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549|回复: 27

誰來聽客家流行音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21 18:3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uangchunbin 于 2011-5-31 23:12 编辑

誰來聽客家流行音樂

公車青年CYC


客家年輕人都感到無趣。幸好,有識之士除了積極奔走推行客家母語之外,對於山歌這項優良傳統的維護及傳承,也不遺餘力;更有甚者則篳路藍縷、開拓新局,企圖讓客家音樂緊跟上社會的發展腳步,脫離民俗歌謠模式,走向清新通俗的現代曲風。就這樣,不管藉由山歌的深沉吟詠,或是流行歌曲的強力播送,客家音樂宛如脫胎換骨般的重生,不再只侷限於鄉村或老一輩的人。而更能夠擁抱廣大的非客語慣用之民眾。

 流行音樂的歌詞取材,最常見的莫屬描述男女情愛的內容了,放諸世界各地皆然;不過,客家流行音樂從山歌蛻變成流行歌的過程中,除了愛情,也經常對親情有所刻畫,尤以描述離鄉背井、奮鬥打拼的歌詞,更貼近當時生活的真實寫照。在曲風方面,客家流行歌從以前開始,就曾受到主流的國語歌、閩南語歌,甚至日本歌的影響,旋律上跟傳統山歌有了區隔,以期平易動聽。


 台灣客家話流行歌曲專輯的首度問世,是在民國七十年,由吳盛智演唱創作、皇冠唱片所發行的專輯《無緣》,除了收錄:無緣、勇往直前跑、濃膠膠等創作歌曲外,還有幾首歌是將傳統歌謠以西洋熱門歌曲方式改編,如:十朝歌、桃花過渡、摘茶歌等,為後世的客家創作音樂樹立典範。此後,客家流行音樂市場歷經數年沉寂,至民國七十年代末隨著社會變遷而出現所謂「客家運動」時,才又大盛,在桃竹苗一帶如雨後春筍般地成立了許多地方性的唱片公司,如:邱從容的永漢傳播(後改為漢興傳播)、劉家丁的吉聲影視、李寶珍的龍閣傳播等。

 當時漢興傳播公司是開拓市場的主力,由知名音樂人涂敏恆及林子淵等人負責詞曲,在民國七十八年時推出魏海珊、鄧百成所主唱的第一張客家流行專輯;此外尚有劉平芳、陳威、蔡孟甫、林展逸、陳志明等,這些年輕的新生代歌手,接連出版了量多而質佳的客家流行歌,例如:客家本色、出外、細妹仔按靚、皇天不負苦心人等;其中的「細妹仔按靚」一曲,在羅時豐以閩南語翻唱後,一度走紅全台;演唱「皇天不負苦心人」的鄧百成,曾入圍民國八十年之金曲獎最佳男歌手;此外,「一枝擔竿」係劉平芳所演唱,亦曾入圍民國八十一年金曲獎最佳年度歌曲。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享有客家流行先驅地位的幾位約二十年前開始,台灣的政治社會型態產生一連串重大轉變,社群意識逐漸高漲、社會運動應運而生,諸如老人、婦女、殘障、勞工、同性戀等社經面向之族群運動,皆發揮一定的影響力;然而,近年來最常成為炒作焦點的,卻莫過於以血統習俗面向來分類的族群了,這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外籍(主為配偶或勞動者)這五大族群,此面向所及,眾人無不風聲鶴唳,首先衍生出「本土意識」或「主流民意」之類的辭彙,此外還發展了類似先來後到、先佔先贏之類的紛爭,雖不至於搞成腥風血雨,但至少以滿城風雨來形容是不為過。



 

不談複雜的政治傾向及歷史問題,單純就文化內涵來欣賞,我們會發現:這幾年來,社會上多了些曾被冷落的文化產物,像是:外勞節慶(詳見本台之《泰國水燈節》一文)、原住民電視台、眷村公園、金廈高甲戲交流等,而在百家爭霸的音樂舞台上,則崛起一股新勢力--那就是客家流行音樂的產生。

 就傳統上的認知,提到客家音樂,一般人會想起他們的山歌、北管、八音等。的確,除了傳承自中國民間器樂演奏形式的北管和八音之外,以歌唱形式的客家山歌,更堪稱客家文化的精髓:它主要是藉由即興的口頭創作來表現,歌詞多為七字一句,講求平仄押韻但並非制式嚴謹,擅用隱喻與雙關之修辭,而所吟唱的內容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它不但是客家人對生活經驗、生命情懷的一種表達藝術,甚至可藉以凝聚族群意識。客家山歌有所謂的「九腔十八調」,形容其腔調眾多,實則不只此數,而台灣地區所流傳的,以老山歌、山歌子與平板調(又稱改良調)這三種為大宗,其特色是曲調固定,歌詞可隨意變化、即興創作,此外也有桃花開、思戀歌、十二月古人等小調。

 不過,也因為客家山歌的樂趣是呈現在歌詞上的應對表達,蘊含著生活語言所粹煉出的價值,歌聲好聽與否則非主要訴求,因此客家山歌就不像仰賴聲樂表現的原住民歌曲那樣易於傳唱,不僅難以見容於其他族群,就連多數演唱者或創作者,如吳盛智、林子淵、涂敏恆,皆相繼意外早逝,使得客家音樂界損失非常大。



