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用户注册 登录
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返回首页

古小彬的个人空间 https://www.hakkaonline.com/?1726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古氏渊源暨分支》序一

已有 665 次阅读2014-2-27 11:28

《古氏渊源暨分支》序

扬州大学教授  古 风
  
    三年前,《古氏渊源暨分支》出大陆版时,我曾撰序祝贺。最近,该书主编、宗亲国瑞先生来信说,台湾版即将付印,问序于我,特以此文再贺!
    “古”者,是姓?还是氏?在我国上古时期,“姓”与“氏”是有区别的。宋人刘恕《资治通鉴外记》云:“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也云:“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从历史发展的程序看,是先有姓而后有氏,且“姓”字从女从生,是原始生育观和女性崇拜的产物。原始的“姓”皆从“女”旁足可证明这一点。据史书载,祝融之后分为八姓,黄帝时有十二姓,到西周时亦不过袛有二十姓,但其中没有“古”姓。尽管《风俗通》曰:“古氏,古公亶父之后”,然古公并不姓古。朱熹《诗集传》注云:“古公,号也;亶父,名也”。《周礼》注云:“号为尊其名更为美称焉”。可见“古公”袛是后人对亶父的美称,类若謚号。这就是说,起初“古”不是姓,而是“氏”。“氏”产生于“民知其父”的男性中心社会,是殷周等级制度的产物,或者说是“姓”的派生物。《左传·隐公八年》载:“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謚,因以为族”。《风俗通·姓氏》亦说,周代有“氏于号”的。郑樵说得更明白,“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由此可见,“古氏”产生于周代,渊源于周人对亶父的“古公”美称,遂以“古”为氏。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时期,如古冶子、古桑等人,都是以“古”为氏的男姓贵族。顾炎武《日知录》云:“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到汉代时,姓、氏合一,姓即氏,氏即姓。所以,“古”才由氏变成姓了。因此,汉代时,以“古”为姓已基本定型了。古姓宗族便由此而有所发展,据《古氏历代人物采访录》载,汉代古姓名人多达九人,并分布于陕西、山西、四川、湖南、江苏和贵州等地,为古氏宗族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本书命名,用“古氏”而不用“古姓”,正是探本求源之用意焉。
  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姓”、“氏”的历史内涵看,姓者,祖也、宗也,指渊源所出,强调统一,走向历史,遂生寻根凝聚之心;氏者,子也、孙也,指流派所分,强调分别,走向未来,亦有生生不息之意。所以,姓者重渊源,氏者重分支,太史公以姓氏并称,遂创渊源、分支一体的着史模式,奠定了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观念,不仅成为正史,而且亦成为民间家史的编写原则。本书命名为《渊源暨分支》,亦正是遵循了这样一套传统的编写原则,来整理和编写古氏文献的。
  那么,古氏渊源者何?又如何分支?汉代应劭,去周未远,曰:“古氏,古公亶父之后”,话出有因,其言可信。所以,历来南北古氏家谱寻根问祖之时,皆奉此言为圭臬,遂成定论。我以为,此话虽为不刊之论,但却失之笼统。我的新看法是,“古公”是周人颂扬亶父的美称,类若謚号。春秋战国时,以“古公”之号中的“古”字为氏。到汉代,才普遍以“古”为姓,并趋于定型,为古氏史举行了一个漂亮的奠基礼!这就是古氏的渊源。
    至于分支,历来的南北古氏家谱都不约而同地认定,“山西”是古氏原始分支的基本地望。不过小有区别的是,北方的古氏家谱多以一个“洪洞”为地望,南方的古氏家谱则以“平阳”(今临汾)为地望,以“新安郡”为堂号。这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的问题。清朝雍正三年的陕北古氏《家乘弁言》说:“陕北古氏迁自洪洞县之南的古家庄。”经查:在今天的山西版图上,洪洞县之南有一个古县镇,之北有一个古县县。虽然我们不能说今天的古县镇,就是明代的古家庄。但地名也是历史的“活化石”,至少表明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南方古氏始祖古云应是河东平阳即山西临汾人已成定论。而北魏时的古弼,《魏书》说是代人,经调查这个代州并非代县。古弼实籍河北蔚县,其地在山西省与河北省接壤处。综合南北古氏家谱的记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山西是古氏家族的一个重要的发祥地。除了山西之外,其它各地是否还有古氏的分支呢?我的看法是有。据《古氏历代人物采访录》所载,古冶子是齐国(今山东境内)人,古桑是赵国(今山西境内)人,这是以“古”为氏的时期。汉代时期,古氏分布在陕西、山西、四川、湖南、江苏和贵州等地。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春秋战国时期,“古氏”袛是贵族的一个封号。随着这些贵族到各地做官,便把“古氏”也带到了各地。到汉代时,古氏分支已成为多元格局,并趋于定型。所以,除山西之外,陕西、四川、河北、湖南等地还有许多古氏分支在繁衍。就是说,除了山西古氏中古云应一支在唐代南迁外,今天陕西、四川、河北、湖南、山西等地古氏分支格局,基本上在汉代就形成了,并一直各自繁衍至今。时至今日,古氏南迁后的一支,又逐渐向台湾、香港、东南亚和海外诸国发展。因此,古氏分支是一个十分有趣而复杂的问题,需要各地宗亲仁人认真研究。
