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81|回复: 15

香港.鹽田梓村.聖約瑟堂重修工程_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优异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2 22: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5年盐田梓圣约瑟堂重修工程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优异奬」
夏荷-
这些照片是五月份去西贡离岛盐田梓拍的。
盐田梓村民姓陈,来自同一家族, 2005年盐田梓圣约瑟堂重修工程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亚太区文化遗产保护「优异奬」。村民信天主教,他们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客家子孙,除了宗教信仰有别,生活方式与其它客家人一样,甚至当年的澄波学校很长时间还坚持用客家话教学。盐田梓人禀承客家崇文重教的传统,十分重视子弟教育,因村里出了几位中学校长被传为佳话。
1995年,盐田梓人开始回内地寻根问祖。相传盐田梓开基祖陈孟德太公,来自宝安观澜,约1740年定居盐田梓。从深圳(宝安) 盐田港追寻到观澜,得到观澜松元厦村陈氏查考得到证实。盐田梓人每年五月回村做弥撒,随后去滘西洲拜太公山,按客家习俗给陈孟德太公上香,又按宗教仪式祈祷,一切都是那样自然。传统客家文化与外来宗教文化融合,在岛上得到体现。
盐田梓这条客家古村,生态环境之好,令人惊叹!岛上盐田依旧,鸟语花香,绿荫处处,古树婆娑,碧海环绕,红树成林……值得一提的是,这远离尘嚣的孤岛,还是蝴蝶天堂,品种繁多的彩蝶在密林的野花丛中飞舞,在这世外桃源自由自在地繁衍生息。
今年五月一日,西贡盐田梓人与同一太公的新界粉岭坪洋陈姓兄弟(今年舞麒麟去盐田梓,有一张照片。)出发先去深圳观澜,再上粤东五华祭祖,凤凰电视台随团拍摄。
=====================================================================================================================namlow:
 請把這些照片補充上教堂獲獎那張帖,另外把陳列館圓籠茶粿蒸籠等照片補去客家食物圓茶粿那張帖,這樣完整一些,麻煩您了。
夏荷21/07/2008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8-7-23 10:41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22:4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鹽田梓保育發展

鹽田梓保育發展 推「五合一」方案
http://www.wargameyau.net/blog/?viewthread-67628.html
frank168 發表於: 2008-5-05 15:33 來源: 野戰友社區
西貢鹽田梓是香港少數充滿天主教特色的客家村落,有全港保存最妥善的鄉村教堂,但隨覑村民不斷遷出,早已變成荒島。該村後人正積極爭取修復村落,並向政府提出集宗教、文化、旅遊、生態及度假元素的「五合一」保育方案,向外推廣鹽田文化。本身為天主教徒的特首曾蔭權,早前亦曾到訪該村,為小島重現生機燃點希望。.....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2 22: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喜可贺! 热烈祝贺!

近来客家人喜事连连!  乡亲们再接再厉!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2 22:59:5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takungpao.com:10000/g ... 05/02/XY-899460.htm
西贡盐田梓/陈天权
2008-5-2
图:圣若瑟小堂是盐田梓的主要建筑

传统的乡村会定期举行神诞或打醮,当中除了有宗教含意外,也是维系居民团结和凝聚力的活动。在西贡盐田梓(又称盐田仔),村民已全部迁出,他们以一年一度的感恩弥撒来维持宗族乡情。当日除了有村民返回盐田梓聚旧外,还有大批来自其它地方的教徒,以朝圣心情造访这个在香港传教史上甚为重要的教友村。

盐田梓是距西贡墟不远的一个岛屿,村民均是姓陈的客家人,早年全村信奉了天主教,故此在岛上看不见祠堂,亦没有庙宇和土地神坛,只有一间圣若瑟天主堂屹立山丘上。

由于岛上的经济生产未能适应社会发展,村民陆续出外谋生,大部分远赴英国,到一九九○年代整条村已被弃置,而教堂亦开始荒废。其后有村民发起在每年五月第一个星期日返回盐田梓参加弥撒和聚旧,教堂才得以修葺并重现生气。

