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73|回复: 8

“颍川锺姓”有没有“烈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10 13: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颍川锺姓”有没有“烈系”?

       在“钟姓”的条目下去网上查找,颍川锺姓都是“烈系”和“接系”。对“接系”没有人质疑过,但对“烈系”却是另一番景象。

       自从2000-8出版了钟蔚伦著《钟姓史话》、 2003-8出版了陈瑞松著《锺姓通谱》、2006-6出版了钟春林著《锺姓源流史》之后,由于三本书(以下简称“三书”)都是将“颍川锺姓”分为“烈系”和“接系” ,于是网上的文章也几乎一致地将“气系”改为“烈系”,其中包括本人在内(我在编家谱第一稿和第二稿时亦是跟随“三书”,将家传旧谱的“气系”改为“烈系” )。

       2010-10出版了钟春林著的改版《锺姓源流史》(下称“改版史”)、2012-10出版了钟敬和著《锺史文选》,这二本书(以下简称“二书”)对上述“三书”的提法做了纠正,说:烈公虽然是气公的上祖,但“颍川锺姓”没有“烈系”只有“气系”。

       那么,“颍川锺姓”到底有没有“烈系”?

       《锺史文选》说,在战国时期,宋康王“偃”(黄帝59世)是周朝宋国的最后一位国君。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等三国联军所灭,偃死宋亡。宋康王的第三子,姓子名烈,时年48岁,为避亡国之难从商丘睢阳奔豫州锺离山(锺离山原为伯州黎的食采邑,当时属楚国,是伯州黎的后裔锺离氏的居住地,后来秦时属颍川郡。锺离山就是今河南长葛石象乡封升岗),投靠同宗亲人伯州黎的后裔锺离氏,改子姓为复姓锺离,是为60世锺离烈。烈公是本支系锺离姓始祖。二代后烈公之孙62世锺离叶又在秦置颍川郡时(公元前230年)见锺离山居所山清水秀其形如锺为两间淑气所聚,遂改复姓锺离为单姓锺,是为锺叶。叶公妣姜氏于公元前225年生锺气。依理叶公应为锺姓始祖,但62世锺离叶公的孙子、64世的运亨和运丰两兄弟在汉朝景帝年间致仕后于许州城首创锺氏族谱(后世称之为“汉传老谱”)时尊63世锺气公为锺氏一世始祖。因此,生于公元前225年的63世锺气公是颍川锺姓气系始祖。

       《钟姓史话》说,伯州黎的食采邑是在安徽的锺离国(今凤阳临淮关)而不是河南的锺离山(今长葛石象乡封升岗)。烈公在公元前286年因宋亡国而逃奔颍川许昌,因宋康王曾封他于锺邑(锺城),遂在许昌改子姓为锺姓,在中原大地竖起了第一面锺姓大旗,即生于公元前334年的黄帝60世的烈公是钟姓始祖。

       那么烈公在亡国避难之后到底是改姓为“锺”还是“锺离”?伯州黎的食采邑到底是地处今河南长葛的封升岗(锺离山)还是地处今安徽凤阳的临淮关(锺离国)?这是我们编谱时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我认为,既然《锺史文选》和《钟姓史话》都说46世宋桓公(御说)是“颍川锺姓”二系的姓前共祖,即伯州黎和宋康王都是宋桓公的后代,也认同烈公为60世,气公为63世,那么余下来的问题讨论起来就会相对容易一些。

       据老谱,锺离山是伯州黎的食采邑地,伯州黎的后代在锺离山改伯姓为锺离姓并住在了那里。烈公是宋康王之子,在国亡家碎时避难去锺离山投靠同宗亲人伯州黎的后裔锺离氏,就合情合理;但地处河南的锺离山时属楚国,而楚国是灭宋之敌国,子烈公岂非自投罗网?是很危险!于是他选择了在钟离山隐居并改姓,避过了敌国的追杀。在锺离氏的地盘上,他不可能改为别的姓,只能改为锺离姓,才能在这里隐居并生存下去。所以烈公避难去了锺离山的话,改姓应为锺离,不可能为锺。