 雖然從上面看來,客家音樂現代化的過程有了不小躍進,但實質而言,很多曲調創新不足,以致喜好者的年齡層偏高,其風行範圍仍幾乎不脫客家語通行地區,這種情況到了民國八十年代後,終於有所變化:延續著社會各族群更趨向多元發展的浪潮,在國語及閩南語歌壇上,都出現突破性的音樂作品,而客家流行音樂也足以用蓬勃成長一詞來形容,進入所謂的「自由創作」時期。首先,守基本盤的客家流行歌手持續出片,鞏固了既有的聽眾,時有亮眼作品;另有許多新登場的歌手加入戰局,甚至有不少國語流行音樂人基於本身客家的認同危機感,轉而投入創作客家流行歌,這導致客家音樂的品質愈加精緻化、風格愈加普及化,進而慢慢地得以躋身主流之列,獲得更多人的肯定和聆聽;另一種現象,則是客家話在更多音樂作品中被運用,多語言融合演唱的歌曲成為「族群大和解」的象徵之一,聯帶也勾起了社會大眾對於客家文化的興趣;再來,政府開始舉辦客家音樂競賽,或民間成立客家電台等,這些事件都有助於凝聚客家群體的向心力,也增加了有意願於從事音樂這條路的人們更多表現機會。

 八十年代初的多語言融合歌曲,例如:民國八十年,謝宇威參加ICRT所舉辦的「青春之星」歌唱比賽,自創一首國、閩、客、英四種語言融合之歌曲「Made In Taiwan」,獲得台灣及東南亞地區之總冠軍;民國八十一年,陳昇和黃連煜組成了「新寶島康樂隊」,由滾石唱片發行系列專輯,其中的歌詞即混合國、客、閩語,這是首張以主流音樂包裝銷售,並試圖打進主流市場的客家音樂;民國八十三年,以朱龍縣為首的硬頸暢流客家樂團成立,此乃客家搖滾樂團之始,他們試圖擺脫刻板的客家歌謠印象,並從地下樂團的身分中殺出重圍,到後期更融合了客家本身多種腔調及國、閩、原住民、英語,希冀在社會亂象中尋求一種秩序感。這些時代新產物,都讓客家歌不再只是孤芳自賞,而是走入更廣大的音樂市場,並得以接續培養出往後更加成熟、符合時代潮流的音樂類型。



 在硬頸暢流客家樂團出現,為新式融合曲風的樂團立下了里程碑之後,數年後其他樂團也相繼成軍,它們的特色不外乎:創作流行歌曲、重新詮釋傳統山歌、添加搖滾風格的音樂元素、改良民俗樂器等方面,著名的有:山狗大樂團、交工樂團等。儘管這些團體到後來有個人獨立出片、也有部分是轉型或解散,然而幾乎都能堅持創新的精神,其所象徵的客家流行音樂勢力,仍然值得讚賞。

 民國八十三年,客家人士集資成立寶島客家廣播電台, 每日播出百分之七十以上比例之客語節目(餘者主要為國語內容),希望增加收聽群眾的普遍性,也藉此向社會大眾推廣客家文化;民國八十六年開始,該電台結合校園社團和音樂人士,展開了「異客聲音」校園巡迴演唱會,顏志文、陳永淘、謝宇威、李一凡等創作歌手因此嶄露頭角。此外,新竹縣政府於民國八十六年舉辦首屆的「客家新曲獎」,分為創新歌曲和山歌兩部分評選,迄今已成為客家文化界的年度重頭戲,歷年來所發掘的新秀,例如:欒克勇、王羽馨、游兆棋、羅思容等。

 在「自由創作」時期裡,客家音樂歌曲工作者遠超過昔日,也生產了為數龐大且風格各異的音樂或專輯;另外,本時期還崛起了所謂的「四大天王」(相對上為舊四大天王)--蔡孟甫、陳永淘、顏志文、謝宇威,所發行的著名專輯有:沒共樣的人、係麼人佇介唱山歌、山狗大、頭擺的事情等;其中「山狗大」的演唱者顏志文曾獲民國八十八年的金曲獎最佳方言男歌手,堪稱當年鋒頭最健。

 在精銳輩出之外,部分以演唱而發跡的歌手,則積極參與幕後的詞曲創作,像:古重禮、林展逸、馮輝岳、欒克勇、李貴盛等。當時基於客家熱潮的興起,官方機構或民間社團開始辦理研習課程,以發揚客家傳統或現代音樂、培育人才,例如:劉楨文化工作室於民國八十八年曾舉辦客家音樂創作營,由顏志文等知名歌手授課,輔導學員自行譜寫客家音樂 、灌注客家元素於其中,教授之重點在於創新而非襲舊。

 到了民國九十年代開始,電子音樂運用技術更上一層樓,而節奏藍調或饒舌歌等黑人音樂曲風也非常盛行,無論主流的國語唱片市場或其他語言的音樂產業,都愈趨多元化及國際化,而不少客家流行音樂人士緊跟著時代變化,求新求變,促使客家流行音樂展開了「百家爭鳴」時期。在此時期中,有些客家歌手努力耕耘已有一番成果,遂趁機脫離原東家而成立了屬於自己的唱片公司,一來是為了更加完整呈現本身音樂訴求,故以小而美的型態來用心經營製作;二來,則是為了切合所需,從最早的專輯概念策劃到最後的行銷販售,都充分掌控、一體化生產。


