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487|回复: 1

[原创] 锺姓谱的源流演变和我的编谱感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21 08:3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锺姓谱的源流演变和我的编谱感受

         2015年7月下旬,有友人通过QQ给我发来锺敬和先生的文章《从首创宗谱说起,看后来锺谱演变》(下简称为“演变”),  文中指出了锺蔚伦先生2000年8月出版发行的《锺姓史话》对钟姓源流描述的错误,以及他决心编辑发行《锺史文选》以纠正《锺姓史话》之错的经过。这是一篇好文。我觉得他对钟姓源流认真追溯和对“首创宗谱”始终坚持的精神,对我们如何编写宗谱有着现实的意义。由于联系上有困难,无法征得作者的意见,考虑到我的许多文章都是引用他的《锺史文选》,在此不妨将上文内容进行“抄录”整理,向大家做些介绍。下面的第一、第二部分是锺敬和先生文章《演变》的内容(其中将我的看法另用【】来表达);第三部分是我编家谱的感受。在内容的表述上若有错失之处,敬请原作者和读者见谅。

         一、“首创宗谱”序

         气系锺姓始祖锺气公,生二子运亨、运丰。运亨、运丰二公在西汉初年致仕为官之后,从锺离山移居许州城店铺里居住,后作《锺氏族谱》,即后裔所称之“首创宗谱” 或“汉传老谱”,其序云:

        “ 锺氏系黄帝子孙,契之苗裔,商汤派系,宋微子之后。至周赧王二十九年,齐泯、魏昭、楚项襄共伐宋三分其地,偃公死之。偃公第三子烈公避奔豫州锺离山为伯州黎食采故地,遂复姓锺离。烈公娶姒氏生复,复公娶姬氏生叶。至寇周时,叶公隐居不仕,以颍川锺离山,山清水秀,为两间淑气所聚,又为伯州黎食采故地,遂姓锺氏。叶公娶姜氏生气公。汉高祖入关之初,气公年方二十,知汉当兴,因世炝乱,严居不仕;世派托始源自气公,亦汉兴民方有谱,遂为我锺氏一世之大始祖也。 …… ”

         说明:

         1、此序可见于清乾隆年间广东紫金南岭《锺氏系谱》序、1988年广西防城族谱序、1991年广西玉林《锺氏溯源?汉传老谱序》,其中或有文字上的差异,但其意相同,经得起历史检验。

         2、较多谱说烈公是偃公三弟,较少谱说烈公是偃公三子;例如广西防城谱和广西桂平谱都说烈公是偃公第三子。  “象洞十四祖”在南宋时,部分人从避难地回武平象洞作了二次谱:第一次是公元1136年,是延着先祖谱,烈公为偃公第三子;第二次是公元1140年,更改烈公为偃公三弟。    按史,偃公之父辟公卒于公元前370年,烈公生于公元前334年,可以肯定烈公是偃公三子正确。

         3、几个历史时间:①周赧王二十九年,是公元前286年。②秦灭周是公元前256年,秦寇周,应该是秦灭周的前几年。秦灭列强统一中国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21年。③汉高祖入关是公元前207年8月。【据《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率先进入关中,比项羽12月入关早了二个月。    我认为汉高祖入关以公元前206年10月较为准确。  “气公年方二十”,按此计算,气公生于公元前225年。(另有谱说“汉高祖入关时气公年方三十”,则气公应生于公元前235年;若如是,在公元前230年秦灭韩设置颍川郡时,气公已5岁了)。】

         4、【对上述这段“‘首创宗谱’序”,除了前面锺敬和先生的三点说明外,我对此序文作些解释:    (A)偃(宋康王)是宋国的最后一位国君,宋君姓子;偃的第三子烈公到豫州锺离山避难——锺离山是伯州黎的食邑地,当时为锺离氏(锺接公的前祖)的地盘——故改姓为锺离;烈生复,复生叶,叶生气;是叶公在秦灭韩设颍川郡时改复姓锺离为单姓锺的,但运亨、运丰二公西汉时致仕为官,从锺离山移居许州城店铺里居住后而首创宗谱时定“世派托始源自气公,为我锺氏一世之大始祖”的。而且烈、复、叶都是姓锺离,气则姓锺,这四代人都住在锺离山;而气公的两个儿子则移居许州城了。       (B)至于序文中的  黄帝、契、商汤、宋微子,以及豫州锺离山、伯州黎食采故地、复姓锺离 等人名或地名,及其与钟姓谱的关系,详见我挂于几个锺氏网站上的文章《“颍川锺姓谱”简要介绍》、《颍川锺离山是怎样被发现的》、《“颍川锺姓”有没有“烈系”》和上个月的《锺姓“多源论”与“一源论”的争鸣》等,此略。    (C)锺敬和先生的《锺史文选》,中心思想就是要坚持“首创宗谱”,这段“‘首创宗谱’序”乃是首创宗谱的精华。】

