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00|回复: 2

[转帖] 解密客家人的真实起源和客家文化的形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25 13: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所谓客家人,意指做客他乡之人。专家学者对此曾有“主客说”、“给客说”、“时间划分说”、“自称说”等种种诠释。但无论哪种诠释,真本质都是一致的,即客家人不是原有土著之人,是从外地迁入的。 客家人原是古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万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迄今为止,客家人的历史可以说经过四个发展变化阶段。
    第一阶段是起源阶段。上古时代,岭南地区就有人类居住,但在秦朝之前,与黄河、长江流域相比,岭南地区的文明程度属于相当落后的蛮夷之地,秦始皇派兵平定岭南之后,中原地区的文化进入了岭南地区,岭南地区的文明才得到了开发。由此可见,秦朝之前不存在中原人向岭南移居的问题,只有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融为一体,南北交往大门正式打开,才使北方人有条件迁入岭南。“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秦始皇平定、治理岭南时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是北方人向岭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
    秦汉之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汉武帝发兵南下平定南越,然后在秦代南疆三郡的基础上设置了九郡,其中就有闽中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割据,战乱频繁,烽火连天。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民众,纷纷往南迁移,正所谓“群雄争中土,黎庶走南疆”。三国时,曹魏曾采用招致边民内迁的政策,延至西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臣民南渡,即“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
    第二阶段是异变阶段。秦朝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留居岭南,当时虽然客居他乡,但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客家人。作为一个有一定人口规模,有独特文化特征的独立民系的产生和形成,其必须经历过一个漫长的异化演变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既把一个地区的土著人同化过来,又不具移民的全部特征。秦、汉、唐三个朝代,是住在岭南地区的北方人向客家人异化演变的重要阶段。这种演变是以秦朝留在岭南的将士戌卒和他们的家属为主体的,他们以军营为生活圈,有继续保持北方人的语音和生活习俗的群体条件,但他们因长期生活在岭南,不可能不受当地土著人的语音和生活习俗影响,尤其是以后随着一些土著人被充实到军队,军队已不再是由纯粹的北方人所组成,当地土著人的语音和生活习俗也就更多地渗透到军营中,久而久之,这种以北方人为主体的军营生活群体,语音和生活习惯也就有所变化,成为一支既有北方人语音和生活特征,又有所退化异变,不完全与北方人语音和生活习俗相同的独特群体。这种群体的形成,为今后客家民系的最终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三阶段是形成阶段。 史料记载,其中一次是三国至南北朝,尤其是南北朝“五胡乱华”之时,不少中原人为避战乱而南迁;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罗香林教授《客家源流考》称:“迄晋武帝统一中国,以见及三国割据的由来,而尽罢州郡兵权,边州因而空虚。会八王相继作乱,国力因而削弱,边区内徙的部族,便得相继乘机而起,于中国内地的一部分,建立他们的割据政权。晋代的中央政府,不得已也迁到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内地的人民有迁移力量的,或有迁移的机会的,都相率南迁,当时称为‘流人’。”
    当时,福建地处东南海滨,局面较为稳定,因此南迁的中原民众一批一批涌来,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赣南到汀州、宁化的石壁寨(现名石碧村)一带,然后继续移迁汀州郡各属地;一部分则由赣北向赣南散居各邑。入汀的中原民众与当地闽越族、畲族逐渐融合,成为汀州早期客家人。唐朝二年,闽粤之间有少数民族不满政府的压迫,聚众反抗。朝廷命左郎将陈政为岭南行政总管,统率大军入闽镇守。唐咸通年间,驻军因故反叛,以庞勋为首,率军进攻中原,后黄巢起义,十几年动乱,使得中国各地人民分头迁徙。其后,黄巢部下朱温弑唐昭宗,改国号梁,开始了五代纷争的割据局面。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当时中原氏族入汀者数以千计。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这是第三次大迁徒。在此期间,中原氏族流亡入汀者日众。据说陈朝皇室陈元光裔孙陈叔明共有九子,成为巨族,奉谕巨族分居,乃散布九州。“九子分九州,满子封汀州”的陈魁(其实为第六子),字参琬,敕封大夫,携带家室97口迁汀州,为汀州陈姓始祖。汀州宁化石壁寨是当时江西入闽和闽北南来的重要通道,成为中原人入闽的中转站和客家许多姓氏先祖的居留地。就在此时,“散居于汀州、邵武各属的客家人,再迁梅州”。客家人从中原迁徒到中国南方,以及出海至南洋群岛乃至世界各地,有一大部分都经过了汀州宁化石壁。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地蜂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旋又南下,史可法殉难,南都失守,福王出降,腥风血雨,遍于国中。清兵入闽,汀州、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至贵州南边及西康之会理。此为客家人的第四次大迁徙。明末清初张献忠农民起义失败后,四川一带遭兵火之灾,田园荒废,地广人稀。康熙年间诏命农民迁往开辟垦殖,这是清代有名的一次大迁移,所谓:“移湖广,填四川。”。
    清同治年间,受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部分客家人分迁于广东南路与海南岛、台湾、香港、澳门、南洋群岛,甚而远至欧、美各洲。这是第五次大迁徙,是太平军失败以后的属于世界范围的迁移。
    客家先民东晋以前的居地,北起并州上党,西届司州弘农,东达扬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丰。上党在今山西长治县境,弘农在今河南灵宝县南20公里境上,淮南在今安徽寿县境内,新蔡即今河南新蔡县,安丰在今河南渭川固始等县附近。客家先民未必尽出于此,然此实为他们基本住地,欲考证客家源流,不能不注意及此。
    第四阶段是外迁阶段。现在,全国和全世界各地都有客家人,追根溯源,这些客家人都是从岭南地区迁移出去的。其中明清时期是客家外迁的重要时期。客家人外迁有五个原因:一是因生活所迫,为求新的生存空间。宋元之后,岭南地区客家人爆满,但又无法在潮洲平原和珠三角地区扩展,只好外迁到其他省份,或漂详过海到海外谋生;二是为避难而外迁。这方面的因素以太平天国起义失败以后的一段时间为甚,太平天国起义队伍有不少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为避难逃离原藉地,到其他省份的一些穷乡僻壤避难。三是从军从政落居外地。如台湾的客家人,他们的先祖有的是随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去台湾的,有的是随乾隆年间武状元李威光剿海盗时留居台湾的。四是由官府组织外迁。如四川的客家人,他们的先祖多数是清朝“湖广填川”时而迁到四川落居的。五是从商外迁的。明清期间一些客家人到一些地方从商,在一些地方形成了经商群体。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从西晋永嘉之乱开始,中原汉族居民大举南迁,抵达粤赣闽三地交界处,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处,互通婚姻,经过千年演化最终形成相对稳定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华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为梅州、赣州、汀州、惠州。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是客家传说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称为“客家祖地”。
来源:http://www.tynews.com.cn/qinggan/contect/2014-10/25/content_463841.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5 14: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说客家话,这显著特征就没有了,跟普通汉族一样。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0-25 18: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skc 发表于 2014-10-25 07:46
如果不说客家话,这显著特征就没有了,跟普通汉族一样。

其实饮食风俗建筑什么的都是有显著特征的,但是城市化现代化之后,大家又没有保护意识,流失得非常快。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9 04:42 , Processed in 0.023071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