       《锺史文选》说,地处今安徽凤阳的锺离国是周朝时嬴姓的诸侯封国,伯州黎官于楚而非侯于周,他只能食邑于楚国的钟离山不可能占有嬴姓的钟离国。颇受后人诟病的宋朝《唐书》说:“伯州黎受封钟离国,后裔以国为氏”,这是天大的错误;《钟姓史话》因为在河南许昌找不到钟离山就抛开“汉传老谱”而接受《唐书》之观点,当然也就错了。显然,伯州黎的食采邑不是在安徽的钟离国而是在河南的钟离山。

       《锺史文选》说,国内的包括海外的钟姓宗亲回国照谱寻根,在许昌平原找不到钟离山而大失所望。《锺姓通谱》的作者陈瑞松先生是河南长葛人也无法在当地找到钟离山而错误地称颍川锺姓是“芽发凤阳”。 “三书”因为无法在河南找到钟离山就照搬《唐书》将其置位于安徽的钟离国,也是很无奈的,其中困惑可以理解。事实上,当年的钟离山现名已是石象乡封升岗,现今的河南省长葛市石象乡,就是因为当地曾拥有的地标性建筑物——钟家的石狮石象——而得名为石象乡的。钟家在颍川故居的石狮石象,在气系钟姓的所有旧族谱中都有记载。封升岗就是钟离山,这是《锺史文选》作者钟敬和先生的发现,意义重大。

       综上,我认为,《锺史文选》对“三书”失误之处的纠正是对的。“颍川锺姓”没有“烈系”,只有“气系”和“接系”。烈公是气公的曾祖父,烈公改姓为钟离,气公则姓钟。因此钟气公才是钟姓始祖,而钟离烈公只能称为钟氏姓前祖先或者称他为本系姓前钟离氏始祖。伯州黎的食邑地钟离山,不但是接系钟姓的发祥地,也是气系钟姓的发祥地。

       《锺姓源流史》的作者钟春林先生在2006年出版了“初版史”之后,又在2010年出版“改版史”,对“初版史”的多处失误作了更正,防止了我们对钟姓史错误描述的继续。本来我钟姓始祖是烈公还是气公的争论应该是一种学术之争,“三书”和“二书”百花齐放,是对是错都很正常,但他能在短短四年就出书对前书之错进行纠正,这是需要勇气的,确实令人钦佩。目前,我在2014-6编的家谱第三稿,已经参照《锺史文选》,遵“汉传老谱”,以“气公为一世,发端于颍川钟离山”,对前二稿之错进行了纠正。

       2013-11-6我在“钟氏宗亲网”上发表了《提龄公与“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关系的探讨》一文,其中用的是烈公世系。此后很快,我就看到了《锺史文选》和“改版史”,知道自己错了,应该改正为气公世系才对,况且我家的旧谱也是以气公为一世的,尽管该旧谱存在其他的问题。对此,本人特向点阅过我的上述网文《提龄公......探讨》的读者道歉;我是编写家谱的新手,对这个难以回避之错,敬请大家原谅。当然,对该文的中心内容我仍然坚持,即是说,在世系探讨上,我仍然相信“提龄公为一世,文亮公为四世”是对的。现在(2014-12-1),经修改后的《提龄公与“三文公”(文振、文亮、文康)之间关系的探讨》已经将烈公世系改正为气公世系。

       广东省龙川县  钟胜  修改于2014-12-3

       (注:原文作于2014-5-7,发给了锺氏宗亲网;在2014-12-2部分修改后的草稿,内容上与原文几乎相同,又误发给了相关网站;其中都有误。今以修改于2014-12-3的为准,标题与原文同。)

       我除了在本网 “客家风情>客家人社区>客家姓氏>锺氏” 发表了几篇短文外,前几个月还向 “锺氏天空” 网投稿集中发表了其他几篇短文,都是对颍川钟姓的介绍或者评论,虽然未必都对,但保证态度是认真的,欢迎宗亲们批评指正。 2015-9-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10 18: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 据老谱,锺离山是伯州黎的食采邑地,伯州黎的后代在锺离山改伯姓为锺离姓并住在了那里。烈公是宋康王之子,在国亡家碎时避难去锺离山投靠同宗亲人伯州黎的后裔锺离氏 "

