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21|回复: 13

赣州是客家人的发祥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3 02: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赣州是客家人的发祥地

    改革开放以来,“客家热”在闽粤等地悄然兴起,福建宁化县、广东梅州市分别以“客家祖地”、“客都”而享誉海内外。作为客家人数居全国地(市)之冠的赣州(全市780多万人口中,90%为客家人),在客家历史进程中,其地位和作用如何?
一、赣州“客家最初的由来”早于闽粤。

    客家人源于何时、成于何代?客家研究者,虽众说纷纭,但主要有三:

    一是秦汉说。谢梅在《广州人文浅说》中写到:“那里(秦朝)有个将领史禄通,屯兵揭阳一带,其中一部分留在梅县地区,这就是客家最初的由来。”李松庵在《客家人的几次南迁初探》中说:“秦汉两朝,中原华胄南移广东……成为初期抵达广东的客家人的远祖。”其实,赣州早在梅县之前就有秦代中原汉人入境居留:第一批是“木客”。据北宋《太平寰宇记》云:“虔州上洛山,多木客”。《赣州府志》也载:“上洛山有木客,自云秦时造阿房宫采木,避隐于此。”第二批是驻守“塞上”(今大余梅关)的秦军。公元前214年,屠睢奉命率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在“塞上”驻有重兵,为使戍卒安心,龙川令赵佗曾上书,征召三万未婚民女,“以为士卒衣补”,其中大部分定居赣州……至于汉代南迁赣州的中原汉人更是不胜枚举。由此可见,中原汉人南下驻留,赣州早于广东是有根据的。

    二是东晋说。坐落在福建宁化石壁村的“客家公祠”绘制了一幅自东晋以来中原汉人五次大的南迁示意图,以说明宁化石壁村是“客家祖地”。持这一说的研究者也多,如罗香林在《客家源流考》中,将第一批客家人界定为自东晋“五胡乱华”后南迁的汉人,而不将秦汉先期南迁的汉人列入客家这一民系。绿之旅在《客家的第二故乡  宁化石壁》一文中说:“客家源流始于东晋,但构成客家民系则在五代以后。五代以后流迁的被称为正宗的客家人,这些正宗的客家人……在石壁居住,繁衍生息数代乃至数百年后,陆续辗转迁往闽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南、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地。”绿先生在此文中还记述了客家五次大的迁徙经过:“第一次:自东晋(公元317年)始,受‘五胡乱华’的影响,大批中原汉人迁至鄂豫南部及皖赣沿长江南北岸,以至赣江上下游”。“第二次:自唐末(公元880年)始,受黄巢起义的影响,由皖、豫、鄂、赣等第一时期旧居,再迁至赣东南、闽西及粤东北边界,他们大部分都是经过赣闽交界处的宁都、于都一带首先到达宁化,以后再从宁化迁往汀江流域直至闽粤边区……”以上引文,可以说明:第一次大批南迁的汉人始于东晋,最南只达赣江上游,也即赣州 境内;第二次迁徙才有从赣东南抵达闽西的客家人。因此,赣州有客家人的历史也早于闽西。

    三是明清说。客家的形成,既有五代、唐宋说,也有明清说。如台湾陈运栋在《客家人》中说:“形成的年代,则始于五代以后,直至宋初……”而万芳珍、刘伦鑫在《客家正名》中指出:“客家既不是晋时‘侨客’长留客名的结果,也与唐时的‘佃客’、‘浮客’、‘客户’没有传承关系。客家是明清时期,主要是明中叶后至清前期由闽粤赣三省交界地迁出的移民,最初只指由移民发祥地迁入广东内地的移民,后来人们则将由发祥地迁至他省以及海外、乃至留居在发祥地的居民统称为‘客家’”。不难看出,学术界对何谓客家人的界定仍在研讨,对秦汉以前南迁的汉人算不算客家人尚无定论。但多数客家研究者认为:客家是明清以前,因战乱、饥荒等原因举族南迁的中原汉人。

    以上三说各有所据,均不无道理。但无论那一说,赣州“客家最初的由来”早于闽粤都是当之无愧的。一生热心支持客家研究事业的南洋侨商姚森良先生,为完成其胞弟姚美良先生生前夙愿,于1999年11月下旬率团来赣州参观考察后,在座谈中深有感触地说:“如果说宁化、梅州是客家人的爸爸、妈妈的话,那么这次我在赣州却找到了客家人的爷爷、奶奶。”并当场决定捐资,在赣州兴建“客家人南迁纪念碑”。