在教徒心中,盐田梓是天主教在港传教的典范。当新界还属于清廷管辖时,便有西方传教士到西贡传教。由于盐田梓是一个小岛,人口不多,又属同一氏族,故此较容易开展传教工作。再者,当时的客家人不论在地位或地理上都处于社会边缘,意大利传教士以客家话跟他们沟通,又在村中兴办学校,传播知识,并帮助他们对抗新界大族,因此取得村民信任,令他们诚心信教。今日踏足盐田梓,可以看到天主教在新界传播的一页历史。http://www.takungpao.com:10000/g ... 05/02/XY-899460.htm
===============================================================
客家人的走走又停停;停停又走走.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 ... &extra=page%3D1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8-7-12 23:02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7 17: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走走又停停;停停又走走的客家人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8-7-18 09:34 编辑 ]
GetAttachment[11].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08: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盐田梓是距西贡墟不远的一个岛屿
GetAttachment[4].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08:5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澄波学校很长时间还坚持用客家话教学!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8-7-18 09:01 编辑 ]
GetAttachmentCAYBS435.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09: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村民均是姓陈的客家人,早年全村信奉了天主教,故此在岛上看不见祠堂

但有客家式的墓和祭拜祖先的活动; 舞麒麟去盐田梓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8-7-18 09:31 编辑 ]
GetAttachmentCAXKPDHU.jpg
GetAttachmentCATZCLMU.jpg
GetAttachmentCA0R9OJK.jpg
GetAttachmentCAUD3K73.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andrew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09: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盐田梓----这条客家古村码头

盐田梓----这条客家古村码头

[ 本帖最后由 namlow 于 2008-7-18 09:29 编辑 ]
GetAttachmentCAAGJDKE.jpg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9 00: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圖片才是硬道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9 10: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上面的照片是蒸茶粿的蒸籠:
圓籠茶粿
https://www.hakkaonline.com/forum.php?mod=redirect&tid=60917&goto=lastpost#lastpost

看到土樓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消息,想起不久前在我們這裡一個村的陳列館看到的那個蒸籠------我們這裡客家人過年蒸“圓籠茶粿”的蒸籠(直徑約70cm左右,高約25cm)。
從前我們這裡客家人,過年家家都蒸這種茶粿,婦女回娘家一定要帶的。
我們家是大家庭(其實很多都是大家庭,因為傳統上客家人是不分家的。),過年要舂米粉做茶粿,炒米粉打米餅,爆米花打米埕,最大工程是蒸“圓籠茶粿”,讓我亞娘(伯母)、媽媽、嫂嫂忙個不停。我們客家人的“圓籠茶粿”,三斗糯米,三十斤黃糖,蒸差不多三十個小時,攤冷都要幾天,那時候燒柴草,家家都留起老柴頭蒸茶粿用。
小時候最喜歡看開茶粿了,要兩個大力氣的男人用粗鐵線對拉,陸續把這巨無霸分割成一塊塊一寸多厚的“粄”,很多人圍觀,不停歡呼喝采。我問大人,港府人和水上人都是一個個瓦缽或小蒸籠,一鍋蒸好幾個,為什麼我們要通宵達旦那麼辛苦蒸大茶粿?大人說是祖公傳下來的。我一直有想法,一定有歷史的原因。
早些年,當我看到福建的客家土樓,贛南、粵東的客家圍籠屋,恍然大悟!
我們這裡客家人的先祖從北向南遷徙,遠離祖地,土樓和圍籠屋魂牽夢繞,過年蒸“圓籠茶粿”是寄託對故土的思念。
我們社區網友說其他地方有“圓粄”,但是沒有那麼大,比較肯定的是到了惠陽、寶安這邊有這超級“圓粄”-“圓籠茶粿”。很想知道我們客家祖地有沒有這麼大的“圓籠茶粿”?

