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用户注册 登录
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返回首页

古小彬的个人空间 https://www.hakkaonline.com/?1726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古姓寻根岐山行 ­

已有 749 次阅读2014-2-27 11:29

古姓寻根岐山行 ­

­

作者:古小彬 ­

 

    《诗经》中有歌颂古公父的诗句:“后稷之孙,实维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岐即岐山,阳指南面。岐山,就位于今陕西省岐山县祝家庄乡岐阳村北。因古公父与周族人居住于此,故称周原。+ ­

    “古氏,盖姬姓也。诗云:古公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昔,太王居豳迁岐,称古公,其后,以古为姓。”中学时代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从《古氏祖谱》的记载里得知古姓源自古公父,从此深铭脑海。十余年过去了,追寻先祖足迹的期盼,终于如愿以偿。+ ­

    1月的天气乍暖还寒,我专程从深圳前往西安,邀约西安市企业界名士古培才、古志波等,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周原岐山寻根。+ ­

    岐山县在陕西省关中西部、岐山之南,县以山得名,距西安市130公里。奔驰轿车载着赣、粤、川三省古氏裔孙的寻根激情,在西宝公路上行驶。司机王彦是周原人氏,一路上对周原的民情风物侃侃而谈。放眼窗外,一片平原,土膏地腴。途经武功县时,远远地望见宽阔平整的大道旁有一尊青铜巨像。此人手握麦穗,昂首向天,气度不凡,但见基座上有四个醒目的黄字:教民稼穑。小王的话证实了我们的猜想,那正是熟谙农耕、造福于民的周族先祖后稷。这一意外的收获令我们兴奋不已。 ­

    车行一个多小时便到达了岐山县。我们此行的首站是岐阳村的周太王庙,该庙位于岐阳小学内,一行人便径直赶往岐阳小学。下得车来,迎面便见用大红砖砌成的岐阳小学围墙,学校门口竖立着“岐阳一号”遗址的重点文物保护标志碑。进入校门,围墙内一座有别于教师校舍的古老土木建筑格外引人注目,接待我们的岐山县文化局付博先生介绍说,这便是周太公古公父庙了。据说该庙初建于唐朝时期,后曾讹传为周赧王庙。明代正统十年(1445)春,进士郭仲南游周原旧址时,在该庙的墙壁中得一石碣,经过辨认考核,才得以纠正,并于同年秋天重修周太王庙。后来周太王庙又改名为三王庙(即周太王、王季、周文王),今存的是太王殿。周太王庙几经风雨沧桑,特别是经历“文化大革命”后,如今已面目全非,庙檐上生出丛丛荒草,更增添了几分破败之感。触景生思古之幽情,情随境迁而悲沧桑之绪。楹梁上那句“绵绵瓜瓞”仍依稀可辨,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煌煌一族的悠悠历史。 ­

    据说周太王古公父的陵墓就在离太王庙不远的地方。我们依言往岐阳村北步行了几分钟,果然看到一座古老的墓冢。若不是有人指点,谁会料到这就是名留千古的古姓始祖周太王古公的陵墓呢。据村人说,太王陵墓前原有十二匹马,分列两旁,墓丘高二点五公尺,围大三十公尺(1962年调查时,墓丘高八公尺,围大六十公尺)。陵前有清代乾隆四十三年(1778)所立陵碑一座,高三公尺,上刻陕西巡抚毕沅所题“周太王陵”四字。陵碑及石马均在文化大革命时遭破坏并遗失。站在墓前细细端详,碑已没,陵已残,冢上只有荒草随风飘摇,但我们仍在陵墓前虔诚祭拜,祈请先祖原谅我们这些后嗣的姗姗来迟,亦想让先祖得知三千年多后,远在南方的裔孙并没有忘记那段叱咤风云的光辉历史,没有忘却自己的根源所在。 ­

    回顾历史,古公父与族人原来居住在豳国(今陕西彬县),为避战乱,于商朝武乙年间辗转来到岐山脚下发展,并以岐山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营建了大规模的城郭室屋,“三月成城郭,三年成都”;同时建立了中央机构,设立了官职,立国号为“周”,商朝末年的诸侯国家——周国自此伊始。 ­