 這幾年,社會各界對於族群文化或地方特色的關注都日益提升,官方在中央成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各地政府也紛紛成立客家事務的相關專責單位,並經常藉由觀光或民俗、藝術的包裝及行銷方式舉辦各類型的慶典、表演、展覽等活動,對於保存發揚客家優良文化有莫大助益,其中在音樂這一塊領域也頗受到主辦單位重視,積極邀請各歌手和團體共襄盛舉。民國九十二年,客家電視台的開播,也是客家文化發展的一大利多,由於有帶狀歌唱或綜藝節目的播送,使更多客家音樂新手或老將的舞台都較以往更寬廣,逐漸走出小眾、冷門的窠臼。

 本期的客家流行音樂,基於一些主客觀因素,有些歌手已慢慢淡出戰線,另重新產生了「五大天王」(相對上為新五大天王),分別為:顏志文、謝宇威、劉劭希、林生祥 、湯運煥(東東);此外的知名歌手還有陳冠宇(率領好客樂團)、 李一凡、王羽馨、曾雅君、徐筱寧等人,值得一提的是:他們無論是否接受過深厚音樂養成過程,卻大都自行作詞作曲,甚至連籌備製作過程也不假他人,充分地強調自己的風格。

 近年在金曲獎裡,客家流行歌手已幾乎年年光芒四射,不只在方言類(或其後所獨立之客家類)競爭激烈,甚至還曾經拿過最佳專輯、最佳製作人、最佳作詞、最佳樂團這幾類獎項,打敗眾多國語歌壇熱門人選,成為所有媒體或業界的焦點之一。這些獲獎的歌手包括:劉劭希、林生祥、陳冠宇、湯運煥、陳雙等人,他們原本即具備相當之創作或歌唱實力,能受到獎項肯定,可謂實至名歸;更深遠的影響則在於:年輕人將這些歌手視為新一代偶像,受到激勵而投入客語創作之路,讓之後的客家流行音樂將有一番新氣象,不至於出現斷層。

 行文至此,要說明一下:我非出自客家族群,更不會講客家話,當初是基於好奇的理由,也以這個島民的一份子自居,因而開始接觸客家流行音樂,也因為這樣的嘗試,我為自己多開了一扇窗,認識了更多雖無形但卻無窮的事物。在下篇中,將分享個人認識客家流行音樂的過程,並以淺薄所知,為各位介紹幾位客家流行歌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1 18: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誰來聽客家流行音樂

繼前文解說了客家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之後,這次就來談談一個讀者可能覺得有趣的疑問:「我個人是怎樣開始進入客家流行的世界?」在自我揭露的開始,先說到文章標題「誰來聽客家流行音樂」,其實不僅是個出於好奇而提出的假設性問題,而是隱含了一個非客家族群的人購買客家流行專輯,聽過之後深覺動人、感觸良多,卻又很難跟其他朋友討論箇中趣味的內心孤獨之感。

 都市長大的我,從小開口就是講國語,同輩小孩子也都講國語,而長輩則視情況使用國語和閩南語,鄉下的親戚則幾乎都講閩南語。猶記我到國中一年級時,數學老師租了一處民宅開設地下補習班,我每次進入民宅門口,就會聽到那對屋主老夫婦使用一種我壓根就沒聽過的語言,流利交談著,這是我跟客家話的第一類接觸;當時,我這個天真小鬼完全不知道,在台灣原來存在了國語、閩南語之外的第三種漢族語言,且潛在使用人口還達到數百萬。

 可能因為周圍幾乎從未接觸任何客家語的媒介吧?直到大學二年級,「客家」才開始在我腦中烙印出一個記號。首先,必須稍微描述當時的思緒背景:在接受一年的土耳其文化洗禮後,我對於各種不同文化的包容度大為增加,不但亟於探索民族或語言等相關知識,同時我也對於美食、音樂變得興趣勃勃,對於沒聽過或沒吃過的東西,都充滿好奇心。在此前提下,我的腦波得以接收到「客家」這個名詞。

 大二的社會統計老師不管講到什麼內容,都非常喜歡舉一個例子:「台灣人口中,閩南語族群佔了百分之七十五,客家語族群佔百分之十五,普通話族群加原住民佔百分之十,……」當時我打量老師或許是政治熱中者,因為這番話就跟當時部份政客所談的話題非常類似,似乎想刻意把每個人貼上特定標籤,而個人不傾向主動以此作分類;不過,社統老師那一段話,好歹對我而言還是有幫助的--它開啟了我對於客家文化的探索之門。之後,我慢慢地藉由閱讀,並在日常生活中逐漸留意相關資訊,對客家文化產生最初淺的認知。

 至於我開始購買客家流行音樂的初體驗,直到民國九十年才展開,列為我的「世界流行歌蒐集計畫」的一部分。當時是在美濃的某個客家文化藝術村,我剛看到滿坑滿谷的錄音帶專輯,頓時眼花撩亂,但還是依直覺買了三捲作為代表:陳志明、王羽馨、北管八音精選集。其中,北管八音是非常傳統的器樂演奏,聽起來就如同身處廟會--領頭的是吹得並不悅耳的嗩吶聲,配以熱鬧喧天的鑼鼓弦胡;由於這種音樂曲調不易哼唱,我聽了一兩次之後幾乎沒有再拿出來放,就姑且當作音樂資料庫的收藏品。而陳志明的專輯,展現了其創作實力、全部自行作詞作曲,但個人認為歌聲略嫌老氣,且多數曲目在旋律或伴奏上並不夠創新,風格跟早期閩南語歌曲無太大差別、缺乏吸引力。
 
