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09|回复: 0

【转帖】阴那山名山 高僧古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3 12: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阴那山名山 高僧古寺
--------------------------------------------------------------------------------

          □文/大埔 袁光明

  阴那山是梅州首屈一指的胜景名山,地处梅县雁洋镇东南隅,与大埔县西北角的英雅镇(旧称阴那)坑尾村同属一脉山体。五指峰在其巅,形如人手,挺拔
向上直插云霄,人称五指山。前山有万福寺,后山为灵光寺,皆是唐代高僧潘了拳结茅修真所在。

  沿山径登临五指峰,约需半日时辰,始可到达峰顶。依峰俯瞰梅州、大埔一带
风物,一览无遗。阴那山五指峰层峦叠嶂,气势雄伟,对这方形胜的山川,了拳和尚神赏已久,终于驻锡于此,成为阴那山开山祖师,正可谓名山高僧,相得益彰。

   英雅镇万福寺附近多有山地园田,山地盛产茶叶、毛竹。茶叶甘醇,竹笋脆嫩。旧时,寺僧常剜空笋尖,塞以香豉,豆腐干等素料,煨熟后连笋切块供馔。古寺旁,山溪曲涧萦绕,水中有一种特别的小鱼,鱼身片黑片白,形同彭皮鲫,相传为惭愧祖师放生复活之鱼的变种,又称“半生熟鱼”。

   阴那山寺鼻祖了拳和尚,姓潘,别号惭愧,福建沙县人。唐宪宗元和十二年
(817年)三月廿五日出生,初生时,左手拳曲,因名拳。传说,弥月时,一云游僧至,其父抱儿与僧人视之,僧人书“了”字于拳手,立时,五指伸张,遂更名了拳。了拳自幼聪颖,不吃荤。二十岁时,父母俱丧,靠叔母携养。十七岁便只身出走,徒步到大埔县西河上黄砂,依寡妇游氏为母,日与牧童登赤蕨岭放牛。牧间,以鞭划地,牛竟不它逸。岭左溪潭,牧童烹鱼邀其啖尝,了拳将烹鱼投水,旋即复活,黑质白章,自此,见鱼尾有焦者,皆言为烹鱼遗种。尔后,游母病殁,了拳善治丧葬后,循山西行择地安身,经茶阳抵青溪坪砂村在袁姓一人家留居三年。了拳在青溪坪砂村暂住期间,常徒步三河坝良洲岗山巅西望阴那山,醉心于五指蝉联,耸峙云表的山川形胜。不久,便毅然登程前往。路过三河坝梓里村时,见村民求雨不得,乃卓锡成井,置石龟于井中,顿见清泉汩汩。故此地方至今天虽亢旱而泉源不竭。乡人感其恩泽,建庵于斯村,名曰“灵山寺”。昔有了拳祖师塑像供座,逢旱岁,远近祈雨,必有灵验。

   西行来到阴那山前山,了拳即斫石削木,垒岩为室,取名万福禅室。至明英宗天顺八年冬(1465年)历住禅师在施主管木养及各界坛信的赞助下将万福禅室改建为万福寺,每日说法,众多不省。了拳驻足阴那山三十余年,最终圆寂于后山的灵光寺。相传有一天,了拳对徒儿说,从前佛祖,皆宏演法乘,自度度人,我未能也,心甚愧之,圆寂后望藏我骸于塔,匾额当题“惭愧”,继而念偈:“四十九年,无系无牵,如今撒手归空去,万里云开月在天。”语毕,端坐而逝。时在唐咸通七年(866年)九月廿五日。了拳逝世后,屡显灵异。一说,嘉靖年间,三饶寇乱,兵过阴那,将事掳掠,忽云雾四合,咫尺不辨,人贼俱迷失道路,各村赖以安宁。一说,某年,有潮属人士慕名到阴那山拜谒祖师,私下将真身塑像用船载往潮汕祷雨,事后,迟迟不愿归还寺殿,两地与之讼争,及至州官下判,把塑像放在船上,谓曰,如祖师欲留,则当顺流而下,否则当逆水而上。话语未完,其舟果然逆流而上,争端遂了。

  近年,阴那山万福寺几经修葺,现已辟为大埔旅游一景,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络驿不绝。