    在我国姓氏中,“古氏”虽是一个小姓家族,但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家族。因为,在我国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中,古氏志士仁人都曾为家族、为民族和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诸如古公亶父,定居岐山,挽救了一个大汉民族。春秋战国时,古冶子勇比河伯,古桑智冠群臣;以后,古初之孝,古弼之忠,古押衙之义,古之奇之箴、古成之之才,以及古革、古菫、古巩“一门三贵,旷世盛闻”。到现代,更是人才辈出,英杰济济。诸如,政治有古应芬、古大存;军事有古鼎华、古日光、古公鲁、古柏;经济有古耕虞、古念良、古克武、古培才;教育有古济勋、古天球;学术有古直、古国顺、古建鼐、古贵训、古奠基;文艺有古元、古国仪、古云清、古榕、古寿相、古巨基;评论有古继堂、古远清、古添洪等,群星荟萃,数不可数。这些杰出的人物,是我们古氏家族的骄傲。
    因此,对于这样一个古老而伟大的家族研究,就不仅是古氏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历来的志士仁人在这方面做了许多重要的工作,如宋代古革、古菫、古巩三兄弟(广东);清代古克健、古范、古丽中(陕北);现代的古焕谟、古贵训、古娘渊、古国瑞、古奠基、古子隆和古小彬等。特别值得记载下来的是古培才先生。他是广东中山人,先在广东创业,后到西安发展。他的为人豪爽热情,多才多艺,对古氏文化十分关心。两年前,正当古氏文化研究遇到困难之时,他便将古小彬从海南叫到西安,管吃管住,还承担了研究所需的一切经费,并拟开发若干重大的建设项目。从此,研究工作不仅得到了强大的经济支持,而且得到了他的悉心指导,使工作质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要说的是,在古氏宗亲中经济条件比培才好者大有人在,但又有谁能象他这样慷慨解囊,全力支持呢?因此,培才先生的功德是要让海内外宗亲知道并记住的。
    现在,各地都编印了古氏家谱,如陕北《古氏渊源纪实》,台湾《古氏源流系统表》、《古氏宗谱》、《新编古氏宗谱》、《古氏族谱》,广东《嘉应古氏源流考》,广西《广西古氏分布录》,江西《新安古氏八修宗谱》等,使我们的研究工作有了一个坚实的史料基础。古奠基和古小彬主编的《古氏历代人物采访录》(公元1994年大陆平装本、台湾精装本)一书出版,第一次将大陆各地及客居海外的古氏宗亲联系了起来,是一件利在当今,功垂后世的不朽之举。
    开始,我与该书的两位编著者并不认识,是缘份和亲情将我们的心灵联结在一起了。一九九四年二月,经湖北古远清教授介绍(其实我与远清先生素未谋面),小彬给我写来一信。当时,他是为编《采访录》而向我约稿的。我给他寄去了《古氏渊源纪实》一书,并在陕北古氏中向他推荐了三十多人入传,也帮他搜集了各地文艺名人的一些材料。后来,又经他介绍,我认识了台湾宗亲古奠基先生,从此便第一次沟通了陕北古氏与南方古氏以及海外古氏的联系,揭开了古氏史上新的一页。《采访录》的出版,就是这次沟通和合作的豊硕成果。小彬善诗,且忠厚勤奋,好学敏思,多年来从事古氏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立志编写“古氏文献丛书”,表现出了对宗族的高度的摰爱和奉献精神。几年前,他孤身一人,北上寻根访亲,跨数省市,含辛茹苦,风尘仆仆,一路自费,满载而归,其精神着实令人感动。这也是我第一次与他见面,也是延安、延长两地的宗亲与南方古氏代表第一次面对面、心连心的情感交流。这一点也是要让宗亲们知道的。
    我与国瑞先生只通过一次信,还未能谋面。去年十二月,听说先生到山西临汾寻根。那时,我已从延安举家南迁至扬州,错过了见面的机会。国瑞先生是从事机械专业的,但一直热心于古氏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三年前,在他的大力支持和密切合作下,出了该书的大陆版。但是,书中有关台湾部分的资料多取自二十多年前的积累,未能反映出新近的变化。因此,他退休以后,全力以赴,重新采访,收集和补充了大量的新材料。同时,有关大陆部分的资料也有许多修订和补充。
    全书的结构也作了新的调整:第一部分,古氏渊源;第二部分,古氏支系分布地区;第三部分,商榷篇;第四部分,图片专辑;第五部分,附录。这样编排不仅逻辑性强,而且将“渊源”与“分支”列为两个部分,更好地体现了编辑该书的初衷,并与书名相符。可以说,台湾版比大陆版更合理,也更完善了。这是古氏文化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
    愿通过该书的出版,将海峡两岸的古氏宗亲更紧密地团结起来,为促进祖国的早日统一而奋斗!是为序。

千禧龙年正月十二日
于扬州大学寓所

路过

雷人

鸡蛋

握手

鲜花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9 15:37 , Processed in 0.023006 second(s), 5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