 三捲錄音帶之中,在此要特別介紹王羽馨的專輯。王羽馨來自新竹北埔,擅於詞曲創作、鋼琴、長笛、古箏等,她曾在新竹縣所舉辦的「客家新曲獎」詞曲一項數度獲勝,唯專輯產量很少,數年來主要投入於音樂指導教學。我所購買的這張「四縣情、海豐意」為民國八十六年的作品,多由王羽馨自行作曲,林展逸填詞,另收錄鄧雨賢、涂敏恆、蔡孟甫的作品;專輯歌曲頗有特色,包括:閩南語民謠「望春風」所填詞改編的「好姻緣」、質樸田園風的「月光姑娘做新娘」、曲風悲淒的「相思情」、以義大利民謠「卡布里島」為基底的「客家恰恰」、地中海陽光氣息的「牽我的手來牽」、意境堅忍壯麗的「問花」、旋律輕快的「今夜好酒今夜飲」等十二首歌,跳脫了那卡西式台語老歌模式,並展現一種專屬於客家的硬頸重情義的味道,此外也不忘添加國語音樂的元素。除了曲風多元化之外,我認為本專輯還有兩個特出之處:第一,王羽馨在各歌曲中呈現了從溫柔婉約到慷慨激昂的不同風格唱腔,以一位方言女歌手而言,能呈現這樣有厚度的嗓音算是難能可貴,令人欣賞起來格外過癮;第二,編曲融合了二胡、嗩吶、鍵盤、薩克斯風等中西樂器,且彼此協調,聆聽起來是一種豐富的享受。

 即使個人如此推崇王羽馨的「四縣情、海豐意」專輯,但可惜在一般唱片行找不到它,僅於客家聚落有售;此外,只發行錄音帶而無CD,導致音質表現及保存上有了困難,還好後來我研究出電腦調整音質的技術,補先天之不足。王羽馨直到民國九十三年,才出下一張專輯「愛的真諦」,並得以入圍隔年金曲獎客語演唱人獎,當我獲知此消息後立即到各大唱片行去找,然這次仍遍尋不著,最後又大老遠跑去美濃一趟才買到這張專輯。在歲月及環境的演變下,「愛的真諦」呈現出的感覺,跟數年前的「四縣情、海豐意」已大不相同,少了些草根味,曲風甚至涵蓋時下風行的波沙諾瓦(Bossanova),另外較特別還有長笛演奏、國語演唱歌等曲目,是一張意境有如遙望湖水、迎面晚風吹拂的專輯。

 自從第一次勇敢買下客家流行音樂專輯之後,我發現:它跟我心目中所謂「古今融合」的理想狀態若合符節,遂激發了我繼續購買蒐集的動機。由於我不定時在報紙上看到介紹北埔的旅遊報導(客家主題旅遊正熱),文中提到一位號稱「吟遊詩人」的客家歌手陳永淘,每星期日都有街頭表演,我於是前往一探究竟,但初次留下的印象是:他的歌聲很有一種藝術家憤世嫉俗(或可曰放世棄俗?)的感覺,形容古怪,故當時未立刻買下,之後過了年餘,我去台北公館的某個二手唱片行挖寶,無意間竟挖出陳永淘的錄音帶,才開始嘗試聽他的歌;有趣的是:當時原本態度冷淡的老闆娘見我拿了陳永淘專輯,立刻面露喜色開始聊些客家音樂的話題,還算我優惠價。

 陳永淘是新竹關西人,年輕時從事保育工作,民國八十五年為祖父創作出一首「頭擺的事情」後,獲親友熱烈迴響,從此展開了客家歌曲創作之路;一般客家歌曲以四縣腔演唱居多,但陳永淘卻獨樹一幟地使用海陸腔,引起矚目。民國八十六年在「山狗大」樂團協助下發行首張專輯「頭擺的事情」,用輕搖滾來呈現出平靜恬淡的風格,歌詞則觸及鄉土、自然、環保等題材,以客、國、閩語三種聲道來呈現;民國八十七年起,陳永淘在北埔街頭自彈自唱,之後並成立春水工作室,發行水路、離開台灣八百米、下課啦等專輯,近年移居峨嵋而鮮少公開活動。我剛聽陳永淘專輯時,感覺有點沉悶,但經多次聆聽亦慢慢能感受其內涵,在未經修飾的嗓音下,彰顯了他對於台灣本土的關懷。

 到了民國九十二年初,我在唱片行首度注意到顏志文這位客家歌手,並挑選他第二張的「山狗大」專輯來嘗試。回家聆聽後,我感覺到風格跟之前在美濃買的那幾張大不相同,遂仔細找了一下相關資料,才知道顏志文的來頭可不小:他是屏東新埤人,原為美術老師,後遠赴美國取得柏克萊音樂學院的學位;民國八十六年,組成「山狗大」樂團號召各方音樂志士,接著創立了山風音樂公司,出版多張專輯,參與無數表演活動;曾拿過金曲獎,更早之前還擔任國語流行音樂的編曲和電影配樂,音樂歷練可謂非常豐富。民國九十二年當時,市面上已有好幾位客家流行歌手闖出名號,但若以打入主流市場的客家流行專輯來論,則顏志文是第一人(民國八十六年四月,由友善的狗唱片公司發行其首張專輯「係麼人佇介唱山歌」)。