這蒸籠我們叫圓籠“liao”(讀音是漢語拼音Liao第一聲)

[ 本帖最后由 andrew 于 2008-7-19 13:2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andrew + 1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19 10: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5號帖那張圖中,深圳鹽田區與西貢鹽田梓村中間的海,有新界大埔吐露港,也有一個鹽田梓。當年陳孟德公三兄弟從深圳鹽田渡海移居新界( 那時都是新安縣),分別定居粉嶺坪洋、大埔鹽田梓和西貢鹽田梓。大埔鹽田梓的後來可能遷移去別處,聯絡不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1 11:43:09 | 显示全部楼层
鹽田梓聖約瑟堂重修工程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異奬」。教科文組織於2005年9月致函致力維修工作的陳志明副主教,恭賀小堂獲優異獎。信函引述獎項評審委員會稱:「聖若瑟小堂從荒廢到修復,是香港天主教團體及市民等多個單位全力支持下的成果」。陳志明神父為鹽田梓村民,多年來致力推動小堂的保育工作。該委員會稱,有關團體以有限的財政,適當地修葺小堂及鄰近的澄波學校,是翻新郊區羅馬天主教小聖堂的典範;整個修葺計劃恢復了小堂的禮儀功能,並把澄波學校改建成展覽館,讓這片朝聖點得以繼續發展,同時,有關團體亦大力推動西貢鹽田梓成為文化及生態旅遊點。2006年5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派代表到鹽田梓參加隆重的頒獎典禮,全港各大傳媒均有報導。

我隨後把鹽田梓村民五十年代從西貢坐船回村以及前幾年拍的打銅鑼去拜山,還有观澜松元厦村陈氏宗祠的照片傳去給 namlow,請幫補上。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1 13:32:24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贡盐田梓是一个孤岛,耕地极少,陈氏族人除了耕田,还修筑盐田晒盐,出海捕鱼,近代随着人口增加,许多人需要外出到市区及国外谋生,澄波学校在十多年前才停办。当时学校还有一些渔民子弟上学,村里有十多位长者还留守不肯出西贡住,校长每天给他们带去生活用品。村民虽然在外,但心系家乡,每年五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天,各地子孙回乡做弥撒,近年因教堂获文物保护奖,有记者前往采访,摘录其中一些报导:

“在五月首个周日,登上盐田梓码头,看到麒麟随锣鼓声舞动;来到圣若瑟小堂,又传来银乐队的演奏声,彷佛告诉游人,盐田梓村与别不同,既保留客家传统,也充满天主教特色。
这条二百七十多年历史的客家古村, 全村信奉天主教,但近年已无人居住,只余下废屋荒田,唯独百多年历史的乡村教堂仍保存妥善,前年曾获联合国亚太区文化部颁发文物遗产优异奖,更维系了村民,每年五月从世界各地回乡参与弥撒。
已移民英国的老一辈原居民,上周日坐在教堂的大树下,以客家话细数当年情。
七十二岁的陈炳君忆述,祖父年代靠晒盐为生,小时候常见到父亲带大桶盐水回家,放入大锅煮干成盐,“大片盐田早已变干,但在太阳底下,偶尔可看到点点白光在闪,白茫茫似的。”他又记得九岁跟父亲摸黑出海捕鱼,天光才回家,以烚虾蟹填饱肚子后又赶上学,“一坐低就睡觉”,平日亦会「出城」到西贡趁墟。
陈炳君四十六年前跟家人坐螺旋浆飞机到英国,但在校以客家话咏圣经,早午晚上教堂祈祷,意大利籍神父教他们唱拉丁文诗歌等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可惜现在七老八十,唔记得唱了”。另一原居民陈添发亦指着一口旧水井说:“以前全村食井水,这些活泉井水,天时冷特别暖,天时热特别凉,靓过雪柜的矿泉水呢!“他又指,昔日就读的澄波学校,服务全村村童以至西贡渔民子弟,现己活化成文物展览馆,令他感安慰。
在圣若瑟小堂主持弥撒的天主教香港教区副主教陈志明,亦在盐田梓土生土长。
每逢春秋二祭,予孙后人依旧以烧猪及奉香拜祭先祖。
今年,与盐田梓村「同一太公」的粉岭坪洋村陈氏兄弟亦到场助兴, 西贡祟真中学亦派出海事青年团及银乐队,维持秩序及演奏。与年逾八十岁的父母回乡参与仪式的秀兰忆述,儿时最爱拾起地上的大红花,在其黑色果实中插个小孔,串成念珠。她说: “我们全村一个姓,数百年前是一家,盼望这儿有天可重现生机。”

