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282|回复: 5

邓仲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4-17 17:52: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身许国的烈士邓铿
向东

    邓铿,字仲元,1886年1月31日生于广东嘉应州(梅县)丙村金盘堡。其父邓丽川,在惠阳淡水经商,因而举家迁往惠阳。邓铿长于惠阳,惠阳邓氏,可谓名门望族,达官哲人,代有辈出。邓铿幼时,曾见到过族中先辈邓承修,老先生曾以专使身份,代表清廷勘界中越边境,因不屈服于法国殖民者的无理要求,而与朝廷龃龉,愤而辞职。

  如果说家族的影响,使年幼的邓铿产生了一种朦胧的向往的话,那么时局则深深地推动着邓铿,使他走向了军人之路。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京城后,孙中山命郑士良于惠阳起义。起义虽归失败,但起义军奋勇杀敌的气概和所宣传的孙中山革命思想,则极大地影响了少年邓铿。于是他投考了广东将弁学堂,毕业后又加入中国同盟会,并在粤军中出任陆军小学校长,学兵营排长、连长等职,常以革命思想教育学生和兵士。

  辛亥黄花岗起义前夕,清廷在广州城搜捕革命党人,使各地到广州准备起义的革命党人找不到合适的居所。时在广州的邓铿就以其父设于小东门的广丰米店署具保书,掩护革命党人,并慷慨陈言:“即有不虞,毁家在所不惜”,显示出革命的豪气。

  辛亥武昌起义后,同盟会香港统筹部迅速在广东做出响应,成立四个军,图粤援汉。邓铿出任第一军参谋长,军长是陈炯明。由于陈是文人出身,所以该军军事实由邓铿出谋划策。第一军以淡水为根据地,进军惠州。在永湖、马鞍一线,与敌遭遇,激战数日,第一军前线欲溃
。在危急关头,邓铿亲率百名精兵,到前线增援督战。他身先士卒,率兵冲锋,帽结被敌弹击断,仍不畏惧。在他的指挥和鼓舞下,士兵各个奋勇杀敌,终于击溃了优于自己的敌军。这一仗是攻克惠州的关键,邓铿显出作为军事领袖的才能。

  1911年12月,陈炯明暂代胡汉民行使广东都督之职后,调邓铿任都督府陆军司司长兼稽勋局局长。协助陈炯明整编广东军队。胡汉民回任都督后,邓铿仍任都督府陆军司司长,掌理军务。邓铿此时虽属陈系,但深为胡汉民所器重赏识,胡欲将其胞妹许配邓铿。邓铿避攀高枝
,图官位之嫌,婉言谢绝了胡汉民的美意。由此亦可见出邓铿的才华与正直的性格。

  不久,邓铿以陆军中将身份出任琼崖镇守使,镇守海南岛。他一到琼崖,便严令禁止“卖猪仔”,使琼崖猖獗一时的贩卖人口到南洋等地做苦力之风,得以遏制。他还广揽贤才,欲兴海岛实业,无奈时局变化,讨袁事起,宏图大志,未能实现。

  1912年袁世凯出任大总统,阴谋复辟帝制,罢胡汉民广东都督之职,委龙济光接任。龙军由梧州东下,广东军队在三水设防。邓铿赴三水指挥军事。因广东军内部分裂,广州大本营遭炮击而事败。邓铿离粤赴港,经沪抵日本,追随孙中山,继续图谋革命。自此始,邓铿与孙中山先生的关系更加密切。

  讨袁失败后,一些人对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发生怀疑,有的甚至背离而去。然而孙中山在日本于穷困之际,仍坚持革命活动。邓铿在此时仍对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坚信不移,毫不动摇,认为中国不革命,不图强则已,否则非绝对服从中山先生不可,表现出了革命军人的良好素质。当一些人离开了孙中山,甚至诋毁、反对孙中山时,邓铿却与孙中山站得更近了。对污蔑孙中山的言行,邓铿闻之则斥,视之则止。当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时,邓铿毅然参加,并按党规,立约宣誓,服从中山,戮力革命。孙中山对邓铿也委以重任,任命他为军务部副部长,辅佐许崇智策划中华革命军军事。