二、赣州是客家人南迁闽粤的中转站。

    赣州,地处江西南部,赣江上游,它“南控百越,北达三江”,据五岭之要会,扼粤闽之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发源于赣州境内的赣江,是连接内外,沟通南北的黄金水道,自古为中原南下闽粤的必经之地;赣州境内丘陵起伏,地广人稀,土肥水美,适宜大批移民休养生息。这使赣州成为中原移民南迁的首选“宝地”。据文献资料记载,赣州从东晋始就有大批中原汉人迁入。他们举族(家)南迁,先滞留在鄂豫南部,辗转皖赣长江两岸,落脚安家者居多,南进闽粤者甚少。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开凿梅关成功,古驿道全线告竣,使这条自秦汉以来的南北通衢更加繁忙,南来北往的人流、物流蜂拥而来,昔日偏僻的赣州、大余古城开始成为“商贾如云,货物如雨”的江南名州,近四万平方公里的赣州大地吸引了大批拓展八荒的“北客”,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居住劳作,繁衍生息,使当地的人口激增,据史书记载:西晋南康郡所轄五县人口只有1400户,至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增至为46116户。赣州等地开始出现了“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景象。唐禧宗乾符五年,黄巢攻陷洪州(南昌),继陷吉、虔等州,数代在赣州等地居住的大批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溯章贡二江而上,跨南岭,入武夷,开始进入闽粤。据兴宁《廖氏族谱》云:“唐时,我祖由江西于都,避黄巢乱,迁汀州宁化石壁寨。”如广东嘉应各姓宗谱,多载“上世避黄巢之乱,南迁闽粤”。此后,无论是北宋“靖康之乱”之后南迁的中原人,还是元明清因战乱等北来南去的汉人,多是沿着这条古代“水上丝绸之路”进入赣州,或落脚生根,或继续辗转南迁。据有关资料统计,自东汉至明,迁入宁化石壁的有86姓,其中,东汉至南齐3姓,唐(乾符之前)2姓,唐末31姓,宋32姓,元明18姓。这些人氏中既有赣州迁去的“老客”,也有路经赣州稍事休整后再南迁的中原汉人。据康熙年间李世熊所篡《宁化县志》载:“客家先民,大抵先自中原南下徙赣,再由赣徙闽,复由闽徙粤。“由此可见,在水陆交通为主的古代,赣州确是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区,也是明清以前南迁闽粤的集散地和中转站。

三、赣州是闽粤客家人的可靠后方。

    据史料文献记载和研究者实地考察证明,赣州境内的客家人,30%是“老客”,70%是从闽粤等地回流的“新客”,这些闽粤客民后裔倒迁入赣州又以明清时期为多。罗勇在《略论明末清初闽粤客家的倒迁入赣》一文中说:“寻乌、安远、全南、定南、龙南、信丰、南康、大余、上犹等县约占70%-90%,赣县、兴国、于都、会昌、瑞金、宁都、石城等县约占60%-70%”,在这些倒迁客中,既有“闽粤流民作乱犯境”,被官兵“讨平”就地安抚垦荒的,如《上犹县志》载:“寇乃就抚,遂遗憾上犹垦荒。”也有因生活所迫应招回赣州做佃客的,如《宁都直隶州志》云:宁都“家给人足”,“城中世业悉属下乡,招闽广流寓赁耕”,“以耕一主之田至子孙十余世”。也有招垦而来的闽广佃客,如《于都县志》称:“于本山县,田多荆榛。初,居民甚稀,常招闽广来耕,其党日多。”还有清初招安闽海投诚的郑氏旧部,被派至兴国、赣县屯田。但倒迁赣州最主要的客流,当数政府招募入赣垦荒者居多。因战乱,赣州各地旧荒未垦,新荒又起的情况随处可见,清初战事渐息,为恢复经济、休养生息,官府多次颂募垦令,清前期有大批闽粤客户涌入赣州。无论何时,赣州都以其博大的胸怀、丰沛的乳汁、慈善的面容笑迎无数南来北往的人,她不仅养育了最早入境的客家先民,也抚慰、呵护着这些回流倒迁的“新客”。因此,赣州不仅是客家人的发祥地,也是他们依赖依靠的大后方。