 翻開「山狗大」歌詞本,想必大家可以清楚地見識到怎樣才叫做「全能音樂人」:不僅整張專輯自行作詞作曲,編曲製作也都一手包辦,此外還彈奏鍵盤、吉他、二阮、曼陀鈴等樂器;而且,專輯內包括現代風格的搖滾或抒情歌曲,及原鄉氣息的慢歌,以至更貼近客家根性的山歌改編演唱及伴奏,各首呈現的氣氛從歡樂熱鬧到清新舒暢、蒼涼哀傷都有,展現了顏志文駕馭各類音樂風格的能力;在歌詞的內容也不單關於客家人的生活,而涵蓋了整個社會的共同體驗。此外頗特別的是:顏志文不但藉著「山狗大」樂團,聚集了志同道合的客家音樂人,一起演奏獻唱;其妻林少英亦展現深厚音樂功力,在專輯中負責鋼琴演奏或和聲編寫,甚至年幼兒女也登場擔任合音,幾乎可說是傾眾親朋好友之力而完成的專輯。

 數個月後,在美濃所舉辦的一次客家音樂節中,我幸運取得了顏志文的其他專輯:係麼人佇介唱山歌、阿樹哥的雜貨店、紙鷂。這幾張專輯同樣都由顏志文負責所有創作,加上家人及好友參與;涵蓋著各類型曲風,偶穿插國、閩語演唱,充分流露著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客家情懷。雖然我對客家話幾乎一竅不通(起初完全不懂,聽多了才稍懂一些),但從旋律中我竟能感受到一股動人的力量,那不光是聽覺層面,而是想像歌曲背後隱含的創作精神所產生的感動,有時甚至不自覺流淚。

 如果以歌聲來論斷顏志文,則很明顯地,他並不算是會唱歌的歌手,但如果同樣的詞曲換成了費玉清或張學友來唱,卻又太過矯飾而無法貼近人心或時勢,因此這麼質樸的聲音,我們不妨就視為顏志文的特點之一了!另外,個人認為顏志文的專輯還存在著一個弱點:或許反映了唱片業的不景氣,或日漸紛亂的社會時局吧?在他第三、第四張的專輯中,似乎有愈來愈多詞曲散發著悲情,不是諷刺客家語言式微,就是描述深刻鄉愁;而歌詞本的文案也逐步出現相同態勢,顏志文在詞句中透露著些許無奈,或許如此的調性,容易造成大家對於顏志文的印象受限,不利於之後的客層開拓。

 據說歌壇有人基於曲風或歌詞,將顏志文稱為「搖滾詩人」,他本身則自許為「客家新音樂的播種者」,而不管哪個稱謂,都大略能體現其幾年來所樹立的風格。顏志文近年來幾無演唱新作,轉而投入跨界音樂市場;他以「山狗大」樂團為班底,結合古典音樂人才,演奏出心靈和自然主題的音樂專輯「心的搖籃」和「意湖」,也獲得金曲獎肯定;或許重心有所改變,但在客家流行音樂領域而言,顏志文仍是一位開創新局的重要先鋒。個人針對他前四張專輯,在此小薦幾首:我教你唱山歌(敘事搖滾,曲調充滿活力)、你就係(滑步節奏,描寫親情而呈現溫馨氣氛)、早秋的台北(波沙諾瓦節奏,敘述秋景下的情侶)、賣花的細阿妹(藍調搖滾,描寫都市街頭的賣花女孩)、大夥房(放克節奏,曲調呈現農村家庭和樂融融之景象)、火焰蟲(親子同唱而流露著田園恬淡氣氛)、撐船歌(山歌改編,展現勞碌過活的張力)、美麗的聲音(描寫弱勢文化淒景的抒情慢歌)等。

 前面提到的民國九十二年美濃客家音樂節,除了增加我關於顏志文的收藏之外,還讓我認識謝宇威和交工樂團,當時這些歌手團體都是現場演唱,也個個擅於創作,充分展現了客家音樂人的實力。不久之後,謝宇威號稱醞釀了八年的「一儕.花樹下」專輯終於問世,並獲得隔年金曲獎客語演唱人獎,我立刻購買之;其歌聲及演奏、合音均力求完美呈現,堪稱當時客家流行音樂裡中最精湛的聲音演出。

 謝宇威是桃園新屋人,自小成長於都會區而使得他詞曲較偏向現代風格,且造就了他另一特色:混合四縣、海陸而產生的四海腔來演唱;本是學美術出身,民國九十年在「青春之星」拿下最佳編曲獎,加上台灣及東南亞地區之總冠軍;民國九十一年以客語創作歌曲「問卜歌」獲大學城全國創作音樂大賽第一名,並獲最佳作曲和最佳演唱人獎,之後便邁向音樂生涯。民國八十四年,他被飛碟唱片包裝成一個憂鬱的文藝青年,發行第一張專輯「直到現在我還不明白是我唯一的藉口」(民國八十八年由水晶唱片再版),其中收錄「問卜歌」、「你記得嗎?」兩首客語創作,該專輯曾獲電台雜誌評選為當年十大創作專輯,可惜叫好不叫座。(個人非常幸運地,兩年前在二手唱片行找到了這捲絕跡已久的錄音帶!)