  1914年夏,邓铿奉命返回香港,组织广东讨袁军队,开展讨袁活动。他曾潜回增城,策动旧部起义,事败后,又多次组织军事活动。他还曾赴南洋募集军费,宣传革命思想。

  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邓铿又追随孙中山,开始护法、援闽等活动。在1918年的援闽过程中,他运筹帷幄,扩充军队,制定进军计划,使粤军在数月间,连克闽西南20余县,总部也进驻漳州。此次援闽胜利,又一次显示了邓铿的军事才能。

  1920年,在孙中山的敦促下,粤军由闽回师广东,驱逐桂系军阀。邓铿在回师广东的战斗中,表现十分英勇,累立战功。他率第一军一部,克潮、梅,占汕头,气势如虹。于当年10月下旬,与各路大军一起,进入广州,摧毁了岑春煊主持的军政府,统一了广东全省。孙中山也得以国民党总理的身份,于11月从上海回到广州,重任大元帅。

  由于在回师广东之役中,朱执信被害于虎门,孙中山更加倚重邓铿。邓铿仍任粤军总参谋长,使孙中山的思想能在粤军中实施。然而由于粤军人数的扩大,人员素质不齐,加之援闽、回粤多次作战取得胜利,部队开始表现出了旧军队腐化、骄悍的弊病。有见于此,孙中山征得陈炯明的同意,决定从粤军各部中选拔素质较好的人员,组建粤军第一师,加强军事、政治训练,使之成为全军模范。邓铿受孙中山重托,出任师长。邓铿就任后,事事亲历亲为,特别重视对军官的选拔,当时被邓铿选拔到第一师的军官有李济深、邓演达、叶挺、陈铭枢、陈济棠、蒋光鼐、蔡廷锴、张发奎、薛岳等人,日后这些军政要员都以第一师出身为荣。

  粤军进驻广州后,邓铿以总参长之职直接指挥总部宪兵,整饬广州市秩序。当时粤军中有不法分子参与贩运鸦片,屡次被邓铿派出的宪兵缉获,并绳之以法。他还邀集各界代表及各国领事共同监视,焚毁收缴的鸦片,被当时广大民众称为“林则徐第二”。

  邓铿在援闽驻漳州时,受苏联十月革命和北京五四运动的影响,在朱执信的引导下,思想又有进步。邓铿虽是军人出身,但颇受儒家思想影响,喜读书。在漳州时,他爱读《新青年》及孙中山所办的《建设杂志》等进步书刊。回到广州后,他与时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的陈独秀常有接触,所有这些,都使他更倾向革命。

  1921年春,孙中山在广州准备挥师北伐,在财政方面多倚廖仲恺,军事方面主要靠邓铿。同年5月5日,孙中山再次就任大总统,当天在广州举行阅兵典礼。时任粤军总司令的陈炯明借故不参加,孙中山便在邓铿的陪同下,检阅了由第一师组成的受阅部队。此时,桂系军阀陈兵粤桂边境,企图进攻广东。6月粤军主动挥师攻桂,邓铿率第一师镇守广州,并以总参长的身份,指挥整个战事。粤桂两军激战于西江之时,桂军一部突袭清远、英德,威胁广州。邓铿率第一师出击清远,不几日便击溃桂军,凯旋而归。

