 无疑,上述生卒年份值得参考。
    这里,我还是用每二代之间的平均间隔年数(即“平均代距”)来说明。
    同时要注意到:五华谱、紫金谱、平远谱都认定提龄公生于1229年,只是《提龄公谱系全》没有提龄公的生卒年份(我的家谱是文亮应乾系谱,与兴宁谱同,且全部世祖都没有生卒年份的记载)。
    据“广东钟姓宗亲网”《提龄公谱系全》即兴宁谱,文亮公之孙应通公生于1380年。于是:
    (一)按《提龄公谱系全》即兴宁谱进行世系排序如下:
    这是“提龄公为一世,文亮公为二世”的排法。就是:“一世提龄公(1229—1315)生六子:有始(1254-?)、有甲(1257-?)、有贤(1267-?)、文振(1309—1400)、文亮、文康。二世文亮公生三子:志福、志明、志聪。三世志聪公生三子:应乾、应通(1380—1444)、应和。”

****1世************2世*****************3世*******4世  
———————————————————————————
提龄1229—→有始1254、文振1309********志福******应乾  
*************有甲1257、文亮(1316)—→志明******应通1380
*************有贤1267、文康************志聪—→应和  

    在年龄上提龄公享寿86岁,他在25岁生下长子有始公,28岁生下次子有甲公,38岁生下三子有贤公,即他在38岁之前生下“三有公”是合理的;但在38—80岁没有生育记载;而在80—86岁的高龄突然生下“三文公”,则是不可能发生的也不合常理,即他们之间不可能是父子关系。(2016-10-19注:今知文亮生于1316年,则完全否定了提龄在1315年去世后出生的文亮和文康是提龄之子!)另外提龄公至应通公相隔3代共151年,平均每代间隔为50.3年,也显得不合理。所以,兴宁谱是有问题的,它可能是“失代谱”!
    (二)文振与文亮是亲兄弟,若文振公之前用《钟氏族谱辨伪》即紫金谱的世系排序,文亮公之后用兴宁谱的世系排序,然后将其合并,得到世系排序如下:
    这是“提龄公为一世,文亮公为四世”的排法。就是:“ 一世提龄公(1229—1315),生三子:有始(1254-?)、有甲(1257-?)、有贤(1267-?)。二世有始公生于1254年,生三子:升达、升逵、升递。三世升达公,生三子:文振(1309—1400)、文亮、文康。  四世文亮公,生三子:志福、志明、志聪。五世志聪公,生三子:应乾、应通(1380—1444)、应和。”

****1世*******2世*******3世******4世************5世****6世  
—————————————————————————————
提龄1229—→有始1254—→升达—→文振1309********志福****应乾  
*************有甲1257****升逵****文亮(1316)—→志明****应通1380
*************有贤1267****升递****文康 ************志聪—→应和  

    分析:提龄25岁生下长子有始,而有始比长孙文振大55岁,伯公文振比侄孙应通大71岁(2016-10-19注:今知文亮比孙子应通大64岁),也很合理;提龄公至应通公相隔5代共151年,平均每代间隔为30.2年,同样很合理。
    通过分析,紫金谱和兴宁谱在此得到了很好的衔接,编者认为这个排序已可理顺大家对这段世系的认知,即“提龄公为一世,文亮公为四世”的紫金谱是正确的。
    现在的问题是:提龄公生于1229年能为《提龄公谱系全》即兴宁谱认可吗?
    再查《提龄公谱系全》:提龄—有甲—升迎—文旺—应铭,应铭生于1356年,为龙川鹤市芝野村钟氏开基祖,是提龄的五代孙;若提龄公生于1229年成立,则提龄公至应铭公平均每代间隔32年,也很合理。这里,应铭是提龄次子有甲的后代,上述的文振和应通是提龄长子有始的后代,他们与提龄之间世系上平均代距的合理性,已经为提龄生于1229年提供了充分的支持。再加上“1(一)B”的推测(2016-10-19注:指锺泽民先生是《平远县锺氏族谱》的编纂顾问,他向平远谱提供了理至五龄共六代的世系,还给出了提龄公的生卒年份为1229-1315),可以推断《提龄公谱系全》即兴宁谱已经认可了提龄公生于1229年。再加上五华铁炉坝、紫金儒林街等早已有提龄公生年的族谱记载,我认为,对于“提龄公生于1229年以及‘提龄—有始—升达—三文公’的排序”,提龄公在紫金、五华、兴宁及各地的后裔在认识上应该可以得到统一了。
    (顺便提一下,有人对兴宁谱中文亮公官任明朝河南省布政司布政使的记载有怀疑,有了文振公的出生年份,就可对这类质疑作出合理的解释,见下页。)