 在出版第二張「一儕.花樹下」專輯前,謝宇威曾多次將客家流行音樂的試唱帶拿到唱片公司,卻都被對方以市場不佳為由而拒絕,於是他先耕耘國語歌壇,幫多位知名歌手量身寫歌。民國八十八年,謝宇威擔任寶島客家電台的音樂總監,積極推動客家音樂朝向現代化;民國九十年,與友人成立聲世紀網路音樂公司,鼓吹兩岸人士的音樂創作,並企劃監製劉暢(中國大陸搖滾歌手)、劉劭希等人的首張專輯。到民國九十二年,受到多位客家歌手獨立發片而在市場有所斬獲的刺激,遂成立威德音樂公司,將自己數年來之作品集結成「一儕.花樹下」,達成多年來的夢想。
 
  謝宇威的歌喉優美,並擅長口琴和吉他,能同時現場演唱兼雙樂器伴奏(口琴置頸前架子),又會詞曲創作,因此音樂實力非常堅強;在「一儕.花樹下」專輯裡他跟劉劭希、蔡旭峰、董運昌分工編曲製作下,呈現出最大特色就是:將客家語融合法式香頌唱法,構成和諧動聽的旋律,例如:從頭來過、一儕、花樹下這些屬於此類型;日頭落山一曲是以輕快而富時尚感的拉丁節奏,描述夕陽西下的美景;此外,十八姑娘、桃花開、奈何、山歌等等,則是將昔日民謠予以重新填詞或譜曲,以富韻律及節奏感的現代編曲來詮釋,使這些傳統客家歌曲也便於琅琅上口。整體來看,這張專輯主要強調現代風格,並將傳統融入,具有很強的親和力,非常容易推廣到非客家族群,至少就個人曾推薦的對象而言是如此。不過,在此張專輯內容卻也透露了:謝宇威囿於生長環境,而較難展現一種屬於客家獨特文化的音樂特質,例如客家庄常看到灌溉用的圳溝、採茶唱山歌之類的生活景象,在他目前作品裡鮮少述及;而在編曲上為求突破,幾乎皆採西方樂器,未曾使用胡琴、鑼鼓等國樂器,少了傳統絲竹的細緻之美。或許謝宇威在接下來的創作道路上,要努力在創造現代型式的客家流行音樂之中,灌注而樹立起更鮮明的客家音樂血統。

 在這裡要聊到一段小插曲:去年我曾在台北忠孝東路上巧遇謝宇威,當時他剛上完廣播通告,似乎趕著去進行其他工作,但他還是很親切地跟我了聊一下天,從他口中得知,他從事客家音樂事業外尚有其他的正職工作,當時我聽到後不禁感觸良多:在台灣現今環境下,想藉由客家音樂來謀生實在大不易,即使得了金曲獎這項殊榮,之後仍得面對殘酷的廣大市場,一旦無法從觀念上改變民眾嗜聽所謂主流音樂、摒棄非主流音樂的心態,甚至毫不忌憚地任意拷貝散播的習性,這些創作人即使身懷絕藝,也註定要勒緊褲帶過生活。

 浸淫了謝宇威的唯美曲風之後,我再度嘗試客家音樂的新口味,目標鎖定了一般唱片行也販售的劉劭希專輯,光從專輯封面就可以看出獨特之處,幾乎都用趣味的手繪方式表現,而真正開始接觸他的音樂後,也確定:真的是與眾不同。劉劭希可說是一位超級鬼才,他是台中東勢人,求學經歷非常耀眼,自稱十九歲就讀大學時的一場大病後,突然產生源源不絕的音樂靈感,自此開始接觸MIDI和合成器(Synthesizer) ,曾擔任國內多個合唱團的鍵盤手,也幫多位名歌手專輯之編曲製作,另於許多學校公司身兼指導老師或音樂總監。民國九十年,由聲世紀網路音樂公司發行首張客家電音舞曲專輯「嘻哈客」,以大埔腔演唱,入圍金曲獎最佳方言男歌手;九十一年成立傳響樂坊工作室,自行出版「野放客」,更在強敵環伺的金曲獎中勝出,獲得最佳客語演唱人、最佳專輯製作人兩項大獎;民國九十二年,劉劭希又出了「八方來客」、「廿一世紀併發症候群」個人鋼琴專輯,入圍該年金曲獎最佳客語演唱人獎;民國九十四年發表了「橘子狂想曲」音樂動畫和「青鳥詞」卡通MV。總之,劉劭希無論是詞曲、編曲、配樂、錄音、製作、繪製動畫、產品包裝、MV拍攝等過程,到架設網站宣傳銷售產品,都以個人力量完成;此外,他幾乎每張專輯都受到金曲獎的肯定,引起主流媒體不少注意,周杰倫當年得知未拿下最佳專輯製作人的獎項時曾問了一句「 劉劭希到底是誰?我真的沒聽過!」然而不管別人是否聽過,他就是憑藉著強勁的音樂實力得了獎。

