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67|回复: 3

采访徐登志老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3 22:4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几日访问台湾,演说之余,承蒙中央大学老师同学陪伴,驱车去访问了东势客家话传承人 徐登志老师。本次录了几首大埔童谣,一个故事。徐老师不论读 说都铿锵有力,节奏分明,语音吐字十分清晰。

徐老师已经从教职退休多年,但仍然热心客家话的传承事业,担任东势客语的发音人,编辑东势客语的歌谣故事等。

他的先生,也是东势客家文化的热衷人士,可惜已经逝世多时。她的孩子,也在客家学院读过了硕士,做过两岸大埔话的对比研究。

徐老师 很希望了解东势客家话感谢 叫做 lo lat究竟来自何方。她拿出一个笔记本,提到粤北的乐昌县也有此说,希望得到验证。

此说成立,那意味着 lolat 可能不是来自闽南话,而是大陆本土客家话早就有的。

IMG_8864.JPG IMG_8877.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4 00:55: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徐登志先生識抵(/曾經於)寶島客家電台有主持一個節目,若沒記毋著,應當係按到客話之美。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4 01:02:11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blog.xuite.net/akay27/akay/30506455-%E5%AE%A2%E5%AE%B6%E8%BA%AB%E5%BD%B1%EF%BC%8F%E5%BE%90%E7%99%BB%E5%BF%97+%E7%9F%A2%E5%BF%97%E5%82%B3%E6%89%BF%E5%A4%A7%E5%9F%94%E5%AE%A2

客家身影/徐登志 矢志傳承大埔客
【2010/01/24 聯合報】

「不要小看自己的母語」,徐登志民國82年到清華大學 進修《民間文學》,胡萬川教授這席話,讓她有如夢中驚醒。17年來她積極訪問耆老、蒐集歌謠、往語、民間故事,並成立合唱團、劇團,為大埔客語言及文化傳承盡心盡力。

組四人幫 採錄大埔腔

台中縣東勢鎮、石岡、新社、和平鄉與苗栗縣卓蘭鎮的客家人,祖先大都來自廣東大埔、豐順、饒平一帶,講的是大埔客家話。徐登志(1944年生)雖在東勢出生,從小在家卻講四縣客家話,受到同學排擠後,為融入同儕,才學大埔腔。

她在東勢等國小任教,只偶爾訓練學生演講,教唱客家歌謠,直到從胡萬川身上學到民間文學採集技巧後,以東勢老地名「寮下」成立工作室,並與夫婿蘇永松及張瑞玲、劉玉蕉老師組成「四人幫」,開始採錄。

她說,所採集的錄音帶,經清大委託工讀生整理出版後,發現有些語音詮釋並不貼切,甚至翻譯有些出入,經查是參考四縣腔客語辭典,而大埔腔與四縣腔並不相同。為正確記錄「大埔腔」,胡萬川還請新竹師範學院教授董忠司,為「四人幫」開了7天的記音課。

台灣大埔客 人少音道地

「台灣講『大埔客』只剩下12萬人,比原鄉還道地。」徐登志為調查大埔客,組團到詔安、饒平、大埔、豐順原鄉考查,發現大埔縣高陂鎮的客家話,與東勢鎮老一輩講的幾沒兩樣;但多數卻被梅州「四縣腔」所同化。語言學者羅肇錦也發現,大埔、豐順畫入梅州後,語言已向四縣腔靠攏,同是大埔客,台灣比大陸保有更多的古詞。

喊祖父母 大埔客大不同

她說,區分是否大埔客?最明顯的是祖父母稱謂;大埔客稱祖父母叫「阿爹、阿奶(a da、a ne)」;四縣客大都叫「阿公」、「阿婆」;饒平講「阿公」、「阿嬤」。大埔客稱「客」叫「kag」,四縣叫「hag」,大埔的「hag」是「嚇」之意。

四縣說「按仔細」,大埔講「勞瀝(lo lad)」(有勞您披心瀝血」;四縣稱「鞋」叫「hai」,大埔叫「he」。四縣稱「飯店」(fon diam),大埔講(pon diam)。

徐登志投入大埔客研究,父親徐運曜、母親徐張秋成為她率先「挖寶」對象,母親出身書香世家,俚語、順口溜就夾雜在生活中;她也利用家庭訪問時,下鄉向耆老、鄉賢請益。

早期客初到 倒樟釣鹿過活

東勢跟多數客家地區開發一樣,都經過艱苦歲月。擔任寮下文化學會總幹事的徐登志說,大埔客來自潮州府,來台之初過著「倒樟釣鹿」生活,即上山砍樟木給清廷造戰船,順便設陷阱抓梅花鹿。伐木工人住的地方叫「板寮」,形成聚落就叫「寮下」,即現在東勢老街。

她說,大埔客來台初期,大甲溪東邊住的是泰雅族,白天渡河上山伐木,晚上怕泰雅族攻擊,是坐船回石岡土牛住宿;後來原漢關係改善,才在工地建板寮,形成聚落。早期先民謀生不易,有「長山過來險三次」之說,即渡海來台怕沉船、搶工作踏死人、搶吃飯踩死人。

「有妹莫嫁黃家,前分狗逐,後分荊刺;田又遠、糞又重,碗又小,飯又鬆;一粒卵蒸三碗公,東邊盛來西邊動;做人的長工,實在真辛苦。」徐登志說,這句順口溜是以前黃屋長工傳出來,連地主都過得很清苦,何況窮(嘳)苦家庭。

傳承語言 編書作曲演出

「大甲溪是大埔客的母親河」,徐登志與多位文化工作者懷著反哺的心,除完成數十本民間故事、俚語、謎語、客語辭典、客語教本及錄音教材外,也成立大甲河之聲合唱團、寮下人劇團,將大埔客文化元素也融入音樂、戲劇中,並經常公開演出,讓大埔客文化更多元。

徐登志也作曲、填詞,寫了《白鶴花》、《芒冬花》等多首客語歌;客委會舉辦客語認證,請她負責大埔客試務。她對客家文化研究的貢獻,獲客委會頒發傑出成就獎。

東勢重男 流傳新丁粄節

徐登志說,客家人好吃粄,但東勢地區糯米產量不多,常用樹薯粉做粄;後來東勢客家人伐木賺了錢,客家小炒已不用豆干,純用三層肉和蔥來炒。冬菜也很少醃製,不像其他客家地區醃製菜很多。

她說,東勢是移民社會,男丁很重要,添丁者為了敬謝神明,每年正月15日都要做「新丁粄」,並印有象徵長壽的紅龜印記,亦稱「紅龜粄」;現東勢「新丁粄節」已列為客庄12節慶之一,紅龜粄越做越大,也一年比一年熱鬧。

憂文化流失 她研究子跟進

「硬體垮了可以重建,軟體流失就回不來了」,徐登志目睹東勢921大地震後的變遷,發現地震後東勢人外遷者越來越多,人口快速老化,致大埔語言、文化的流失也加快,令她憂心。

為了大埔客文化,徐登志仍退而不休,夫婿蘇永松90年病逝,令她哀慟多年;她兒子蘇軒正繼承衣缽在國小任教,碩士論文也寫大埔客研究,3名女兒留美學造型設計。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1-4 01: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身影/徐登志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XJGRasIkE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7 05: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