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272|回复: 1

[湖南] 湖南大围山“客家”初探(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9-15 19:2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news.hnol.net/gb/content/2003-04/21/content_1942775.htm
海拔700米,客家村民小组

  4月16日上午,我们将车停在一户民居前,询问此处是否为客家人聚居之地,一个客家女子站在门口,羞怯地笑笑,手一指,“前面呢”。

  此刻,我们正身处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内,四周林木郁郁葱葱,阳光还不太烈,洒下来,星星点点的,散发出淡淡的初夏味道。
相差一岁的叔侄俩。想象我们先民的模样。

  客家女子所指处,是大围山镇泥坞村安洲小组,位于大围山西麓园,海拔700多米。

  39岁的村民周红友略带点骄傲地告诉记者,这儿是大围山比较纯粹的一个客家村民小组。相邻的陈谷小组,也是一个客家村民小组,但已经有不少“外面来的人”了。

  安洲小组现有30多户人家,120余人,除了少数娶进来的媳妇外,其余全为客家人,以周姓为主,另有少量兰姓人。陈谷小组的人数则在90人左右,以吴、罗两姓为主。

族谱。历史传承中的珍贵记录。

  因为是处于大围山旅游风景区内,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于两部分———种田维持生计;卖旅游品及土特产帮助致富。村里有不少装饰一新的房屋,一问,都是近几年修起来的。看得出,村民们的生活水平还算不错。

  村里有一百年老屋,土木结构。中央建堂,左右两摆横屋相互对称。厅堂内三根大梁,中梁上书“富贵万代”,左右两梁则分别有“光绪癸卯二十九年丑时”、“儒公享堂艮山兼丑,二度分全发达悠久”字样。老屋的主人是村里辈份较高者。厅堂原为族人议事、婚丧典礼及其他活动之用,现在则闲置着。

沧桑身影。老屋全貌。

  村口还有一“惜字塔”,内置“惜字炉”,周红友介绍,老一辈的习俗,每次办完丧事,剩余纸张必须放置“惜字炉”中焚烧,不得随意焚烧。寓意珍惜文字,敬重文化。

  在漫长的共同生活中,客家人与本地人逐渐融为一体。在安洲村民小组,记者发现,除了语言,客家人的服饰、饮食与本地人已没什么不同。我们仅能从“老屋”、“惜字塔”这样一些零星片段中来窥知客家人的内在气质。

  漫长“迁徙史”

  周永根34岁,却是村里的“姥叔公”。周告诉记者,聚居在大围山的客家人均从广东梅州平远县迁来,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由于年代久远,村里人已经说不清楚,300多年前,他们的先祖,为何要千里迢迢从平远迁出,又为何偏偏选择了大围山这片土地。连“姥叔公”也直摇头,“说不清呐,说不清呐”。“姥叔公”还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村里辈分最高的人,“也搞不清 ”。

  而从已知的客家历史资料里,记者查阅到如下信息———

  客家,在客家语与汉语广东方言中均读作“哈嘎”(Hakka),原有“客户”之意,系与当地土著居民的对称,后相沿成为自称。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原居我国中原一带,因社会变动及战争等原因,曾有五次大规模的南迁,在我国南方逐渐形成客家民系,成为汉民族八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

  第四次迁徙在清康熙中叶至乾隆之际(公元1645年—1843年),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自赣南、粤东、粤北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被称之为客家移民史上的“西进运动”。

唱起客家山歌。“唐代表”

  可以推想的是,大围山的客家人应当就是在这次“西进运动”中迁来的。经过“颠沛流离,历尽艰辛”的长途跋涉,突然有一天,他们遭遇了一座“山奇、水秀、林幽、石怪”的大山,漂泊的心灵顿时平静下来,于是当即决定在此定居,繁衍生息。

  只是,先祖们当初没有料到的是,这座山清水秀的大山,会在300年后,成了湘东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

  4月16日上午,周永根从老屋里表情凝重地捧出族谱,一本一本,翻给记者看。整整25本,记录着300多年来客家人在此地传承25代的珍贵历史。周介绍,300余年里,族谱已经修订了4次,最近一次修订是光绪壬辰年。
客家后人的生活。