钟胜宗長  可否提供有關  " 烈公是宋康王之子" 與 "避难去锺离山投靠同宗亲人伯州黎的后裔锺离氏" 之舊譜資料,如此大家都會信服了。如果只是《钟姓史话》《锺姓通谱》《锺姓源流史》這三本近十幾年來的著作,此三書很多考證內容又沒有提供佐證資料,將會受到質疑正確性的。謝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12 07: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2#
   
     恕我冒昧,先向“台湾锺氏”提一个问题:作为读者的“台湾锺氏”,到底是一个“个人”呢,还是一个“集体”? 如果是集体的话,是“台湾锺氏族谱编委会”呢还是“全体台湾钟姓人”? 这是我想了解的。我这样问的理由是,如果是“个人”,我们就可以个人化地交流以相互探讨;如果是“集体”,我当然得以仰视的姿态向你们求教,因为我也有许多问题不清楚,又岂敢班门弄斧?  在2015-9-6 有作者“台湾锺氏”在本网发表的文章《钟姓十八种不同记载之启姓源流》,估计是同一个人(“个人”或“集体”)吧,文中的“QQ空间图片文件”虽经点击却无法打开,这可能是自己学业不精跟不上潮流的缘故,见笑了。请能告知打开“QQ空间图片文件”的办法,或者能用文字表达出来,让我们看到其中的内容,否则,就失去了发表文章的意义;未知这个意见对否?
    下面,我当你是一个“个人”,回答你的问题。
    你说 “《钟姓史话》《锺姓通谱》《锺姓源流史》這三本是近十幾年來的著作,此三書很多考證內容又沒有提供佐證資料”,是事实,我也有同感。但我引用的不是这三本书,而是锺敬和先生在2012年出版的《锺史文选》,此书是,有的注明出处,有的没有注明出处。 对于" 据老谱,锺离山是伯州黎的食采邑地,伯州黎的后代在锺离山改伯姓为锺离姓并住在了那里。烈公是宋康王之子,在国亡家碎时避难去锺离山投靠同宗亲人伯州黎的后裔锺离氏 "这段话,他是有说明出处的,是我据他的文章所作的概括,他的书中并没有这样的一段句子,请你看看我挂在本栏目的另一篇短文《锺姓谱的源流演变和我的编谱感受》,其中就有出处的交代。当然,锺敬和先生已是近八十高龄的老人,我跟你一样,也不认识他。甚至,你可能也已经知道,《钟姓史话》的作者锺蔚伦先生已经去世了,这是钟姓人的一个损失;同样地,這三本书的作者,我是一个也不认识。当然,我说的不认识,指的是从未见过面。
     总之,我的钟姓谱史知识主要都是来自上述四本书,我挂于网上的文章,其内容都没有超出这四本书,尤其是《锺史文选》,它还纠正了前三本书中的错误。当然,《锺史文选》也可能会有错,只是我的知识局限未能发现其中之错;台湾锺氏来自祖国大陆,两岸锺氏是一家人。我们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你指正。谢谢!
    广东省龙川县 锺 胜 2015-9-12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14 22: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鍾勝宗長很抱歉,《钟姓十八种不同记载之启姓源流》圖片已修復,請參閱!
這只是我自己個人的言論,並不代表台灣祖譜修訂委員會 與 全體台灣鍾姓宗親
至於宗長所提的 "出处的交代",其內容與宗長敘述的有值得商確的地方。
預祝宗長 20日 會議成功
                                                              臺灣  銀昌    2015.09.14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14 22:4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舊譜明確記載  "偃公三弟烈公"  何需畏手畏脚修改為 "偃公三子烈公"
伯姓可以改為鍾姓,戴姓為何不可,戴姓也是出自子性呀
以上個人觀點,請參閱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9-25 11:3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台湾锺氏”(即钟銀昌先生)