         二、后世书谱对源流描述的演变

         在运亨、运丰二公于西汉初年“首创宗谱”之后,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各地的人们对它不知道续了多少次谱,对锺谱姓前源流的载述也因这些续谱人的“创造”或者“校正”而发生了改变。这种演变过程的不断累积,便使后谱不断地偏离了“首创宗谱”中关于“烈公避奔豫州锺离山,遂复姓锺离”和“世派托始源自气公,为我锺氏一世之大始祖”的古序,慢慢地模糊了或者改变了人们对钟姓源流的正确认知,其中尤以《唐书》、《汀州谱》和《锺姓史话》的问题为最严重,已经给钟姓谱史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1、北宋的《唐书》和《百家姓》。    《唐书》说,“伯州黎受封锺离国,后裔以国为氏。” 按史实:伯州黎、伯宛(伯却宛)父子均是楚国大夫,只能以邑为氏,不能以国为氏。由此,《唐书》错了。      《百家姓》说,锺离,会稽郡,系出伯氏,楚大夫伯宛邑于锺离,后以邑为氏。在此,《百家姓》是对的。  【锺离山和锺离国分别在什么地方?意义在哪里?  见我的网文《颍川锺离山是怎样被发现的》。 】

        2、象洞谱。  “象洞十四祖” 在南宋时的公元1136年和公元1140年,他们回武平象洞作了二次谱(见上面的“一、2”):1136年的谱是延着先祖谱,记烈公为偃公第三子,这是对的;1140年的谱则改记烈公为偃公三弟,这是错的。

        3、《汀州谱》。    清康熙六年(1667年)在福建汀州(今长汀)有人牵头集族人作谱,现简称它为《汀州谱》;该谱将烈、接两系合并为一系,将烈公变成接公之子,烈公也就“被”姓锺了。《汀州谱》排序为“1接、2烈、3复、4叶、5气  ……  95‘象洞十四祖’等”世系,将世祖的数量虚增了一倍以上!这是错的。  更严重的是,在公元1724年《汀州谱》被雍正皇帝 “圣谕广训”之后,各地锺姓人被迫遵“圣谕” 中断老谱改成了《汀州谱》,让错误的《汀州谱》在全国扩散!【见我的文章《颍川堂气系锺姓的修谱史》和《“汀州谱”和“祖名歌”》】。

        4、《锺氏渊源校正本》和 《颍川锺氏族谱》。     这是2000年由广东兴宁锺泽民先生等人所编、印行于粤东地区的谱书。书称:因为宋偃公三弟烈公封于鲁国中部之地泰山附近的锺城,气公在汉高祖时,以曾祖父烈公曾经封于“锺邑”,遂以封地“锺”为姓,并称此系为钟姓“烈系”; 书中注:“锺城——在山东禹城县东南百余里,山东泰山附近,在春秋时期(公元前487年)宋景公灭掉曹国之城邑。”        我(锺敬和)认为,书中正文说到的鲁国锺城和书注中的曹国锺城,实际上是两个地方:(一)今山东中部的泰山当时是鲁国之地(不在宋国);再看历史,宋国于公元前286年先被灭,鲁国则在后来于公元前249年为楚国所灭,因此生于宋国的烈公不可能封于泰山附近的鲁国锺城。(二)今山东之西部紧靠河南的曹县、定陶、菏泽三邑是曹国之地;定陶古名陶丘,是曹国都城。国君曹伯阳十四年(—488年)冬在都城陶丘西南郊筑五城,其中有一城叫锺城,作为抵御宋国进攻的前沿阵地(即这“五城”是临时性的防御工事,不是永久城池),至次年(—487年)春,宋景公挥兵灭掉曹国,把此五城扫为平地,就是说,此锺城从建成至消失只有几个月。过了150多年之后烈公才出生(生于—334年),因此烈公不可能封于早已消失了的曹国锺城。 由(一)和(二)可知,《锺氏渊源校正本》说“三弟烈公受封锺邑大夫”而姓锺称为“烈系”,是不成立的;这既与历史不符,又背离了“首创宗谱”。    但是校而不正的《锺氏渊源校正本》却为《锺姓史话》所采用。