 劉劭希在所發行的幾張專輯內文中,以至獲得金曲獎的得獎感言裡,都多次強調:他希望能藉由其力量,帶動台灣音樂的DIY風氣,回歸音樂本質,看得出他強烈質疑台灣唱片市場重視華麗包裝的現象,並以身體力行來示範達成其目標。他的專輯歌詞大多以都會生活為題材,少數是以鄉情為主題,歌詞意象強調自在快樂,絲毫沒有沉重的鄉愁氣息;音樂大部分藉電子樂器表現,風格強烈而質感精緻,曲風則涵蓋古典、爵士、拉丁、放克、嘻哈、迷幻(Trance)、搖滾等類型,乍聽之下頗像是國外DJ混音的電音專輯,這不僅在客家樂壇,甚至國內唱片界,都足以象徵一個全新的音樂嘗試。但個人對劉劭希專輯持有一些意見:歌聲部分有時不夠強調,被更鮮明的音樂節奏所蓋過,且因他是用獨特的客家語大埔腔來唱(好像真的有差別,跟其他客家流行專輯相比,劉邵希的歌我幾乎一個字都聽不懂),導致我每次聆聽時都必須暫時放棄去理解他的內容,只能當成音樂純欣賞了。

 近一兩年,客家電視台也成為我吸收客家流行音樂的重要管道之一,在客家音樂節目裡邀集許多業餘或職業歌手登場演出,不但讓我欣賞到很多山歌或流行歌,也稍微增進些微客家語的程度。某晚收看時,發現一位剛出道的年輕女歌手徐筱寧演唱其新作「五月雪」,感覺曲調頗動聽,而歌聲也非常清新,我興起了購買念頭,但腦中亦同時浮現之前在市面上經常找不到客家專輯的缺憾;令我感到極為巧合的是:隔天假日前往信義計畫區附近遊逛,赫然發現有一排販賣客家農產及工藝品的臨時攤位,裡面恰有賣徐筱寧的新專輯「靚細妹」,我有如美夢成真一樣,興奮地買下了它!原來當時市政府正舉辦客家義民祭,因而吸引非常多的客家文化團體參與盛會,當然在場的不只客家族群,還有非常多民眾都駐足觀賞相關表演或儀式。

 徐筱寧是新竹市人,自小喜愛歌唱,嗓音清新而技巧純熟,十七歲開始參賽,起初因環境限制而以國、閩語演繹,這幾年在客家文化受政府重視的背景下,她回歸演唱客家母語,曾在客家電視台歌唱競賽中衛冕二十關,號稱「客語小天后」;民國九十三年發行首張專輯「靚細妹」,即獲金曲獎最佳客語演唱新人獎,稱得上是客家流行音樂風潮下的一顆耀眼新秀。這張「靚細妹」係由欒克勇、古重禮操刀,兩人負責詞曲及編曲製作,主要展現抒情柔美的風格,並穿插電子節奏快歌、男女對唱等;個人認為較有特色的曲目有:描述油桐花美景的弦樂抒情慢歌「五月雪」、聽來有廣東語流行歌那種淒美風格的「難分難捨」、略帶新世紀音樂曲風的「朋友」等;但或許基於主打市場考量,少數歌曲似乎帶著一股鄉土味(如:主打歌「靚細妹」的電子樂表現有待加強)。

 此外,有幾位本人尚未蒐集其專輯,但在歌壇上已非常活躍的客家流行音樂人士,在此藉助媒體資料稍作闡述。首先談到林生祥,他是高雄美濃人,從學生時代就組成「觀子音樂坑」樂團,在反興建美濃水庫的浪潮中積極奔走而成名;退伍後改組「交工樂團」,於樂器方面加入嗩吶,以鑼鼓替換爵士鼓,月琴代替吉他,並延攬作詞家鍾永豐加入陣容而豐富了作品深度,呈現出一種獨具古典風格的搖滾樂團;該樂團發行過兩張專輯,曾獲金曲獎最佳非流行音樂類作曲人、最佳非流行音樂類製作人、最佳樂團這幾項。民國九十二年,「交工樂團」解散,林生祥又募集新血成立了「瓦窯坑樂團」,大膽捨棄鼓手編制而納入了三弦和口琴的伴奏,曲風上也變得沉穩冷靜;民國八十五年發行 「臨暗」專輯( 林生祥作曲、鍾永豐作詞),獲得了金曲獎最佳作詞、最佳客語專輯、最佳樂團等大獎。林生祥的歌聲高亢而有特色,曲風偏向傳統吟詠風格,歌詞著重對社會現狀的反思;此外他也非常重視傳統樂器的手感,堅持現場合奏而非分軌錄製,希望呈現出一種協調的美。

 「城市歌手」湯運煥則是這三年才崛起的一位實力派客家流行歌手,出身於苗栗大湖,擁有多年台北PUB演唱經歷,也擅長詞曲創作;民國八十二年首次發行客語專輯「愛要說出來」,隔年再出版「遠方的鼓聲」專輯,而拿到了當年金曲獎最佳客語演唱人獎項。湯運煥從國語流行音樂領域轉而投向客家音樂,是因有感於年輕的客家族群愈來愈少人能操流利的客家話,故希望藉由流行歌曲的力量,帶動年輕人學講客家話的興趣;此外他也在客家電視台主持節目,致力發揚客家文化。湯運煥的歌曲主要基調為搖滾和抒情,搭配佛朗明哥、中東、電子、放克、節奏藍調等多樣化風格,每首歌旋律流暢,配合剛柔並濟的歌聲,使人聽起來心情得以舒暢開朗;歌詞則多從男女感情或原鄉回憶的面向著手,併採敘事成分,企圖激發人心原始的感動。