    1、我信多源论,但没有研究过多源论。你的大作《钟姓十八种不同记载之启姓源流》,说明你对多源论有研究,你是我的老师,还是请你多多指教;但其中图片现在仍然是只可部分看到,还有很多未能打开,不知道为什么。
    我由于个人原因,没有参加2015年9月20日的“鍾氏祖源‘多元’研讨会”。所以,我对研讨结果,与你一样,也是不清楚的。
    2、你说:“舊譜明確記載  ‘偃公三弟烈公’  何需畏手畏脚修改為 ‘偃公三子烈公’。”  我的答复是:
    你是认定了你的旧谱绝对是正确的,不符合你的旧谱的说法就都是“畏手畏脚修改”的,对吗?
    锺敬和先生的文章说:“较多谱说烈公是偃公三弟,较少谱说烈公是偃公三子。按史,偃公之父辟公卒于公元前370年,烈公生于公元前334年,可以肯定烈公是偃公三子正确。” 就是说,辟公去世36年后烈公才出生,烈公不可能是辟公之子或偃公的三弟。你认为按照他的分析,是他的说法(辟公——偃公——烈公)对呢,还是你的旧谱(辟公——偃公、烈公)对?
   你说的“畏手畏脚修改”指的是谁? 是“三书”的作者呢或是锺敬和先生呢,还是另有其人? “三书”的作者是经过十几年的调查研究而成书的,尚且难免有错。锺敬和先生一生研究钟姓史,对“三书”的错误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评论和纠正。当然锺敬和也可能有错,我们也可以纠正他。但是说他们是“畏手畏脚修改”,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当初,我也是认为家传旧谱是正确的,后来才认识到家传旧谱是错误的。当然,你的旧谱可能与我的不同,我不应该怀疑你的旧谱也是错误的;或者,你的研究可能比锺敬和先生他们更深入,是我误解了你,那是我“有眼不识泰山”,我要跟你说声对不起了。
    3、你说:“伯姓可以改為鍾姓,戴姓為何不可,戴姓也是出自子性呀。” 我的答复是:
    我并没有提出这个问题,这是你提出来的问题,不要强加于我,但我同意你的说法。网上有人说,宋戴公之后,其后代已是姓戴不再姓子。就是说,辟公、偃公、烈公都可能是姓戴,不是姓子。即戴姓出自子姓。
    我接触族谱至今只有6年,不是研究谱史的权威,只是学习谱史的业余爱好者,有了心得就发文于网上与大家共享,有点不知道天高地厚,其中有错是不可避免的,肯定没有你那么深厚的谱史功底,所以,欢迎你的批评和指正。
    4、锺敬和先生的文章《从首创宗谱说起,看后来锺谱演变》,是我的一个朋友发给我的。你在我的短文《锺姓谱的源流演变和我的编谱感受》后面,给我留言,希望我发表锺敬和先生的文章,供你参考研究。这个问题不好办。因为我从未跟他见过面,就像我从未跟你见过面一样;没有他的授权,我能够代替他发表他的文章吗?  本来,没有征得他的同意,我就大面积地引用了他的文章已经是对他不够尊重了。所以,你的要求我无法办到,请多多包涵和理解。
    5、由于健康方面的原因,我不想刚出医院又进医院;家人都反对我老是对着电脑多管“闲事”影响身体,我也认为确实是要好好休息一段时间。今后我可能做不到有问必答了,请原谅我的无奈和无能。
    祝中秋节快乐!   
                   钟 胜  2015-9-25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9 19: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台灣鍾氏 于 2015-9-29 19:24 编辑
fszys 发表于 2015-9-25 11:30
回复“台湾锺氏”(即钟銀昌先生)

    1、我信多源论,但没有研究过多源论。你的大作《钟姓十八种不同记 ...

鍾勝宗長您好:
《鍾姓 十八種不同記載 之 啟姓源流》圖片已多次修復,修復後幾天內是正常的,但時間久又發生異常,如宗長有需要此資料,可e-mail 於宗長,造成不便請見諒!