        5、《锺姓史话》。      这是2000年8月出版发行的接系后裔钟蔚伦先生(现已故)的著作。    在《锺史论坛》上有位宗亲说,锺蔚伦经三访锺泽民而作《锺姓史话》。    显然,《锺姓史话》是照抄了锺泽民先生的《锺氏渊源校正本》,称“烈公受封锺邑大夫”而姓锺为“烈系”;也照抄了《唐书》,称“伯州黎受封锺离国,后裔以国为氏”。由此,在《锺姓史话》里,安徽凤阳的锺离国便代替了河南长葛的锺离山,钟姓“烈系”便代替了钟姓“气系”。汉初“首创宗谱”的精髓便在《锺姓史话》中没了踪影!    《锺姓史话》是《中华姓氏史话丛书》之一,在全国大量发行,因而“钟姓源于锺离国”和“钟姓烈系”便风行全国。就是说,《锺姓史话》将锺氏渊源搅得乱七八糟!而且作者钟蔚伦先生至死不肯认错!       我(锺敬和)在2001年7月16日始得读《锺姓史话》,觉得其中有太多的问题,关键是抛弃了“首创宗谱”采纳了错误的《唐书》和《锺氏渊源校正本》,立即先后给钟蔚伦先生致信二封,指出问题希望他予以纠正,并请他尽量能到广西浦北来找我,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但他是人不来,信也不复。因此,《锺姓史话》的问题至今得不到纠正。     《锺姓史话》发行全国之后,便以它是《中华姓氏史话丛书》的权威性而风靡神州大地,许多地方连家存老谱也不要了,都认为《钟姓史话》是锺姓史的救世主,各地争先恐后地以《钟姓史话》为纲来编族谱,致使“烈、接二系”今天成了气候!  其错误就像当年清朝皇帝“圣谕”的《汀州谱》一样,已经严重地祸害着钟姓谱史!  例如,素有福建“锺半县”之称的武平,在编2004年的《武平锺氏族谱》时也深受其影响而失去定力; 按道理,武平是“象洞十四祖”的故乡,难道会没有老谱吗?   为什么有老谱不用而要执行错误的《锺姓史话》呢?     毫无疑问,这是权威的杀伤力!

        6、《锺姓通谱》。      这是2003年8月出版、在锺氏长葛大会上发放的河南长葛人陈瑞松先生的著作。《锺姓通谱》接受了《锺姓史话》的“成果”,同样把“三弟烈公”封到汉置锺离县(今安徽凤阳)称“烈系”,并称颍川锺氏是“芽发凤阳,根扎颍川,枝繁江南,叶茂华夏,蜚声全球”,认定河南长葛市为钟氏祖庭【见网上的文章《天下锺氏宗归颍川》】。显然,认定锺氏根在颍川且祖庭为长葛是对的,但说“芽发凤阳”就错了,应是“芽发钟离山”或“芽发石象”才与钟姓谱史事实相符。他还把今长葛市东南十里石象乡封升岗上姓氏未详的“古闻人墓”定为“烈系锺姓始祖锺烈的坟墓”,我(锺敬和)不敢认同;但依据“首创宗谱”,对照《锺姓通谱》对封升岗的描述及其他宗亲对封升岗的实地考察报告,封升岗被我认定了它就是古代的锺离山。【《锺姓史话》、《锺姓通谱》和初版的《锺姓源流史》,网上称之为“三书”。“三书”对钟姓源流表述上的一致性,让《锺姓史话》的权威性得到加强。我对“三书”的看法,见我的网文《学习钟姓史的心得和体会》。气系后裔锺敬和先生由“首创宗谱”出发,考证出今天的长葛封升岗就是昔日的颍川锺离山,我认为这一发现的意义十分重大,见我的网文《颍川锺离山是怎样被发现的》。】