[ 本帖最后由 夏荷 于 2008-7-21 15:50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7-21 13:3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转帖一篇原载盐田梓2005村刊的文章

水是故乡甜
陈少华

50年代的香港是贫困的,物质缺乏,每个家庭都是儿女一大班,找工作极之困难。那时期,有两餐一宿已是很幸运。我们一家七口住在西营盘薄扶林道,父亲当文员,生活算是稳定,但兄弟姊妹间,甚么似样的玩具都没有,常常跟随我哥哥(阿牛)到海旁钓鱼,到太平山捉豹虎,这些玩意儿,对我来说是最有趣的活动,亦深深的印在我心中,几十年后的今天,我还是喜欢在山上跑,在海上游。
那时,没有哥哥的陪同,母亲是不准我们到海旁或山上玩的。只有回到故乡盐田梓,才可以无拘无束的上山下水。每年,总有几次随父亲回乡,我还记得我们要到九龙城龙岗道乘22号巴士回西贡,当车转入西贡公路,便是单程路,路十分小,又多湾,是很惊险的。巴士驶到蚝涌便要停车,等西贡开出的巴士过后才能继续车程。到西贡后,父亲带我们在小巷中左穿右转,最后走到合成行。在那里,乡间的老少都以此为集脚点。 我的记忆中,第一次回乡是乘坐驶风帆的小木船,行船时,船迎风偏向一边,很是怕人。
在乡间,我最好的伙伴是锡雄(福来的第二子), 每次回乡都是他带着我上山捉豹虎,下海捉鱼虾。在他身上,学到了城市人没法想象的野外技能。我最佩服他的脚趾探蟹的绝技。当水退时,我们很常到黄洲塘沙滩翻捉石蟹(恶嫲姐)。石给翻转后,如石底有蟹,它们都会跑到石底下的泥水中逃避,在泥水中看不见蟹,如果用手在水中乱摸的话,手指只会给蟹拑着,锡雄可以伸手进水中探,并将蟹手到拿来。我到现在还不知道他是怎样避开蟹头。我曾多次尝试,结果都是手上多了一个蟹拑告终。有时锡雄会用他的脚趾在水中轻探,便能知道是否有蟹,神技也。
夜间用气灯在滩上照蟹是精彩的节目。那些日子, 在滩上,花蟹、沙蚬、钉公、泥揪多的是,每次照蟹都有很好的收获,照蟹回来煲的蟹粥更是回味无穷。可是记忆更深的是坐艇在海边照鱼, 海水是清澈的,大光灯把十多尺水深海底照得通明。船头的拿着长叉,看见大鱼便插它,花蟹则要活捉,一手拿叉,一手拿捞箕,用叉把蟹赶进捞箕中。冬天有很多大泥鳅,亦是用这方法活捉。我还记得一次圣诞节假期回乡,晚上随路来哥坐艇出海照鱼,三个小时不到便捉了几十斤大泥鳅,十多斤花蟹,这些情景,几十年后的今天, 仍历历在目。
乡间食水主要来自禾田东面的一口井。这井的水水质优良,带有甜味 ,与城市自来水的味道有很大的分别。当年还不懂泡茶,亦无好茶叶,日后回乡定会带一点井水回家泡一壶好龙井,给老伴及女儿尝尝。效果如何仍未知,但心理上,水是故乡甜。

[ 本帖最后由 夏荷 于 2008-7-21 15:54 编辑 ]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9 10:25 , Processed in 0.02123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