  就在这时,孙中山与陈炯明的矛盾更加明显,邓铿以大局为计,从中斡旋,为孙中山革命大局尽力。当孙中山通过邓铿转达对陈的命令时,邓铿必婉转对陈面达,使陈容易接受;当陈不接受时,邓铿也不急于报告给中山先生,而是自己想办法,尽力实现中山先生的要求。邓铿一生追随中山先生,服膺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以其在粤军中的威信和地位,贯彻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其特殊地位,不可代替。1922年3月21日傍晚,在广州大沙头广九火车站,邓铿和他的老师周善培遭歹徒暗杀。被送往长堤路的中法韬美医院救治,曾有片刻的清醒,面对探视他的友人,他只留下一句:“好人难做”,便语竟目闭。23日凌晨4时,不幸长辞人世,年仅36岁。噩耗传出,粤军将士无不悲痛万分。当时正在桂林从事革命活动的孙中山先生,惊悉此事后,痛哭失声。不久便以大总统的名义追授邓铿为陆军上将,并将邓铿葬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旁,还亲自为其书墓碑文,以寄托哀思,彰表忠烈。

  邓铿与廖仲恺、朱执信同被视为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朱、廖两人多于政治、财政辅佐中山先生,邓铿则在军事方面为中山先生所倚重。世人每谈及孙中山先生的基本军队,必首推粤军,言粤军必首推第一师,言第一师则必及邓铿。所以后来陈炯明公开背叛孙中山时,就有人说,若邓铿还活着,陈炯明是必不敢做出此举,即使陈真的发难,邓铿也会及时将其解决。历史虽不能假设,但邓铿的遇害,确使孙中山在军事方面失去了一位得力帮手。

  邓铿遇害后,其部属曾先后设立仲元图书馆、仲元中学以兹纪念,并曾在其殉难地竖立铜像,以示缅怀。

  邓铿在辞世前曾说“好人难做”。他却做了个好人,在民族危难之时,做了个以身许国的烈士。

[ 本贴由 啊原 于 2002-4-17 11:32 最后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6-20 17: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邓仲元

现在我们梅州就有两条街道以邓仲元的名字命名的:仲元东路和仲元西路
可能是纪念邓仲元的吧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24 21: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葉挺、鄧演達、鄧仲元、鄭懷昌等烈士都是淡水崇雅中學的學生。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24 21:47:43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夏荷 at 2005-9-24 21:00
葉挺、鄧演達、鄧仲元、鄭懷昌等烈士都是淡水崇雅中學的學生。


那淡水崇雅中学应该成为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名校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9-24 23:45:52 | 显示全部楼层
崇雅中學是“铁笔御史”邓承修于1889年5月创办的:

轉帖:
邓承修直声震天下
2005-5-31 15:42:22
邓承修(1841一1892),宇铁香,号伯讷,惠阳县淡水人。清道光二十一年生,光绪十八年八月二十八日在家中病逝,年仅有五十二岁。咸丰十一年(1861年)举人。同治二年(1863年) 官为援例捐郎中签分刑部,1869年补刑部四川司郎中,同治十二年(1873年)授浙江道监察御史,1874年充会试稽察磨勘官,内阁中书、八旗教习监试官。光绪二年(1876年),为河南道监察御史,转掌云南道监察御史。光绪十一年(1885年),官至鸿胪寺正卿等职,还在总理衙门参与外交机要工作。曾与翰林梁鼎芬友好问游,梁赠邓诗曰:“直声霞天下,贞肃出天性。”
邓承修任御史时,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敢于进谏,痛陈利弊,揭露贪官污吏,因而有“铁笔御史”之称。他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任职内,前后十二年间,向皇帝的重要奏疏有十六琉之多,弹劾前两广总督刘坤一、广州知府冯端本、高州知府钟秀茂、茂名知县王之澍及山西布政使的贪官污吏。甚至连李鸿章这样的权贵,邓承修亦疾恶如仇,敢于揭露他的投降卖国的行径,均能宣言不隐,直声震天下。后来,惠州籍知名人士李煦寰(原国民党余汉谋的中将政治部主任),对其亲朋说:“他一生中结他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人:一是国父孙中山先生,十分伟大,一生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为着国家,为着民族,是少有的;另一个是邓承修,一生为人正直,不阿附权贵,我对他非常钦佩。”
邓承修先生是封建士大夫中的一个爱国主义者。他为了祖国的尊严,在侵略者面前不屈不挠,坚决斗争。1885年他受清廷派遣,赴镇南关(今友谊关)与法国使者会勘中越边界,他据理力争,寸土不让,挽回权利,并完成了勘界任务。现广西友谊关还挂有邓承修遗像,并志其功绩;在中越交界处,仍存有邓承修当年立的勘界碑。光绪十四年,邓因病告老还乡。晚年在惠州主讲丰湖书院。1889年5月,在家乡淡水创办了祟雅书院,建有书院楼一座,办了三个班.有学生一百多人,邓承修先生首任主校。1908年聘请邓镜人先生(邓演达父亲)主校,革命仁人志士郑士良、邓仲元、邓演达、叶挺等,先后在此校就读,真是英才辈出,桃李芬芳。抚今追昔,饮水思源、崇雅中学有今天,应不忘艰苦创业、热心教育之先贤。
惠州西湖是广东著名风景区之一。自宋代苏东坡谪居惠州后,所谓“东坡到处有西湖”,西湖名扬遐迩。但在清嘉庆以后,西湖被蚕食强占,面积缩小,风景湮没。当时掌云南道监察御史的邓承修,回到家乡,睹此情此景,心感不安。为了保护和建设西沏,他于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十日,以惠州西湖不仅事关名胜,尤关地方险要,于是以郡城险要为辞,乞饬督抚筹款疏严禁开垦。并提出一面清理占筑沿湖田扩归还湖,可用之田,课租作为管理费。奏准后没局于花墩上(即百花洲),当时挖深西湖二三尺。民国六年(1917年),钟鼎基、张友仁先生管理西湖,为邓御史立碑纪念。碑正面为“邓鸿胪-湖纪念碑”,碑背后刻爱国诗人丘逢甲七绝一首:“亭亭桂影树扶琉,何处投竿许老渔。留得湖遗疏在,花洲合祀邓鸿胪。”款书“丘仓海留题。”“黄绍裘书石。”碑东面书“光绪乡先生邓铁香先生,至今人思其德。”
邓承修先生风节,多见其遗著《语冰阁奏议》若干卷中,《清史稿》有传。他生平工诗,尤善书法,行书、楷书皆擅,书法瘦硬,有“铁画银钩”之誉,丘逢甲称其书法出自猛龙碑。如“何处下渔竿”为青石刻联,邓承修撰书,字体挺劲中有秀雅,流畅自如,自成一家,其墨宝为贵重文物,现由惠州市博物馆收藏。今人对其手书楹联、诗文、日记、奏稿,均视为异宝,凡有所见,莫不以重购珍藏之。邓承修回乡后,曾居西湖百花训、红棉水榭、清醒泉间,吟诗、写字、烹茶、钓鱼,怡然自乐。在百花洲,其所居曰“镜芙轩,”并题书“暂此息羁鞅,何处下渔竿”一联。
1 光绪十四年(1888年)游白鹤峰诗:“木落满亭榭,秋深访古来。江平沙屿出,天阔海云开。去国孤臣泪,斯文旷代才。欲寻垂钓迹,遗碣漫蒿莱。”

2 游\龙寺(在今糖厂附近己毁),门有邓承修题“\龙寺”石额。并题诗曰:“幽事日相接,出门随所之。偶寻前代寺,重校昔贤诗(明叶梦熊先生有诗刻在寺中)。灶破憎炊少,林疏鸟宿迟。漫游今觉是,休为罢官疑。”

3 游红棉水榭诗:“孤亭余落日,疏柳己成秋。水逼疑无地,云闲不下楼。草齐看放马,风定好横舟。欲向仙源问,烟霞迷古丘。”

“郡城西畔路,旧侣日经过。江远常迟客,亭荒半补萝,凉秋归雁少,微雨得鱼多。少饮休辞醉,花飞可奈何。”

“名湖谁是主,天许作闲人。短发时看镜,浮生悟此身。桥留犀带古,图绘屐痕新。五百年间事,风流过眼频。”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19 13:5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番禺的仲元中学与他有无关系?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14 02: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