        7、《锺姓源流史》。      这是福建武平气系后裔锺春林先生的著作。《锺姓源流史》有两个版本,2006-6出版的简称为“初版史”,由于抗不住“上面”的压力而放弃老谱,“初版史”的内容基本与《钟姓史话》保持同步,视烈公为钟姓始祖;     后来他发觉放弃老谱追随《钟姓史话》不对头,于2010-10出版“改版史”时采用了老谱,其内容基本与二年后2012年出版的《锺史文选》同,视气公为钟姓始祖。  就是说,他通过出版“改版史”已经自行纠正了“初版史”之错。【初版的和改版的《锺姓源流史》都无法在书店买到,读者要向作者邮购才能得到,估计其发行量不大。    即便如此,我仍然十分佩服锺春林先生所表现出来的及时自我纠错的勇气。】

        8、《锺史文选》。    大家知道, 《锺史论坛》是锺氏宗亲总会的刊物;我(锺敬和)在该论坛发表了较多的文章,大都是抨击那些违背“首创宗谱”的行为的。 因为《锺史论坛》停办了,会长锺振声先生说 “你的投稿已够出一本书了”,受到会长的鼓励,加上宗亲出钱出力支持,于是我便将这几年投向《锺史论坛》的稿件集成一本书,取名为《锺史文选》在2012-10出版,不要钱将书赠送给了宗亲们。我在书中一再强调要坚持执行“首创宗谱”,并以历史为据,重点是要剥开《锺姓史话》的所谓权威性外衣,纠正《锺姓史话》之错。我坚定地认为,《锺姓史话》的错误如果不纠正,它产生的后果将会比清朝时的《汀州谱》更严重!    【就颍川钟姓的源流而言,《锺史文选》坚持“首创宗谱”的最大亮点是:①依据“首创宗谱”,证实今长葛石象乡封升岗就是当年伯州黎的食邑地锺离山;②严格区分了锺离山和锺离国,颍川钟姓的发祥地是在河南的颍川锺离山(今长葛石象乡封升岗),而不是在安徽的锺离国(今凤阳东北临淮关);③烈公是偃公三子因避难锺离山并改姓为锺离的,叫锺离烈,他的曾孙锺气公才是钟姓始祖;说烈公曾被封为钟邑大夫,并以邑为姓,这是不符合“首创宗谱”的杜撰;④颍川钟姓只有“气系”没有“烈系”,尽管烈公在辈分上是气公的曾祖父,但钟姓始祖却是气公而不是烈公,这是“首创宗谱”的历史定位所决定的。】

        9、《澧州谱》和“钟姓一源论”。        湖南《澧州谱》说:宋襄公之孙公孙黎于宋昭公元年(—619年)避难奔楚,被楚穆王(—625年至—614年)命为大夫并食邑于安徽锺离,传子锺仪……锺建(锺吾建)……锺接……锺烈……。    2011年湖南宗亲在《锺史论坛》分几期发表文章,认定《澧州谱》是正确的。    我(锺敬和)认为《澧州谱》此说有问题,既不符合《宋 微子世家》,也不符合《史记?年表》,当即,我稿送江西赣州《锺史论坛》。可惜《锺史论坛》不办了,我只好将此文放在我的《锺史文选》中将其公之于众。

        2014年4月,总会就编纂《中华锺氏宗谱》问题,在广州花都集中各省市数十名研究者开会,他们共同认定“天下锺氏是一源的”湖南澧州谱是正确的。但我(锺敬和)不认同,为什么?   关键是它否定和违背了“首创宗谱”。 有个现象十分奇怪,在参加此次会议的研究者中,有些人已经执行《锺姓史话》以“颍川钟姓支分烈、接二系”编成谱书发卖多年,但又在花都会议上转而拥护锺仪一统天下钟姓,不知道他们如何向买其书读其谱的宗亲交待?近年来对颍川锺氏的根源,各地是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我始终坚持颍川锺氏的根源地在锺离山,与锺离国没有任何关系;事实证明我的坚持是正确的。当史学界于2010年前后在安徽蚌埠凤阳一带发掘了古锺离国的锺离君栢和锺离君康父子的坟墓,并在电视台播放之后,就认定颍川锺氏的根源地不在锺离国了,这种争论也就慢慢沉寂了下来;就是说,“伯州黎受封锺离国,后裔以国为氏”或“公孙黎食邑安徽凤阳锺离”都是错误的。对上面介绍的存世已经二千多年的“首创宗谱序”,不知道今天的“钟姓一源论”能用什么来否定它并说服大家?

