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55|回复: 0

“元祐党事件”和“象洞十四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16 09: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本人在前二年写的文章,曾发表在其他的钟氏网站上。文章的内容,都是我对“钟姓一源论”的质疑,和总结其他人(例如钟蔚伦、陈瑞松、钟春林、钟敬和)对钟姓谱史的探索,现在看来并不过时。尤其是钟敬和在2012年出版的《锺史文选》一书,值得向大家推荐。  现将我的文章附后,供关心钟姓源流的宗亲探讨和指正。 龙川县 钟胜 2016-2-16

                     “元祐党事件”和“象洞十四祖”


    发生在北宋后期的“元祐党事件”,与北宋中叶的“王安石变法”有一定的关联,更与“象洞十四祖”的四散奔逃有直接的关系。


    要了解“元祐党事件”,就有必要对这个时间段的历史做一番回顾。历史是:


    北宋第五任皇帝英宗赵曙于公元1067年去世,在位只有5年。


    神宗赵顼(1048-1085)于是在1067年即位,在位19年。他在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起用王安石(1021--1086)任宰相实行变法,王安石针对当时朝廷严重的“冗官、冗兵、冗费”和“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而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熙宁新法推行了十几年,取得一定效果。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然而变法未能普惠民众,只顾富国未能富民,得不到民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同时又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阶级的利益,致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使新法的推行阻力重重。但神宗坚持变法,还罢免了许多反对变法的官员(注:其中有我本支系上祖“三友公<友文、友武、友勇>”在公元1074年被罢职 )。 可惜在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赵顼去世,次年王安石病死。元丰是宋神宗的年号,那些支持变法者,被时人称之为“元丰党人”,将变法派称之为新党。


    哲宗赵煦(1076-1100)于是在1085年即位,年仅9岁,由祖母宣仁太后垂帘听政,她起用司马光(1019-1086)为宰相,将王安石的熙宁新法尽行废除并恢复旧制,因反对变法而被罢免者也得以复职(注:其中有“三友公” ),历时九年。元祐(1086年-1094年)是宋哲宗赵煦的年号,由于元祐年间即使在司马光1086年去世后仍是由反对变法的旧党当政(注:“象洞十四祖”大多是在元祐年间致仕的,估计其立场大多会倾向于旧党 ),他们被时人称之为“元祐党人”。到了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宣仁太后病逝,哲宗亲政,用章惇为相,重用蔡京,再一次起用变法派人士,全面恢复变法新政,并严酷打击元祐党人(如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皆遭流贬),直至哲宗去世,历时六年多(注:在此期间“三友公”又被清洗罢职,宠臣蔡京在1098年还扬言要灭钟友文九族,我“象洞十四祖”也被迫弃官外徙避难 ),这就是北宋历史上的“元祐党事件”,从此宋朝进入了党争的泥沼而不可自拔。公元1100年哲宗死时34岁,在位15年。赵煦无子,位传弟弟赵佶。


    徽宗赵佶(1082-1135)是哲宗的弟弟,在1100年(18岁)即位,在位26年。最初是由其母向太后垂帘听政,她再次起用元祐党人,又一次废除了变法新政。九个月后,向太后患病无法问政,政归徽宗,宋徽宗正式执掌大权。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宋徽宗任用蔡京(1047-1126)为相(章惇因曾反对赵佶接班,遂被接班后的徽宗罢相降职),与宦官童贯狼狈为奸,重又崇奉变法新政。经过了党争和政改轮番折腾的朝廷已是遍体鳞伤。更甚者,1102年蔡京利用新旧党争和徽宗的昏庸,党同伐异,将所有的元祐党人以奸党打倒,将他们的姓名刻在“元祐党籍碑”上竖于朝廷的端礼门外以警他人,将“元祐党事件”推向了高潮。蔡京还对那些比较正直的支持变法的“元丰党人”也痛下杀手,让他们和元祐党人一样 “永不录用”一律罢官归田乃至流贬迫害,受其排挤迫害的朝中大小官员近千人,致朝廷中正直能臣皆被逐出朝外。因朝中无能人,蔡京方能占居相位十七年虽经三起三落四度任相而不倒。 蔡京在位期间,吏治腐败,爆发了诸如宋江、方腊等农民起义,他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奸相。


    当然,昏庸的宋徽宗也是一个败国皇帝,公元1125年金兵南下侵宋,在山河破碎百姓遭难之时,年仅四十四岁的宋徽宗就传位于其长子赵桓(钦宗),自称太上皇,只顾自己玩乐不顾江山社稷。公元1127年京城失陷(史称“靖康之变” ),徽、钦二帝被俘北去,终结了北宋的统治翻开了南宋的历史。  八年后(公元1135年)饱受凌辱的徽宗赵佶死于金邦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公元1161年,五十七岁的钦宗赵桓也在五国城被金人乱马踩死。


    那么,“象洞十四祖”又是谁呢?