      阴那山名山 高僧古寺
--------------------------------------------------------------------------------

          □文/大埔 袁光明

  阴那山是梅州首屈一指的胜景名山,地处梅县雁洋镇东南隅,与大埔县西北角的英雅镇(旧称阴那)坑尾村同属一脉山体。五指峰在其巅,形如人手,挺拔
向上直插云霄,人称五指山。前山有万福寺,后山为灵光寺,皆是唐代高僧潘了拳结茅修真所在。

  沿山径登临五指峰,约需半日时辰,始可到达峰顶。依峰俯瞰梅州、大埔一带
风物,一览无遗。阴那山五指峰层峦叠嶂,气势雄伟,对这方形胜的山川,了拳和尚神赏已久,终于驻锡于此,成为阴那山开山祖师,正可谓名山高僧,相得益彰。

   英雅镇万福寺附近多有山地园田,山地盛产茶叶、毛竹。茶叶甘醇,竹笋脆嫩。旧时,寺僧常剜空笋尖,塞以香豉,豆腐干等素料,煨熟后连笋切块供馔。古寺旁,山溪曲涧萦绕,水中有一种特别的小鱼,鱼身片黑片白,形同彭皮鲫,相传为惭愧祖师放生复活之鱼的变种,又称“半生熟鱼”。

   阴那山寺鼻祖了拳和尚,姓潘,别号惭愧,福建沙县人。唐宪宗元和十二年
(817年)三月廿五日出生,初生时,左手拳曲,因名拳。传说,弥月时,一云游僧至,其父抱儿与僧人视之,僧人书“了”字于拳手,立时,五指伸张,遂更名了拳。了拳自幼聪颖,不吃荤。二十岁时,父母俱丧,靠叔母携养。十七岁便只身出走,徒步到大埔县西河上黄砂,依寡妇游氏为母,日与牧童登赤蕨岭放牛。牧间,以鞭划地,牛竟不它逸。岭左溪潭,牧童烹鱼邀其啖尝,了拳将烹鱼投水,旋即复活,黑质白章,自此,见鱼尾有焦者,皆言为烹鱼遗种。尔后,游母病殁,了拳善治丧葬后,循山西行择地安身,经茶阳抵青溪坪砂村在袁姓一人家留居三年。了拳在青溪坪砂村暂住期间,常徒步三河坝良洲岗山巅西望阴那山,醉心于五指蝉联,耸峙云表的山川形胜。不久,便毅然登程前往。路过三河坝梓里村时,见村民求雨不得,乃卓锡成井,置石龟于井中,顿见清泉汩汩。故此地方至今天虽亢旱而泉源不竭。乡人感其恩泽,建庵于斯村,名曰“灵山寺”。昔有了拳祖师塑像供座,逢旱岁,远近祈雨,必有灵验。

   西行来到阴那山前山,了拳即斫石削木,垒岩为室,取名万福禅室。至明英宗天顺八年冬(1465年)历住禅师在施主管木养及各界坛信的赞助下将万福禅室改建为万福寺,每日说法,众多不省。了拳驻足阴那山三十余年,最终圆寂于后山的灵光寺。相传有一天,了拳对徒儿说,从前佛祖,皆宏演法乘,自度度人,我未能也,心甚愧之,圆寂后望藏我骸于塔,匾额当题“惭愧”,继而念偈:“四十九年,无系无牵,如今撒手归空去,万里云开月在天。”语毕,端坐而逝。时在唐咸通七年(866年)九月廿五日。了拳逝世后,屡显灵异。一说,嘉靖年间,三饶寇乱,兵过阴那,将事掳掠,忽云雾四合,咫尺不辨,人贼俱迷失道路,各村赖以安宁。一说,某年,有潮属人士慕名到阴那山拜谒祖师,私下将真身塑像用船载往潮汕祷雨,事后,迟迟不愿归还寺殿,两地与之讼争,及至州官下判,把塑像放在船上,谓曰,如祖师欲留,则当顺流而下,否则当逆水而上。话语未完,其舟果然逆流而上,争端遂了。

  近年,阴那山万福寺几经修葺,现已辟为大埔旅游一景,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络驿不绝。