    那么,周国的“都城与宫殿”在哪里呢?带着这个问题,第二天,我们驱车来到位于京当乡贺家村的周原博物馆。博物馆隐于一片绿树葱茏之中,迎面便见门口一尊雕像。古公父一手执农具,一手举土块,微微昂首侧头,似在同身边的人纵论农事,慈祥的神态中又透出几分威仪。 ­

    周原博物馆的张彦全馆长与贺世明等同志热情接待了我们,并介绍了周国都城的一些情况。京当,顾名思义就是京城的当中。经过对京当乡周边的考古发掘,证实古公父时期兴建的周国都城遗址就在京当乡贺家凤雏村公路旁。周都遗址又称宫殿(又称宗庙)遗址,为正方形,周长60里,包括今岐山县的京当、凤雏、周家、朱家、董家、贺家、礼村、王家嘴、双庵、衙里、岐阳堡、祝家、流龙嘴、南北郝家、青化、丁童家村;扶风县法门镇、齐村、上下樊村、召陈、康家、任家、庄白、刘家、黄堆、云塘、强家、务子、齐镇、齐家等村。该遗址已用围墙围起,张馆长一行带我们进入围墙内。 ­

    该基址面积颇广,布局结构清晰可辨。据介绍,宫殿基址南北长45.2米,东西宽32.45米,面积1469平方米;南北向,偏西北10度。可以明确判断,这组建筑以门道、前堂和走廊居中,东西两边配置门房、厢房、左右对称,布局整齐有序,为高台建筑。前庭正中为门道,门道前4米处有道长4.8米的影壁,门道两侧为塾。中庭是一东西长18.5米,南北宽12米的大院,中庭东西两边各有台阶两组,约三层,分别通向东西厢走廊;中庭北面有三组大台阶。中庭后的殿堂为主体建筑,面阔六间,每间3米,进深6米,四周有外檐墙。殿堂西部有四个深井的窖穴,为凌阴冰室。殿堂北为后室,东西排列五间,与《周礼》之“前堂后寝”的记载相吻合。殿堂为祭祖、议政之所,后室则为周王和嫔妃住所。据说,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这组宗庙宫殿遗址里发掘出了大批甲骨文,计有17000余片,有字的卜甲190多片。完整的器物就有陶鬲、陶罐、瓷豆、铜泡、铜镞、铜片、玉削、玉管、玉珠、玉佩、玉鸟、蚌泡、蚌镞等数十种。 ­

    从古公父时期的宗庙宫殿遗址规模中,可以看出殷商时期周族、周国的发展速度之快及文化水准之高,古公不愧为周族伟大的改革家、军事家、政治家,不愧为古姓杰出的先祖。驻足周都遗址,心中无尽感慨。 ­

    周都虽为古姓的发源地,但现在已经没有古姓人家在这里居住,从族谱号上了解到,当时的古氏家族随着周朝的迁都而迁徙,逐步向东发展。没有在当地寻访到古姓后裔,是我们此行最大的遗憾。 ­

    临走的那天,我们来到此行的最后一站,岐阳村北的岐山脚下。岐山,俗称箭括岭,为秦岭余脉,今人称作北山,因三峰为峙,又称岐山。抬眼四望,山体峰峦耸翠,起伏绵延。山的南面是一片广漠的平原,这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是个非常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三千多年前周族领袖古公父率族人在此安居乐业的情景此刻仿若眼前。《孟子·粱惠王·下》对古公迁岐有生动的记载:“古者太王(即古公父)居豳,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豳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古公宽广的领袖胸襟实在让后世为之折服,而选择岐山作为长治久安之地也不得不让人佩服其过人的眼力。 ­

    遥想古姓历史,虽没有秦皇汉武的显赫,唐宗宋祖的殊荣,但她以耕读为本,诗礼传家,或以文显,或以武扬,或忠或义,或孝或道,既诞生了王侯将相,也造就了各届精英。作为古姓后人,我们深深感到了自己肩负的光大家族的责任。

(古小彬)


路过

雷人

鸡蛋

握手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19 16:2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