         三、我编家谱的感受

         上面通过介绍锺敬和先生的《从首创宗谱说起,看后来锺谱演变》,让我们对钟姓的起源及其后来的演变过程有所了解。下面则介绍一下我(锺胜)在编家谱时的一段经历,与大家分享,相信许多人在编谱时会有相同的或者相似的感受。

         以前因为忙于工作,我不会去关心族谱。在2008年国庆节探家时我生平第一次接触到家谱,这就是《湴田钟氏族谱》,但对钟姓的源流,我看不懂它,其他人也看不懂它。湴田是小地名,是我出生的家乡。我知道,这本族谱可是族人代代珍藏的“宝书”啊! 必须弄懂它!   2009年秋我又要了这本族谱,决心“临老学吹笛”,先学习电脑打字和上网查资料,再深入了解它。   2010年春我退休了,于是有了专心读谱的时间。     家谱中说:“接公,始居颖川单姓锺,郡曰颖川,锺氏自接公始,生烈公。烈生复,复生叶, 叶生气。气公之初,因世纷乱,随父叶公隐于颍川锺离山,为州黎食采之故地,遂姓锺氏,是为托始之祖也。一世祖 气公 ......  二世祖 运丰公 ...... ...... 九十二世祖 理公 ...... ......  我(锺胜)生于1950年为118世。”(我家的旧谱世系,详细列见于我的网文《“颍川锺姓谱”简要介绍》之末)。        我发现其中有三个问题说不明白:①谁是始祖?  是接公还是气公? 如果接公是始祖,为什么称气公为一世祖?  如果一世祖为气公,那接公还是始祖吗?  ②颍川和锺离山在哪里?  州黎是谁?  什么叫食采?  ③从1世气公(生于公元前225年)到118世的我, 共2175年隔117代,平均代距只有18.5年,怎么可能呢?(注:网上有文章称,有人统计了多个姓氏的平均代距,发现其分布在26年至34年之间,以30年为最多。)  

         后来在书店购得钟蔚伦先生著作《钟姓史话》,是它回答了上面的三个问题:①始祖有二个:接公和烈公(不是气公);②钟姓根在安徽钟离国,不在颍川锺离山;③理公为烈47世(即气44世),不是气92世。      (自注:今天看来,对这三个问题《钟姓史话》只答对了一半,即②是错的,而①是半对半错)。     于是我便按《钟姓史话》编家谱,一下子将《钟姓史话》中所没有的、而存在于旧谱中的理公之前的48个世祖给删除掉了!  理公由原来的气92世变成了气44世!  我十分震惊,不敢面对,心情复杂,几天失眠!!    然而,《钟姓史话》是《中华姓氏史话丛书》之一,有江西省委副书记锺起煌先生为《钟姓史话》作序,由著名的中华民族史研究专家、中国汉民族学会副会长何光岳先生任《丛书》主编,其权威性不言而喻,我怎能不信?    但是为了保险,我又将被删除掉的世祖再恢复过来,并加上“*”号给出说明,这就是2011年的“第一稿”。  即使这样,我对自己的这个“删掉48个世祖”的编谱举动还是令我心中忐忑了整整一年! 直到看了锺春林先生的初版《锺姓源流史》,证明理公确实是气44世,心中才觉稍安。当然,在2013年春据初版《锺姓源流史》编“第二稿”时,这些带有“*”号的世祖才真的“被消失掉”了(其实在这些世祖消失的地方我还是加了一些说明,便于族人与老谱做对照比较)。