  同一时刻,大围山客家第24代和25代传人———两个孩子,一个5岁,一个4岁———周喻林和周宇正蹲在屋场里玩耍,阳光静静地打在他们身上。凑上前去问,“你们叫什么名字?”“我叫———嘻嘻,嗯讲。”仿佛间,时光倒转。30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 。

“唐代表”的“客家情结”

  在大围山寻访客家人的生活踪迹时,不时听到一个名字:“唐代表”。

  “唐代表”叫唐杏仁,省第九届人大代表。但唐被频频提起,并不因为她的人大代表身份,而是她的“客家情结”———唐不是客家人,却会说客家话,会唱几十首客家山歌,“即便是在客家人里面,这也已经很少见了”。

  唐今年54岁,着对襟唐装,长辫直至腰下。唐系张坊镇七星村党支部书记,居住在大围山东麓园内。有调查显示,张坊镇是浏阳市客家人里数量最多的乡镇之一。

  在唐的印象中,客家人很勤快,而且“特别温柔”,“骂人都骂不伤”。客家人“还很有礼貌”,去客家做客,那怕只有一个客人,客家人也必定要“摆出十多碗菜来招待客人”。

  唐告诉记者,她很小就跟着当地客家人学客家话,唱客家歌。说罢,她掠了掠头发,清清嗓子,开腔唱起来,“慢慢走来慢慢行呐……”刹那间,这个土生土长的浏阳本地女子,脸上闪过一丝温柔腼腆,那神情,与一般的客家女子毫无二致。

  唐介绍,客家山歌,脱胎于田野山岭之间的劳作,感情质朴浓烈。深沉的情思大胆的披露,热烈的追求,美好的愿望,都以劳动者的本色相见,毫无虚饰和矫情。唐接着唱起来———

  慢慢走,慢慢行,我来与你哩唱支歌,大围山高浏阳河水长,东麓园美令人神往,山青水秀怪石林幽,游人来此,心乐悠悠。———这是赞美大围山风光美丽动人的;

  茄子打来茄叶盖,老妹住在天脚下,真心不怕千里路,无心哪怕共厅下。———这是唱给情郎的;

  八送亲哥到门口,嘱咐亲哥莫赌钱,十赌钱来九赌输,赌钱打牌没好事。———这是劝诫歌。

  浓烈的泥土气息,鲜艳的山区色彩,这些正是客家人内在气质中让人感觉最深刻、生动的地方。

  渗透

  “何谓‘客家’?‘客’就是走着的状态,‘家’就是停留的状态,‘客家’就是走走又停停。”


  这一小段文字,出自客家籍作家黄发有的《客家漫步》。在黄发有看来,这是一种生存的状态,同时也折射着一种生命的情结。也许,对于客家人来说,所有的故乡都是异乡,而所有的异乡又都可以是故乡。

  在寻访大围山客家人的生活踪迹时,我们更多的时候会陷入某种沉思,他们心中的故乡与异乡是不是也已经重叠了呢?

  在泥坞村安洲小组,“姥叔公”周永根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告诉记者,除了客家话外,村里人基本上都会说浏阳话、长沙话以及普通话。而在张坊镇,全镇流行客家话,“镇上当干部的,基本上都说客家话”。

  1996年,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园,此前一年多,客家人和本地人一起在相当艰苦的条件下,“出义务工”,“肩扛手提”,硬是在雄峻的大围山上修起了游道。在当地人眼中,客家人已与他们“浑然一体”。

  而在大围山上,你会分不清那个说客家话的男人到底是客家人,还是本地人;也分不清说普通话的那个女子是本地女子,还是客家女子。

  两种文化在互相渗透中,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文/本报记者 唐婷 谈金燕

                                           图/本报记者 周志刚
http://news.hnol.net/gb/content/2003-04/21/content_1942775.htm
[ 本帖由 hcb8188 于 2003-9-15 19:36 最后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9-18 13: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湖南大围山“客家”初探(转)

2003年浏阳在修路建设,估计一年后,交通条件会好些。到了大围山,可以问问客家人,不少人也知道观音塘(官渡镇管辖)的,那里同样是客家人聚居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3-28 17:21 , Processed in 0.016693 second(s), 4 queries , Gzip On,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