 至今社會對國內流行音樂的大致觀感是:國語流行歌壇發展已久,享有資源相對豐富,實力派或偶像派歌手們強勢席捲之外,加上各類相關新聞花絮不斷以增強矚目焦點,因此也自然是大多數民眾(尤以年輕人為甚)聆聽的地一選擇;閩南語流行歌壇,曾沉浸在悲情或草根的調性許久,但自從十多年前,具有實驗性質的新式創作歌曲一炮而紅之後,幾乎不時就出現了叫好又叫座的金曲,而天王天后級歌手也能聲勢不墜。

 再看客家歌,其市場銷售之境況確實異於前兩者,只能被歸類為小眾音樂,至今除了顏志文、謝宇威、劉劭希、生祥&瓦窯坑、陳永淘、陳雙、湯運煥等人的專輯,有將銷售觸角深入大型連鎖唱片行,或曾經受到重要的音樂獎項及活動所矚目肯定,其他歌手仍大多侷限於桃園、新竹、苗栗這幾個縣,及高雄縣美濃鎮等客家聚落,只能算是區域性的風行;另外,從美黛、池秋美、陳盈潔、羅大佑、羅時豐,到林曉培、彭佳慧、江美琪、Hebe、Ella等人雖然是客家籍,但卻以演唱國語或台語歌曲而聞名,因而無法納入客家流行音樂的範圍內。

 綜觀民國八十年代末期之後,客家流行音樂的水準其實已符合了所謂流行歌曲的條件,且人、事、時、地、物等要素漸次完備。客家流行專輯不但在大型唱片行販售;歌手也出現在媒體,接受節目或報刊雜誌的訪問,或不定期在音樂季活動裡舉辦演唱會;此外,在業界極具指標性的金曲獎裡,更設置了屬於客家音樂的專項,使客家流行音樂英雄人馬得以一較高下。就硬體環境的層面上來觀察:可發現客家流行歌曲,已經慢慢地拉近跟閩南語或國語流行歌曲發展的距離,政府制度的敦促獎勵、民間團體的自發自覺等,甚或音樂技術的研發運用,已經勉強足以造就出屬於客家自己的流行音樂了;然而在市場的層面上,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客家流行歌曲若希望在台灣更具影響力、並擁有廣大的支持者,有志者還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且光靠著目前的歌壇前輩,實為勢單力薄,必須仰賴更多新血來繼續奮鬥才有希望。或許,藉著潛移默化的方式,從根本上的心態著手,讓人們能夠對於努力耕耘於音樂等專業領域的人士們給予肯定;或是不再講求速食文化,大家一味地求新求變而忽略了實事求是的精神,促使唱片業者不再炒短線、讓整個產業市場結構回歸正常;抑或,建立社會大眾對於相對弱勢文化族群的尊重和包容,而不只是築一道高牆把自己視野封閉起來,並放任弱勢者自生自滅;當這些屬於「人心」的基本面有所改變,才能跟歐美或日本流行音樂一樣,即使歌詞不是國語,也能站上同樣耀眼的舞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1 18: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爱听!
好音乐我都爱听,客家音乐需要不断的发展。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1 18:4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文有一些方面的内容与事实是不相符的,例如:

近年在金曲獎裡,客家流行歌手已幾乎年年光芒四射,不只在方言類(或其後所獨立之客家類)競爭激烈,甚至還曾經拿過最佳專輯、最佳製作人、最佳作詞、最佳樂團這幾類獎項,打敗眾多國語歌壇熱門人選,成為所有媒體或業界的焦點之一。這些獲獎的歌手包括:劉劭希、林生祥、陳冠宇、湯運煥、陳雙等人。

其实陈双还虽然入围过两次金曲奖,但还无得过金曲奖的奖项。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1 23:4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这么珍贵的资料!不过是繁体字,看不太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2 00: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钟尘雪 于 2006-6-21 23:46 发表
太好了,这么珍贵的资料!不过是繁体字,看不太懂!

在页面顶部有“繁体中文”,点击可转换成简体中文。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6-22 11: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来源:http://www.youshow.org.tw/more.asp?name=yalcinchen&ID=6897

作者:公車青年CYC
论文发表时间:2006/5/18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2 16:5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听。。。永远支持客家话发展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5 12: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huangchunbin 的帖子

好一个对客语流行音乐发展的心路历程,让人来不及回忆,努力已过数十载,今日的成就绝非偶然.努力再努力!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25 15: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金金的客家童谣也很好听。大家可以在此网站找到,有好多的歌可以下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6-6-28 08: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不是那么简单的支持不支持,一个民族文化的保存,能够很好的保存,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国家机关的强有力的引导,一种是民族有组织的自发的保存,就大陆来说,两个都不完善。宗亲会太小了,我们自己都没有做好,在经济潮流下,我们远离了,这不是我们的错,但是,当我们边走远,有一边狂吠说要保存,这才是最悲惨的!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27 13: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聽的音樂我都想聼!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0-7 12: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能够见到对台湾客家音乐这么完整的总结,这篇文字简直就是台湾客家流行音乐史,十分难得啊。客家流行音乐虽然在台湾取得了初步的成就,但要从小众走向大众,还任重道远啊。加油吧,对岸的客家乡亲们,,,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4 05: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涯这几日都在听啊,看-----现在那么夜了还在听着.<<靓细妹>><<,夜合>><<,纸鹞,>><<下淡水河>>......好好听.涯准备介绍给父亲听下呢!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5 10:0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大部分的客家音樂都來自臺灣?

有沒有地地道道的大陸客家音樂?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4-26 17:1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