宗長於《锺姓谱的源流演变和我的编谱感受》一文中提到的“首创宗谱”序
三本參考依據之譜。晚輩目前只有二份資料,第三份1991年广西玉林《锺氏溯源?汉传老谱序》,不確定為那本譜?故不敢多加評論。但广东紫金南岭《锺氏系谱》序 與 1988年广西防城族谱序 皆記載為偃公三弟,如附圖所示。
晚輩手上資料可能與宗長提的是不同的譜,請協助確認,謝謝宗長。
                                                                                                                         台灣  銀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29 19: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台灣鍾氏 于 2015-9-29 19:50 编辑


因上傳圖片大小受限,只能截圖上傳
广东紫金南岭《锺氏系谱》序-1.gif

广西防城大箓鍾氏族谱上册 1988-1

广西防城大箓鍾氏族谱上册 1988-1

广西防城大箓鍾氏族谱上册 1988-2

广西防城大箓鍾氏族谱上册 1988-2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10-6 09:4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7#、8#      “台湾锺氏”銀昌先生

     1、关于你想要的三本谱。
     上述“首创宗谱”序和三本参考谱,其内容都是来自锺敬和先生的文章,是锺敬和先生文章的原文和说明(请注意:不是我的说明)。对这三本谱,我从没见过,即我手上没有这三本谱(连一本都没有)。实话相告:我是编谱的“单干户”,连一个配合的人(即帮手)都没有,就一个人单干,根本没有能力去搜集或收藏外地的族谱,只能靠自己买书看或者上网看,至今为止家中没有一本外地的实谱,确实是孤陋寡闻的,请勿见笑。我在前面说过:“我不是研究谱史的权威,只是学习谱史的业余爱好者,有了心得就发文于网上与大家共享,有点不知道天高地厚”————请相信我:这不是自谦,这绝对是大实话。至于锺敬和先生在文章中所提到的这三本谱,是否就是你在前面所附图的同版本的谱,我不知道,也无法协助你加以确认。对此,请你理解和谅解。再次说明,我不认识锺敬和先生,就像我不认识你一样:我看过你们的文章,却从未与你们见过面,即我们三人彼此都是不认识的。
     2、关于偃与烈的关系问题:
    (A)《锺姓源流史》称,烈是偃的三子。
    (B)2000年出版的《钟姓史话》称,烈是偃的三弟;但在2005年该书作者钟蔚伦先生在为颍川堂福建武平钟氏族谱作序时,改正为“公子烈本是宋国君王偃之子”。即该书作者已认同偃与烈是父子关系。
    (C)《锺史文选》以史实资料论证:偃与烈是父子关系。据历史资料:偃公之父辟公卒于公元前370年,烈公生于公元前334年,即辟公去世36年后烈公才出生,所以烈公不可能是辟公之子(或偃公之弟)。作者锺敬和先生说,从各地的族谱来看,较多谱说烈公是偃公三弟,较少谱说烈公是偃公三子。对比历史记载,他认为还是烈为偃的三子正确。
    我没有古史方面的知识,只是看过上述三本书,既然上述三位作者都认为烈是偃的三子,尤其是锺敬和先生用谱证和史证来论述,故我信之。但我相信的东西不能强加于你。烈公究竟是偃公三子还是三弟?看来这个争论还在继续;假如你认为“烈公是偃公之三弟”更正确,可以和他们展开争鸣。我没有研究过古代史,就不参与这类争论了。
    3、关于钟姓是“多源”还是“一源”的问题。
    我只是因为要编自己的家谱,才看了上述三本书的。就是说,我没有研究过钟姓源流,也就没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但我是看过上述三本书之后,相信了“多源论”的。因为“多源论”和“一源论”都有某些缺陷没有克服,还在争论中;以我目前对姓源的了解看,我认为“一源论”的缺陷比“多源论”还要多;所以在我的心中,大概是八成信“多源”、二成信“一源”。就是说,我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多源论”者,我还要看“多源论”和“一源论”今后争鸣的结果,来调整我的看法。你对“多源论”有研究,你就比我更有发言权,但愿能看到你的研究成果。谢谢。
                          锺胜 2015-10-6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8 18:21 , Processed in 0.026002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