         2013年底我得到钟敬和先生的《锺史文选》,它对“三书”即《钟姓史话》、《锺姓通谱》、初版《钟姓源流史》的多个错误都给予了抨击和指正。我认可了《锺史文选》,并结合再版的《钟姓源流史》,再一次编了2014年的《湴田新编钟氏族谱(三稿)》,改烈系为气系,恢复旧谱定气公为一世,发端于颍川锺离山;还在谱中特别声明:“本谱还在稿编阶段,此为‘第三稿’,不是最终定稿,以上各世系的变更还有可能由于说服力更强的新资料的出现而再作改变。”吸取前两次的教训,为今后再编留下余地。    我将此《三稿谱》寄给了钟敬和先生以示感谢( 《锺史文选》的书末有他的联系方式),他给我回了信并提出了改进的意见。他在《从首创宗谱说起,看后来锺谱演变》中也点评了我的《三稿谱》,说:“广东龙川湴田锺胜宗亲,从2011年至2014年6月编了三次湴田谱。第一稿谱,否定湴田老谱,执行《锺姓史话》;第二稿谱按2006年6月初版的《锺姓源流史》来编;第三稿谱,是他于2013年12月看了《锺史文选》后认为与湴田老谱相符,又执行湴田老谱结合《锺史文选》和2010年再版《锺姓源流史》,于2014年6月而编的。他的《三稿谱》复原了首创宗谱的光辉,就是让锺离山露出了水面。”我几年的工作,他仅用几句话就给准确地概括了,真是佩服。

         现在回头看,可以知道,我家的旧谱是承接了或者是对接了《汀州谱》所造成的,其中被《汀州谱》虚增了的48位世祖得以“被消失掉”,让被《汀州谱》搞乱了的钟姓姓后世系得以复原,这是《锺姓史话》(或者“三书”)的功劳,所以我要感谢钟蔚伦先生。至于在钟姓源流问题上,钟蔚伦先生为什么在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时却拒绝回应,不想让《锺姓史话》的错误得以纠正,因他已经去世而无法得知。    我认为,颍川气系钟姓的始祖是气公,且其根源在颍川钟离山,应该是正确的。  我认可《锺史文选》对《锺姓史话》错误的纠正(见我的网文《“颍川锺姓”有没有“烈系”》和《学习钟姓史的心得和体会》)。对颍川钟姓的世系,我也综合了《锺姓史话》和《锺史文选》的介绍和说法,已经在我的网文《“颍川锺姓谱”简要介绍》中做了表达,此不赘述。    但是《锺史文选》的发放量毕竟是太小了,相信许多人都不知道有《锺史文选》这本书,更不要说知道它的内容了。我有幸得到了一本,才发现它对气系钟姓源流和历史事件的描述更显正确,所以我要感谢钟敬和先生。

         至于“钟姓一源论”是否符合事实,我不会贸然为之下结论,也没有为之下结论的这种能力。由于“钟姓一源论”还在探讨中,有许多疑问没有得到解答,单从它只信史书的研究方法和坚持错误的《汀州谱》“接生烈、晏”来看,我是深深的怀疑它的正确性, 所以反对用它来编2016年出版的首部《中华锺氏宗谱》,而不会反对人们对“钟姓一源论”进行继续深入的探讨。我的这些基本观点已经在我的网文《鍾氏真的有统为一源的启姓鼻祖吗》、《对急于执行“锺姓一源论”的反思》和《锺姓“多源论”与“一源论”的争鸣》中说过了。

         我想,我对编谱的观点和对钟姓谱史方面的认识,已在两年来发表在网上的十几篇文章中像“竹筒倒豆子”一样,都说完了。而且,写这种文章总是觉得太辛苦,一方面,怕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水平不足而写错,对不起大家,尤其是评论和自己的观点不同的其他宗亲的文章,就更是如履薄冰,怕评论错了;另一方面,就是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加上“临老学吹笛”用 “一指禅功” 打字,一篇文章没有十天半月就下不来;还有,我没有研究过古代史,探讨无法深入。况且,对钟姓谱史的学习,我也只是限于四本书(《钟姓史话》、初版和改版《锺姓源流史》、《锺史文选》)而已,难有新的突破,这些短板都成了制约我在探讨钟姓谱史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的阻力。所以,我要放慢脚步,解放一下自己,“静心常思己过”,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反观这几年的编谱经历,我觉得做一个编谱“单干户”也很好:想干就干,想停就停;怎么想就怎么写,没有任何人给我下指示定框框,全是自己的看法;错了不要紧,改了就行,可以一稿二稿三稿,直到正确为止。    再次感谢锺敬和先生,感谢刊载过我文章的网站,感谢读者们及全体宗亲。

         广东龙川县  锺  胜    2015-8-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9-15 12: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鍾勝宗長您好:
可否提供 锺敬和先生的文章《从首创宗谱说起,看后来锺谱演变》
全文 以供研究,謝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4 10: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