    “象洞十四祖”是指出生于福建武平象洞千家坪的105世“四友公(友文、友武、友勇、友盛)”的十四个儿子,他们是:毅、密、察,刚、理、齐,裕、温、柔、中、正,发、强、庄等,众兄弟俱博学有才,除柔是中书舍人外,其余皆为进士,“兄弟十四个,进士十三人”,一时轰动朝野,享誉东南半壁。但好景不长,因前有“三友”兄弟反对王安石变法曾在1074年被朝廷罢职,后有“三友”兄弟(公元1086年)复职后依然追随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导致以章惇为相的新党上台后旧党失势他们又被罢职(约在1094—1098年之间);而“十四祖” 都是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年至1094年)的进士或是低级别的官员,自然要受到发生在1094—1100年间的“元祐党事件”很大的牵连和影响;在1098年当红奸臣蔡京威胁要“诛锺友文九族”(蔡京任相后还在1102年制造了“元祐党籍碑事件” )的情况下,十四个兄弟果然因此而广受株连,被迫从武平逃奔各州各府各省,个个埋名称“郎”以混其名避其害。事件还波及其他同宗兄弟,甚至易为他姓以求生存,如104世峦公的子孙为避免株连遭殃,其长子友才及其子孙迁湖南醴陵北乡官庄;次子三子则迁往闽东南等地并被迫改姓,次子友能改姓肖,三子友瑞改姓叶,故其裔孙称:“锺、肖、叶不通婚,乃同宗至亲也” 。


    直到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北宋朝廷宣告锺家一门无罪,宋徽宗还刺封已亡故的“三友”兄弟为龙源助国尊王,并诰封“三友”的父辈锺山公为文林郎,锺岱公为崇义公,同享祀于武平象洞龙源宫;但锺氏一门大多已经逃隐各省散居各地了。二十多年后,“四友”的子辈、106世的十四个兄弟才在南宋时的宋高宗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和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有部分人回到象洞集中,在象洞重修族谱。十几个兄弟除裕公未迁、毅公外迁后又回居象洞外,其他的都各自持新修的族谱离开象洞千家坪又回到了原避难地去发展,被他们的后裔定为新地的开基祖,后谱就称他们为“象洞十四祖”。


    显然,没有“元祐党事件”,十四个兄弟就不会离开武平象洞。因为受了“元祐党事件”的牵连,他们才会面临可能诛族的劫难,从而被迫离开象洞四散外徙异地求存成为新地的开基祖。至于他们迁去何处,“三书( 《钟姓史话》、《锺姓通谱》、《锺姓源流史》 )”和《锺史文选》都有粗略的介绍,而且在世系方面都基本上只介绍到“象洞十四祖”为止。


    这是为什么? 仅仅是因为他们居住得太分散吗? 非也!


    “十四祖”的后辈都是各自修谱,再也没有集中过。但是,“元祐党事件”的劫难,已经令“十四祖”的后代,或因战乱不断、或因朝廷禁谱、或因颠沛流离(2016-2-15注:祥见后来的另一篇文章《关于锺姓谱世系问题的思考》),有的支系甚至在长达二三百年里未能续修族谱,从而造成世系的中断或缺失,留下了许多遗憾(我的家谱可谓是典型,从北宋末年到元朝中叶250年只记录了三代:理——提龄——文亮)。还有,后来在公元1724年受到清朝雍正皇帝“圣谕广训”的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所编的《汀州谱》,更是给锺姓谱史造成深重的伤害,其流毒至今难除。“三书”和《锺史文选》为什么没有将“象洞十四祖”的后续世系编下去,就是因为各支各系的谱记各不相同,我们无法向他们提供各支系都能接受且令人信服的谱志世系,致使他们都无法往下编;这才是他们编不下去的主要原因。
    因此,搞清楚“象洞十四祖”后续各支的世系是我们作为“十四祖”的后代的共同责任。  我在2013-11-6挂于钟氏宗亲网的《提龄公与“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关系的探讨》(2016-2-15注:还有后来的另一篇文章《谁是广东铁炉坝锺姓开基祖?》也是对这方面的探讨),就是意在尽到这份责任,将兴宁、五华、平远、紫金等地的族谱和文章加以综合(经《探讨》,结果得到“理至文亮共九代”,世系表另见《学习钟姓史的心得和体会》,此不重录 ),让“从理公到我本人的这一支世系” 得以理顺,尽管我不敢保证我的求证是绝对正确(然而我自信正确)的,但我更相信,将求证的过程毫不保留地公之于众,当能促使那些关心本支系族谱世系的宗贤去指正和完善。


    广东龙川县  钟胜  2014-9-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17 07: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