    <二>、从各世代对子女的取名习惯来看
    古人对子女取名的习惯是“姓+字派+名”,而且严肃认真,不象今人那样随意。气系钟姓至今没有统一的辈分字派,而钟理公子孙为避难来到广东落基之后大多没有建立字派,但是他们一般都会为子女选择一个字来顶替字派。提龄公是南宋时的举人,颇有文化,相信他不会将前三子取字为“有”,后三子取字为“文”。即是说,他既然将前三子取名为有始、有甲、有贤(简称“三有公”),他就不会将后三子取名为文振、文亮、文康,而是取名为有振、有亮、有康,这才符合常理。所以,由取名的差异去质疑提龄公和“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的父子关系,也是有些许道理的。

    <三>、感想
    本人这次编谱的最大感触,就是谱中人物的生卒年份十分重要,今后千万不能缺漏!
    《提龄公谱系全》中极少有记录下各世系人员的生卒年份但有其后代繁衍的介绍,但是,其中记录了应通公和应铭公的生卒年份算是特例,这一特例对我编谱而言显得特别重要。(2016-10-19注:我在《“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中,称此特例为文章的“第一关键”或是“九代说”的基石,道理就在这里!)
    我注意到,《提龄公谱系全》在说到有始公时,是这样描述他的:“有始公生三子:升达、升逵、升递。”接着,对老二升逵、老三升递的后代繁衍有比较清晰的介绍,而对老大升达的介绍却只有很简略的一句:“升达公:有始公长子,妣黎氏,公妣附葬有始公墓。” 对他的后代繁衍没有任何介绍,是漏记了还是他没有生下后代?文中没有说明,留下空白,这有点奇怪。这也说明了《提龄公谱系全》的第一任作者当时心中的困惑,或者由于缺乏资料或者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难于落墨,只得在此停笔,从而给后任编者留下了悬念。紫金谱的世系排序和相应出生年份正巧能够破解这个困惑和悬念。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分析,不一定对,抛砖引玉而已。
    基于以上分析,本谱(注:指“三稿谱”)暂拟采信紫金谱的这段世系排序。
    综上,理公生于1062年,文振公生于1309年,其间相隔247年;以平均代距30年计,理公至文振公应有9代。上述世系排序刚好也是9代,而且有谱为据,说明我的探讨是合理的。
    族谱也是史书,谱记应该忠于历史忠于事实。我想,提龄公裔孙只有放弃偏见大度面对同心合力去伪存真,一部符合史实的提龄系钟氏族谱才有可能在全体族人面前出现。
    但愿那些曾经为提龄系族谱的编写付出了心血和汗水的同仁们,那些为提龄系族谱的“统一”献出过热心和力量的宗亲们,能继续为此而努力!

    <四>、文亮公是那一个朝代的人呢?
    据《钟姓源流史》P142:文亮公(1101~1199),是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7年)丁丑科进士官河南参政(见P148)。这在年代上与《提龄公谱系全》和《钟氏族谱辨伪》差别太大!
    据《钟氏族谱辨伪》:文振公(1309—1400)生于1309年,在“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兄弟中排行第一。文亮公排行第二,却没有标明他的生卒年份,但我们可以做如下推测:假定文亮比文振小5岁,则文亮约生于1314 年;这年头约在元朝(1279—1368)中叶。据《提龄公谱系全》:公享寿九十九岁,即文亮约卒于1413 年,这时明朝已经建立45年了,为明朝(1368—1644)前期。1368年元亡明立,这年文亮约54岁。志聪之次子(文亮之孙)应通生于1380 年,爷爷文亮这年约为66岁。可以由此断定,文亮及其儿子(志福、志明、志聪)均生于元朝,志聪之子(应乾、应通、应和)则生于明初(分别为约1375年、1380年、约1385年,皆在明朝元年<1368>之后)。
    (2016-10-19注:现在知道文亮的生卒年份是1316-1414,说明我当时对文亮生卒年份的推测是非常接近的,仅差2年,后面,我就按1316来对原文的数字加以修正。)
    另外,谱称文亮公官绶河南省布政使司任布政使之职务,是事实吗?经查史料,宋、元两朝无布政司使之官衔,是到了明朝洪武九年(1376)明太祖朱元璋才改行省设承宣布政司,掌一省之政(布政使是布政司之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此建制仅为明清两朝所用(在此之前之后都没有布政司布政使)。按此(今以文亮生于1316年)推算,1376年文亮60岁,以他99岁的高寿,60岁只是他的中壮年期,他在60岁官授或者改授河南省布政司使之职务,并继续在任几年才离任回到兴宁,无疑是可信的,证明了谱载之任官职务不假。这也在年代上证实了《钟氏族谱辨伪》所载的这段世系和年份的准确性。
    另有网上文章称,今长葛市石象乡封升岗(昔名钟离山)上有“古闻人墓”,古时此地属许(当时的许昌旧城在今许昌县东张潘乡,今仍有古城遗址。封升岗在此古城北三十里左右),传为本系钟姓姓前祖钟离烈公之坟墓,当时因避难不称真名实姓(注:事实上此墓更可能是伯州黎的)。文亮公明朝时(注:文章说是明朝)在河南开封任布政使,当他离任南归路过许昌时,曾赋诗《过颍川》一首以拜祖:“乱世乏力拯众难,辞官南归效平民,遥望封升闻人墓,倍感祖德恩泽深。”
    由此可见,“三文公”是生于元朝卒于明朝,且文亮公是明朝的官员 —— 河南布政司使,不可能如《钟姓源流史》所说的是南宋时之人。