   
稿件来源:《赣南日报》 作者:刘光照
源自中国赣州网(客家赣州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3 08: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赣州在汉-唐之间,已经有很多行政设置,的确是今日现代客家的重要摇篮。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3 21: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赣南有这么多的梅州移民,资格还是没有梅州老。梅州才是真正的发祥地。
客家在梅州等周边形成,并向四周围移民,才会有客家的出现。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4 22:3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赣州已被普通话同化了。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4-4-4 22: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4 23:46:05 | 显示全部楼层
相貌?我赣省人张得都差不多,没看出有什么特别的。

梅县有那么多人吗?全跑江西来都不够,赣南人口空虚,难道我赣中北不会迁去呀!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5 17: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管哪里,都有把客家文化发扬光大的义务。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7 01: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沒錯,贛州已經被同化了,大陸的贛州人都不說客家話也不會客家話。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7 01: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赣州的西南官话,是明朝官兵殖民的结果,不是推广普通话的结果。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04-4-17 19: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18 11: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Posted by txxtxxtxxzzzz at 2004-4-7 01:12
沒錯,贛州已經被同化了,大陸的贛州人都不說客家話也不會客家話。

谁说赣州人不说客家话?!无知!
南至三南,北至赣县——据我本人亲身听到的——都是大学生——都说客家话——但口音不同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18 13: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赣州(全市780多万人口中,90%为客家人)十八个县,基本为纯客家县,语言大多是客家话。南迁的客家先民大多通过赣南。明天我还和赣州博物馆馆长韩振飞先生及刘劲峰先生就赣州客家人的问题进行过讨论,过去有些学者提出从福建、广东返迁到江西的为客家人,有些则认为客家先民是通过赣南而入闽的,赣州应是客家人,且更早于闽粤。赣州市当年是重要的商易集散地,为了商业往来交往,他们很多用的是西南官话,还有一部份是受留守军队的军中话,所以我以为赣州在客家中的地位相当重要。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22 03:35:51 | 显示全部楼层
被称为客家人的根--赣州都已经说西南官话了,悲愤,普通话!!!!!!!!!!!!!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4-22 03: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普通话写规范字

说普通话写规范字                             江西方言
                    官话

  江西的官话分南北两种,赣北长江沿岸的九江市、九江县、瑞昌市的大部分乡镇说江淮官话,赣南的赣州市城区、信丰县城及城郊部分农村说西南官话。但是,它们都分别受附近的赣语或客家话的影响,带有赣语或客家话的某些特征。

   江西的官话最主要的特征是:古代的全浊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都是清音。这一点与北京话相同,与赣语、客家话、吴语等都不同。如九江市:驼[t‘o]、大[tɑ];赣州市:驼[t‘o]、大[tɑ]。但九江县、瑞昌县、信丰县三地古入声字今有部分读送气音(瑞昌较多些),这反映出赣语和客家话的影响。

   除信丰无入声外,其他四处都有入声,入声不分阴阳。赣州市的调值和信丰的调类属于典型的西南官话。赣州市:阴平33,阳平31,上声53,去声13,入声5。信丰:阴平33,阳平53,上声31,去声13,古入声今归阳平。赣州市大量的古入声字今入声、去声两读,如百=白和两种读法都很普遍。信丰古入声今归阳平:力犁拔爬。

   南北五处都不分尖团(瑞昌有少数例外):酒=九,箱=香。“搬班、官关”两对字都不同音(九江市“官关”同音是例外)。梗摄字都无文白两读的区别,与赣语和客家话明显不同。
大小的“大”,除九江县读[](来自徙盖切)之外,其余四处都读[tɑ]或[ta](来自唐佐切,去声或阳去。

   九江、瑞昌的江淮官话有舌尖后贺唇元音[](诸如鱼雨春润出),“马花八发”等字读后元音[ɑ]韵母,[t、t‘、n、l、s]不拼[u]韵或[u]介音,这些是江淮官话的特征。

   九江、赣州这五处“太阳”都叫“日头”,“刮风”都说“起风”,都说“我的”,不说“我个”或“介”。除瑞昌说“落雨”和“徛”之外,其他四处说“下雨”和“站”。赣州市和信丰菜梗的“梗”读开口呼,无[u]介音,九江、瑞昌菜梗叫“菜管”。
回复 点赞 拍砖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存档|手机版|返回页顶|客家风情——客家人·客家网 HakkaOnline.com

GMT+8, 2024-9-21 08: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hakkaonline.com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