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66|回复: 1

虔州木客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3 02: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虔州木客析

    北宋《太平寰宇记》载:“虔州上洛山,多木客……”《赣州府志》也载:“上洛山有木客,自云秦时造阿房宫,避隐于此。”那么,“虔州上洛山”在哪里?“木客”是否秦时遗民?他们为何“避隐于此”!本文试就止述问题作出分析,以求教各位专家。
    “上洛山”在哪里?在兴国,在学界已成共识。但在兴国何地?却未必一致。笔者在兴国工作期间,曾对此事做过专门调查了解:“上洛山”既不是兴国江背镇的“洛江”,也不是隆坪乡的“上洛”,又不是埠头乡的 “羊山”,而是在兴国永丰乡的“西江”一带。这不仅为当地老者所认同,也有史料为证。据兴国知县张沿瑗(康熙45年)所撰的《潋水志林》中说:“羊山……折而南,土名西江,径险而山色殊秀,与赣县龚公山相属。上洛山在其间。旧传有木客,自云秦时造阿房宫采木,避隐于此。”由此可见,“虔州上洛山”在“羊山”(兴国埠头乡境内)与“龚公山”(赣县田村镇境内,现称宝华山)之间的西江、马良、里坳(兴国永丰乡境内)一带是有根据的。
   “木客”是否秦时遗民?在赣南客家研究者中既有说是的,也有说非的,且都有文章见著于省内外报刊。综合否定者所持观点主要有三:一是没记载。否定者认为:“秦时造阿房宫,是否派人到江西赣南采木?秦汉的正史里却不见有此说。”笔者则认为:秦时赣江是“南控百越,北达中原”的主要交通要道,人流、物流可从赣江、长江,再经汉水抵达关中。赣州境内素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秦始皇大兴土木,又需要从各地征调大量的木材,因此,派人到‘虔州上洛山’采木是极有可能的。但秦史为何没有记载,是否因为不是主要采区,还是史家疏忽,取舍不当,还是其它什么原因,却不得而知。不过,《赣州府志》所载录唐宋以来的诗作,如黄宪清的《木客吟》:“四海征材起宫殿”,“木客采木上洛山”;李本仁的《木客吟》:“秦时大启阿房宫”,“当年采木上洛峰”等等该不会是空穴来风吧?“谁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诗。”一代文豪苏东坡难道还会把子虚乌有的事写进他的虔州《八境台首》之中?!另外,也不排除从其它采区逃隐于此的可能。据《资治通鉴》(秦纪二、始皇帝下)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作前殿阿房”,“隐宫、徙刑者七十余万人”,“发北山石椁,写蜀、荆地材”以供其大兴土木之用。这些长年在“蜀、荆地”取材的“木客”有两种可能“避隐虔州”:第一,或因在采木结排运送之中,木排被水冲散至长江中下游,“木客”因“不得大木难生还”而畏罪潜逃至赣地;第二,或“徙刑者”(多为六国谪卒)被发配“蜀、荆地”伐木,因难负其重,又不堪其辱,“自幸不作战死骨,此心已与山俱空”,寻机脱逃,几经辗转探寻,最后来到“虔州上洛山”也不是没有可能。这些因变故逃亡的“木客”当局也不知去向,当然不可能载入秦汉以来的正史之中。无论是人类文明欠发达的的古代,还是科学昌明的今天,都可能会有一些社会生活中确实发生了而又未被载入正史的事件。我们不能苛求前人,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古代都将突发事件全部囊括于正史之中,更不能因秦汉正史未载,后人根据口传心教流传下来,经北宋史家实地考证而收入“地理总志”的记叙统统被视为乌有。因此,以秦汉正史没有记载,而否定“虔州上洛山木客”为秦时遗民者,未免简单了一些。
    二是没必要。持否定意见者认为:“秦时,北方有的是木头,何必舍近求远,派人到江南来采木呢?”笔者认为:秦汉正史记载了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所用的石料和木材,都是从北山和巴蜀等千百里之外,经棕长途跋涉运到关中的。且不论巴蜀等地是否江南,就一般的地理常识和植被分布告诉我们;北方有的树种,南方一般都有;而南方有的树木,则北方不一定能生长。不同的树木有不同的功用,这是人所皆知的。或因建筑所需,或因主人偏爱,非江南之木不可也是常有之事。《后汉书·王符传》载:“今者京师贵戚,必欲江南檽、梓、豫章之木”就是例证。且不说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这种震古铄今的浩大工程,就连宋真宗建造道观——玉清昭应宫,还下诏征调秦、陇的松,河东的柏,潭、越两州的杉等等。隋炀帝江南所乘坐的龙舟、楼船,也是他在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命人往江南采伐木材建造的。由此看来,持“没必要”观点者并以此否定“虔州木客”是秦时遗民,是否武断了一些。
   三是相同说。持否定意见者还认为:“明《赤雅》卷上载:‘木客……自云:秦时造阿房宫采木,流寓于此(广西)’,与清《赣州府志》载:‘上洛山……旧传有木客,自云秦时造阿房宫采木,避隐于此。’语气显系同一传闻,不足为据。”笔者认为:这不仅可以为据,且可以进一步证实“虔州上洛山木客”确系秦时派往江南采木的遗民。据史书载:(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为解决进攻南越的供应问题派监御史禄在今广西兴安县境内开凿了一条连接湘水和漓水的运河——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以便于运送粮草等。而始建于公元前212年、“东西五里,南北千步”、全部工程至秦亡时犹未完成的阿房宫,所需的大批木材当然可以通过漓江至湘江,复经长江、汉水运抵关中。因此,秦始皇加派民工到广西采木也是极有可能的。那么,广西和赣州两地都有“木客”的传说和记载,又有什么奇怪和不妥呢?另外,《资治通鉴》所载:“发北山石椁,写蜀、荆地材”的“荆地”为华夏九州之一,秦时包括湘地。那么,广西灵渠修通后,在湘江境内采伐的“木客”溯江而上逃至漓水避隐也并非没有可能。因此,持否定意见者,以广西、赣南两地“木客”之说语气相同而妄下结论,也许谬也。
    综上所述,“虔州上洛山木客”说,既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即秦吞六国起阿房,急南非征调大量的木材为其所用;也有其产生的自然条件:第一,在交通闭塞的秦代,赣南虽属蛮荒之地,却可凭长江水系之便使“木客”往来于关中至上洛山之间(其路线是:关中——汉水——长江——赣江——贡江——平江——永丰河——上洛山);第二,据1982年在西江、马良出土的几批文物来看,“上洛山”早在新石器晚期和商、西周时就有大批人群居住,物以类聚,来自中原的“木客”挑选有人烟的地方居住也是人之常情。至于这些“木客”为何避隐于此则更简单,或因中原无家可归,或因洛山新家难舍等等。总之,历史的长河如同自然界的江河一样越是在它的源头,就越容易混淆不清,就越是需要探源者耐心细致地加以考证和分析。切不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也不可主观武断,妄下结论;更不可置史料于不顾,随便否定。只有这样,中国客家源流的研究才能真正还其本来面目;只有这样,才能对赣南在客家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稿件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刘光照

源自客家赣州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12 21:45: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6-7 20:1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