    再说一遍,本人这次编谱的最大感触,就是族谱中人物的生卒年份相当重要不可或缺! 从理公到文亮公,若无相关的生卒年份做基础,要进行世系方面的探讨,几乎是不可能的。 《钟氏族谱辨伪》 —— 内容来自广东省紫金县紫城镇东门儒林街7号文振系的钟氏族谱 —— 一文,是我在2013-02-16上网时无意间看到的,但是它却在我编写本谱时给帮了大忙,就因为他给了我修谱所需要的谱中人物的生卒年份!在此谨向该文作者现住香港的钟煜晟先生表示感谢。 】

    三、补充说明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我在网上发表的几篇短文,如《提龄公与“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关系的探讨》、《谁是广东铁炉坝锺姓开基祖?》、《文亮公是哪一个朝代的人呢?》、《“理至文亮共九代”的再说明》等,都可以在“三稿谱”的附录二中得到反映。确实,“三稿谱”的附录二正是这几篇文章的母本。所以,本文也是对2013-11-6《提龄公与“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关系的探讨》的补充。
    目前来看,文振后代的谱记多为“四代说”, 文亮后代的谱记则是“四代说”和“二代说”都有,存在争论是正常的。今天,2016-10-19,在我们有了提龄的生卒年份(1229-1315),也有了文振的生卒年份(1309-1400)与文亮的生卒年份(1316-1414)的情况下,人们还会认为,提龄有可能生下文振、文亮、文康吗? 对紫金谱“四代说”的正确性,人们还会有新的质疑吗? 那些至今坚持自家族谱“提龄生文亮”是正确的、不愿意承认“四代说”的宗亲,今天还有必要继续坚持“提龄生文亮”吗?
    锺泽民先生等人在1999年编的《锺氏渊源校正本》和 2000年编的《颍川锺氏族谱》,印行于粤东地区;他们无疑是二十一世纪的锺姓谱史的先锋研究者,是进入此行最早的吃螃蟹之人。 “ 锺蔚伦经三访锺泽民而作《钟姓史话》 ”, 锺敬和先生说:是《钟姓史话》照搬《锺氏渊源校正本》,将《锺氏渊源校正本》的错误扩散到全国。显然,《钟姓史话》和《锺氏渊源校正本》的最大之错,是丢掉了汉朝初年的尊气公为始祖的“首创宗谱”,并将自己的不实探讨 —— 宋偃公三弟烈公封于鲁国中部之地泰山附近的锺城为“锺邑大夫”—— 遂以“锺”为姓,并称此系为钟姓“烈系”。对此,锺敬和先生在《从首创宗谱说起,看后来锺谱演变》中做了揭露、否定和纠正。但是,锺泽民先生等人的贡献也有目共睹,就是将被搞乱了的气、接两系的世系得以理顺,纠正了《汀州谱》的错误。 显然,人无完人,一个人的研究成果未必全都对;后来的同行们自然要对其中的错误进行纠正,也必定会得到纠正。这就叫学术! 这就是历史! 众所周知,所有学术上的问题,都是这样走过许多弯路才最终让正确的东西被确定下来的,所以谁也不敢称自己的探讨可以从一开始就无懈可击绝对正确。像锺泽民先生等人敢吃螃蟹、敢为人先,比起那些墨守成规者或者以势压人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他们即使学术上有错也是同样的令人尊敬!
    同样,锺姓“一源论”也是一个学术问题,其探索者如锺杨山先生、锺大元先生和锺广贤先生等,都为此做出了艰辛的付出,不管他们的探索成果最终正确与否,我们对他们的辛劳和付出也是充满着敬重。学术无止境,我一直期望他们能取得成功,尽管我对“一源论”多有质疑、至今仍对“一源论”的前景不看好。
    同样,“理至文亮共九代”也是一个学术问题,我十分希望各方人士,尤其是理公、“五龄公”、“三文公”的后代,能参与这个学术问题的讨论,即使大家能最终证明是我错了,我也会欣然接受,只要能让我心服口服就行。但是,我至今认为,我的探讨是说理的、严谨的、合理的,而且我既无权又无势,不会以势压人,只能说理。我的心态是开放的,我家的旧谱是“理—提龄—文亮”,但我不坚持,而且还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九代说”,就是“ 106理(生于1062年) — 107大相 — 108天柱 — 109朝政 — 110响 — 111提龄(生于1229年)— 112有始 — 113升达 — 114文亮(生于1316年) ”。 “九代说”的平均代距为32年,是完全合理的。
    我要感谢锺树芳先生的三条短信信息,特别是他提供了锺泽民先生等人的研究成果 —— 文亮公的生卒年份是1316-1414,让我前面的探讨所得结论的可信度得到了提高。

    广东龙川县 锺胜 2016-10-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5 06:1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