      阴那山名山 高僧古寺
--------------------------------------------------------------------------------

          □文/大埔 袁光明

  阴那山是梅州首屈一指的胜景名山,地处梅县雁洋镇东南隅,与大埔县西北角的英雅镇(旧称阴那)坑尾村同属一脉山体。五指峰在其巅,形如人手,挺拔
向上直插云霄,人称五指山。前山有万福寺,后山为灵光寺,皆是唐代高僧潘了拳结茅修真所在。

  沿山径登临五指峰,约需半日时辰,始可到达峰顶。依峰俯瞰梅州、大埔一带
风物,一览无遗。阴那山五指峰层峦叠嶂,气势雄伟,对这方形胜的山川,了拳和尚神赏已久,终于驻锡于此,成为阴那山开山祖师,正可谓名山高僧,相得益彰。

   英雅镇万福寺附近多有山地园田,山地盛产茶叶、毛竹。茶叶甘醇,竹笋脆嫩。旧时,寺僧常剜空笋尖,塞以香豉,豆腐干等素料,煨熟后连笋切块供馔。古寺旁,山溪曲涧萦绕,水中有一种特别的小鱼,鱼身片黑片白,形同彭皮鲫,相传为惭愧祖师放生复活之鱼的变种,又称“半生熟鱼”。

   阴那山寺鼻祖了拳和尚,姓潘,别号惭愧,福建沙县人。唐宪宗元和十二年
(817年)三月廿五日出生,初生时,左手拳曲,因名拳。传说,弥月时,一云游僧至,其父抱儿与僧人视之,僧人书“了”字于拳手,立时,五指伸张,遂更名了拳。了拳自幼聪颖,不吃荤。二十岁时,父母俱丧,靠叔母携养。十七岁便只身出走,徒步到大埔县西河上黄砂,依寡妇游氏为母,日与牧童登赤蕨岭放牛。牧间,以鞭划地,牛竟不它逸。岭左溪潭,牧童烹鱼邀其啖尝,了拳将烹鱼投水,旋即复活,黑质白章,自此,见鱼尾有焦者,皆言为烹鱼遗种。尔后,游母病殁,了拳善治丧葬后,循山西行择地安身,经茶阳抵青溪坪砂村在袁姓一人家留居三年。了拳在青溪坪砂村暂住期间,常徒步三河坝良洲岗山巅西望阴那山,醉心于五指蝉联,耸峙云表的山川形胜。不久,便毅然登程前往。路过三河坝梓里村时,见村民求雨不得,乃卓锡成井,置石龟于井中,顿见清泉汩汩。故此地方至今天虽亢旱而泉源不竭。乡人感其恩泽,建庵于斯村,名曰“灵山寺”。昔有了拳祖师塑像供座,逢旱岁,远近祈雨,必有灵验。

   西行来到阴那山前山,了拳即斫石削木,垒岩为室,取名万福禅室。至明英宗天顺八年冬(1465年)历住禅师在施主管木养及各界坛信的赞助下将万福禅室改建为万福寺,每日说法,众多不省。了拳驻足阴那山三十余年,最终圆寂于后山的灵光寺。相传有一天,了拳对徒儿说,从前佛祖,皆宏演法乘,自度度人,我未能也,心甚愧之,圆寂后望藏我骸于塔,匾额当题“惭愧”,继而念偈:“四十九年,无系无牵,如今撒手归空去,万里云开月在天。”语毕,端坐而逝。时在唐咸通七年(866年)九月廿五日。了拳逝世后,屡显灵异。一说,嘉靖年间,三饶寇乱,兵过阴那,将事掳掠,忽云雾四合,咫尺不辨,人贼俱迷失道路,各村赖以安宁。一说,某年,有潮属人士慕名到阴那山拜谒祖师,私下将真身塑像用船载往潮汕祷雨,事后,迟迟不愿归还寺殿,两地与之讼争,及至州官下判,把塑像放在船上,谓曰,如祖师欲留,则当顺流而下,否则当逆水而上。话语未完,其舟果然逆流而上,争端遂了。

  近年,阴那山万福寺几经修葺,现已辟为大埔旅游一景,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络驿不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9 03: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